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6 驱遣我们的想象-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6 驱遣我们的想象(43张)-精品教学课件p 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3张PPT)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 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 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 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 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辨析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举例论证 作者为了阐述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想像的道理,以 王维《使至塞上》的名句与高尔基的《海燕》为例, 一步步地引导读者驱遣想像去欣赏作品,进入作品 意境。便于读者更好地掌握这种方法。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 作者的观点吗?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描述父 亲攀爬月台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 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 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 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 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 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 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 者的心灵。
叶圣陶
学习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揣摩语言
运用的高妙之处。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学会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由浅入深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 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 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 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 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 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内容。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0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作者创作之前无所见,“见”可代指材料,无见便会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字也可理解为 见识见解,无思考和见解,只能写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这就提示我们写作之前要多观察,多积累,多感悟,如此 才能出佳作。
品味语言
4.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的阐 明欣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那就是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 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意境中,体 验阅读的愉快。
A.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须由作者有意 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绝不可以随意拼凑。 B.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成一幅画面,不能看成画面的, 就要让想象生出翅膀,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C.作者认为,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 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欣赏文艺作品,不需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只需要驱造想象 即可进入作品的意境中。
请说出至少两句关于中国古代创新的古诗文名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 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琱镌。春花秋月 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
——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同学们,“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因为“想象是鉴 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 达的”,所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充分发挥自 己的想象力。
把握内容
3.文盲能唱出未记录的歌谣说明了什么? 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文艺也可不用文字做 记录,文字记录是文艺的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人们产生想象 的依据之一。 4.文字一定能够将作者的感悟传递给读者吗? 不一定,首先作者不一定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它受到作者的水平限制,有时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其 次读者对文字的兴趣、理解能力、理解角度和想象力等自身 条件,可能会出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状况。
品味语言
4.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的阐 明欣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那就是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 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意境中,体 验阅读的愉快。
A.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须由作者有意 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绝不可以随意拼凑。 B.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成一幅画面,不能看成画面的, 就要让想象生出翅膀,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C.作者认为,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 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欣赏文艺作品,不需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只需要驱造想象 即可进入作品的意境中。
请说出至少两句关于中国古代创新的古诗文名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 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琱镌。春花秋月 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
——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同学们,“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因为“想象是鉴 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 达的”,所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充分发挥自 己的想象力。
把握内容
3.文盲能唱出未记录的歌谣说明了什么? 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文艺也可不用文字做 记录,文字记录是文艺的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人们产生想象 的依据之一。 4.文字一定能够将作者的感悟传递给读者吗? 不一定,首先作者不一定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它受到作者的水平限制,有时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其 次读者对文字的兴趣、理解能力、理解角度和想象力等自身 条件,可能会出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状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7张PPT)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 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袁珂《女娲造人》
驱遣我们的想象
Drive our imagination away
· 从 字 面 意 思 或 无 用 的 画 面 推 敲 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反 ·单就字面去追问,也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
用的问题,则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 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③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有所见 具体描写 审查文字 将文字想 将自己融 叶圣陶先生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并作下
文章。
所感 想象安排 适当删减 象成画面 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一
(1~4) 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
(5~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
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接触作 者思想。再以一诗一文为例。阐明欣赏文艺
作品的途径和方法。
(14) 三 得出结论: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
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解除作者所见所感。
精读课文
Intensive Reading
精读第一部分,思考:
学以致用:
——曹操《观沧海》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 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袁珂《女娲造人》
驱遣我们的想象
Drive our imagination away
· 从 字 面 意 思 或 无 用 的 画 面 推 敲 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反 ·单就字面去追问,也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
用的问题,则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 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③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有所见 具体描写 审查文字 将文字想 将自己融 叶圣陶先生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并作下
文章。
所感 想象安排 适当删减 象成画面 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一
(1~4) 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
(5~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
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接触作 者思想。再以一诗一文为例。阐明欣赏文艺
作品的途径和方法。
(14) 三 得出结论: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
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解除作者所见所感。
精读课文
Intensive Reading
精读第一部分,思考:
学以致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课件
缩
了好几次;身子微倾,这形象
便
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驱遣
我
们的想象,父亲的形象真切起
来,
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 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揣摩 语言运用的高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艺鉴赏要驱遣想象,透入文字进入作品,由浅入深 领悟语言内在动力。
字音
拘泥( jū n)í
歌谣(
) gē yáo
契合( qì h)é 旷远(
kuà)ng yuǎn
海啸( hǎi xià)o 苟安(
) gǒu ān
词义
拘泥: 拘守;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 契合: 投合,意气相投 结盟: 结拜 苟安: 苟且偷安。 怅然: 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 意境: 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教学重难点: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领悟语言 内在动力。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 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 欣赏这些文艺作 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 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 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 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 .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 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 了作者的意境。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学习驱散想象
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作者在论证的 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用字面解释想象中睁开眼睛
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画面,分析“直”“圆” 大像漠这孤样烟驱直遣,着长想河象落来日看圆,这等一形幅容图词画的就表显达现效在果眼,前这了样,就同感时受也到就诗接中触旷
走近大师第三期
教育大师叶圣陶
知识必备 大师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
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 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 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 说《倪焕之》。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年, 教学经验丰富,有《叶圣陶集》《叶圣陶语文
了作者的意境。
远、荒凉、静寂的意境。
单就字面解释也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
领会在阴云密布、波涛汹涌的环境中海燕 的勇敢飞掠以及对未来暴雨过后一片清明 白蒙蒙的海面上,风在收集 天地的展望。 着阴云。在阴云和海的中间, 得驱意遣扬想扬象地的掠方过法了并海非燕一成不变的。对于不同作品,要驱遣想象运用不 …… 同的方法进行鉴赏,从而领会作品的意境。
教育论集》等著作。
知识必备 知识链接
课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原载 1937年《新少年》第3卷,后收入《阅读与写作》 (开明书店1938年版)。原文共有四节,分别是 “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 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 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课文是第二 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 鉴赏文学作品。
积累拓展
借鉴课文所讲的鉴赏方法,任选一首古诗,驱散想象作一番鉴赏。 将你的鉴赏过程和体验写成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1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5
跳读课文 长文读短
(一)找出或概括出每段的核心内容。
1.这也就是文艺。(文艺的起源) 2.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文艺与文字的关系) 3.所谓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4.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文艺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5.文字是 一道桥梁 。通过了 这一道桥 梁 ,读者 才和作者 会 面…… 6.就作者的方面说。想做到的是:驱遣想象,写下来的文字正 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7.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8-9.列举王维的诗句,说明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 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6 触了作者的意境。
4
粗读课文 掌握字词
标出小节数,速读课文(5分钟),关注字词
桥堍( tù ) 契( qì)合
记载( zǎi )
拘 泥 ( nì ) 桥 liáng( 梁 ) 海 xiào( 啸 )
kuàng( 旷 )远
qū( 驱 )遣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字词:关注音、形、义 关注语文作业本、课文注释、读读写写和自己感兴趣的
这是一篇探讨鉴赏方法的文章,阐发作者关于借助想象欣赏文学作品 的观点,文章在开始部分先做了理论的铺垫,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文艺产生 的历史,探讨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接下来以实例分析的 方式,着重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字面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 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核心词:
自读课
想象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1
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来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它和联想
在实际写作中往往交织在一起,结合着用。
月
(七上语文书P128《发挥联想和想象》)
跳读课文 长文读短
(一)找出或概括出每段的核心内容。
1.这也就是文艺。(文艺的起源) 2.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文艺与文字的关系) 3.所谓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4.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文艺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5.文字是 一道桥梁 。通过了 这一道桥 梁 ,读者 才和作者 会 面…… 6.就作者的方面说。想做到的是:驱遣想象,写下来的文字正 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7.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8-9.列举王维的诗句,说明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 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6 触了作者的意境。
4
粗读课文 掌握字词
标出小节数,速读课文(5分钟),关注字词
桥堍( tù ) 契( qì)合
记载( zǎi )
拘 泥 ( nì ) 桥 liáng( 梁 ) 海 xiào( 啸 )
kuàng( 旷 )远
qū( 驱 )遣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字词:关注音、形、义 关注语文作业本、课文注释、读读写写和自己感兴趣的
这是一篇探讨鉴赏方法的文章,阐发作者关于借助想象欣赏文学作品 的观点,文章在开始部分先做了理论的铺垫,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文艺产生 的历史,探讨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接下来以实例分析的 方式,着重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字面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 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核心词:
自读课
想象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1
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来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它和联想
在实际写作中往往交织在一起,结合着用。
月
(七上语文书P128《发挥联想和想象》)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35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体特点:文艺论文 属议论文范畴
文艺论文是论文的一个类别,主要就文学、 艺术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文艺的起 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创作规律、鉴 赏方法等,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进行理论 探讨、提出个人创见。
文题解读:
驱遣:驱动、调遣、使用 鉴赏文学作品,使用我们的想象力
【叶圣陶】(1894— 1988),原名叶绍钧,字 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 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 语文的教学。
1.审清题干,弄清分析全文还是(某几段) 的论证思路,并找到对应段落; 2.找到对应段落通读,勾画论证方法或引 出结论的关键句,划分层次结构; 3.分析层次,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作者是 如何运用论据的,并指出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题技巧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表转承的 词语+论证方法+论据概述+论点。
3.词语积累 ①驱遣:赶走驱逐出去。 ②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③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的样子。 ④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的鉴定和欣赏。 ⑤歌谣:是人们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 ⑥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 借助“阅读提示”,自主阅读这篇课文,在 书中寻找勾画出各段中包含观点的关键句 、词句,并完成以下任务。
有人说“强大的美国来自于想象力和创 造力。”诚然,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到一个国家发展繁荣,小到一个人成长 进步,都不能没有想象力的参与。事实上 ,就连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种文艺作品 ,没有想象的参与,都无法尽情领略到它 的美感。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作品的时 候驱遣我们的想象呢?让著名的语文教育
借鉴课文所讲的鉴赏方法,任 选诗词歌曲或散文片段,驱遣想象 做一番鉴赏。请将你的鉴赏过程和 体验写成一段文字,不少与三百字。
文艺论文是论文的一个类别,主要就文学、 艺术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文艺的起 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创作规律、鉴 赏方法等,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进行理论 探讨、提出个人创见。
文题解读:
驱遣:驱动、调遣、使用 鉴赏文学作品,使用我们的想象力
【叶圣陶】(1894— 1988),原名叶绍钧,字 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 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 语文的教学。
1.审清题干,弄清分析全文还是(某几段) 的论证思路,并找到对应段落; 2.找到对应段落通读,勾画论证方法或引 出结论的关键句,划分层次结构; 3.分析层次,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作者是 如何运用论据的,并指出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题技巧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表转承的 词语+论证方法+论据概述+论点。
3.词语积累 ①驱遣:赶走驱逐出去。 ②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③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的样子。 ④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的鉴定和欣赏。 ⑤歌谣:是人们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 ⑥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 借助“阅读提示”,自主阅读这篇课文,在 书中寻找勾画出各段中包含观点的关键句 、词句,并完成以下任务。
有人说“强大的美国来自于想象力和创 造力。”诚然,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到一个国家发展繁荣,小到一个人成长 进步,都不能没有想象力的参与。事实上 ,就连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种文艺作品 ,没有想象的参与,都无法尽情领略到它 的美感。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作品的时 候驱遣我们的想象呢?让著名的语文教育
借鉴课文所讲的鉴赏方法,任 选诗词歌曲或散文片段,驱遣想象 做一番鉴赏。请将你的鉴赏过程和 体验写成一段文字,不少与三百字。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20张PPT)
拘泥: 固执,不知变通。
第1部分 (1—4)
第2部分 (5—13)
第3部分(14)
以“歌谣”为例,按时间顺序介绍文艺的 发展过程,指出古今各类文艺从外表说, 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海燕》 的解读为例,指导读者如何驱遣想象去阅读, 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 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 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除此之外,文章又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进一步引导,这样从古诗词、现代文两个方面举例,使问题阐述得更加清晰,也更容易使人接受。
苟安: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凝望( ) 宛如( ) 鉴赏( )
文中许多句子具有十分深刻的哲理性,或者在写作上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文中找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怅然: 除此之外,文章又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进一步引导,这样从古诗词、现代文两个方面举例,使问题阐述得更加清晰,也更容易使人接受。 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死盯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意境: “最大”这一限制性词语用得准确,表明不排除有其他附加目的,但强调了这一目的最为重要。
主旨归纳
本文简要介绍了文艺由无文字时代发展到文字集合体 的演变过程,重点指导了读者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即鉴赏文艺作品时,不能死盯着文字,而要驱遣想象,透 过文字,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 人生的受用。
第1部分 (1—4)
第2部分 (5—13)
第3部分(14)
以“歌谣”为例,按时间顺序介绍文艺的 发展过程,指出古今各类文艺从外表说, 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海燕》 的解读为例,指导读者如何驱遣想象去阅读, 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 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 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除此之外,文章又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进一步引导,这样从古诗词、现代文两个方面举例,使问题阐述得更加清晰,也更容易使人接受。
苟安: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凝望( ) 宛如( ) 鉴赏( )
文中许多句子具有十分深刻的哲理性,或者在写作上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文中找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怅然: 除此之外,文章又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进一步引导,这样从古诗词、现代文两个方面举例,使问题阐述得更加清晰,也更容易使人接受。 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死盯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意境: “最大”这一限制性词语用得准确,表明不排除有其他附加目的,但强调了这一目的最为重要。
主旨归纳
本文简要介绍了文艺由无文字时代发展到文字集合体 的演变过程,重点指导了读者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即鉴赏文艺作品时,不能死盯着文字,而要驱遣想象,透 过文字,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 人生的受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课件
6. “接触”一词有什么含义?
【答案】“接触”形象地写出了读者通过文字与 作者在思想上有了沟通。
7. ⑥⑦两段文字说明了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什么? 有什么关系?
【答案】一个是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 想象创造形象;另一个是读者的鉴赏过程,透过文 字,领悟形象,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和读者 通过文字这一桥梁相互沟通。
3. 清晰的写作思路。 文章先以简练的语言,总说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接着用 一句形象的比喻指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然后分别就作者和读者 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举诗句和散文诗的例子重点阐述了读者要 通过驱遣着想象去走进作者的心灵。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列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 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驱遣我们的想象
文艺是 文字的 集合体
读者与作 者的心情 相契合
诗句为例 散文诗为例
图画呈现眼前 接触作者意境
驱遣想象 接受美感的经验 得到人生的受用
作者以诗句和散文诗为例,告诉我们欣赏 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 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 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论证思路
关键词: 驱遣想象
鉴赏文艺
导思3.试梳理文章的论 证思路。
论证方法
导思2.作者主要运用的 论证方法是什么?试结 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品味语言
导思4.阅读全文,从文中 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对 写作有借鉴意义的句子。 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 这些句子的理解。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 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2. 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难点) 3. 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重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5张PPT)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 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 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 见,先有所感。
作者在创造之前无所见,这个“见”字, 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可能有所创造;
“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 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 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 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 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 写出优秀文章。
③假如死盯着 文字而不能从文字 看出一幅图画来, 就感受不到这种愉 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 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 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 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 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 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242021/8/24Tuesday, August 2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242021/8/242021/8/248/24/2021 8:32:49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242021/8/242021/8/24Aug-2124-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242021/8/242021/8/24Tuesday, August 24, 2021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
达意的,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作者, 在结构上,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三个“受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驱遣我们的想象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既通俗易懂,又富有表现力。 以一诗一文为例,文艺类型有代表性;
借助于文字,读者便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 三个“受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驱遣我们的想象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既通俗易懂,又富有表现力。
死盯着文字而 不能从文字领 会作者的意境
字面理解或 提出问题
在想象中生 出一对翅膀
领会意境
化身海燕, 想象画面
6. 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来说明欣赏文艺作 品要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一诗一文为例,文艺类型有代表性; 另外诗文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深 入浅出,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观 点上的共鸣,更好地形成鉴赏能力。
白蒙蒙的海面上……让暴风雨来得更厉害些吧!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凝望( ) 宛如( ) 鉴赏( )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文字是传情 都借助文字来实现美感体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因为文字是传情达意的,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作者,借助于文字,读者便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审 美愉悦还是有的,因而也能获得受用,所以作者的这种观点太过绝对。
1.诗文为例,结构条理。 因为作者的文艺创作,并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自己的所见所感也并不能完全用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文字是传情达意的,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作者,借助于文字,读者便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审 美愉悦还是有的,因而也能获得受用,所以作者的这种观点太过绝对。
雪却输梅一段香。 想象还能驱遣?快速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三个“受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驱遣我们的想象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既通俗易懂,又富有表现力。 以一诗一文为例,文艺类型有代表性;
借助于文字,读者便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 三个“受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驱遣我们的想象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既通俗易懂,又富有表现力。
死盯着文字而 不能从文字领 会作者的意境
字面理解或 提出问题
在想象中生 出一对翅膀
领会意境
化身海燕, 想象画面
6. 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来说明欣赏文艺作 品要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一诗一文为例,文艺类型有代表性; 另外诗文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深 入浅出,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观 点上的共鸣,更好地形成鉴赏能力。
白蒙蒙的海面上……让暴风雨来得更厉害些吧!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凝望( ) 宛如( ) 鉴赏( )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文字是传情 都借助文字来实现美感体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因为文字是传情达意的,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作者,借助于文字,读者便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审 美愉悦还是有的,因而也能获得受用,所以作者的这种观点太过绝对。
1.诗文为例,结构条理。 因为作者的文艺创作,并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自己的所见所感也并不能完全用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文字是传情达意的,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作者,借助于文字,读者便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审 美愉悦还是有的,因而也能获得受用,所以作者的这种观点太过绝对。
雪却输梅一段香。 想象还能驱遣?快速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谈谈 你对这句话中“见”“感”的理解以及句中所讲道理对写作 的借鉴意义。
【答案】“见”字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 然下笔也只能写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 倘若下笔无情感给予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就 提示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 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2. 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难点) 3. 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重点)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 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 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 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叶圣陶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 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 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含自己的研究,带有 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 “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 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议 论 文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关照中 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 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 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 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对于文本,作者与读者有什么异同呢?
1. 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 方式。 (重点)
论证思路
关键词: 驱遣想象
鉴赏文艺
导思3.试梳理文章的论 证思路。
论证方法
导思2.作者主要运用的 论证方法是什么?试结 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品味语言
导思4.阅读全文,从文中 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对 写作有借鉴意义的句子。 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 这些句子的理解。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 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文艺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了。
3. 第①—④段说理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阐述先有文艺,再说明创造出文字,最后 说用文字记录文艺,自然就有了作者和读者。层层 递进论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答案】此题运用 比喻论证作用分析法 。第⑤段 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读者和 作者分别站在桥堍的两边,是文字将二者的心情相 契合。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这样, 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这样”指代什么 内容?
【答案】指代人们用文字把歌谣记录并保留下来。
2.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题运用 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文艺 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 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 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 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 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11.读⑧⑨两段,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是如何引导我 们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的。
【答案】首先,理解诗句字面意思。其次,明确诗 中写了哪些景物,传达出怎样的印象。然后抓修饰 词,领会其意境。最后想象意境之美,收获阅读之 愉悦。
12.文中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列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答案】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重在阐明透过修饰词,展开合理 的想象,眼前呈现一幅图画,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列举散文 诗的例子,意在阐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 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可以接触 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举两个例子,阐明要多角度驱遣我们的 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
8.这一连串的问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揣测着读者的心理步步追问,指出只 是根据字面意义的追问于文学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9.此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题运用 比喻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明驱遣着想象领会了作者 的写作意图后的愉悦之情。
10.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拘泥: 固执,不知变通。
“拘泥”“局限”辨析 同:都有“拘束”的意思。 异:“拘泥”有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局限”指限制在某个
范围内。 例:(1)最佳实践是一个必要的、讨厌的东西,但是专家不会拘
泥于最佳实践。 (2)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并不局限于读写算。
中心论点
导思1.阅读全文,在 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 观点的句子。并归纳 出作者在全文中所表 达的中心忆:语境记忆法。尽管他身心多次受到创 (chuāng)伤,却始终阻挡不住他要创(chuàng) 造新生活的愿望。
二 写一写字形
歌yáo( 谣 ) 海xiào( 啸 )
三 记一记词义
歌谣: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 儿歌等。
契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远:空旷辽远。 海啸:海水的一种剧烈波动,起因是海底地震或海上风暴等。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叶老 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 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 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 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 神的又一表现。
一 读一读字音
qì 契合 chuāng 创伤
6. “接触”一词有什么含义?
【答案】“接触”形象地写出了读者通过文字与 作者在思想上有了沟通。
7. ⑥⑦两段文字说明了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什么? 有什么关系?
【答案】一个是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 想象创造形象;另一个是读者的鉴赏过程,透过文 字,领悟形象,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和读者 通过文字这一桥梁相互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