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合集下载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简介_古诗大全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简介_古诗大全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简介_古诗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诗词全集:《蝶恋花》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翻译】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海棠》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翻译】袅袅东风在皎洁的月光下徘徊,香雾朦胧。

依稀可见远处的亭台海棠花沐浴在月色之中,温柔而可爱运用手法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3、享受平凡与苦难,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日 常生活能力。 4、用高雅而多样的艺术爱好提升生活品质。 5、去伪存真与时俱进的养生之道。
惠 州 西 湖 东 坡 制 造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 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 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 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 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 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 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 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 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诗 》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 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装淡抹总相宜。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创作风格的变化﹥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 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 人生忧患”上。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 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 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 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 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苏轼书法欣赏﹥
黄州寒食诗帖 中山松醪赋
﹤苏轼绘画欣赏﹥
潇湘竹石图 寿星竹

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

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

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1.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宋?苏轼2.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宋?苏轼3.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宋?苏轼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5.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7.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宋?苏轼8.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9.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0.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1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13.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宋?苏轼14.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宋?苏轼15.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16. 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宋?苏轼1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18. 至言不繁——宋?苏轼19. 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宋?苏轼20. 笔所未到气已吞——宋?苏轼2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22.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宋?苏轼2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24. 夕阳无语燕归愁——宋?苏轼25.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宋?苏轼26.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27.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28.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宋?苏轼29.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30.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31.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32.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33.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34.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35.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苏轼资料

苏轼资料

人物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人称“苏东坡”,号“东坡居士”。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生平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介绍苏轼

介绍苏轼

著名诗词
南乡子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 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 雨晴时泪不晴。 翻译:回顾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 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 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本篇虽 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么为人所知, 但是它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也颇耐人寻味。
诗词风格
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 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 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 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 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 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 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 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 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 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词风可分: 豪放风格,旷达风格和婉约风格这三类。
第一小组介绍
人 物 介 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 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 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 列唐宋八大家。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 人宽大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 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 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 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 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州、 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 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林老师编辑整理
林老师倾情推荐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简介

苏轼的简介

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以下是给大家整理苏轼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苏东坡古诗词全集

苏东坡古诗词全集

苏东坡古诗词全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译文对照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朝代】宋译文对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 苏轼[朝代] 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作者] 苏轼[朝代] 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 苏轼[朝代] 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作者] 苏轼[朝代] 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赤壁赋【作者】苏轼【朝代】宋译文对照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苏轼

苏轼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 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 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高清组图(19张)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 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 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 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 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 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 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 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 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 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六 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 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生平作者:佚名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很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宋朝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是佛教禅道追求者。

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公认的文坛领袖。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弟子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称。

与韩愈,柳宗元,黄庭坚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其字体更被列入苏黄米蔡四种字体中。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登进士,政治生涯:八年在朝,位高权重。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诗人苏轼介绍

诗人苏轼介绍

诗人苏轼介绍诗人苏轼介绍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人苏轼介绍,希望大家喜欢!苏轼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临江仙》《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简介苏轼简介 苏轼,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世称“苏东坡”。

以下是⼩编给⼤家整理苏轼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 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今四川眉⼭,北宋时为眉⼭城)⼈,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家、书画家、词⼈,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苏洵长⼦夭折),1057年(嘉祐⼆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

唐宋⼋⼤家之⼀。

《饮湖上初晴后⾬》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能超越的。

苏轼⽣于1037年1⽉8⽇(景祐三年⼗⼆⽉⼗九⽇)⽣于眉州眉⼭(今属四川)。

苏轼的⽗亲苏洵,即《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愤”的“苏⽼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就更不可能有⽇后的⽂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

1069年(熙宁⼆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王安⽯⽀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上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百姓的损害,⼜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美⾷家。

字⼦瞻,号东坡居⼠。

汉族,四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市郏县)。

⼀⽣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诗⽂书画皆精。

其⽂汪洋恣肆,明⽩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诗清新豪健,善⽤夸张、⽐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对后世有巨⼤影响,与⾟弃疾并称苏⾟;书法擅长⾏书、楷书,能⾃创新意,⽤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平作者:佚名 公元1037年1⽉8⽇,苏轼⽣于眉州眉⼭。

苏轼的⽗亲苏洵,即《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奋”的“苏⽼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更不可能有⽇后的⽂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字毁谤君相”的罪名⼊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劫。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宋朝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是佛教禅道追求者。

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公认的文坛领袖。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弟子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称。

与韩愈,柳宗元,黄庭坚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其字体更被列入苏黄米蔡四种字体中。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登进士,政治生涯:八年在朝,位高权重。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苏轼古诗词大全

苏轼古诗词大全

苏轼古诗词大全1.《洞仙歌·冰肌玉骨》年代: 宋作者: 苏轼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2.《浪淘沙·昨日出东城》年代: 宋作者: 苏轼昨日出东城。

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

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3.《生查子》年代: 宋作者: 苏轼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

白尽老须,明日淮南去。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

後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

4.《南歌子·寸恨谁云短》年代: 宋作者: 苏轼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

半年眉绿未曾开。

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

尊前一曲为谁哉。

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5.《江城子别徐州》年代: 宋作者: 苏轼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6.《洞仙歌·江南腊尽》年代: 宋作者: 苏轼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画?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苏轼的55首诗词

苏轼的55首诗词

苏轼的55首诗词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2.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思想
儒、佛、道人格精神的统一。
GayGenius(林语堂)
“鸟乐忘冒孚,鱼乐忘钩 饵,何必择所安,滔滔天 下是”。
。(《
“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 更唱迭和,和者非贤”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 廊,看取眉额鬓上。酒贱当愁客少,月明多被云 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西江 月》
二、散文创作
1、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 2、代表作品: (1)政论文:善于翻新出奇, 《范增论》《贾谊论》; (2)游记、随笔:自然、飘逸、轻松,
《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前赤
壁赋》
(3)小品文:言简意赅、内容深厚
3、语言风格:重视捕捉意象、通过音乐
(4)用词来表现人生失意的情怀 《卜算子》
(5)沿用传统题材,赋予新的含意: 《江城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
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 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 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2、苏词的艺术风格:“以诗为词” (1)多样化的词风,有意识地追求雄壮
五、李清照
1、生平: 2、创作题材:
(1)前期,对于生活的惆怅和温馨喜 悦相互交织 《如梦令》两首

(2)从女性的角度描写爱情
(3)后期,政治的变化带来个人心境的
转变;
《鱼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
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 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 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 取三山去。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 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 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卜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 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 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的 亭芳入”
“耕田欲雨对欲晴,来欲顺风返者怨。
苏轼 《前赤壁赋》
一、生平 出生眉山——凤翔判官——京城纷争— —请调杭州——乌台诗案——发配黄 州——再回京城——再调杭州——发配 海南——终于常州
“轮、盖、 轸 ,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 然, 去轼 ,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 吾惧汝之 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而言车之功 ,辙不与 焉 ,虽然 车仆马毙 ,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 善处乎 祸福之间也, 辙乎 ,吾知免也矣。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 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 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对 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 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 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 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 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艺术特点 (1)以文为赋,多用对偶 ,声韵铿锵: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2)典故的运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题材丰富, (1)抒发理想和表现豪迈精神。《江城
子· 密州出猎》:
(2)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旷达
精神的作品:
(3)第一个在词中引入农村题材,真实
地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人; 《浣溪纱》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 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 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 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 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 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2、课文内容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 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 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 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 “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 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诵《明月》之诗,歌《窈窕》 之章”


(3)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水、月、风的审美、文化、人文属性。

(4)对话的文体形式。
赋:
始于两汉魏晋, “赋者铺也,铺采 搞文,体物写志也。” 司马相如《子虚 赋》,贾谊《鹏鸟赋》,张衡《两京赋》 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前代铺陈 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 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豪放、开阔高览的艺术风格; (2)语言表现更加自由; (3)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善于引用 典故;
《前赤壁赋》
1、创作背景
公元1082年 ,诗人被贬黄 州后
“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 去安置所。” “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 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 已。钦之(傅尧偷的字) 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 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 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3、主导思想: 对于现实矛盾的消解和超拔——“变”与“不变”
第一重境界——人间的快乐。 第二重境界——人间仙境。 第三重境界——人生如幻的命题。 第四重境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最后——“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最高境界。

《定风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 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色彩的组合传达主观情感,词汇富于表 现力,句式骈散结合。 《石钟山记》:
三、诗歌创作



(1)诗歌内容: 反映民生疾苦 抒发人生情怀 (2)诗歌特点: 善于把哲理和情趣、生活环境相结合;
多行云流水之妙,结构流畅、语言自然 丰富。
《吴中田妇叹》
四、苏词:词坛的革新者
3、艺术特点: (1)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形象表现难
以言传的情感变化; (2)语言进行锤炼,浅易自然,雅俗兼 用
若使人人祷辄应。造物亦应日千变。我 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得行 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泗州僧伽塔》)
“入峡喜见岩,出峡爱平旷。吾心淡无
累,遇境即安畅。”(《出峡》) “哺糟啜离,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 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 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 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