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完)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掌握相关的核心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您梳理的一些必背知识点。
一、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意味着教育不是随意发生的,而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包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智育侧重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育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美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创造能力;劳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同时,教育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而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政治思想等方式,对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影响。
教育与文化相互交融。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对文化具有传承、创新和融合的作用。
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教育。
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不平衡性体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以及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因此,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要求教育要树立信心,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其不足。
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教学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知识:教师需要熟悉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育学知识: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学理论等,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3. 教学方法知识:教师需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了解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等。
4. 教学资源知识:教师需要了解并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技术设备、教材和参考书籍等。
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设计教学方案和课程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2. 课堂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维持课堂秩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评价的能力,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4. 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具备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 学历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学历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理论。
2. 培训进修:教师可以参加各种教师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更新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 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教育教学相关书籍、论文等,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
4. 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的总结:1.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概念、目的和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教育理论- 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心理学基础知识-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动机理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3.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学生权利保护和教育公平问题4. 教育评价与测量- 教育评价的目的、类型和方法- 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工具- 教育评价与测量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5. 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流程-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实施的技巧和方法6. 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 班级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学生指导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行为问题的识别与干预7. 教育技术与应用-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8.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9. 跨学科知识- 跨学科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跨学科知识在教育中的应用- 跨学科教学的策略和技巧10.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方法- 教育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教育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应用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汇总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二、简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两再一新”)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五、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七、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八、简述现阶段我国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9、简述学制建立的依据(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十、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资料3.制定研究计划4.搜集与整理材料5.撰写研究报告6.总结与评价十一、简述研究报告的一般构成1.研究目的2.问题的提出3.研究方法和现象4.研究结果与分析5.讨论与建议6.附录十二、简述课程的类型1.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3.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和对学习的要求,以及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按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5.按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6.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3、简述泰勒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基本观点(过程)?1.学校应努力达成哪些目标2.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如何实现14、简述我国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小学以综合课程为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5、新课程理念改革的“四观”简述现代学生观学生观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4.学生成长需要人文关怀教师观1.角色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开放教师2.行为转变: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民主、互动和教学相长;教学上强调课程帮助引导启发;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强调合作简述现代创新观1.破除知识中心观念2.破除教师权威观念3.培养问题意识4.破除智力中心或智育中心的观念简述现代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科学16、简述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十八、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4.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统一(教育性规律)19、简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1.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1。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是().A。
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B.凯洛夫的《教育学》C。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2.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B。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D。
凯洛夫《教育学》【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
夸美纽斯D。
洛克【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4.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A。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B。
卢梭《爱弥儿》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凯洛夫《教育学》【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二一、单项选择题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
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
课程目标D.教科书【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2.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A。
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
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
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思想改革【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4。
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 )。
A.综合课程B.广域课程C.相关课程D.核心课程【答案】A。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语文
阅读理解
需要通过对文章的仔细阅读理解,回答相关问题。
写作
需要理解常见的汉字规范和基本的语言要素,从而写出深入浅出的文章。
数学
算术运算
要求掌握基本的算术运算和思维能力,如加、减、乘、除、整数、分数等。
空间几何
需要掌握基本的几何概念和规则,如常见的直线、角、圆等。
英语
听力
需要具备较好的英语语感和听力理解能力,听懂和理解简单的
对话和文章。
阅读
需要掌握基本的单词和语法,能够理解简单的英语文章和句子。
社会
历史常识
需要了解国家和世界的基本历史和文化,掌握世界各地的基本地理信息。
社会常识
需要了解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和基本规则。
科学
科学常识
需要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科学探究
需要具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研究基本能力,了解科学实验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安全知识。
(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熟背):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桑代克)、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凯洛夫)(三)教育的功能:教育与人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通关试题库(有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通关试题库(有答案)单选题(共40题)1、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A.强调直观教学B.强调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答案】 B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传授知识B.传承文化C.培养人才D.服务社会【答案】 C3、卡特尔在其人格因素论中,将人格特质分为( )和根源特质。
A.个别特质B.共同特质C.表面特质D.次要特质【答案】 C4、“跳一跳,摘到桃”主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理论依据是A.最近发展区理论B.范例教学理论C.合作教育学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答案】 A5、心理学研究指出:2~3岁是学习口头言语的最佳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开始为最佳。
这些都说明了心理发展存在()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答案】 C6、小玲性情沉静,情感发生缓慢而微弱,不外露,忍耐力强,她的气质类型属于( )。
A.黏液质B.多血质C.抑郁质D.混合型【答案】 A7、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B.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答案】 D8、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
这种心理活动属于()A.无意记忆B.有意记忆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答案】 C9、在情绪ABC理论中,B指的是()A.诱发性事件B.个体的情绪C.对事件的看法D.个体的行为反应【答案】 C10、小军由于对物理感兴趣而努力学习物理.小花为了期末得到妈妈的奖励而努力学习物理。
小军和小花的学习动机分别是()。
A.内部动机,外部动机B.高尚动机,低级动机C.外部动机,内部动机D.低级动机,高尚动机【答案】 A11、在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这是对哪一关系的争论()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B.知识与能力C.分科与综合D.知识与思想【答案】 B12、“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等词语,描述的是哪一类课堂气氛的表现 ( )A.积极型B.消极型C.对抗型D.顺从型【答案】 C13、使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教学原则是( )。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完整版
• 引言 • 教育基础知识 • 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 • 学生管理与教育评估 •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技术 • 实践案例与反思
01
引言
目标与目的
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使教师掌 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解教育的本质 和目标,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
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 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高中教育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高中教育 选择,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
中等。
高等教育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推动科技 创新和社会进步。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方针
明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指导思 想,为教育发展提供基本方向
。
教育法律
制定和实施教育法律,保障教 育的公益性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
05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技术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
是指教师在整个教育生涯中,通过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 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学科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过程。
职前培养
在教师入职前,通过师范教育或教师资格认证培训,让教师掌握基本 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知识。
入职培训
在新教师入职时,提供一定时间的辅导 和培训,帮助新教师适应教学 环境、掌握教学技能。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 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问题解决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英语教学方法
总结词
情景教学法
英语教学方法应注重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 英语表达和应用。
任务教学法
(完整)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库
1.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 )。
A蔡元培B黄炎培C陶行知D老子2.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C ).A斯宾塞B洛克C培根D卢梭3.( B )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A《论语》B《学记》C《大学》D《孟子》4.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A)。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生产关系D教育制度5.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7.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体育课).A体育课B体育兴趣组C社会实践D运动会8.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是( C )。
A《论演说家的教育》B《论语》C《学记》D《普通教育学》9.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癸卯学制)。
10.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A《爱弥儿》).A《爱弥儿》B《大教学论》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理想国》11.在教育理论著作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的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主张发现学习的著作是(《教育过程》)。
12.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是( A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C《论演说家的教育》D《学记》13.(《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论的初步形成。
14.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15.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1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17.学校教育制度最早产生于(D欧洲)。
A美洲B日本C美国D欧洲18.199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六三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19.(《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20.我国2006年修订后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施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涵义和地位主要是单选题为主。
大家识记即可。
师生关系的内容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师生关系的内容主要以单选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例如,教学上师生是什么关系?人格上师生是什么关系?社会道德上师生是什么关系?简述师生关系的内容。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1.尊师爱生现代教育中的“尊师爱生”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信赖,学生对教师的这种尊敬与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2.民主平等民主平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3.教学相长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4.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和能力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教育知识是指教育工作
者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取的各种有关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能。
而教育能力则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所掌握的教育知识,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预期效果的能力和水平。
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知识。
教育
知识是教育工作者的基础,它包括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系统学习和实践。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教育知识,教育工作者才能够准确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指在实际
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教育知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应对各种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学习和研
究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同时,还应注重实践,通过实际工作经验不断积累和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只有不断提升教育知识和能力,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教育知识和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不断强化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以下是为您总结的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教育与社会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4、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一、教育基础知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2. 教育的功能(2)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它使人类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包括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等。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包括学生、儿童、成人等。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传授给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道德品质等。
(4)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4. 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1)科学性原则:教育内容和方法应符合科学规律,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全面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材施教,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
(4)实践性原则:教育应注重实践,使受教育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5. 教育的主要类型教育的主要类型包括:(1)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旨在为儿童入学打好基础。
(2)初等教育:指对612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小学教育。
(3)中等教育:指对1218岁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教育。
(5)成人教育:指对成年人进行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
(6)特殊教育:指对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进行的教育,如对残障人士、问题儿童等的教育。
二、教育能力1. 教育能力的基本概念教育能力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技能等。
2. 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信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完整版精华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完整版精华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每位教师必备的核心素质。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整理了这份完整版精华。
本文档将涵盖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学生评价、课程设计等方面,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教学的定义与目标教育教学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社会中能够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发展。
2. 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启发引导: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1. 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这些方法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现代的教学方法现代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
这些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生评价1. 学生评价的原则(1)客观公正:评价结果应客观、公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2)全面综合:评价应涵盖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3)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 学生评价的方法学生评价的方法包括课堂观察、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的原则(1)科学性: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起到培养人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由专业人员、专门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4.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体现在: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6.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7.教育的起源说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8.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该学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9.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该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10.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家。
11.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国际化。
12.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3.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14.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31.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3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33.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和高尔顿。
34.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和斯金纳。
3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有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6.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37.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38.西方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典型学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制。
英国是典型的双轨制代表;单轨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39.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40.1903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41.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42.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该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43.1995年《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44.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与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
横向划分可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类型,纵向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
45.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46.2010年6月21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47.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
48.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49.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50.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该理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51.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该理论的观点是:要从个体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52.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
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5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54.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55.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包括:(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6.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57.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58.中学教育科研是指中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探究教育现象本质的活动。
其目的是在自己工作中研究教育现象,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59.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
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60.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是中学科研经常使用的方法。
61.历史法是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对于中学教师来说,就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加以回顾,通过分析和思考,将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62.实验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63.行动研究法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谋求解决和改进当前问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第二章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3.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4.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5.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视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6.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7.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
8.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9.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0.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11.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12.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13.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4.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