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热点难点突破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押题热点难点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答案】B【解析】材料中涉及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
2.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
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答案】D【解析】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意思是说,抛弃了五帝恩威并用的施政措施,又推翻了三王治政的正确法规;“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意思是说,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这两句都与尊祖崇礼有关,故D项正确。
3.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答案】D【解析】材料中“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地缘政治,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
这反映了周以后()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中,由“天为最高神到顺天应民的天命观变化,增加了应民的内容,实际上是关注了人民的利益,是历史的进步。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热点难点突破含解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2.“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
”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3.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与材料信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不符,排除B项;“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的是国家官吏,可见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故D正确。
4.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
这反映出清代( ) A.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B.理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C.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答案】C5.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汇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易错点1 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理解不到位商周之际,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还须防止被征服者的反抗,因而周在推翻殷商之后,不可能建立领土国家,以直接统治所有被征服地区。
这说明西周A.实行分封制旨在防范叛乱B.采取地方分权是形势使然C.确立宗法制度有其社会基础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错解】A或C【错因分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片面。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A项对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认识片面,C项混淆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因而出现粗选。
【正解】B【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周在推翻商朝以后,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只能实施分封制间接控制被征服地区。
故选B。
A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说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排除C;分封制体现的是地方分权原则,排除D。
一、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1.特点: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考向一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命题规律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例1.(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1、早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两大特点(3)西周:武王伐纣,在河南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含义: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使他们成为一方诸侯的制度B.对象:王族(又叫姬姓贵族,如晋国、燕国、鲁国)、功臣(如齐国)、先代贵族(如宋国)C.核心:分封土地和人口D.权力: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制定法律、召集军队等)E.义务:政治上服从,经济上定期纳贡,军事上提供军赋和力役,保卫周天子安全F.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扩大了周朝疆域。
但地方权力过大,却导致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G.发展过程:确立并成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趋于瓦解▲宗法制(“人道亲亲也”)A.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C.特点:注重血缘宗族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分配政治权力、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D.结果: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制度E.影响:▲对古代社会而言:维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对现代社会而言: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
但它过分强调尊卑等级和血缘亲疏,与我们现在倡导民主平等相违背。
F.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如商朝的占卜)(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政治)(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分权)二、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又叫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中央管理地方的一种模式。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难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有何突出特点?其作用如何?一、特点1、分封对象方面,以同姓贵族为主体。
2、以土地和人口为纽带,以权力和义务为核心,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周天子是周王室的最高统治者,而诸侯在其封地有相对的独立性。
4、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二、作用1、利: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强国。
2、弊: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
西周后期形成割据势力。
3、后世: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一、内容和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
2、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3、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在“国”密切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
二、深远影响1、利:中国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弊:强调家挺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社会的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僚机构: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突出特点?皇帝制度具有皇位世袭、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的特点,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
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中央管理机构有何特点?1、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的中央管理机构,充分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家天下”为特点的中央行政体制。
2、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积极:1、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3、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重点与难点高考妙记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重点与难点高考妙记宏观框架[知识主线]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①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②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①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②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③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考点一宗法制与分封制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目的: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3、综合讲解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使相权有所分散。
(4)宋——“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设六部。
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的产物,C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2.(2019·全国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宋朝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北宋治军的方针是强干弱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因此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与地方控制无关,C选项排除。
北宋的贫富分化主要和政府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有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准确把握,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2019·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难点突破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难点突破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及其特点l.政治制度:王位时强制、宗法制、分的制及礼乐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其基础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王权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据嫡长子继承制。
2.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全面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两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3.主要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毫无自主权。
(2)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中。
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二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矛盾基本解决是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4.影响(l)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历史——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板)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2019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模拟)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
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
该学者意在强调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分封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故A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看出西周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排除B;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排除C;材料并没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相关信息,排除D。
高考历史最难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最难的知识点总结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考试中比较重要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尤其是殷商和周的政治制度,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混淆。
殷商时期政治制度以较为复杂的宗族制和宗法制为主导,这些制度在后来的周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而周代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对周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需要对这些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有着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
2.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是另一个困难的知识点。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而农业经济又以水利工程为基础,这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着独特的发展特点,这些内容的复杂性和纷繁性,也让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感到较为棘手。
3.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是考试中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之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诸多方面,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体系,以及经史子集等文化遗产。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化传统的内涵和特点,同时还需要能够清晰地区分它们之间的相同和差异,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考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 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是高考历史考试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之一。
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多种多样,有些涉及到宗室政治、封建斗争、农民起义等方面,这些事件的复杂性和纷繁性,令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都感到比较吃力。
学生需要对这些历史事件有着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同时需要能够将这些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5.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高考历史考试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之一。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对外贸易、对外使节、对外约束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的纷繁性和复杂性,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都较为吃力。
学生需要对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有着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0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教学案)含解析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热点题型一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例1、(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没有反应“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正确。
【变式探究】《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提分秘籍】方法1 通过古代具体实例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
如柳宗元的《封建论》、“同姓不婚”等。
解题时需结合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解答。
方法2 从分封制对西周社会稳定角度命题。
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辽阔疆域管理的一种重要行政制度。
它以血缘为准绳,构建奴隶制等级秩序,同时辅以礼乐制度,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
解题时需结合分封制影响的相关知识来解答。
方法3 从社会发展趋势角度命题。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崩溃,适应封建统一集权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逐渐形成,这是历史进步的表现。
解题时需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角度思考。
方法4 从日常生活中的历史遗存角度命题。
分封制虽然崩溃瓦解了,但是并没有消失,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社会仍然有深远影响,如地域名称、姓氏来源、区域文化等。
2019年高考历史 考试大纲解读 专题01 2019考纲解读(含解析)
2019考试大纲解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经过教育部相关部门的修订和审定,《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鲜出炉,历史科目考试大纲中考试范围及要求保持不变,考核目标与要求方面进行了部分修改与增添。
抓住考纲的细微变化,深入理解考纲的内涵对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意义非凡。
2019年考纲最新变化(一)依据的变化2018年考纲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制定,2019年考纲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制定。
【解读】(二)考查目标的变化在2018年考纲基础之上,增加“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解读】2019年高考《考试大纲》在注重备考建议:归结到高三复习层面,就要求同学们不仅要有灵活地调用历史知识在新材料、新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宏观的视野与正确的价值观。
这就需要学生在剩余的四个多月复习中,首先注重主干知识、必备知识的掌握,形成网状、立体化的知识体系,记忆精准,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其次根据高考试题特点,打破教材体例,构建清晰的通史知识框架,既要有时间主线的知识串联,也要形成碎片化的单一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
此外,还要重点关注体现社会主流价值并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潮流的社会热点,并能使用唯物史观进行价值判断与逻辑分析。
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选拔性考试需要,在高考中胜出,也能适应高校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完善的人、国之栋梁!2019历史《考试大纲》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难点梳理】一、知识要点:★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高考历史复习重难点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重难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全面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点是皇帝个人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密切相关。
2.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需要;秦灭六国,总结经验,建立统一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3.主要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2)两对基本矛盾长期存在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二是中央与地方势力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影响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族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形成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体系和特权阶层。
文化上:专制统治控制了思想文化,造成了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2.“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
”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3.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与材料信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不符,排除B项;“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的是国家官吏,可见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故D正确。
4.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
这反映出清代( ) A.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B.理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C.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答案】C5.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下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40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答案】D【解析】秦朝设郡数目是确定的,只是受到史料的影响而出现分歧,故A项错误;从表中可知,秦朝是否设立洞庭郡存在争议,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洞庭郡是否存在及其与黔中郡的关系存在分歧,故C项错误;不论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如何,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是肯定的,故D项正确。
10.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
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B.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C.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D.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可见有利于规范君主的执政,故A项正确;“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是一种道德标准,无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故B项错误;“格心之学”“格君心之非”无法得知其是非的标准,不能确定其一定是心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明代内阁非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故D项错误。
11.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12.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
这反映出清代( ) A.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B.理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C.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答案】C13.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答案】C【解析】改为州县两级,主要是为了中央控制地方的便利。
所以本题选C项。
14.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君主即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执政能力,与宗法制有关,故B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故A、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不是中央集权制,故D项错误。
1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答案】A【解析】钱穆认为汉代的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使政权向贵族特权阶级以外的人开放,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C、D三项在材料中未反映,故答案为A。
21.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③ D.①②③【答案】C22.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强化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答案】D【解析】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产物,是最高行政机构;明朝废除宰相,内阁长官称首辅,故A、B、C三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D项反映了两国内阁制的特点,故答案为D。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
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
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
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材料二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
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
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
【答案】(1)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有权监督司法审判。
利:保证监察御史的从政经验;鼓励监察官员履行劝谏之责。
弊:易导致御史滥用职权。
(2)规律: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监察体制以皇权为中心;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
(答出两点即可)24.(节选)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
以其祖配之。
而立四庙。
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答案】(1)祭祀制度:祭祖的同时祭天。
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
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分析,如:“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百世不迁之宗”“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第二小问,从宗法制核心特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政权与族权的关系角度归纳概括。
总结:近代欧洲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说明一个民族绝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不断创新。
(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西历史的比较。
首先,根据材料“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提炼出基本观点。
然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中国的优势,并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再结合史实说明中世纪的欧洲长期落后于中国,而进入近代以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领域实现了全面崛起。
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总结,强调一个民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重要性。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