打造和谐教育培育优质人才

合集下载

如何培养人才

如何培养人才

如何培养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重要资源,培养人才是保持国家、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人才。

一、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政府应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设实践课程和实践基地,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到教育事业中来。

三、注重实践和实习理论知识只是培养人才的一部分,实践经验同样重要。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实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鼓励创新和思维能力培养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学校应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开设创新项目和竞赛,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世界级的人才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项目,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讲课,增加学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和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政府和企业应设立奖学金和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和成果转化。

此外,对于有成果的人才,应给予更好的晋升和发展机会,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国家、企业作贡献。

七、加强行业与学校的衔接行业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衔接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行业应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提供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参与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及时反馈行业需求,帮助学校调整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培养人才需要一个系统完善的办法。

政府、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行业与学校的衔接,共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和谐教育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和谐教育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坚实 的基础。倘若我们找不 到有效途径 ,把人文教育 真正 回归于高等教育 , 那么极有可能把 “ 半人教育” 培
养 出的 “ 空心人”带入 2 世纪 。对此 , 1 高等教育必须 要在高一个层次上复归于 “ 育人”这一本位。
~ 一 养
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构成 和谐 、完整教育所不可缺的两 个方面 。有科 学精神 的人文教育 ,才是有价值的人文
— — — — — 一
维普资讯
- l !

\ q ■,
或多或少是高 中以前教育形式的一种反映和结果 。应
义和价值的导向。因此 , 人文更具有柔韧性 、 渗透性 、
试教育 的显著特征之一 , 就是以分数一把 尺子衡量人 。

包容性 和导向性 。科学可谓育人 的 “ 硬件 ” 而人文则 , 是育人的 “ 软件” 。
教育整体结构达 到优化 和谐 ,充分发挥教育的综 合影
响力 ,培养全方位发展 的完整人 。人 的全面发展是人
改变重科技 、轻人文的片面认识 ,提倡 “ 和谐教育” ,

个核心 的 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是全面发展 的人 ,而不是 “ 经济人” 、和 “ 科技 动物” 。
类 自古以来就孜孜 以求 的理想 ,孔夫子提倡 “ 君子不 器, ”并为学生开设 了 “ 、 、射 、 、书 、 ” 的 礼 乐 御 数 全面课程 。 在古希腊 , 了培养德行高 尚、 为 思想精确 、 能言善辩的所谓 “ 自由人 ” ,逐 步形成 了包括 “ 语法 、
由以上分析可 以看 出 , 科学 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各
些高分低能 的学生进入高校后 , 自立 自理能力较差 , 遇到困难 和挫折 ,便不知所措 ,甚至走上极端 ;二是

教育现代化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现代化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现代化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当今社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育手段和设施的现代化,更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那么,教育现代化究竟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呢?首先,教育现代化意味着教育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现代教育理念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因此,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

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教育内容的优化是教育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社会发展动态和文化艺术成就纳入教学体系。

同时,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

此外,还要加强人文社科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教育方法的创新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等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线教育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学习。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践和探索。

同时,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培育优秀青年人才保障措施

培育优秀青年人才保障措施

培育优秀青年人才保障措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任务。

优秀的青年人才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基石,因此,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和成长,各级政府和相关社会机构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本文将针对培育优秀青年人才的保障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育培训措施教育培训是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核心内容。

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教育机构应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生关系管理,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

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心理健康保障措施对于优秀青年人才的培育,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各大中学和大学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

此外,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抗压能力。

三、创新创业支持措施优秀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为了保障他们的创新创业安全,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提供创业资金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同时,为了提高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学校应该设立创新创业培训基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机会。

四、就业机会保障措施为了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必须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

政府应该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学校和企业应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五、社会关爱措施社会的关爱对于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应该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发展和保护,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他们的基本权益。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帮助和鼓励,让他们能够稳定发展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加强人才培育实施方案

加强人才培育实施方案

加强人才培育实施方案
一、加强教育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基础,应当加
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对接。

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加
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对学科建设的引导和规划,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加契合。

三、加强人才评价机制,激励人才成长和创新。

建立健全的人才评价机制,对
人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激励人才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同时,要加强对人才成长的关怀和培养,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人才培养视野。

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要鼓励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和交流,吸引国外人才来华工作和创新。

五、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

政府应当出台更加有利于人才
培育的政策措施,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加强人才培育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
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希望各级政府、教育机构、企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能够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育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教育事业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事业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事业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教育事业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那么,如何通过教育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首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今,我们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思考和创新。

这意味着教师要从权威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课程设置的优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除了基础的学科知识,还应增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

例如,开设实验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

这些课程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具备更广阔的视野。

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分享各自的观点。

这样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此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使他们能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同时,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

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与改进

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与改进

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与改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教育人才的培养则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优化与改进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与改进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天赋、兴趣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与改进应该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设立兴趣班,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符合他们兴趣的学习内容。

此外,教师还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

二、强化职业导向教育人才培养应该与职业需要相结合,强调职业导向。

教育机构应与各行各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了解他们对于人才的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增加与职业相关的实践环节,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实习。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从而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出明智的选择。

三、推行综合评价制度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过于强调知识记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为了优化教育人才培养,我们应该推行综合评价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包括学生的学术表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并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加强师资培训教师是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师资培训是优化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育心理学、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师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五、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

学校应与企业、社区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场需求。

社区可以提供社会服务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育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那么,教育发展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呢?首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今,我们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天赋和潜力。

教育应当尊重这种差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发展路径,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塑造他们。

课程设置的优化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除了基础学科知识,应当增加更多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

例如,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研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艺术、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身体素质;引入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同时,课程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紧跟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步伐,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

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

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教师进修和交流的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同时,要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至关重要的。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和应试教育的盛行。

新形势下构建大德育模式 创和谐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

新形势下构建大德育模式  创和谐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

到 德 育 工 作 常 规 化 , 度 化 , 能 提 高 德 育 队 伍 的 业 务 制 才 能 力 ,责 任 到 人 ,个 个 挑 重 担 ,努 力 使 德 育 工 作 全 员 化— — 德育 工 作力 争做 到个 个关 照 , 人有 责 , 抓共 人 齐 管 ; 施 到 位 , 之 有 效 ; 立 书 记 — — 校 长 — — 各 中 措 行 建
园 文 化 , 风 化 雨 润 物 无 声 , 成 自 己 的 风 格 . 极 开 春 形 积 展 主 题 性 德 育 教 育 活 动 , 到 以 学 生 发 展 为 本 , 展 系 做 开 列 教 育 实 践 活 动 , 一 步 夯 实 学 生 良好 的 品 德 行 为 、 进 文 明习惯 , 他 们学 会 做人 , 会 生存 , 会 求知 , 会健 让 学 学 学 体 , 会 审 美 , 会 合 作 , 会 创 造 , 进 学 生 全 面 健 康 学 学 学 促 发 展 . 创 德 育 工 作 新 局 面 . 用 多 种 渠 道 培 养 学 生 能 开 利 力 , 高 学 生 素 质 — — 在 提 倡 素 质 教 育 的 今 天 , 了 发 提 为 挥 学 生 的 特 长 , 展 学 生 自我 教 育 , 以成 立 完 全 以 学 开 可 生 为 主 的 校 园 电 视 台 和 校 园 广 播 站 ,招 聘 学 生 任 台 长 和 站 长 . 视 台 节 目 由 选 项 到 采 编 到 录 制 以 及 后 期 制 电 作 ,完 全 由 学 生 自己 完 成 . 播 站 的稿 件 由各 班 投 递 , 广 学 生 广 播 员 播 报 . 生 们 制 作 了 大 量 的 喜 闻 乐 见 而 又 学 富 有 教 育 意 义 的 节 目. 如 : 园 十 分 钟 、 习 方 法 漫 例 校 学 谈 、 语 天 地 、 术欣 赏 、 物访 谈 等 节 目, 容 丰 富 、 英 艺 人 内 形 式 多 样 ; 年 级 确 定 不 同 德 育 重 点 , 的 放 矢 , 高 分 有 提 德 育 实 效 — — 以 年 级 为 中心 , 从 培 养 行 为 习 惯 和 学 习 习 惯 做 起 。 强 学 校 德 育 管 理 , 实 和 提 高 学 校 德 育 管 加 落 理 的效 能. 一 年级 以“ 为规 范 养成 教 育” 中心 , 初 行 为 开 展 以 “ 应 中 学学 习生 活 , 适 自觉 遵 守 校 规 校 纪 , 成 文 养 明行 为 习 惯 , 握 学 习 方 法 ” 主 要 内 容 的 年 级 和 班 级 掌 为 德 育 工 作 . 二 年 级 以 “ 康 心 理 , 格 养 成 教 育 ” 中 初 健 人 为 心 ,在 加 强 对 行 为 规 范 的 落 实 的 基 础 上 ,抓 好 学 习 方 法 、 习 行 为 的 指 导 , 少 分 化 , 成 良好 的 文 明 行 为 学 减 养 习 惯 和 学 习 行 为 习 惯 . 三 年 级 以 “ 任 意 识 , 力 提 初 责 能 升 ” 教 育 为 中 心 。 住 学 生 思 想 动 态 的 研 究 。 强 集 的 抓 加

打造“和美教育” 培养自主人才——辽阳市白塔区东文化小学文化建设与特色创建探索

打造“和美教育” 培养自主人才——辽阳市白塔区东文化小学文化建设与特色创建探索

品脾I 学校辽宁教育I 2020年第6期(下半月)|管理打造“和美教育”培养自主人才—辽阳市白塔区东文化小学文化建设与特色创建撺索苏华艳(辽阳市白塔区东文化小学)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当以促进人的 和谐发展为根本,即“应使人感性和精神的整体达到 尽可能的和谐”。

因此,我们应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 生存状态和内在体验。

只有充分调动每个人的自主 性,才能实现人的多元发展,才可能实现和谐。

基于 这种思考,我校确立了“和美教育,自主发展”的特色 办学理念,将“和美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逐 步完善“和美课程”“和美团队”“和美德育”“和美课 堂”“和美社团”“和美环境”六大主体工程。

“和美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美育人”,让每一 名学生自主愉悦多元发展,创造“和而不同,美美与 共”的“和美教育”境界。

我校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以此促 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是最美的,美是和谐 的最高形式。

以美育人,既是达到“和美教育”的手 段,更是“和美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校以“和美教 育,自主发展”为特色校园文化,将“和美教育”的三 维目标与六大主体工程进行有机结合(见图1)。

图1 “和美教育”三维目标与六大主体工程结构图16一、建设高素质的“和美团队’’学校在团队建设中始终以“和”为主线,实现生 生和谐、师生和谐、领导与教师和谐、家校和谐,从而 创建“和美校园”。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做德艺 双馨的教师是我校教师成长的目标。

学校定期举行 师德师风主题活动,开展“我的教育故事”及“新时期 教师职业道德”论坛。

学校制定《东文化小学教师工 作量化考核细则》,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每年根据 量化考核成绩评选出20%的优秀教师并给予奖励, 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发展至今,学校现有辽宁 省“最美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骨 干教师2人,辽宁省学科带头人2人;辽阳市市德标 兵2人,辽阳市三八红旗手2人,辽阳市骨干教师11 人,辽阳市名师1人。

如何通过教育和人才培养实现优秀人才和未来发展

如何通过教育和人才培养实现优秀人才和未来发展

如何通过教育和人才培养实现优秀人才和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教育和人才培养成为了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优秀人才和未来发展。

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良好的道德、智力、文化、身体等各方面素质的人才,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因此,教育要注重知识和素质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

例如,在工科院校中,学生要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更要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

只有结合理论和实践,丰富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教育要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要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要注重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全面的体魄和健康习惯。

在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打造出真正的优秀人才。

此外,人才培养也是关键的一环。

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

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前瞻性和全面性。

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方面。

首先,要注重实践。

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要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要注重课程设置。

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的课程培养,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还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最后,要注重导师和团队的建设。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师和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导师和团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他们的指导和支持对学生的发展非常关键。

奏响和谐教育强音创建特色品牌学校

奏响和谐教育强音创建特色品牌学校

奏响和谐教育强音创建特色品牌学校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创新,特色品牌学校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

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都是塑造学校特色品牌的重要方面。

在当今社会,和谐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在和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打造特色品牌学校,成为了教育界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和谐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和谐教育,顾名思义,即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教育。

和谐教育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主体意识,强调个体的发展与整体的和谐。

和谐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平等发展、协调发展,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

和谐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和谐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谐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和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性格,使之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谐教育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和谐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避免了竞争激烈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和谐教育有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

和谐教育强调个体的发展与整体的和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二、特色品牌学校的建设原则特色品牌学校的建设需要明确一些原则。

确立办学定位,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

根据教育部门的政策法规,制定学校的办学方案和办学规划。

突出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的优势特色,形成品牌优势。

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强化品牌意识。

特色品牌学校的建设需要依托和谐教育理念,贯彻和谐教育的内涵,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和美感。

在和谐教育的基础上,特色品牌学校应该追求科学、民主、平等、公开的办学机制,搭建多元、开放、合作的办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1.优化办学环境,创设和谐学习氛围。

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 卓 立)

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 卓  立)

★ 和谐校园
☆“和谐”主题的雕塑
☆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
▲ 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蓝天工程”
教育部门
拥有了丰富的 社会活动资源
避免了不必要 的重复建设
结合点
学生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
资源单位
▲ 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蓝天工程”
△学区化管理
▲ 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蓝天工程”
多元智能的培养
语言智能 音乐智能 空间智能 内省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
⑤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情绪是不是愉快, 情感是不是丰富, 性格是不是活泼开朗, 与人交往是不是正常, 意志是不是坚强, 有没有耐挫折能力, 有没有应变能力……
播种思想就收获行为;
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
“七星好少年”
文明之星、学习之星、 体育之星、艺术之星、 劳动之星、科技之星、 助人之星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 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 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 和人文素养。
景观一:十二个功能展厅
四层 三层
12国际厅 9科技厅
11书画艺术厅 10校史厅 8科技厅 5工艺厅 7科技厅 4工艺厅
二层 6音乐舞蹈艺 术厅 一层 3爱国主义教 育厅
2民族厅
1办学理念 厅
(三)创设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景观二:各种专用教室
景观三:校训墙,校训园
8
浮雕壁整体形式大方庄重,细节丰富,将校训醒目突出的置于壁画中间,校训的诠释置于 其下,便于观者理解校训的精髓。为了使得校训墙饱满,内容丰富,背景设计成浅浮雕卷 轴形式,根据校训的内容而刻画与之相关的艺术元素。 “勤勉,文雅”的钥匙开启智慧 之门,“活泼、奋进”的翅膀飞向美好明天。

推动教育公平促进人才培养

推动教育公平促进人才培养

推动教育公平促进人才培养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而教育公平则是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推动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质量改进以及教育机会平等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推动教育公平以促进人才培养。

一、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仍然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和学校间的不平衡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确保其教育资源能够达到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水平。

这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要加强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可以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将一流的教育资源引入到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中,提供给那些无法享受到的学生。

最后,要加强对教育资源分配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正分配。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教育资源分配情况的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的分配问题,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二、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不仅在于分配,还在于质量。

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公平。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目前一些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条件相对较差。

因此,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培养优秀教师队伍。

优秀的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而目前一些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师队伍相对较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并鼓励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工作。

最后,完善教育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的教育评估机制,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和谐教育创英才

和谐教育创英才

和谐教育创英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利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变死学为活学呢?”自主、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为了优化教与学关系,构建新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创新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自主、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数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目的就是要研究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或与他人合作,让学生亲自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从而解决问题,形成认识和结论,并将形成的认识进行推广应用,使之升创新。

此模式可概括为“激趣、明确目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应用、升华创新——激励评价”四步。

首先,注重评价,激励为主。

学生在对知识获取的探究活动中,由于小学生往往具有表现欲望,需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认可。

因此,此模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时,以学生的自主为中心,以学生的创新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坚持“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创新性”的原则,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的原则。

评价要因势利导,以“重在进步”、“重在创新”为主,要引导学生虚心地接受合理的评价,从而扬长避短。

其次,注重人文教育的渗透。

数学并不枯燥,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人文哲理,正如挪威诗人约恩松纪念挪威数学家阿贝尔的诗所说:“数的科学,像时间一样不知不觉地流逝。

融于永不消失的晨曦,是千变万化的数字,她们,像雪一样纯,比空气更轻,却强于整个世界,其值无价。

她们带来的是一片光彩。

树立和谐教育理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树立和谐教育理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树立和谐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摘要】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要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投入教育改革中,专心学习教育理论,潜心研究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把人才培养体现落实到各项教育工作中。

【关键词】和谐;教育理念;人才培养0 引言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更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切发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作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和谐教育理念,强化全方位育人意识,全面开展各项教育工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为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努力。

1 以人为本,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在德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始终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第一位,真正地发挥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讲究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时地把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到教与学的循环之中,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有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环节,围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建立、巩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广大学生不但懂得要勤奋刻苦学习,而且要争做新时代文明的大学生。

2 进德修业,提高教师育人水平师德修养,是人才培养教育的关键因素。

“立校之基是教师,发展之源在教师”,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育者人格的力量和魅力,教育工作者担任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其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能力等都会影响教育效果;其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校风、学生的学风,其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

高校人才培育措施方案建议

高校人才培育措施方案建议

高校人才培育措施方案建议引言高校人才培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的方案建议,旨在推动高校人才培育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拔、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评估和奖惩制度,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并进行教学成果的评价和认可。

同时,加大对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实践教学高校应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参与实际工作和社会实践。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实践竞赛等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综合素质教育高校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和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

建立选修制度,使学生能够灵活选择不同领域的课程,增加学生的专业选择空间,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优化评价机制目前高校人才评价普遍过于侧重学术成果和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应优化评价机制,充分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实践表现、创新成果和社会贡献等,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平台。

与国外优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和合作研究,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先进的学术资源和先进技术,培养其国际竞争力。

六、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高校应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提供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并提供创业孵化平台和资金支持,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加强基础教育体系建设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阶段,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我们应该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师资方面要求更高,在招聘和评选方面注重师德师风以及专业能力,并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

此外,在学校管理上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我们应该鼓励学校自主办学,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是基础,但只有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环节,并提供相关的机会。

其次,在人才选拔上要注重综合素质和潜力评估。

传统的选拔方式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这样容易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和潜力。

因此,在选拔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估方式,并注重发现学生潜在能力。

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潜力,我们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三、加强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阶段,对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高等教育改革,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优秀的学科建设对于培养优秀人才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学科建设,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投入。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被广泛地认为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个人成功的关键所在。

然而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培养真正的人才。

为了建设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所重视和实行。

育人为本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思想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造能力。

这一方案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

德育为先意味着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这个方案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它将道德品质视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的重要标准。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一种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其中发展和成长。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导师和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社会资源,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然而,实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要实施这一方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

同时,评估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也比较困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很多家庭缺乏教育意识和方法,这会限制这一方案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德育放在首位,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质和能力。

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一方案有助于培养具备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

然而,挑战仍然存在,需要教育机构、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和谐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和谐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衡 :一种职能是认识 和理 解客观世 界 ;另一 种职能是 人的

自我表 现 , 自己的 内在 本 质的 表现 , 自己的世 界 观 、信 念 、意志力 、性 格在积极 的劳 动中和创造 中以及在集 体成
员的相互关 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 目前大 多数学者较 为认 可
的 “ 和谐教 育”是指 :教育要 以满足社 会发展需要 与受教 育者身心发 展需 要的统一实现 为出发点 ,调控教育 场 中诸 教 育要 素的关 系 ,使 教育 的节 奏 符 合受 教育 者 的发 展规 律 ,进 而使 “ 教”与 “ ”产生谐振效 应 ,以促进 学生基 学 本 素质 获得 全面 和谐 充分 发 展 的一 种教 育模 式 。笔 者认
明相 适 应 的 和 谐 教 育 模 式 将 成 为最 主 要 的 教 育 模 式 , 因为 这 种 教 育 模 式 对 于 学 生 创 造 性 思 维 的 训 练 以及 创
新 潜 能 的挖 掘都 有 着 良好 的效 用 。

育场 ,在这一 教育 场中 主要通 过教学 内容 、教学 方式 、教 学情境 等外 在因子构 成合力推 动学 习 主体在 德 、智 、体 、
为 ,和谐 教育的主要任 务是 构建一个 和谐 的教 育场 ,而这 个 教育场又分为两个层 次 :一是 以学习主体 “ 小我”为 中
心 的教育场 ,在这一教 育场 中主要 通过教育使 学习主体 的 身 心 、认 知 、情 感 、意 志 、人 格等 方 面和 谐 、自由地 发
大 学 园 区 、高 教 园 区 等各 类 称 谓 予 以本 质 上 的 凸 现 , 在 学 术 上 加 以归 一 化 、体 现标 准 化 ,并 有 利 于 在 教 育 学 的 基 础 上 ,从 经 济 学 、管 理 学 、地 理 学 、社 会 学 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 新 成 果 中多 角 度 研 究 这 一 现 象 和 本 质 ,特 别 是 在 建 立 一 个 具 有 普 适 意 义 的 分 析 框 架 方 面 ,为 高 等 教 育 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和谐教育培育优质人才梨江中学“两型”学校创建工作总结为了深入贯彻落实《长沙市2009年“两型”学校创建工作方案》与长沙县教育局有关文件要求,我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以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线,广泛开展“两型”学校创建活动,求真务实,注重细节管理,着力提高师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之中,渗透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之中,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现将我校“两型”学校创建工作总结如下:一、学习调研,提升两型学校建设新理念1、搭建平台,创新学习载体。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其关键是需要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崇尚自然、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风尚和习惯。

创建“两型示范学校”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科学的资源价值观、环境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和推动全社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创“两型示范学校”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关系到“两型社会”建设,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构建和谐榔梨,提升和谐榔梨文明尺度的进程中,我校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争当“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者、践行者、志愿者。

为使活动有效推进,学校坚持多法并举,积极组织学习调研,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构建“两型”学校理念,认真组织学习《长沙市2009年“两型”学校创建工作方案》、《长沙市“两型”学校创建活动考核标准》、长沙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发布《在创建“两型社会”新形势下,区域教育办学思考——“两型社会”新形势下办学思考调研》等文件,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营造建设“两型”学校的良好氛围,用节能环保理念建设校园、管理学校、教育学生。

2、解放思想,找准突出问题。

在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之前,学校的两型创建活动,还只限于节约资源,组织环保活动的层面。

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我校对“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创建‘两型学校’”有了新的思考。

教师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校园并不仅仅是普通的环境保护,岗位创建两型学校,也不仅仅在教学中要积极渗透两型社会的理念,还应该将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经过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学校进一步明晰了两型学校创建的意义,丰富了创建内涵,找准了制约“两型学校”建设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努力方向:一是“两型学校”建设还需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努力开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系列校本课程;二是“两型学校”建设还需提升校园文化底蕴,尽快制定校园文化近远期建设规划;三是“两型学校”建设还需领导干部、党员教师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规范管理,增强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二、分析检查,明确两型学校建设新思路1、对照问题,深入检查剖析。

进入分析检查阶段后,为了开好民主生活会,把第一阶段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学校领导班子做足“三会三查找”工作,“三会”,即群众恳谈会、学生座谈会、班子成员谈心会,多方征求意见。

“三查找”,一是通过学习调研“回头看”,查找第一阶段工作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征求意见,查找群众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三是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调研、思考的基础上,学校班子成员结合两型学校创建和本职工作,认真撰写发言提纲,诚恳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会后,班子成员结合各方面意见,形成了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在学校校园网、行政大会上进行公布的同时,教职工人手一份。

分析检查报告群众满意率达到了98.9%。

2、统一思想,形成发展共识。

通过广泛调研,深入分析检查,学校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形成了“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创建‘两型学校’”的思想共识,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创建“两型学校”的指导原则;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创建“两型学校”的核心内容;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是创建“两型学校”的基本目标。

通过创建两型学校,不断提高梨江中学办学水平。

为了进一步促进“两型学校”建设深入发展,学校进一步明确改进措施,做到“四个融合”:一是两型学校创建与学校办学思想融合;二是两型学校创建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三是两型学校创建与学校日常管理融合;四是两型学校创建与师生素质提高融合。

通过“四个融合”,使学校“两型建设”向纵深发展,在办学上创出特色和水平。

三、边学边改,促进两型学校建设新发展在学习实践活动推进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把创建“两型学校”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与提高各项工作效益相结合,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课堂,渗透到课程建设,渗透到广大师生员工中,坚持边学边改,形成了阶段性成果。

1、建立制度,保障学校建设。

⑴建立了舆论宣传制度。

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广播台、文学社、宣传栏、简报等宣传媒体的作用,配合开展节能节水宣传周、志愿服务、社区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大力宣传构建“两型”学校理念,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营造建设“两型”学校的良好氛围。

⑵建立了健全能源消耗岗位责任制。

建立学校各处室资源节约、利用的目标责任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处室或各工作岗位。

⑶建立了能耗统计制度。

全面、准确地统计办公用品、水、电、煤、实训耗材、纸张等能源消耗数据,并定期进行能源使用分析。

⑷建立了能源公告制度。

定期公布各处室的办公用品、水、电、煤、实训耗材等资源消耗情况。

⑸建立了严格的自查自纠制度。

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活动,及时制止浪费行为。

每学期学校“两型”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一次专项评比活动,表彰先进处室和先进个人,树立典型;同时,对浪费现象严重、责任心不强、管理到位的处室和个人提出批评。

2、控制资源,厉行校园节约。

⑴坚持节约公共资源。

一是校园规划布局科学。

提倡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各处室在安排教学、教室、宿舍、实验活动时应统筹兼顾,尽量满负荷运转,以保证物尽其用,降低教学成本。

能合用的合用,能公用的公用,减少闲置性浪费。

二是提倡教科书、参考书的循环使用。

鼓励年级间、学生间教科书、参考书的循环使用。

三是节约粮食。

师生就餐按票购买,尽量避免剩菜剩饭;食堂员工要强化节约意识,在食品制作过程中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⑵坚持节约办公用品。

一是严格审批和控制办公用品发放数量。

二是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签字笔等一些次性用品。

三是选用低耗能耗材,选用环保、质优、价廉的办公用品,硒鼓、墨盒等办公耗材要修旧利废。

四是推进无纸化办公,无特殊要求的文件均用双面印刷,复印纸及草稿纸均双面使用。

五是严格控制报刊杂志订购。

严格控制订购数量和重复订购。

六是严格限定日常公文发文范围,控制文件升级;各处室减少刊物、简报数量,提倡写短文。

七是严格控制办公电话费的增长,树立节约话费意识,努力做到长话短说,积极推行办公电话经费包干办法,采取多种措施节约话费开支,同时,尽量减少信件传递。

八是节约使用清洁卫生工具,拖把、抹布、废纸等等应妥善保管,以延长使用寿命。

⑶坚持节约会议和公务经费。

一是认真执行会议审批制度,严格控制会议数量、时间、规模,提倡开短会、讲短话,会议食宿安排严格执行标准,严格控制会议纪念品发放。

二是建立公务接待规章制度,严格控制接待标准,实行分档定标、分工负责,严格费用审批程序,超出标准的费用不予核销。

⑷坚持节约用电。

一是加强节约设备管理。

提倡使用限电、节能设备,禁止私自使用电炉、电热器具等大功率电器。

二是加强空调管理。

使用高效空调,执行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的标准,下班提前15分钟一律关闭空调;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节假日或少数人加班尽量不开中央空调。

三是加强办公设备管理。

计算机设置为不使用时自动进入低能耗休眠状态,减少待机消耗;工作完成后及时关闭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下班后无待机现象。

四是加强照明管理。

使用高效照明产品和节电器,合理利用照明设备;杜绝长明灯、白昼灯,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公共楼道、卫生间、校内道路等公共区域的照明灯具由专人负责,定时开关,避免浪费;尽量安排装自动控制开关;学校所有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在自然光照较好的情况下,要昼不用或少用照明灯具,分区控制,尽量安装自动控制开关。

⑸坚持节约用水。

推广使用感应水龙头、节水型洁具等,改造老化设备,避免长流水现象发生。

水阀和卫生洁具等用水器具全部达到《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所要求的标准。

3、美化环境,营造和谐校园。

我校历来重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力求环境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力图实现“两园”建设(即教师身心愉悦的家园、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的基础工程。

校园内环境优美怡人,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徐特立铜像广场及文化墙显示百年底蕴与时代风采;极富创意的开放式阅览室让学生时刻浸润在知识海洋中;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花言树语”、“温馨提示”、文化展板、宣传橱窗,不仅增添了校园的色彩,更是让孩子们时时处处受到无声的教育、文化的熏陶;这些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培养了孩子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构建了和谐育人的良好氛围。

在下一阶段工作中,我们将运用学习调研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果,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落实整改内容,建立健全一批制度,通过不断深入“两型学校”的创建工作,形成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