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的全面认识及其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精选】
除此之外,大学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 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扩张的一个动因。大 学素有“象牙塔”之美誉,具有与社会保 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其学术自治和教学自由 的历史传统。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与社 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日益密切,已逐渐从社 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一方面,随着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张 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大学要得以正常、 良好的运转,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它越 来越需要甚至依赖政府、企业、基金会 和其他渠道的经济资助;另一方面,大 学作为文明社会的成员必须履行其社会 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坚持自身的基本 学术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履行社会的责 任和义务,积极回应社会的需要,是大 学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高等教育不 能回避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问题。在中国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发展进程中, 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对急剧的扩招,高 等教育系统还显准备不足,各方面条件还 没有很好配套,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还呈现 出不少问题。
第一,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数量的急剧增 长使大学经费、大学资源严重短缺,从而使高 等教育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质量标准多样化 问题更加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形势严 峻。此外,学生缴费上学,成为高等教育成本 的分担者,这是高等教育财经体制改革的必由 之路;与此相关,由于经济的原因,社会不同 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拉大,反映在高 等教育中的公平性问题更加突出。还有,如何 鼓励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中国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鉴于此,各个国家尤为重视高等教 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从家庭和社会的 角度看,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接受 层次高质量好的教育比接受一般的教育, 更能使个人获得相对较好的工作,从而 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因而民众接受高 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所以,中国高 等教育的扩张顺乎民心,符合国家利益, 是大势所趋。
在高校中推进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在高校中推进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将先进的思想、理论与经验以易于传播和消化的方式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
在高校中推进主义大众化是极其必要的,下面来谈一谈其必要性。
首先,主义大众化可以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高校是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这里汇聚了众多优秀的专家学者和年轻学子。
推进主义大众化,就可以在这个“圣地”里引发前沿思想和精神上的交流,不断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冲破传统、打破束缚,推动人类的智慧进步。
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多的学生、研究人员会有机会接受到先进的学术思想和观念的熏陶,学习到优秀的经验、技能和方法,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
其次,主义大众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高校阶段,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接受教育的关键期。
传统的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忽略启发学生的兴趣、创新和动力,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打压和错失。
而推进主义大众化,可以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与学生分享,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学科中的难点与核心知识,学习思辨的方法和学科的真谛,进而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和思辨的能力。
再次,主义大众化可以启示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人文素质。
高校是培养未来“精英”的摇篮,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情感培养。
推进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可以传递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释放出人类文明的力量,促成学生思想的解放和人格的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历史、哲学、伦理等课程的启示,增强他们的人文素质,并激发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最后,主义大众化可以推动高校建设科学、民主、公正、开放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国家现代化、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任务。
推进主义大众化可以打破教学和学术的既有历史局限,树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推崇创新和实践,弘扬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进而创造学习主动性和学术创新性,并将这些精神转换为践行社会责任和制定有议价值的政策的做法。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目前,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也使得一些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无法实现其教育梦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地区的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着教育质量的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面临,一些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降低了入学门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我们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我们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加入高等教育领域。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就业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需要关注社会负担问题。
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索多种资助方式,例如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降低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但也有许多可行的对策。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并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自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规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不再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形式,而成为一种对整个社会开放的教育机会。
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则是高教的发展趋势,追求卓越,强调教育的学术拔尖水平,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研和高端教育领域,培养和造就一批才华出众、能力卓越的人才。
大众化与精英化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它们必须相互协调并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大众化意味着教育机会的平等,而精英化则需要教育机会的优质化。
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之间的平衡,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大众化是指一种情况,即尽最大可能让更多的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将高等教育从一种少数人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扩大到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即一种普及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包括四个维度:拓宽教育渠道、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扩大学科领域和广泛开放教育资源。
拓宽教育渠道,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多种方式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教育体验。
对社会各层次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人群的读书门槛逐渐降低,同时加大对边缘群体的支持力度,如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等。
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就是增强整个学生群体的学术水平、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这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实验和实习等。
扩大学科领域,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
广泛开放教育资源,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和其他技术手段,让高等教育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对优秀学生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培养,让学生成为卓越的、拥有尖端知识的人才,进而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卓越的教育质量、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尖端的科研能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大众化名词解释嘿,你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啊?这事儿咱可得好好唠唠。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我有个表弟,前几年高考。
那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可紧张了,就盼着他能考个好大学。
后来他成绩出来了,虽然不是特别高,但也有不少学校可以选择。
表弟就开始纠结了,不知道该选哪个学校好。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概念。
啥叫高等教育大众化呢?简单来说,就是现在上大学不像以前那么难了,越来越多的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以前啊,能上大学的人那可都是凤毛麟角。
一个村里要是出了个大学生,那可不得了,全村人都得羡慕。
我记得我爸妈那辈人,很多人都没上过大学,有的甚至连高中都没读完。
那时候上大学是一件特别稀罕的事儿。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学越来越多,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
好多孩子都有机会上大学。
就像我表弟,虽然成绩不是特别顶尖,但也能有学上。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很多好处呢。
比如说,更多的人有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以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上大学的人,现在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而且,这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有了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社会的科技水平、文化水平都会提高。
我表弟最后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去上了大学。
他在大学里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他经常跟我们说,大学里的生活可有意思了。
高等教育大众化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走在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大学生。
他们有的在创业,有的在做志愿者,有的在参加各种活动。
他们给社会带来了活力和创新。
总之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大趋势。
它让更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都能享受到高等教育的福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嘿,就像我表弟一样,在大学里茁壮成长。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反思
第 1 卷 第 2期 4
20 0 8年 4月
中南大学学报( 会科 学版) 社
J CE T S T U V (OC ALS I NCE . N . OU H NI .S I C E )
Vb _4 N o I I 2 Ap 0 8 r2 0
迎 合 了历来 以民主、平 等立命 的美 国社会对教育 民主
受高等教育从 “ 少数 出身好或 天赋 高或两者兼备 的人
的特权 ” 转变为“ , 具有一定 资格者 的~种权利” 和全 体
人的“ 一种义务” ;在 目的和功能上 , 塑造 统治阶层 从“ 的心智和个性” ,转 向“ 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 的生 活做准备” ;在高等教育体系方面,学校类型从单一 的 全 日制普通高校演变为 多种办学模式成就” 到引入“ 非学生标准” 和 “ 个人意愿” ;等等【。 ” 特罗坦承 ,三个阶段 的划分标准无任何数学工具
的支撑和统计学意义 ,数字 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因 “
素 ,并不 一定具有 实际的意义 ,5 %、1%和 5 %并 不 5 0 是一个 固定 的区别标准 ,它们并不代表一个 点,而是
一
个 区间。你 同样可 以认为 6 %、7 %属于精英教育阶
段, 也可 以对大众化 1%的标准进 行新的划分”2 这 5 [。 1
种划分意在说 明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在量上 的增加 ,将
导致全部高等教育活动 的变化 。大众化是揭示变化 的
一
、
特 罗 理 论 的本 来 涵义 与 客观 意义
种理论和信号 ,它具有一种预警功 能,即当高等教
一
质的变化 相伴而 生,如高等教育观念 的转变 、教育功 能的扩 大、教育 目标 和教育模 式的多样化 ,以及在课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特罗教授在介绍、评价了上述四类发展模式后,接着分析了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和普及阶段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两难问题——规模扩张与质量、平等的矛盾;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
在分析中进一步阐述了他自己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见解。
其一,在看待规模扩张与质量、平等相矛盾的问题上,他认为,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所依赖的质量评价标准不能沿袭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应该持‚多元‛,或曰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至于‚平等‛问题,他认为在精英教育‚一元主义‛的前提下讨论平等问题,那是理想化的平等,脱离了现实;应该在为青年和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上大学机会的基础上,考虑平等问题。
他义无反顾地赞同扩张主义者的态度与口号:宁可降低水平也要扩张,决不为平等而限制发展;‚有总比没有好‛。
其二,在看待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问题上,他呼吁,不能以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就业观念来看待当今大众与普及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树立大众教育时代的新就业观。
他认为,‚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说他们无法找到与非大学毕业生进行竞争的工作,而只是没找到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工作。
然而,大众高等教育打破了这种毕业与就业之间的传统联系,它允许大学毕业生在不失尊严的情况下寻找任何地方的工作。
‛他还提醒人们,对这种所谓的‚高学历低就业‛现象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大学生从事这些工作,可通过发挥创新精神,运用知识和创造力去改造这些工作。
而且大学毕业生挤占中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还可增进中学毕业生继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动机,这正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表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百度百科上的说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于2003年大学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998年高校招生数仅108.4万人,1999年猛增到159.7万人,增长率为47.3%,以后几年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招生数仍不断增长,直到2006年增长率为11.5%, 招生数为530万人,高校扩招告一段落。
2007年、2008年高校招生增长率分别为6.9%和5.6%,显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没有8年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推迟相当长一段时间。
有人认为从1999年到2006年的中国高校扩招是大跃进、大冒进的表现,是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
而回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大众化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视高等教育的浪潮。
从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1970年就达8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3.7倍;日本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在1980年为183万多人,比其1950年的学生人数增长了将近6倍;前苏联在1970年代的高校在校生达4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2.7倍。
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世界性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西方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回应,它所要分析和解释的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规模扩张与系统性质变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有关的问题。
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
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是指高等教育资源逐渐民主化和普及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内涵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内涵式发展,即高等教育向内在发展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这种发展方式注重改革和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内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内涵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具有以下几个原因。
内涵式发展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资源的供给不断增加,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内涵式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师资力量、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管理等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更多的学生获益于高等教育。
只有通过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提质增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内涵式发展有助于增进教育公平。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不公的问题逐渐凸显。
内涵式发展可以通过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改革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缩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教育真正成为社会公平的保障。
内涵式发展可以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只有通过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才能真正适应国际社会的需求,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高等教育真正走向国际化,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内涵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
只有通过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提质增效、促进公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过度解读与反思
1 ・ 0
维普资讯
教 育科学文摘
2 0 年第 1 08 期
教育思想与理论
名 校 和学者 的选 择 。
教育大众化理论 的解读 , 这既是一种历史 的 也是一种理论 的遗憾 。这种过度解读 对于二 战 以后 出现的高 等教育迅 速扩 遗撼 ,
不合格的、 不适合做研究 的学生带进大学 ; 强 我 国高 等 教 育 领 域 对 西 方 高 等 教 育 理 调政 治论 的人 则 注重 高 等 教 育 对 于 国 家 强
论, 过度突出大众高等教育说在其 中的地位 , 盛 、 会 民主与 平 等 、 社 产业 发展 与技术 进 步 的
论, 将纷繁复杂的高 等教育发展整合 为一种 育 向多元化 和 多样化 的演 进 。虽然二 战 以后
关于高等教育历史演化 、 发展前景和终极 目 以政治论为基础 的高等教育哲学 占据优势 ,
标的总体 的、 同一的、 系统化的、 理论化 的、 但“ 国、 纲 法 地中海各国和拉美等 国高等教育坚
漠视 这一 理论 的对 立 面 。近 十年 来高 等 教育 影 响, 主张高等教育应当走 出“ 象牙塔”从求 , 大众 化理 论 在我 国高 等教育 领域 一直 处于 一 真走 向求用 , 向所有 人 开 启 大 门。它 推 动 了 枝 独秀 的话语 统摄 地位 。人们 透 过特 罗 的理 大众型高等教育 的发展 , 促进了各 国高等教
孙 玉 杰
山东 经济 学 院 , 山东 济南 20 1 50 4 《 苏高教  ̄0 7年 第 6期 , 60 江 20 约 30字 并 教育 领域典 型 的 对于处于“ 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 观 和价值 观 , 由此构 筑起 “ 过 渡 阶段 ”的 中 国 , 注 特 罗 理论 中大 众 高 等 大叙事” ’ 关 。但是 , 西方高等教育理论 目 前并没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平衡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平衡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了人们越来越为重视的事情。
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还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如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了潮流,但是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拥有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才能真正稳健发展。
本文将针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平衡与发展来展开讨论。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要性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社会位置、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在过去,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那些人多半都来自富裕家庭。
但是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种趋势的背景,主要原因包括:1.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过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得知识而服务。
但是现在,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限于此。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进步,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些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拥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还要具备较为严密的专业知识体系。
这都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今,在全球经济大背景下,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规模,才能保证全球经济的有序发展。
所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了当今主流思想。
3.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的高等教育过去,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公民的知识和文化水平。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国民素质的提高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而高等教育则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高等教育精英化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理性地处理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之间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中,应该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不过应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不同专业的重点和分配率。
应该注重培养优秀人才,而不仅仅是出13亿人口而已。
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理论
普及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具有就业经验,延迟入学现象较普遍,“时学时辍”现象增多。伴随 终身教育的兴起,正规教育与其它生活经历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而且,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通 过假期和在学期间从事非学术的工作来交学费。
第五,学校类型与规模。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二至三千寄宿学生的小社会。如果学生规模超 过了三千,它们将被分成几个小分校(院)。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标志是综合性学校,是由三四 万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不受限制, 把人们聚集起来只是为了教学,其中大多数学生很少或从来不去主校园,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有密切的小社会,没有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身份。
第四,学生的学习经历。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 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大众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 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较高的“浪费率”。学 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不同国家以及学校之间内部管理的形式和过程千差万别,但是,总 体上精英高等教育一般是由高级教授控制,那些不具备此资格的人员在主要决策中仅起很小的作 用或不起作用。在大众阶段,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校内管理权。而且学生不断拥有影响 决策的权利,学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成为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型时期的主要问题。
阶段理论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他认为: 第一,在观念上,当入学人数极为有限时,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 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 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50%的普及教育阶段 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 第二,在功能上,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 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而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则更为广泛,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 领导阶层。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 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第三,课程和教学形式。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众化教育弊端凸显,针对大众化教育弊端,提出相应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弊端,措施正文: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源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民国时期,在一批优秀学者的倡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国后模仿前苏联的高教模式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带有盲目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生机勃勃。
我们应当知道,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说到底都是由人才转化而来的,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大学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极其重要。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有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有高等教育行政化,产业化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总之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弊病百出。
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弊端及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大众化教育,顾名思义,即教育面向大众,使大众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大众化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是有好处的,这也体现了中国正在与国际接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教育的成功经验。
但是,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是在跑步进程中实现的,而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简单的变化问题,而是一定性质上的变化。
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类型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学校种类五花八门,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以及高专高职等各种各样的类型。
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现在只是这些名词提出来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现在为止,真正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弊端,我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的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乞降尺度为代价,使扩招的普通高校学生均匀素质降低。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已经从提高教育质量转向了覆盖面的扩大。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模式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思考,探索合适的发展方式。
1. 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水平也有限。
因此,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我们需要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在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学校和政府可以联合,通过举办博览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宣传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成就。
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媒体优势,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扩大高等教育的曝光率,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高等教育,并引导大众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价值。
2.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提升教育质量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
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我们可以实行青年教师分层培训计划,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可以建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协议,为企业培养定向专业人才,让高校知识通过职业实践得到体现,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强化教学体验。
3. 加强国际化办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化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方向之一。
开展国际化办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国际化办学的目的,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境外留学交流项目、企业实践项目、双语教学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国际主流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大趋势。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拓宽宣传渠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国际化办学等措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贡献力量。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意义
第 一位 。至 此 ,即使按 照 我 国有 的学者认 为的 中 国
高 等教 育 毛入 学率 达 到 2 才 标 志着 进 人 大 众 化 , 0 那 么到 2 0 0 5年 ,单 纯 从 数 字 上 看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都 已经 无可争 议地 进人 了大众化 阶 段 了 。但 是高 等 教 育大 众化带 来 的优点 除 了数量 增 长和 高等 教育 的 规模 扩 张之外 ,还 显得 隐性 与不 确定 ;而带来 的问
和 欧 洲 发 达 国 家 高 教 发 展 历 程 的 基 础 上 ,先 后 撰 写
了 《 大 众高等 教 育 向普 及 高 等 教 育转 化 的思 考 》 从
( 9 0年 ) 高 等 教育 的扩 张 与转 变 》 ( 9 2年 ) 17 、《 17 、
《 从精 英 向大众 高等 教育 转 变 中的 问题 》 ( 9 3年 ) 17
—
5 、普 及 化 阶段 在 5 以上 。特 罗认 为 ,进 0 0
内涵 。在马丁 ・ 罗看来 ,大众 化是 高等 教 育发 展 特 的一 个 阶段 ,或者说 是一 种模 式 。 而许多 国 家在发
人 大众 化 阶段 后 ,高 等 教 育 不 只是 获 得 了 量 的 提 高 ,更 重要 的是 发生 了质 的变化 ,这 种变化 主要 体 现 在 以下诸 多方 面 :在观 念上 ,高等 教育从 特权 转
题却 已经实实 在在 地呈 现 在 了我 们 面前 :大学 校 舍
等数篇 论 文 ,构 建 了关 于高等 教 育大众 化 的理论框
架 。特 罗 阐述 了高 等教育 由精 英 阶段依 次 向大众化
阶段 和普及 化 阶段 ( 近期 我 国有学 者指 出 ,在马 丁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意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意义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些基本理论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回顾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过程,其次对各国学者对大众化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发展意义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路飙升。
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政府所要求的15%的目标,而这个数字正是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所认定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
因此从2002年起,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据200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1%,在校生数2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至此,即使按照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的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才标志着进入大众化,那么到2005年,单纯从数字上看,中国高等教育都已经无可争议地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了。
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优点除了数量增长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之外,还显得隐性与不确定;而带来的问题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大学校舍拥挤、资源短缺、就业率下降、质量下滑,等等。
我们想要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利大于弊,就必须在理论上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正确的认识,并在政策上作出正确的回应。
“大众化”一词提出以后,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内涵。
在马丁·特罗看来,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一种模式。
而许多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是把大众化作为一个目标,或者说一种政策。
而同时,大众化也是指一种过程,是“一个引入大众高等教育和处于大众高等教育系统环境下的过程”。
①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引入中国之后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一)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提出1.阶段论。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作者:王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4期王娜(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他们看不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满足一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人民追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着重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性;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222-03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美国在二战后,一方面为了安顿大批退伍军人,另一方面为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急需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人才,于是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大众化便应运而生,当时施政者的初衷是为了安抚民众情绪、迎合社会的需求,他或许并没有预想到,未来几十年大众化会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就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认为:如果高等教育仅为15%以下的适龄青年提供受教育机会,那么高等教育就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高等教育开始迈向“大众化阶段”;当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占适龄人口总数的50%时,高等教育则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普及阶段”。
同时马丁·特罗在总结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时,提出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教育质量、教育观念、入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转变。
虽然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存在诸多矛盾与异议,但不可否认大众化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帮助更多人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1.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政治的重要性。
布鲁贝克曾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有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认识论和政治论[1]。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崔丹汪栋摘要:随着入学率、招生数、在校生数和高等院校总数的逐年快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在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加快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完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实现规模与质量的统一。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众化体系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11-0137-0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739万人,整体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深化体制改革,到2020年实现在校生规模3550万(含研究生200万)和毛入学率40%的总体目标,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综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各国开始把高等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20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校生规模于60年代末达到了适龄人口的一半以上。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罗特教授以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随后国内外部分学者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展开进一步研究,总结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同模式。
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1962年,马丁·罗特在其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mass higher education)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素 。( )这些 变革将 不可 避免 地导 致大 学 内的心 7 理压 力程度 不 断提高 。一旦 大众 化 与后大 众化 的界
限被跨 越 大学 内部将 发生一 系列 的变 革 :( )社会 1 优先 考虑 因素 发生变 化 ,因而 更强调 通识 教育 而非
( 一)有 本 章 :从 大 众化 向后 大 众化 过 渡 的 一
生人 口的变化 ;( )教学 法改 革 ;( ) 大学教 师 的 5 6
职业 地位 和 学 生 地 位 的改 变 ” @。很 显 然 有 本 章 教
为一个 国家 的高 等教育 体制从 大众 化 向后大 众化 发
课 题 项 目 :北 京 市教 委 课 题 “ 学 管理 研 究与 实践 团 队创 新 ” ( HR 0 。 7 O ) 与 北 京 信 息科 技 大 学 2 0 教 P 2 l 0 大 众 化 理 论 不 仅 揭 示 了大 众 化 的 最 终 走 向 并 非 一 定 是 普 及 化 , 同 时预 警 我 们 要 积 极 应 对 高 等 教 育 急 速 扩 张 带 来 的 危 机 和 重视 高 等教 育 需 求 的 转 变 。 [ 键 词 ] 后 大 众 化 理 论 高 等教 育 模 式 关
高 教 研 究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M ODERN DUCATI E ON CI NCE S E
21 O 1年 第 6期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的全面认识及其启示
张 文格
[ 摘
要 ] 随 着 高 等教 育 大 众化 进 程 的深 入 推 进 ,我 国 高 等 教 育发 展 已步 入 了 大 众 化 的 成 熟 阶 段 ,在
发 展 的 三 个 维度
・
( 三) 运 用后 大众化 理 论 考察 美 国 高等 教 育 阶
段 发 展 的 实 践
斯 坦福 大学 的佩 特 里 夏 ・甘 波特 ( ar i J P tia・ c Gu ot mp r)运 用有 本章 的后 大众 化理 论考 察 美 国 的情 况 时指 出 , “ 国高 等 教育 体 系 在 6 美 0年 代 和 7 O年 代早 期 经 历 了快 速 发 展 阶段 后 ,便 迎 来 了一
教 立 项 重 点课 题 “ 首都 高等 教 育普 及 化 与 我 校 应 用型 人 才 培 养 ” ( 题 编 号 :2 0 G Z 3 ) 课 0 9 JD 4。
一
2 8 一-
授提 出 的后大众 化理 论 的核心 是 “ 环境变 化 的 ‘ 多 难之秋 ’和变革 ” 。 ( )金子 元 久 :后 大众 化 阶段 高等 教 育 结构 二
“ 及化 ”更 是 以二 战前 美 国中等 教 育 的 扩大 为 前 普 提 ,对未来 的高等教 育普 及化 所具有 的 特征进 行 了
推测 。“ 意 味着 特 罗 的理 论在 发 展 阶段 论 中最 重 这
或 者通 过 日益依赖 学 费资 助公 立 高 校 的途 径 。 ( ) 3
在 取 消控制 和管理 的 时代 ,高等 教育 机构 日益为 自
身 的管 理负 责 。 ( )市 场 因素 日益 取代 公 共 政 策 , 4 成 为在 高等 教育 的发 展规模 、范 围和 价格方 面起 决 定 作用 的 因素 。( ) 随着越 来越 多 的高校 ‘ 5 自负盈
亏’ ,公共 机构 和公 共 舆论 会 寻 求 新 的评 估 鉴 定 办
要 的过 渡 阶 段 的 部 分 并 不 是 连 贯 的 ,而 是 有 缺 陷 的” ②。强 调 这 点 并 不 损 害 他 的 理 论 的 整 体 价 值
— —
警 示危机 和强 调变 化 ,但 是正 由于 特罗理 论存
在 这种 缺陷 ,催生 了 目前 逐渐 受到 瞩 目的后大 众化
理论。
一
法 从 而确保 高等 教育 的质量 。( )为 了努力 确保 质 6
量 ,教育 的结果 日益 成为衡 量 高校 ‘ 绩效 ’的重要
、
后大 众化 理论 的提 出及 其发展
[ 中图分类号]G6 [ 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 5 4 (0 1 6 0 8 4 0 5 8 3 2 1 )0 —0 2 —0
[ 者 简 介 ] 张 文 格 ,北 京信 息科 技 大 学 高教 研 究 室助 理 研 究 员 ( 作 北京 1 0 9 ) 0 12
马丁 ・ 罗的高 等教育 发展 三 阶段 论 在东亚 极 特 有政 策影 响 力 ,但 “ 的理 论 在 精 英 阶段 是 以 欧 他 洲 ,特别是 德 国的高 等教 育为模 式 ,在大 众化 阶段
此 阶 段 , 高等 教 育 体 系在 结 构 特 性 方 面 会发 生诸 多 量 变 并 最 终 引起 质 的 飞 跃 进 入 后 大众 化 阶段 。 由 于 我 国
大 众 化 发展 道路 的 独 特性 会 对 其后 一 阶段 的发 展 产 生 强 大 制 约 , 因 而 不 能 用 某 个数 字 区 间 来判 断 我 国后 大
是 以美 国的高 等教育 为模 式 ,并 以从 中抽 象 出来 的 特性 和结 构进 行 ‘ 想 型 ’处 理 而形 成 的 ” 理 ①,而
展 的过程 中会 出现 如下 现象 :“ ( )财 政预算 紧缩 1 将 迫使公 共机 构重 新致 力于 大学功 能 的社会 经济 理
性 化改革 。至少会 导致产 生更 强有 力 的 “ 绩效 ” 制 度 。( )高 等教育 体制 不断 向私有 化发 展 ,这种 发 2 展 或者通 过私 立 高等 教 育 的继 续 扩 大 规 模 的途 径 ,
般 模 式
19 9 0年底 中后 期 , 日本 广 岛大 学教 育 中心 有
专 门化教 育 ,更 强调 教学 而非科 研 ;( )大学 规 范 2 结构 的改革 ;( )对 学术 效率 提 出新 要求 ;( )学 3 4
本 章教 授指 出 ,各 国高 等教 育体 系有着 相似 发展 历
程 ,即 由大 众化 走 向成 熟进 而走 向后 大众化 ,并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