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能够通过数的比大小分类。
2. 掌握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够描述和比较图形。
3. 理解权数和位权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数的比较和分类内容: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通过数的比大小分类。
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和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
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可以将数字分为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2. 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内容:掌握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够描述和比较图形。
方法: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特点和属性。
通过绘制、分析和比较图形,让学生掌握图形之间的关系,如相似、全等、平行等。
3. 认识权数和位权内容:理解权数和位权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方法:通过实物和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权数和位权的概念。
通过加减法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权数和位权的应用,提高他们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三、教学步骤1. 数的比较和分类(1)讲解数字的大小关系的概念和方法。
(2)举例比较不同数字的大小。
(3)让学生进行数的比较练习,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4)通过练习和游戏,让学生将数字进行分类。
2. 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1)讲解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属性。
(2)通过观察、绘制和分析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进行图形的比较和描述练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4)通过游戏和拼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3. 认识权数和位权(1)讲解权数和位权的概念和作用。
(2)通过实物和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权数和位权的含义。
(3)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权数和位权的应用。
(4)通过游戏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合作讨论和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和班级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数字大小关系、几何图形关系和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2. 个别评价和反馈通过个别评价和反馈,检查学生对概念、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3篇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方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方案精选3篇〔一〕小学数学是学生终身的根底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才能至关重要。
而小学数学第十二册那么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一环,是中高年级的核心内容。
设计一份合理的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方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也可以进步老师的授课效果和教育质量。
教学目的:根据小学数学教育的开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本教学方案主要目的如下:2. 让学生掌握各种数据的计算方法,学会进展数据比拟和排序;4. 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并且学会进展几何图形的应用;5. 让学生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熟悉各种数学符号及其运用。
教学过程:本教学方案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章:多位数字的组合通过介绍一些特殊数字的规律,让孩子们逐渐对各种数字的组成方式有所认识,掌握多位数字的组合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数码卡片、数字盘等教具进展互动式教学和游戏。
第二章:数据的应用本章将通过分析实际数据,让学生学会对数据进展比拟和排序的方法。
同时,讲解数据的概念和数据搜集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敏地运用数据。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学生关心的话题,如年龄、身高等,进展数据搜集和运用,让学生参与到理论中,进步其学习兴趣。
第三章:度量单位度量单位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根底知识之一,对于进步学生的实际才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本章,我们将教授学生各类度量单位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思维才能、逻辑推理和判断。
鼓励学生反复理论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第四章:几何图形及其应用在本章,将全面介绍各种几何图形、几何图形的特点与应用,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掌握测量、绘制几何图形的方法。
此外,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根据小学数学教育的开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 考试评估:通过小测验,对学生的根底知识掌握情况进展测试,检查学生对数字、数据等各类知识点的理解和是否确切,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才能。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11篇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11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篇1(一)、本册教材内容及编写特点。
修订后的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整理和复习。
与原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相比,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将“百分数”移至第十一册。
在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将“百分数”的内容分成两部分,分别安排在第十一、十二册,此次修订后,由于内容的调整,课时也相应变动,故将本册中的“百分数(二)”移至第十一册,无论从课时还是从内容的衔接来看,都是非常合适的。
2.“整理和复习”部分的调整。
本单元主要的变化是根据前面各册教材的内容调整,对有关的习题进行相应的变动,如将“成数、折扣”的有关内容和习题删去,将涉及到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有关习题进行改编,等等。
3.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1)美丽的校园这个活动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测量、平面图形、比例尺等知识,绘制校园的平面图。
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测量、收集数据、确定位置、确定比例尺、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将来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和数学建模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中国教育(2)节约用水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方案设计、收集数据、计算等手段,从量化的角度来说明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整个活动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自行设计方案,用实验的方法求出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水;二是通过调查、计算,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可以供一个家庭用多久,一个学校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等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3圆柱与圆锥【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形体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
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材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
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欣赏或使用,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究。
为此,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探索,并给出提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
在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如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以改变只按教材说明进行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0课时:1.圆柱6课时2.圆锥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知识结构】1.圆柱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学校:城北小学班级:63 教师姓名:张仁瑶制定日期:
2006/2/11
4
2002学年第十二册数学教学进度安排学校:班级:教师姓名:制定日期:2006/2/11
十二册数学单元计划
学校:城北小学班级:63 教师姓名:张仁瑶制定日期:
2006/2/11
数学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月日~ 月日总第( 1 )教时
试一试
1观察下面的形体,哪些是圆柱体?再指出圆柱体的地面和高
2指名回答:一亘白头发和一张图形的纸片是不是一个圆柱体?
3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认识
思考:(1)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2)这个长方形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个地方?
4、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p21(1—3)
2、数学作业本21页
四:课后小结:
这一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新的学习体会?
数学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月日~ 月日总第( 2 )教时
数学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月日~ 月日总第( 3 )教时
数学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月日~ 月日总第( 4)教时
数学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月日~ 月日总第()教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 认识三位数。
2. 掌握三位数加减法。
3. 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
4. 了解图形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5. 掌握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认识三位数- 教学步骤:- 通过图片和物品让学生感知三位数的大小和数量。
- 通过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三位数的数码。
2. 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步骤:- 通过实物和图形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实际操作。
- 教授竖式计算方法。
3. 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步骤:- 通过实物和图形让学生了解乘法的实际意义。
- 教授竖式计算方法。
4. 图形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教学步骤:- 通过图形的对比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 通过游戏和实例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5. 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通过实物和图形让学生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 教授计算面积和周长的公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讨论教学、实践教学。
教学资源:课本、实物、图片、数字卡片等。
评估方式:小组活动、个人练习、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计划:第一课:认识三位数- 学习三位数的数码表示方法。
- 掌握三位数的大小和数量。
第二课:三位数的加法- 学习三位数的加法公式。
- 通过实物和图形练习三位数的加法运算。
第三课:三位数的减法- 学习三位数的减法公式。
- 通过实物和图形练习三位数的减法运算。
第四课: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 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 通过实物和图形练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
第五课:图形的大小关系- 认识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图形。
- 通过游戏和实例体会图形的大小关系。
第六课:图形的位置关系- 认识图形的位置关系。
- 通过游戏和实例体会图形的位置关系。
第七课:面积的计算- 学习计算矩形面积的公式和方法。
- 通过实例练习计算矩形的面积。
第八课:周长的计算- 学习计算矩形周长的公式和方法。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_1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一、上学期作业回顾及学生情况分析;上学期期末考试31人,通过率93.5%,平均分86,高分98分X,低分43分X,优生率61%。
总的来说,这个班的学生热爱学习,大部分都能扎实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但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不扎实,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本学期将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有效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本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和xx:教学任务:本教材包括比例、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简单统计、整理和复习四个部分。
教学要求:1、掌握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点,掌握几何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
2.学会画双表和图表,能够理解和分析图表中数据所说明的问题。
3.理解比例、解比例的含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比例是正还是负,学会解决比较容易的比例应用问题。
4.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复习和整理,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Xx:教学:圆柱体、圆锥体、比例的应用、小学主要数学知识复习。
三.教学措施:1.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设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努力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先制作具体的图像,再进行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在教学中,还要注意xx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横向关系。
3.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迁移和类比能力。
4.做好弥补师生差距的工作,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课。
四.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班级每周安排一个对比示例1.意义和本质2.正比例和负比例的意义3.比例的应用4.回顾5.活动类别6.单元检测机器运动17四四22一个22第2-5周二圆柱锥体1.圆筒2.圆锥体3.回顾4.单元检测机器运动15四22一个第7-9周三简单的统计表和图表1.统计表2.统计图3.活动类别4.回顾5.单元检测机器运动112四一个一个2一个第10-11周四完全重复25第12周至期末。
2024年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2篇)
2024年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十二册是小学数学的最后一册,在这一册中,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本教学计划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知识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方法。
一、知识内容:1. 小数的加减法2.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3. 分数的加减法和乘法4. 分数的除法、比较和排序5. 小数与分数的转化6. 实际问题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数和分数的表示和运算规则;2. 掌握小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法;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三、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以实例引入新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演示,介绍新概念和相关知识;3. 继续练习: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 拓展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5. 合作学习: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6. 实际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7. 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学习成果。
四、评估方法:1. 同课堂评估: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活动和个人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 作业评估:布置适当难度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 检测评估: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水平;4. 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以上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计划,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提高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
2024年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2)一、教材目标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最后一本教材,旨在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进入初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工作计划范文(三篇)
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工作计划范文一、班级基本情况:各班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二、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和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
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学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方法与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本册各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初步拟订如下表:要求内容单元教学结束期末平均错误率速度平均错误率速度数学概念____%以内____%以内整数、小数、分数的口算____%以内____%达到每分4题四则混合运算____%以内____%以内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____%以内____%以内三、教学措施1、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①把比例尺移到比例的概念之后教学,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又便于学生运用解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
②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增加两个概念的联系和相比。
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的理解更好的判断实际问题中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些量成反比例关系,即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商)或积一定来定义。
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有鲜明的印象。
③在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最后增加了不同知识解的例题和练习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操作,重视研究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个形体时,都引导学生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实验,使学生看到一些感性的东西。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范本(二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范本一、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共有学生____人,其中男生____人,女生____人。
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观念较强。
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及格率和优生率。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
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和应用,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复习上册内容:复习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应用,并进行相关的练习和思考题。
2. 加法:1)十进位与百进位的相加;2)不进位的两位数相加;3)进位的两位数相加;4)进位的三位数相加;5)加法的应用题;6)加法口算练习。
3. 乘法:1)二位数乘一位数;2)两个两位数相乘;3)乘法口诀及乘法口算练习;4)乘法的应用题。
4. 减法:1)借位的两位数相减;2)减法的应用题;3)减法口算练习。
5. 除法:1)二位数除以一位数;2)两位数除以两位数;3)除法口算练习;4)除法的应用题。
三、教学步骤:1. 按照教学顺序,依次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和练习,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和应用。
2. 注重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结合课本中的练习题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置各种类型的应用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通过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5.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和解题方法。
2. 课堂演示法:通过课堂上的案例演示和计算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运算方法和过程。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1。
全书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性,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
2.让学生认识复合折线统计图,用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两组数字的变化,利用复合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和基本性质,知道解比例,看量表,理解正比例和负比例的含义,能够判断两个量是正比例还是负比例,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容易应用的问题。
4.通过系统复习,学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小学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圆柱体和圆锥体: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气缸的底部、侧面和高度;知道圆锥体的底部和高度。
2.使学生了解圆柱体的侧向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知道如何计算。
3.使学生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公式计算体积和体积,并回答相关的简单应用题。
4.结合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和估计。
5.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判断推理的能力。
6.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周围事物物理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简单统计:1。
使学生认识复合折线统计图,初步了解其特点和作用;制作多张折线统计图时,能够完成画点和连线的工作。
2.让学生根据画出的统计图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3.渗透统计学的思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
比例: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和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负比例的含义,正确判断正负比例的数量,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容易应用的问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计算出计划的比例,并根据比例计算出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教学,学生可以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发。
总评:1。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第十二册数学教学总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尺知识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试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比例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启蒙教育。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1 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看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个课题,你们都能想到些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适机演示各式地图以及某些精密仪器放大的平面图,让学生知道有关比例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1. 什么是比?2.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哪些比的比值相等?(1) ﹕ (2)12﹕16 (3) ﹕ (4)4.5﹕2.7 (5)10﹕6 (6)3﹕2二、自主学习新知(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0﹕6 = 4.5﹕2.7 ﹕ = 3﹕2 2.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1)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写出有意义的比。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2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概述:人教版小学数学是当前国内最为权威的小学数学教材之一,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写。
第十二册主要涵盖了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内容,包括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百分数、面积和体积等。
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数学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数的四则运算,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并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2. 理解和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和百分数的换算。
3. 能够计算和比较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教学时长为一学期,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单元:数与运算(4周)教学内容:数的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教学时长:4周第二单元:分数(4周)教学内容: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分数的比较教学时长:4周第三单元:百分数(4周)教学内容:百分数的认识、百分数的转换、百分数的运算教学时长:4周第四单元:平方数和立方数(2周)教学内容:平方数和立方数的认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计算教学时长:2周第五单元:面积(4周)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面积的应用教学时长:4周第六单元:体积(4周)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常见图形的体积计算、体积的应用教学时长:4周教学方法和手段: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2.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讨论,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
3.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5.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和习题训练,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十进位的概念,能够在十以内和百以内进行加减运算。
2. 理解并掌握三位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3.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概念,能够在十以内和百以内进行加减运算。
4. 理解并掌握时钟和日历的读写和计算。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十的整数倍1. 单元名:十的整数倍2. 学时分配:3学时第二单元三位数1. 单元名:三位数2. 学时分配:3学时第三单元百以内加减法1. 单元名:百以内加减法2. 学时分配:5学时第四单元小数的认识和认读1. 单元名:小数的认识和认读2. 学时分配:2学时第五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1. 单元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2. 学时分配:4学时第六单元精通时钟和日历1. 单元名:精通时钟和日历2. 学时分配:3学时教学重点:1. 理解十进位的概念,能够进行十以内和百以内的加减运算。
2. 理解三位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3. 理解小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十以内和百以内的加减运算。
4. 理解时钟和日历的读写和计算。
教学方法:1. 组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设计情境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1. 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2. 定期进行阶段性的考试和测评,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资源:1. 课本和教辅材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
3. 手工制作教具和教学素材。
4. 教学工具和游戏。
教学安排:第一周:- 学生熟悉并掌握教材内容。
- 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第二周:- 开展十的整数倍的教学。
-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相关练习。
第三周:- 开展三位数的教学。
-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相关练习。
第四周:- 开展百以内加减法的教学。
-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相关练习。
第五周:- 开展小数的认识和认读的教学。
培智实用数学第十二册教案1—15课
培智实用数学第十二册教案1—15课培智实用数学第十二册教案:1-15课第一课:整数乘法目标:了解整数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如购买水果、购买文具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整数乘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阐述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例如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等。
3、示范:通过具体的例子,如2×3,5×6等,演示如何进行乘法计算,同时解释每一步骤的含义。
4、练习:给出一些简单的乘法题目,如3×4,5×2等,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
5、反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同时鼓励他们的进步和积极性。
第二课:小数乘法目标:理解小数乘法的概念,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能够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比较水果价格等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乘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介绍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例如小数点位置的处理以及如何进行小数乘法计算。
3、示范:通过具体的例子,如0.5×0.2,1.5×0.4等,演示如何进行小数乘法计算,同时解释每一步骤的含义。
4、练习:给出一些简单的小数乘法题目,如1.2×0.3,2.5×0.4等,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
5、反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同时鼓励他们的进步和积极性。
第三课:分数乘法目标:理解分数乘法的概念,掌握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乘法计算。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如切割蛋糕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数乘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介绍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例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如何处理以及如何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3、示范:通过具体的例子,如1/2×1/3,2/3×3/4等,演示如何进行分数乘法计算,同时解释每一步骤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授课教师:教学进度表周次项目起止时间教学内容1 3.1---5 比例的基本性质2 8---12 正反比例3 15---19 整理和复习4 22---26 圆柱统计表5 29---4.2 圆锥6 5---9 整理和复习7 12---16 统计表8 19---23 统计图9 26---30 整理和复习10 5.1---4 休息11 5---9 数和数和运算12 12---16 代数和初步知识13 19---23 应用题14 26---29 量和计量15 6.1---5 几何初步图形16 8---12 简单统计17 15---19 复习18 22---26 复习19 29---7.2 考试20 5---9第十二册数学教学总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尺知识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试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比例单元目标: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启蒙教育。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一的第l~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教学比例的意义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2.教学比例的意义。
(l)出示例1: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
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时间(时) 2 5路程(千米) 80 200"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
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80:2=200:5)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
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 12=,35: 42=,所以10:12=35:42。
(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20:5和16:8 0.8:0.4和0.3 :0.6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2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一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
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成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板书:80×5=2×200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
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24)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 × 6=24)。
因为 3 × 8=4 × 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
(边说边板书:3:4=6:8)(2)做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四、练习: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2、填空3、先应用比的意义,再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 :12 (2)1.4 :2 和7:10 (3)0.5 :0 .2和5/8 :1/4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能写成几组就组几组)2 、3 、4和6四、作业练习一的第3题。
2、解比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一的第4~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再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在3x前加上:解:)"怎样解这个方程?"(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因为一个因=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