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模式探讨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模式探讨

业化、 城 镇 化 深 入 发 展 中 同 步推 进 农 业现 重 点 龙 头 企业 、 河 南 省 农业 产业 化优 秀 龙 利 导 , 并 村 建 设 大 型 新 型 社 区 。新 型 城 镇 代化 ” 。 在《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 民经 济 和 社 头 企 业 、 国家 ‘ 十…五 ” 食 品 安全 科技 攻 关 化通过人 口集 聚, 为实现农、 【 规模化和集 0多 项 国 家 约 化 发 展 奠 定基 础 , 为产、 发 展 提 供 劳 动 会发展 第十 二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 中, 更 是 项 日示 模基 地 , 并先 后 荣 获 3 高 度 强 调 要“ 同步推进 l r 业化 、 城 镇 化 和 级 、 省级 先 进 荣 誉 。 农业现代化” ,并 将 其 定 位 为 今 后 发 展 的
起 点 更好 地 统 筹 城 乡 发 展 、 进
在 粮 食 精 深 加 上 同 区 南部 靠 ‘ 步 协 调 实的卫河河畔的天 F 粮仓 , 国家优质小麦 民集 约 安 置 , 建筑 高档 、 服 务 设 施 齐 全 的 浚 县 中 鹤 溉 面 积 7万 亩 。 农业资源丰富, 盛产小麦、 美、
模式探讨~一 以河南 中鹤集 团推进 “ 三 化” 协 调 发 展 为例
动 和推进新农 村建设 的“ l 二化 ” 协 调科学 工业 化 新 型 农 业 现 代 化“ j化 ” 协调发腱 。
发 展路 子 。
中鹤集 团紧紧依靠 转 化 、 增值 , 为 实 现
龙 头企 业为 主 导 的 “ . - z _ 4 E ” 协 调 发 展 道路 , 带 动 和 提 升 农 业 现代 化 , 以新 型 城 镇 化 带 探 索 支 持 龙 头 企 业 带 动 新 型 城 镇 化 新 型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_三化_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_三化_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1 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化 协调发展的 关键环节与主要标志
1. 1 三化 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工业化、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 强调
要以工业化为主导, 即工业化主导城镇化、 农业现代 化的发展。从现代化的本质看 ,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 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工业化进程, 是加快城镇 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工业化是农业现 代化的物质基础 ; 只有加快工业化 , 才能有更多的工 业产品和先进技术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 农业 ,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城镇化 , 就是 化 农民为市民、化 农村为城镇、化 传统农 业为现代农业。只有加快城镇化 , 才能加快农村富 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工业化、 城镇化 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 产业支撑,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一个 与工业化互动的过程。没有工业及其为之服务的商 业、 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 城市就失去了支撑 ; 反之 , 如果没有城市的相应扩张, 工业及其他产业的 发展在空间上也会受到制约 1. 2
St udy on Coor dinated Industr ialization, Ur banizat ion and A gricult ur al M odernizat ion dur ing Const ruct ion of Centr al Econom ic Reg ion
CAI Shi zhong
工业化、 城镇化快速协调推进的基础上 。 1. 3 三化 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标志 中原经济区提出 三化 协调发展是必然要求, 在全国也具有示范性。 三化 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 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以城镇为依托的发展 方针, 其中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是 三化 协调发展的 关键 , 其核心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 5] , 特点是农 业的工业化。针对河南是人口大省、 农业大省、 劳动 力大省的实际, 工业化过程必须是能够吸收大量劳 动的过程, 如果工业化过程不是大量吸收劳动的过 程 , 这个时候工业化很容易和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割 裂开 , 就不能实现 三化 协调发展。工业化的主导 作用主要体现在: 主导城镇产业的发展 ; 主导农 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吸纳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 在城镇落户, 实现 城镇人口、 产业的集聚, 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 , 进而 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现代化 ; 由于农村人口的转 移 , 农村居住用地的减少, 还能够增加数量可观的可 耕地, 这样就从根本上增强中原地区粮食综合生产 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6 7] 。 结合中原经济区实际, 三化 协调发展的主要 标志为 : ( 1)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 2) 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就地非农化转移 率达到 60% 以上; ( 3) 农村城镇化率、 农业工业化水 平、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所谓农业工业化一 方面是构建农产品加工的系统产业链, 另一方面就 是提高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 ; ( 4) 城镇企业集聚度达 到合理标准 ; ( 5) 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 2 1。

三化问题探究

三化问题探究

新型工业化
主要特点: 一是规划在先 二是开放 三是集约 (1)集约化。 (2)高效率。即低成本,高收益,低投入,高产
出。 (3)低排放。即控制排放,清洁生产,单位GDP
能耗要尽可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不以牺牲环 境为代价。
新型农业现代化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应该主要 体现在实现规模经营的途径上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规 模经营、科技支撑和商业化运作等三 要素。
消费需求扩大
生活方式转变
工业发展
劳动力需求
农业部门剩余劳动 力向工业部门转移
劳动者 收入提高
城镇化
工业品 供应增加
消费需求扩大
生活方式转变
工业发展
劳动力需求
农业部门剩余劳动 力向工业部门转移
劳动者 收入提高
城镇化
工业品 供应增加
消费需求扩大
生活方式转变
工业发展
劳动力需求
农业部门剩余劳动 力向工业部门转移
三化协调发展的经典 框架:
——刘易斯模型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一般过 程
LOGO

工业发展
工业品 供应增加
劳动力需求
农业部门剩余劳动 力向工业部门转移
劳动者 收入提高
城镇化
消费需求扩大 生活方式转变
工业发展
劳动力需求
农业部门剩余劳动 力向工业部门转移
劳动者 收入提高
城镇化
工业品 供应增加
消费需求扩大
生活方式转变
工业发展劳动力ຫໍສະໝຸດ 求农业部门剩余劳动 力向工业部门转移
农业人口减少 人均耕地增加
劳动者 收入提高
城镇化
工业品 供应增加
消费需求扩大

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制约 , 相互影 响。 二、 新型城镇化是 引领
1 . 新 型城镇 化实现了土地 的集 约利用 。 新型城镇化不仅为发 展新型工业化 提供 了土地 ,又为新型农业化发展 土地使 用铺 平 了道路。发展新 型工业 化要 占用很 多土地 , 在保证我国粮食生产 的前提下 ,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才能使 土地集 约利用 , 才能将农 村 的土地有效集 中, 满足 未来 发展 工业化 的土地需求 。目前 比较认 同的一个方式就是将原来农 村的宅基地 电子化管理 ,能够入 市 交易 , 农 民能够 用宅基地 2 0 %左右 , 集 中兴建新 型农村社 区 , 腾 出8 0 %左右 的农村 宅基 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 。城镇化 居 民能够享受 与城市人一样 的各种社会保 障制度 。

2 0 1 1 年 国务 院出台了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 导意见 , 在 意见 中指 出中原经济 区的工业 化 、 城镇化 、 农业 现代 化发展协调性要不 断增强 。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 , 无疑要在 “ 三 化” 协调发展 之路 上起 到排 头兵 的作用 。 截至 2 0 1 0年 , 全市建 成区面积 达到 了 3 5 0平方公里 , 全市 人口 8 6 6 . 1万人 , 郑州市 的城镇化率 达到 了 6 3 . 6 %, 该数 据在我 国中部地 区处于 中等水平 。 按照郑州市都市区建设 的战略构想 , 到2 0 2 0年 , 建成 区面积达到 1 0 0 0平方公里 , 总人 口将达到 1 5 0 0 万 ,城镇 化率达到 8 0 %。农村 居民人均纯 收入 2 0 1 0 年为 9 2 2 5 元, 而同时期市 区城镇居 民可 支配收入为 1 9 3 7 6元 , 城乡居民收 入相差仍然较大 。 仅从战略 目标来粗略估计 , 区面积有 6 0 0平方 公里 的土地 缺 口,同时将有 7 0 0万农村人 口成 为郑 州市城镇人 口, 城市 居民收入 是农村人 口的两倍 多。 如何 实现郑州市都市 区建设 的战略构想 ,而又做到不牺牲 农业和粮食 、 生态和环境?工业化 、 城镇化 和农业化 “ 三化 ” 协调 发展无疑成为现实 的选择 。

国内“三化”协调发展经验及对河南镜鉴

国内“三化”协调发展经验及对河南镜鉴

国内“三化”协调发展经验及对河南镜鉴摘要:苏南、天津和成都在“三化”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在产业结构、土地使用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给河南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合河南省省情提出了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三化”协调发展;经验借鉴;河南省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448-04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推进的战略部署。

河南省的战略定位则是在全国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河南省承担国家粮食核心区重任,面临农村人口众多、工业化和城镇化受土地制约等严峻问题。

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河南省抢抓产业转移战略机遇,破解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制约的根本出路。

国外的“三化”协调发展经验是从国家角度为“三化”协调提供借鉴,但河南省在现有国家政策及条件下,更需要寻求操作层面的经验,因此审视国内“三化”协调发展的典型经验,为破解城乡发展差距,更好更快地推动“三化”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1 国内“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1.1 苏南“三化”发展模式“苏南模式”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一方面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以自身的能动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并通过向城镇渗透和展延,为城镇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从而实现城乡互补、互助,直到城乡统筹发展[1]。

具体而言,苏南各个地区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乡镇企业,以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

苏南地区结合自身情况发展特色经济,如江阴的板块经济、常熟的专业市场经济、太仓的港口经济、昆山的外向型经济、吴江的民营经济、张家港的集团规模经济等,并在特色区域形成其发展优势。

大量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吸引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改变了苏南地区单一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与此同时促进了苏南小城镇的建设。

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

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
【 摘要 】中原经 济区在 三化协 调发展过程 中, 农 业现代 化、
新型城 镇化 、 新 型工业化建 设等均 面临着新 的金融 需求 , 而 现 有 金 融 资 源远 远 无 法 满 足 这 些 需 求 。 因 此 , 应 构 建 多层 次的 区
域 性 商 业 性金 融 机 构 、从 依 赖 政 策性 金 融 向 开发 性 金 融 转 化 、
育、 农业科技的投入等 , 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2 、 新 型 城镇 化 建设 需要 金 融 支持
相比过去 规模扩 大 、 空间扩张 、 速度推进 型 的城 镇化 发展
步伐, 新型城镇 化发 展的根本 内涵应该是 全面性 的 , 包括 人本 城镇化 、 经济城镇化 、 社会城镇化 的全 面 、 协调、 和 谐发展 , 其主 旨在于 城 乡的统 筹性 、 工农 的互促 性 、 资 源的 可持续 性 ( 朱远
( 裴平 , 2 0 0 3 ) 。谷建全 ( 2 o l 2 ) 认为 , 新型工业化建设是 中原经 济
区建设 的重要着 力点 , 必须加快 推进新 型工业化 , 重点 要加 快

【 关键 词 】 中原 经济 区

金融发展
三 化 协 调
传统优 势产业优化 升级 、 加快培 育壮大 战略型新 兴 产业 、 加快 用信息化 推进新 型工业化 、 加快 推进产业 集聚 区建设 、 加快 工
而这 两个 目 标 的实现 , 都 离不开金融的 支持 。首先是农业 的规 模化 , 农业规模化即 意味 着土地规模经营 , 要求农 地的集中化 , 而 土地 流转 后的大规模经营需要 购置的大型机器 设备 、 雇佣 员 工 以及生 产基本投 资等 , 必然产 生大额信 贷需求 , 没 有金 融机 构 的信 贷支持 , 单纯依 靠农民的现有储蓄 基础很难实现 。其次

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的探索

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的探索

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的探索【摘要】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首要的一点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这就决定了农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关键,而在“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无疑是基石。

本文旨在探索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借以推进区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现代农业,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水平是国民经济增长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

农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使得其具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

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不会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改变,也不会因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改变而降低。

但同时,相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其他产业,农业又是比较效益偏低的弱质产业,因此,如何统筹处理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从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凡是在这一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其农业现代化就推进得相对顺利,反之,则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现代化进程受挫。

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三化同步”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

二、农业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柱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河南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尤其是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

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

的发展 又为农业现代化准备物质与技 术基础 ,城镇 化更进一 指 明了实现河南省农 业现代化的方向。胡锦涛总书记说 :“ 能
步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 ,“ 三化 ”之间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不能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 ,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 。这就 关系 。中原经 济区建设 中的 “ 三化 ”协调 发展 ,具体地讲就 是党和国家对河南农业的期望与重托 。也是 中原经济 区建 设 是以 工业 化为主导和核心 、以城镇化 为引领和 支撑 ,通过发 必须坚守的前提条件 、首要原则和主要依据 。
于其它经济区域建设的最突出特点和最核心 内容 。
生产能力 ,切实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 。国务 院在 《 指导 意见》
根据经济发展 的一般规律 ,农业是 国民经济 的基础 ,农 中就 河南省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
业的进一 步发 展是工业化 、城市化发展 的前提 条件 ,工业化 业社会化服 务体系 、强农惠农政 策等方面 给出了具体 路径 ,
※基金 项 目:本文是 2 1 年度河 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 01 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的河南农 业现代化 实现路径研 究” ( 编号 :2 1B16 0 1 5 )的部
分研 究成 果 。

1 — 6
I 业 发展 】 农 。
农业经济
2 1, 0 26 /
三、 河南农业 现代 化 与 中原 经济 区建设 的关 系
中原经济 区涉及 7 2质科技支 撑 ,通过发展城镇 为农业规模 省 8
中原崛起 、河南振兴 的载体 和平台 ,也是探索 “ 三化 ”协调 化经营和发展特色农业集群创 造条件 ,从而实现 河南农业现
发展的载体和平 台。在 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河南农业有着特 代化 ,即以新型 工业化 、城镇 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 ,以 殊的地位与作 用。本文就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河南农业面 临的 农 业现 代化夯 实城乡共 同繁 荣的基础 ,形成工 农利益协调 、 城 乡统 筹发展 的新格 局 ,这就 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 “ 三 机遇与挑战 、“ 三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今后河南农业现代化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摘要在对中原经济区农区范围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数综合分析法,从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协调性5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估,据此诊断出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研制出了传统农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路径必须要走的3个阶段:一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优势主导产业链,启动工业化进程。

二是引导这些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布局在城镇及产业集聚区,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是以产业集聚促人口集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深化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实现路径;中原经济区;农区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07-03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延及周边若干区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1]。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业主产区(农区)。

1 农区的界定及范围本研究所指的农区,是指在以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为主,农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例、人口以农民为主的的区域,也即国家和河南省区域规划中位于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应的功能区的县(市)。

由于农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在动态发展变化中,为了全面系统考察农区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先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将2000年、2005年、2010年各县(市)的农业gdp算出,求其3年的平均数,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将农业gdp比重占20%以上的县市,以及20%以下比重中近年粮食总产量在50万t以上的县市定位为农区县。

考虑到河南省粮食核心区中市(地级)所辖区(包括商丘市的梁园区、漯河市的郾城区、驻马店市的驿城区、信阳市的浉河区、平桥区、南阳市的卧龙区、宛城区)已定位为城市功能,不再作为农区对待。

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作者:关付新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5年第10期关付新走“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发展道路的中原经济区建设,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使人多地少资源禀赋条件下的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倍受严格土地资源约束,面对严峻发展难题挑战。

既保农业和粮食,又保稳定和发展,土地成为矛盾的焦点、问题的难点和破题的切入点。

一、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释放红利(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2011 年6 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力争到2012 年年底把全国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做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覆盖。

2012 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要用5 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2014 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规模化经营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4 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需求明显增长,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平台,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提供有效服务,引导和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稳定农村改革发展大局,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权益,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中原经济区背景,以郑州市为例

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中原经济区背景,以郑州市为例

业化 、 新 型城镇 化和新 型农业现 代化相互影响 、 相辅相成 , 以新
型城镇化 引领 “ 三化 ” 协调 发展 , 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 、 实现科 学发展的必 由之路 。中原经 济区规划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 新型城镇 化 、 新型工业 化 、 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 提供 了历史性
的机遇 和挑战。
【 摘要】本 文阐述 了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郑 州市县域经济“ 三
化” 协调发展的现状 , 并就 “ 三化” 协 调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 提出
了促 进 郑 州 县 域 经 济 “ 三化” 协 调 发展 的 建议 。
水平 普遍提高 , 郑州市 2 0 1 1 年城镇化 率已经达到 6 4 . 8 %。其 中, 中牟县把具有城市功能的社区建设向农村延 伸 , 变过 去抓 县城 和 乡镇的二级架构为 “ 城市组团和新市镇 +新型农村社区 ” 的
全市完成 工业增加值 3 4 3 . 6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1 5 . 8 %; 规模 以上
工业企业完成工业 增加 值 2 9 9 . 8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1 7 . 9 %。新密 市2 0 1 1 年全市工业 增加值完成 3 3 0 . 8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1 7 . 2 %;
5 9 . 0 : 3 8 3 。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 到 6 4 . 8 %, 比上年提高 1 . 2 个 百
分点。其中 , 中牟县全年完成 生产总值 比上年增长 2 0 . 5 %, 三次 产 业结 构 从 2 0 1 0年 的 1 7 . 1 : 5 6 . 5 : 2 6 . 4调整 为 1 1 . 8 : 6 7 . 4 : 2 0 . 8 。 荥阳市三次产业比例演变为 5 . 1 : 7 1 . 8 : 2 3 . 1 。巩义市 生产总值 比 上年增长 1 3 . 7 %, 三次产业 结构 比重为 1 . 8 : 7 4 . 7 : 2 3 . 5 , 城镇化 率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农业大省, 2 0 0 3年, 乡村人 口 7 0 3 7万人, 居 全国第一位; 农业值 1 2 3 9 . 7亿元 , 全 国排名第二 ; 近年来 , 粮食总产量基本 稳定在 4 0 0 0万吨以约 占全国的 1 / 1 0 , 农业在河南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省的 稳定,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 的小康。只有全力推进 农业现代化, 才能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差实现农业与整个经济社会 、 农村与城市协调 发展, 才 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的宏伟 目标。 中原地区是全国重要 的粮食 主产区。 建设中原经济区 , 有利于在加快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的过程 中, 坚持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 ,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 建 设, 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 、 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 加强生态和环境建 设, 持续探索走 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 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的“ 三化 ’ 协 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 更好 地为 国家粮食 安全提供保障 , 更好地 为全 国粮食主 产区发展积 累经验、 提供 示范 。 在党和政府 日益关注“ 三农 ” 问题的 同时, 学术界也从经济学、 管理学、 统计学 、 农学 、 历史学等不同角度探索 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 现代化 的进程 中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行 了多方面 的研究。本课题仅从我国农业现 代化 的历史进程 、 农业现代化 的定义、 我国及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面临 的 问题 及 对 策 做 些探 讨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 、 农村 、 农 民问题不仅关系着 中国几亿农 民 的切 身利益、关系着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更加富裕型小康社会 的实
现, 而 且 关 系 着 中 国政 治 的 稳 定和 社 会 的 和谐 发 展 , 可 以 ‘ 三农” 问题 关 系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分析与对策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分析与对策

一、引言2019年2月,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全文发布。

文件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进度。

农村人口转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经济因素是迁移的主要原因(张小莉,2015),对这一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国外侧重于农村人口流出理论,如“推力-拉力”理论、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等,从理论方法、操作模式、实践进程、评价机制等方面(王洪亮,2018)[1]进行了严密分析。

国内侧重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农民收入低是影响农村人口流出的重要因素(张锐尧和谷建全,2011),此外,还存在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弱化(张益民和豆志杰,2018)[2];思想观念守旧,法律意识淡薄(曹圣伟等,2018),产业支撑能力有限(周彩云,2017)等其他的制约因素(刘岱宁,2014),并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陈辉,2017),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张文等,2010),以工业发展减少农业人口对农业的依附力(郑杭生等,2015)等可行路径。

河南作为农村人口流动大省,笔者拟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常态时代背景分析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其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促进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一)劳动力转移现状1.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反映该区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劳动力大省,其近年来城镇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2014—2018年河南省城镇化数据单位:万人;%注: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近五年来,河南省农村人口不断减少而城镇人口增量明显,其城镇化发展迅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逐渐转移到城镇。

但另一方面,河南省2018年人口总数达到了10906万人,比2017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分析与对策马缓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00)【摘要】“三农”问题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又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者的收入 与工业部 门劳动者 的收入相等 , 在某一 T资 水平下 的
劳动力无 限供 给也结束 , 城乡二元经济 发展就到 了转 折点或达 到一般均衡 , 即T业化和城镇化 的主要任务 已经完成 , 国家从不 发达经济变成发达经济 , 整个经济发展进入现代化阶段。
二 、 三化 ” 约 束 条件 及 失 衡 表 现 “ 的
展》 一文 中 , 提 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 下人 口流 动模 型 , 经 后 拉尼 斯一 费景汉及 乔根森和托达罗 的补充完善 , 逐步形成用 来
解释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 的经典模式 。从城乡联系 的角度
河南省对 以“ 三化” 协调发展推动 中原崛起的探索最早可追
溯 到 19 年 , 9 0 先后 经历 了探索起步 、 系统形成 、 拓展丰富和持续 提升4 阶段 , 累和形成了如下经验 。 个 积
工业部 门中来 。这样 , 农业 劳动力的边 际产 开始提高 , 当城市 丁业 部门吸收农业 剩余劳动力达 到某一水平时 , 农业 部f 劳动 J
新 型 工 业 化 、 镇 化 和农 业 现 代 化 “ 城 三化 ” 调 发 展 、 步 推 协 同
进, 是我 国现代化 建设 的基本途 径 , 此 , 对 国内既有沉痛 的教 训 也有积极探索的经验 。本文 , 笔者基 于有关理论 , 重点 以河南建 设 中原经济区为例 , 对这一理论 和战略 问题进行研究 。

“ 化 ” 内在 机 制 与 理论 模 型 三 的
1 三化 ” . “ 的内在关联机制 。作为“ 三化” 的核心 , 城镇化是一 种世界性的社会 经济现象 , 乡村分散的人 口、 动力和非农业 是 劳 经济 活动不 断进行 空间上 的聚集 而逐渐 转化 为城市 的经济要 素, 城市相应 地成长为经济发展 的主要动力及带 动整个 国民经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2年11月177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建议郑州大学商学院 王迪摘 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又对中原崛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论述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综合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对策进行了探索,即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同时以“三化”协调发展的综合驱动因素为突破口的新路子;“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包括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地方优势产业集群及加大科技投入。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三化” 驱动因素 路径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1(b)-177-02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省长郭庚茂在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化”协调发展的提出确有其必要性,首先中原经济区人口众多,又担负着全国粮食生产的重任,这就决定了“三化”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其次,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阻碍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第三,中原经济区作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积极探索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势必可以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借鉴作用,同时也对缩小中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在探索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河南省首次将新型城镇化放在“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位置上,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河南首创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更是破解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难题,既统筹了城乡发展,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又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关系研究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关系研究
城市化 ;改变农村人 才素质低和 人才缺 乏现状 ,逐步提 高劳 有所提高 ,使企业获得竞 争优 势 。我们要重 视人力资源 的开 动者技 能和素质 ,为实现河南经济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 准动 发 ,对于我 省农村人力资源 来说 ,要通过农 村知识教育 来培
力 ;改变农 村 旧的人才 观念 ,形成新 的科学发 展人才 观念 。 养 他们 的一 般技 能 ,如专 业知 识 、外语 、认 知性 和 管理 能 河南省 十二五规划 中 l f 尤 先开发 和利用人力 资源来发展经济 , 力 ;而有特 殊才能的要注 重特殊技能 的培养 ,如特殊劳 动技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战略 。 能 。我 省各级政府要 为农 村人力资源开 发创造 良好 的宏 观环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技快 境 ,特 别是政策和服 务的支持 ,为 企业加强人力资源 竞争力 奠 定基础 ,而我省企 业也要增加 人力资本投资 ,加 大员工知 速发展 ,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努 力提高员工素质 ,培养高科技核心 人才 ,为 中原经济 区建设 是为了促进 区域经济快速 发展 ,这需要 识 技能培训f
五 年彰 显优势 、十年实现崛起 。河南要构建新型农 业现代化
3 、全 面提 高农 民的晶体智力 美 国心 理学家雷蒙德 ・ 卡特尔把智 力的构成分为流 体智
支撑体 系 、人力 资源 开发支撑体 系 、和谐社会支撑 体系 。最 力和 晶体智力两大类 。流 体智力是一种 以生理为基础 的认知 后要全 面提高人 的素 质和人力 资源 开发水平 ,为 中原经济区 能力 ,如知 觉 、记忆等 。而晶体智力是通 过掌握社会文 化经 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验 而获得 的智力 ,主要指 学会的技 能 、语 言文字 表达 能力 、

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

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

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还有助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如何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可以通过兴办职业教育学校和技能培训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课程。

同时,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人口众多,但农村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

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和职业介绍服务,帮助农村劳动力了解外出就业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可以建立农民工维权机构,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鼓励他们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

三、加强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培育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即一方面存在着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一些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培育。

政府可以通过引进和培育新的农业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使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选择。

同时,可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培训和指导,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发展个体经济和农产品加工业。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现代化的结合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推进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现代化的结合。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可以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减轻农村劳动力的体力劳动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走出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求以现代农业化为基石,以工业化为保障,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经济发展1.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进一步深入,给中原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说,以郑州为代表的中原经济区城市化进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通过新型城镇化引领、都市区组团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城市由“一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转变,从而推进城市扩张与优化,推进中心城市的辐射发展和周边城市的融城发展,并逐步实现都市区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从而,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1.1.2 研究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

2.对”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2.1 什么是“三化协调”把加快城镇化、发展工业化与加速农业的现代化统筹起来,大力推进“三化”统筹协调发展——这是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这是做好明年经济发展工作必须抓好的六个准绳之一。

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是河南省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三者遥相呼应。

促进“三化”统筹发展是解决河南目前发展进程中若干个重大问题的关键环步骤,也是一张复杂的宏伟蓝图,所以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统筹河南省的实际状况,立足于当前实际,着眼于未来前景。

2.2 “三化”协调发展四大着力点2.2.1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全面调整和优化升级必须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不断加大发展三农的政策力度,努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化科技产品装备农业,用现代化科技升级农业,用现代化营销模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化发展观引导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教育厅“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名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主持人:刘溢海主要成员:朱云章、陈晓燕、兰静所在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系所名称:经济学院日期:2011-12-26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在不同产业、时间、空间的配置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部门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同时带动服务业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

我省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安全要求农业现代化。

同时,我省人多地少,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时期,三化协调发展也对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此,本课题组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优化配置,对于中原经济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引领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现状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1》,截止2010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38.8%(2009年底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46.59%),较全国平均水平偏低。

河南省乡村劳动力为5338万人,乡村从业人员为4915万人,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占54.9%;在第二产业就业占27.5%;在第三产业就业占17.6%。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农村劳动力在一产和三产就业比例偏低。

对全省158个县(区)农村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如下。

2010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1843万人,其中:(1)本地转移795.47万人(占转移总量的43.2%),跨地域转移1047.53万人(占56.8%);(2)转移劳动力中以男性为主体(男性占69%);(3)在文化程度方面,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在转移劳动力总量中分别占63.6%和19.2%;(4)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服务业的人数(51%)首次超过转移到工业部门的人数(49%);(5)从转移到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人员数量看,转移到东部地区的最多(2010年转移到东部地区的人数为524万人,占跨域转移总量的50.1%),转移到中部地区的达到498万人(其中省内437万人),占47.6%),转移到西部和其他地区的比例偏低;(6)从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的地区类型看,2010年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就业的占29.2%,在地级市就业的占44%,在县级市就业的占15.8%,在建制镇(包括城关镇)及其他地区就业的比重为6.2%(这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大城市就业门槛较高、生活成本不断加大,地级市、县级市等中小城市愈来愈成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优先选择地点)。

据河南省地调队农产量与农村住户处的数据,我省农村劳动力跨域转移仍以亲属介绍为主(占56.8%);其次是自发外出(占34.8%);靠中介组织介绍的占比偏低(占4.9%);靠政府组织的更少(占3.5%)。

二、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与“三化”协调发展问题分析根据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现状,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的思想,下面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1、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撑了工业总量低成本扩张,但产业结构问题突出。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持续转移,在较长时期内为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有效供给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我省工业总量的快速扩张,确保我省GDP在全国稳居第五。

但我省的产业结构问题突出,具体表现在: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全省各地的产业园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其次,工业主导产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数据显示,河南采掘业、资源加工业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河南在全国产量排名靠前的工业产品主要是煤、铝、纱、水泥等初级产品。

第三,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

我省增加值排名前十位的行业集中度,只有煤炭和黑色金属冶炼两个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其余行业的集中度都低于40%,尤其是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业还不到10%。

第四,产业结构效益差,经济增长的代价大。

我省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足,使我省就业结构偏离产业结构的问题比较突出;我省工业总量居全国第5位,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居全国第2位;我省建设用地是广东的近两倍,但创造的GDP却仅为广东的1/2,效益仅仅是广东的1/3。

2、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的高成本延缓了我省城镇化进程。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地区当地政府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投入巨资。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的研究报告,一个典型的农民工(包括相应的抚养人口)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支出成本约8万元。

低工资、低保障的农民工很难负担融入城市的高成本。

所以,与长期以来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相比,城镇常住人口增长缓慢,人口的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土地的城镇化。

对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省来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3、农村劳动力转移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会自发地向生产效率高、劳动报酬高的地区和部门流动,农村家庭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也是一种自发的、市场化行为。

随着改革开放,我省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工业、服务业转移,且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这部分劳动力恰是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或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他们从农村地区农业部门的流出,直接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我省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适用性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

这与我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安全对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相矛盾。

综上分析,我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挑战与机遇并存。

三、三化协调发展下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建议本课题组分析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偏低,在农村就业人数比例过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21%);在农业部门就业比例较高,在工业部门就业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在服务业部门就业比例偏低;河南省的外资利用程度较全国偏低,农村劳动力在外资企业就业比例偏低,在个体和私营企业部门就业比例偏低。

正因为如此,卢展工书记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本报告针对优化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为我省政府提出以下系统性的政策建议。

1、更新观念,实现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优化“配置”的观念转变。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或服务业部门就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这指的是“转移”。

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应使在农业部门就业的每个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与在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就业的每个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持平,使劳动力根据自身的资金、技术水平自由择业,消除城乡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政府应使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达到充分就业。

这既是我们实现“三化”协调的约束条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目标。

2、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

我省作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发展新型城镇方面,可以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目标,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并不是户籍制度本身, 而是要剥离嵌入在户籍制度之中的其他二元制度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不平等待遇。

户籍制度改革,必须继续弱化直至最后消解城市户口的附加利益, 使劳动力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保险政策、社会福利等与户口完全脱钩, 实行自谋职业、自理口粮、自行解决住房、平等升学的“待遇一体化”政策, 逐步使户籍制度过渡到国际通行的登记户口制。

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同时加强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就业服务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相应配套措施的改革。

3、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吸引农村劳动力在一产就业。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土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我省要确保粮食生产,就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和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

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率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政府可在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

另外,因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具有高风险性和脆弱性,中央政府应加大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农业补贴。

4、加强我省产业集聚区的整体规划,实现新型工业化,提高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当前我省的各类产业园区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同质性问题,这要求各级政府间和各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促进各区域间相互开放,形成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环境;共同解决跨区域的交通、通信、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的问题,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竞争优选或者政府推动,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集聚区,提高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5、积极引导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服务业(金融业除外)与工业相比其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性要小得多,且吸纳就业能力强。

我省可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政府应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并在注册登记、资质认定、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给予其国有企业所享有的同等待遇。

加大对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对吸收就业多、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低等服务类企业,按照其吸收就业人员数量给予补贴或所得税优惠;另外,对从事农业灌溉、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涉农服务业项目所得,按规定也免征企业所得税。

6、完善农村信贷和保险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效率。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创新的投资都离不开资金。

在资金供给紧张、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保险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就低。

因此,河南省应积极发展地方金融。

一是适当赋予农村民间金融合作组织的合法地位;二是完善政策性银行的建制,发挥其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的作用;三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其改建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挥其支农的基础性作用;四是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

7、实施职业技能义务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民在三产之间的合理配置。

实现农民在三产之间的合理配置,前提是提高其素质。

除了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之外,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转移,应加强职业技能教育。

实施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经济中整体人力资本存量增加,有利于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技术创新,直接带来生产率的增长,这也是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