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集王献之被称为什么

合集下载

书法三大帖

书法三大帖

书法三大帖
书法三大帖通常指的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行书三大名作,它们分别是:
1. 王羲之《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创作的行书作品,记述了他与友人在会稽山阴兰亭聚会的情景。

原迹已失传,但后世有许多临摹本流传。

2. 颜真卿《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壮烈牺牲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祭文,其书法情感深沉,笔意悲愤,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3.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或称《寒食帖》):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被贬至黄州时,在寒食节期间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和一首七言律诗的手稿,笔法纵逸豪放,情随笔转,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这三件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不仅因为作者的艺术成就,还在于每一件作品都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与人格魅力,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瑰宝。

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

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

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王献之,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

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

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

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

王献之书法大全

王献之书法大全

王献之书法大全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

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

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

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

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

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

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

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

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

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

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王羲之,字逸少,晋代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小酷爱书法,勤奋好学,对书法艺术有着非凡的天赋和才华。

王羲之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不拘泥于古人的风格,而是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被后人誉为“王体”。

王献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书法风格,还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书法作品,被誉为“献体”。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对传世父子。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家族史,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家族史,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王羲之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他不断钻研、勤奋创作,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王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王献之继承了父亲的书法衣钵,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书法风格,还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书法作品。

他的书法作品在后世也广受赞誉,被誉为“献体”。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无止境,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

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最终成就了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的非凡成就。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让我们铭记这对传世父子,传承中华书法艺术的精髓,让中国书法艺术在创新中继续发展,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一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和流派。

二王指的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一路指的是他们的书法传承和发展的道路。

他们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行草为主,擅长运用笔墨的变化来表现文字的意境。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气息,笔画流畅而有力,给人以豪放不羁之感。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和《九成宫醴泉铭》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文化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是南朝宋时期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侄子,也是他的学生。

王献之在继承王羲之的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注重笔画的工整和结构的稳定。

他的书法风格庄重而典雅,给人以稳重沉着之感。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和《王献之碑》等,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展现了他独特的风格和才华。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在当时就备受赞誉,被誉为“书圣之后”。

二王的书法传统被后世书法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书法脉络。

这条脉络在唐代达到了巅峰,被称为“二王一路”。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期,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他们在继承二王的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

这些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他们的书法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书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成就。

总之,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和流派。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书法家王羲之简介

书法家王羲之简介

书法家王羲之简介王羲之的人物简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王羲之对后世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

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

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

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

”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王献之的人物介绍

王献之的人物介绍

王献之的人物介绍王献之的人物介绍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

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

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

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

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

二王书法的区别

二王书法的区别

二王书法的区别?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的书法又称“二王”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一扫汉魏的质朴、古拙,笔势飘落浮云、矫若游龙,风格俊逸优美、婉约自由,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的书法在张芝和王羲之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称为“破体”,又叫“一笔法”。

“二王”书法最大不同在于笔法,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笔法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把笔从外往里转,于右任、启功、溥心畬的笔法也是这样;王献之则是两边都转,这里可以称之为“公转”与“自转”,即拿指转笔、拿腕和臂来转。

后者转动的半径比前者大,如果只是作自转,就是用內擫法,因为是单方向右转总会转到尽头。

因此,“內擫法”的人1700年来,不管是王羲之还是于右任,他们的字多半是不连的。

“二王”书法相同之处在于创作精神。

王羲之和王献之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最主要、最明显一点是与东晋其他名士一样,清真超逸,神姿高彻,出尘脱俗,率性而行,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

一言以蔽之,潇洒。

现代作家王蒙说: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副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

潇洒也是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大度,一种精神的解放,一种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王羲之和王献之怀着这种心态、精神、风度去进行书法创作,必然会冲破成规的束缚,不拘于法,使其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潇洒之美!王献之的书法乃是于“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王世贞曾说:大令书神情散朗,姿态超逸,有御风餮霞之气,令人作天际真人想。

这是人格与书格的统一,“风格即人”也是这个意思。

潇洒风流是二王思想面貌的写照,也是他们书法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明时代很多人效法。

“二王”书法都传于秀美一路。

从美学的视角,审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

美分秀美和壮美,也就是古代所说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都传于秀美一路,古代用“媚”进行品评概括。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中文名称: 王献之又名: 大令字子敬小圣小字官奴朝代: 东晋国别: 中国籍贯: 山东临沂代表作美术图片: 中秋帖(局部) 兰草帖十二月割至帖岁尽帖廿九日帖承姑帖授衣帖新妇地黄汤帖洛神赋十三行舍内帖诸舍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类别: 古代书法家生平简介王献之(344—386)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

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

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

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

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

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

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

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

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

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通过书法陶冶情操的名人故事

通过书法陶冶情操的名人故事

通过书法陶冶情操的名人故事名人故事一: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传世之作王羲之与他的侄子王献之都是中国古代楷书大师。

王羲之字仲宣,他在晋朝任职为秘书监,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的书法被称为“王体”,被誉为草书之祖。

他善于运用勾、捺、折、抹等技巧,使得字体变得简约而有力。

王羲之的侄子王献之,在书法上也非常有天赋。

父亲去世后,王献之由叔父王羲之抚养长大。

王献之早年继承了叔父的书法传统,后来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小王体”。

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是《兰亭集序》,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作品在风格上完全继承了叔父王羲之的“王体”,但又加入了一些个人独创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这篇作品不仅在书法上非常出色,而且在内容上也非常充实,是一篇长篇散文。

这篇作品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经典之作。

名人故事二:曾子与书法的修炼曾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备受称赞的书法家。

他注重修身养性,并通过书法来陶冶情操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曾子曾经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他认为学习和修行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而书法是一种可以体现一个人品性的方式之一。

他自己也是一位非常好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曾体”。

曾子的书法作品非常有个性和特色。

他的作品字形饱满,线条流畅优美,给人一种平和而儒雅的感觉。

他的书法作品注重用笔稳定,追求笔势饱满,注重墨色的变化和层次感。

同时,他的书法也注重运用结构和布局,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和谐和统一感。

曾子通过书法的修炼,不仅在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修身养性方面也收获了很多。

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二王名词解释

二王名词解释

二王名词解释
“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术语,通常指的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

这两位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中国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笔法精妙绝伦,字形优美,气韵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包括《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等。

王献之则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既有其父的影子,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的书法风格清新自然,笔力矫健,气势磅礴,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的代表作品包括《鸭头丸帖》、《中秋帖》、《送梨帖》等。

“二王”的书法艺术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书法风格被后世传承和发扬,成为了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同时,“二王”的书法艺术也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书法发展。

在当今社会,“二王”的书法作品被广泛收藏和展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艺术成就外,“二王”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是晋代士人的代表,其书法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追求。

因此,“二王”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总之,“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欣赏“二王”的书法作品时,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译文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译文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译文【最新版】目录1.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2.中秋帖的背景及意义3.中秋帖原文及译文4.王献之中秋帖的艺术价值5.王献之中秋帖对后世的影响正文王献之,字子敬,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尤其擅长行书,作品行云流水,潇洒自然,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秋帖是王献之的一部代表作,书写于东晋时期。

此帖以中秋为主题,寓意团圆和美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中秋帖原文如下:“中秋夕,献之书。

承先人遗德,荷圣恩优渥。

才忝窃位,任满载归。

长安故人,尽皆离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何人不起故园追,忍泪含辛卧短帆。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如下:“在中秋节的晚上,我王献之书写此帖。

继承了先人的遗德,得到了皇帝的恩宠。

我才疏学浅,却担任了重要职务,任满后归家。

长安的故人,都已经离散。

今夜鄜州的月亮,我独自在闺中欣赏。

哪个游子不想起故园而归,忍泪含辛卧短帆。

浮云挡住白天,漂泊的游子不顾回家。

思念你使人变老,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放下过去,努力拼搏。

”王献之中秋帖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行书流畅优美,气韵生动,为后人学习和临摹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此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行书之冠”,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王献之的《中秋帖》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书法作品。

它展现了王献之的书法才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法家王献之是谁

书法家王献之是谁

书法家王献之是谁王献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大家,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

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王献之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他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王献之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学书法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王献之自幼酷爱书法,勤奋好学,对书法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热爱。

他不仅精通隶、楷、草、行等多种书体,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才华,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在学书法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艰辛与坎坷。

据传,他曾在家乡饱受贫困之苦,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书法的追求,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书法艺术。

他常常借鉴前人的优秀作品,反复揣摩,不断练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曾说,“书法之道,须得心无旁骛,笔意专一,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

王献之的学书法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创作《兰亭序》的传奇经历。

相传王献之在东晋时期,应邀前往会稽山游玩,与一众文人雅士饮酒赋诗。

当时,王献之在酒宴上挥毫泼墨,倾心挥毫,一气呵成,写就了《兰亭序》。

这幅作品以其流畅婉转、气韵生动、笔力遒劲、构图恢宏等特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世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书法的执着与热爱。

他常常凌晨起床,专心致志地钻研书法艺术,不畏艰辛,不断追求卓越。

他曾说,“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需要终身不懈地去追求和钻研。

”正是这种执着与热爱,才使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的艺术历程,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志在四方,心系天下”的人生信念,他的学书法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艺术作品。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正如王献之所说,“书法之道,须得心无旁骛,笔意专一”,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者专业时,都需要专心致志,不断钻研,方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颗执着的心,不畏艰辛,不怕失败,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世说新语——王献之

世说新语——王献之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 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 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 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 客人说:“这是怎么知道的呢?”谢安说:“贤 明的人言辞少,急躁的人言辞多,由此推断出 来。”王子猷、子敬曾经都坐在一个屋子里,屋 顶突然着火。”子猷迅速跑出去避开火灾,慌张 地没穿鞋子;子敬神色平静,慢慢地呼叫仆人 (过来),扶着墙出来,跟平常没有什么两样。 世人以此来评价子猷、子敬的气度。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 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 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 离婚。”
王献之病重,请道士向天帝上奏章祈求 庇护,这时候病人应该坦诚自己的过失。 道士问他:“你一向有什么过失?”王 献之说:“没想到有其他事,只记得与 郗家离婚。”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 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 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 辞多,推此知之。”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 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 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1.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子重, 是王操之的字,子敬是王献之的字。子敬最小。 2.“吉人”句:语出《周易· 系辞下》。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躁 人,急躁的人。 3.俱:都 4.诣:拜访 5.俗:日常 6.既:已经 7.坐客:在座的客人。“坐” 通“座” 8.向:刚才的意思 9.孰:谁 10。愈:更,意思是要比较三人谁最好。 11.寡:少 12.上:屋顶 13.遽:迅速 14.屐:鞋子 15.扶凭:扶着墙 16.神宇:问 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 答曰:“固当不同。”公曰: “外人论殊不尔。”王曰: “外人那得知?”

王献之集字春联

王献之集字春联

王献之集字春联
王献之,字伯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

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被后人称为“王道士”。

王献之曾创作过一副集字春联,这副春联由两幅对联组成,每幅对联都是由100个不同的字组成,共200个字。

这副春联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下面是这副集字春联的内容:
上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下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副春联的上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水景,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水面上的影子斜斜地摇曳着。

同时,月亮已经升起,黄昏渐渐降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下联则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霜禽欲下却又停留,好奇地偷眼观察周围的环境;粉蝶则飞舞着,仿佛知道自己的美丽已经迷惑了人们的心灵。

这副春联的字体工整,笔画流畅,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它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书法王献之(344年-386年),字仲宣,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书法家。

他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孙子,被誉为“二王”之一。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擘。

王献之书法独具特色,既保留了王羲之的遒劲豪放,又增加了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

他的书法作品犹如雄鹰展翅,磅礴而有力,每一笔都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的笔画勾勒准确,构图舒展自然。

他擅长运用急、顿、疾等技法,使得作品既有磅礴之势,又有流畅之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大多以行书为主,他将王羲之的行草书法发扬光大。

行书是一种书写迅速,筆劃簡略,结构简单的草书,起源于秦汉时期。

王献之以其自身的情感和个性为基础,将行书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他的行书草势苍劲有力,字体瘦长挺拔,力度均匀一致,给人以凌厉的感觉。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以《兰亭序》最为著名。

《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在家族聚会时所写,讲述了他和一群文人雅士从宴会到游览兰亭时的一系列琴酒诗书琴棋书画的情景,充分展示了他对文艺的热爱和才情的卓越。

这幅作品以行书写成,字迹疏朗清晰,气韵高逸,犹如云波荡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除了《兰亭序》,王献之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书法作品,例如《东坡维才图》、《麦秀山戏鹿图》等等。

这些作品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出色的技艺而著称。

王献之所创造的书法风格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他的书法成就不仅影响到了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界,也对后来的宋代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不仅仅在于他对笔墨的驾驭和艺术风格的创新,更在于他对书法理论的探索和总结。

他提出了自己关于书法的观点和见解,对后世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观人者未必敢论其有无是非之状,然应视其自有缘故,以守分认量”,强调书法艺术的个性与创新。

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出色的技艺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集王献之被称为什么
王献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诗人、画家,那么王献之被称为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王献之被称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字子敬,小名为官奴,祖籍为琅琊临沂即现今山东临沂,出生于会稽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他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父亲更是如雷贯耳,是有“书圣“之称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他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

同时也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

曾经官至中书令,为了和他的族弟王珉区别开来,人们又称呼他为“大令”。

因为突出的艺术成就,他和自己的父亲并称为”二王“,他们父子两人又和张芝、钟繇一起被称为”书中四贤”。

献之自小就富有盛名,容貌出众,豁达不羁,虽然终日待在家里,但是言行举止自有一股超凡的气质。

他曾经和自己的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当时的名士谢安。

两位兄长所谈论的大多是世俗之事,只有他只是随便说了句问候的话。

在他们走后,客人问谢安觉得哪个比较出众。

谢安说是年龄小的那个。

客人问原因,谢安说道,但凡是杰出的人才,话都不会很多。

因为只有他话很少,所有我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平凡之人。

王献之确实是一个非一般的人才。

他的书法跟他的父亲一样冠绝天下,但是跟他的父亲又有所不同。

他最擅长的应该是行书和草书,
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也很深的功底。

而且他并不是局限于学一种风格,而是在采纳了各个书法大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终于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家。

王献之于公元386年逝世,享年四十三岁。

王献之的妻子或许听到王献之这个名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会是一代书法大家的那个王献之,会记得关于他的很多轶事典故。

还会想起他的父亲是中国历史上有“书圣”之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虽然这确实是王献之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但是关于他的家庭,人们可能所知甚少,但是这可以说是王献之一生之中最悲伤的事情了。

在王献之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位妻子,分别是:他的表姐,也是东晋重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

先来看郗道茂。

此女长得十分标致,是一个十足的美人,而且个性又文静温雅,才情兼备,是一个颇具生活情趣的女子。

因为她是王献之的表姐,因此他们从小便相互结识,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对彼此都十分爱慕和欣赏。

于是在长大之后,两家人就给他们举办了婚事,这里要指出的是,古代近亲结婚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此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两个。

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又因为王献之并不热衷于做官发财,再加上他的父亲拥有大量的山林庄园,生活十分富足,因此他们两人一直淡泊名利,整日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吟诗作画,可谓是一对神仙眷侣。

他们后来生了一个女儿王玉润,可惜很快就夭折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直到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的
出现打破了他们美好的生活。

司马道福早就对仪表堂堂又才华出众的王献之心生爱慕之情,但是当时她已经是人妇,而且王献之也早就和郗道茂在一起了。

但是司马道福并不死心,她先是因为桓济意欲谋权篡位为理由,和他离了婚。

又以王献之的妻子郗道茂没有给他陋习子嗣为理由,逼迫他们离了婚。

又让自己的父亲下旨册封王献之位驸马。

王献之也做过抵抗,他用艾叶烧伤了自己的双脚,变成了跛足。

但是司马道福说,就算他变成了瘸子,她也要嫁。

于是王献之只能和郗道茂告别,做了司马道福的丈夫。

而郗道茂在离开王献之之后,很快就因为悲伤而去世了。

而王献之和司马道府的婚姻自然不会幸福。

王献之对她没有任何情义,说的永远是客套话,甚至还娶了一个小妾桃叶,他宁愿跟小妾在一起也不想看司马道福一眼。

这就是王献之的家庭房生活,可以说如果不是司马道福的强行闯入,他和郗道茂原本应该是一对至死不渝的恩爱夫妻,结果这一切全被她给毁了,王献之虽然之后跟她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至死都没有原谅过司马道福。

王献之二三事的故事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

他无论是在草书、行书还是隶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行书和草书。

后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可见对于他的推崇和赞赏。

而关于他的趣事典故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如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的“王献之二三事”。

在“王献之二三事“主要讲述的是他少年时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跟成语“管中窥豹”有关。

在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他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叫樗蒲的游戏,他虽然也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但是却并不精通。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