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CS32F0XX芯片的ADC测试结构的优化方法及其FPGA实现

合集下载

基于FPGA的多通道ADC采集及DAC回放设计

基于FPGA的多通道ADC采集及DAC回放设计

基于FPGA的多通道ADC采集及DAC回放设计苏宁馨【摘要】在电子通信以及自动化等应用领域中,系统终端信号多以模拟量的形式直观存在并使用,因此模拟量采集和回放电路的设计尤为重要。

由于各系统对采集数据的速度、精度和可靠性指标的要求不同,现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多通道ADC模拟量采集及DAC回放电路的设计。

重点介绍了以5CEFA2F23CB规格的FPGA作为核心处理器,以VerilogHDL语言实现的采集和回放电路的设计过程,并分别采用SignalTap逻辑分析仪和示波器对数据进行捕获、分析和验证。

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功能完整实现,效率和精度高,可扩展性强。

【期刊名称】《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7)001【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FPGA;ADC模拟量采集;DAC回放;SignalTap逻辑分析仪【作者】苏宁馨【作者单位】[1]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23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40 引言电子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自动化、航天航空、电子制造等产业的革新。

在各产业系统终端数据的观察中,信号多以模拟量的形式直观存在并应用。

围绕系统终端模拟量采集的工作,行业上和技术上也提出了很多种方法和尝试,近年来模拟量采集电路的设计多以数模转换集成电路的形式出现,在机载系统和航天航空领域也逐渐提出了基于PLC、STM32的方式方法和尝试[1]。

由于不同系统存在环境的差异性,对多通道模拟信号采集数据的速度、精度、系统的稳定性的衡量和要求都有所不同,这就使得对采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满足数据采集存储的可靠指标以及不同环境下的采集要求,现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多通道ADC模拟量采集及DAC回放电路的设计。

该电路可通过软件算法提高采集精度,并保证系统硬件电路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扩展[2]。

1 系统开发工具及总体设计基于FPGA的多通道ADC模拟量采集及DAC回放设计,系统硬件部分采用Altera 公司现下最为流行的一款FPGA(Cyclone Ⅴ系列的5CEFA2F23CB核心处理器);模拟量采集部分选择ADC084S021 作为主要元件;回放部分则采用 DAC084S085 作为模拟信号回放输出。

基于FPGA的ADC自检系统

基于FPGA的ADC自检系统

摘要 : 在 监 测 接 收 机 中要 实现 快 速 的 A D C ( A n a l o g — T o — D i g i t a 1 ) 内核 处 理 功 能 检 测 , 针 对 这 个 问题 , 提 出 了一 种 基 于
A D C 内置 自测 ( B U I L D . I N S E L F — T E S T) 技术的 A D C 自检 系统 。 该 系 统 以 现 场 可 编 程 门 阵 列 ( F P G A) 为 核心 , 实 现 了对
u s e d F PGA a s i t s c o r e a n d r e li a z e d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ADC t e s t i n g . T e s t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s y s t e m c a n q u i c k l y c o mp l e t e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o f ADC c o r e p r o c e s s i n g f u n c t i o n s .
A D C检 测 的 控 制 。 经 过 测 试 , 系统 能 够 快 速 完 成 对 A D C 芯 片 内核 处 理 功 能 的检 测 。
关键词 : B I S T; A D C ; 现场 可编程 门阵列; S P I ; 寄存 器 中图分类号 : T N 9 1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 - 1 8 4 1 ( 2 0 1 5 ) 0 2 — 0 0 5 1 — 0 3
Ke y wor ds: BI S T ;ADC; FPGA ;SPI ; r e g i s t e r

基于FPGA的双AD高精度小信号采集系统

基于FPGA的双AD高精度小信号采集系统

基于F P G A的双A/D高精度小信号采集系统靳鹏飞,王振华,贺渊明,郭震(许继电气技术中心装置平台部,许昌461000)摘要:设计了一种基于F P G A的双A/D高精度小信号采集系统㊂该系统包括测试电流通道和保护电流通道㊂罗氏线圈输出的感应电动势通过共模扼流圈消除共模干扰后分别送入测试电流通道和保护电流通道,保护电流通道经过信号调理网络后直接送入A D C1中进行转换㊂为了提高测试电流通道的测量精度,调理后的信号经过P G A网络后送入A D C2中进行转换㊂F P G A负责采集数据的处理,并按照F T3报文格式进行组帧,将组帧的数字信号通过微型链路光纤组件上传至综合检测单元㊂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测试精度达到0.2s/2级,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满足电力系统对电流测试精度的要求㊂关键词:双A/D;F P G A;小信号;E P4C E10E22I7N中图分类号:T N79文献标识码:AD o u b l e A/D a n d H i g h-p r e c i s i o n S m a l l S i g n a l A c q u i s i t i o n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F P G AJ i n P e n g f e i,W a n g Z h e n h u a,H e Y u a n m i n g,G u o Z h e n(X u j i E l e c t r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C e n t e r D e v i c e P l a t f o r m D e p a r t m e n t,X u c h a n g461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d o u b l e A/D a n d h i g h-p r e c i s i o n s m a l l s i g n a l a c q u i s i t i o n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F P G A i s d e s i g n e d.T h e s y s t e m i n c l u d e s t e s t c u r r e n t c h a n n e l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c u r r e n t c h a n n e l.T h e i n d u c e d e l e c t r o m o t i v e f o r c e o u t p u t b y R o g o w s k i c o i l i s s e n t t o t e s t c u r r e n t c h a n n e l a n d p r o-t e c t i o n c u r r e n t c h a n n e l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f t e r e l i m i n a t i n g c o mm o n m o d e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b y c o mm o n m o d e c h o k e.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c u r r e n t c h a n n e l i s d i r e c t l y s e n t t o A D C1f o r c o n v e r s i o n a f t e r s i g n a l c o n d i t i o n i n g n e t w o r k.I n o r d e r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m e a s u r e m e n t a c c u r a c y o f t h e t e s t c u r-r e n t c h a n n e l,t h e m o d u l a t e d s i g n a l i s s e n t t o A D C2f o r c o n v e r s i o n a f t e r p a s s i n g t h r o u g h P G A n e t w o r k.F P G A i s r e s p o n s i b l e f o r d a t a a c-q u i s i t i o n a n d p r o c e s s i n g,a n d f r a m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F T3m e s s a g e f o r m a t.T h e d i g i t a l s i g n a l o f f r a m i n g i s u p l o a d e d t o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d e t e c t i o n u n i t t h r o u g h m i c r o l i n k o p t i c a l f i b e r c o m p o n e n t s.T h e t e s t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t e s t a c c u r a c y o f t h e s y s t e m r e a c h e s0.2s/2l e v e l a n d h a s s t r o n g a n t i-i n t e r f e r e n c e a b i l i t y,w h i c h c a n m e e t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 p o w e r s y s t e m f o r c u r r e n t t e s t a c c u r a c y.K e y w o r d s:d o u b l e A/D;F P G A;s m a l l s i g n a l;E P4C E10E22I7N0引言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第三代智能变电站对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日益提高,变电站电流小信号在线监测面临严峻挑战[1]㊂传统的相位和幅值校准通过改变硬件回路中元器件参数来实现,但是随着装置运行环境越来越恶劣,温度㊁电磁场㊁高速信号的串扰都会严重影响元器件的某些参数,比如运放的零漂㊁电阻的阻值㊁电容的容值等,从而降低小信号的采样精度㊂传统控制方式是通过单片机来控制A D C的时序以及数据采集,单片机的运行速率低㊁开发不灵活,难以满足高的采样速率要求[2]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 P G A的硬件设计方案,采用两片A/D 芯片实现对保护电流和测量电流的高速㊁高精度采集,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㊂1系统架构及原理1.1系统架构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高频小信号的双A/D高精度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直接连接罗氏线圈采集电流信号,采用双A/D设计,符合国网新规则,采样范围为0~ 100A㊂采集到的电流信号通过信号调理回路处理后,分别进入不同的A D C,单独进行转换㊂采集信号回路分为保护和测量两个回路,测量回路的小信号经过P G A处理,以提高小信号测量的精度㊂系统测试精度达到0.2s/2级,具有完备的A D C自检㊁电源自检以及精度自检㊂可编程逻辑芯片(F P G A)对数据进行处理,按照F T3报文格式进行组帧,将数字信号通过微型链路光纤组件上传至综合检测单元㊂系统采用光纤传输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结合F P G A 实现了对高频小信号的精确测量㊂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㊂图1 系统总体架构1.2 工作原理本文设计的双A /D 高精度小信号采集系统是通过罗氏线圈实现电流的在线采集,A D C 采样间隔可以配置为80㊁160㊁200和256点,电流的幅值㊁相位和零漂等参数可通过光口进行调整,该系统可以灵活满足电力系统对电流测试精度的要求㊂采集系统实现了保护电流和测试电流的在线采集,罗氏线圈输出的感应电动势通过共模扼流圈消除共模干扰后分别送入测试电流通道和保护电流通道,在测试电流通道中,电流信号先后通过仪表放大器放大网络㊁运算放大器积分网络和P G A 网络,来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㊂在保护电流通道中,电流信号通过电阻分压网络转换为电压信号后,依次通过运算放大器隔离网络㊁积分网络和缓冲网络对信号进行调理,最终进入到A D C 1中进行转换㊂F P -G A 以同步串行的模式控制A D C 1和A D C 2进行数字信号的输出,同时将处理好的数字信号通过微型光纤组件发送到综合监测单元㊂综合监测单元也可以通过微型光纤组件对系统内的相关参数进行修改和配置㊂系统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㊂图2 系统工作原理2 系统设计高精度小信号采集系统可配合罗氏线圈实现小信号电流的实时在线监测[3],可结合电力系统的开入㊁开出㊁通信和管理机等单元实现对线路的保护和测量功能,主要完成小信号的高精度采集以及数据的处理和实时上传[4]㊂系统采用高可靠性硬件设计方案,测量电流通道和保护电流通道独立设计,互不干扰,可以灵活进行可视化操作,配合I E C 61850报文监视分析工具实现对幅值㊁相位和零漂等参数的调整,通过E C V T 800调试工具对采样间隔㊁波特率㊁去零漂方式㊁定时方式等参数进行设置㊂同时考虑到系统运行环境的复杂情况,本文对整个系统设置了一定的E M C 防护措施㊂该采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指标如表1所列㊂表1 系统功能和性能指标类 型指 标输入范围0~100A 测试精度0.2s /2级采样间隔80㊁160㊁200㊁256点可配置同步方式内部定时和外部同步脉冲可选参数配置幅值㊁相位㊁零漂等参数可调软件设计方面,系统以F P G A 作为控制芯片,分模块化进行软件设计,采用状态机的模式模拟A D C 的读写以及控制时序,用于读取各通道的转换结果,在数据处理模块中,对转换的结果进行处理和组帧,最终通过光发送模块将数据帧通过移位发送方式发送到综合监测单元,同时光模块数据接收来自综合监测单元的数据帧,用来设置系统的各个参数㊂2.1 硬件电路设计系统硬件电路采用分模块设计的方式,主要包括电源供电电路㊁测量电流采样电路㊁保护电流采样电路㊁A /D 转换电路㊁F P G A 控制电路和光纤收发电路,该设计方式能够保证系统可靠运行,兼容各种复杂的E M C 环境㊂(1)电源供电电路电源供电电路选用的是集成设计的电源模块,在抗干扰方面有很大的优势[5]㊂该电源模块的输入电压为220VA C 和220V D C ,具有过流保护㊁过压保护㊁欠压保护和过功率保护功能,能够为系统提供+5V 和ʃ12V 的供电电压㊂输入电压在80%~120%额定值范围内变化,负载在0%~100%额定值范围内变化时,输出电压纹波小于25m V ,能够保证系统可靠㊁稳定运行㊂(2)测量电流采样电路测量电流采样电路由放大电路㊁积分电路和P G A 电路组成㊂为了提高测量电流通道测试的准确性,放大电路中的运算放大器选用通用仪表放大器I N A 128,该运算放大器在增益为100倍时能够提供200k H z 的高带宽,具有非常低的偏置电流和偏置电压,能够保证测量电流通道具有很小的零漂电压㊂同时为了减小高低温环境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积分电路的运算放大器选用A D A 4077,它能够提供极低的偏置电压㊁偏置电流和漂移,使得系统尽管在苛刻的高低温环境中也能保持测量的高精度㊂P G A 电路是为了对电压小信号进一步放大,提高电流的测量精度㊂(3)保护电流采样电路保护电流采样电路由电阻分压网络㊁隔离网络㊁积分电路和缓冲网络组成㊂电阻分压网络选用高精度㊁低温漂电阻,负责将电流信号转换为适合A D C 输入量程的电压信号㊂在保护电流采样电路中加入隔离网络是为了减少分压电阻网络对积分网络的影响㊂同时,由于A D C 的模拟输入引脚存在一定的偏置电流,选用A D A 4077设计缓冲网络,能够为A D C 的模拟输入引脚提供一个低阻抗输入,减少由于偏置电流带来的直流零漂㊂(4)A /D 转换电路为了高精度采集直流小信号,本文选用了内置16位㊁双极性输入㊁同步采样的A D C 76064,其可以提供4路同步采样输入,每个通道均内置模拟输入钳位保护㊁二阶抗混叠滤波器㊁跟踪保持放大器㊁16位电荷再分配逐次逼近型转换器㊁灵活的数字滤波器㊁2.5V 基准电压缓冲以及高速串行和并行接口㊂本文将A D C 配置在串行接口模式,其中A D 1用于监视保护电流通道㊁测量电流通道和自身电源电压,A D 2用于监视保护电流通道㊁运放电源和自身的电源电压㊂(5)F P G A 控制电路系统采用A L T E R A (已被I n t e l 收购)公司的C yc l o n e I V 系列F P G A 作为主控芯片,型号为E P 4C E 10E 22I 7N [6],F P G A主控电路由主控芯片㊁时钟电路㊁复位电路㊁J A T G 电路和F L A S H 电路组成,主要完成系统初始化配置㊁A D C 初始化配置㊁A D C 采样以及数据的处理㊁存储和发送㊂F P G A通过配置A D C 芯片的A D C S ㊁A D C _C L K ㊁C O N V S T ㊁A D -F R S T D A T E 等相关引脚,采用控制C O N V S T 信号的方式来完成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换和数字量的采集功能,对采集到的数字量进行相关处理后发送至光模块㊂(6)光纤收发电路光纤收发电路由A gi l e n t 公司生产的820n m 的微型光纤组件H F B R2412㊁H F B R1414和外围电路组成[7],系统主要对其外围电路进行设计,该电路能够为系统提供成本效益高㊁传输距离远㊁高性能㊁高可靠性的光纤通信链路㊂2.2 F P G A 程序设计系统基于模块化思想设计了F P G A 程序,主要包括N I O S _E 4㊁A D C _S AM P L E ㊁D A T A _P R O ㊁c r c _r o m ㊁s i n 240a ㊁u a r t _s e n ㊁u a r t _m a n ㊁a l t p l 10和o pt _s e l 九大模块,系统简化的R T L 级电路框图如图3所示㊂图3 系统简化的R T L 级电路框图a l t pl 10通过对外部50MH z 时钟分频为系统各个模块提供时钟信号㊂A D C _S AM P L E 模块主要实现对两片A /D 时序的控制和数据的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积分公式还原出原始信号,通过数据总线传输至D A T A _P R O 模块进一步处理㊂D A T A _P R O 模块通过地址从c r c _r o m 模块中获取c r c 码来完成对原始信号C R C 校验的数据组帧,同时通过地址从s i n 240a 模块中获取相关的积分参数用于发送至A D C _S AM P L E 模块中完成原始信号的积分计算,最终将c r c 校验组帧的数据和相关参数数据按照F T 3格式组成新的数据,通过u a r t _s e n ㊁u a r t _m a n 和o p t _s e l 模块发送到综合管理单元㊂N I O S _E 4模块主要负责整个系统的调度㊁数据读写仲裁,将D A T A _P R O 模块发送的采样间隔㊁幅值㊁相位㊁零漂等参数通过S P I 总线保存至F L A S H 中㊂2.3 采集单元参数配置采集单元的参数配置主要包括采样间隔㊁幅值㊁相位㊁零漂等参数,配置界面如图4所示㊂具体配置如下:a .用信号源在v i n +和v i n -端加标准的2V 交流信号㊂设置通信口单击 打开串口 按键,打开串口,然后点击调试压板按键,将插件设置为调试模式,将拨码开关拨到E 4档㊂c .通过配合I E C 61850报文监视分析工具,可进行幅值㊁相位㊁零漂等参数调整㊂d .可通过工具对采样间隔㊁波特率㊁去零漂方式㊁定时方式等进行设置㊂e .调试完成后点击 保存参数 按钮,然后断电重新启动,可以通过 读取参数 按钮对配置参数进行校验㊂图4 配置界面3 系统测试和分析为了证明系统的工程应用价值,需要对系统的各项参数㊁功能以及电磁兼容性能指标进行验证,对双A /D 采样的小信号精度进行测试㊂测试方法如下:将电流采集单元用光纤分别连接对应的收发信号,同时通过网口㊁串口连接电脑和综合监测单元,测试中将电流信号量同时接入标准信号转换装置和互感器校验仪,标准信号转换装置出来的小电压信号接入采集单元,试验过程中分别监视采集单元的比差和相差,保护电流试验结果如表2所列,测试电流试验结果如表3所列㊂表2 保护电流试验结果通信规约通道施加量值比差/%相差/(')曼码A D 1100%I n +0.22+3A D 2100%I n +0.28+4异步A D 1100%I n +0.21+1A D 2100%I n+0.28+2同时对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系统电磁兼容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㊂测试结果表明,系统保护电流采集和测试电流采集在曼码和异步的条件下,比差和相差都满足系统指标要求,装置在测试过程中通信正常,系统工作可靠㊁稳定,能够满足系统的各项参数要求[8]㊂表3 测试电流试验结果通信规约施加量值比差/%相差/(')曼码1%I n +0.02+55%I n+0.01+220%I n+0.01+2100%I n +0.01+2120%I n +0.01+2异步1%I n +0.05-15%I n+0.01+120%I n+0.01+1100%I n -0.01+1120%I n+0.01+14 结 语本文提出的基于F P G A 的双A /D 小信号采集方案能够完全满足电力系统对电流测试精度的要求,该方案电路实现简单,测试精度高,为小信号采集设计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㊂文中对整个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也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㊂参考文献[1]江燕良,李莎莎,王淇森.一种避雷器在线监测装置实现方案的研究[J ].电子设计工程,2019,27(14):121125.[2]胡益诚,张晓曦,代明清,等.基于D S P 与F P G A 的信号采集系统设计[J ].信息通信,2019(4):8688.[3]张甜甜.基于A D 7862的模拟电流采集设计与F P G A 编程实现[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6):8485.[4]江燕良,王振华,李莎莎.一种基于F P G A 的智能传感器采集单元的设计[J ].电子设计工程,2018,26(10):155159.[5]张岩,伍春,赵志坤.基于F P G A 的多通道数据采集卡的方案设计[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8(4):6367.[6]王水鱼,王伟.基于A D 7606的智能电网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 ].微型机与应用,2016,35(22):810.[7]郭震,吕玄兵,吴雪玲.基于K 60与F P G A 的电子式互感器采集单元的实现[J ].信息技术,2014(4):104106,110.[8]郭亮,卫一然,甄国涌.基于F P G A 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实现[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21(2):537539.靳鹏飞(初级工程师)㊁王振华(高级工程师)㊁贺渊明(高级工程师)㊁郭震(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变电站二次系统开发㊂(责任编辑:薛士然 收稿日期:2020-08-14)。

一种提高DSP的ADC精度的方法

一种提高DSP的ADC精度的方法

一种提高DSP的ADC精度的方法何平;王纪坤;岳长进【摘要】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12的片上ADC模块的转化结果往往存在较大误差,最大误差甚至会高达9%,如果这样直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ADC,必然造成控制精度降低.对此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校正方法, 即用最小二乘和一元线性回归的思想,精确拟合出ADC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并以此作为校正的基准在DSP上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此方法可以将误差提高到1%以内,适合于对控制要求较高的场合.【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年(卷),期】2010(033)022【总页数】3页(P130-132)【关键词】ADC;控制精度;最小二乘;线性回归【作者】何平;王纪坤;岳长进【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9-340 引言TI公司的C2000系列DSP以其出色的性能、丰富的片上外设在工业自动化、电机控制、工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

TMS320F2812是C2000系列中性能出色的一个,F2812片上集成了12位16通道的数/模转化器,理论上精度可以达到0.1%以上。

但实际上由于增益误差(<5%)和偏移误差(<2%)的存在,使得精度只能在5%左右,所以必须对ADC进行校正[2]。

传统的对于ADC的校正方法是在两路通道输入已知标准电压,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原理,确定出AD转换的曲线,并以此校正转化值[3]。

但由于在校正过程中存在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得这种校正方法精度只能达到3%左右。

对此,提出了利用最小二乘法和线性回归的思想进行校正的方法,通过对多个测量点的分析计算,找出最佳的拟合曲线,使得总体的均方误差最小。

最小二乘法是高斯于1809年提出的,在多学科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的数据处理方法[4]。

基于FPGA的PCI-GLINK总线协议芯片实现

基于FPGA的PCI-GLINK总线协议芯片实现

基于FPGA的PCI-GLINK总线协议芯片实现
张赞秋;吴超;江世琳;高岩;李俊
【期刊名称】《制造技术与机床》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介绍了如何采用FPGA实现GLINK协议的总线控制器主控芯片设计.【总页数】3页(P104-106)
【作者】张赞秋;吴超;江世琳;高岩;李俊
【作者单位】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600;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600;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600;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600;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36
【相关文献】
1.一种基于CS32FOXX芯片的ADC测试结构的优化方法及其FPGA实现 [J], 王月玲;杨晓刚;鲍宜鹏
2.基于FPGA的备用数据传输总线协议的实现 [J], 邢陈杨;王晨阳;赵树新;李想
3.基于FPGA的多节点1553B总线协议处理器的实现 [J], 潘滨;周昕杰;罗静
4.基于FPGA实现OmniVision图像传感器的SCCB总线协议 [J], 王水鱼;王欣
5.基于FPGA的LED驱动芯片高速测试的设计和实现 [J], 汪芳;王兵;王美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TM32误差分析,高精度电路设计

STM32误差分析,高精度电路设计

AN2834应用笔记如何在STM32F10xxx上得到最佳的ADC精度前言STM32F10xxx微控制器产品系列,内置最多3个先进的12位模拟/数字转换模块(ADC),转换时间最快为1μs,这个ADC模块还具有自校验功能,能够在环境条件变化时提高转换精度。

在需要模拟/数字转换的应用中,ADC的精度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能够达到应有的精度,用户需要了解ADC误差是如何产生的和影响它的参数。

转换精度不是仅仅依赖于ADC模块的性能和功能,它与该模块周边应用环境的设计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帮助用户了解ADC误差的产生,以及如何提高ADC的精度,包含以下2个部分:● 介绍了与ADC设计相关的,诸如外部硬件设计参数,和不同类型的ADC误差来源。

● 提出一些设计上的建议,和如何在硬件方面减小误差的方法。

译注:本译文的英文版下载地址为:/stonline/products/literature/an/15067.pdf目录如何在STM32F10xxx上得到最佳的ADC精度目录1ADC误差的种类31.1ADC模块自身相关的误差31.1.1偏移误差31.1.2增益误差41.1.3微分线性误差51.1.4积分线性误差61.1.5总未调整误差61.2与环境相关的ADC误差71.2.1电源噪声71.2.2电源稳压71.2.3模拟输入信号的噪声71.2.4ADC的动态范围与最大输入信号幅度严重不匹配71.2.5模拟信号源阻抗的影响81.2.6信号源的容抗与PCB分布电容的影响81.2.7注入电流的影响91.2.8温度的影响91.2.9I/O引脚间的串扰91.2.10EMI导致的噪声 10 2如何得到最佳的ADC精度 112.1减小与ADC模块相关的ADC误差的建议 112.2如何减小与外部环境相关的ADC误差 112.2.1减小电源噪声 112.2.2电源稳压的建议 122.2.3消除模拟输入信号的噪声 122.2.4将最大的信号幅度与ADC动态范围匹配 132.2.5模拟信号源的阻抗计算 142.2.6信号源频率条件与源电容和分布电容的关系 142.2.7温度效应补偿 152.2.8注入电流最小化 152.2.9减小I/O脚串扰 152.2.10降低EMI导致的噪声 162.2.11PCB的设计建议 162.2.12元器件的摆放与布线 18 3结论191 ADC误差的种类1.1 ADC模块自身相关的误差在STM32F10xxx的数据手册中,给出了不同类型的ADC精度误差数值。

基于STM32与FPGA的背照式CCD光谱采集系统设计

基于STM32与FPGA的背照式CCD光谱采集系统设计

基于STM32与FPGA的背照式CCD光谱采集系统设计作者:郑思旭黄斐柳阳郭汉明来源:《软件导刊》2020年第01期摘要:为满足微型光谱数据采集系统要求,在选用量子效率更高的背照式面阵CCD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STM32F4与FPGA双核工作模式的光谱数据采集系统。

使用STM32F4完成主控制逻辑和DMA传输,FPGA实现对CCD及相关器件的驱动,运用相关双采样模式对CCD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采集,最终通过串口功能模块与上位机通讯,实时显示采集光谱。

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清空CCD内部残留电荷和积分时间可调(8ms-60s)的能力,采集效果良好,实用性极高。

关键词:背照式CCD;STM32;FPCA;相关双采样DOI: 10. 11907/rjdk.19204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20)001-0176-040 引言光谱检测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等领域。

随着光谱检测领域的扩展,作为光谱分析的探测器、电荷耦合器件( Charge-Coupled Device,CCD)以及由CCD组成的光谱采集系统质量优良与否会严重影响光谱采集效果[1]。

相比常规的前照式CCD,背照式CCD避免了正面结构的吸收损失,不易受外界干扰,工作稳定,其峰值量子效率可达90%以上[2-3],对光谱响应的灵敏度高,非常适用于光谱探测等诸多领域[4-5]。

本文采用STM32F4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双核工作模式进行系统设计。

相对于单独使用STM32F4或者FPCA的单核工作模式,双核模式可极大限度地发挥两者优点[3,67]:①采用STM32F4控制主程序逻辑和直接内存访问( Direct M emorv Access,DMA),为微型光谱仪等仪器预留功能接口;②使用Verilog硬件控制描述语言(HDI)编写FPCA控制模块,实现对CCD及相关器件时序的高速、并行和精准控制[8]。

一种基于FPGA的仿效ADC的方法

一种基于FPGA的仿效ADC的方法

一种基于FPGA的仿效ADC的方法
王龙;王忆文;李辉
【期刊名称】《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年(卷),期】2014(31)4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通用的仿效ADC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在高精度ADC开发板尚未完成时,就能联合后续的数字处理板进行系统级测试,可以有效减少整个系统设计的开发及调试时间.该方法由VHDL编写RTL级代码设计实现,并以LM98640(ADC芯片型号)为例进行验证,仿效了含SPI配置接口的LM98640的测试模式的输出及其时序.基于某FPGA地面测试器项目开发板对仿效LM98640设计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仿效LM98640的测试模式的输出及其时序与芯片手册完全一致.该方法同样可应用于含有与LM98640类似的ADC芯片的系统设计中.【总页数】4页(P152-155)
【关键词】FPGA;仿效ADC;RTL级;SPI接口;测试模式
【作者】王龙;王忆文;李辉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79;TN47
【相关文献】
1.一种基于CS32FOXX芯片的ADC测试结构的优化方法及其FPGA实现 [J], 王月玲;杨晓刚;鲍宜鹏
2.一种基于参数提取算法的快速ADC测试方法 [J], 陈豹;王逢州
3.一种基于导航接收机的 ADC动态有效位测量方法 [J], 刘沉;李洪力;黎明
4.一种基于电流积分法的ADC 典型静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磁 [J], 陈波;张虹;张碚
5.一种基于ADC采样的设备ID识别方法 [J], 陈超鑫;肖林松;周学成;陈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DSP的ADC测试功耗优化设计

基于DSP的ADC测试功耗优化设计

基于DSP的ADC测试功耗优化设计
冯兵;谈恩民;陈果;李艳群
【期刊名称】《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年(卷),期】2012(31)3
【摘要】随着大规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及复杂性的不断提高,对其进行测试的难度与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而测试功耗过高已经成为影响测试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ADC作为混合信号电路的典型代表,已经应用在了各种集成模块上。

文章中为降低ADC测试功耗,对ADC的测试结构进行了部分改进,并运用遗传算法搜索了低功耗测试激励。

理论研究及仿真实验表明,优化后的结构和低功耗测试激励较优化前能同时降低测试时的峰值功耗和平均功耗。

【总页数】4页(P55-57)
【关键词】ADC;低功耗测试结构;遗传算法
【作者】冯兵;谈恩民;陈果;李艳群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
【相关文献】
1.基于DSP的低功耗介质损耗测试仪的研制 [J], 高小飞;黄琪
2.基于低功耗的BIST测试生成结构优化设计 [J], 姚丽婷;谈恩民
3.基于低功耗及加权优化的BIST测试生成器设计实现 [J], 谈恩民;叶宏
4.基于DSP技术的高速ADC动态测试平台设计 [J], 许弟建;干旭春
5.应用于14bit低功耗流水线ADC的sub-ADC电路设计 [J], 陈忠学;何全;章国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CSD方法滤波器的FPGA优化设计

基于CSD方法滤波器的FPGA优化设计

【 yw rs C D a o tm;F G dga q art esm l g p l o rsi Ke od 】 S l rh gi P A; iil uda r a pi ; u ecmpes n t u n s o
0 引 言
现代 雷达广 泛采 用数 字正交 采样 和脉 冲压 缩两种
技术 。 由于数字 正交 采样 优 良的正交 特性 , 在通信 、 它 雷达 等领域 的应 用 日益广 泛。 雷达 信 号 的 带宽 较 宽 , 不宜 采用 高采样 率 、 高抽取 率方 法 , 般都是 低 中频采 一 样, 即采用 2倍或 4倍 信号 带宽 的采样 速率 及抽取 率 。 它对 低通滤 波器 的平 坦 度 和截 止 特 性 有很 高要 求 , 常
s n lp o e sn i a rc s ig,e p c al o i i — a d wi t r d c, Usn P c i rn s a o tl w r ̄e u n y,b g ea ,hg x g s e il f rb g t y me b n d h p o u t ig DS h p b i g b u o e qe c id l y ih e — p n e,b g p w rc n u t n,d f c l d b g i g n i c h o s t f u d l e es i o e o s mp i o i u t e u g n ,a d d f u y t ai y g ie i .Re l i go t z d f t ro e q a r tr i f i s n ai n p i e l f h u d au e z mi i e t s mp i g a d p le c mp e s n wi P n C D c n r d c u d n o o u ai n sg i c n l a l n u s o rs i t F GA i S a e u e b r e fc mp tt i nf a t n o h o i y。a d w a s GA t e l n e c n u eFP o r a— i e in o a d r u c l n a i z d s fh r wa e q iky a d e sl n a d t n e l i g t e me h d b s f P r d c d h h r o a y e g y,i d i o ,r a i n h t o y u e o GA p o u e y A e a c mp n , i z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8期电子与封装控处理器,工作频率可达48MHz,文中ADC属于挂在其APB总线上的外设。

2ADC传统测试方法CS32F0XX芯片的ADC是一种逐次逼近型的12位模拟数字转换器。

它有多达19个通道,可以测量16个外部和3个内部信号源。

ADC带有自校准功能,可大幅减小因内部电容器组的变化而造成的精度误差。

2.1ADC模块基本介绍ADC模块的外部端口如图1所示。

其输入端口有19根模拟输入信号、24根数字输入信号、4根电源输入信号,输出端口有23根。

ADC的端口信号描述如表1所示,除了电源电压、模拟信号不可控制通路,其他信号均可加上测试通路,对其进行控制。

图1ADC模块外部端口图2.2传统的ADC测试结构传统的ADC测试结构将ADC模块的输入输出信号直接连接到芯片的引脚上,再引入测试模式使能及测试模式选择信号,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ppa4、ppa5、ppa6为测试模式选择信号,ppa7为测试模式使能信号。

ADC_INPUT信号组为芯片正常模式下的ADC输入信号,PIN_OUT为其他测试模式或者正常模式下引脚的输出信号。

为了达到测试ADC的目的,至少需要从芯片引脚打入CH、DOUT_TYPE、GEB、EN等29根信号,则测试ADC信号至少需要33个测试输入引脚。

如果客户要求引脚封装数较少,则不能满足测试ADC模块的基本引脚数需要。

表1ADC端口信号描述序号符号类型说明1VDDA电源电压模拟电源3.3V2VCORE电源电压数字内核电源1.5V3VSSA电源电压模拟地4VSS电源电压数字地5AIN[18:0]模拟输入ADC模拟输入,共19个通道6CH[4:0]数字输入通道选择信号7DOUT_TYPE数字输入并行输出数据类型0:AD_OUT[11:0]=AD_OUT_BIT[11:0]1:AD_OUT[11:0]=0+CAL_DAT[6:0]8GEB数字输入ADC全局使能,低电平有效9EN数字输入ADC使能10CLK数字输入ADC工作时钟11AD_START数字输入ADC转换启动信号,高电平有效12AD_RST数字输入ADC转换复位信号,高电平有效13CAL_RST数字输入内部自校准模块复位信号,高电平有效14CAL_MODE数字输入校准模式设置:0:内部自校准(AD_CAL_DIO为输出)1:外部校准(AD_CAL_DIO为输入)15CAL_DAT-SET40H数字输入校准值设置:0:内部自校准值1:0x40H(即不校准)16LPOW_CMP数字输入比较器控制:0:ADC转换结束后比较器使能1:ADC转换结束后比较器关闭17LPOW_RDIV数字输入基准分压电阻控制:0:ADC转换结束后基准电阻分压使能1:ADC转换结束后基准电阻分压关闭18LPOW_VCOM数字输入比较器共模电压控制:0:ADC转换结束后共模电压使能;1:ADC转换结束后共模电压关闭。

19CMP_IBIAS[1:0]数字输入比较器偏置电流控制:01:Low(对应1:3);00:Middle(对应1:4);1X:High(对应1:5)。

25TST_VREF_RDIV_EN数字输入基准分压测试使能,高电平有效26TST_VREF_RDIV[3:0]数字输入基准分压输出选择(从AIN[0]输出):0000:VREFN;0001:1/16×(VREFP×VREFN);……1111:15/16×(VREFP-VREFN)27AD_DOUT数字输出ADC12位并行数据输出28AD_RDY数字输出ADC转换RDY信号,高电平有效29AD_DSER数字输出ADC12位串行数据输出30AD_CAL_DIO<6:0>数字输出7位校准数据31AD_CAL_RDY数字输出校准结束FLAG,低电平有效10--第18卷第8期王月玲,杨晓刚,鲍宜鹏:一种基于CS32F0XX 芯片的ADC 测试结构的优化方法及其FPGA 实现图2ADC 传统测试结构3ADC 测试改进采用传统的ADC 测试结构,满足不了芯片封装引脚数较少的情况,故需要采用新的测试结构。

3.1改进后的ADC 测试结构如图3所示,改进后的ADC 测试结构增加了一个32位的移位寄存器(TEST_REG ),来替代测试模式控制信号以及ADC 测试输入信号。

从理论上讲,所有的ADC 输入信号都可以用图3中的测试寄存器的位来代替。

图3ADC 改进后测试结构3.2ADC 的测试策略在设计时除了考虑测试成本,还要求必须便于测试分析[2-3]。

在实际测试当中,需要ADC 的测试输入信号能够灵活改变,以便测试ADC 在不同通道、电压等情况下的变化情况;但是使用新的测试结构,每次输入信号的变化都需要通过移位来完成,影响了测试的效率,所以需要对ADC 的输入信号进行分析,制定比较合适的测试策略。

如表2所示,CH 为ADC 通道选择信号,在测试引脚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设置TEST_REG[31:30]为2’b10,则CH 信号可以由PB14~PB10之间的引脚直接输入。

TST_VREF_RDIV_EN 信号为基准分压测试使能,而ADC 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进行基准分压测试,故该信号可用测试寄存器中的位来代替。

GEB 信号为ADC 全局使能,低电平有效,在测试ADC 的情况下,ADC 的全局使能信号可以一直打开,故该信号可以一直为0,不需要任何测试信号的输入。

CLK 信号为ADC 工作时钟,不能进行信号变化,为了方便测试ADC 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工作情况,设计该信号由PF0引脚直接输入。

基于以上示例,一些常用的测试输入信号在测试引脚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尽量使用引脚上直接输入的信号作为ADC 测试输入信号,具体输入信号的策略如表2所示。

表2ADC 测试输入端口控制经过以上分析,在使用新的ADC 测试结构及其测试策略时可以节约87%的测试引脚资源,而基本不影响ADC 测试的完成。

4ADC 数模混合仿真环境的建立与仿真为了简化电路、降低成本,设计人员往往把模拟和数字电路集成到一个芯片,形成数模混合电路[4]。

但据统计,整个设计及测试中70%的时间都用在了占全部晶体管数目不到10%的数模混合信号电路部分[5]。

因此,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寻求数模混合电路仿真的实用方法显得更加重要[4]。

4.1搭建数模混合仿真环境按照以下基本步骤建立数模混合仿真环境:(1)使用Cadence 公司的cds/ic616、cds/mmsim141、cds/incisiv142软件工具;(2)建立电路,包含测试电路;(3)设定电路参数;(4)激活电路进行仿真;(5)分析仿真结果。

在LINUX 软件环境中,加入Cadence 的软件工具模块,在cds.lib 增加所需要的库文件。

建立电路后,需ADC 输入信号ADC 模式控制TEST_REG [31:30]=2’b00CH[4:0]ADC_INPUTTST_VREF_RDIV_EN TEST_REG[7]ADC_INPUT TST_VREF_RDIV[3:0]TEST_REG[11:8]ADC_INPUT CAL_DAT-SET40H TEST_REG[5]ADC_INPUT DOUT_TYPE TEST_REG[6]ADC_INPUTCAL_MODE TEST_REG[12]ADC_INPUT CMP_IBIAS[1:0]TEST_REG[14:13]ADC_INPUT LPOW_VCOM TEST_REG[15]ADC_INPUT LPOW_RDIV TEST_REG[16]ADC_INPUT LPOW_CMPTEST_REG[17]ADC_INPUT CLK PF0ADC_INPUT GEB 0ADC_INPUT EN 1ADC_INPUT CAL_EN ADC_INPUT AD_RST ADC_INPUT CAL_RST ADC_INPUT AD_SATRTPF1ADC_INPUTTEST_REG [31:30]=2’b10TEST_REG [31:30]=2’b01PB14-PB10TEST_REG[4:0]PB15ADC_INPUT PA0ADC_INPUT PA1ADC_INPUT11--第18卷第8期电子与封装要设定电路参数并进行仿真。

4.2ADC 仿真CS32F0XX 芯片的ADC 是一种逐次逼近型12位模拟数字转换器,故理论上计算公式为:f (x )=4095y3.3(1)f (x )为ADC 的输出值,y 为需要转换的电压。

ADC 数模混合仿真的结果如图4所示,由ppa4、ppa13打入时钟和数据,通过移位寄存器生成ADC 测试信号,如DOUT_TYPE 是TEST_REG 的第6位,CH 为TEST_REG 的前5位,而CLK 、AD_START 等信号则由芯片引脚直接打入。

图4ADC 数模混合仿真如图4所示,在AD_START 第一次上升沿时,通过移位寄存器选择ADC 的通道值为12,对应的通道位为pa_an[0](即选择转换从pa_an[0]加载的电压,为1.3V ),通过14拍CLK 后,此时DOUT_TYPE 为0,选择从AD_DOUT 并行输出十六进制的12h ’64c 。

在AD_START 第二次上升沿时,通过移位寄存器选择ADC 的通道值为1,对应的通道位为pa_an[1](即选择转换从pa_an [1]加载的3V 电压),通过14拍CLK 后,此时DOUT_TYPE 为0,选择从AD_DOUT 并行输出十六进制的12h ’E8B 。

按照公式(1)计算理想值,并与数模混合仿真的结果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理想值与数模混合的仿真值很接近,误差不超过2,说明搭建的仿真环境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表3理想值与数模混合仿真值的比较5总结随着芯片制造工艺的进步以及单芯片片上系统(SoC )的发展,芯片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引脚数越来越多,故对芯片的测试成本以及测试资源有了新的要求。

新的ADC 测试结构能够在芯片不同的封装形式下,根据测试的基本需要灵活变换引脚测试资源,适应了芯片市场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1]胡瑜,韩银和,李晓维.SoC 可测试性设计与测试计算[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42(1):154.[2]RAJSUMAN R.Design and test of large embedded mem-ories:An overview[J].IEEE Design and Test of Computers,2001,18(3):16-27.[3]RAJSUMAN R.System-on-a-chip:Design and test [M].Artech House Inc,2000:157-192.[4]翁硕.基于Multisim 的数模混合电路仿真方法[J].苏州大学学报,2012,32(3):78.[5]鲁昌华,刘大伟.数模混合电路测试技术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07,44(11):52-54.作者简介:王月玲(1974—),女,甘肃天水人,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