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许敏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 词 : 安徽 省 改革 试验 区 自主 创 新
合肥、 芜湖 、 埠 三 市 集 中 了安 徽 省 力 图通 过 体 制 机 制 的 突破 , 索 多的研 究表 明产 业 集聚特 别是 产 业 蚌 探 徽省 大部分的4 新资 源 , 4 是我 国中西 依 靠 自主创新 引领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 集群 对 于整 个 区域 经济发 展 有很 强
一
、
合 芜蚌试 验 区建 设分 析
暨建设 “ 艽蚌 自主创 新综合 配套改 合 革试验 区动 员大会”。此举标 志着安
1 论 依 据 . 理
过 不 同地 区拥 有 的 区位优 势 以及 自
( ) 1 从产 业集 聚理论 看 , 来越 然 资源优势建 立合理 的经 济群 , 个 越 整
9 部产业结 构 , 促进 各种产 业 自身的发 市 场 已形 成 自己的 品 牌 , 试 验 区建 6%。三 市登记技 术合 同交 易额共 有 是
1 .亿 元 , 72 同比 增 长 了 8 %, 中转化 _ 其 2 试 验 区 成 员 中 的 芜 湖 其 三 大 支 本 地 和 引进 外 省 技 术 成 果 9 0项 , 3 占
部 地 区 科 技 资 源 较 为 密 集 的 地 区之 新 路 径 , 立 比 较 完善 的 区 域 创 新 体 的 拉 动 作 用 。从 这 一 思 路 出发 , 徽 建 安
一
。
三市共 有 10多所 高等 院校和科 系 ,成 为 中 西 部 乃 至 全 国创 新 型 人 省 区域 发 展 的 关 键 就 是 在 区 域 内部 3
创 新 综 合 试 验 区 可 以 认 为 是 安 徽 省 经济飞跃 。而在合 芜蚌 自主创新综合 在 的 不 足
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 完善安徽区域创新体系
央 副 主席 , 国家 科 技 部 原 副 部 长 , 国科 学 院 院 士 ; 广 祥 致 公 党 安 中 谢
,
徽 省委 会 主委 , 徽 省 人 民政 府 副 省 长 ; 国 兴 博 士 , 究 员 , 要 安 徐 研 主
科 技创新 已经成为 安徽 区域 经济转 型 的主要 推
进器 。 目前 安 徽 全 省 已 经有 省 级 创 新 型 ( 点 ) 试 企
1 6. 2 8亿元 , 现增 加 值 4 6 1 , 5 实 1 . 元 分别 占全 省 的 5 . % 和 5 . % 。三 市认 定 的高 新 技 术 企业 累计 85 77
业 的发 展 。
技 园区 。芜 湖 、 埠 高新 区 升 级 已报 国务 院待 批 。 蚌
芜湖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蚌埠玻璃新材料 、 合肥智能
语音 等 4家基地 被列 为 国家高新 技术产 业化基 地 。
合 芜蚌 自主创 新 综 合 试 验 区在 科 技 产 出 、 人才
吸引 、 新融 资 、 创 高新技术 产 业化方 面取 得 了丰硕 成 果 。今 年上半 年 , 合芜 蚌 三 市 专 利 申请 量 和 获 授权 数 量分 别达 到 65 6件 , 32 6件 , 别 占全 省 的 5 和 9 分 6 . % 和 5 % 。新 建 了 1 29 6 1家 海外 高 层次 人 才 创新
2 合 芜 蚌 综 合 配 套 改 革 试 验 区 建 设 的 基 本
经 验
2 1 良好 的制 度 和体 制 环境 是 区域 自主创 新体 系 . 建 设的 可靠保 障
创 业 基 地 , 引 进 院 士 1 名 和各 类 高 端 创 新 人 才 新 2
11 8 。引导设 立创 投 基 金 1 5 人 2支 , 资金 募 集 规模 达到 3 0亿元 , 半 年 新 投 资 创 新 企 业 和 项 目 3 8 上 .5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集群化优势产业选择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集群化优势产业选择赵惠芳;许寅;闫安【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5)006【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确定区域优势产业,能够指明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方向。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启动为合芜蚌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选取带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整体发展的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为突破口促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产业进行分析,将产业集群分析与优势产业选择结合起来,遴选出有集群化发展基础和趋势的产业并提出培育其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总页数】8页(P6-13)【作者】赵惠芳;许寅;闫安【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相关文献】1.强化举措打造自主创新试验区——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思考 [J], 吴子敏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J],3.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基于蚌埠试验区发展视角 [J], 胡康康;石舍玉4.打造“人才特区” 深化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J], 周宏5.国家级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 [J], 张亨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5.26•【字号】皖政办[2009]37号•【施行日期】2009.05.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09〕37号)合肥、芜湖、蚌埠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精神,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创新要素流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思路立足现有创新平台资源基础,探索“科技路路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资源的整合与结合,以联通产业研发、融通成果转化为重点,打造一批共性技术研发高地和创新型产业成果转化基地;以畅通要素流动为突破口,构建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的交易大市场;以贯通中介服务、互通资源共享为保障,营造研发有力、转化顺畅、交易活跃、服务高效的大环境,努力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立体化、网络化、一体化区域创新大平台。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初步形成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高地,基本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和资源共享体系框架,基本确立“科技路路通”模式,基本建成创新要素交易大市场,工作推进体系逐步向全省辐射、延伸,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
到2012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多层次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基本满足创新型产业发展需要,基本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和资源共享体系,形成创新要素集中区、成果转化示范区、机制创新先行区,创新要素交易大市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的品牌之一。
三、主要任务(一)实施五通工程,构建区域创新特色大平台。
1.产业研发联通工程。
积极促进研发载体与产业发展、研发成果与交易转化、研发机构之间以及与企业的联通,着力打造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高地。
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解析
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解析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解析一、前言:蚌埠市是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为了推动蚌埠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蚌埠市政府制定了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二、背景分析:蚌埠市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蚌埠市政府决定进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
三、改革目标: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是建设创新驱动型城市,打造创新创业的热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和效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加速器等载体,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场地、设备、资金等支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3. 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 增强创新保护意识和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创新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改革措施: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蚌埠市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创新投入和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支持科研项目、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载体的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2. 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加速器等载体,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场地、设备、资金等支持,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业。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一体化问题探析
( ) 快 实 现 经 济 发 展 方式 的 转 变 1加
中央在 20 0 9年 全 国 经 济 工 作 会 议 中 明确 提 出 :更 加 注 “
重 推 进 改 革 开 放 嚣I 自主 新 , 强 经 济 增 长 活 力 。 这 意 味 着 增 ”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转 变就 是 实 现 经 济 增 长 从 主 要 依 靠 增 加 物 质 资 源 消 耗 向主 要 依 靠 科 技 进 步 、 动 者 素 质 提 高 、 劳 管理 创 新 转 变 。 十 七 大 报 告 中 明 确 指 出 : 高 自主 创 新 能 力是 国 家 提
特 大 城 市 为依 托 , 增 长 形 形 极“ 20 。 0 8年 胡 锦 涛 总书 记 在 视 察 安 徽 时 明 确 提 出 :安 徽 教 “
育 资 源 丰 富 , 技 实 力 比较 强 , 该 在 自主 创 新 方 面 有 更 大 科 应 作 为 ” 为贯 彻 落 实党 的十 七 大 精 神 和 胡 总 书 记 考 察 安 徽 时 。 关于 “ 自主 创 新 方 面 有 更 大作 为 ” 重 要 指 示 。2 0 在 的 0 8年 1 O
一
建设创 新型国家。 验 区以“ 试 自主 创 新 ” 主 题 能 有 效 地 促 进 为 技 术 创 新 活 动 与 经 济 活 动 的互 动 , 低 对 自然 资 源 的 依 赖 程 降
度 和 对 生 态 环 境 的破 坏 程 度 , 动 区 域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由 粗 放 推
型 向集 约 型 转 变 日 。
体制机 制 , 转变发展理念 、 新发展模 式、 对 创 改革 管理 机 制进行 改革试 验 , 以期 在 区域 发展 模 式创 新方 面进行 实践 , 筑经 构
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认识
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认识【摘要】近年来,安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对产业支撑作用有所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去年达到3907亿元,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典型创新型企业,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
但也应看到,我省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相比还不适应,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多数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对此,笔者基于调研,就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一些构想。
【关键词】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一、合芜蚌试验区背景、发展及现状开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合芜蚌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推进自主创新体制机制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
自2008年10月安徽省设立合芜蚌试验区以来,试验区已经在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仅2009年一年,试验区新兴产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户,占安徽省总数的70%以上,在全省新认定的99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试验区累计达589家,占全省总数近60%。
试验区三市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占全省的55%和64%。
在创新要素的带动下,去年1―11月份,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43.5亿元,其中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3个百分点。
近期,国家已同意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由此“合芜蚌试验区”将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稳定增长速度和中部大多数城市一样,主要不是源于自主创新,而是由投资驱动带动的高增长。
由于无法或很少获得核心技术,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购进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65%以上,70%以上设备投资依靠进口。
同时,由于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使得大部分企业宁愿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也不愿意在技术和人力资源上投资。
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加快,而产业结构升级却不明显。
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行方案发布时间:2023-10-19 来源:为全面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探索建立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蚌埠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实行意见》,结合《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要目的(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战略决策,充足发挥我市的产业基础和科教优势,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聚集创新资源为重点,以哺育创新型产业为目的,争取在哺育若干新兴产业及其综合配套改革方面尽快突破,探索一条具有蚌埠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加快蚌埠的崛起。
(二)基本原则1、解放思想,敢于突破。
高举改革创新旗帜,弘扬“务实开放、创业争先”的城市精神,敢于先行先试,敢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明活力。
2、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坚持以公司为主体,以利益为纽带,充足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强化服务贯彻,为创新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保障。
3、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明确主攻方向,选择若干具有明显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4、整体规划,有序推动。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进一步明确目的任务,形成分工合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保证改革实验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要目的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初步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哺育集聚一批创新人才,涌现一批创新型公司,形成若干战略性产业,全面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突破、两个提高、四个翻番”的目的。
1、两个突破。
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在哺育光伏、生物、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三大现有优势产业,力争六大产业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的目的。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分工与合作的有利条件 、 创新投融资机制和建立 稳定 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 合芜蚌 自主创新试验 区建 设 的
几点建议。 关键词 : 芜蚌试 验 区; 合 自主 创 新 ; 长 三 角 泛 中 图分 类 号 : 14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2 X(00J5— 0 9— 4 17 90 2 1 0 0 1 0
21 0 0年 1月 1 国务 院 正式 批 复 《 江 城 市 21 3, 皖
带承 接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规 划 》 将 安 徽 沿 江 城 市 带 域 , 区域经 济 发展 三个 最 大 的 “ 长 核 ” 对 全 省 , 是 增 , 承接产 业 转 移示 范 区 ( 含 蚌 埠 市 ) 设 纳 入 国 家 创新 能力 的 提升 和经 济 的发展 具有较 强 的带 动作用 不 建
芜蚌试 验 区建设 中 当前 还 存 在 一 些 问题 和不 足 , 与
其 以科 技 创新 为特 色 、 辐射还有 一定 距离 。
1 合 芜 蚌 自主 创 新 试 验 区建 设 的成 效 与 存 在 问题
合芜 蚌 三 市 横 跨 安 徽 皖北 、 中 、 江 三 大 区 皖 皖
A h i rvnea dt dut n f cn m cs u t e hspp raaye o epo l uha n u Poic n eajs h met oo i t c r.T i a e n l s m rbe sc s oe r u z s ms
t v r l e o o c s ae,i n v t n i v sme ta d i o a in e io me to he He W u Be g I - he o e al c n mi c l n o ai n e t n n nn v to nvr n n ft — — n n o d pe d n n o ain Te tn src ,a d p s fr r o r p s l b u o An uib id He e n e tI n v to si g Ditit n ut o wa d s me p o o a s a o t h w h u l s -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藏 il
区 域 经 济
匕 】建 设 舍 芜 蚌 自主 创 新 综 合 配 套 改 革 试 验 区是 安 徽 摘
经 济发 展 战略 的重 大 举措 。本 文介 绍 了合 芜 蚌 试 验 区 的发 展 概 况 , 析 了发 展 中的 突 出 问题 , 提 出 了相应 的对 策 。 分 并
以上工业企业达 3 5 家 , 0 4 较试验 区建立前增长了 1 倍 。 0 试验区
高新 技术产业 产值 、 利和发明专 利授 权量 、 专 新增 高层次人 才
数、 技术合同交易额等均 占全省 6%以上 , 0 多项指标大幅提升 。 2 1 年 ,试验 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5 8 01 2 4亿元 ,增加值 占
G DP的比重 由试验区建立前的 1. 4 %上升到 2 . 4 1 %。试验区的 8
骨干 工业 企业 主要装备水平 6 %以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0 新产
品产值率近 3% 0 左右 。 在科技部最近公布的 21 年度 国家重点 01
新产品认定结果中 ,安徽有 5 个产 品被 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 4 品, 其中合芜蚌 试验 区有 2 9个 , 占全省 5%; 利授权 量达到 4 专 2 47件 , 09 比成 立前增长 了 88 名牌 产品数达 到 2 6 , 0 %; 3 个 增长 了 22 5%;输 出技 术合同 42 8 2项 ,比上年增长 1. 3 %;成交额 5 5. 69 3亿元 ,比上年增长 3 . %,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 的 42 5
占到了 1%。中小企业 的研发能 力十分薄弱 , 6 全省 9 : 35 %的企业
五年 内的申请量低于 1 件 ,中小企业创新 的主体地位还没有 o 确立 。龙头企业牵引力还不足 、 关联企业数量偏少 , 形成相 还未 对完整 的产业链 。总体来看 , 合芜蚌试验 区内创新 型企业增长 速度较 陕, 但在数量和实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实践探索与经验研究
一、合芜蚌示范区建设的十年发展历程1.创建起步阶段(2008—2010年)2008年10月,在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基础上,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布局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试验区”)的战略任务,启动合芜蚌试验区建设。
2009年12月,合芜蚌试验区部际协调小组成立。
合芜蚌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成为全国三大自主创新试验示范区之一。
2010年,合芜蚌试验区的3个高新区全部进入“国家队”。
这一阶段,安徽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出台了实施意见,成立了部际协调小组,合芜蚌试验区的整体架构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2.先行先试阶段(2011—2015年)2011年7月,合芜蚌试验区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进入国家“3+1”示范区序列。
2011年11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合芜蚌试验区建设推进暨重大政策试点启动大会,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财政厅等部门出台了7个相关配套细则,形成了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1+7”政策体系。
2013年,合芜蚌试验区享受与北京中关村等3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合芜蚌试验区列入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摘要: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合芜蚌示范区”)建设十年来,以构筑先发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主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开展先行先试政策创新,不断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成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赢得更多竞争优势的创新高地、辐射带动全省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
文章梳理了合芜蚌示范区建设十年的发展历程,分析合芜蚌示范区建设的做法,总结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并对未来合芜蚌示范区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合芜蚌示范区发展历程实践探索经验启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实践探索与经验研究文/李南凯赵今明李红兵肖玲玲丁元欣(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创新平台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知识产权战略问题及思考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知识产权战略问
题及思考
王智源
【期刊名称】《安徽科技》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 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知识产权战略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rn1.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未真正形成共识.知识产权工作层次不高总体上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知识产权协调力度不够,没有制定区域性的知识产权战略,申请专利和其它知识产权保护也没有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就合肥市企业现状来看,即使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其对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的意识也亟待提高.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王智源
【作者单位】合肥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研发转移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 [J], 张坤;陈忠卫
2.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若干问题 [J], 张会恒
3.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 许敏;葛秋颖
4.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隆重召开
[J],
5.国家级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 [J], 张亨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0.14•【字号】皖发[2008]18号•【施行日期】2008.10.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皖发〔2008〕18号2008年10月14日)为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工作,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1、对试验区创新型产业相关核心技术、重大装备研发项目,或重大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获得国家拨款的,给予国家拨款额50%、最高1000万元资助。
2、对试验区创新型产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爆发性增长的新兴产业和规模巨大的支柱产业的重大项目,在资金支持上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3、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来试验区落户,投资创新型产业链缺失环节或薄弱环节的,给予其实际到位投资额10%、最高500万元奖励。
具备上市条件的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总部迁至试验区注册上市,并将其上市募集资金的70%(1亿元以上)在试验区投资的,奖励500万元。
4、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创新咨询中心、军转民研发机构等,给予一次性50至50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30至300万元奖励。
新认定的省级上述机构,给予一次性20至20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20至100万元奖励。
5、对试验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各项行政性收费的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
对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实行零收费。
创新型企业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
重视和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
建 设合 芜 蚌 自主创 新 综合 配套 改革 试 验 区,是 安徽
省 贯彻 落实 胡锦 涛总 书记 “ 该在 自主创 新 上有 更大 作 应
从 狭 义 上理 解 , 自主 创 新 就 是 “ 始 创 新 ”从 广 义 原 ; 上, 自主创 新是 指通 过 自己 的努 力取 得 的创 新 , 括 原 始 包 创 新 、 成创 新和 引进 消化 吸 收再 创新 三种 形 式。自主创 集 新 本 质就 是 牢 牢把握 创新 核 心环 节 的主 动权 ,掌握 核 心 技 术 的所 有权 。 自主创新 能有 效地 促 进技 术创 新 活 动 与 经 济 活动 的互 动 ,加 快科 学技 术 转化 为现 实 生产 力 的进 程 ,降低 对 自然 资源 的依 赖程 度 和对 生 态环境 的破 坏程 度, 推动 区域 经 济增 长 方 式 由粗 放 型 向集 约 型 转 变 , 而 从 使 区域 经济 发展 能 以最少 的生产 要 素投入 获 取最 大 的产
济、 生态环境等在 内的全方位 、 多领域的改革 , 具有 明显
的综 合性特征 。配套 性是从 改革 试验 的 内容 来看 , 域 各领 的 改革紧 密相连 , 不仅 不 同领 域 的改革 是相 互 求不 同改革 措 也 施之 间协 同配 合 、 互相支持 。可 以说 改革具 有 显著 的配 套 性特征 。 3综合 配套 改革 是 自主创 新试验 区建设 的基 础保 障 . 自 主创新所要谋求的是通过有效地技术创新活动与 经济活动的互动,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它的最 终 目的是产 生新 的先进 的生产 力。有 了先 进 的生产力 , 就
仿 创 新 之 路 , 常 陷入 “ 术 引进 的 陷 阱” 即“ 常 技 , 引进 一 落
密相连 , 自主创 新”是 试 验成 功 的突 破 点 ,综合 配 套 改 “ “ 革 ” 试验 成功 的保 障。实施 和 加 快试 验 区建设 , 须在 是 必 进 行“自主 创 新” 同时 , 取 行 之 有 效 的措 施 抓好 综合 的 采 配 套 改革 , 以提供试 验 区建设 顺 利推 进 的保 障。 1自主创 新 的概念 与重 要 意义 . 创新 一词 源于拉 丁语 , 括 更新 、 造 和 改变 三层含 包 创 义 。92 , 国哈佛 大学教 授 熊彼特 第 一次将 创新 视为 11 年 美 现代 经 济增 长 的核心 ,将 创新 引入 了经 济领 域 ,形 成 了 “ 创新理 论” 熊彼特 认为, 。 所谓 “ 新 ” 是建 立 一种“ 的 创 就 新 生产 函数 ” 也就 是 将新 的生 产 要 素和 生产 条 件 的 “ , 新组 合” 引入 生 产体 系 , 术创 新 是 经 济 增长 的 内生 变 量 , 技 是 经 济增长 的基 本 因素。
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完善安徽区域创新体系
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完善安徽区
域创新体系
王钦敏;程津培;谢广祥;徐国兴
【期刊名称】《中国发展》
【年(卷),期】2010(10)5
【摘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安徽区域经济转型的主要推进器.该文结合调研情况,分析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面对的问题,从提升试验区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部际协调和省部会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探索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推进试验区建设,完善安徽区域创新体系方面的相关政策建议.
【总页数】4页(P1-4)
【作者】王钦敏;程津培;谢广祥;徐国兴
【作者单位】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北京,100120;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北京,100120;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合肥,230001;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技术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若干问题 [J], 张会恒
2.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
开创全省自主创新工作新局面 [J],
3.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大力培育创新型产业推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J],
4.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 [J],
5.打造安徽崛起的重要引擎——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J], 合芜蚌试验区建设研究课题组;魏从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低碳产业的问题及对策
集 聚 工程 、 新 载 体 建 设 工 程 、 新 平 台 建 设 工 程 、 新 环 境 优 化 创 创 创 工程 。试 验 区 的这 一 主 战 略 如 能 得 以 有 效 贯 彻 将 为低 碳 产业 技 术 的发 明 、 散 与 利 用 创 造 有 利 环 境 。 扩 2 . 资 源 和 区位 优 势 。 第 一 , 芜 蚌 试 验 区 居 中靠 东 , 肥 、 2 合 合 芜 湖 、 埠 同 为 中部 地 区 中等 规 模 的新 兴 城 市 , 长 三 角 区域 的 腹 蚌 是
选 择 就 与 低 碳 产 业 不 谋 而 合 , 此 试 验 区 的 产 业 基 础 以 及 政 策 导 因
向都 为低 碳 产 业 的 发 展 提 供 了 良好 条 件 。 其次 , 碳产业是新兴 产业 , 核心 在于低碳 技术 的创新 , 低 其 而 技术 的 创 新 依 赖 于 整 个 创 新 体 系 , 芜 蚌 试 验 区 将 有 可 能 为 创 新 合 体 系 的建 立 提 供 最 佳环 境 。试 验 区 明 确 提 出 自主创 新 是 发 展 的 主 战 略 , 探 索 推 进 自 主创 新 的有 效 途 径 和 体 制 机 制 , 实 施 六 大 创 为 将 新工 程 , 即创 新 型 产 业 升 级 工 程 、 新 型 企 业 培 育 工 程 、 新 人 才 创 创
20 年 1 08 0月 , 徽 省 正 式 启 动 合 芜 蚌 自主 创 新 综 合 配 套 改 革 安 试 验 区 建 设 , 为 全 国 唯 一 提 出 以 自主 创 新 为 主 题 的综 合 配 套 改 成
革 试 验 区 。 2 0 年 1 , 技 部 正 式 同 意 把 合 肥 科 技 创 新 试 点 工 09 2月 科 作 部 际 协 调 小 组 转 为 合 芜 蚌 自主 创 新 综 合 试 验 工 作 部 际 协 调 小 组 , 进 建 设 合 芜 蚌 自 主创 新 综 合 试 验 区 。科 技 部 将 会 同 有 关 部 推 门在 培 育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 进 创 新 型 企 业 和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服 务 推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发展环境问题研究
从 政治 、 自然 、 经济、 社 会 与技 术 环境 五 方 面进 行分 析, 发 现创 新 区发 展 环境 陷 阱 问题 尚存 , 因而 , 如何 让 合芜 蚌 地 区跳 过“ 发 展 环 境 陷 阱” , 成 为创新 区未
在 南部 , 而蚌 埠市则 在北 部 , 它们分 别 为安徽 中 、 南、 北 部 的地理 中心 。其 中 , 合 肥市 为安徽 省会 , 是全省 政治、 经济 、 文化 、 信息 、 金融 和商 贸 中心 。合 肥市具 有 一定 的旅 游资 源 , 交通 运输环 境便利 , 尤其 是刚建 成通 航 的新 桥机 场 , 给 合肥 地 区带 来更 强 的地 理 区 位优 势 ; 芜 湖市位 于安 徽南部 , 滨临南 京 、 背 靠长 江 , 处于重 要 的经济 地理 位置 。 境 内 山石 资源 丰富 , 有 海 螺水 泥厂 入驻 。方特 、 马仁奇 峰等旅 游景 点 , 给 芜湖 旅游 业带来 了生机 。公路 、 铁 路 以及 长江水 路运 输 ,
善 传 统产 业 ; 三 是扩 大企 业创 新 内容 , 构 建创 新 型企 业 组 织 。
关键词 : 自主 创 新 区 ; P EE S T分析 法; 发展 陷 阱
中 图 分 类号 : F 1 2 7 ; F 2 0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2 0 0 6 ( 2 0 1 3 ) l O 一0 0 1 8 —0 4
合芜蚌 自主创新区发展环境 问题研究
张 磊, 查 华 超
安徽 电子信 息职 业技术 学院经 济管理 系, 安徽蚌 埠 , 2 3 3 0 6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摘要】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本文介绍了合芜蚌试验区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试验区”),是安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应该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的指示精神,为推进自主创新、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安徽崛起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皖发[2008]18号)两份文件,全面启动试验区建设。
一、合芜蚌试验区的发展概况自2008年10月启动建设以来,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试验区工业投资的64.8%以上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54家,较试验区建立前增长了10倍。
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专利和发明专利授权量、新增高层次人才数、技术合同交易额等均占全省60%以上,多项指标大幅提升。
2011年,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284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试验区建立前的14.4%上升到21.8%。
试验区的骨干工业企业主要装备水平60%以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近30%左右。
在科技部最近公布的2011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结果中,安徽有54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其中合芜蚌试验区有29个,占全省54%;专利授权量达到20497件,比成立前增长了808%;名牌产品数达到236个,增长了252%;输出技术合同4822项,比上年增长13.5%;成交额56.93亿元,比上年增长34.25%,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87.5%;新增高层次人才6967名,较上年增长31%。
如今,合芜蚌试验区已成为安徽创新发展的龙头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引擎。
二、合芜蚌试验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自主创新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合芜蚌实验区虽拥有奇瑞、星马等一批自主创新的典型企业,但数量极少。
以专利拥有量来看,仅有0.6%的企业专利申请量超过百件,其中仅奇瑞汽车一家企业就申请了871件专利,占到了16%。
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十分薄弱,全省93.5%的企业五年内的申请量低于10件,中小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
龙头企业牵引力还不足、关联企业数量偏少,还未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总体来看,合芜蚌试验区内创新型企业增长速度较快,但在数量和实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2、新兴产业发展还比较薄弱合芜蚌试验区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势头不错且颇有亮点,但从整体上来说,比较分散,规模不大。
由于科技创新的投入成本高、高新技术产品价格高,这种“两头高”现象削弱了新兴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目前,安徽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一些技术和产品市场不成熟,生产规模小,难以形成市场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后续发展。
3、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强,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不发达高校注重理论研究,追求成果的学术性,对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科研选题没能兼顾产业化的可能。
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科研对生产的支撑力不强,未能形成创新的强大合力。
此外,合芜蚌试验区创新转移机制还不够顺畅,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十分紧缺。
现有的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小、服务项目不全,不能较好满足企业创新活动需要。
这直接导致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的许多研究成果进入市场慢,而另一方面企业由于信息通道的闭塞,又找不到合适的研发机构。
4、创新投入不足以R&D经费与GDP之比作为衡量科技竞争力的强度指标来说,2010年合芜蚌试验区的R&D经费与GDP之比达到了1.9%,高于全省的平均数0.98%,但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创新投入仍显不足,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与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均高于2%的水平,与发达国家2.5%~3%的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从企业投入角度看,国际上普遍认为,研发投入强度在1%以内的企业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在市场竞争中往往难以生存;研发投入强度在2%左右的企业则勉强维持发展;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所以合芜蚌试验区应加大自主创新投入。
5、缺乏创新型人才合蚌芜试验区建设中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调,特别是高端人才缺口严重。
2009年,安徽引进的人才中,博士只占1.4%,高级职称人才只占5.1%。
同时,人员结构不合理,外向度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许敏葛秋颖(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蚌埠233041)区域经济102《当代经济》2012年5月(上)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低。
企业从业人员中来自安徽省内的比例高达78.6%,来自省外的只占21.4%,其中国外人才仅有0.01%。
以人才吸聚能力最优的合肥为例,合肥目前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1.8万人,不到合肥市总人口的2%,常住的外国人更是少之又少,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特别是高级信息、技术、金融管理人才等国际化人才更为紧缺。
6、创新环境建设有待加强创新环境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合芜蚌实验区的三个城市在交通运输、水电通讯等公共设施和产业基础、科教资源等这些创新的硬环境方面,与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相比,差距已不是很大,但是在创新的软环境方面,差距还比较明显。
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界的官本位现象、追求论文数量的现象等都影响到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是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故意侵权以及冒充专利、假冒他人专利等违法行为仍屡见不鲜。
三是企业创新意识不足。
此外,合芜蚌试验区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等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促进合芜蚌试验区发展的对策1、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政府应帮助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大力开展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和培育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促进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办高技术企业;加大对大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考核力度,强化“二次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加强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为企业和创业投资者提供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
2、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合芜蚌实验区应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放在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上,加大投资集聚,扩大规模优势;继续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培育节能环保以及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和基地;利用与泛长三角合作机会,积极迎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
科技中介机构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要大力发展创业服务、科技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组织网络化、管理企业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应支持、鼓励企业与社会科研力量的合作,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来集聚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创新活动中企业的主体作用,打破科研院所、高校管理体制与企业制度差别造成的体制障碍,完善产学研合作各方在成果分享、人员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建立有效的创新转移机制。
试验区要重点推进企业与中科院、中科大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依托骨干企业实施科技专项计划,以解决制约优势产业、重大产品的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加快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加大政府和企业的创新投入力度,完善投融资机制对于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短期效益的最大化与创新投入有着较大的冲突。
因此,政府部门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投入。
在合芜蚌试验区建设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自主创新融资体系建设,突破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制约,积极研究、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办法,开发出适合创新型企业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同时加大创业板企业上市的数量,扩大非上市企业股份代办转让的试点范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吸引更多的民间、社会资金参与投资,支持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5、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合蚌芜试验区应强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壮大科研人才队伍。
首先要创造条件引进人才。
实验区应加强创新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力度,改革创新人才的选拔制度,实施柔性的人才流动政策,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推进创新型人才集聚。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实验区应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政府、企业、社会等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还要强化在职培训,建立健全终身教育制度建设。
最后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实验区应设立急需型高端人才引进基金,对高级人才实行优薪优聘,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6、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合芜蚌试验区应加强创新环境的建设,营造最优的政策环境;继续加大对区域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国家、省、市三级政策相衔接的创新政策体系;营造优质的政务环境,进一步下放政府管理权限,减少审批环节,形成法制化、高效率的行政审批制度;完善各种制度和法治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击违法侵权行为,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除此之外,还要营造一种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培育安徽跨国公司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和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sk145,2009年3月立项,在研;安徽财经大学2010年度基地招标项目“促进合芜蚌地区出口产品升级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CJD1006)》,2010年3月立项;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度校级青年科研项目“安徽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CKYQ1219),2012年4月立项。
)【参考文献】[1]赵海明:合芜蚌新创想[J].中国外资,2009(3).[2]张会恒:催生综合配套改革的动力—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J].财贸研究,2010(2).[3]张明俊:先试先行蓄势崛起—对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分析和思考[J].安徽省统计局,2010(3).[4]汪永安:王三运主持召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分析会[N].安徽日报,2010(7).(责任编辑:刘冰冰)区域经济103《当代经济》2012年5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