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2024初级经济法基础必考知识点讲义
2024初级经济法基础必考知识点讲义一、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经济法的含义:经济法是国家用来调整和保护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的特点:经济法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为宗旨,以法律形式规范经济活动,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经济法的分类和体系1.经济法的分类:经济法可以分为一般经济法和特殊经济法两大类。
2.经济法的体系:经济法体系包括经济基本法、经济组织法、经济关系法、经济秩序法和经济活动规则法五个方面。
三、经济法基本原则和目标1.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经营、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等。
2.经济法的目标:经济法的目标主要包括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市场竞争、实现社会公正等。
四、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1.市场经济的法律性质:市场经济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的经济活动,法律是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
2.市场经济的法律规制:市场经济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等方式来规制市场经济活动。
五、经济主体的法律地位1.经济主体的种类:经济主体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经济主体的法律地位:经济主体拥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经济权益和承担经济责任。
2.经济法的国际合作和规范:国际经济合作主要指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国际经济规范主要体现为国际经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七、市场秩序与竞争的法律保护1.市场秩序的法律保护:市场秩序的法律保护主要包括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禁止和惩罚,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2.竞争的法律保护:竞争的法律保护主要包括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八、合同法基本原则和合同的形成与效力1.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愿、自由订立、诚实信用等。
2.合同的形成与效力:合同的形成主要包括合意、成文形式、真实意思表示等要素,合同的效力主要包括生效、履行、变更、解除等。
九、公司法的基本概念和组织形式1.公司法的基本概念:公司法是以公司为主体的法律制度。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考试内容:掌握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的欲望;二是购买的能力,即有支付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例题1·单选题】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
A.愿意购买的数量B.能够购买的数量C.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D.实际购买的数量答案:C(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考试内容:掌握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但对于某些产品来说,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的,比如:劣质商品,吉芬商品(3)产品价格。
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5)互补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6)预期。
(7)其他因素:如商品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例题1·单选题】消费者收入一般是指社会的人均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A.呈同方向变化B.呈反方向变化C.不相关D.完全等价答案:A【例题2·多选题】关于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B.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C.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将提前购买D.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随之降低E.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答案:ABDE【例题3多选题】属于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 消费者偏好B.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C. 替代品的价格D. 互补品的价格E. 产品生产成本答案:ABCD【例题4·单选题】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经济师测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经济师测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考试内容:熟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主要方式。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例题。
单选题」(2006年试题)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
A.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C.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D.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答案]B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初级经济师考试科目是:《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中华会计网校整理了初级经济师考试预习辅导资料,供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考生备考。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之一。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可以分为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
相对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有关经济指标的比率,通常用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该指标综合反映政府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程度,反映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和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程度。
还经常用的一个指标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和反映中央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掌握)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政收入占国内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
2.生产技术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3.经济结构4.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因素5.价格因素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总水平升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二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
(三)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1.效率和公平的标准效率标准,就是要考虑既定的财政收入规模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公平标准,就是在确定财政收入规模时,要公平地分配财政税收负担。
2.“两个比重”的衡量标准我国通常用两个比重来间接地反映效率与公平的兼顾程度。
“两个比重”就是指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三、政府债务收入(一)政府债务收入的涵义和特征掌握政府债务收入的涵义:政府以债务人身份,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国家公债,简称国债;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
由于我国不允许地方发行债务,因此我国的公债一般是指中央政府的债务。
2024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考点讲义--第四章-税法概述及货物和劳务税法律制度
2024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考点讲义第四章税法概述及货物和劳务税法律制度第一节税收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增值税法律制度第三节消费税法律制度第四节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法律制度第五节车辆购置税法律制度第六节关税法律制度第一节税收法律制度概述一、税收与税收法律关系(一)税收与税收法律关系1、税收的概念与特征税收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
①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②社会剩余产品和国家的存在是税收产生的基本前提。
③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2、税法的概念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宪法为依据,调整国家与社会成员在税收征纳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税收秩序,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是国家税务机关及一切纳税单位和个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规则。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税收特征的有()。
A.强制性B.灵活性C.无偿性D.固定性答案:ACD(二)税收法律关系1、税收法律关系的概念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在调整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之间的税收征纳关系过程中形成的税收权利与税收义务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一样也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构成。
2、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多选题】2021年9月税务机关对甲公司2020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进行检查,要求甲公司补缴企业所得税税款56万元并在规定时限内申报缴纳。
甲公司以2020年企业所得税税款是聘请乙税务师事务所计算申报为由,请求税务机关向乙税务师事务所追缴税款。
税务机关未接受甲公司的请求,并依照法律规定责令甲公司提供纳税担保。
甲公司请丙公司提供纳税担保并得到税务机关的确认。
上述事件中涉及的机关和企业中,属于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经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经济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经济变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完整的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帮助您更好地了解经济的概念、原理和影响。
一、经济的定义和分类1. 经济的定义:经济是指人们对资源的有限供给如何分配、生产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2. 经济的分类:根据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人经济、企业经济和国家经济;根据经济资源的种类可以分为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
二、供给与需求1. 供给的概念: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和数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2. 需求的概念: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和数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3.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经济中两个重要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三、市场与价格1. 市场的定义:市场是指买卖双方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和方式。
2. 价格的形成:价格是由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的,供大于需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
3.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买卖主体的数量、相互关系和行为方式,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
四、产权与市场经济1. 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个人和组织对财产享有的权利,包括物权和权益。
2.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私有财产和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个体或企业在市场上自由决定生产和消费行为。
五、经济增长与发展1. 经济增长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2. 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实力的增强。
3.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
六、货币与金融体系1. 货币的功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储藏和财富转移的功能。
2. 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指国家货币和金融机构组成的系统,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和保险公司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1·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
A.原料B.辅助材料C.燃料D.生产工具[答案]D(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初级经济基础》讲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初级经济基础》讲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初级经济基础》讲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导语:社会经济制度,亦称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其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制度是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
1.概念: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例题1·单选题】(2009年)( )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A.生产力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社会经济制度【答案】D【解析】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例题2·单选题】( )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B.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的变化D.经济基础的变化【答案】A【解析】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4.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阶段:五个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1)原始社会制度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奴隶社会制度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
出现了铁器。
(3)封建社会制度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① 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70年代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期,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级经济师考试科目是:《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中华会计网整理了初级经济师考试预习讲义,供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考生备考。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考试内容:熟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主要方式。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初级会计经济法讲义
第一章经济法概论本章为全书基础,分值大约在8-9分左右。
本章共分三节,第二节为本章重点。
第一节法和经济法的概念一、法和法律(一)法的本质与特征1、法与法律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这一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特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法律只是法的一种形式。
广义的法律则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并不体现统治阶级每个成员的意志;法体现的也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
3、法的特征和分类法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
(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
(二)法的形式和分类1、法的形式法的形式指外部表现形式,或渊源。
我国法的形式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法、规章、国际条约等。
2、法的分类听一下即可,只要明白一些基本概念即可。
(1)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不同,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作的分类不同,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3)据法的内容不同,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4)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不同,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5)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不同,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6)据法律运用的目的不同,分为公法和私法二、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一)法律规范1、法律规范的概念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它赋予社会关系参加者某种法律权利,并规定一定的法律义务。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考试内容:熟悉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掌握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 W一G—W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 G—W—G 。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 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 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G—W—G′。
G′=G+ΔG,Δ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 m 。
资本运动最根本的特点: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例题1·单选题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作为流通手段B.能否作为支付手段C.能否购买商品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答案 D例题2·单选题 2007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劳动力成为商品答案 D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考试内容:熟悉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掌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特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一样的共同特征:①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③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④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⑤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例题1·单选题(2004、20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A.统治性B.决定性C.辅助性D.基础性[答案]D(200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起( )作用.A.基础性B.辅助性C.主导性D.统治性[答案]A(2008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起( )作用.A.辅助性B.先导性C.基础性D.平衡性[答案]C例题2·多选题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有( )原因.A.独立经济实体的存在B.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分工D.社会化大生产E.按劳分配[答案]AC例题3·单选题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市场竞争规律[答案]B来源:考试大-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考试内容: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两者能够而且必须相互结合.同时,二者所处的地位和功能又有区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①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例题·单选题(2006~2008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以( )为主.A.间接方式B.直接方式C.统一管理D.风险控制[答案]A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掌握)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1)统一性(2)开放性(3)竞争性(4)规范性2.培养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意义(了解)(1)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2)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不可少的条件.(3)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搞好宏观管理的必要前提.(4)是把微观搞活和宏观管理统一起来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同样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考试内容:掌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涵义和类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来看,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的统称)、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例题1·单选题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 )构成的.A.各种消费品市场B.各种生产资料市场C.各种生产要素市场D.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答案]D例题2·多选题( )属于要素市场.A.消费品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C.金融市场D.劳动力市场E.房地产市场[答案]CDE(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考试内容:掌握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的涵义和内容.1.市场规则(1)含义:市场规则是国家制定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法规和准则的总称,包括进入市场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2)内容:①市场进入规则:关于市场主体及其经营商品进入市场的规范和准则;②市场交易规则;③市场竞争规则.2.市场秩序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进入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其内容是市场规则的实现.3.市场管理(1)市场管理的手段:①法律手段;②行政手段;③经济手段.(2)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①对市场主体的管理②对市场客体的管理③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的管理④对价格的管理和监督(四)市场中介组织1.市场中介组织含义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非行政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2.市场中介组织分类(1)主要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信息咨询等.(2)主要对市场运行提供公证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级机构等.3.市场中介组织作用①协助政府对市场实行非行政监督.②为市场主体及其交易提供服务,节约交易成本,保证交易秩序.4.对市场中介组织管理一般包括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例题1·单选题市场中介组织是指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A.非行政性B.行政性C.非盈利性D.盈利性[答案]A。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 第十九章 市场营销环境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20)第十九章市场营销环境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可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两大类。
一、企业微观市场营销环境了解微观市场营销环境的构成。
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包括供应商、企业内部、竞争者、营销中介、顾客和公众等因素。
(一)供应商供应商向企业所提供资源的数量、价格以及供应是否及时、可靠,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价格、产量和生产经营连续性。
【例题·多选题】(2005年、2006年)供应商向企业所提供资源的数量、价格以及供应是否及时、可靠,都会直接影响企业( )。
A.产品价格B.产品产量C.生产经营的连续性D.供应商的数量E.向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答案]ABC(二)企业内部市场营销部门必须处理好同其他部门的关系。
营销计划的制定必须符合企业的整体战略。
在遵循营销观念的现代企业中,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应该坚持市场导向,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
【例题1·单选题】(2005年、2008年)在遵循营销观念的现代企业中,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应该坚持( )导向。
A.市场B.产品C.技术D.创新[答案]A【例题2·单选题】营销计划的制定必须符合企业的( ),营销管理者只能在高层管理者规定的范围内作出各项营销决策,一些重大决策在得到高层管理者的批准后方可实施。
A.公司文化B.整体战略C.经营理念D.业务流程[答案]B(三)竞争者掌握企业在市场上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类型:1.品牌竞争者经营不同品牌的同种形式的产品的竞争者。
2.产品形式竞争者经营不同产品形式的同类产品的竞争者。
3.产品类别竞争者经营满足同样市场需求的不同类别的产品的竞争者。
也称为“平行竞争者”。
4.愿望竞争者经营满足顾客当前各种不同需要的产品的竞争者。
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竞争者是所有试图满足同样的顾客需要,或是服务于同一目标市场的企业。
如果企业在进行竞争分析时,只将注意力放在同行业、经营同样产品的那些容易识别的竞争者上,而忽略了那些潜在的竞争者,就会犯“竞争近视症”,丧失长远的竞争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类征收制度。
1.纳税人
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两种。
2.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五、财产税类
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六、十二五期间税制改革
主要内容:
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近年考试分值为1-4分。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
2.市场交易规则;
3.市场竞争规则。
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进入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其内容是市场规则的实现。
(四)市场中介组织
对市场中介组织管理: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各类企业的特征
2.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制为主。
(一)主要特征:(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 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特殊性财政收入的形式
(1)专用基金收入
(2)政府债务收入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相对量指标通常用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掌握各因素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三)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1.效率和公平的标准
(二) 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五条
基本目标: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二) 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三) 手段:计划、经济、法律、行政调控手段。
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
(一) 财政政策手段:五种。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
(三)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 作用
第三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本章考情
本章考试分值4分左右。
一、垄断资本主义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五方面
(二)垄断资本:工业资本
通过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三)金融寡头:银行业
“参与制”。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一)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1.定义
2.特征
(二)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通过政治机制
(三)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1.融资:
(1)政府融资
(2)私人融资
(3)联合融资
2.生产
两种形式
(四)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四方面:
决策问题是公共物品制度结构的核心。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公有制经济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四个。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商品市场:基本条件。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
(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
市场规则的内容:
1. 市场进入规则:关于市场主体及其经市场的规范和准则;
2.生产关系概念: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特征
1.概念
2.推动因素
3.分类
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4.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挑战也有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开放型经济
意义。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涉外经济管理
我国在制定涉外经济发展战略和进行涉外经济管理时应坚持的原则:六条。
第九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本章考情:
本章考试分值为1-3分。
2.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又互相排斥。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一)货币的本质
第一、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
第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三、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掌握各种货币形态的概念及形式。
1.实物货币
2.代用货币:银行券
3.信用货币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制度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考题分值1-3分。
一、政府预算职能
(一)政府预算的基本涵义
(二)政府预算的职能:三项。
(三)政府预算原则:五项,全面掌握。
1.完整性原则
2.统一性原则
3.真实性原则
4.年度性原则:政府预算必须按法定年度编制。
我国采用公历制(历年制)。
5.公开性原则
(四)政府预算的分类
2.分类:
(1)两大部类
(2)三大产业:各自包含的内容。
(3)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
(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公式)
2.初次分配: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分配。
再分配:在全社会进行分配。
类型:三种。平衡财政政策、盈余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掌握各自的做法。
目的: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二) 货币政策:调整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类型:三种。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目标:保持币值的稳定。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2.“两个比重”
三、政府债务收入
(一)政府债务收入的涵义和特征
1.方式:发行国债。
2.特征: 1.有偿性;2.自愿性; 3.灵活性
(二)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
消极影响、积极影响。
(三)政府债务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
三个指标。掌握各自的公式。
第十二章 税收基本制度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考试分值9分左右。
一、税收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1)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2) 商品经济:交换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1.市场与市场体系的概念
2.市场体系的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二、我国政府预算周期
1.政府预算的内容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批准中央预算。
3.我国实行委托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业务。
4.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5.编制决算是为了反映某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的结果
三、部门预算
第十四章 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考题分值4分左右。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
本章考情:
本章近年考分2-7分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1.人的劳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1.生产力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