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基础

合集下载

什么人容易得脑梗塞?

什么人容易得脑梗塞?

什么⼈容易得脑梗塞?脑梗塞就是平时⼈们常说的脑中风、脑卒中。

属于⾼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脑梗塞和并发症多的“四⾼⼀多”疾病。

是成年⼈致残的第⼀位原因,是严重威胁⼈类健康的疾病之⼀。

据有关资料调查统计,每年每10万⼈中,约有219⼈发⽣脑梗塞。

以下12类⼈更容易患脑梗塞。

1.有脑梗塞家族史的⼈2.⾼⾎压及某些低⾎压病⼈⾼⾎压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导致⾎管内⽪损伤、⾎栓形成,成为构成脑梗塞的病理基础。

3.糖尿病病⼈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除造成⾎管病变外,还可使⾎液黏稠度增⾼,因⽽易促使⾎栓形成,引起脑梗塞。

4.脑动脉硬化病病⼈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容易发⽣缺⾎性脑⾎管病以及出⾎性脑⾎管病,脑动脉硬化是引起脑⾎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5.肥胖者肥胖者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的紊乱,⾎中胆固醇、⽢油三酯增⾼,⾼密度脂蛋⽩降低等因素有关。

此外,胖⼈还常伴有糖尿病、⾼⾎压、冠⼼病等疾病,这些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6.多⾎质⼈(指红细胞增⾼、红细胞⽐积增⾼的⼈)7.⾼凝状态及⾎脂增⾼的病⼈8.低纤溶状态(指⾃⾝溶解⾎栓的功能下降)9.⾼粘⾎症(指纤维蛋⽩原、⾎脂、红细胞增⾼、⾼凝等原因造成的⾎液粘滞度增⾼的病⼈)⾎液粘度增⾼会引起⾎流阻⼒增加,使⾎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液供应,导致疾病。

10.⼤量吸烟的⼈(每天10⽀以上,超过10年)吸烟者⾎液黏稠度普遍增⾼。

另外,吸烟时产⽣的⼀氧化碳吸⼊体内后,可使动脉⾎管壁受到损伤、⾎⼩板聚集增加,导致⾎栓形成,引起脑梗塞。

11.⾎栓前状态(泛指曾有⼀过性脑缺⾎发作或⼼绞痛发作等)12.⾼龄多见于45~70岁中⽼年⼈。

中⽼年⼈⾝体机能逐渐衰退,脂类代谢开始出现不平衡状态。

从以下⽅⾯做好脑梗塞预防!第⼀,从饮⾷上,要重点注意。

多吃新鲜蔬菜和⽔果,以清淡为主,少吃⼤鱼⼤⾁等⾼脂肪⾷物。

⾼脂肪、⾼胆固醇的⾷物,还有⼀些油脂⾼、盐分⾼、糖分⾼的⾷品。

⽐如,⽔煮鱼、烧烤、油炸类⾷品、⽅便⾯、锅包⾁等,减少脂肪摄⼊,是保护⾎管重要措施。

脑梗塞基础知识培训测验

脑梗塞基础知识培训测验

脑梗塞基础知识培训测验(100分)1、姓名【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哪种脑梗塞临床最常见?【单选题】(10分)A.血栓形成性脑梗塞B.栓塞性脑梗塞C.分水岭梗塞D.腔隙性脑梗塞正确答案: A3、完全性脑卒中,指症状体征在多长时间内达到高峰?【单选题】(10分)A.4小时B.6小时C.8小时D.24小时正确答案: B4、下面哪支血管属于大脑椎基底动脉系统?【单选题】(10分)A.颈内动脉B.大脑中动脉C.小脑上动脉D.前交通动脉正确答案: C5、下面哪支血管不参与wills动脉环的组成【单选题】(10分)A.颈内动脉终末端B.大脑后动脉C.大脑前动脉D.小脑上动脉正确答案: D6、交叉性瘫痪主要见于下面哪个部位梗塞【单选题】(10分)A.额叶C.丘脑D.顶叶正确答案: B7、脑梗塞临床表现中,不应该有的症状或体征为【单选题】(10分)A.意识不清B.肢体瘫痪C.头痛D.脑膜刺激症阳性正确答案: D8、男性,72岁,既往有高血压病30余年,2天前吃早餐时出现右手无力,拿不住筷子,中午则说话不清、无法行走,查体: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血压160/90mmHg,最有可能的诊断是【单选题】(10分)A.脑出血B.脑栓塞C.脑血栓形成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正确答案: C9、下列选项中,哪些提示可能为血栓形成性脑梗塞【多选题】(10分)A.年龄较高B.发病性有TIA病史C.有风湿性心脏病史D.病中反复出现一过性黑矇E.颈动脉高度狭窄F.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G.心电图检查多有房颤正确答案: ABF10、跌倒发作是大脑中动脉TIA的典型表现之一【单选题】(10分)A.是B.否正确答案: B11、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引起脑血管壁损伤的病变。

【单选题】(10分)A.是正确答案: A。

脑梗塞护理常规

脑梗塞护理常规

脑梗塞护理常规【病情观察】1、病情评估 a: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变化b:偏瘫、失语的程度及吞咽功能2、心理状况【护理要点】非溶栓者:1、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的变化。

2、特殊用药期间皮肤、消化道有无出血倾向,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有脑水肿者予快速输入脱水剂,防止脑疝。

3、轻症患者卧床休息,急性重症者绝对卧床休息,意识障碍痰液黏稠者给予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鼻饲病人抬高床头。

4、中枢性高热者,遵医嘱予冰块物理降温。

5、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有吞咽困难者,予鼻饲饮食并保持口腔清洁。

6、对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定期翻身,动作轻柔,防止压疮的发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必要时加床栏保护,防止病人跌倒或坠床。

7、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施以相应的康复锻炼,保持肢体功能位,按摩及抬高患肢,必要时给予弹力袜,防止静脉血栓发生。

避免患肢受压,勿对患肢进行冷敷和热敷,防止冻伤和烫伤。

8、训练床上大小便,必要时予以留置导尿,做好基础护理。

9、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溶栓者:术前:a:术前做好心理护理b:物品(监护仪、注射泵)药品(溶栓剂、甘露醇)准备c:建立可靠的两条静脉通道,防止药物外渗。

术中:a:遵医嘱准确给药,并做好相关记录b: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精神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血压每15分钟一次),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术后:a: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b:遵医嘱监测凝血四项c: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消化道等部位出血,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注意:其余护理要点与非溶栓者一致【健康指导】1、保持病房整洁、舒适、安全、安静。

2、正确口服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减量。

3、戒烟限酒,清淡饮食为宜。

4、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师行吞咽、肢体、语言功能的训练,减少废用综合症的发生。

5、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定期门诊复诊。

脑梗死核心金标准

脑梗死核心金标准

脑梗死核心金标准
脑梗死的核心金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脑梗塞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困倦感等脑缺氧症状,以及言语功能障碍、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脑神经损伤后病理症状。

2. 神经系统查体:患者的查体结果可能有巴氏征阳性、克氏征阳性、肌腱反射异常、共济失调等情况,这些都是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病理症。

3. 影像学检查:这是诊断脑梗塞的金标准,包括核磁共振和CT 检查。

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明显的缺血梗死灶,明确病变的血管梗塞部位,以及梗死灶的数量和面积等。

其中,核磁共振比头颅CT 的敏感度更高。

4. 病史:有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酗酒、基础心脏病、高脂血症等。

5. 起病形式:是否突然发病。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任何健康疑虑或症状,应及时向医疗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建议。

怎么区别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

怎么区别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

怎么区别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

虽然这三者同属脑血管疾病,但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各异。

到底如何区分?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一、脑梗塞1.脑梗塞(脑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是脑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

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

脑梗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2.病因:脑梗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3.主要因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4.临床症状:脑梗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

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5.治疗:本病应注意重视高血压的治疗,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二、脑血栓1.脑血栓(脑血栓形成):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

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2.发病原因: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

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

脑梗死诊疗常规

脑梗死诊疗常规

脑梗死【病史采集】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3.症状:(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物理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

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3.原发病的检查:(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血沉、肝肾功能、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

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CT:8 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 小时后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

脑干病变显示欠清。

3.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

4.DSA5.TCD6.其它:如心脏彩超,血管彩超,胸片。

【诊断】1.脑血栓形成:(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史;(3)病前TIA 发作;(4)多于静态起病;(5)症状多于数小时以上达高峰;(6)多数病人意识清,但偏瘫、失语等体征较明显;(7)CT 早期正常,24 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病变。

2. 脑栓塞:(1)突然起病,于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2)部分病人有心脏病史或骨折、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3)多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抽搐;(4)常有其他部位栓塞;(5)CT 早期正常,24 小时后出现低密度。

脑梗塞

脑梗塞

(5)椎-基底A闭塞综合征
①主干闭塞:颅N损害,锥体束征、小脑症状,高热、昏迷、 肺水肿、消化道出血、常因病情重死亡。
②中脑支闭塞:Weber综合征(动眼N交叉瘫),Benedit综合 征(同侧动眼N瘫,对侧不自主运动)。 ③桥脑支闭塞:Millard-Gubler综合征(外展反面N交叉瘫), Foville综合征(同侧凝视麻痹和周围性面瘫,对侧偏瘫)。 ④基底A类综合征:神经眼征,意识障碍,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严重记忆障碍,中老年人突发意识障碍又较快恢复,无明显运 动,感觉障碍,但有瞳孔改变,动眼N麻痹,垂直注视障碍, 应想到该综合征,如有皮质盲成偏盲,记忆障碍更支持CT及 MRI见双侧丘脑、枕叶、颞叶和中脑病灶可确诊。
250ml静滴,日2次
腔隙性脑梗
是指大脑半球活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 长期高血压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 官腔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 液化的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空腔。
病灶位于脑的相对静区,无明显的神经缺损 症状,称“静息性梗死或无症状梗死”。
溶栓
梗死组织周边半暗带是缺血性卒中现代治疗的基础。 药物: ① 尿激酶:100万IU ~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 100~200ml中,持续静滴30min。
②皮质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下肢瘫,可伴感觉障碍,对侧肢体 短暂性感觉障碍,强握反射及精神障碍。 ③深穿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肢近端轻瘫。
(4)大脑后A闭塞综合征:
①主干闭塞: 对侧同向偏盲,双侧闭塞—皮质盲。 丘脑综合征, 优势半球—命名性失语、失读。 ②深穿支闭塞: 丘脑综合征、红核丘脑综合征。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 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 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提示 是MCA 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 及分支 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脑梗塞

脑梗塞
17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 ①病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 ②对侧中枢性偏瘫 ③双眼向病变同侧同向运动不能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意识 清楚,能随意睁、闭眼及眼球垂直运动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眼球运动障碍(中脑),瞳孔改变(丘脑),觉醒 和行为异常(颞叶),偏盲或皮质盲(枕叶)
14
深穿支闭塞:
①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丘脑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深感觉为主) 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对侧轻偏瘫,可有 偏盲 ②丘脑穿动脉闭塞:(红核丘脑综合征) 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 意向性震颤、 小脑性共济失调。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③中脑脚间支闭塞:(Weber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偏瘫
16
(3)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主干闭塞:眩晕、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 共济失调、 球麻痹、四肢瘫、昏迷,死亡 基底动脉分支闭塞综合征: 脑 桥 腹 外 侧 综 合 征 : (Millard-Gubler syndrome) ①病侧展神经及面神经周围性麻痹 ②对侧中枢性偏瘫 ③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定义:相当于旧分类的“脑血栓形成 (thrombosis)”加“动脉—动脉栓塞(artery to artery embolism)”。 在颅内外大、中动 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 变的基础上发生, 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3
动脉血栓与栓塞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在长期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动脉病变引起的 血管壁损伤的基础上, 血管内膜斑块、炎症、 损伤及溃疡处血小板粘附聚集, 释放各种因 子启动凝血过程, 导致局部血栓形成,使血管 腔狭窄、闭塞, 血流停滞, 供血区脑组织缺 血坏死。

脑梗塞你了解多少

脑梗塞你了解多少

脑梗塞你了解多少1.什么是脑梗塞?所谓脑梗塞,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发脑部缺血缺氧,引发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或出现软化灶。

脑梗塞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尤其急性脑梗塞危险性极大,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意识缺失症状。

一般来讲,治疗脑梗塞的最佳时间为发病三小时内。

2.脑梗塞的病因有哪些?非栓塞性脑梗塞主要与一下几种因素有关。

1.可能与动脉硬化症有关,如动脉血管壁发生粥样硬化后形成血栓。

2.可能与动脉炎有关,动脉发生炎性改变后,血管壁也会发生变性,管腔变狭窄,进而形成血栓。

3.可能与高血压有关,动脉壁发生透明变性后,动脉内膜可能破裂,进而导致血小板附着累积形成血栓。

4.可能与血液性疾病有关,如红细胞增多症,极易诱发血栓。

5.可能与机械压迫有关,脑血管受肿瘤压迫,血管可能发生闭塞。

、栓塞性脑梗塞主要与血流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等带入颅内,导致脑血管阻塞引发的疾病。

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分为心源性及非心源性两种。

其中心源性病变可能为急性心内膜炎或亚急性心内膜炎,常在心脏病基础上发作[1]。

在炎症作用下,病变内膜可形成赘生物,赘生物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发脑栓塞。

包括心肌梗塞、风心病、心脏肿瘤、先天性心脏、心脏手术等因素,均可能引发栓子脱落。

尤其伴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发生房颤时,极易诱发栓子脱落引发脑梗塞。

而非心源性病变,主要与脂肪栓塞、脑静脉栓塞、肺静脉栓塞等因素有关,此外,还有部分栓子来源不明,也可诱发脑梗塞。

3.脑梗塞有哪些临床症状?(1)患者常伴有语言功能障碍,主要特征为失语,即无法正常表达内心想法,部分感觉性失语患者,无法听懂他人话语。

此外,还有部分患者伴有大舌头或语言含糊等症状。

(2)患者常伴有胳膊、腿无力症状,胳膊无法正常抬起,且手无法正常拿东西,甚至走路感觉抬不起腿,甚至走路时一瘸一拐。

(3)患者在微笑时常出现口角歪斜症状,此症状为脑梗塞患者典型临床症状。

(4)脑梗塞患者常伴有头痛、意识模糊或抽搐症状,大动脉闭塞数日后可能出现继发性水肿或意识障碍,病情严重者并发脑水肿,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脑梗塞的健康教育(共14张ppt)

脑梗塞的健康教育(共14张ppt)

时就医。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副作用观察
遵医嘱用药
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使用药物,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注意药物副作用
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如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 。
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
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以确保药物的 安全使用。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表现特点
发病原因
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 、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 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 口角歪斜、失语、偏瘫、眩晕、视力 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和昏 迷。
诊断方法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 像学检查(如CT、MRI)进行诊断。
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处理方法及效果评估
01
对于吸入性肺炎
应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 染;加强护理,预防再次发生呛 咳。
02
对于褥疮
应定期换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使用褥疮贴或溃疡粉等药物治 疗;加强护理,预防再次发生。
03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 栓形成
应及时给予抗凝或溶栓治疗;加 强护理,预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 塞等严重后果。
身体负担。
定期进行检查
患者应该定期进行检查,以便 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
题。
心理调适与情绪管理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脑梗塞患者可能会面临一些身体上的限制和不便,但只要保持积极乐 观的心态,就能够克服困难并恢复健康。
避免情绪波动
过度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患者应该尽量避免情绪波动。
与家人和朋友交流
脑梗塞的健康教育(共14张 ppt)

脑梗塞

脑梗塞

脑梗塞病因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编辑本段先兆症状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

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

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临床表现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

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

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

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

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

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

脑梗塞的治疗进展与新技术

脑梗塞的治疗进展与新技术

脑梗塞的治疗进展与新技术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受阻或破裂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和死亡。

过去,脑梗塞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效果有限。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出现,为脑梗塞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的治疗进展与新技术。

一、药物治疗进展药物治疗一直是脑梗塞的基础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凝血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脑梗塞患者的再发风险,并改善预后。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药物被引入临床实践中。

例如,新一代抗凝血药物普拉达木(Pradaxa)对于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华法林(Warfarin),且无需监测凝血指标。

这些新的药物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二、介入治疗技术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血管再通术(Endovascular Therapy)逐渐成为脑梗塞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脑血管再通术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或使用支架植入脑血管,以恢复脑血流,解除梗阻。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适用于一部分无法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

近年来,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和设备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例如,机械取栓器(Mechanical Thrombectomy)能够更加精确地取出脑血管中的血栓,具有更高的成功率。

三、神经调控技术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脑梗塞治疗方法,通过电刺激或磁刺激调节患者大脑活动,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梗塞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神经调控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些后遗症,并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

目前常用的神经调控技术包括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

这些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可调节性强等特点,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非常有帮助。

脑梗塞的遗传因素与家族史的重要性

脑梗塞的遗传因素与家族史的重要性

脑梗塞的遗传因素与家族史的重要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脑梗塞的发生不仅与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还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脑梗塞的遗传因素以及家族史在脑梗塞发病中的重要性。

一、脑梗塞的遗传因素脑梗塞的遗传因素是指通过基因将疾病易感性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研究表明,脑梗塞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人群易患脑梗塞的风险更高。

具体而言,以下几个遗传因素与脑梗塞的发病密切相关:1. 基因突变脑梗塞的发生与一些基因的突变有关。

例如,黑色素痣相关基因在脑梗塞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突变会导致血管壁的退化和血小板的异常增殖,进而形成血栓堵塞。

2. 凝血因子异常凝血因子是维持血液凝固平衡的重要因素,如果某些凝血因子功能异常,就会增加脑梗塞的风险。

例如,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II基因的突变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

3. 血脂异常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异常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这些异常与一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有关,例如,LIPC基因、ABCA1基因和APOA1-C3-A4基因等。

二、家族史在脑梗塞发病中的重要性家族史是指一个人的近亲属中是否有人患有某种特定疾病。

对于脑梗塞来说,有家族史的个体更容易患上脑梗塞。

以下几点说明了家族史在脑梗塞发病中的重要性:1. 遗传相关家族史的重要性与脑梗塞的遗传因素紧密相关。

当一个人的家族中有人患有脑梗塞时,其遗传因素很可能传递给后代,增加了后代患脑梗塞的风险。

因此,在了解家族史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个体的患病风险。

2. 共同环境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外,家族成员通常在相似的环境中生活,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

这些共同的环境因素也可能与脑梗塞的发病有关。

因此,有家族史的人更有可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进而增加了患病风险。

3. 提醒意义了解家族史有助于个体及时进行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和预防。

如果一个人的家族中有多位亲属患有脑梗塞,那么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定期检查自己的血压、血脂等指标,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患病风险。

脑梗塞名词解释影像学

脑梗塞名词解释影像学

脑梗塞名词解释影像学
脑梗塞在医学上被称为脑梗死,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

在影像学中,脑梗死可以分为缺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和腔隙性梗死。

缺血性梗死在CT平扫中,发病24小时内常难以显示病灶,4小时后表现
为低密度灶。

MRI显示为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

出血性梗死
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灶。

腔隙性梗死在CT上表现为小点状低密度灶。

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是脑梗塞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病灶位置等,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脑梗塞康复训练方法

脑梗塞康复训练方法

脑梗塞康复训练方法一、基础训练1、坐位平衡训练: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渐去除支架,把双腿放在床边,也可在床侧或床头设上围栏杆、把手或捆上绳索,以助坐起。

坐位平衡训练增强躯干肌(同时收缩)肌力和坐位平衡力等。

2、站位平衡训练:要有人扶持,或在特制的双杆中训练,可能的话用手杖协助。

站立时两足分开约3厘米,先以健肢持重,缓慢试着用患肢,逐渐有两足交替,直至站稳,也可扶着凳子或其它工具,渐渐移步行走。

3、行走训练:初由他人扶持,渐渐过渡到独自行走,同时注意纠正行走时的问题,如偏瘫病人画圈步态。

训练时主动作屈膝动作和踝关节背伸动作,选择较轻而坚韧的拐杖,长短适宜,一般是腋下3~5厘米至脚底的长度,或病人身高减去40厘米,也可选用双拐,因人而异,合适为度;4、上下楼梯训练:上楼时先用健足跨上然后再提起患足与健足在同一台阶,下楼梯则相反。

如用拐杖,可先将拐杖支在上级台阶,再跨健足,最后再跨患足,下楼动作与之相反。

有时下楼有居高不安感,可试行面向后方下楼法;5、使用轮椅训练:初由人扶持及协助,协助人员站在轮椅后面,用两手握住轮椅扶手或背,再用足踏住下面的横轴以固定轮椅,轮椅放在病人健侧,上下时要挂上手闸;上去后训练椅上活动,前后动和左右旋转;6、改乘动作训练:病情稳定、身体情况好转后,可做改乘动作训练。

方法是除上述动作轮流练习外,再做床→轮椅、轮椅→椅子或便器、手杖→椅子、床→行走等改乘动作。

边转动患侧边进行改乘,易做、安全;二、日常生活训练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

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由院内到院外,逐步扩大;训练方法有:1、垫操:让患者在垫子上学习如何来去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及起床、上下床等;2、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3、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修面;上厕所或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带手表、开灯、打电话、戴眼镜等;4、旅行活动:上下汽车及其它交通工具。

脑梗死的原因

脑梗死的原因

脑梗死的原因文章目录*一、脑梗死的简介*二、脑梗死的原因*三、脑梗死的危害*四、脑梗死的高发人群*五、脑梗死的预防方法脑梗死的简介脑梗塞(脑梗死)是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栓塞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15%-20%。

只要产生栓子的病因不消除,脑梗塞就有反复发病的可能。

2/3的复发均发生在第1次发病后的1年之内。

脑梗死的原因1、高血压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塞的几率比正常人高7倍。

所以,要注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免发生脑梗塞。

糖尿病患者患脑梗塞的几率也明显比没有糖尿病者高出许多。

2、生活作息不规律另外,不规律的生活,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或不合理,以及工作压力过大等,也会导致脑梗塞。

有时病毒侵犯脑血管也可能引起脑梗塞。

3、烟和饮酒有临床研究显示,50%以上的脑梗塞患者会有长期吸烟及饮酒史。

因为吸烟会引起血液中脂质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增高血粘度。

饮酒会导致酒精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导致脑血管收缩、痉挛。

脑梗死的危害1、损伤大脑脑梗死造成的症状有头晕头痛、视力障碍、精神改变、嗜睡。

众所周知,长时间头晕会导致脑神经受到损伤,导致脑细胞衰老,因脑脑部功能性紊乱,从而引发头晕症状,另外长期间头晕会造成脑内血流量不足从而引发脑供血不足。

2、身体残疾脑梗死突然出现、很快达高峰的对侧偏瘫、偏侧麻木、同向偏盲、失语、失用症、眩晕、复视、眼球运动麻痹、共济失调、交叉瘫、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脑动脉闭塞性综合症。

3、死亡率高脑梗死的致死率占脑病的20%,每年有上万人引起失去生命,所以脑梗死是我们不能小视的疾病。

脑梗死的高发人群1、有脑梗塞家族史的人脑梗塞作为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病例。

在经过各国的病例分析后,发现脑梗塞患者一般都有家族史。

因此如果家族长辈中有患脑梗塞的话,应当引起注意和警惕,在生活起居和饮食上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护理学基础知识: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

护理学基础知识: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

护理学基础知识: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
护理学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帮助大家梳理护理学基础知识: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
1.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血压的变化;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呕吐情况;倾听患者主诉,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的先兆。

2.生活护理
对卧床患者应指导、协助患者和家属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床上大小便的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增进舒适感和满足患者基础生活需求。

3.安全护理
运动障碍的患者要防止跌倒,确保安全。

床铺要有保护性床栏;地面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呼叫器和经常使用的物品应置于床头患者伸手可及处;患者最好穿防滑软橡胶底鞋等,防止摔伤;
4.饮食护理
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无刺激的软饭、半流或糊状食物为主,少量多餐。

给患者提供充足的进餐时间和良好的进餐环境;进食后因保持坐立位30~60min,防止食物反流。

患者吞咽困难、不能进食时应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并做好护理。

5.用药护理
脑栓塞患者常联合应用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及脑代谢活化剂等治疗,护士应耐心解释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用药。

6.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因大脑左前半球受损可导致抑郁,加之沟通障碍,肢体功能恢复过程长,速度慢,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等原因,常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阻碍有效康复。

因此应提高护士、患者及家属对抑郁、焦虑状态的认识,重视对精神情绪变化的监控,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心理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脑梗塞百科

脑梗塞百科

脑梗塞预防基本内容脑梗塞是五年内平均复发率在40%以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塞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是属于发病率高的进展性慢性疾病,所以脑梗塞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脑梗塞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对未发生脑梗塞疾病的危险人群而言)和二级预防(对脑梗塞患者而言),预防措施无论对脑梗塞患者或脑梗塞高发危险人群都十分必要。

脑梗塞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经发生了脑梗塞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脑梗塞复发。

脑梗塞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脑梗塞的预防应该是从饮食,锻炼,用药,危险因素控制等综合性的进行防治,尤其对已发生的脑梗塞患者而言,预防的目的就是改善症状,防止进展及复发。

脑梗塞的防治应该包括两个ABCDE,贯穿在脑梗塞急性后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各个阶段,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够有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效降低复发。

脑梗塞的预防和治疗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一书中介绍,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首次发病者约有2/3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近年来,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合理或者个人生活的环境因素使得脑血管首次发病者年龄逐渐年轻化。

在我国,每12秒钟就会有1位脑血管病新发病者,每21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病。

据专家介绍,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和第二大致死疾病。

根据卫生部的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脑血管病新发病例有250万人,而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人多达150多万,其中脑梗塞患者约占60%--80%。

另外,在存活下来的脑血管病患者中,非常容易再次或多次发病,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占到4成,由于脑血管病治疗费用很高,给很多患者和家庭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的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一、前循环脑梗塞1、颈内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2、大脑中动脉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

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

(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

可有小便难控制。

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1、椎基底动脉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1)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的功能缺失。

(3)眼的协同功能障碍(水平或纵向),(4)小脑功能缺失不伴同侧长束征(5)孤立的偏盲或同侧盲。

较常见的综合症有:中脑腹侧综合征(大脑脚综合症,Weber综合征)供应中脑的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引起,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上、下活动受限),对侧椎体束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脑桥上外侧综合征:小脑上动脉阻塞所致,故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症。

主要临床表现有:①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核损害)②两眼向病灶侧水平凝视不能(脑桥侧视中枢损害)③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臂、结合臂、小脑齿状核损害);④同侧Horner综合征(下行交感神经损害)⑤同侧面部感觉障碍(三叉神经感觉束损害)和对侧痛觉、温度觉障碍(脊髓丘脑束损害);⑥对侧下肢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外侧部分损害)脑桥腹外侧(腹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供应脑桥的旁中央支(一说为小脑下前动脉)闭塞,表现为病侧外展神经(眼球外展受限)和面神经周围麻痹(皱额、闭眼、鼓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对侧),对侧锥体束受损,出现对侧中枢性偏瘫。

若损害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过去认为是小脑后下动脉(PICA)闭塞引起故又称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现证实10%由PICA引起,75%由一侧椎动脉闭塞引起。

余下由基底动脉闭塞引起。

典型临床表现为I、突发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外侧核及内侧纵束受损)II、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三叉神经脊髓束及核受累)III、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提升不能、声带瘫痪和咽反射消失(舌咽迷走神经受损)IV、同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损害)V、对侧躯体痛温觉丧失(脊髓丘脑侧束受累)VI、同侧Horner综合征:(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和眼球内陷,为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表现)。

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综合征)椎动脉及其分支或基底动脉后部血管阻塞,引起延髓锥体发生梗死时产生同侧舌肌麻痹(XII脑神经损害)和萎缩,对侧上下肢中枢性瘫痪以及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顶端的主要分支(左右大脑后动脉,后交通支,左右小脑上动脉及供应丘脑下部、间脑和中脑的的许多交通支)闭塞引起,临床表现为视觉障碍,不同程度的动眼神经损害,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偏侧投掷及异常运动,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锥体束征等。

闭锁综合征主要病灶位于脑桥腹侧(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大部分由于基底动脉脑桥旁中央支闭塞引起。

出现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损害,表现为患者四肢及面部的瘫痪,意识清楚,但不能张口说话及吞咽,仅保存睁闭眼和和眼球垂直运动功能,并能以此表达自己的意思。

2、大脑后动脉闭塞时引起枕叶视皮质梗塞,可有对侧偏盲(黄斑回避);也可出现无视野缺损或不能用视野缺损解释的其它视知觉障碍(识别可见物体、图片、颜色或图形符号的能力丧失)。

中央支闭塞可导致丘脑梗塞,表现为丘脑综合症: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感觉异常和丘脑性疼痛和锥体外系症状。

3、小脑梗塞少见,临床上难以与小脑出血鉴别。

除可伴脑干体征外,典型表现为急性小脑综合征:偏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平衡和站立不稳,严重眼球震颤、眩晕、呕吐,但在最初数小时内无头痛和意识障碍,随后出现继发性脑水肿、颅内高压表现类似脑出血。

*OCSP临床分型标准:1.全前循环梗塞(TACI)表现为三联征,及完全MCA综合征的表现:①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②同向偏盲③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2.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脑损害没有TACI广泛,常只有以上三联征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的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可以为以下任一表现:①运动或感觉缺损+偏盲;②运动或感觉障碍+高级大脑功能缺损;③高级大脑功能缺损+偏盲;④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但较LACI局限(单肢轻瘫)⑤单独的高级大脑功能障碍,当超过其一时,必须损害在同侧半球,与LACI不同,在于出现了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而运动感觉缺损没有那么局限。

3.后循环梗塞(POCI)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征:①同侧颅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交叉)②双侧感觉运动障碍③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4.腔隙性梗塞(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即:纯运动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一、诊断及辅助检查(1)CT检查突然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病人都要怀疑SAH。

患者主诉"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应考虑到SAH。

确诊方法是CT发现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和/或脑脊液均匀一致血性,一般在12小时内只作CT。

超过12小时,如果CT阴性,必须加作脑脊液检查。

SAH的CT诊断率为90%以上,特别是脑干周围的基底池、侧裂池、纵裂池。

若出血极少或出血后数天,CT检查可能是阴性。

此时,腰穿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或CSF黄变提示最近有出血。

(2)脑脊液检查用传统方法不能确定是SAH还是误穿出血时,一定作脑脊液分光光度检查。

(3)利用CT上血液浓缩区判定动脉瘤的部位:①出血在脚间池和环池,一般无动脉瘤。

②鞍上池不对称出血提示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瘤。

③外侧裂出血提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④额叶半球间裂基底部出血提示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

(4)脑血管造影明确病因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动脉瘤的金标准,一般选在发病后三天内或三周后。

二、一般治疗建议: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小时内进行一般治疗(表20)。

三、抗血管痉挛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在SAH后,颅底容量大血管迟发性收缩,常在血管造影或脑血流上表现为受累血管远端区域的灌注减少。

造影上血管痉挛有典型的短暂过程--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狭窄到最大,2~4周后逐渐恢复。

约半数病例血管痉挛表现为迟发性神经系统缺损,可缓解或发展为脑梗死。

15%~20%的患者标准治疗后发生脑卒中或死于血管痉挛。

建议:尽早应用尼莫地平以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尼莫地平可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Hunt & Hess分级Ⅰ、Ⅱ、Ⅲ级)应尽早给药(10mg~20mg,静点1mg/h,连续14天),此期最易因血管痉挛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最近的研究表明:尼莫地平还能降低Ⅳ、Ⅴ级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上述剂量下,一些患者会出现低血压,可减慢速度或减量。

经回顾性研究还未有其它专门针对SAH有效的治疗药物。

四、抗纤溶治疗最常用的抗纤溶剂是6-氨基己酸,通常每天24克,连用3天。

3天后改为8克/日,一天一次,维持3周或维持到手术前(I~V证据水平, A级推荐)。

然而,必须注意抗纤溶治疗可能会并发脑缺血,需同时联合应用钙拮抗剂。

五、脑脊液置换术SAH患者出现急性脑积水、剧烈头痛,可考虑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每次缓慢放液10~20ml,每周2次,可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

但需注意诱发脑疝、颅内感染、再出血的危险性。

六、外科手术治疗建议:临床状况良好(Hunt & Hess分级Ⅰ、Ⅱ、Ⅲ级)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最好发病后3天内或3周后)。

需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引起出血的动脉瘤、患者临床分级。

动脉瘤手术可及且无影响手术的内科疾病,临床状况良好(Hunt & Hess分级Ⅰ、Ⅱ、Ⅲ级)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最好入院后24小时以内)。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病例,可考虑血管内治疗。

Hunt & Hess分级Ⅳ、Ⅴ级别的脑积水患者需急诊脑室引流。

脑内血肿的Ⅳ、Ⅴ级患者,应手术清除血肿、急诊夹闭动脉瘤以挽救生命。

而对此类患者手术治疗出血源,预后将更差。

若出现严重的血管痉挛伴梗死,应推迟手术。

七、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及其处理(一)脑积水建议:(1)SAH后约20%的病例并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72小时内脑室扩大)。

推荐脑室引流术,尽管会增加再出血和感染(IV~V级证据, C级推荐)。

处置方法:①观察24小时;②脑脊液置换;③脑室引流。

(2)SAH后常发生慢性(交通性)脑积水。

推荐对症状性患者行暂时或永久性脑脊液引流(IV~V级证据, C级推荐)。

SAH后常发生脑室扩大,病因通常为脑室内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SAH急性脑积水更多地发生在临床症状重的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