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中部“雨水集蓄与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探讨
第二章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第二章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第一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一、西北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发展状况(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背景一、规划原则各地的规划、选点基本应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准则,要点如下:(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规划选择在缺乏地表水或地下水或开采利用困难,多年平均降水量250~550mm的旱地农业区(如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或在季节性缺水严重且降雨充沛的旱山、石山、丘陵地区(如西南的部分地区)兴建。
(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应首先了解规划区现有的水利设施状况、自然经济条件,并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规划,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3)工程的规模与分布的数量、类型应根据规划区的水资源循环、补给与排泄条件、当地种植作物的需水量、需水关键时期及需要灌溉的面积等资料来确定,着重解决好作物的保苗水、保命水。
(4)规划工程应集中连片,注重实效,避免重复建设。
(5)蓄水工程的选址要具备集水容易、引蓄方便的条件,按照少占耕地、安全可靠、来水充足、水质符合要求、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同时还要考虑到管理方便和便于发展池院经济的特点,优先选择在房前屋后的适宜位置。
(6)水源。
一般采用自然坡面、屋面集雨。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能选择靠近泉水、引水渠、溪沟、道路边沟等便于引蓄天然径流的场所;如无引蓄天然径流条件的,需开辟新的集雨场,修建引洪沟引水。
总之,选择水源总的原则应是:要具有能最大限度拦蓄地面、屋面、路面和场院径流、引蓄泉水及其他骨干水利工程可提供补充水量的条件。
集雨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当地径流的特点及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的容积来确定。
对于集流效率较低的下垫面可采取人工措施,减少地面入渗,保证在需水前的雨季时,各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能基本蓄满水。
(1)降水资料。
包括工程地点的多年平均、保证率为50%、75%及95%的年降雨量。
工程地点附近有气象站或雨量站且资料年限不少于10年时,可收集实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应用与实践
山
西
水
利
20 0 6年 第 2 期
明读本》等一批实用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2 0 年 03
补充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问题 。 柳林县共发展集雨旱
3 , 日 月 在 本京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上 , 评委会
致认 为。甘肃雨水利用行动” “ 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 展、 特别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 区人畜饮水 、 发展旱作
蓄利用发展》 等课题研究 , 总结 了《 集雨农业 的理论与
,
修建了大量的雨水池截流 、 处理或利用雨水 , 利用
天然地形地貌及人工设施来渗透雨水。目前已形成 了
实践》 《 、雨水集蓄利用研 究报告 》 《 、农村集雨工程简
维普资讯
-
3 - 4
期, 那时人们 已把雨水利用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
要低。国外经验证明 .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解决生活 和农业生产用水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特别在干旱 、 半 干旱地区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发展农业生产 、 改 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要。早在 250多年前 , 0 安徽省寿县修建 了大型平原 水库——芍陂 , 拦蓄雨水 , 于灌溉。秦汉时期 . 用 在汉 水流域的丘陵地区还修建了串联式塘群 , 对雨水进行 拦蓄与调节。 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长期的生 我
维普资讯
20 年 4月 06
山西 水 利 S N I WA E R S U C S HA X T R E O R E
雨水集蓄 利用技术应用 与实践
薛 辉
( 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 测局 , 山西 太原 000 ) 30 1
[ 摘要 ] 大力推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 加快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 是加 强农村 基础设施 、 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 村的重要举措 。在论述雨水集蓄利 用技术发展L , e 同时 , t . ̄ j 结合 山西近年来发展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的做 法与 成效 . 出了今后发展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注意的四个 fg 。 提  ̄ ' I
个人简历 (2)
个人简历于法稳,男,1969年7月生,山东鄄城人。
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生态经济与环境研究室副主任。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
教育经历:1995。
9~1998。
7 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生态经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1991。
9~1993.7 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9~1991。
7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7.8~2008。
8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0.8~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
1998.9~2000.7 中国农业大学可持续农业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7~1995.9,山东省菏泽市环境保护局工作。
培训情况:1.2003年8月,参加了由国家林业局、WWF主办的“森林认证高级研讨班”.2.2003年10月,参加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的“贸易、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研讨会”.3.2003年10月、11月,在北京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主办的“生态管理:战略与决策”高级培训班。
4.2004年3月、8月,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举办的“生产力计量与分析”高级培训班。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农业研究。
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和参加的课题:(一)主持的课题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研究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鼓励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的技术经济政策研究——以水资源为例4.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第2主持人)5.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黄河流域大型灌区不同管理方式的效益比较分析—-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6.福特基金会资助课题:社区林业群众参与的中国案例研究(第2主持人)(二)参加的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植物种群生态适应机理研究2。
甘肃省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现状、问题及对策
甘肃省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郭明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年第05期摘要:自然降水量匮乏成为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介绍全省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投入、节水灌溉设施设备建设、节水灌溉农艺配套及种植结构调整、节水灌溉示范區建设的现状,针对农民节水灌溉意识薄弱、项目总体资金投入不足、灌溉方法和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等问题,提供增强农民节水灌溉意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引进先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健全节水灌溉基层管理服务体系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甘肃;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3)05-0049-03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越来越突出[1]。
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加剧,加强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作成为必然趋势[2]。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境内自产水多年来平均径流量约299亿m3,人均自产水量仅为1 500 m3,居全国第22位。
甘肃是我国内陆地区,全域干旱少雨,十年九旱,自然条件较差,尤其是自然降水量相对匮乏,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
通过近几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推广及节水型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 甘肃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1.1 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投入、政策融资、社会筹资、农民自筹、银行贷款等多举措、多渠道,甘肃省为农业基础水利建设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筹集了大量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10 亿元。
其中,通过农民自筹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高达30 亿元;投入劳动力6.5 亿人次。
广大农户利用秋冬农闲时间自愿投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广大农户对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效节水农业的迫切需求。
1.2 节水灌溉设施设备建设情况甘肃省在“121”雨水集流工程基础上,每年筹集1亿元建设资金,发展集雨节灌农业面积超过3.3万hm2。
雨水集蓄利用:西北贫困干旱缺水地区的一项民心工程——秦安县刘坪乡雨水集蓄利用调研
次, 可以说十年九旱。干旱缺水使这一 统计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573毫米 , 天然条件 的地 方 ,则需要人工修建集 0. 地区粮食生产低而不稳 , 2 到 0世纪 9 但 近 1 降水量 年平 均不 足 4 0毫 雨场 。输水 系统是指将集雨场 的雨水 0 5年 0 年代 中期 ,该 地区粮食 平均亩产只有 米 , 年蒸发量 15 . 4 76毫米 , 春旱 、 旱 引入 沉沙池的输水沟或管道 。蓄水系 伏
7 8万 0 0
雨 水集蓄 利用工 程是 指在 干旱 、
半干旱及其他 缺水地 区 ,将规划区 内 及周 围的降雨进行汇集 、 存储 , 以便作
2 究对象 的范 围 . 研
之所 以确定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为该地 区水源加 以有效利用 的一 种微 是 因为刘 坪乡是一个典型 的浅 山干旱 集蓄利用技术》 的说明 , 以及 实际的社 会 调研表 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系统
水集蓄利用 ,即以天然降水集蓄工程 成本 高 、 难度大 、 效慢 , 见 影响 生态环 的政治历史使命 , 可以为解决西北“ 三 富集 、 储存技术体系为基础 , 以节水有 境严重 ;汲取地下水 ,又根本 无从 采 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 出
限补偿灌 溉为手段 ,以集水高效农艺 集 。 利用技术体系为核心 ,发展旱作集水 农业 , 提高农业 效益 , 加农 民收入 , 增 ( ) 究对 象 二 研 1 . 研究对象的选择
口
建设 社会 主 义 新 农 村 ,是 我 国现
2问题 的提 出 .
三 问 探 三 水资源 的严 重短缺 ,是西北缺水 地 区 “ 农 ” 题 的现 状 , 析 “ 农 ” 的农村地 区产 生贫 困的根本原 因 , 已 问题 在西北 干旱缺 水地 区中更具 体 、 纪 我 国改变 农 村落 后 面貌 的根 本途 更深层的问题与原 因。 径 , 系统 解决“ 是 三农 ” 问题 的综合措 成为西北 干旱 缺水地区经济 、社会全 更细致 、
白银市平川区雨水集蓄利用初探
外 还 有 泉 水 工 程 5 处 。形 成 了 沿 黄 提 灌 区和 井 灌 区 两 3
间的分配上极不均衡 , 特别是 缺乏地表水或地下水开 采 利用 困难地 区 . 雨水集 蓄利用 是解决当地农业生产及人 畜饮水 困难 的唯一途径 。 3 3 平川区解决水资源短缺 的有效 途径 . 根据 S 2 7 2 0 《 L 6 - 0 1 雨水集 蓄利用 工程技术 规范 》 的 规定 . 水集 蓄利用工 程应规划选择在缺乏地 表水 或地 雨 下 水开采利用 困难 , 多年 平均降水 量 2 0 5 l的旱 5  ̄5 0 l n n 作农业 区 。但根据平川 区雨水 集蓄利用 的工作 实践 , 在 既无地表水 。 地下 水开采利 用 困难 的地 区 , 利用 降雨相 对集中的特点 , 可采用多种形式 的工程设计来 缓解农 村 人 畜饮 水 困难及 部分高效农业生产用水 。具体 途径 有 :
群 众生 产 、 活 问题 的重要 途 径 。 19 年 开 始 , 区修 生 从 95 该
年平均蒸 发量 1 5 。干旱 山区 自然条件 严酷 , 业 7m 6 m 农 生 产基础条件差 , 民生 产生活 困难 。全 区现辖 4乡 3 农 镇 4个街 道办事 处 , 总人 口 2 .0万人 , 中农村 人 口 08 其 1 .O万人。年平均气温 1 .0℃; O3 O6 可耕H 积 35 万 h 面 .9 m,
建 了“2 集 雨水窖 ” “ 亲水 窖” 工程 , 11 、母 等 收集 利 用雨 水. 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农村人畜饮水问题 。 但对于城市雨 水资源 、 河道洪水资源 的收集利用却存在 不足。
3 2 平 川 区雨 水 集 蓄 利 用潜 力分 析 .
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业之有效途径
摩2通她 i 相
甘 肃 中部 干旱 半干 旱地 区
发展节水 型农业之有效途径
牟 龙
( 肃省定 西 市农 产 品质量 安全 监测 中心 定 西 7 3 0 ) 甘 4 0 0 摘要: 多年 来 , 旱地 科研 和 生产 实践 证 明 , 甘 肃 中部 干旱 半 干旱 地 区发展 节水 型农 业 的有 效途 径 在 为 : 面 实现 梯 田化踟; 广应 用耐 旱作 物 和抗 旱 品种回; 立 以蓄 水保 土 为 中心的保 护 性耕 作技 术 全 推 建
2 推 广 应 用 耐 旱作 物 和抗 旱 品种
形式 , 以形 成 每株 作 物周 围都有 微 型 集流 场 , 小 于 将
根据 定 西 市半 干 旱生 态 区 的气 候 特点 ,调 整作 5m / 的无 效 降水 通 过 富集 叠 加 变 成数 倍 的有 效 m 次
物 结 构 与合 理 布局 , 力 发展 马铃 薯 、 子 、 麦 等 降水 。据 定西 市 旱作 农 业科 研 推 广 中心 在 陇西 半 干 大 谷 小
19 — 0 6年 长 期定 位试 验 测 产 ,在相 同栽 培 技 术 要 在 应 用技 术 方 面加强 研 究 ,不 断 总结 成 功经 验 和 9 0 20
下 , 田地粮 食作物 平均 产量 21 5k /m , 坡地 的 推广 先进 技 术 。 梯 1 gh 2较 将会 产 生 巨大 的增产 效 果 。所 谓 “ 改 15 5k/m 净增 5 0k/m , 5 g h 6 g 增产 率为 3 %。 期抓 良型地 膜 覆 盖 ” 培 技 术 , h 6 长 栽 就是 在 种 植作 物前 , 合 结 好 农 田基本 建 设 、 面实 现 坡地 水平 梯 田化 、 全 改善 农 整地 ,利用 简 单 的开 沟设 备 ,将 膜 下 地 面做 成 单垄 业 生产 基本 条件 是实 现旱地农 业持续 发展 的基 础 。 沟 、双 垄沟 、0e 大小 的浅 坑 或起 高垄 膜 侧播 种 等 2 m
民勤县降水量和蒸发量-李忠
民勤降水量和蒸发量————民勤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探析民勤xxxx上课地点:3号多媒体教室时间:2014.9.18参加人员:高一地理兴趣小组成员一.民勤县的基本情况甘肃省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灌区,是由石羊河下游的地面水和潜水长期发育形成的我国荒漠区典型的沙漠绿洲,隶属甘肃省武威市,其东、西、北三面连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数千年来,民勤绿洲一直成为阻止两大沙漠汇合的一个重要绿色屏障,在西北地理变化和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20年间,由于石羊河上游的垦区拦蓄引水,气候趋于干旱,绿洲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为沙源,水干风起,沙逼人退。
时至今日,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94.51%,同时它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四大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民勤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水源流失,荒漠化趋重,沙尘暴肆虐……2003年以色列专家经过科学的考究,明确指出:民勤若不采取科学有效措施,17年(20年)后将从地球上消失,民勤将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并且温家宝总理已经几次批示绝对不能让民勤将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历史上的民勤,河道密如蛛网,海子星罗棋布,土地肥沃,幅员辽阔,是个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既是耕渔的塞上江南,又是牧猎的苑囿!石羊河古称"谷水",史前时代,石羊河流域曾存在大面积的终闾湖泊--猪野泽,又称休屠泽,唐朝以后称百亭海,即现在已经干涸的民勤青土湖。
解放后民勤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为民勤以及上游的武威、金昌的经济建设及防洪防涝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上游用水量的不断增加,红崖山水库积极的一面难以显现。
二.民勤县水资源现状民勤县年平均降水量在1996-2006十年时间中,2000年超过200mm;2006年降水量为150mm—200mm;其他年份降水量都小于150mm。
《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理论技术与实践》读书笔记模板
第三章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系统组成及其规划
第一节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体系 第二节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系统组成 第三节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要求 第四节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方法 第五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模
第四章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系统设计
第一节雨水集蓄利用集水工程技术 第二节雨水集蓄利用引水工程技术 第三节雨水集蓄利用蓄水工程技术 第四节雨水集蓄利用净水工程技术 第五节雨水集蓄利用供水工程技术 第六节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技术 第七节雨水集蓄利用自动控制技术
第五章雨水集蓄利用 农业高效用水技术
第六章雨水集 蓄利用材料与
设备
第七章农村雨 水集蓄利用工 程管理
第二章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基本原理与理论创新
第一节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及理论基础 第二节雨水集蓄利用潜力及评价 第三节雨水叠加利用技术及其理论 第四节塑料大棚雨水高效利用技术及其理论 第五节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匹配技术及其理论 第六节设施农业雨水集蓄长系列计算经济利用模式及其理论 第七节雨水集蓄利用蓄水设施结构优化技术及其理论 第八节雨水集蓄利用水质净化技术及其理论
第九章甘肃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效果评价
第一节甘肃雨水集蓄利用实施效果评价 第二节甘肃农村雨水集蓄利用效益分析 第三节甘肃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经济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甘肃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总体评价
第四篇展望篇
第十章雨水集蓄利用展望
第一节雨水集蓄利用需求 第二节雨水集蓄利用发展方向 第三节雨水集蓄利用途径 第四节雨水集蓄利用方式 第五节雨水集蓄利用模式 第六节雨水集蓄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规划管理 第二节建设管理 第三节运行管理 第四节水质管理
第八章农村雨 水集蓄利用实
践
第九章甘肃农 村雨水集蓄利 用工程效果评 价
论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2004年3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 第3期收稿日期:2002-06-27作者简介:朱强(1935-),男,浙江杭州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田水利及水资源研究。
文章编号:0559-9350(2004)03-0060-05论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和实用意义朱强,李元红(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本文论述了雨水利用在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认为雨水集蓄利用是水资源开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许多缺水山区是水资源开发不可替代的形式;因此建议应以降雨量作为水资源的总量来进行评价。
雨水集蓄利用与传统旱作农业相结合,在作物生长临界期进行有限人工供水,能显著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有可能实现旱作农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雨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中图分类号:TV21319文献标识码:A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北、华北、西南的缺水山区及沿海和海岛地区出现了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新型措施,即雨水集蓄利用。
采用这些措施的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地面水和地下水严重缺乏或季节性缺乏;地形上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修建跨流域引水等骨干灌溉工程的条件十分困难;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天然降雨,而降雨的年内分布十分不利,水分供需严重错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没有可靠的生活饮用水供给,经常需要政府运水救济。
雨水利用是一项古老技术,我国西北山区人民早就有打窖蓄水供家庭用水之需的传统,南方山区也有修建山塘解决缺水困难的实践。
但限于过去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传统雨水利用收集雨水的效率很低,蓄水工程渗漏大,集蓄的雨水连饮用也难以满足,更不要说解决农业生产用水了。
近年来兴起的雨水集蓄利用采取工程措施,有计划的设置集流面,提高集流效率;对蓄水工程采取防渗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不仅解决人畜饮用,而且在现代节水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对作物、树草的补充灌溉,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雨水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大大提高。
甘肃省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研究
甘肃省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研究甘肃省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研究一、引言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兼具农业、畜牧业和能源资源的省份。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甘肃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和粮食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可持续利用,需要进行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研究。
二、甘肃省的资源状况1. 水资源: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山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东部地区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则非常干旱。
河流水量较小,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对于保证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2. 土地资源:甘肃省地势复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山地、草地和沙漠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起到不同的作用。
因此,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甘肃省面临的重要课题。
3. 能源资源: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煤炭和新能源资源。
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甘肃省的能源供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甘肃省还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新能源资源,以提高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4. 粮食系统:甘肃省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发展对甘肃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限制,粮食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确保粮食供应安全,成为甘肃省农业政策的关键问题。
三、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关系分析1. 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耦合关系: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在甘肃省的自然条件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
因此,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之间必须进行合理的耦合协调,以实现最优的农业生产效益。
2. 水资源与能源资源的耦合关系:能源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甘肃省地势复杂、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减少能源资源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水资源与能源资源之间的重要耦合问题。
甘肃水利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中 心 并 确定 为 中 国政 府 对 外 技 术 援 助 培 训基 地 之
一 一
发展
改 善 当地 生 态 环 境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
设立 了4 3 个省
。
该 中 心 是 目前 睢
社 会意义
级 节 水型 社 会试点
。
的 国 际 性 雨 水 利 用 专业 培 训 机 构 开 始 对甘 肃省水 资源及 其
,
为北 方干 旱 半干 旱地 区创 造 出
科技 进步 为甘肃水利建设添砖加 瓦
—
—
国家
“
八五
”
、 目
,
种基 于 区 域水 资源 承 载力 的现 代
20
世 纪 8 0 年 代 以来
,
在 全 国率 先
是 甘 肃 水 利 建 设 史上 难 度 最 高 的 跨 流 域 引 水工 程
,
水 利建 设 与 经 济社 会 协调 发展 的新 模式
) 景 泰 川 电力 提 灌 工 程
、
、 、
月
黑 河 中 游 的 张掖 市 第
、
一
次 实施 全 线
改革
,
初 步建立 起符合省情
、
水情
跨 省 区 跨 流域 高扬程
多梯 级
。
、
大
闭口
集 中下 泄
,
”
,
实 现 我 国有 史 以来 首 次
和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要 求 的水 利 工
流 量 的 大 (2 ) 型 水 利 电 力 提 灌工 程
,
( 五 ) 农 业 节 水 灌 溉 ( 日 元 贷款 ) 项 目
自19 8 0
甘 肃 省首 次利用 外国政府 贷款 的大 型 农
关于中国雨水集蓄利用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
文章编号:100722284(2009)0820052203关于中国雨水集蓄利用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唐小娟(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兰州730000) 摘 要: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干旱程度愈演愈烈的不利局面,合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成了水资源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
但如何才能实现天人合一、人水和谐,实现我国雨水集蓄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总结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发展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基于新时期我国贫困缺水地区的基本现状以及发展贫困缺水地区新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加快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思路,提出了我国雨水发展的前景和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以望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雨水集蓄利用;发展前景;思考 中图分类号:TV991.64;S273.1 文献标识码:AR eflections on China ’s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R ain w ater H arvesting and UtilizationTANG Xiao Οjuan(Gansu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 :Faced with serious water shortage and drought ,to develop and utilize rainwater rationall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using water resources.But how we can realiz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wat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worthy of consideration.By summing up China ’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rainwater harvesting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na ’s poverty and water shortage in the new era New ways to accelerate and develop rainwater harvesting are discussed ;Chi 2na ’s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rainwater and water policy are pointed out and providing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national policies is looked forward to.K ey w ords :rainwater harvesting and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consideration收稿日期:2009203226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1B04)。
甘肃省情——生态建设
在甘肃治沙研究所的指导下,甘肃省在民勤县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具有北方荒漠特色的沙生植物园,面积64公顷,使中国荒漠植物的引种驯化,种质资源保存走向了科学化。现已引进保存国内外荒漠植物478种,迁地保存国家级濒危植物25种,珍藏荒漠区动植物标本9600余份;这里昔日黄沙茫茫,如今一片绿荫。栖息于此的鸟、鼠、兽达50余种,其中有金雕、荒漠猫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该所现已发展成集科研、推广、教学、旅游为一体的重要场所。
首先,启动长江、黄河L中游生态林业建设工程,总任务421.5万公顷。这项工程覆盖全省10个地区(州、市)、68个县(市、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6.1%。
其次,积极实施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这项工程涉及河西5地(市)、19个县(市、区),工程区总任务111.9万公顷。这是甘肃省林业生态建设又一大型主体工程。
同时,兰州市还加快环境法制建设步伐,颁布了6个地方性环保法规。
经过艰苦努力,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好转。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三项指数降低。到2005年,兰州市三项指数将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兰州市在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和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兰州市大气中飘尘和二氧化硫浓度曾分别超过国际标准15倍和3倍。这引起了甘肃省和兰州市几届政府及全市人民的高度重视。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市两级政府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实施“蓝天计划”,推行“绿化、气化、热化、阳光和型煤”五大工程。通过绿化工程,使城郊大片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城区绿化覆盖率达11.8%。通过煤气工程建设,使大量居民用上煤气。通过热化工程,建成兰州第二热电厂,供热面积扩大,替代了许多锅炉房。通过型煤工程建设,发展工业用型煤和普及民用型煤,实现了全市民用煤型煤化,使烟尘排放量大大减少。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建成太阳房30座,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雨水集蓄调查报告
陇水管(2008)014号签发人:于焕琦陇县雨水集蓄利用发展旱作农业灌溉工程调查报告县水利局:陇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农村劳动力11万个。
总土地面积2418Km2,耕地面积59万亩,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有塬、丘陵、沟壑、梁峁和河谷阶地,其中南北浅山区大沟梁、沟壑纵横,坡耕地占70%以上,干旱缺水,一直是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997年开始,至2006年底,在我县南北干旱山区建成农业补充灌溉水窖工程共3280眼。
灌溉水窖工程的实施,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从1997开始,至2006的年底,我县发展雨水集蓄旱作农业补充灌溉水窖工程共3280眼,蓄水容积7.51万m3。
工程总投资528.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6.94万元,地方配套35万元,群众自筹156.16万元,共投工49200个工日。
单窖工程蓄水20——30m3,平均投资1600元,其中国家投资1000元,地方配套100元,群众投劳折价500元。
本次调查核实,现有灌溉水窖3090眼,报废190眼,工程使用率达90%以上,蓄水容积6.23万m3。
其中效益发挥好的共2310眼,占总眼数的75%,效益发挥中等的470眼,总眼数的15%,效益发挥差的共310眼,占总眼数的10%。
雨水集蓄旱作农业补充灌溉水窖工程在我县偏远山区的推广及应用,对作物增产、提高作物品质和调整农业结构等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区内作物灌溉有了一定保证,作物产量明显提高,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农作物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转型,作物产量、质量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
本次调查,我们重点对牙科乡李家塄、牙科和梁甫 3 村的工程运行及效益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三个村共有930户,2900人,耕地面积8940亩,其中水浇地1860亩,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
甘肃省榆中县 浅谈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干旱山区水窖蓄集节灌技术
甘肃省榆中县浅谈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干旱山区水窖蓄集节灌技术榆中县北部山区七乡地处榆中北部干旱山区,这里山大沟深,地形起伏,山高坡陡,没有地下水可以利用,十年九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落后局面,自然经济、文化、生活等条件较差,特别是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成为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一、基本情况榆中县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300mm,而蒸发量却高达1000mm以上,平均海拔1800~2400m,年平均气温5.9℃,全年无霜期110d。
全年250~350mm左右的降雨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唯一水源。
由于降雨在一年中分布不均,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有限的降水又常常在几次雷雨中一泻而光。
如果完全靠天然降雨,作物产量波动很大。
在90年代,当地的农技人员与农民一起,创造出一种蓄水的水窖,把夏秋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通过一家一户的农田地头水窖蓄存起来,作为第二年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在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期间,如遇有旱情,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时,即采用“坐水种”或滴灌技术进行补充灌溉,增强抗旱能力,使干旱年份作物产量得到保障。
水窖蓄集节灌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121雨水集流工程”。
二、修建集流蓄水窖一个完整的集流蓄水窖系统由集雨面、导水沟、沉淀池和水窖四部分组成。
集雨面的作用是收集降雨,然后通过导水沟、沉淀池进入到水窖中。
凡是有一定面积的山坡、道路、庭院、场院或屋顶都可作为集雨面,也可以人工修建集雨面。
蓄水窖应修建在集雨面附近,以使它在雨季能够集满水,要力求进水和用水方便。
灌溉用水窖,应修在灌溉田附近,并尽量高出田块,以便于自流和提灌。
沉淀池长1~1.5m,宽1m,深1m,高于进水口,距窖1m。
沉淀池的大小、形状都不很严格,只要能达到沉淀泥土的目的就行。
在集雨面的下方修引水沟。
在沉淀池与水窖之间的引水沟要用水泥修建。
以减少泥沙进入水窖。
对配套设施千万不能放松,一定要保证让雨水能顺利的进入蓄水窖内,达到收集雨水的目的。
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对甘肃扶贫开发跨越发展的重要性
(作 者 系 中共 崇信县 委 书记 )
(上 接 第 37页 ) Nhomakorabea四是 甘 肃 中部 地 区改 善生 态 环境 的 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
三是解决甘肃中部地区缺水问题 的 重大工程。甘肃中部地区主要为黄土高 决。到 2020年,农 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唯一水源工程 。受益区人均水资源 占有 原丘陵沟壑区 ,植被稀少 。干旱少雨 ,区域 明显提高 ,农村饮水安全保 障程度和 自
型农 田水利重点县 、河堤治理等工程 ,力 文化体制改革 ,鼓励支持有实力 的企业 题。加大科技推广普及创新力度 ,提高全
争实现' 7内河川园田灌溉化。加强 电力通 团体创办文化实体。高度重视文化人才 民 科 学 文化 素质 和科 技 推 广 应 用 水 平 。
讯设施建设 ,优化电力配置 ,加快“三 网” 队伍 建 设 ,定期 召 开 文 代会 ,出 台优 秀文 全力 保 障改 善 民生 ,严 格 落实 惠 农政 策 ,
社会参与 、市场运作 ”的工作机制 ,扎实 资源 ,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原 本生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健全公共决
推进 文 化 事业 改 革创 新 。一 是着 力 加 强 创和现实题材的文艺作 品创作 ,做大做 策 、利益 协 调 、诉求 表 达 、矛 盾调 处 、权 益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眼提高公 民道德 精 《大学生村官》《武康郡王李元谅》《煤 保 障 机 制 ,加 强 流 动 人 口 、两 新 组 织 、治
州 、定西 、白银 、平凉 、天水5个市辖属的榆
引洮供水工程是 旨在解决甘肃省中 供水二期工程上马能够彻底解决中部地
中、渭源 、临洮 、安定 、陇西、通渭 、会宁 、静 部干旱地 区 1 1个 国家扶贫 重点县城镇 区会宁、通渭等 8县(区)城乡生活、工业、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探讨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探讨摘要: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是40%,是在不考虑废污水处理与利用以及“洪水资源化”的前提下的设立的标准;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平均接近2%,但南北差异很大极不平衡,北方河流长时期水资源利用程度高达80%,甚至更高;随着我国废污水的处理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常态化,结合中国特点与实际,经分析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可适当提高,我国北方设高为60%,南方也可维持在40%。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率)警示线中水利用洪(雨)水利用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概念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定义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耗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是水资源利用中的耗水程度。
通常从水资源规划利用角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供水能力,即保证率为7%时可供水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比值,是表征水资源可利用程度的一项指标。
从水资源利用统计分析计算的角度,除了实际耗水量,也可采用供水量与总的水资源量之比,体现的是水资源量被耗用即供用水利用的程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又可分为河川径流(简称地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一般以河流为单元只统计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为单元时综合统计,或分别统计,但不特别指出时(如综合利用率),也仅是指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比如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就是指该河流的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
由于河流来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又有丰水年、枯水年和平水年之分,所以在计算当年实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时,随着水量的变化又有所不同。
当然,一年里也有丰水与枯水期,丰水期即汛期的水水库拦蓄后枯水期使用。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
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黄河河川径流量为370亿m3。
黄河可供水量是扣除输沙水量及生态水量,亦称河道外的可利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占有 量仅 为 世界 平均 占有 量 的 1 和 34 被 联合 列为 世界 1个 溉 ,由 于水 量 有 限 ,一般 采 用 灌 关键 水 或 救 命 水 的 办法 。 / 4 /, 3 贫 水 国之一 ,再 加上 水土 资 源分 配组 合极 不平 衡 ,南北 方相 差 十 分悬 殊 。进 入 2 世 纪 9 年 代 以来 ,干旱 日益 严重 ,伞 国年受 旱 0 0 3 、结 合 小 流域 综 合 治理 ,发展 农 林 业灌 溉 在 山丘地 区 , 合小 流域 治 理工 作 , 结 将水 土 保持 和集 雨灌 溉
窑 ) 窖 ( 井) 般 蓄水 3 5 m ,水窑 一般 蓄 水 10 20 ,水 旱 一 0~ 0 0 — 0m,
我 是一个 水 资源 缺乏 的 国家 , 均 占有量 和单 位 面积 耕地 再 配 上适 宜 的灌 溉 系统 ,即可 进行 大 田作物 ( 人 粮食 、瓜 类 等) 的灌
小康 的一 条有 效 途 径 。
二 、甘肃 中部在利用 雨水资源 发展旱作农业 方面 的传 统
经 验 和 主要 途 径
由于条 件 的限 制 , 去广 大群 众对 雨水 利 用仍停 留在 自发 阶 过 段 ,雨水 资源 既没 有形 成 规模 利用 ,也 没 有产 生规 模效 益 。随着
我 国雨水 利用 有着 悠 久 的历史 , 干旱 半干 旱 山区 的人 民在 同 水 资 源 日益紧 缺 ,用水 矛 盾不 断加 剧 ,雨水 作 为干 旱 、半 干 旱地
的农 牧 业 区 ,光热 条 件 好 ,可 供 开发 的耕 地 和 草 地 资 源潜 力 很 院 ,屋顶 面 多是 水泥 石灰 土 和瓦 ,为 收集 雨水 创 造 了条件 。根 据 大 ,但 水 资源 短缺 制约 着这 些 资源优 势 的发 挥 。 由于 地形 和 经济 当地 降雨 量 、降 雨强 度 和集雨 面 积 的大小 ,在 庭 院 内 、场 院边或 条件 的 限制 ,这 些 地 区兴 建 骨干 水 利 工程 不但 投 资 大 ,工 期长 , 地头 修建 蓄水 设 施冰 窖 和水 窑) 汛期 拦 蓄雨 水并 存储 起来 , , 除解 施 _ 度 大 ,带 来 的生 态环 境 问题多 ,而且难 以全面 解决 灌溉 问 决人 蓄饮 水 之 外 ,还 可利 用 有 限 的水 源发 展 庭 院经 济 。 如种 植 T难 题 。因此 ,如何 充分 利 用 当地唯 一有 潜 力的 降雨 资源 ,发 展有 限 业 、养殖 业和 小 型加 工业 。实 践证 明 ,这 是 山区人 民脱 贫致 富奔 灌 溉 ,提 高 作 物 产 量 ,促 使 农 民脱 贫 致 富 ,显 得 十 分 必 要 。
式 出现 ,造成 水土 流失 和无 效蒸 发 ,雨 后又 无水 灌溉 ,大旱 之年 连人 畜吃 水 也 困难 ,群 众 生活 较贫 因 。而这 些地 区却 是 我 国重要 4 、利 用 庭 院 、场 院 和屋 顶 面 集 雨 ,发 展庭 院经 济
农 户 房 前 屋 后 和村 边 地 头 ,一般 都 有 经 过 碾压 的庭 院 和 场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三 、 各 地 对 “ 水 集 流 ” 的研 究 与 开 发 利 用 前 景 雨 1 、各 地 对 “ 水 集 流 ” 的 研 究 状 况 雨 自上 个世 纪 8 年 代 以来 , 0 国外雨 水利 用得 到 迅速 发展 , 不仅
1 、修 筑梯 田 ,拦 蓄雨 水 ,发 展 雨 养 性 农 业 干旱 、半 干旱 地 区 由于 地形 复 杂 ,沟 壑 多 ,土 层 薄 ,保 水
中职教育
对 甘 肃 中部 “ 水 集 蓄 与利 用 技 术 " 的研 究 与探 讨 雨
文 /杨 映 泓
摘 要 :我 国是 一个水资源缺乏的 国家,被联合 国列为世 界 1 个贫水 国之一 。特别是地 处西北地 区的甘肃省 ,大多数地方 3 的年 降雨量在 4 0m以下,且 集中在 6 9 0m — 月,并 以暴 雨形 式出现 ,造成水土流失和无效 蒸发 。大旱之年连人 畜吃 水也 困难 ,群 众生活较 贫因。由于地 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这些地 区兴建 骨干 水利工程 不但投 资 大、工期 长、施 工难度 大,而且难以全面解
决灌溉 问题 。因此 , 如何充分利用 3地唯一有 潜力的降雨资源,发展 有限灌溉 , 高 物产量 , - ' 提 作 促使农牧 民 贫致 富,显得十
分 必要 ,也 是 当地 迫 切 需要 解 决 的 问题 。
关键词:甘肃 中部 ,雨水 集蓄 ,节水灌溉 ,技 术,探 讨
一
、
甘 肃 省 水 资 源 现 状 与 发 展 节 水 农 业 的必 要 性
面积 达 20 万 k 右 ,每 年 因旱灾 粮食 减产 7 0 k 左 右 。特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通 过 集 、拦 、 引 、蓄 、灌 等 综 合 措 施 ,充 70 m 左 0亿 g 别是 地处 西北 的 甘肃 中部 地 区 , 多数 地方 的 年降 雨量 在 4 0 m以 分 利用 本流 域 内的 雨水 资源 ,发 展大 田作 物 或林 地 的灌溉 ,既 保 0r a 下 ,且 降雨 年际 年 内分配 不 均 ,多集 中在 6 9 ,并 以暴雨 形 护 了水 土 ,又促 进 了 山区农 林 业 的发 展 。 — 月
干旱作 斗争 的过 程 中 ,创 造 了许 多雨 水集 蓄利 用 经验 。如修 建 土 区可利 用 的潜 在水 资 源 ,引起 水 问题专 家 、学 者 的重视 ,并 深入 窖 、大 口井 、蓄 水塘 等 工程设 施 进行 蓄水 ,还 进行 了如 修 筑梯 田 开展研究 ;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和支持 ,使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 等 传统 的就 地 蓄雨措 施 ,发 挥 了很大 作用 。其 经验 和途 径 主要 有 广度 不 断发 展 ,使 有 限 的雨水 资 源得 到 广泛 的 开发 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