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教师的心理品质与道德修养)【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教学)【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教学)【圣才】

第7章小学教学考点1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的内涵①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

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使学生适应这种时代的发展,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按预期的要求发展。

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质量。

因而教学成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经验的总结。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就必然下降。

因此,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就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1 学习目标1.识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2.识记品德的实质与结构;3.了解态度与品德的关系;4.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5.掌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6.了解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7.掌握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8.掌握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10.2 考点聚焦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0.3 知识结构图10.4 核心讲义考点1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

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如“有问题想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想去打篮球”,“想去教室看书”等等就属于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但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出现。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个性心理)【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个性心理)【圣才出品】

第11章个性心理11.1 学习目标1.掌握个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心理结构和基本特征;2.识记气质的定义、类型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3.理解性格的定义及其与气质的关系;4.掌握性格的主要结构及其形成与发展过程;5.理解能力的概念、种类以及影响能力的主要因素;6.掌握能力的个别差异,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1.2 核心讲义考点1 个性概述一、个性的定义1.定义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

2.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它们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个性倾向性被认为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在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较早地形成,并且不同程度上受生理因素的影响。

3.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调节;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倾向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1.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个性。

2.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个性具有稳定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性的总和。

个性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

3.个性的独特性(1)每一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性倾向和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

教师公考资料《教师的心理素质》考试笔记

教师公考资料《教师的心理素质》考试笔记

教师公考资料《教师的心理素质》考试笔记第三部分教师职业素养三、教师的心理素质【一】教师的心理素质一、教师的素质结构(一)素质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

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

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二)素质结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

1.生理素质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

2.科学文化素质(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2)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3.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

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

二、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

(一)认知品质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

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质;5.善于分配注意力。

(二)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

1.成熟的自我意识:(1)健全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2.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2)教师应有的情操;(3)教师的责任感。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心理健康教育)【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心理健康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心理健康教育11.1 学习目标1.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2.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3.掌握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4.了解心理教育的意义;5.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6.了解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和心理评估的意义;7.了解心理测验的有关知识;8.掌握评估性会谈的几种技巧;9.掌握心理辅导的概念;10.掌握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1.2 考点聚焦1.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心理辅导等基本概念;2.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3.结合实际说明行为改变的几种方法。

11.3 知识结构图11.4 核心讲义考点1 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的含义(1)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心理健康的学生,虽然智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一般都能把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学习上。

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正视现实,能力求有效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逃避现实,也没有想入非非的困扰。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既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既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各个方面的条件,又能正确地把握和对待自身的变化。

对于自己的潜能和长处能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能努力改正和克服。

因而,他们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或自卑等不健康的心态。

③自我调控的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行为与社会要求相冲突时,即能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行动,能根据活动的要求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④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也是心理健康的内在需要。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学习与学习理论)【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学习与学习理论)【圣才】

第3章学习与学习理论考点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1)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①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①人类的学习:是指狭义的学习。

②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a.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b.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c.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③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映。

②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映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③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④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

⑤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②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③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④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心理学概述)【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心理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2.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3.掌握学习与教学的5个要素;4.掌握学习与教学的三个过程;5.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6.了解教育心理学的作用;7.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2 考点聚焦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和过程;3.教育心理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著作。

1.3 知识结构图1.4 核心讲义考点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内的各种具体的心理学问题,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提供学习资源、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师生互动过程、管理学习过程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如下图:(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②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③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研究为基础。

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一、综合素质在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要性在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综合素质》一直是考生关注的重点。

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水平、教育素养、业务能力以及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

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

下面将从知识水平、教育素养、业务能力和道德品质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整理。

二、知识水平的重要性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一名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主要负责学科的教学工作,因此必须具备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考生的知识水平是首要评判标准。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答题解析,都需要基于良好的知识储备。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教育素养的提升教育素养是一名中小学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

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掌握、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等。

一位具备良好教育素养的中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方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注重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四、业务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

教师需要善于掌握教学内容,善于设计教学方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拥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合作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重点培养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课堂观摩等方式,积累经验,并加强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思考与总结,提高业务能力。

五、道德品质的塑造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的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形象形象和作用。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维护学生的利益和正当权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成长。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注重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

第2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1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基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比如感知能力最先发展,其次是运动、言语等能力,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最晚。

③不平衡性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也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不尽相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也不同。

比如1~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期。

④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

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

2.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岁~11、12岁);⑤少年期(11、12岁~14、15岁);⑥青年期(14、15岁~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2)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①童年期a.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b.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思 维)【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思 维)【圣才】

第7章思维考点1 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定义及特征1.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2.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1)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

(2)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①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②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3)两者的关系:思维的间接性是以人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为前提的。

人之所以能够根据屋顶潮湿作出曾下过雨的推断,是因为知道下雨和屋顶潮湿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结果,而这种认识正是先由思维的概括性所获得的。

因此,思维的概括反映和间接反映的特点是密切联系的。

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3)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

3.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否清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方式。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本文档将介绍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科目的必背知识点。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心理学1. 教育理论: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掌握不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2. 教育心理学:熟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了解学龄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掌握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教育法律法规1. 教育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体系,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主要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2. 学校管理法律法规:掌握学校组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1. 教育管理:了解学校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学校行政管理、教育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教育评价:熟悉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1. 教学理论:了解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教学过程的管理、掌握学生研究规律等知识。

2. 教学设计:熟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五、学科教育与课程标准1. 学科教育:掌握小学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特点,了解小学常见学科教育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 课程标准:熟悉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选用原则,了解小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科目的必背知识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祝您取得优异的成绩!。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和典型题详解(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和典型题详解(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第12章教师心理12.1 考点精讲考点1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1.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2)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2.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1)影响教育效果的认知因素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和培养儿童的才能,是使教育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师的认知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教育才能。

实验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则学生的成绩好,而且教师的这些特点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大。

(2)教师认知能力的培养①教师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是指在考查问题时,能够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在推论中有充足的逻辑依据。

教师虽然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但是如何传授,如何处理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重新去理解,重新去思考、去研究、去加工、去创造。

②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主要是以口语为媒介进行的,因而口语表达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做到:准确简练、叙述连贯、逻辑性强;通俗易懂、设问多、比喻多、停顿多;讲究艺术、富于情感。

③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学活动同样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有关研究指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要求教师善于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策划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在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之间建立联系,使两者之间产生联系点,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将新接受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培养良好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需要教师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①教师作为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通过他的个性品质吸引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一种舒适、宽松、活跃的学习气氛。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和典型题详解(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和典型题详解(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心理学概论1.1 考点精讲考点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一般来说,凡是符合并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发送行动去实现目的,制止与预定目的不相符的言语或行为。

4.心理过程三方面的关系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没有人的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情绪情感,也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

(2)情绪情感和意志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者缺乏坚强的意志,人的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入。

可见,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又总是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而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3)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其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二、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圣才】

第3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考点1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1.身心发展的概念(1)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它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①基本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②代表人物a.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b.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c.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d.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2)外铄论①基本观点外铄论者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②代表人物a.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

b.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c.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部分是考察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对该部分的重点知识进行汇总。

一、师德修养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师德修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秉持正确的职业态度,承担起教育职责,履行教育使命。

教师应遵循职业道德准则,热爱教育事业,严守教育法律法规,注重自我修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1.2 教师师德标准教师师德标准是教师行为的底线和准则。

教师应遵循师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模范的行为引导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科学。

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内容:2.1 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的规律与过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策略,因材施教,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方式。

2.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发展规律与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做到因材施教。

三、课程与教学知识课程与教学是教师的核心工作。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灵活运用课程与教学知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下是课程与教学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3.1 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师应掌握课程设置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合理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实施。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了解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第5章知识的学习考点1 知识学习概述1.知识的定义和类型(1)定义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类型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a.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b.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划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①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描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分和辨别事物。

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

2.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②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②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③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学习。

3.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和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2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2.1 考点精讲考点1 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一、职业道德1.道德的含义和本质(1)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区分善恶美丑为内容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2)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形式上看具有主观性,但其内容却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对人们提出的客观要求的反映。

2.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正当的社会职业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职业道德来源于职业实践活动。

(2)职业道德的特点①内容的稳定性;②形式和行为尺度的多样性;③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主要旨意①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应具有的。

②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在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1)教师职业理想①含义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

②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献身教育事业;d.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e.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教师职业责任①含义教师职业责任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发展)【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发展)【圣才出品】

第1章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发展1.1 考情分析本章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一般不出大题,从历年的考题看,基本不会过多涉及本章内容,考生可作了解性把握。

1.2 核心讲义考点1 教师职业的性质一、教师职业概述1.教师的含义“教师”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师,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2)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教师劳动的特性(1)社会性和责任性教师职业劳动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把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基本劳动技能和高尚总想品德的劳动者,是一种同人类社会文明紧密相关的具有社会性和高度责任感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首先要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各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进行思想道德和灵魂的塑造,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复杂性和艰巨性教师劳动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即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思想理论,道德规范等加以吸收和总结,然后有计划、有层次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接替老一辈的事业,并不断地创新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3)示范性和严格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感情、有个性的青少年。

教师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决定了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的语言、讲授、板书、仪表、行为、举止等,都要有示范的意义。

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教师是一个活的形象,不断地为学生做示范。

(4)规范性和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以传递知识为主要手段,而知识的传递过程具有较强的规范性。

因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发展性和变化性,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模式可以直接去套用,只能从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学生的未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教师的心理品质与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教师的心理品质与

第3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1考点精讲考点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体系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1)概述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实质上反映了教师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人民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原则。

(2)理想层面:忠诚并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3)原则层面:忠于职守、依法执教、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4)规则层面①不准有违背国家法律、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准参与和支持有损于国家利益的活动;②不得利用专业职务和专业工作(招生、考试等)之便,收受他人财物;③不得在申请或晋升某一职务或职位之时出示虚假专业资格证明或做虚假陈述;④不准做污染或破坏教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事,如说脏话、故意损害教学仪器设施等;⑤不准在工作时间内做与教育、教学工作无关的事;⑥不准旷课、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⑦不准在课堂上抽烟、使用移动电话、寻呼机;⑧不准弄虚作假、虚构、篡改个人工作效绩;⑨不准掩盖、篡改已出现的重大教育事故;⑩不准衣冠不整。

2.对待学生的道德(1)概述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面临的最重要的关系。

(2)理想层面: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原则层面: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

(4)规则层面①不准以任何借口歧视、侮辱、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②不准以民族、性别、地域、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学习成绩以及身心发展水平为由偏袒或歧视学生;③不准以奖惩学生等由教师专业职务所给予的权力或其他由师生关系带来的便利,谋求诸如推销商品,特别是书籍、参考资料等私利;④不准超范围、超程度、超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⑤不准以任何借口向学生索要财物或接受学生的馈赠;⑥不准以个人的好恶,取消、取代或操纵学生正常的自治团体活动;⑦未经学生本人允许,不准以任何借口查阅学生的日记或私人信件;⑧不准因个别或少数学生不轨而责备或处罚全班学生;⑨不准因学生违反纪律而加罚与违反纪律无关的任务(如因违反课堂纪律而加罚作业等);⑩不准利用教师的优势地位和便利条件与学生谈恋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教师的心理品质与道德修养
考点1 教师的心理品质
一、教师心理品质及其意义
教师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提高教育效果、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1.教师心理品质及其特征
(1)含义
心理品质是教师心理素质、心理特征的总和,代表教师的全部心理面貌。

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形成良好师德的前提。

(2)特征
教师优良的心理品质应具备如下特征:
①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状况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对于教师来说,正确的自我意识,首先是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自我认同,只有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教师职业身份,才能敬业、爱业、乐业,才能在教师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塑造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

②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
心理健康的教师,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
到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应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心胸宽大,乐观向上,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远大的教育目标,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对教育活动充满兴趣,对教育对象充满热爱,使自己的工作和生命变得充实丽有意义。

③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工作性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和人际吸引能力,正确处理与学生、领导、家长以及其他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④优良的人格魅力
人格也称个性,它代表人的总体精神面貌,是由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兴趣等个性倾向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组成的。

⑤较强的适应、改造教育环境的能力
一个心理品质好的教师,在不良教育环境面前,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凭借自己健康的心理状态,对环境进行积极的改造。

同时,对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能积极适应,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良好的教育环境变为现实的教育成果。

2.教师心理品质的意义
(1)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教师从教的基础
①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教师健康的重要内容,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
②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教师必备的基础素质
a.优良的心理品质可以协调师生关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b.优良的心理品质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教育环境;
c.优良的心理品质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③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条件。

(2)教师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为核心。

良好的心理品质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又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心理素质在教师素质中处于基础地位、中心位置,是素质的核心,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和制约教师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③心理素质影响其他素质作用的发挥。

(3)教师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可靠保证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要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就必须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教育规律。

二、提高教师心理品质的途径
1.培养积极情绪
(1)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保持积极情绪的根本途径。

教师需要胸怀宽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甘为人梯。

(2)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稳定、适度的情绪状态,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用理智战胜感情,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加强个人修养,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排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保持心理平衡。

(3)及时排解消极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一切如愿、心想事成。

当个人需要不被满足时,产生某种消
极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善于疏导,及时排解消极情绪,不让消极情绪蔓延、积淀和爆发。

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将郁积在心中的种种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消除郁闷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的目的。

2.塑造优良个性
(1)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
(2)发展广泛的兴趣;
(3)锻炼顽强的意志;
(4)培养良好的性格。

3.改善人际关系
(1)提高移情能力,善于换位思考
移情能力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要搞好师生关系,就要充分理解学生,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

(2)掌握人际吸引规律,提高人际吸引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吸引能力的强弱对于人际关系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人际吸引的规律有:
①邻近律。

指人们生活空间的距离越小,越容易相互接近和吸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道理。

②相似律。

指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在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尤其是认识态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时,容易互相吸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互补律。

指在人际交往中,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会因此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④对等律。

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情感上的交流与付出是平衡和等价的。

同时,也表现
为人们总是喜欢同那些欣赏自己的人进行交往,喜欢那些能为自己带来快乐的人。

(3)提高交往能力,掌握交际技巧
①增强人际关系的透明度,与别人以诚相待;
②善于寻找与人交往的感情共鸣点,缩短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
③增强说话的艺术,善用语言技巧;
④勇于展示自己的魅力。

(4)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做到表里如一,人格稳定
考点2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过程和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驱力来源于教师内在的道德需要,是由教师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的行为。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
1.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切实强化道德实践。

教师只有在
教育实践中,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确切的认识,才能知道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是高是低,行为正确与否。

2.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1)自律,是指行为主体以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进行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自律既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对教师道德意志的一个考验。

自律以责任心、使命感、人生理想和价值为基础。

(2)他律,是由外在因素决定主体意志的道德准则,是一种外部监督机制。

他律既包括相应制度的约束、道德教育的作用,也包括社会舆论的压力。

3.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键在于其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做的效果如何。

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原则,不能仅从动机出发,把动机作为判断或评价行为的标准而不看效果,也不能简单地用效果作为衡量动机的标准。

4.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师德品质,继续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还应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始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不断学习,完善自我
在教师的道德修养中,学习和掌握有关道德知识规范、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形成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理解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