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填空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
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及训诂学基础
一、音韵学基础
(一)什么是音韵学
1、音韵学
①定义汉语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及古今音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②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
二者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音韵学则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而且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汉字读音及其变化的,只适用于汉语。
2、音韵学包括的内容
汉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
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①古音学以先秦两汉诗歌韵文而且是以诗经用韵味主要依据,并结合形声字来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②今音学以《切韵》、《广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③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汉语语音结构的学科。
④北音学以元《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二)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声母及其相关概念
①声母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因素。声母音韵学中叫做声、声纽、声类等。
②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
③守温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
相传唐末释守温参照梵文字母,根据汉语的实际语音发明了三十字母。后来到了宋代又将三十字母增加为三十六字母:
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非、敷、奉、微,
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
牙音——见、溪、群、疑,
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
1喉音——影、晓、匣、喻,
训诂学辅导资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
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
学号成绩
一、填空
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资料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
□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 道形貌
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 注释工作
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 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 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 训诂原理
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
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 训诂学
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
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 《史记三家注》
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 朱熹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国学基础小学常识--文字、音韵、训诂知识课件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表意到表音,或者 兼表意和表音的重大根本性变化。
传统小学与西方语言学比较
西方语言学分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
1、文字学在西方这个三分法中没有地位,因为他们只用 为数不多的字母来记录自己的语言,用不着像中国语言 学那样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 2、音韵学大体上相当于语音学,训诂学有一部分内容和 词汇学相当,但是侧重点不同。 3、西方的语法学,我国传统的语言学里没有和它相应的 部门。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不研究语法,词在句子中的 次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我国 古代研究语法正是抓住这个特点,在虚词和句读方面下 了不少功夫。它不像西方的语法学对语言的规则作全面 的描写,而是着重干难解的虚词和特殊的句法结构的分 析。就这个意义看,它属于训诂学的范围,但训诂学主 要研究的还是语言的历史。
汉字
义 形
韩愈:凡作文章,宜略识字。 戴震:自昔儒者,其结发从事,必先小学。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 有能外于小学文字者也。 训诂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我心自然之义理,乃因 之以明。 段玉裁:音生于义,义著于形。圣人之造字,有义以有 音,有音以有形。学者之识字,必审形以知音,审音以 知义。 钱大昕: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有训诂以求义理。 陈澧: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训诂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正.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
隋唐宋元时期训诂的特色
因为此期是音韵学发展、发达的阶段,所 以训诂方面所体现的特色也与音韵学、汉字 读音有关。主要有两点:一是以韵书代训诂, 一是右文说的提出。前面说过,早期的韵书 和字典性质近似,都具有解释的功用。重要 的韵书,如《切韵》、《广韵》、《集韵》, 都有释义的内容。右文说,既是文字学理论, 也是训诂学理论,也和音韵学相关。下面还 要谈到这两个问题,此从略。
其二,卢以纬把虚词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表明他对虚词的认识比前人高明深刻,表明 他对语法予以了特别的重视。前人研究字形、 字义、字音,但对虚词不甚注意和重视。把 虚词独立出来,予以专门研究,这是卢以纬 为语言研究开了一个未曾有过的先例,也是 训诂研究的先例。
矣,语已词也。(说文解字)
皆,俱词也。(同上)
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导论第一章说: “现存最古的韵书是《广韵》,《广韵》的 前身是《唐韵》,《唐韵》的前身是《切 韵》。《广韵》基本上保存了《切韵》的语 音系统。”(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由于《广韵》基本继承了《切韵》、《唐韵》 的音系和体例,只是收字和注解增多,所以 后代学者一般都把这三种韵书看成一个东西, 以为《广韵》就是《切韵》或《唐韵》。清 人顾炎武《音学五书》中的《唐韵正》、陈 澧的《切韵考》,都是依据的《广韵》。
〔亦〕是俗语“也”字之意。“亦不说乎” (按,此处或有误,《论语·学而》作“不亦 说乎”。)谓“莫不也有喜悦处么(原注: 平)”,但“也”意缓,“亦”意颇切。 (《语助》)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章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
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
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
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
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
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
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
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
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
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
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
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尔雅序郭璞撰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揔絶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旣辨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鑚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謡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渉乎此也
原文: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揔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揔翰者之华苑。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既辩。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钻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荟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祛未寤。辄复拥彗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
译文:
《尔雅》这部书,是用来解释圣人的教诲训条,叙述诗人的歌咏、阐述绝妙的离别诗词等。分辨同义但不同形的字、词、句。真正是九流都要涉及,学习六艺的关键。学习文豪的深奥,理解学者的文章。有了它就能博览群书而不迷惑。能够解释鸟兽草木的名称的,没有比《尔雅》更接近的了。《尔雅》,大致兴起于中古时期,兴盛在汉代。豹、鼠都能区别,它的功能很显赫。博学多闻的人,文采很高的人,没有不研习揣摩它的,并为它写注释。我(郭璞)不怕自己与美,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它。深刻地钻研,十八年了。虽然给它写了注释十多次,但是仍然没有很详尽,并且还有许多谬误,有省略遗漏的地方。所以重新收集各种见闻,汇集旧的说法,考查全国的语言,采集歌谣俗语。从樊、孙那里借鉴,博览群书,筛除其中的瑕疵,舍弃其中的糟粕。如果有晦涩不清的地方,就引用根据考证它。那些很容易理解的地方,就省略不讨论了。另外还注音画图,用来解释人们不懂的地方。再次拿着扫帚清扫道路,希望扫除灰尘,并希望将来给君子们提供一些帮助。
古代汉语六------训诂
通论:训诂
徐氏二兄弟
弟弟 徐锴《说文系传》——“小徐 本” 哥哥 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大徐 本” 段玉裁 江苏金坛人 《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 江苏吴县人 《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四大家 桂 馥 山东曲阜人 《说文解字义证》 王 筠 山东安丘人 《说文解字句读》
通论:训诂
《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 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 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共收 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汉代刘熙《释名》: “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 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尔雅》的体例 A、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 释诂(古语词) 释言(常用词) 释训(双音、 表性状词) 释亲 释宫 释器 释乐 释天 释地 释丘 释山 释水 释草 释木 释虫 释鱼 释鸟 释兽 释畜
通论:训诂
B、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 《尔雅·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 胎、俶、落、权舆,始也。” 《尚书· 康诰》:“惟三月,哉生魄。”
《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肇祀。” 《尚书· 胤征》:“俶扰天纪。” 《诗经· 周颂· 访落》:“访予落止。”
《大戴礼记》:“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尔雅· 释训》:“穆穆、肃肃,静也。”
训诂徐氏二兄弟弟弟徐锴说文系传小徐本哥哥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大徐本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江苏金坛人说文解字注朱骏声江苏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桂馥山东曲阜人说文解字义证王筠山东安丘人说文解字句读通论
第三章 训诂第一至四节
3.犹
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大致有四种情况: 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 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 ‚……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 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 (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 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二、训诂的材料
1. 文献正文中的训诂材料。 《孟子· 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随文释义的注疏 《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 子。 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 之义也。‛ 3.通释语义的专著 《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
(二)形训的原则 运用因形索义的方法探求词的本义,须遵循以下原则: 1.字形要能反映本义,本义要与字形切合。即要能证明 造这个字时,是根据这一意义来构形的。
2.探求本义必须参证于古代文献。 在文献中要有用例。避免望形生训。 汉字虽然是表意文字,是据义构形的,然 而人们在以形索义时又往往容易从各自的认识角 度作出不同的意义分析,只有参证文献语言,才 能准确地确定词的本义。如: 只,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 像右手捉 住一只鸟之形。若就字形而论,至少可以有两种 理解: 从动作行为本身来看,可以理解为‚捕获‛, 从动作行为的结果来看,可以理解为‚鸟一 只‛。
训诂学材料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文学即旧称“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
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训诂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
代文献者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那么,究竟什么是训诂呢?这就有
必要对“训诂”及其有关的问题作一些考察。
“训”字的产生年代较早,先秦时代就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义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训”也可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如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在篇名之后都加上“训”字,像《原道训》、《天文训》、《时则训》等。“诂”字始用于汉代。《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可见“训”、“诂”二字都有训释字词、解释语言之义,动词。“训”和“诂”也可指字词的解释,《尔雅》的前三篇中,第一篇是《释诂》,第三篇是《释训》,这里的“训”、“诂”就都是名词,指词义的解释。
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扬雄《答刘歆书》云:“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汉书》卷八七上《扬雄传上》:“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後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衡)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又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前三例“训诂”是名词,指对字词所作的解释;後一例是动词,指解释字词。
“训诂”又作“训故”。《汉书》卷三六《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又卷三○《艺文志》:“《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又卷八八《儒林传·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又《申公》:“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
音韵训诂学期末考试
词是用来唱的,尤其是到了宋朝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兴起,再加上朝廷重用文人,推崇读书科考,甚至宋朝有规定不准杀害文人仕官。综上缘由,宋朝的文人雅士可以说是无所忌惮,对王朝统治者的不满、对爱情的感伤、对仕途的愤懑、对社会的同情等等。由此,词人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一般来说,一首词,它有四部分构成:词牌名,题目,正文内容(一般有上阙与下阙)。古代写词有严格的格式,具体来说就是:词牌定调、韵,定格式。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所以词牌也叫词典。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我们常见的几个词牌:《蝶恋花》、《如梦令》、《念奴娇》、《卜算子》……当然还有些我们不太常见的,比如:《贺新郎》、《摸鱼儿》、《更漏子》、《阮郎归》、《画堂春》等等。
词牌名定调。首先什么是调?一个词牌词式的格律相对于一个律绝的格律来说,其句型句式、语言语气及其组合的方式方法和可变性多了许多,尤其对于宋词长调,像律绝这样的格律诗没法与其比对这些组合变化,但这些可变性依然是有度的,正是这些有度而有序的组合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调”,不同的调适于表达不同题材和不同的情感。所以,因为有了这些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调,宋词就可以表现悲愤激越,可以表现婉约缠绵,可以表现豪迈洒脱,可以表现调侃笑骂、可以表现虚空宁静而离尘脱俗,可以表现轻松愉快而童叟无欺,也可以表现凄惨哀绝而痛不欲生。可能这样说的有点不可理解,通俗来说:我们可以组个词--“语调”。语调的作用我想大家都知道,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词的调也是如此,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就比如:《蝶恋花》这个词牌,一看就让人感到一股淡淡的忧郁,和浓浓的脂粉味(我个人感觉是如此的),就前人写词中也可品味出来,柳永很是擅长用这个词牌,他的词就有浓浓的忧愁和感伤。再如《念奴娇》这个词牌给人的就是一种豪放、大气的感觉,就像苏轼写的那首《念奴娇.大江东去》,虽然是感伤自我命运不济,但就词的形式上来说,那绝对是大气非凡的。当然,每个词牌所定的基调也不是绝对,因为还要看词人的情感,就像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和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就是两种不同的感情基调。
古代汉语考研专用习题系列: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课程习题集
文字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习题集
训诂学
一、文字学部分
1、简述中国古代字典萌芽、成型和发展的历史线索。
2、简述《说文解字》。
3、简述古代文字学理论研究概况。
4、简述金石学产生、发展的历史情况。
5、简述甲骨学初兴情况和初期著作。
6、熟记古代重要文字学著作的基本情况。
7、简述古代《说文》学历史。
8、试就原始社会晚期陶符能否看作汉字源头谈谈你的看法。
9、试就汉字应否改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10、任选一首唐诗、宋词作品,逐个指出各字的结构类型。
11、查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有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字,并分别归类列成字表。
12、针对象形只能是独体字的说法谈谈你的意见,并思考持这种主张的学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13、从《古文字类编》中找出一些“多形”的形声字,并说明这样认定的理由。
14、简析形声字声旁兼表意现象的原因。
15、简析古人把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并列为六书之一的原因,并简略评价“四体二用”说。
16、试对三书说分析、评价。
17、查阅《古文字类编》和《简化字总表》,分别举例说明汉字形体简化的各种手段。
18、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分别举例说明汉字分化、合并的各种途径。
19、查出《简化字总表》中所有古代不属于繁简字关系的例子,例为字表。
20、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因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多音多义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1、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因假借而形成的多音多义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2、查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有狭义同形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3、试举出教材以外若干同义换读的例子,并简略说明。
训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
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
方法叫章句。(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
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
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尔雅序郭璞撰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揔絶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旣辨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鑚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謡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渉乎此也
原文: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揔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揔翰者之华苑。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既辩。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钻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荟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祛未寤。辄复拥彗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
译文:
《尔雅》这部书,是用来解释圣人的教诲训条,叙述诗人的歌咏、阐述绝妙的离别诗词等。分辨同义但不同形的字、词、句。真正是九流都要涉及,学习六艺的关键。学习文豪的深奥,理解学者的文章。有了它就能博览群书而不迷惑。能够解释鸟兽草木的名称的,没有比《尔雅》更接近的了。《尔雅》,大致兴起于中古时期,兴盛在汉代。豹、鼠都能区别,它的功能很显赫。博学多闻的人,文采很高的人,没有不研习揣摩它的,并为它写注释。我(郭璞)不怕自己与美,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它。深刻地钻研,十八年了。虽然给它写了注释十多次,但是仍然没有很详尽,并且还有许多谬误,有省略遗漏的地方。所以重新收集各种见闻,汇集旧的说法,考查全国的语言,采集歌谣俗语。从樊、孙那里借鉴,博览群书,筛除其中的瑕疵,舍弃其中的糟粕。如果有晦涩不清的地方,就引用根据考证它。那些很容易理解的地方,就省略不讨论了。另外还注音画图,用来解释人们不懂的地方。再次拿着扫帚清扫道路,希望扫除灰尘,并希望将来给君子们提供一些帮助。
释诂第一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俶又田俶载南亩又曰访子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诗曰有壬有林又曰文王烝哉其余义皆通见诗书)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丕弈洪诞戎骏假京硕濯吁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箌昄晊将业席大也(诗曰我受命溥将又曰乱如此幠为下国骏厖汤孙奏假王公伊濯吁谟定命有壬有林厥声载路旣有淫威废为残贼尔土宇昄章缁衣之席兮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箌义未闻尸子曰此皆大有十余名而同一实))
释言第二
殷齐中也(书曰以殷仲春释地曰岠齐州以南)斯誃离也(齐陈曰斯誃见诗)谡兴起也(礼记曰尸谡)还复返也宣徇徧也(皆周徧也)驲遽传也(皆转车驿马之名)蒙荒奄也(奄奄覆也皆见诗)告谒请也(皆求请也)肃噰声也(诗曰肃噰和鸣)格怀来也(书曰格尓众庶怀见诗)释训第三
明明斤斤察也(皆聦明鉴察)条条秩秩智也(皆智思深长)穆穆肃肃敬也(皆容仪谨敬)诸诸便便辩也(皆言辞辩给)肃肃翼翼恭也(皆恭敬)廱廱优优和也(皆和乐)兢兢憴憴戒也(皆戒愼)战战跄跄动也(皆恐动趋歩)晏晏温温柔也(皆和柔)
释亲第四
父为考母为妣(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今世学者从之按尚书曰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聦听祖考之彝训如丧考妣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苍颉篇曰考妣延年书曰嫔于虞诗曰韦嫔于京周礼有九嫔之官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其义犹今谓兄为晜妹为媦即
是此例也)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加王者尊之)王父之考为曽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曽祖王母(曾犹重也)
《释诂》第一: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注: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俶,又曰俶载南亩,又曰访予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音义:哉,子来反,亦作栽;肈音赵;胎,天才反,孙炎大才反,本或作台;
俶字又作俶,尺叔反;权,巨员反,舆音余;令力政反;胚字又作衃,同普才反,又匹尤反,《淮南子》及《文子》并文“妇孕三月而胚”,《说文》云“胚,妇孕一月也”,“衃,凝血”。
疏:皆初始之异名也。初者,说文云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哉者,古文作才,说文云才草木之初也,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首者,头也,身之始也。基者,说文云墙始筑也。肈者,说文作肇,始开也。祖者,宗庙之始也。元者,善之长也,长即始义。胎者,人成形之始也。俶者,动作之始也。落者,木叶陨坠之始也。权舆者,天地之始也,天圆而地方,因名云。此皆造字之本意也。及乎诗书雅记所载之言,则不必尽取此理,但事之初始,俱得言焉。他皆仿此。注云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者,康诰文。云诗曰令终有俶者,大雅既醉文。又曰俶载南亩者,周颂载芟文。又曰访予落止者,周颂访落文。又曰胡不承权舆者,秦风权舆文。云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者,说文云胚妇孕一月也胎妇孕三月也,然则尚未成形而为形之始,故曰胚胎未成亦物之始,物则形也。云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者,谓初首基肇祖元也,通见诗书,故曰义之常行。云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者,扬雄说方言,云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郭彼注云谓作释诂释言是也。
《释器》第六:
简谓之毕。
注:今简札也。
音义:毕如字。礼记云呻其占毕,谓呻吟占视简毕之文也。李本作筚,同。
疏:简,竹简也。古未有纸,载文于简,谓之简札,一名毕。《礼记学记》云:呻其占毕。谓但吟诵所视简之文,是谓简为毕也。
不律谓之笔。
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音义:不律,《说文》云吴谓笔为不律。
疏:笔一名不律。许愼云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
郭云: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尔雅义疏》
宋翔凤《序》云:
“邢疏但取唐人《五经正义》缀辑而成,遂滋阕漏。乾隆间,邵二云(晋涵字)学士作《尔雅正义》,翟晴江进士作《尔雅补郭》,然后郭注未详未闻之说,皆可疏通证明;而犹未至于旁皇周浃,穷高极远也。迨嘉庆间,郝疏最后成书。其时南北学者,知求于古学古言。于是通贯融会谐声、转注、假借,引端竟委,触类旁通,豁然尽见。且荟萃古今,一字之异,一义之偏,罔不搜罗;分别是非,必及根原,鲜逞胸臆。盖此书之成,陵唐轹宋,追秦汉而明周孔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