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改革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奠定“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构建高师化学实验评价新体系促进学生从教能力全面提高
构建高师化学实验评价新体系促进学生从教能力全面提高【摘要】结合学院实际分析了化学实验评价的现状,介绍了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评价的现代理念,构建了化学实验评价新体系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化学实验;评价体系0 前言在我国中学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研究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合格的中学教师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实施中学新课程标准的主要任务是由广大的中学教师来完成的,如何使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高师学生了解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一走上岗位就能顺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高等师范院校教改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这种意义上说,高等师范院校应该作为教学改革的先导,首先落实好新课标在“未来教师”的高师学生中的示范作用。
中学化学教育改革呈现出“通过化学实验学化学”的发展趋势,化学实验不再简单地用作认知的辅助手段,不再简单的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而应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融入整个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实验事实出发,形成化学概念,构筑知识网络,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根据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实验教学从理念到内容、形式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实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实验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实验学习方式的大幅转变,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理念的更新,评价内容的发展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改革是整个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构建有效和可操作性的实验评价体系将是高师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急切任务,也是培养中学化学新课标“未来实施者”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1 学生化学实验成绩评价的现状分析我国现有的实验评价体系主要是对观察能力与操作能力两方面的评价,对于实验态度、实验合作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实验后能力以及实验表达能力都没有涉及,实验评价也不看实验能力,做不做实验所得到的评价差别不大;评价没有学生参与,成绩往往由教师说了算。
教师学科综合素质培养计划
教师学科综合素质培养计划一、培养师范生的基本能力作为教师学科综合素质培养计划的起点,培养师范生的基本能力是其中的首要任务。
师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教育教学技能,如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技能。
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师范生走向教师岗位的基础。
二、提升教师的教育思想与伦理道德水平教师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教育思想与伦理道德水平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师学科综合素质培养计划需要加强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思想与伦理道德水平的教师,才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注重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师范生的专业实践经验是教师学科综合素质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师范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因此,教师学科综合素质培养计划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技能,如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教学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同时,还需要提供实习机会,让师范生亲身感受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增强其教学实践能力。
四、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一环,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学科综合素质培养计划不可忽视的部分。
师范生需要具备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教育课题选取与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成果撰写与展示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培养科研能力,使师范生具备教育发展的前瞻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五、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教师学科综合素质培养计划还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
培养计划可以设置专门的教师职业素养课程,包括教师自我修养、课堂教学技巧、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培训,师范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适应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高校组)-23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高校组)-23(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12.00)1.开设跨学科课程或建立跨学科专业体现了高等教育课程发展的______。
(分数:1.00)A.综合化趋势√B.多样化趋势C.人文化趋势D.科学化趋势解析:[解析] 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都十分注意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新组合各种相近的学科,创立跨学科的边缘学科课程,如海洋工程学、商业工程学、教育工程学、机械制造策略和管理等。
这反映了现代科技成果融入学科基础,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化。
2.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中重视基础与重视应用之间的矛盾体现了______。
(分数:1.00)A.学术导向和社会导向之间的矛盾√B.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C.一致性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D.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矛盾解析:[解析] 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是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这两种教育价值观体现了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中重视基础与重视应用之间的矛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对高等教育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者都有其存在的客观依据,重要的是应该努力寻求两者在实际中的协调平衡。
3.“探究新知”使得高等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训练或基础教育,这体现了高等学校课程与______。
(分数:1.00)A.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B.高深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C.个人发展和完善之间的关系D.政治、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解析:[解析]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是结合在一起的,着重培养具有综合才能的通识性人才,鼓励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训练以及基础教育,必须联系高深科学文化知识,体现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4.追求实现完全人格的教育,反对教育的过早专门化和过分职业化,这体现了______。
(分数:1.00)A.课程内容的综合化√B.课程内容的多样化C.课程方向的人文化D.课程方向的科学化解析:[解析] 高等教育追求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提倡通识教育,文理知识都要掌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人才。
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的变化和进步,这也要求教师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跟上时代步伐。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了重要议题。
本文将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概念、意义、现状和培养策略进行讨论。
一、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概念及意义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育素质的过程。
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专业发展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对全社会的意义非常巨大,首先,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师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适应这一需求。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形象和地位,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现状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保守、刻板思维的影响,许多教师并未积极迎接新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导致教学模式陈旧固化,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教学领域的变化与知识更新速度快,需要教师不断修正课堂教学,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提供更加细致的课程。
三、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策略1. 加强教育规划与实践教育规划不仅仅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更需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实践,确定用户数量、客户需求、软硬件设施等,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数据共享,使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同时,规划也有助于学校和教师聚焦重点,明确教育教学目标,提升整体办学质量。
2. 建立创新实验室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创新实验室,鼓励教师们在此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新媒体技术测试、新型教具研发和探索微课程、VR/AR等新教学模式。
3. 渗透网络教学网络化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大气候的培养,通过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不仅能完善教育教学模式,还能实现时间、地点自由,促进学习兴趣。
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成为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成为教育界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种能力。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人物。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教育事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专业发展有助于教师提升核心技能和知识,增加自信和工作效率,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行业的变化和需求。
专业发展还可以帮助教师扩展自己的职业发展可能性,增加职业竞争力,得到更好的职业机会。
创新能力是发展的动力,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创新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执行教学计划,以满足对教育的新需求。
同时,创新能力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是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二、培养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的策略1.提供有效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机会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和标准。
政府和学校应该提供有效的培训机会,例如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课程、学习班和研究会议等。
这些培训机会应该包括传授教师新的教学技巧、使用新的技术工具和教学资源等。
政府和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交流和合作,如实地观察并交流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实践方法和成功经验。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政府和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以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
例如,通过提供在线资源、无线学习环境等来支持远程学习,使得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还可以推广借阅教育书籍的计划和开设线上讨论组,以激励教师进一步学习。
3.鼓励创新政府和学校应该鼓励创新,并参与软硬件的研发以满足教育领域不断变化的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02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 有效策略
基于问题的学习
问题导向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引 导学生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
自主学习
这种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提 出解决方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实 践教学与学生创 新能力培养
2023-11-12
目录
•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 •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01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概 述
实践教学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直接体验和掌握知识、 技能的教学方法。
感谢观看
创新能力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产生新的、有实用价值的想法,并付诸实践的能力。它包括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活动。
意义
在学前教育领域,创新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拥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 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创新能力也是未 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特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设置跨学科课程,如艺术与科 学、教育与心理等,引导学生 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宽创新
思维的视野。
学术交流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讲座等活 动,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合作式学习
倡导学生跨学科组队进行合作式学 习,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团队 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与答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与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教学计划编制的首要任务是()。
A.确立课程目标B.选择课程内容C.实施课程方案D.进行课程评价【答案】 A2、一般认为,案例教学法首创于()。
A.斯坦福大学B.牛津大学C.北京大学D.哈佛大学【答案】 D3、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学习者、()、教育开发职能和教育管理职能。
A.学习资源B.学习平台C.学习软件D.学习环境【答案】 A4、有关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终身的B.有阶段的C.创新的D.以上全是【答案】 D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著名高校()的校训。
A.北京大学B.清华大学C.南开大学D.浙江大学【答案】 B6、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郝钦斯B.阿德勒C.布鲁纳D.贝格尔【答案】 C7、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
A.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B.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C.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D.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答案】 D8、下列决策模式中,()不属于高校组织决策模式。
A.行政主导模式B.党政主导模式C.学术主导模式D.双重结合模式【答案】 B9、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B.科学研究C.服务社会D.引领社会【答案】 A10、“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首先提出这个论点的是()。
A.柏林大学B.霍普金斯大学C.剑桥大学D.威斯康星大学【答案】 D11、隐性课程不包括()。
A.学校组织方式B.校园人际关系C.教师教辅资料D.学生班级学风【答案】 C12、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
A.研究型教育B.发展个性教育C.全面发展教育D.职业性专业教育【答案】 D13、()依据人的活动类型,将教学方法划分为组织和实施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动机的方法、教学中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三个大类。
A.巴班斯基B.布卢姆C.泰勒D.施瓦布【答案】 A14、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前言部分测试题一、填空题: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2.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5.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7.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
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8.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9.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10.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改革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介绍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目标和策略,并重点介绍了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实验步骤,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与此教育部颁布了《教育改革与发展“2010年-2020年行动计划”》,要求高校教育体系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无机化学原理与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能。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实验装置和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力度,使得实验教学设施能够满足新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需求。
优化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的难度。
在实验内容上增加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和实验研究等任务,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
建立科学、全面的实验评价体系,通过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和实验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提供反馈。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实验报告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进行评估。
通过实验考试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进行评估。
通过实验操作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评估。
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水平。
普通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进行 教育 技术知 识和 能力教 育与培训 ,并 而提高教学效率 。 从 目前 的情况来看 , 但 显
( ) 二 缺乏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环境 氛围
大多 数教师在 上课 时不能很好 的运 用
的注意 :师范 生毕业参加 工作后 ,存在 着
不适 应基 础教育 、信息教 育、信息技术 与 现代教学媒 体 , 即使是 《 现代 教育技术》课 课程 整合 需要和发 展 的状况 ,需要马上 回 也是如此 ,致使 学生在这方面 缺乏切 身体 到 高师 院校进行教育 技术培训 。这种 “ 回 会 ;再者 ,校 园整 体缺乏有 关教育技术 方 炉” 现象 的产 生 ,不 能不说是 高师 院校在 面的研讨和交流 。
专业能力发展 的要求 。 主 导地位 ,势必 引导学生死 记硬背教材 中
( ) 中小 学教 师教 育技 术能力标准 所 谓 的知 识点 ,忽视 了教育技术 能力 的形 三 ( 试行 ) 实施 的需求 》
成 。先进 的课程性质 与落后 的教学方法和 师范 生是 未来教师 的主要来源 ,时代 评 估方法严 重地影 响了教 学效果 。笔者认 对 广大教 师提 出的具备 教育技术 能力的要 为 ,师范 生教育技术 能力在应用方 面 的主
技术 的蓬勃 发展 ,熟悉现代 教育 理论 、掌 育)下功夫,使我们培养 出来的师范生都 握现代教育技 术技 能,将成 为未 来教师必 具有 较高的教育技术素质 ,才 能一劳永逸 须具备 的素质要求 。作为培养 2 世纪新一 地解 决这一 问题 ,才能真 正的推 动基础教 1 代教师 的高等师 范 院校 ,如何加 强师 范生 育 的改 革 。 的现代教育技术 能力培养 ,探索 出一条适 应 新世 纪基础教育 发展需要 的现代教育技 ( ) 师专业化发展 的需求 二 教
2022年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2022年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指南2022年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指南1.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应着力于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关注对人才培养途径及过程的改革与实践,着力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把人培养好”的问题,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高层次教学成果。
本年度参考选题如下:(1)结合教育部各类卓越人才培养和学校实际,以校政企协同育人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探索实施各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根据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制定各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明晰专业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构建对应课程体系,组织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建立教学持续改进机制。
(3)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育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做强应用文理科专业,做精特色工科专业,做优交叉复合专业,做好国际化专业,开展应用文理科专业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3)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实际,开展科学的多元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探索构建混合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4)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明确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规格,研制专业能力达标考核方案,并予以实施。
(5)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课程教学实际,有关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际化课程群、基层教研组织的建设、实践与共享问题研究,大学为普通高中开设先修课程的研究。
(6)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校院二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研究,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教研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7)着力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加强高校与基础教育、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合作,引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培育高层次教学成果。
(8)着力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考前冲刺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考前冲刺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在教学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计划、方案实施执行情况进行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答案】 B2、我国第一所新式高等学堂是()。
A.北京大学B.京师同文馆C.清华大学D.天津大学【答案】 B3、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教育家是()。
A.夸关纽斯B.洪堡C.赫尔巴特D.范海斯【答案】 B4、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这体现了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时的()。
A.启发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答案】 B5、高校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起始于()。
A.柏林大学B.哥廷根大学C.哈勒大学D.威斯康星大学【答案】 A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生物起源论B.劳动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答案】 B7、1968年法国爆发的“五月风暴”体现了()。
A.法治化B.终身化C.国际化D.民主化【答案】 D8、教师队伍内部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是高等学校教师的()。
A.年龄结构B.学历结构C.职务结构D.专业结构【答案】 C9、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
A.布鲁纳B.杜威C.范海斯D.洪堡【答案】 D10、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
A.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B.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C.高标准的教材建设D.配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答案】 A11、高等教育的大众教育阶段是指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的比例为()。
A.<15%B.>15%C.15%-50%D.>50%【答案】 C1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主要体现为()。
A.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B.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C.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整合D.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答案】 C13、首先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是()。
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一、概括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师范生的教育及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作为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与建议。
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基础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是提高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前提。
教育者需充分挖掘实验教学在生物科学领域的独特价值,调整实验课程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也亟待探索,以促进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生物学原理,为将来从教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实验教师的师资水平是关键。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其教育水平和实验技能,有助于为实验教学提供更为专业的支持。
教育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为实验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使他们能够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也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授演示学生实验”的模式已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有必要引入更多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现代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以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利用虚拟实验室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实验教学和在线辅导,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扩大教学受益范围。
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和提升实验教师师资水平、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生物教育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 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生物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中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5年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和2024年项目结项工作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5年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和2024年项目结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9.19•【字号】教师函〔2024〕604号•【施行日期】2024.09.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5年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和2024年项目结项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24〕604号各有关高等学校:为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省教育厅继续指导各高等学校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工作。
现就2025年项目申报和2024年项目结项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工作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我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聚焦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重大命题,通过深入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加强教师教育学科队伍建设,促进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2025年项目设置及经费支持1.河南省202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研究项目建设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两类。
重点项目研究期限为2年,一般项目研究期限为1年。
2.从2025年起,批准立项的重点项目,省教育厅按照3万元/项的标准给予课题研究专项经费资助;批准立项的一般项目,所需研究经费由课题研究组自筹解决。
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在项目研究经费上给予支持。
3.省教育厅委托省级教师教育研究机构开展的调查研究,不再设置委托(或招标)课题,纳入本次项目申报管理,择优进行立项。
三、2025年项目申报限额及有关要求1.省教育厅综合考虑各高校办学基本情况、教学改革实施成效、承担教师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量等因素,综合下达各高校申报限额(各高校申报限额见附件1)。
2.结合我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急需,优先支持高等学校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紧缺学科教师培养等重点工作开展调查研究。
211010342_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2022年12月㊀第15卷第4期当代教师教育ContemporaryTeacherEducationDec.ꎬ2022Vol.15No.4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提升路径探析向丽均ꎬ胡向东(华中师范大学ꎻ湖北武汉430079)摘㊀要: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是师范生从事学业评价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ꎮ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要发挥考试评价引导教学㊁关注学生表现㊁科学选才的功能ꎮ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提升路径包括:在共情效应中践行评价理念ꎬ开设实效性的课程丰富评价知识ꎬ采取 反哺 模式提升评价技能ꎬ坚持知行合一的评价伦理等ꎮ关键词:立德树人ꎻ师范生ꎻ考试评价素养中图分类号:G45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2087(2022)04-0061-06收稿日期:2022-07-05基金项目:宁夏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专项课题(NXJKG22084)作者简介:向丽均ꎬ女ꎬ四川射洪人ꎬ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ꎻ胡向东ꎬ男ꎬ河南邓州人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㊀㊀2012年11月ꎬ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首次提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ꎻ[1]2017年ꎬ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教育方面继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ꎮ十年间ꎬ立德树人在落实中不断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ꎬ联动课程改革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ꎬ逐步凸显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新面貌ꎮ教育评价由育分到育人的转向ꎬ离不开教师科学的评价素养ꎬ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来源的师范生素养ꎬ从成才走向育才的岗位ꎬ良好的评价素养是师范生展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ꎮ教师的考试评价素养ꎬ对于科学选才㊁精准育才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ꎮ但当下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仍处于教师核心素养边缘地带ꎬ被忽视㊁缺乏实践的现状严峻ꎬ评价素养亟待提升ꎮ在立德树人视域下ꎬ强调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价值ꎬ注重评价实效ꎬ探索提升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路径ꎬ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ꎬ推动教育公平ꎬ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在教育教学中ꎮ一㊁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价值意蕴㊀㊀评价素养是 关于评价学生所知㊁所能的方法类知识ꎬ怎样解释评价结果的知识ꎬ以及如何运用评价结果去改善学生的学习和课程效果的知识 ꎮ[2]评价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考试ꎬ考试是 人类有意识㊁有目的的反身评价活动 ꎮ[3]最早的考试形式是科举ꎬ在近千年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选才为主的考试文化ꎮ2020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教育评价的原则ꎬ要坚持立德树人ꎬ牢记为党育人㊁为国育才使命ꎮ[4]因此ꎬ教师的考试评价素养与教育评价走向休戚相关ꎬ是科学育才㊁合理选才的指挥棒ꎮ尤其是将来作为教师的师范生ꎬ良好的考试评价素养是合理评价学生的基础ꎬ在学业的评价仍以考试为主的情况下ꎬ教师考试评价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业成就ꎮ(一)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是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的活动ꎬ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ꎮ[5]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ꎬ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是直接评估学生学习表现的主要方式ꎮ在指向高考的教学中ꎬ考试评价更是改进和培育学生的主要参考ꎬ备受师生乃至社会关注ꎮ尽管 育分 到 育人 的转向势不可挡ꎬ但分数在当下依然是评优㊁升学的主要参考ꎬ对考试评价窄化为分数的认识依然是社会主流认识ꎮ要扭转学生狭隘的评价意识ꎬ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开始ꎮ师范生既是学生ꎬ又是未来的教师ꎬ其考试评价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对考试㊁对学习的认识ꎮ首先ꎬ师范生在心智和年龄上有着天然优势ꎮ师范生朝气活力ꎬ有较强的职业期待ꎬ与学生年龄差较小便于沟通交流ꎬ 亲其师ꎬ信其道 ꎬ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顺利展开提供融洽的人际保障ꎮ其次ꎬ师范生对课堂㊁教材的理解更贴近生活ꎮ作为即将走出高校进入教学岗位的师范生ꎬ没有教学经验但有丰富的学习经验ꎬ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课堂教学ꎬ理解学习对于学生的真正意义ꎮ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ꎬ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为教学效果服务的观念ꎬ而是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更多关注学生表现ꎮ最后ꎬ师范生学习力强ꎬ创新能力强ꎬ易于接受新事物ꎬ职后大胆尝试ꎬ积极探索教学方法ꎬ有助于评价标准的改进ꎬ形成科学的考试评价素养ꎬ推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ꎮ(二)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2001年ꎬ我国正式开启基础教育改革ꎬ2019年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ꎮ20年间新课标取代了教学大纲ꎬ课程标准摆在突出位置ꎮ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ꎬ涵盖教学㊁命题㊁学业成就评价㊁教师培训等ꎬ在这些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ꎬ教师的评价素养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直接起作用ꎬ而是通过教材ꎬ测验ꎬ反馈等途径抽丝剥茧ꎬ到达育人的核心ꎮ首先ꎬ从立德树人的内涵看ꎬ所谓立德ꎬ即立大德㊁功德㊁私德ꎬ要求 明大德㊁守公德㊁严私德 ꎮ[6]这些要求渗透在教育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的教ꎬ进头脑㊁进课堂ꎬ德行涵养离不开每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ꎬ从知识获取到能力培养ꎬ从核心素养的养成到价值观的树立ꎮ师范生的评价素养的高低ꎬ决定着学生对学科素养的理解与重视ꎬ关系到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核心问题ꎮ教师教学评价的转向ꎬ对于学生转变学习观念ꎬ重视自身能力提升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ꎮ其次ꎬ师范生新锐的教学理念拓宽学生思路ꎮ通常情况下ꎬ我们的教学评价总是关注学生学业成果或者学习表现ꎬ常常是 为了学生的教学评价 ꎬ很少反思学生是否需要这样的评价ꎮ师范生能从学生需要的评价出发ꎬ了解学生的理想信念ꎬ调整自己的评价方式㊁内容㊁目标等ꎬ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过去的 黄金屋 千钟粟 等提升社会地位的渠道ꎬ而是与时俱进ꎬ契合全面发展的时代主流ꎬ知行合一㊁知情意行协调进行ꎬ真正做到内化于心㊁外化于行ꎬ[7]实现人生价值ꎮ(三)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是师生立德树人的共同基础教师的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学生研究和教学研究ꎬ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和自己教学上的问题ꎬ获得改善教和学的依据ꎮ[8]教育大计ꎬ教师为本ꎮ教师的综合素质ꎬ师德水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ꎮ师范生作为双重身份的社会人ꎬ也承担着双重责任ꎬ在要求自己以德做人的同时还肩负着以德育人的教师使命ꎮ立德树人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指向标ꎬ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标ꎮ教师以身作侧ꎬ率先垂范ꎬ才能实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ꎬ教书与育人的统一ꎮ考试评价不仅是从发展的视角出发ꎬ尽可能对学生学习及学习结果等做出全面㊁客观的评价ꎬ[9]在育人维度上ꎬ考试评价还具有双向功能ꎬ衡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同时也检验教师自身的德智才ꎮ师范生将评价功能用于反躬自省ꎬ避免评价偏见ꎬ分数偏见ꎬ用评价结果区别对待学生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特别强调教师也要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ꎮ加强理想信念教育ꎬ以德立身㊁以德立学㊁以德施教㊁以德育德 [10]ꎬ可见ꎬ育人先育己ꎬ育己先育德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ꎬ而在于激励㊁唤醒㊁鼓舞ꎮ[11]师生相互激励㊁相互唤醒㊁相互鼓舞ꎬ教师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自身专业发展ꎮ[12]在这个层面ꎬ教师评价发挥着约束师生教与学行为的功能ꎬ引导师生共同走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ꎮ二㊁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现状随着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ꎬ师范生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师资补充的主力ꎮ但师范生并不意味着毕业一定能胜任教学工作ꎬ在知识㊁能力㊁观念方面ꎬ与合格教师还有一定差距ꎮ2020年5月ꎬ笔者曾对某所师范院校师范生评价素养做过调查ꎬ主要从考试素养的建构要素来分析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现状ꎬ由于师范生还未正式进入工作岗位ꎬ调查主要以师范生的学习经历和实习经历为依据ꎮ(一)考试评价理念薄弱理念是指对某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和持有的观点ꎮ[13]考试评价理念就是对考试的基本看法和持有的观点ꎬ进而影响行动选择ꎮ师范生对考试并不陌生ꎬ从接受教育到步入教学岗位ꎬ经历大大小小考试近百次ꎬ但熟悉并不意味着认同ꎮ从考试评价的态度看ꎬ师范生由于在校接受评价理论知识多于评价实践ꎬ在理论上对考试评价表示认可ꎬ但在实践上比较滞后ꎬ避难就易ꎬ在关于师范生考试评价态度调查中ꎬ95%的师范生不认同统考之外教师无须自主测评 ꎬ但93%的师范生认为 自主测评有难度因而很少实践测评 ꎮ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14]ꎬ同理ꎬ没有实践的评价认识也是空洞的认识ꎮ可见ꎬ缺少实践的考试评价只会停留在浅层次地认同上ꎬ对于考试评价激发学生高阶思维㊁高层次能力以及评价本身就是学习这样的深度认同ꎬ师范生在职前阶段难以理解ꎮ从考试评价的功用看ꎬ师范生受自身考试经历的迁移影响ꎬ对考试评价的功能停留在对学习的评价阶段ꎬ评价主要是检测学习效果ꎬ通过考试的形式以分数或者等级评定学生ꎬ总结学习情况ꎮ教育评价最根本的属性是评价要具有教育性ꎬ考试评价也不例外ꎬ考试和教学应是一体的ꎬ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都取决于那里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ꎬ[15]并且应贯穿整个教学中ꎻ根据厄尔对于学习与评价关系的分类ꎬ师范生当前持有 对学习的评价 [16]这样的认识将考试功能窄化为独立于教学之外的测验ꎬ主要对结果进行量化的评价效果ꎬ而忽视对评价结果进行质性分析ꎬ无法将评价重心从结果转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上ꎮ(二)考试评价知识片面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具有专业技能性ꎮ作为将来的老师ꎬ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ꎬ整个大学期间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ꎬ再经过实习阶段教学能力的锻炼ꎬ大部分师范生能作为教学合格的准教师ꎮ但师范生评价知识不论从外部条件还是自身学习方面ꎬ均处于薄弱阶段ꎮ一是从中观的专业知识分类看ꎬ师范生考试评价知识储备不够扎实ꎮ在关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术语解释调查中ꎬ88.2%的师范生 不了解经典测量理论 ꎬ95.3%的师范生 不了解概化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 ꎬ96.9%的师范生 不了解发展性评价理论 ꎮ在关于效度㊁信度㊁双向细目表㊁标准差等基本概念的调查中ꎬ超过半数的师范生不了解这些评价基础知识ꎮ可见ꎬ对评价的理解还没有进入专业领域ꎬ对评价的认识局限在考试的概念上ꎮ师范生考试评价知识不扎实还体现在基础知识判断上ꎮ在关于 信度的值越接近1ꎬ表明信度越低 和 测验中试题的区分度越高ꎬ测验信度越高 两类对比判断中ꎬ接受调查的师范生对两类问题的 是否 选择接近50%ꎬ区分度只有0.12ꎬ说明师范生对两类知识的理解处于模糊甚至猜测状态ꎮ二是师范生对考试评价知识不够重视ꎮ通过对师范生的访谈ꎬ普遍认为评价知识属于即用即学型ꎬ与教学能力和学科专业知识相比ꎬ不需要储备过多ꎬ对评价知识在经验上的把握胜过系统的理论学习ꎮ对于命题习惯 拿来主义 ꎬ缺少自己设计㊁编制试题的意识ꎬ难以将考试评价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起来ꎬ重教学ꎬ轻评价ꎮ最后ꎬ师范院校关于教育评价的课程开设极少ꎮ统计6所部属师范院校ꎬ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上ꎬ只有一所院校在 教师教育选修 板块开设了教育评价 课程ꎬ其他院校均没有开设专门的评价课程ꎮ开设学科专业课居多ꎬ教师教育课程多设置为选修类型ꎬ且集中在教学技能训练㊁班级管理㊁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学习ꎮ师范生在培养计划中就没有得到专业系统的评价知识学习ꎬ更不用说考试评价知识ꎮ(三)考试评价技能单一相比评价知识和评价理念ꎬ师范生对评价技能相对重视一些ꎬ但对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问题ꎮ首先ꎬ评价方法单一ꎮ在问卷中ꎬ关于评价方法的调查ꎬ55.1%的师范生认为 双向 是内容和难度两个方向的简称 ꎬ44.9%的师范生认为 双向 是内容和能力两个方向的简称 ꎮ从对双向细目表结构模棱两可的认识来看ꎬ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于考试评价的程序含糊不清ꎬ可见考试评价方法掌握不牢靠ꎬ就算是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ꎬ也没有理清基本的评价步骤ꎬ这样的现状在师范生中普遍存在ꎬ在职前专业成长中忽视了评价能力的培养ꎮ其次ꎬ收集评价信息低效ꎮ调查中ꎬ关于收集评价信息的方式ꎬ87%的师范生认为主要以学生作业ꎬ课堂提问和学生日常表现为主ꎬ而进一步追问师范生从哪些具体的日常表现来评价学生ꎬ从学生作业评价学生的目标是什么ꎬ如何设计课堂提问达到有效评价ꎬ几乎没有确切的回答ꎮ可见ꎬ收集评价信息流于形式ꎬ并且没有实效性ꎻ在对于评价信息收集与教学策略选用的调查中ꎬ73.2%的师范生几乎从不或者偶尔会在 新学期开始ꎬ我会针对学生实施一次测量ꎬ用来评价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ꎬ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 ꎬ原因是 不知道题型选择与何种评价目标对应 ꎻ71.7%的师范生从不或偶尔 在测验后ꎬ我会根据试题分析的信息反映出来的测验统计特征(如难度㊁区分度等)ꎬ找出不良试题ꎬ组建自己的优质试题题库 ꎻ对于考试评价信息的使用ꎬ没有从关注学生过程和依学生掌握情况制定教学目标ꎬ对于测验的结果ꎬ也没有用于教学反思和改进ꎬ 考指导教ꎬ教㊁考㊁评一体 的理论实践不够深刻ꎬ评价信息利用效果低ꎮ最后ꎬ对于考试评价结果的处理随意ꎮ有价值的反馈是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的具体差距以及可改进的空间呈现在学生面前ꎬ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㊁获得学习的动力ꎮ[17]但师范生当前评价结果的二次开发能力较弱ꎬ面向学生的评价解释主要集中在评价知识掌握的情况ꎬ以试卷讲评的方式进行整体反馈ꎻ面向家长的反馈往往以期中㊁期末统考分数为参考ꎬ大多以口头方式以考论考ꎮ三㊁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提升路径素养是可教育与培养的ꎬ[18]其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ꎮ评估素养是教师发展终生能力的必需品ꎬ而且也是保证其学生福祉的重要保证ꎮ[19]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ꎬ关注人的发展的意识逐渐成为主流的新时代教育中ꎬ提升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是师范生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ꎬ也是提升未来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ꎮ结合前文对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现状分析ꎬ主要围绕考试评价素养的构成要素ꎬ从理念㊁知识㊁技能和伦理四个方面分析提升路径ꎮ(一)践行 共情 考试评价理念共情最早出现在美学领域ꎬ是一种他向反应ꎬ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感情㊁需要和意图ꎮ[20]师范生有十多年的学生身份经历ꎬ既做过学生ꎬ也将成为教师ꎬ在把握 学习与教学 的关系上ꎬ能站在学生角度考虑 想要学到什么? ꎻ也会站在教师角度思考 应该教什么知识ꎬ应该如何去教 ꎮ比起通常情况下教师重点关注 教 ꎬ师范生在与学生的共情力更易于实践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活动ꎮ在考试评价中ꎬ积极的共情理念有助于师范生在开展考试评价中更关注情感评价ꎮ考试中学生会受到情感状态的影响ꎬ但评价结果很少真正关注学生情感状态ꎮ情感变量是十分重要的[21]ꎬ践行共情理念的考试评价ꎬ在测验中教师不仅测量个人认为重要的内容ꎬ还关注这些内容是不是学生需要ꎬ通过测量了解学生对本学科是否感兴趣ꎬ进而调整教学ꎬ使评价过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ꎮ研究认为ꎬ懂得关怀的教师会通过 站在学生立场上来体验 ꎬ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ꎬ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ꎮ[22]比如华中师范大学胡向东教授ꎬ在教学中开发 考试故事 专栏ꎬ鼓励师范生分享自己的考试故事ꎬ站在学生应考立场体会学生的感情ꎬ注重对学习态度㊁兴趣㊁价值观的培养ꎮ此外ꎬ共情效应还体现在考试评价理念的教育性上ꎬ在评价结果中重视评价指导教学的立场ꎬ在评价反馈中注重外部评价与教师评价的统一ꎮ融入共情理念的考试评价ꎬ引导师范生在立场和站位上以学生为评价主导ꎬ从学生的成长来观照自身教学ꎬ一方面有利于将考试评价的作用落到实处并且学生受益ꎻ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学目标指向性更明确ꎮ(二)实效性的课程学习丰富考试评价知识知识和实践就像做手艺一样ꎬ两者必须结合ꎮ[23]师范生需要的也是指向考试评价的实践知识ꎮ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ꎬ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ꎮ[24]因此ꎬ对于师范生来说ꎬ获取考试评价知识的主要渠道在课堂ꎬ开设具有实效性的评价课程是丰富师范生考试评价知识的关键ꎮ首先ꎬ评价课程的开设要根据师范的需求ꎬ合理设置课程内容ꎮ入学阶段ꎬ师范生处于职前预备期和适应期ꎬ对考试评价知识需要一个转化过程ꎬ由过去作为评价对象到今后成为评价主体ꎬ对考试评价知识初步认识是第一需求ꎬ通过解开 什么是评价 为什么要进行考试评价 考试评价的利弊 等一系列疑惑ꎬ增进对评价课程的理解与认同ꎬ理清师范生考试评价应知应会的知识ꎮ进入实习阶段ꎬ 如何编制试卷 如何进行测验 如何运用评价结果 等指向实践过程问题解决的知识则成为主要需求ꎮ其次ꎬ细化评价课程目标ꎮ明确细化评价课程目标ꎬ有利于增强师范生进行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和自觉性ꎮ评价课程的开设不仅有了解识记基础层级的需求ꎬ也有应用创新高阶需求ꎮ具体可以将考试评价课程细化为三类目标ꎮ一是基础目标ꎬ主要是拓宽考试评价知识面ꎬ包括考试原理㊁考试功能㊁考试方法等普遍性知识ꎬ达到识记㊁领会的程度ꎮ二是一般目标ꎬ主要是加强考试评价技能的锻炼ꎬ包括制定考试评价方案ꎬ设计㊁实施和评价考试ꎬ反馈评价结果等ꎮ结合师范生个人学习目标和课程一般目标ꎬ加深对考试评价课程的理解ꎬ防止学习概念化㊁模糊化ꎮ三是核心目标ꎬ主要强调师范生心理或精神层面的评价知识ꎬ[17]这是师范生内化评价知识和技能的结果ꎬ形成某种评价心理ꎮ师范生根据所学评价知识和自身实践ꎬ结合应对不同的评价环境ꎬ形成不同的习惯性评价ꎮ因此ꎬ考试评价知识的核心目标是指导师范生合理评价ꎬ避免评价偏见和功利性评价ꎮ最后ꎬ组建专业的评价课程教师队伍ꎮ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ꎬ讲求理论性㊁知识性和实践性ꎮ要求教师对评价论具有深度认知ꎬ以确保让学生能够学到系统的法治知识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ꎮ[25]同时ꎬ还需具备灵活的教学方法ꎬ创设评价环境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ꎬ注重结合实践的评价教学ꎬ还可适时邀请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授课ꎮ评价知识是师范生专业发展必备知识ꎬ系统有效的评价课程是师范生学习评价知识的主要渠道ꎬ因此ꎬ考试评价课程设置不仅要遵循学科的内容本身的逻辑ꎬ而且要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阶段顺序ꎬ防止理论无法指导实践ꎬ学不能致用ꎮ(三) 师徒反哺 模式提升考试评价技能师范生在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之前ꎬ通过专业实习这一途径正式接触教师职业ꎬ因此ꎬ专业实习是刷新师范生对教师认知的一个过程ꎬ[26]也是师范生实践考试评价技能的真实场域ꎮ实习指导老师对师范生有效指导是实习取得效果的关键ꎮ但对于考试评价ꎬ师范生具备评价知识但缺乏考试评价实践ꎬ指导老师具有考试评价经验但评价知识不系统ꎬ因此ꎬ两者可以取长补短ꎬ提升考试评价技能ꎮ经验型教师在考试评价中易于产生忽视教育评价原理的习惯性评价ꎬ多数情况下根据个人偏好进行判断ꎬ影响评价的真实性ꎮ 反哺 模式则可以很好地补充这个弊端ꎬ对于指导老师的考试评价案例ꎬ师范生可以结合习得的评价知识予以分析㊁完善ꎮ在这个过程ꎬ一方面检验自己的评价知识的应用能力ꎬ一方面促进指导教师的评价活动更加规范科学ꎮ同时ꎬ老教师的经验有助于师范生拓展考试评价的功能ꎬ将考试评价作为教学决策工具的测验ꎬ厘清在课堂不同时段组织测验的目的ꎬ深化对考试评价的认识ꎮ此外ꎬ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ꎬ评价手段也日趋智能化ꎬ师范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普遍优于指导教师ꎬ在实习中通过帮助指导老师提升信息技术ꎬ有助于指导教师创新评价方式ꎬ内化理念ꎬ增强技能ꎬ师范生的考试评价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ꎬ师徒反哺ꎬ教学相长ꎮ评价不仅贯穿这个教学ꎬ也伴随教师职业生涯ꎬ因此ꎬ不论是师范生还经验型教师ꎬ均应当提升考试评价技能ꎬ创新评价方式ꎬ创造性利用评价结果ꎮ(四)知行合一的原则构建考试评价伦理规范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㊁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ꎮ[27]考试评价伦理要求在考试评价中涉及教师㊁学习㊁家长㊁学校等关系时也应遵循道德和准则ꎮ教育评价伦理直接影响教育评价活动的性质和方向㊁质量和效益ꎮ[28]讲究知行合一的考试评价伦理ꎬ意味着考试评价的道德意识与评价实践中的道德行为互为表里ꎬ指导考试评价活动有序展开ꎮ在考试评价的准备阶段ꎬ做好测评计划与实践的统一ꎬ从提升学生能力角度命题而不是片面追求分数和绩效的命题ꎻ在考试评价实施阶段ꎬ做到公平试测ꎬ确保测评的真实有效ꎻ在统计结果反馈阶段ꎬ不因任何利益曲解和篡改结果ꎬ根据以人为本 的测评初衷ꎬ客观向学校㊁学生㊁家长做好解释报告工作ꎬ调整教学计划ꎮ考试评价伦理是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道德规范ꎬ对于即将进入岗位的师范生意义重大ꎬ在伦理的约束下ꎬ明白考试评价中 应该做什么 和 不能做什么 ꎬ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ꎬ也是师德师风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ꎮ四㊁结束语国将兴ꎬ必重学而贵傅 ꎮ[29]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ꎬ是国家富强㊁民族振兴㊁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ꎮ师范生给教师队伍注入了新力量ꎬ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ꎬ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ꎬ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ꎮ 一树百获者ꎬ人也 ꎬ[30]人格塑造。
教育部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1997.10.29•【文号】•【施行日期】1997.10.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开创我国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的新局面,经研究决定,从今年起开始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世纪之交,我国师范教育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实施这一改革计划是我委组织的一项跨世纪工程,起点高、立意新,针对性强,对师范教育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战略意义。
现将《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若干意见》、《“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立项办法》、《“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指南》、《“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申请书》和《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名单》印发给你们。
望各有关单位根据要求,认真组织好项目申请工作,并将填写好的项目申请书一式五份于1997年11月30日前报送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
附:1、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若干意见2、“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立项办法3、“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指南4、“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申请书(略)5、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名单附1: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若干意见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促进其他各项改革,把高等师范教育事业推向21世纪,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以下简称高师本科院校)采用科研立项办法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下简称“高师教学改革计划”)。
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
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师范生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其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能力培养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导致师范生毕业后面临着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的困境。
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价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师范生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培养方式和评价方法的探讨,可以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水平,为其未来的教学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价的关联性,可以为教育管理者提供科学的依据,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
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的开展,将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
1.2 研究意义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师范生的教学专业化和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是其日后从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通过研究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师范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影响,也对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对教师素质培养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概念、培养方式和评价方法,以及与培养与评价的关联性,将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水平和素质,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揭示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价的重要性,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 养 和 强 化 学 生创 新 能 力 的 有 效 途 径 。
【 关键词】 设计性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个性化学习 高师学生 :
O .引 言
的重 要 课 题 。 有 这 样 。 们 才 能 培 养 出符 合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要 求 只 我
我 国跨 入 2 1世 纪 面 临 着 既 十 分严 峻 又 充 满 机 遇 的挑 战 . 在 的教 育 工 作 者 。 目前 我 院 正 在积 极 努 力 地 推 进 “ 制 ” 作 。 据 教 育 部 的 改 工 根 激 烈 的 经 济 与 综 合 国 力 的 国 际竞 争 中 . 识 的创 新 、 技 的 发 展 知 科 和 人 才 的 竞 争 越 来 越 决 定 一 个 国 家 的 发 展 进 程 与 地 位 。 正 如 江 精 神 .实 验 教 学 部 分 在 高 等 院 校 本 科 教 学 评 估 中 占有 重 要 的 比
要】 :全面推行 素质教 育 , 强对学生创新 能力的培养 , 实现的 必要条件之 一是 基 于具有创 新能 力的教师群体 的 加 其
存 在 。 高 等 师 范院 校 在 培 养 出具 有 创 新 能 力 、 有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潜 力 的合 格 人 才 上 , 具 负有 重 要 的 历 史使 命 。 本 文 立 足 师 范 院 校 。 索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方 式 , 出 建 立 多层 次 实验 课 程 体 系 , 探 提 满足 个 性 化 学 习 的 需 求 , 成 多元 化 的 实验 教 学 环 境 , 形 是
维普资讯 20 0 Βιβλιοθήκη 年第 7期 福建 电
脑
1 5
实验教 学改革与高等师范 院校学生创 新能 力培 养 奠定“ 未来 教 师 ” 业 发展 的基 石 专
一
邬依 林 ,张
【 摘
谦 , 昌品 程
( 东教 育 学 院 计 算机 科 学 系 广 东 广 州 5 0 1 ) 广 1 30
业 发 展 中最 核 心 的专 业 知 识 技 能 以及 创 新 能力 的培 养上 进行 了 手 能 力 和创 新 能 力得 到 了 较 大 提 高 。 有 益 的探 索 2 现 行 硬 件 实验 教 学 中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 1 对 实 验 教 学 的重 要 性 认 识 不 足 。 为 课 程 实 验 是 辅 助 教 ) 认 1 实 验 教 学 培 养 学 生 专 业 知 识 技 能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思 考 .
这 为 泽 民 同志 所 说 的 “ 迎 接科 学技 术 突 飞 猛 进 的 知 识 经 济 迅 速 兴 重 . 一 政 策 直 接推 动 了 我 院 实验 教学 的 发展 和 质量 的 提 高 。 要 改 工 我 起 的挑 战 。 重 要 的 是 坚 持创 新 。 新 是 一 个 民族 的 灵 魂 , 一 了 配 合 学 院 的 “ 制 ” 作 . 系 反 省 了 在 教 学 计 划 实 施 中存 在 最 创 是 提 首 开 个 国家 兴 旺 发 达 的 不 竭 动 力 。 新 的关 键 在人 才 。 才 的培 养 在 的 问 题 。 出 进 行 教 学 改 革 。 要 的是 进 行 实 验 教 学 改 革 , 展 创 人 教 育 ” 跨入 2 。 1世 纪 。 们 的教 育 奏 出 的 主旋 律 就 应 该 是 创 新 。 提 高学 生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的实 践 教 学 。加 大 支 持 与 投 入 力 我 鼓 我 为 了完 成 这 一 世 纪 工程 .上 世 纪 末 国家 提 出 了 进行 基础 教 育 课 度 . 励 各 教 研 室 积 极 开 展 实 验 教 学 改 革 。 们课 题 组 抓 住 这 一
程 改 革 的决 定 。 求 全 面 推 行 素 质 教 育 。 强 对 学 生创 新 能 力 的 时 机 . 足 于 计 算 机 专 业 硬 件 课 程 实 验 教 学 改 革 , ‘ 计 性 实 要 加 立 以 设 院 从 培 养 。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 师 是关 键 , 有 教 师 的 质量 , 没 有 教 验 与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 级 科 研 项 目为 契 机 , 改 革 实 验 教 要 教 没 就 育 的 质量 。因 此 。教 师 自身 必 须 是 具 有创 新精 神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学 模 式 和 实 验 方 法 、 手段 人 手 。开 展 了一 系列 实 验 教 学 改 革 工 改 建 满 人 。 高 等 师 范 院校 这 一 未来 教 师 的 “ 化 器 ” 肩 负 着 重 要 的 历 作 , 变 过 去 的 单 一 模 式 。 立 多 层 次 结 构 实 验 教 学 模 式 , 足 孵 就 史 使 命 。 何 培 养 具 有 创 新 精 神 和 创 造 能 力 、 有 教 师 专 业 标 准 不 同层 次 的 学 生 进 行 学 习 和 研 究 的 需 求 :改 变 演 示 和 验 证 为 主 如 具 的 教 育 工 作 者 成 为 了 当代 高 等 师 范 教 育 的 主 题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的传 统 验 证 性 实 验项 目 。 开设 综 合 性 、 计 性 实 验 项 目 ; 善 教 设 改 形 激 必 须 主 动 地 、 创 新 地 开展 与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相 配 合 和 衔 接 的课 程 学 条 件 。 成 多 元 化 的 教学 环 境 。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 并 不 改 革 。 于 此 , 们 立 足 于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 “ 算 机技 术 与应 用 断地 总结 和 完 善 .在 强 化 学 生 动 手 能力 和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方 面 进 鉴 我 从 计 专 业 硬 件 教 学 实 验 教 学 体 系 研 究 ” 角 度 . 高 师学 生 的 教师 专 行 了 有 益 的 探索 . 取 得 了 阶 段 性 的 成 果 。 与 此 同 时 , 生 的动 的 对 并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