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_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合集下载

劳动力供给理论

劳动力供给理论

家庭联合劳动力供应理论家庭生产理论与劳动力供应的周期理论(一)家庭生产理论家庭生产理论认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可以采用的时间总和可以被花费在三个方面,即市场工作、闲暇、家务劳动。

并且,家庭生产理论将家务劳动也看成是一种生产性劳动。

家庭生产理论实际上是把劳动者放在家庭的背景下去分析他们的劳动力供应决策的一种方法。

它倾向于将夫妻双方之间的劳动力供应决策看成是一种联合决策,而不是彼此独立的两种决策。

家庭生产理论认为,通过家务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家庭产品既可以实行时间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使用较少的半成品或采用较少的帮助设施)来生产出来,也可以用商品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大量使用半成品或采用帮助设施,而只投入较少的时间)生产出来。

在这种状况下,一个家庭中的全体成员就要做出这样一种打算,即如何在市场工作、家庭物品的生产以及闲暇之间进行安排。

而安排的原则实行比较优势的原理,即每位家庭成员都应选择他们个人的相对效率最高的那种时间采用方式。

(一)劳动力供应的经济周期与生命周期1 .劳动力供应的经济周期在经济衰退时期,可能会对家庭的劳动力供应产生两种并行的效应,这就是附加的工人效应和灰心丧气的工人效应。

所谓附加的工人效应,是指当家庭中的主要收入猎取者(比如丈夫)失去工作以后,其他的家庭成员(比如妻子)将临时性地进入劳动力队伍,以力图通过找到工作而缓解家庭收入的下降。

对于其他家庭成员来说,主要收入者的收入可以视为非劳动收入,而随着其他成员的失业,这一非劳动收入下降了,因此而产生的收入效应导致其他家庭成员的劳动力供应增加。

所谓灰心丧气的工人效应,其作用与附加工人效应正相反,在衰退时期,一些失业工人对于在某一可行的工资率水平下找到工作变得特别悲观,因而停止查找工作,从而临时成为非劳动力参加者。

衰退时期工资率的下降导致闲暇的机会成本下降,结果导致对劳动力供应的替代效应发生较大的作用。

2 .劳动力供应的生命周期一个基本原则是,当一个人得到工资酬劳的力量高于家庭生产率时,倾向于从事更多的市场工作,相反,当获得工资酬劳的力量比较低时,他们将从事家庭生产。

劳动供给

劳动供给

替代效应
• 收入不变,工资率提高,闲暇时间的成本也就因此而提高,闲暇需求 减少而工作时间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工资率变化的情 况下,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相互替代。替代效应为正。
• 替代效应 = △H/△W > 0
• Substitution Effect
– The change in desired hours of work resulting from a change in the wage rate, holding income constant.
• 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 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 人又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的一切人。 • 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适于工作的 • (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 • (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 业岗位上报到的人(调查周一般指一给定周中包括该月12 号的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七天时间)。
U2 U2’ U1 I2 I1
0
15 16 17
24 Leisure
• 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 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
的劳动时数之间的关系。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 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 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劳动者的 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愿意 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 替代效应。
• 在U点,无差异曲线的斜 率与预算线的斜率相等, 此时劳动者的个人效率达 到最大化。即当劳动者将 每一小时花在闲暇上与花 在工作上所带来的效用恰 好相等时,效用最大化。

王云多劳动经济学教案

王云多劳动经济学教案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案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主讲教师王云多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对现代劳动经济学学科系统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广泛参与的较为深入的课堂讨论,使学生全面、系统和较为深入的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应用的主要内容。

学习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成长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微观及宏观的问题。

并为劳动经济学及劳动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源方向的本科论文选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三、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教师就现代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的要点、难点及发展动向、实际政策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教授。

2、课外阅读及网上案例收集:教师将在每章内容讲授后提供课后阅读书目及有关刊物文章目录。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人本学期通过INTERNET或其他媒体或其它方法,收集和整理一个劳动经济学研究和分析的实证案例(2000字左右)。

3、课堂讨论:每章讲授完后,就每章有关理论和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每次讨论前,指定5人一组中2人作为重点发言者,并提交书面发言材料。

其他同学应积极参加讨论。

四、使用教材及阅读书目:1、使用教材:《劳动经济学》,曾湘泉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2、阅读书目:《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SIXTH EDITION, RONOLD G.EHENBEG,ROBERT S. SMITH,1997《THE ECONOMICS OF WOMEN,MEN,AND WORK》,THIRD EDITION, FRANCINE D. BLAU, MARIANNE A.FERBER, ANNE E.WINKLER.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0年《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10期;《劳动经济》2001年1-2期; 2002年、2003年《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劳动供给理论

劳动供给理论

Income/day
$360
$240
U2 U2’ U1 I2 I1
15 16 17
24
Leisure
Jump to first page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超 过收入效应;
此时的 MRS 很低,因为收入比闲暇 更加稀缺。
在工资率较高的时候,收入效应超 过替代效应;
此时的 MRS 很高,因为闲暇比收入 更加稀缺。
Jump to first page
效用最大化
Income/day • 个人效用最大化意味着预算约 束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即U 点) • 在U点,MRS(无差异曲线的 斜率)和工资率(预算约束线的 斜率)相等。 $240 •在B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大 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此时闲 暇的边际效用大于收入的边际 效用。 • 在A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小 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此时闲 暇的边际效用小于收入的边际 效用。 B $80 U A I1 0 16 I2 I3
工资率下降
如果 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 那么意 愿工作的时间减少。 如果 收入效应 > 替代效应, 那么意 愿工作的时间增加。
Jump to first page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 工资率为 $10/hour的时候, 最 优的闲暇时间是16小时 (8小时 的工作时间) ,即U1点。 • 如果工资率上升到$15/hour, 那 么最优的闲暇时间是15小时,即 U2点。 • 收入效应 (IE) 用I1的平移来进 行测量。从U1点到U2’点 。(闲暇 时间从16小时增加到17小时)。 • 替代效应 (SE)是沿着I2从 U2 点移向U2 点(闲暇时间从17个小 时减少到15个小时)。 • 净效应意味着工作时间增加 了1个小时,闲暇时间减少了1 个小时。 0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 三、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 (一)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经济学 • 1、社会经济学方面的问题需要劳动经济 学进行研究 • 2、劳动贡献数量上的重要性 • 劳动贡献超过资本贡献 • 3、劳动要素交易的独特性 • 能动因素
• (二)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收益 • 1、个人角度 • 失业原因、工作搜寻、工资谈判等 • 2、社会角度 • 失业治理、收入分配、人力投资等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一般特点 1.主动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4.多层性 5.相依性
•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特点 • (一)劳动概念--广义化 • 1.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 分失去现实意义。 • 2.知识创新者与资本所有者的支配 和主导地位发生了换位。 • (二)劳动配备的主要要素--知识化 • 1.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当代知识技术 • 2.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 3.在业劳动结构以智力劳动为主
劳动经济学
( Labor Economics)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第三章 劳动需求决策 第四章 劳动供给概述 第五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六章 劳动市场均衡 第七章 生命周期与职业选择 • • • • • • • • 第八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九章 劳动力流动理论 第十章 工资理论 第十一章 工会理论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十三章 就业与失业理论 第十四章 收入分配差异 第十五章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 三、关于劳动问题的一些观点 • 1、威廉·配弟(英)(1623-1687): •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 2、亚当·斯密(英)(1723-1790): • 劳动是最初的价格,购买一切世界财富 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银 • 3、马克思(德)(1818-1883): •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4、A·马歇尔(英)(1842-1924): • 劳动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一个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 5、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根本

家庭劳动供给

家庭劳动供给

Appendix: Child support enforcement, welfare payments, and labor supply
The “discouraged” vs. the “additional” worker

Changes in one spouse’s productivity during a recession.
“additional” worker

In a household, however, one spouse may increase his or her labor supply (or enter the labor force) if the other spouse becomes unemployed.
This "additional worker effect" partly offsets the "discouraged worker effect" Empirical evidence, however, suggests that the additional worker effect is smaller in magnitude than the discouraged worker effect. (Data in 1990-1991 of hidden unemployment)

Example
A wife whose husband is disabled and unemployed Her wage increased Analyze: Substitution effect Income effect

The tripartite choice: market ,household work and leisure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完整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完整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第四章__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第四章__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10
即:MVT MPT MU Z
• 其次,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物品投入对家
庭效用的影响。 • 同理,可以得到如下等式:
MVG MP MU Z G
• 其中MVG表示物品的边际价值,MPG表示物品
的边际产量。
11
• 结论: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时间的边际价值MVT等
于工资率W,物品的边际价值MVG应等于其在 商品市场上的价格P。若工资率和商品价格相 等,即W=P,则家庭总可以通过选择T和G, 使MVT=MVG。
13
• 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
市场商
品总数
B
可能的收入效应
C C’
A
A
替代效应
家庭生产时间 市场生产时间
14
四、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区别
• 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区别: • P113 • 结论: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 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 变化而变化; 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如 家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这对理解20世 纪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有意义。
第四章
• • • • • •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 家庭的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家庭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劳动供给与生育决策 劳动力供给的实证研究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的最新演进
1
专栏
• 加里· 贝克尔经济分析与非经济问题 • 家庭劳动社会化
2
• 分析家庭的原因: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
31
第五节 劳动力供给的实证研究
• 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力参与率的实证
分析.doc
32
思考题:

劳动供给理论

劳动供给理论

Jump to first page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Becker 收入效应
更高的工资率意味着家庭收入的提高, 使得家庭成员能消费更多的物品。与此 同时,
工作时间会减少,因为消费更多的物品 需要更多的时间。 这种收入效应与“工作-闲暇”模型的 结论是一样p to first page
效用最大化
Income/day • 个人效用最大化意味着预算约 束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即U 点) • 在U点,MRS(无差异曲线的 斜率)和工资率(预算约束线的 斜率)相等。 $240 •在B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大 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此时闲 暇的边际效用大于收入的边际 效用。 • 在A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小 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此时闲 暇的边际效用小于收入的边际 效用。 B $80 U A I1 0 16 I2 I3
8 10
24 Hours of
Work
Jump to first page
收入效应
在工资率不变的前提下,由于总收 入的变化所导致的个人意愿工作时 间的变化。
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拥有较 高收入的人希望能拥有更多的闲暇( 即较少的工作时间)。 工资率的提高意味着个人的收入更 高,提高了对闲暇的需求,从而减 少了意愿工作的时间。
妻子是否该在劳动市场上寻找工作取决于其丈夫是否工 作以及收入高低。
时间的多种用途
家庭被看作生产单位,生产要素包括时间、物品 ,产品是能提供效用的商品。 例子
就餐
Jump to first page
贝克尔时间分配模型
时间
市 场 劳 动 时 间 家 庭 生 产 时 间 商 品 消 费 时 间
获得收入,用于购买
超时劳动的额外报酬
Income/day

00164劳动经济学

00164劳动经济学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课程代码:0016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经济学,是劳动力市场现象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是劳动力市场运行原理的体系。

它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其形成与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现代劳动经济学学科系统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讨论,使学习者全面、系统和较为深入的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应用等内容。

学习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成长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微观及宏观的问题和现象。

基本要求:掌握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能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资和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三、与本专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以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为基础,是本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该课程的先期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学习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如就业理论与政策、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与纠纷处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制度与文化、国际劳工标准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应掌握以下内容: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特点5、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劳动定义:在一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定义:(1)传统或者早期的劳动力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第一部分 劳动力供给

第一部分 劳动力供给
利用最后一个等式,并消除一阶条件的库恩-塔克乘数, 就能得到最优解(C* ,L* ),所以: U L (C*, L*) w与C * wL* R0 U c (C*, L*)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18
• 消费-闲暇选择 • 图示:最优解位于斜 C E’ 率为w的预算线AB与表 B 示消费者效用水平的 E 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 R0 W A • W的增长会使AB顺时针 R 旋转 L* • 非工资收入的增加使 L0 AB平移 图1.2 消费—闲暇选择
• 其斜率为负 • 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 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 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 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 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 上移动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15
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 劳动者关于工作 时数的决策是由 偏好、工资率和 收入相互作用的 结果。因为在均 衡点X劳动者的效 用达到最大化。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17
• 4、内点解 • 上述计划的拉氏函数为:
L (C , L, ) U (C , L) ( R0 C wL) 一阶条件如下 : U c (C , L) 0与U L (C , L) w 0 另一方面互补松驰性条件可表示为:
( Ro C wL) 0, 0
第一部分 劳动力供给
——个人劳动供给、家庭劳动 供给及生命周期理论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1
内容安排
• 第一节 劳动供给导论 • 第二节 新古典劳动力供给理论 闲暇—消 费理论 •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 第四节 生命周期与退休 • 第五节 劳动供给的实证问题 • 主要参考资料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2
第一节 劳动供给导论
• 一、衡量劳动供给的尺度 • 短期

国际经济学答案精简版

国际经济学答案精简版

国际经济学答案精简版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一、名词解释3、完全专业化:每个国家只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假设只有苹果和电脑两种产品,且A在生产苹果上有相对优势,意味着B 在电脑上有相对优势。

则贸易结果是,A 只生产苹果,B只生产电脑,不会出现A或者B同时生产苹果和电脑。

这就是完全专业分工5、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

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

交换就有个比率的问题。

价值以这个比率,也就是以交换价值为其具体的表达形式,因此,价值和劳动的关系从而价值的实质往往被模糊了。

事实的真相是:如果不从历史存在者出发,那么,李嘉图所得到的"社会存在"就只能是抽象知识和概念。

马克思论证和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方式是:"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

"但也正是在这里,马克思讥笑了资产阶级工作者:"在所有的现代经济学家中,巴师夏先生的《经济的谐和》集庸俗之大成。

只有癞蛤蟆才能搞出这种谐和的烂泥汤。

"五、计算题1、假设本国生产1 单位食品需要6 单位的劳动,生产1 单位服装需要8 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 单位食品需要2 单位的劳动,生产1 单位服装需要4 单位劳动。

两国各有8 单位的可用劳动。

(1)哪国在食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哪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2)列举一个能够使两国进行互惠贸易的交换率并计算本国与外国的贸易获利分别是多少?2、假设A 国生产1 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4 小时,生产1 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3 小时; B国生产1 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1 小时;生产1 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2 小时,则:(1)以劳动衡量,A、B 两国生产小麦和布的成本各是多少?(2)如果工资率为6 美元,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3)如果工资率为1 欧元,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六、论述题1.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例外情况是什么?2.为什么说国际贸易是双赢的?国际贸易理论里有一个资源禀赋学说,即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资源与不同的生产优势。

第四章_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第二版李放)

第四章_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第二版李放)
19
收入
90 60 50 4
C B
A
8
12
16
闲暇 时数
20
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
高的效用
21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
收 入 L L’
闲暇时间
22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
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收 入
Yb Ya
IB IA
闲暇时间
23
4.2.3 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6

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 没做工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 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 作(临时疾病除外)的一切人。此外,失 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适于工 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 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 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 (调查周一般指一给定周中包括该月12号 的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七天时间)。
37
可能的收入效应
市 场 商 品 数 量
C B
C’
A
替代效应
家庭生产时间 市场工作时间
38
结论: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 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 而变化; 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如家用 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这对理解20世纪妇女劳 动参与率上升有意义。
33
家庭等产量曲线:
在生产同样
家庭商品产量的
家庭生产时间和
购买物品的不同
要素组合的轨迹。
34
• 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时间对家庭效用 的影响
第一 ,增加生产商品Z会增加 第二, Z的增加带来的效用增加

第4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4章 劳动供给分析

(1)家庭等产量曲线:
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 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2)家庭生产与劳动供给
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生产,使 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 低工资的人选择B点生产,即 使用较为时间密集的技术生产 家庭商品; 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 时间和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 们会进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 线,但仍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 生产技术,如在C点生产。

4.1.2劳动力参与率

(1)概念: 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 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 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劳动力参与率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 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由于劳动力参与率指 标能够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程度的变动情况,所以成为分析 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

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市场 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 同,因此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 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同。
(1)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 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横轴取年龄,纵轴为劳动力参与率,将各年 龄或年龄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连起来得到曲线, 即为劳动力参与率周期变化的曲线。 一般人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呈典型倒“U”形。 选择生育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生命周期所呈形状较 为复杂,典型的呈“M”型。
因人而异选择态度的形成可能源于许多原因
Eg: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指工资率增加后使劳动者感觉更加富有,从而 减少劳动供给增加闲暇的反应行为。 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时间比以前更 加昂贵,从而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的反应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料,然后在厨房结合一定的家庭生产时间进行加工,最 后还要一定的时间消费。 • 利用比较优势进行家庭内部分工。目的追求家庭总效用 最大。
6
一、家庭等产量曲线
• 家庭等产量曲线:
在生产同样
家庭商品产量的
家庭生产时间和
购买物品的不同
要素组合的轨迹。
7
二、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
• (一)基本假设 •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个人的目标 是选择效用最大化的物品和闲暇的 组合。家庭生产的实质也是要使整个 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是物 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 供效用。虽然效用最大化的解释发生 了变化,但基本逻辑思想没有变。
25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 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劳动力供给量不同 • 已婚妇女的劳动力参与模式 • 一生中工作时间的相互替代
劳 动 力 供 给 O 年龄
男性
女性
26
• 对“超过65岁以后人们很少从事市场
工作?”的分析
角度一:
• 1、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典型
的倒U形,实际工资率从生命周期的中期到后期 迅速上升然后下降,因为在生命周期的中期市场 工作报酬是最大的,而在生命周期的后期闲暇的 机会成本最低。 定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增加 一单位闲暇的最优时间是一个人市场工作年限结 束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
• 交叉替代弹性=Δ Hj/Δ Wi
18
• 关于交叉替代效应的经验分析
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孩子的丈夫- 妻子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零;而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 为负,即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 丈夫(或者妻子)的工资和劳动供给增 加将会导致妻子(或者丈夫)的市场工 作时间减少。
19
8
• 假定: • 只有一种家庭商品Z,它可以用不
同数量的物品G和家庭时间T生产出来。 物品的市场价格为P,时间的价格为个 人的工资率W。 • 工资是已知的,并且个人在该工 资下可以工作愿意的任意工作时数。 • 如果一个人多工作意味着将减少 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同时采取一个 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
10
即:MVT MPT MU Z
• 其次,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物品投入对家
庭效用的影响。 • 同理,可以得到如下等式:
MVG MP MU Z G
• 其中MVG表示物品的边际价值,MPG表示物品
的边际产量。
11
• 结论: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时间的边际价值MVT等
于工资率W,物品的边际价值MVG应等于其在 商品市场上的价格P。若工资率和商品价格相 等,即W=P,则家庭总可以通过选择T和G, 使MVT=MVG。
• 一、养育子女的经济分析 • 养育孩子多少钱才算够.doc • 二、生育模型
• 三、母亲就业与生育孩子的相互影响
30
市 场 工 作 孩子较大时 孩子较小时 O
收 入
生产率与工资率
O
时 间
终生市场生产率
年龄
家务劳动 (1)
(1)已婚妇女劳动力参与模式 (2)生命周期中的时间分配 O 有酬工作时间 年龄 (2)
人自己工作时数i(Hi)的正的替代效应。 工作时数增加。 • 2、 Wi的变化也将通过负的收入效应部分抵 消了替代效应从而影响Hi。工作时数减少。 • 3、 “交叉替代效应” 衡量家庭成员i的工 资率变化对家庭成员j的影响大小。
17
• 妻子工资的增加会导致对其劳动供给的交
叉替代效应 交叉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 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 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 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市
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 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 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同。
24
生命周期理论与劳动力供给决策
• 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原理: • 人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劳动生产力产生
变化(青年、中年、退休、老年); • 劳动者将从预期的收入变化模式中做有 关个人劳动、消费和储蓄的决策; • 为此劳动者以持久收入和终生预算约束 为决策依据。
他成员协商,并相互影响。 • 妻子是否去工作依赖于丈夫是否已工作。 • 考虑自身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5
• 家庭利用市场商品和时间生产出有效用的商品。 • 时间的三种用途。 • 市场工作时间 (获得收入去购买市场商品)。 • 家庭生产时间(家务劳动)。 • 闲暇时间(包括消费时间)。
• 吃饭的例子
• 每顿饭首先需要用工作时间获得是 收入从市场上购买原
第四章
• • • • • •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 家庭的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家庭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劳动供给与生育决策 劳动力供给的实证研究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的最新演进
1
专栏
• 加里· 贝克尔经济分析与非经济问题 • 家庭劳动社会化
2
• 分析家庭的原因: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
15
第二节 家庭的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 一、交叉替代效应
• 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
如果闲暇被假定是正常商品,家庭 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负的收入效 应,对于所有的或者部分家庭成员的工 作时数下降。
16
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 成员时间配置的影响:
• 1、 成员i的工资率(Wi)变化将导致当事
9
(二)家庭生产时间的决策
• 首先,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时间对家庭效
用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个方面的:第一,家 庭生产商品Z将会增加;第二,由于Z的消费增 加,故总效用增加。 • 表达式: U Z U
T பைடு நூலகம் T Z
• 式中,
家庭商品Z的边际效用,MUZ 生产中的边际时间产量,MPT 时间的边际价值,MVT
• 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策
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 不足之二:实际上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 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
• 家庭生产的实质: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
化,唯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 品而间接提供效用。
3
第一节 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 决策模型
• 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立在加里· 贝
13
• 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
市场商
品总数
B
可能的收入效应
C C’
A
A
替代效应
家庭生产时间 市场生产时间
14
四、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区别
• 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区别: • P113 • 结论: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 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 变化而变化; 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如 家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这对理解20世 纪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有意义。
31
第五节 劳动力供给的实证研究
• 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力参与率的实证
分析.doc
32
思考题:
我们经常看见商场的打折柜台前 排着长队,人们愿意花费很多的 时间去节约一点点钱,能说明为 什么吗?在什么情况下,他们的 做法又是不理性的?
33
第六节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的最新演进
一、已婚夫妇家庭内部决策的三种模型 二、影响威胁点和效用分配的因素 三、关于家庭内部时间分配的三人模型
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经济 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 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新家庭经 济学认为,家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 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4
• Garry Becker 从两个方面扩展了工作—
闲暇模型:家庭视野、时间的多种用途。
• 家庭视野: • 把家庭看作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 家庭成员在进行劳动供给决策时,要同其
34
专栏
• 考虑离婚的动态家庭分工理论及一个提
高分工效率的保险机制.doc • 家庭内部分工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文献 综述1.doc
35
复习思考题
• 什么是贝克尔的家庭生产模型? • 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异同。 • 什么是家庭联合劳动供给?为什么要分析家庭
联合劳动供给? • 利用家庭生产的专门化模型分析现实中的家庭 联合劳动供给现象。 • 什么是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x
xM
xM
tM
tM
家庭劳动时间t21
只分享男性的预算
x
但是不分担家务
婚姻:分享预算且承担家务
xW xW
tW tW
家庭劳动时间t22
• 由杨翁结合而引发的经济学思考.doc • 当代女大学生为什么喜欢嫁给黄世仁.doc
23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的生命 周期理论
一、动态的劳动供给模型
27
• 2、实际工资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上升的,假
角度二: • 1、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
用来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
• 2、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于
教育的时间越早,则教育投资的收益就 越大。
28
二、工资变化的两种类型
• 进化工资变化
• 参量工资变化
29
第四节 家庭劳动供给与生育决策
育模型?
• 为什么要进行养育子女的经济分析?什么是生
36
课后作业
• 课程短文(共3次,第2次)
如何从劳动供给的角度解决中国的 就业问题? 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路径选择—— 基于劳动供给的视角 • 要求: 500字以上。11月9日交。
37
• 一般情况下:MVT/W=MVG/P
12
三、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
• 工资对家庭所用时间和物品的影响:
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生产,使用 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低工 资的人选择B点生产,即使用较 为时间密集的技术生产家庭商品; 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 和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们会进 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 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 如在C点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