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要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各种教育环境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教育对学习者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教育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概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领域,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关注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学习与记忆、发展与成长等心理现象。

它借鉴了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面临着教育实践的需求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学习与记忆:研究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以及记忆的形成与保持等问题。

这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2. 发展与成长:关注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和成长,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教育干预方案。

3. 教学与评估:研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方法,旨在改进教学质量。

4. 教育心理咨询: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它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 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帮助人们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发展路径。

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差异化教学计划,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2. 教学策略的优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帮助教育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例如,通过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教育者可以设计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3. 学习环境的改善:教育心理学研究还关注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优化学习环境,例如提供良好的教室氛围和资源支持,可以提供更有利于学习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入门

教育心理学入门

教育心理学入门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学习者的发展、学习的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它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旨在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和个体差异等方面,从而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最早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强调教育的科学化和个性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心理学逐渐增加了对情感、社会和人格发展的研究,形成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基于多个基本原理。

其中,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模仿来学习;人格理论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指导教育者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实验研究通过对变量的控制来观察其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问卷调查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来获取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意见;观察方法通过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观察来获取信息;案例研究则通过深入分析个别学生的情况来获得深入理解。

五、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差异;同时,教育心理学也为教师提供了诊断和评估学生学习进程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环境的进一步复杂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心理学笔记记忆要点概要

教育心理学笔记记忆要点概要

一、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教育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2. 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其《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4.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部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的综合化与跨学科化;2.研究领域的纵深化;3. 日趋重视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4.个别差异问题及个人化教学仍将继续受到重视。

四、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的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分析教育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科学教育;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五、中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六、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6-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技能:同化、顺化和平衡化。

(完整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完整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在教育心理学看来,(C)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D)A.教学方法B.教师C.学生D.学习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A)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5.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D)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足(C)A.学习的心理规律B.教学的心理规律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7.教育心理学足(D)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理论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自然学科D.应用心理学8.心理学是研究(A)的科学。

A.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心理过程D.思维过程9.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桑代克D.裴斯泰洛奇10.1924年,我国学者(C)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把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引进到我国。

A.潘菽B.房东岳C.廖世承D.小原11.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C)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束D.20世纪90年代起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BC)A.学习与教学要素B.学习与教学过程C.学生心理过程D.教育与社会发展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是(ABCD)A.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ABCD)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ABC)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与反思过程D.互动过程5.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ABCD)A.学生和教师B.教学内容C.教学媒体D.教学环境6.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ABCD)A.敬业精神B.专业知识C.专业技能D.教学风格7.在学习与教学要素中,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BD) A.年龄差异B.群体差异C.智力水平D.个体差异8.教学环境包括(BD)A.课堂自然条件B.物质环境C.教学设施D.社会环境9.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ABCD)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简介

教育心理学简介

教育心理学简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发展和学习的科学。

它涵盖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方法,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能够制定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以及实践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活动。

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心理学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施教。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探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的学习理论,这些理论揭示了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的。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不同年龄段内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变化。

从幼儿期到成人期,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了解这些特点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3. 个体差异与多元智能:个体差异研究探讨个体在智力、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了解学生的差异特点,教育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

4. 社会情感与认知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关注学生的社会交往、情感体验以及道德认知的发展。

这些方面的研究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5. 评价与测量:教育心理学通过评价与测量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帮助教育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和个别辅导。

三、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应用:1. 教学方法改进: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特点,教育者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更加有效果。

2. 学习环境调整:创建积极、安全而有趣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第一章是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互动的过程模型)关注的是学与教的互动。

(1)五事①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习和教学过程)②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主导教学过程)③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中所表现的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所传递的主要信息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局)、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组织(2)三个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和教学信息的互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1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与评价;教学中对教学的监控与分析;教学后的检测与反思)4、学与教的互动:五个因素影响三个过程,三个过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可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教育实践。

1、帮助教师准确理解问题2、为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开展研究第三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启动期(1920年代以前)代表作:《桑德代克事件:教育心理学》1903年出版,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它还没有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期(60-70年代)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美时期(80年代以后)布鲁纳: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2 —。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旨在探索教育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发展和教育行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发展、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学习。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心理活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的规律和因素,帮助教育者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被认为是一个连续的、积累的过程,它受到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认知是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

认知是指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的规律,帮助教育者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关认知的理论和模型很多,如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情感是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帮助教育者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情感氛围。

在教育心理学中,情感的研究包括情绪、动机和兴趣等方面。

社会因素是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因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社会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帮助教育者创造合作、互助和共享的学习环境。

在教育心理学中,社会因素的研究包括合作学习、教师-学生关系和家庭教育等方面。

教育心理学还研究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等方面的变化和成长。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措施。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学生在学习和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

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帮助教育者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和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② 学科体系:幼儿学习,教学,教师心理 ③ 基本任务:建设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体系(理论建构);
服务于学前教育改革,服务于教师自我教育(实践指导) ④ 作用:测量与描述;预测与控制;理解与说明
演示文稿标题
10
③ 思想研究:儿童独立性,人格尊重,学习潜力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创造了直观教学法
④ 实践研究:
欧文与幼儿学校“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的萌芽”;
福禄贝尔与幼儿园,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1840,玩具“恩物”;
蒙台梭利与幼儿之家1907
演示文稿标题
7
7·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①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② 维果茨基:历史文化学派,符号中介论,活动内化论
② 发展期20C30—50S。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 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③ 成熟期20C60—70S末。苏联赞可夫《年龄与教育心理学》 ④ 完善期20C80S以后。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 布鲁纳: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研究
演示文稿标题
5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 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 ②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③ 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④ 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
演示文稿标题
6
6·学前教育心理学
① 创建: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学前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 性整合
② 发展历程:教育思想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发 展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三个基本阶段
Mirjam N教育心理学
① 广义: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② 狭义:指研究学校环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③ 学科性质: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变化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人类学习和教育的心理过程,以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领域。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将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研究学习、教学、评估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其基本概念包括学习、发展、记忆、动机等。

1. 学习:指个体在经验和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技能或概念的过程。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构建主义等。

2. 发展: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轨迹,并研究各阶段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3. 记忆:指个体获取、储存和回忆信息的过程。

记忆是学习和知识获取的基础,教育心理学关注如何提高记忆效果,以便于教学实践的开展。

4. 动机:指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行动的内在驱动力。

教育心理学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在近一个世纪里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演变。

1. 实用主义阶段:早期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在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家开始应用实验心理学和量化研究方法来改进教学和学习效果。

2. 学科建立阶段:20世纪中叶,教育心理学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学科地位,形成了一批经典理论和方法。

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巴杰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3. 多元化发展阶段:近几十年来,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多学科和跨学科交叉研究。

它吸收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更广泛的教育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学习与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知识获取、信息处理、学习策略和评价等。

它关注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由于儿童和青少年是受教育的主体,教育心理学也关注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梳理1.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01.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0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03.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

)04. 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新趋势?(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转化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05. 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06.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

07. 俄国的乌申斯基俄国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教育心理学》08. 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09. 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特点(1)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

彼得罗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

和加梅佐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2)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的两个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学习的活动”理论;(3)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0. 中国古代心理学的起源中国心理学的起源:孔孟荀墨等11. 中国近代的心理学起源中国的心理学是在清末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包括学习的实质,学习的条件,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习的类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布鲁纳将其分成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1924年廖世承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岁至6、7岁);童年期(6、7岁至ll、12岁);少年期(11、12岁至l4、15岁);青年期(14、15岁至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3.学习准备_--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

教育心理学简介

教育心理学简介

教育心理学简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与教育过程的学科。

它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领域,探索个体和群体在教育环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它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绪、动机等心理过程,以及个体差异、学习环境等教育因素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教育制度等。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获得关于学习和发展的客观和科学的认识。

1.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不同条件下学习和行为的变化,以了解因果关系。

2.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搜集大量数据,揭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

3. 个案研究:深入研究个体的学习和发展过程,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法,获取丰富的细节和深入理解。

4. 实地观察:研究者亲自到教育现场进行观察,观察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互动。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有助于改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1. 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关于学习和记忆过程的认识,帮助教师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2. 学习评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于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评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个体辅导: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和辅导员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4. 教育政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心理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未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研究方法:研究者将会运用更多种类的研究方法,如脑成像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以更全面地了解学习和发展的机制。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交叉的学科,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特点,从而设计和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学习与认知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的过程和认知的发展。

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获取、整理和处理信息,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认知发展则关注个体在认知能力上的变化和发展,包括思维、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等方面。

2.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对学习的兴趣、动力和期望,它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起到重要影响。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育心理学还研究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以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与测量: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学评价和测量方法。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测量方法则是为了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

4. 教育心理咨询与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服务。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与个体的交流和倾听,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心理健康。

指导则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和问卷调查等。

实验研究是通过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不同条件下的学习效果和认知过程。

观察研究则是通过观察和记录学习和教学中的现象和行为,来研究其规律和关系。

问卷调查则是通过设计和分发问卷,收集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意见,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育心理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de)基本内涵[教育心理学]概念: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de)科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de)交叉学科.1、教育心理学(de)研究内容.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研究(de)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第二节:教育心理学(de)发展1、初期时期.20世纪20年代俄国,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de)着作. 1903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de)标志.“教育心理学之父”,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2、发展时期:中国,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成熟时期:美国,布鲁纳第三节:教育心理学(de)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1、教育心理学(de)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又称自然实验法})4)个案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产品分析法7)测验法2、教育心理学(de)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念联系实际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de)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de)一系列心理变化.对照以下为摘自教育学[个体身心发展]概念:指做为复杂整体(de)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de)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de)过程,特别指个体(de)身心发展向积极方面变化(de)过程.个体身心发展(de)动因一是: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论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高尔顿(遗传决定论(de)鼻祖)、霍尔(1两(de)遗传胜过1吨(de)教育).二是: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强调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英国,白板说).影响个体身心发展(de)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论述教育对人(de)身心发展(de)作用(即为什么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de)、有计划、有组织(de)培养人(de)活动2、学样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de)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de)各种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指人(de)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de)积极作用,包括能动(de)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de)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人(de)身心发展(de)内在动力,是促使个体发展从潜在(de)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de)决定性因素.个体身心发展(de)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同一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如青少年身高在一周岁及青春期长(de)最快.4、互补性.心理与生理5、个别差异性.不同(de)人在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de)差异.如:少年得志、大器晚成.有(de)儿童,数学强绘画差,有(de)相反.根据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以上摘自教育学个体心理发展(de)一般特征1、顺序性与定向性2、阶段性与连续性3、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最大作用(de)时期)4、差异性少年期(大致为初中阶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心理发展(de)理论一、皮亚杰(de)认识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为:守恒(即使客体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属性不变)概念(de)形成.4、形式运算阶段.(11岁到成人)3-4:即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二、最近发展区.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de)水平;二是可能达到(de)发展水平.三、美国,埃里克森(de)人格发展阶段论1、基本(de)信任感对基本(de)不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基本为初中阶段第二节:学生(de)个别差异一、学生智力(de)差异包括:智力类型(de)差异2)智力发展水平(de)差异3)智力表现早晚(de)差异4)智力性别(de)差异.二、认识方式(de)差异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2、冲动型与深思型(标准为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具体型与抽象型4、发散型与辐合型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de)行为或行为潜能(de)相对持久(de)变化.1、学习(de)分类:按学习结果(加涅):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智慧技能、动作技能五大类.2、态度是对人对物对事(de)选择倾向.3、按学习内容,我国对学习分为:知识(de)学习、技能(de)学习、行为规范(de)学习.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强调外部条件对学习(de)影响,通过刺激-反应来形成,强调刺激-反应(de)联结.(一)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华生)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de)规律:习得、消退、泛化、分化.(二)桑代克(de)试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de)学习理论)1、学习(de)进程是一种渐进(de)、肓目(de)、尝试错误(de)过程.2、桑代克:学习应遵循(de)三条重要(de)原则1)准备律:联结(de)加强与削弱取决于学习者(de)心理准备.2)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de)联结会因练习和重复而加强,不重复不练习,联结(de)力量会减弱.3)效果律:刺激与反应之间(de)联结会因导致满意(de)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de)结果而减弱.(三)斯金纳(de)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系统(de)发展了这一理论.把人和动物(de)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解释应答性行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解释操作性行为(以人为主)(四)班杜拉(de)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二、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经验(de)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de)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de)新(de)认知结构(de)活动.(一)苛勒(de)顿悟说(肯定了主体(de)能动性)学习(de)实质:内部结构完形学习(de)过程: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de).(二)托尔曼(de)符号学习理论学习(de)本质:学习是有目(de)(de)、期望(de)获得.学习(de)过程:是对完形(de)认知.(三)布鲁纳(de)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de)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de)过程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四)奥苏贝尔(de)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从学习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认知结构上: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建立起(de)(实质性(de))(非人为(de))联系.(五)加涅(de)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e)学习观:有意义(de)自由学习观.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人本主义(de)教学观:学生中心(de)教学观.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de)新发展,不是一个特定(de)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de)统称.核心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de)活动中建构起来(de).第四章:学习心理(重点)第一节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de)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de)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de)内在动力.1、学习动机(de)两个基本成分为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de)目标(de)主观估计.2、奥苏贝尔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想获得相应(de)地位、威望时)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老师、家长(de)认可(de)一种需要)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de)关系(图)着名(de)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强都会影响学习效果.1)动机(de)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de)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de)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de)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de)加大,动机(de)最佳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de)动机.3)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曲线.四、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de)需要(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求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de)动机、避免失败(de)动机.前者成功率为50%(de)任务是最有可能选择(de);后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de)任务.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韦纳)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同时还会寻找成功与失败(de)原因,这就是进行归因(de)过程.因素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六方面,三维度为:稳定性、可控性、(内因外因)能力:内部稳定性;努力程度是内部不稳定性;工作难度是外部稳定性;运气是外部不稳定性;身心状况是内部不稳定性;外界环境是外部不稳定性.唯一可控制(de)是努力程度,其余都不可控.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联结派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de)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就会产生高度(de)“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实施该活动.五、学习动机(de)培养和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恰当(de)目标,控制作业难度3)表达明确(de)期望,提供及时(de)反馈.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6)培养恰当(de)自我效能感.7)训练归因.第二节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有效(de)学习目(de)而采用(de)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de)综合.一、学习策略(de)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二、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画线]、精加工策略[记忆术]、组织策略[图表])1)复述策略:如画线标注.2)精加工策略:如记忆术、做笔记等.三、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指对认知(de)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de)自我意识与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学习策略(de)训练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体效能感原则.第三节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de)影响,或习得(de)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de)影响.一、促进学习迁移(de)方法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de)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de)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de)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de)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de)转变.6)改进对学生(de)评价.第四节知识与技能1、安德森根据知识(de)不同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学习(de)过程分为获得、保持、提取三个阶段.二、知识学习(de)类型1)根据存在形式与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de)关系分为: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是原有观念高于新学习(de)知识,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如哺乳动物------三、技能(de)分类分为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技能)1、操作技能(de)形成阶段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de)具体途径.[高原现象]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对学过(de)知识感觉模糊(de)现象.3练习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呈现出(de)规律1)初期进步快2)其一时间会出现停滞3)后期变慢4)出现高原现象5)起促进作用.4、心智技能(de)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第五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解决(de)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其中提出假设是关键阶段.2、问题解决(de)策略为分:算法、启发法.一、影响问题解决(de)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定势和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de)方法)4)已有(de)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de)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de)数量和质量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de)方法和策略3)提供各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de)习惯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三、如何培养学生(de)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de)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de)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de)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第六节态度与品德1、态度(de)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其中情感成分是核心部分.2、品德(de)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品德(de)核心是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de)重要标志.一、品德发展(de)阶段论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应前:心理发展(de)理论中认知发展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他律)3)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10岁左右4)公正阶段注:初中阶段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de)阶段.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de)分类1、美国,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2、加涅将学生(de)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二、可供选择(de)教学策略(一)、教师中心取向(de)教学策略1、直接教学2、接受学习:奥苏贝尔倡导(de),(即讲授式教学策略)(二)学生中心取向(de)教学策略1、发现学习(布鲁纳为发现学习(de)首倡导者)2、个别学习1)程序教学:斯金纳首创,是一种个别化(de)教学形式.2)掌握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de)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de)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评定(de)过程.(来自教育学(de)概念)1、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即按学生团体测验(de)平均成绩即常模为参照点,分析学生在团队中(de)位置.而标准参照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2、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de)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3、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de)是教师自编测验.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分为论文题和问题解决题.第二节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de)功能:维持、促进、发展功能.2、影响课堂管理(de)因素:1)教师(de)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性质4)对教师(de)期望.3、集体是群体发展(de)最高阶段.4、非正式群体: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式(de)小群体为非正式群体. 5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de)力量总和为群体动力.一、维持课堂纪律(de)策略1)建立有效(de)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de)自律品质.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de)、持续(de)心理状态和过程.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de)心理状态.一、心理健康(de)标准是什么1)自我意识正确2)性别角色分化3)人际关系协调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稳定积极6)人格结构完整二、现有(de)心理评估(de)两种参考架构为:疾病模式与健康模式.第二节学生(de)心理健康及其维护1、心理健康教育(de)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de)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de)健全发展.2、心理健教育(de)途径有哪些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67)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社会磨砺8)其它途径(如校报、广播等)3、学校心理辅导(de)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4、考试焦虑:表现为学生考前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慌乱、发挥失常.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一、老师职业心理特征1、教师(de)认知特征.包含教师(de)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分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2、教师(de)人格特征.在教师(de)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de)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着影响,一是教师(de)热心和同情心,二是富于激励和想象(de)倾向.3、教师(de)行为特征[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de)期望或明或暗(de)传送给学生,会使用学生按照教师期望(de)方向来塑造自己(de)行为.二、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de)差异1)课前计划差异2)课堂教学过程(de)差异3)课后评价(de)差异4)其他差异(师生关系方面、人格魅力方面、职业道德方面)三、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de)成长(一)成长(de)心理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关注(de)焦点不同把教师(de)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关注生存:把大量(de)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学生喜欢我吗”关注情境:关心(de)是如何教好每一节课,“内容是否充分”关注学生:是教师成熟(de)标志.(二)成长(de)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de)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少数学生、较短时间内(de)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3)反思教学经验解注:1、培养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de)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2、微格教学(de)最重要特点是:训练单元小.3、美国,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职业倦怠]个体在长期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de)耗竭状态.四、教师心理健康(de)维护1、个体积极(de)自我调适(1)观念改变2)积极(de)应对策略和归因方法3)合理(de)饮食和锻炼,保持健康身体)2、组织有效(de)干预(改善教育评价机制、学校领导方式;为老师提供深造机会和民主决策(de)机会,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提高老师(de)待遇和社会地位;有效(de)教育培训体系等)。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二、研究方法上指导作用
• (一)帮助老师应用研究方法来了解问题 • (二)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连续
研究
教育心理学概述
41
第41页
心理学研究基础步骤 (引自黄希庭,
1991)
1选题并 提出假说
5解释 结果
2设计研究 方案
4整理分 析资料
3搜集 资料
教育心理学概述
42
第42页
推荐阅读
• 张春兴, 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取向,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3(1)
教育心理学概述
10
第10页
(二)老师
• 学生是学习主体, 但并不否定老师指导地位。 老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它各种原因中起关 键作用。老师对学生爱在教学中含有异常主 要作用。
老师
敬业精神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教学格调 ......
教育心理学概述
11
第11页
(三)教学内容
知识经验
知识和技能
处理问题能力 学习能力
教育心理学概述
24
第24页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 一、教育心理学起源 •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 •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趋势
教育心理学概述
25
第25页
一、教育心理学起源
• (一)中国早期教育心理学思想 • (二)西方早期教育心理学思想 • (三)教育心理学产生时代背景 • (四)教育心理学产生及早期著作
教育心理学概述
22
第22页
二、研究详细方法
• (一)问卷法 • (二)试验法 • (三)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五)行动研究
教育心理学概述
23
第23页
三、研究方法新思绪

教育心理学(精华)

教育心理学(精华)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二.学生心理 三.教师心理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五.学习心理 六.教学心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01
02
教育心理学 的基本内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
01 教育心理学的基 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拥有独 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Q&A
学科范畴:是心 理学的一个分支; 是交叉学科。
学科性质: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 的中间科学。
学科作用:以应 用为主。
0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巩固练习
1、在宏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子系统过程。下列不属于该系统过程要
素的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育机构
D.教学媒体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 A.理论性学科 C.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D.边缘性学科
3、【判断】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 相互作用过程展开 的,由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
巩固练习
4、1898年《动物的智慧》一文公开发表,该文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其作者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之父,他是心理学家( )。
A.桑代克
B.斯滕伯格
C.卡特尔
D.华生
5、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学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页教育心理学概念广义: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研究内容: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是个系统工程。

5要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问题)、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3种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学习过程: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老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组织,交流,引导。

评价/反思过程:教学前:预测评判;教学中:监视分析;教学后:检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作用4页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页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

方法:1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2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3 调查法(谈话,家访,查阅资料,问卷霍尔创,测验技术性最强);4个案研究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四节发展概况7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1879年,德国冯特,标志心理学诞生;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专著。

三部分:1人类本性;2学习心理;3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总结: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63年,潘叔主编新中国后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讨论稿。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3页一、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1 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速度,起止时间,成熟时期,同一技能特性);4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征:1 少年期:11到15岁,初中阶段,心理性断乳。

2 青年初期,14到18岁,高中时期(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

三、教育意义:1 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 两个维度:纵向(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和横向(每个年龄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关键期:也叫敏感期。

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2岁时口头语言学习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关键期,4到5岁是书面语言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6页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要通过三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平衡:个体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内部状态,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

认知发展四个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只有动作智慧,客体永久性。

2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为中心,思维单维,思维不可逆,泛灵论。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出现,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出现去自我中心主义。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步,思维具备可逆和补偿性。

思维灵活。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观察发展特点:1自觉性增强;2精确度提高;3 概况性发展;4方法在完善。

记忆发展特点:1有意识记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较快发展。

思维发展特点: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三、认知发展与教学关系:1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最近发展区: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

儿童两种发展水平:1现有水平;2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即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提出意义: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19页一、人格的发展人格:也叫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8个阶段:0~1.5岁:培养信任感;2~3岁:培养自主性。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幼儿期,培养主动性。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小学期,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中学生,培养自我同一性。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同辈和社会宣传媒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生理自我(3岁左右成熟)到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6个:1独立意向高涨,产生“成人感觉”;2关注自我形象;3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4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5有较强自尊心;6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3页一、学生认知差异及教育意义:认知过程: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2认知能力差异。

认知方式:也叫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主要体现在:1场独立与场依存;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

智力表:斯坦福-比纳量表(S-B表)。

智商IQ=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以100。

韦克斯勒表包括3个。

智力差异:1个体差异;2群体差异。

1 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个体间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

个体内差异即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差异。

2 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认知差异教育含义: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差异表现在:1性格特征差异(①对现实态度,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类型差异(外倾型,内倾型;或独立型,顺从型。

)1 ①对社会、集体、他人、劳动、工作、学习及自己的态度;②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③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级主导心境等方面;④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及坚韧性等。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29页学习的概念: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1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2由于学习必然发生的变化有时立即见诸于行为;3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4学习是一个广大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

二、学习的分类:加涅在《学习的条件》提出学习层次分类:从低到高8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学习水平最高)。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1 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32页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建立中起重要作用。

一、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实验主要理论要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相似性)与分化(差异性)。

食物:无条件刺激;铃声:中性刺激;诱发的唾液分泌反应: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由于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

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条件反应。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饿鼠按杠取得食物的实验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基本规律5个: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强化:在条件作用下,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的频率增加或维持的一切刺激都是强化。

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叫做强化物。

强化有:1正强化(实施奖励);2负强化(撤销惩罚)。

逃避条件作用(看见垃圾避开,屋内吵离开)和回避条件作用(汽车喇叭躲避,违章汽车看到警察下车)。

消退:有机体在之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操作性条件学说的意义:教育过程中多用正强化来塑造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退消极行为,慎重对待惩罚。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36页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实验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共3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③程序原则④强化原则。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习分类: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或2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