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推荐作品 陶庵梦忆序:张岱》公开课教案_5
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推荐作品: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助读链接]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同乡方孝标在《滇黔纪闻》中记叙的有关桂王抗清的史料。
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被捕。
《南山集》的作者戴名世富有民族气节,是方苞的同乡旧友,方苞曾给《南山集》作过序,《南山集》的木板又藏在他家,因此受牵连入狱。
后来经过大学士李光地竭力营救,才得免死,被编入汉军旗下为奴。
[基础自测]一、读准字音遘.者(ɡòu) 有瘳.(chōu) 痼.疾(ɡù) 梏.扑(ɡù) 晷.刻(ɡuǐ) 主谳.(yàn) 口呿.(qū) 舌挢.(jiǎo) 二、一词多义(1)作⎩⎪⎨⎪⎧作.而言曰(神情激动)此疫作.也 (动词,发作) (2)叩⎩⎪⎨⎪⎧余叩.所以(动词,问)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动词,击)以手叩.门扉曰(动词,敲击) (3)易⎩⎪⎨⎪⎧是疾易.传染(副词,容易)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动词,改变,更改)或未易.量(副词,轻易) (4)即⎩⎪⎨⎪⎧即.幸留,病数月乃瘳(连词,即使)即.夕行步如平常[副词,就在(某时某地)]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副词,于是,就)项伯即.入见沛公(副词,立即,马上) (5)质⎩⎪⎨⎪⎧质.明启钥(副词,正,刚刚)每质.狱词(动词,审察)然犹质.其首(动词,抵押)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名词,杀人时作垫用的 砧板)三、词类活用(1)牖.其前以通明(名词作动词,开窗户)(2)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名词作动词,戴上刑具)(3)凡死刑狱上.(名词作动词,呈报)(4)然犹质.其首(名词作动词,抵押)(5)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名词作动词,内外勾结)(6)漠然无所事.(名词作动词,做)(7)贫则面.语之(名词作状语,当面)(8)席.地而卧(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9)皆利.系者之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10)予我千金,吾生.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11)所全.活可数计哉(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四、古今异义(1)余叩所以..古义:……的原因。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概述〔目标导航〕1.了解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理解本单元所选各篇散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重点分析“自主赏析”中三篇散文的艺术特点,体会古代散文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5.掌握本单元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
〔内容概说〕这个单元共选六篇古代散文,从时代上说,唐宋元明清都有。
之所以选到一个单元里来,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和文气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赏析示例”选的是苏洵的《六国论》。
这篇议论文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
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借古讽今,给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自主赏析”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自己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用后唐庄宗的兴亡历史,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他早逝的侄儿写的祭文,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的一篇风格较特别的文章,以乐景写哀情,对亡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
“推荐作品”是方苞的《狱中杂记》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从思想上、内容上、表达上说,都是很丰富的,应该认真阅读鉴赏。
〔赏析指导〕1.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通过提要钩玄,逐段梳理归纳,文章的构思和脉络即能清楚地显示出来。
《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和思维的流动,把恳挚的亲情、友情与一些琐事夹杂在一起叙述,一方面“散”的特征非常鲜明,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充沛,首尾贯注,便于从声调高低、节奏快慢和文辞表达上把握文章的气脉,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精读以上几篇文章,对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篇文章虽然有偏重于议论或偏重于抒情的不同,但都是情理兼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公开课教案_1

文言文阅读讲评——以《隋书▪刘方传》节选为例,探索阅读解题技巧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回顾文言文阅读考纲要求,熟悉文言文各类文体特点,学习文言文整体阅读的方法技巧。
2、能力目标掌握文言文整体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准确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了解文言文阅读考纲要求,学习文言文整体阅读的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文整体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准确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
四、教学过程(一)明确考纲浅显的文言文,一般学生均能读懂。
1、选材上:较稳定,基本为人物传记,出处以《旧唐书》、《明史》、《宋史》为主,选文长度在750字左右。
2、分值上:19分3、题型上:三道选择题:主要考查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归纳、概括评价能力。
两道翻译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词义的多样性、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二)回顾文言文阅读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
性刚决,有胆气。
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
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
高祖受禅,进爵为公。
仁寿中,会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
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
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
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
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
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
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
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
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
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
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
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示范课课件_5

⑶第一段中还反映了什么极不公正、不合理 的现象?
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 罪者罹其毒。 ⑷概括一下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记述刑部狱中瘟疫流行的情况和原因,交待 犯人极多的原因,交代究三、四、五自然段 文中三、四、五自然段还讲述了 哪些人的哪些不法行为?
狱中杂记
方苞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 祖籍今桐城义津镇方皋庄。方苞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 自幼聪慧,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 震,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其文章是 “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 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考取进士第四名,时 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后因给《南山集》作序案发,被 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 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铸成《礼记析疑》和《丧 礼或问》。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使 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 出狱。
这些小小的恶吏竟然胆大 妄为,敢私自篡改公文, 难道他们不害怕刑部监狱 的主审者发现处死他们吗?
文中所记狱中黑幕,造成这一现象 的原因,作者做了怎样的归结?方 苞的观点有没有局限性呢?局限性 体现在哪里呢?你认为这种现象是 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结合具体语 句,谈谈你的理解。
根本问题:封建王朝黑暗腐朽
亲眼看到死后从牢墙的洞口被拖出去的犯人,每天有三、 四个,有位曾任过洪洞县令的杜君,站起来对我说:“这是 发生了瘟疫。现在天时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多到每 天要死十几个。”
⑵刑部监狱瘟疫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牢房阴暗闭塞(室内无牖可通明 ——没有阳光); 二是空气污浊通风差(屋顶无窗可“达气”,夜晚 更甚,“下管键”“矢溺”臭气与“饮食之气相 薄”); 三是拥挤不堪交叉传染(一室“系囚常二百余”,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示范课课件_0

善用联想,点铁成金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勤学活用,精益求精
你认为苏小妹会加什么字?(选一项)说说理由。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A、(摇,映);B、(舞,隐);C、(扶,失)
试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风怒号”,细柳梅花则不堪一击,只能是败柳 残花,而“扶”和“失”字,不仅抓住了景物特征,把轻风写得温柔多 情,把月色写得轻淡如纱。从根本上说,它创造了一种和谐朦胧的优美 意境。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一“闹”字表现出两个shēng字:(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 蜂飞蝶舞,鸟鸣清脆的生动热闹景象。(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枝头红杏的纷繁, 而且点染出大好春光的生机勃勃景象。
“闹”字描绘春意之浓,既写出了真景物,也写 出了真感情。
咬 文 嚼 字
字典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 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本文中作者赋予了“咬文嚼字”什么样的新意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思考题目“咬文嚼字”在文中指的
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题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谨严。(p41第三段)……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红楼梦》
浑写一笔更妙,必个个写去则板矣。可笑近之小说中 有一百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
——脂砚斋评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 ·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 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公开课教案_0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掌握率、厥、弥、判、速、洎、殆等字的意义。
3.品味文中的句子。
4.能结合现实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论。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法;引导、合作、探究、归纳、赏析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简介相关知识,熟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朗,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长“言必中当世之过”。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5单元 推荐作品 2 陶庵梦忆序 张岱

2.作者以前的生活是怎样的?哪些字词能够体 现? 繁华。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 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 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 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4.文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 有何相似之处?
(1)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 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 好!” (2)中式寒士。恍然犹意非真, 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相似之处:一梦耳,惟恐其非梦, 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什么?文中作者 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检查预习 1.字音辨识 陶庵 ( ) 以苎( )
寤醒( ) 蒉草( ) 报絺( ) 爽垲( ) 布衲( ) 以粝( ) 报粻( )
靡丽( ) 自啮( ) 以藿( )
裘衣( ) 梦呓( )
屡罄( ) 罹此( )
ān kuìnà zhù chī lìwù kǎi zhānɡ mǐ qiú niè yìlí huò
2.背景介绍 张岱生活在明、清之交,那是一 个“天崩地裂”的年代:农民战争的风 暴摧毁了腐朽的朱明王朝。随着满族贵 族入主中原,清帝国建立,封建制度正 用文化专制主义配合铁蹄、刀剑和镣铐 来延缓自己的没落与衰微;到处有苦闷、 彷徨和幻灭,也有抗争和求索的思想火 花在迸射。张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忆梦、 寻梦和说梦的。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1)陶庵国破家亡: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2)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明亡后避居山中(气 节高尚)。 (3)因《石匮书》未成,好弄笔墨:作家。 (4)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出生仕宦世家 ,少为富公子,爱繁荣。 (5)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布衣素食,生计维 艰。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示范课课件_29

日置酒酣歌达曙——竟然在狱中如此快活 详述往事——竟然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像“郭四”这样的恶徒仅仅只是个例吗? 提示:文中最后一段还刻画了把代人服刑当作盈利手段的“李氏”。
方苞与《南山集》案
为了加强专制政思想统治,巩固封建权,清朝统 治者曾多次大兴文字狱。1711年发生的《南山集》案 ,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 《南山集》是方苞的 好友戴名世所著的散文集。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 用了同乡方孝标在《滇黔纪闻》中记叙的有关桂王抗 清的史料。方苞曾为《南山集》作序,刻书的木板又 藏在他家。后来有人告发《南山集》中有攻击清廷的 话,戴名世被杀,方苞也因牵连,于康熙五十年(公 元1711年)被逮捕。开始下江宁狱,不久解往京师, 下刑部狱,初定绞刑,后经大学士李光地多方营救, 又因他当时已有文名,才在康熙五十二年三月被释放 。后官至吏部侍郎。
•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出狱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 • 康熙六十一年(1724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 雍正十年(1732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 • 雍正十一年(1733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 • 乾隆元年(1736)再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 • 乾隆七年(1742)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 • 乾隆十四年(1749)病逝,享年82岁。
1.本文描写了清王朝刑部监狱的怎样的现象?
暴虐: 瘟疫肆虐,手足具械 枉法: 制作伪章,私改公文,调换名单 敛财: 勒索财物,营私舞弊,刑囚之多 勾结: 狱霸和狱吏内外勾结
2、作者借这些现象表现了什么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庵梦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张岱.
2.通读全文,注意个别字音及断句.
3.翻译全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4.探讨文中作者面对国破家亡时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字词
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的痴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讨法.讲授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序,这种文体以前学过,所以本节课不再进行讲解。
作为文言文,文言知识是重点,但本文是选修课文,课本下面的小字注解很详细,同学们对照注解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部分放在课堂上,老师补充讲解。
所以文言知识的掌握作为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内补充难点。
课堂上重点完成诵读断句和作者面对国破家亡时的复杂情感。
断句是高考题中的10小题,分值3分,平时的教学中需要练习.所以采
用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加以练习。
通过学习作者情感的表达,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伤,懂得他的"痴情",拓展到民族精神,以及懂得反思的重要性.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反思,做最好的自己,也在写作时运用借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要求齐读) 文章记叙了自己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作者的“痴情”。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陶庵梦忆序》,进一步了解张岱的这种“痴情”。
二.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崇尚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
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
张岱出身仕宦之家,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
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
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绕有情趣,风格独特。
有“小品圣手”之誉。
三.通读文章,检查预习:
1.通读全文,注意断句和个别字音:
(1)正音:要求学生动手查字典解决
(2)叫个别同学读.(分别叫5名同学读1--5自然段,点评并加以表扬) (3)全体同学齐读课文。
四.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检查预习为主,补充讲解难点为辅)重点是第二段需要意译,用PPT展示,其余段落以提问,学生互相讨论的方式进行
五.赏析全文:
(一)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段意:
第一段: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昔日生活:繁华奢靡
第二段:今昔生活的对比(因果报应)
今日生活:凄凉,痛苦不堪
第三段:遥想往事,忆即书之,忏悔,留念故国故人.
西陵脚夫-----希望当下困境是一场梦
第四段:两个典故
中式寒士------ 希望昔日美好不是一场梦
第五段:用“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表达出不可磨灭的黍之悲。
板书设计:(1)目前的状况(悲)
(2)今昔生活对比(悔)
陶庵梦忆序(3)回忆往事(伤)
(4)两个典故(梦)
(5)文人名心,卢生名根(难忘)
(二)、问题探究:
1.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什么?梦
用文中句子作答: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黍熟黄粱,车旅蚁穴。
(提问学生)
2.今昔对比:
昔日:客服、轻暖、甘旨、温柔、爽、地、香艳、舆从——繁华奢靡。
今日:笠、蒉、衲、苎、藿、粝,荐、石、绳、瓮、烟、粪、途、囊——惨淡凄凉,痛苦不堪。
反思: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因果报应)
拓展:反思的重要性:
(1)个人方面:优秀感恩有美好未来
(2)国家方面:和谐美好强盛
3.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张岱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提问学生)
①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忏悔
②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喜
(似喜实悲)
③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悲(艰辛酸楚)
4 .复杂的心情和复杂的心态背后隐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么?(学生
探讨)
(1)“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念念不忘旧朝,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2)“遥思往事,忆即成书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
-------往事难忘,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3)“大梦将醒,作者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雕虫指写作,此处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 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4)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总结: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六.拓展:
这份痴情让我们想到历史上的哪些人?
国破身死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坚贞不屈的苏武………….(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七.作业:
1.熟读全文。
2. 课后阅读《陶庵梦忆》。
八.教学反思:
通过1节课的学习,教学目标全部完成,时间安排合理,师生互
动好,尤其学生配合不错,张莉同学的诵读特别好,给以表扬。
检查预习情况,收效特好,学生基本都能完成要求,做到提前预习,疏通文意. 其次在课堂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积极,声音洪亮.完成教学重点时对作者复杂情感的理解,把握好.总之本节课完成不错,收效特好.相信学生在课后阅读<<陶庵梦忆>>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