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蛋白质药物的分析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第12章、蛋白质的降解及氨基酸代谢

生物化学第12章、蛋白质的降解及氨基酸代谢

三、蛋白质降解的反应机制:


真核细胞对蛋白质的降解有二体系: 一是溶酶体系,即溶酶体降解蛋白质,是非选 种择性; 二是以细胞溶胶为基础的,依赖ATP机制,即 泛肽标记选择性蛋白质降解方式
四、机体对外源蛋白质的消化
(一)体内的蛋白酶系
1、 按存在部位分: (1)胃:胃蛋白酶 (2)小肠: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弹性蛋白 酶、 羧肽酶(A、B)、氨肽酶。
五、生酮氨基酸和生糖氨基酸
一、生酮氨基酸


1、生酮氨基酸:有些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转变为 乙酰乙酰CoA,而乙酰乙酰CoA在动物的肝脏中 可变为酮体(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 2、种类:Leu、Lys、Trp、Phe、Tyr。
二、生糖氨基酸


1、生糖氨基酸:凡能生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 琥珀酸和草酰乙酸的氨基酸,它们都能导致生成 葡萄糖和糖原。 2、种类:15种
(2)外切酶:从氨基端或羧基端逐一的向内水 解肽链成氨基酸


氨肽酶:从N末端水解肽键; 羧肽酶A:水解除Pro、Arg、Lys外的C末端残基; 羧肽酶B:水解Arg、Lys为C末端的残基;

蛋白质经过上述消化管内各种酶的协同作用, 最后全部转变为游离的氨基酸。
第二节、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一、氨基酸降解
二、氨的代谢去路

氨对生物机体是有毒物质,特别是高等动物的 脑对氨极为敏感。血液中1%的氨就可引起中枢 神经系统中毒。
1、 氨的转运

在血液中主要以谷氨酰胺(需谷氨酰胺合成酶) 形式转运到肝脏,形成尿素;
COOH CH2 CH2 CHNH2 COOH Glu
N H3
ATP
A D P+ P i

生物药物分析期末总结范文

生物药物分析期末总结范文

生物药物分析期末总结范文生物药物分析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

本文将从生物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分析方法、质量控制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基本原理生物药物是以生物制剂为基础的药物,包括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等。

生物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这些药物的特性和作用机制,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蛋白质药物分析蛋白质药物通常是通过重组DNA技术等方法制备的,其分析主要涉及到蛋白质表达、纯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基于质谱的蛋白质定量分析、免疫学方法、生物活性检测等。

2.抗体药物分析抗体药物是指基于抗体的药物,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等领域。

抗体药物的分析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结构分析、生物活性检测等。

其中,流式细胞术、ELISA、Western blotting等是常用的抗体药物分析方法。

3.基因工程药物分析基因工程药物是指基于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药物,主要包括基因疗法、基因工程疫苗等。

基因工程药物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基因的表达、载体的转染、基因传递效率的测定等。

二、常用分析方法生物药物分析涉及到多种分析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1.物理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主要用于药物的理化性质研究和分析。

其中,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等用于药物的结构表征和纯度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用于药物成分分离和纯化。

此外,还有核磁共振、电泳、质谱等方法。

2.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生物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包括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荧光免疫测定等。

这些方法主要用于检测药物中的蛋白质、抗体等成分。

3.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用于药物的基因表达、结构和功能研究。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RT-PCR、DNA测序、基因克隆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药物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突变检测等。

三、质量控制生物药物分析中,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十二章 乳蛋白质化学

第十二章 乳蛋白质化学

(二)β -乳球蛋白的理化性质
• 2.β -乳球蛋白的变性 • 碱性物质、加热、有机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均会 引起β -乳球蛋白变性。 • 在pH8以上β -乳球蛋白的变性变得明显,pH由 8 变为 l0, 二聚体解离为单体; pH11 时 α - 螺旋 结构不变, β - 折叠转化为任意构象, pH12 时 结构完全呈任意状态。 • 变性速度随pH增加而变快,最终产生大量的凝 集。
• (四)胶体磷酸钙 • 酪蛋白胶体除含各种酪蛋白外,还含有Ca, Mg、无 机磷酸盐和柠檬酸盐。 • 阴阳离子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胶体相中的胶体磷酸钙, 它和酪蛋白相互作用成为酪蛋白胶体的一部分。 • 胶体磷酸钙的结构存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 为胶体磷酸钙是以Ca3(PO4)的形式存在;一种认为 酪蛋白的磷酸酯化基团和钙结合在一起。也有人认 为胶体磷酸钙应是一个不同于前两种形态的特殊类 型结构。
• α- 酪蛋白能防止其它酪蛋白的钙诱导沉淀,这是乳 中含有大量钙,足以使 αs1- 酪蛋白、 αs2- 酪蛋白、 β酪蛋白沉淀而酪蛋白胶体呈溶解性的原因。 • 钙和酪蛋白的结合受pH、温度、离子强度的影响, 和钙离子导致沉淀的浓度影响呈一致性。 • 故平衡结合常数随pH、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离子 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这些常数对αs1-酪蛋白、β-酪蛋 白是相似的。
(二)β -乳球蛋白的理化性质
• 3.β -乳球蛋白和有机物质的结合
(二)β -乳球蛋白的理化性质
• 4.β -乳球蛋白和离子的结合 • 乳球蛋白能和单价、二价金属离子结合。 • Na+ 能在其等电点以上结合于羲基和咪哇基团 上。 • Ag+、Cu2+、Hg2+与游离硫琉基结合。 • I- 专一性地和 β - 乳球蛋白中的硫巯基结合, 产生二者间的络合物。

生物检定法

生物检定法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检定的应用范围
(一)药物的效价测定 采用理化方法无法测定含量或理化测定不能反映临床生物活 性的药物可用生物检定法来控制药物质量。
(二)微量生理活性物质测定 一些神经介质、激素等微量生理活性物质,有很强生理活性
的,在体内的浓度很低,加上体液中各种物质的干扰,很难用 理化方法测定。 ➢ 而生物测定法由于灵敏度高、专一性强,对供试品稍做处理
1.体内反应 体内试验的受试对象一般是整体动物,给药于整体动物后, 观察规定时间内(非立时)的反应,这时反应代表生物药品 对动物或整个在位组织的反应,包括血浆中药物或其代谢物 的浓度、代谢效应、代谢产物的作用、细胞间相互作用、体 内释放物质的作用及反馈机制等。
其反应指标代表了该药物的整个药理作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抗生素的微生物检定法
一、概述
(一)概念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
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 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 质。
抗生素可分为天然品和人工合成品。 ➢ 天然品是由微生物产生,如青霉素; ➢ 人工合成品是由化学合成的方式生产的或通过结构改造形
成全新结构的全合成抗生素,如氯霉素、利奈唑烷等。
第二节 抗生素的微生物检定法
(二)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是利用抗生素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的
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特点,以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为指标,来 衡量抗生素中的有效成分效力的方法。这种经典的抗生素效 价测定方法,多用于结构十分复杂和多组分抗生素的含量测 定。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四章 生物检定法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检定法的概念和常用方法及抗生 素的微生物检定法;

生化-第12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20150512)

生化-第12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20150512)

2.方向性(direction) 起始密码子总是位于编码区5′-末端, 而终止密码子位于3′-末端,每个密码子的 三个核苷酸也是按照5′→3′方向阅读,不能 倒读。
5′ 读码方向 3′
N
肽链延伸方向
C
3.简并性(degeneracy) 遗传密码中,除色氨酸和甲硫氨酸 仅有一个密码子外,其余氨基酸均有2
参与核糖体循环的起始因子
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起始阶段
• • • • 起始三元复合物的形成; mRNA在小亚基定位结合; 起始氨基酰-tRNA定位在P位;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1.起始三元复合物的形成
2.mRNA在小亚基定位结合
SD序列(Shine-Dalgarno sequence) : 在mRNA起始密码子的上游8~13个核苷酸处有一 段4~9个核苷酸组成的富含嘌呤核苷酸的序列,以 AGGA为核心,它可与核糖体小亚基中的16S rRNA 3′-端富含嘧啶的序列(UCCU)互补。
二、肽链合成的起始
指mRNA和起始氨基酰-tRNA与核蛋白体共 同构成起始复合物 。这一过程需要起始因子 (IF)、GTP和镁离子参与。 起始氨基酰-tRNA的表示方法:tRNAiMet
真核生物: Met-tRNAiMet
原核生物: fMet-tRNAifMet
甲硫氨酸 甲酰甲硫氨酰
原核生物中的起始因子有3种: IF1直接结合到小亚基A位,阻止tRNA过早与A 位结合; IF2具有GTP酶活性,催化fMet-tRNAifMet结合 至小亚基,并阻止其它负载tRNA与小亚基结合。 IF3结合于小亚基E位,阻止小亚基与大亚基的 结合,并促进fMet-tRNAifMet结合至核糖体的P位。
NH2 A1 A2A3A4……Anp……………….Amp…………….Aup……………COOH

酶分析法

酶分析法
酶的比活力也称比活性,代表酶制剂的纯度,是指每毫克酶蛋白所具 有的活力单位数。对同一种酶来说,酶的比活力越高,纯度越高。
第一节 概述
二、酶促反应条件 选择酶反应条件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待测定的酶分子都应 该能够正常发挥它的作用。这就是说,反应系统中除了待测定 的酶浓度是影响速度的唯一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处于最适于酶 发挥作用的水平。确定反应条件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底物 2.pH 3.温度 4.辅助因子 5.空白和对照
化学工业出版社
—适用于制药类专业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药物分析基本知识 第三章 生物药物的检查法 第四章 生物检定法 第五章 免疫分析法 第六章 电泳分析法 第七章 色谱法 第八章 酶分析法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九章 氨基酸、肽类、蛋白质类药物的分析 第十章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第十一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第十二章 核酸类药物的分析 第十三章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 第十四章 药物制剂及工艺用水的分析 第十五章 基因工程药物分析 第十六章 体内药物分析常用方法与应用
(8-2) 式中,V为测定时的反应速度,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按 反应速度定义:
(8-3) 式中,t为反应时间,k为正反应的速度常数。
第一节 概述
将上式进行积分得:
(8-4)
(8-5)
式中 为初始底物浓度,在半对数坐标纸上, 与t之间呈直线关系,已知t与 , 即可求得 ,并可计算速度常数k。 酶促反应接近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为: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酶活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初速度。酶催化反应的速 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酶活力的大小,可用酶活力单位来表示。1961年国际生物化学与分 子生物学联合会规定:在特定条件下(温度可采用25℃,pH值诸条件均 采用最适条件),1min催化1μmol的底物转化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个酶 活力单位,这个单位称为国际单位(IU)。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生物体内的各种蛋白质都是生物体利用约20种氨基酸为原料自行合成的。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就是将DNA传递给mRNA的遗传信息,再具体的解译为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翻译(translation)。

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各种因素构成了蛋白质合成体系,该体系包括:1.mRNA:作为指导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

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三联体,代表一个氨基酸的信息,此三联体就称为密码。

共有64种不同的密码。

遗传密码具有以下特点:①连续性;②简并性;③通用性;④方向性;⑤摆动性;⑥起始密码:AUG;终止密码:UAA、UAG、UGA。

2.tRNA:在氨基酸tRNA合成酶催化下,特定的tRNA可与相应的氨基酸结合,生成氨基酰tRNA,从而携带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tRNA反密码环中部的三个核苷酸构成三联体,可以识别mRNA上相应的密码,此三联体就称为反密码。

反密码对密码的识别,通常也是根据碱基互补原则,即A—U,G—C配对。

但反密码的第一个核苷酸与第三核苷酸之间的配对,并不严格遵循碱基互补原则,这种配对称为不稳定配对。

能够识别mRNA中5′端起动密码AUG的tRNA称为起动tRNA。

在原核生物中,起动tRNA是tRNAfmet;而在真核生物中,起动tRNA是tRNAmet。

3.rRNA和核蛋白体:原核生物中的核蛋白体大小为70S,可分为30S小亚基和50S大亚基。

真核生物中的核蛋白体大小为80S,也分为40S小亚基和60S大亚基。

核蛋白体的大、小亚基分别有不同的功能:⑴小亚基:可与mRNA、GTP和起动tRNA结合。

⑵大亚基:①具有两个不同的tRNA结合点。

A位——受位或氨酰基位,可与新进入的氨基酰tRNA 结合;P位——给位或肽酰基位,可与延伸中的肽酰基tRNA结合。

②具有转肽酶活性。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常常由若干核蛋白体结合在同一mRNA分子上,同时进行翻译。

生物制药工艺学第12章制备型HPLC

生物制药工艺学第12章制备型HPLC

一、分离方法之间的组合 四步纯化法: Preparation: Capture:(Isolate,concentrate and stabilize) Intermediate purification:(Remove bulk impurities) Polishing:(Achieve final high level purity)
第二节 分离方案的设计





What is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product? What kind of starting material is available and how should it be handled? What are the purity issues in relation to the source material and intended use of the final product? What has to be removed? What must be removed completely? What will be the final scale of purification? What are the economical constraints and what resources and equipment are available?

速率理论:研究各种动力学因素对峰展宽的影 响。 H= A+Cu
有关参数

容量因子:溶质在固定相中的总摩尔数与流 动相中总摩尔数之比。容量因子k与柱效参数 及定性参数密切相关,而且比分配系数易于 测定,在色谱分析法中一般都是用容量因子 代替分配系数。
t R t0 k t0

第十二章DNA RNA 蛋白质

第十二章DNA RNA 蛋白质
膜至另一侧的过程。 任何天然 的(如腹膜)或人造的半透膜,只要该膜含有使一定大小的溶质通过 的孔径,那么这些溶质就可以通过弥散和对流从膜的一侧移动到膜 的另一侧。
双水相分离法
原理:利用两种多聚物,或多聚物与盐在水相中的不相容性,可以 从细胞破碎后的细胞碎片中直接分离、纯化蛋白质,同时起到浓缩 蛋白质的作用。 该法较温和,一般不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可在室温下进行, 双水相中聚合物还可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 最常用的多聚物是聚二乙醇和葡聚糖。 影响因素:聚合物分子量及浓度、溶液pH、离子强度、盐类型及浓 度等的影响。 接下来一般采用Bradford方法测定蛋白质,以免PEG的影响
蛋白质样品的分离
聚沉: 聚沉剂主要是无机盐类(如氯化锌、氯化铝、硫酸盐等) 和聚合无机盐(聚合铝、聚合铁等)。为促进聚沉的产生, 可以降温至20℃以下进行;调整pH至3~6;提高离子浓度; 增加颗粒数量;增加多价金属离子等方法。 离心: 对于低粘度介质中的细菌,2000~3000g、10~15min;对 于高粘度的溶液,则需更高的速度和更长的时间,如细胞 碎片,12000g、30~45min;对于蛋白质沉淀,5000g、 30min或15000g、10min 过滤: 孔径一般为0.2um或0.45um,常压或减压过滤。
超滤法
原理:在常温下以一定压力和流量,利用不对称微孔结构和半透膜介质,
依靠膜两侧的压力差作为推动力,以错流方式进行过滤,使溶剂及小分子 物质通过,大分子物质和微粒子如蛋白质、水溶性高聚物、细菌等被滤膜 阻留,从而达到分离、分级、纯化、浓缩目的的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
优缺点:
1、超滤过程是在常温下进行,条件温和无成分破坏,因而特别适宜对热 敏感的物质,如药物、酶、果汁等的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 2、超滤过程不发生相变化,无需加热,能耗低,无需添加化学试剂,无 污染,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分离技术。 3、超滤技术分离效率高,对稀溶液中的微量成分的回收、低浓度溶液的 浓缩均非常有效。 4、超滤过程仅采用压力作为膜分离的动力,因此分离装置简单、流程短、 操作简便、易于控制和维护。 5、超滤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直接得到干粉制剂。对于蛋白质溶 液,一般只能得到10~50%的浓度。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第十二章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代谢一、是非判断题1.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决定于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

2. 氨甲酰磷酸可以合成尿素和嘌呤。

3. 磷酸吡哆醛只作为转氨酶的辅酶。

4. L-谷氨酸脱氢酶不仅是催化L-谷氨酸脱氨作用的主要酶, 同时也是联合脱氨基作用不可缺少的酶。

5.天冬氨酸的碳架来源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

6.谷氨酰胺是体内氨的一种运输、储存形式, 也是氨的暂时解毒方式。

7.氨基酸脱羧酶通常也需要吡哆醛磷酸作辅基。

8.动物产生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9.参与尿素循环的酶都位于线粒体内。

10.L-氨基酸氧化酶是参与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主要酶。

11.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以后留下的碳骨架进行氧化分解需要先形成能够进入TCA 循环的中间物。

12.Arg 是哺乳动物的一种非必须氨基酸, 因为在它们的肝细胞之中, 含有足够的合成Arg 的酶。

13.所有的氨基酸都可以进行转氨基反应。

二、选择题1. 转氨酶的辅酶是: ()A. NAD+B. NADP+C. FADD. 磷酸吡哆醛2. 参与尿素循环的氨基酸是: ()A. 组氨酸B. 鸟氨酸C. 蛋氨酸D. 赖氨酸3. 经脱羧后能生成吲哚乙酸的氨基酸是: ()A. GluB. HisC. TyrD. Trp4. L-谷氨酸脱氢酶的辅酶含有哪种维生素: ()A. VB1B. VB2C. VB3D. VB55.在尿素循环中, 尿素由下列哪种物质产生: ()A. 鸟氨酸B. 精氨酸C. 瓜氨酸D. 半胱氨酸6. 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通常以哪种化合物的形式暂存和运输: ()A. 尿素B. 氨甲酰磷酸C. 谷氨酰胺D. 天冬酰胺7.人体必须氨基酸是指()A.在体内可由糖转变生成B.在体内不能由其他氨基酸转变生成C、在体内不能生成, 必须从食物获得D.在体内可由脂肪酸转变生成E、在体内可由固醇类物质转变生成8.下列哪组氨基酸, 全是人体必须氨基酸?A.甲硫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B.苯丙氨酸、赖氨酸、甘氨酸和组氨酸C.苏氨酸、甲硫氨酸、丝氨酸和色氨酸D.亮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E、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9.下列哪一种氨基酸是生酮而不是生糖氨基酸?()A.异亮氨酸;B.酪氨酸;C.苯丙氨酸;D.苏氨酸;E、亮氨酸10.组成氨基酸转氨酶的辅酶组分是()A.泛酸;B.烟酸;C.吡哆醛;D.核黄素;E、硫胺素11.经脱氨基作用直接生成α-酮戊二酸的氨基酸是()A.谷氨酸;B.甘氨酸;C.丝氨酸;D.苏氨酸;E、天冬氨酸12.能直接进行氧化脱氨基作用的氨基酸是()A.天冬氨酸;B.缬氨酸;C.谷氨酸;D.丝氨酸;E、丙氨酸13.催化α-酮戊二酸和NH3 生成相应含氮化合物的酶是()A.谷丙转氨酶B.谷草转氨酶C.γ-谷氨酰转肽酶D.谷氨酸脱氢酶E、谷氨酰胺合成酶14.联合脱氨基作用是指()A.氨基酸氧化酶与谷氨酸脱氢酶联合B.氨基酸氧化酶与谷氨酸脱氢酶联合C.转氨酶与谷氨酸脱氢酶联合D.腺苷酸脱氨酶与谷氨酸脱氢酶联合E、以上都不对15.动物体内解除氨毒的主要方式是()A.生成谷氨酰胺;B.生成尿素;C.生成其他氨基酸;D.生成嘧啶;E、生成含氮激素16.下列哪种氨基酸与尿素循环无关?()A.赖氨酸;B.天冬氨酸;C.鸟氨酸;D.瓜氨酸;E、精氨酸17.在尿素合成过程中,下列哪步反应需要ATP?()A.精氨酸→鸟氨酸+尿素B.鸟氨酸+氨甲酰磷酸→瓜氨酸+磷酸C.瓜氨酸+天冬氨酸→精氨琥珀酸D.精氨琥珀酸→精氨酸+延胡索酸E、以上都不是18.合成一分子尿素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分子ATPA.1;B.2;C.3;D.4;E、519.线粒体内的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的激活因子是()A.乙酰CoA;B.NADH;C.NADPH;D.N-乙酰谷氨酸;E、叶酸20.在代谢的研究中,第一个被阐明的循环途径是()A.三羧酸循环;B、卡尔文循环;C、尿素循环;D、丙氨酸循环;E、乳酸循环三、填空题⒈尿素循环中产生的两种氨基酸和不参与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尿素分子中的两个N 原子, 一个来自, 另一个来自。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2) 简并性: 除色氨酸、蛋氨酸外均有2-3个或4-6个密码。其三联体上1,2位碱基相同,而第三位上碱基则不同。
密码专一性由头2个碱基决定,三中读二;生物学意义:减少突变的有害效应。
不同生物对密码子具有偏爱性。
3)摆动性:翻译过程氨基酸的正确加入,需靠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相互以碱基配对辨认。
大小亚基共同组成核糖体。
核蛋白体蛋白(rps,rpl)种类繁多,其中有些就是参与蛋白质合成的酶和各种因子,靠这些蛋白质、rRNA,还有mRNA、 tRNA等特异性的、准确的相互配合,使氨基酸按mRNA上的遗传密码指引依次聚合为肽链。
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电镜下看到的羽毛状模型,在长短不一的尚未转录完成的mRNA上,已附着了若干个核蛋白体。
(二) 起始肽链合成的氨基酰-tRNA
密码子AUG可编码甲硫氨酸,同时作为起始密码。
氨基酰-tRNA书写规则:Arg-tRNAarg;AA—tRNAaa;
原核生物:起始密码(AUG、GUG、UUG)——编码甲酰蛋氨酸fMet、tRNAfMet,
fMet—tRNAifMet;
真核生物:起始密码Met、Met-tRNAiMet;延长过程: Met、Met-tRNAeMet
一、肽链合成起始 (熟悉)
翻译起始是把带有甲硫氨酸的起始tRNA连同mRNA结合到核蛋白体上,生成翻译起始复合物(translational inition complex)。此过程需多种起始因子参加。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所需的起始因子不相同,氨基酰-tRNA、mRNA结合到核蛋白体上的步骤,大致上是一样的。
第二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RNA的碱基序列是从5’-端自左至右书写至3’端,对应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从 N-端自左至右书写至 C端。翻译过程从读码框架的5’-AUG……开始,按mRNA模板三联体的顺序延长肽链,直至终止密码出现。终止密码前一位三联体,翻译出肽链 C—端氨基酸。翻译过程也可分起始、延长、终止阶段来描述。氨基酰-tRNA的合成,是伴随着起始、延长阶段不断地进行和配合着的。此外,蛋白质合成后,还需要加工修饰。

《药物分析》课程标准【精选】

《药物分析》课程标准【精选】

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

它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也研究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有代表性的质量控制方法。

药物分析课程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其知识性,强化实践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使其能按照药品质量标准对药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药学专业所必需的药物分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具有在医院、药厂、医药公司、药品检验等部门从事药品分析检验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药物分析》课程是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和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药物分析》是我国药学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是一种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

因此,保证广大人民能使用高质、安全和有效的药品是药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2.《药物分析》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起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始终围绕药品质量问题,研究控制药品质量的规律与方法,掌握药物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加强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药物分析的知识解决新药研发中和商品药物使用中的药品质量控制的能力,培养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3.《药物分析》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药物分析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使学生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能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

4.《药物分析》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2017年执业西药师超级宝典第十二章 常用药物的结构特征与作用

2017年执业西药师超级宝典第十二章 常用药物的结构特征与作用

2017年执业西药师超级宝典第十二章常用药物的结构特征与作用考点1喹诺酮类抗菌药物(1)该类药物的作用靶点是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结构中的A环及其取代基是产生药效关键的药效团。

在喹诺酮类抗菌药分子中的关键药效团是3位羧基和4位羰基。

在体内3位羧基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这是该类药物主要代谢途径之一,该药效团极易和钙、镁、铁、锌等金属离子螯合,不仅降低了药物的抗菌活性,也是造成因体内的金属离子流失,引起妇女、老人和儿童缺钙、贫血、缺锌等副作用的主要原因。

(2)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典型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

(3)诺氟沙星是第一个在喹诺酮分子中引入氟原子的药物,6位引入的氟原子,使得抗菌活性增加。

7位存在的哌嗪基为抗菌活性重要药效团,用于肠道、泌尿道感染。

(4)环丙沙星1位为环丙基,在所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具有最低抑菌浓度。

(5)左氧氟沙星有手性碳原子,药用为左旋体,这源于其对DNA螺旋酶的抑制作用大于右旋体,左旋体的抗菌作用大于右旋异构体8~ 128倍。

左氧氟沙星较氧氟沙星相比的优点为:①活性为氧氟沙星的2倍;②水溶性好,更易制成注射剂;③毒副作用小,为喹诺酮类抗菌药已上市中的最小者。

(6)6位和8位同时引入两个氟原子并在7位引入3-甲基哌嗪得到洛美沙星,8位氟原子取代基可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但8位氟原子取代可增加其光毒性,8位以氮取代时,使生物利用度提高,其代表药物是依诺沙星。

5位以氨基取代时,活性较强,代表药物是司帕沙星。

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母核的8位以8-甲氧基取代时,其光毒性较小。

代表药物为加替沙星。

(7)莫西沙星8位有甲氧基,7位二氮杂环,抗菌谱广,光毒性低,肺、窦中达高浓度,用于成年人上、下呼吸道感染。

考点2苯二氮类药物结构特点第十二章常用药物的结构特征与作用(1)A环:A环上7-位的取代基的性质对生物活性影响较大。

当7位引入吸电子取代基时,药物活性明显地增强,如氟西泮,吸电子越强,作用越强,其次序为NO2>Br>CF3>Cl。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1采用)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1采用)

延长因子(elongation factor,EF) 释放因子(release factor,RF)
延长因子
IF-3 促进大小亚基分离,提高P位对结合起始tRNA的敏感 性 EF-Tu 促进氨基酰-tRNA进入A位,结合并分解GTP EF-Ts EF-G 调节亚基 有转位酶活性,促进mRNA-肽酰-tRNA由A位移至P 位,促进tRNA卸载与释放 特异识别UAA、UAG,诱导转肽酶转变为酯酶 特异识别UAA、UGA,诱导转肽酶转变为酯酶 可与核蛋白体其他部位结合,有 GTP酶活性,能介导 RF-1及RF-2与核蛋白体的相互作用
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直接模板
mRNA种类多,大小不一,半衰期短 占RNA总量1%-2%
原核生物的多顺反子
5 PPP 3
蛋白质
真核生物的单顺反子
5 mG - PPP
AAA …
3
蛋白质 非编码序列 编码序列 核蛋白体结合位点 起始密码子 终止密码子

mRNA上存在遗传密码
mRNA分子上从5至3方向,由AUG开始,每
简并性(degeneracy)
通用性(universality)
摆动性(wobble)
(一)方向性
翻译时遗传密码的本身及阅读方向是5’→3’,
即读码从mRNA的起始密码子AUG开始,按
5’→3’的方向逐一阅读,直至终止密码子。
5′ 读码方向 3′
N
肽链延伸方向
C
(二)连续性
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各个三联体密码 从5’ 3’连续阅读,密码间既无间断也无交叉。
5’…….A U G G C A G U A C A U …… U A A 3’
Met Ala Val His 终止密码

药物与蛋白实验报告

药物与蛋白实验报告

药物与蛋白实验报告药物与蛋白是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研究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以下是一份关于药物与蛋白实验的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药物与目标蛋白相互作用,评价药物的亲和力和抑制效果,并探讨药物与蛋白的结合方式和作用机制。

实验方法:1. 实验所用的目标蛋白是经纯化和修饰后的重要药物靶点蛋白。

将该蛋白溶解于缓冲液中,并进行浓度调整。

2. 根据需求,选择一种或多种药物进行实验。

将药物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以得到一定浓度的药物溶液。

3. 在试管中,将一定量的目标蛋白溶液与一定浓度的药物溶液混合,形成药物与蛋白的复合物。

在控制组中,将药物溶液替换为纯溶剂。

4. 在一定温度下,孵育一定时间后,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如ELISA、Western blot、共沉淀)进行检测和观察目标蛋白与药物复合物的形成情况。

5. 分析实验数据,计算药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常数和抑制常数,并评价其亲和力和抑制效果。

6. 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药物与蛋白之间的结合模式和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得药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常数和抑制常数,评价了药物的亲和力和抑制效果。

结果显示,药物A与目标蛋白的结合常数较大,表明药物A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而药物B的抑制常数较小,表明药物B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进一步分析药物与蛋白之间的结合模式和作用机制,发现药物A主要通过竞争性结合与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而药物B通过非竞争性结合与蛋白相互作用,改变蛋白的构象和功能,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

另外,实验发现药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方式与药物的化学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药物A具有较大的极性基团,与目标蛋白的极性位点发生作用;而药物B具有较大的非极性基团,与目标蛋白的非极性位点发生作用。

这表明,药物设计和优化时,应该考虑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和结合位点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对照品。
21
实例:L-精氨酸——高氯酸滴定法
取本品约0.1g,精密称定,置50ml烧杯中, 加冰醋酸10ml与醋酸汞试液5ml,缓缓加热 溶解。
放冷后,用高氯酸液(0.1mol/L)滴定,并 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每 1 ml 的 高 氯 酸 液 相 当 于 1 0 . 5 3 mg 的 C6H14N4O2·HCl。
沉降常数(S): 扩散常数(D): 粘度:在一定溶质浓度下,取决于溶质
的分子量和形状
6
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
蛋白质分子至少具有一个自由氨基 和一个自由羧基,具有两性解离性 质
蛋白质电泳、离子交换
7
双缩脲反应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碱性硫酸铜溶液 碱性溶液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
蛋白质水解速度和水解程度的测定。
15
(四)甲醛滴定法
在pH中性下,甲醛迅速与氨基酸上的氨基结 合,使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氢离子释放,使 溶液酸度增加。
每释放出一个氢离子,相当有一个氨基氮
16
(五)非水溶液滴定法
非水溶液滴定法:是氨基酸在冰醋酸中用高 氯酸的标准溶液滴定其含量
酸碱的质子学说:一切能给出质子的物质为 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为碱。
9
第二节 氨基酸类药物的分析
一、氨基酸鉴别 二、氨基酸定量
10
一、氨基酸鉴别
茚三酮:溶液均显蓝紫色。 旋光性: 薄层色谱鉴别法 : 紫外光谱鉴别:酪氨酸、色氨
酸、苯丙氨酸,在紫外区有最 大吸收 红外光谱鉴别:压制成溴化钾 片,在4000~667 cm-1范围 内测定吸收图谱
11
二、氨基酸定量
选定导数光谱波长范围为322~270nm,按导数 分光光度法测定色氨酸、酪氨酸的一阶,二阶和三 阶导数光谱。
在三阶导数光谱中色氨酸在287、284、280nm 有三个导数光谱峰,而酪氨酸在零线上,选定三阶 导数分光光度法。
20
八、HPLC法
对于多种氨基酸配制成的氨基酸注射 液,可用HPLC进行含量测定。
凝胶过滤层析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SDS-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gradient PAGE )
25
超离心沉降速度
原理:在转速较高时(50000至60000转/分 钟) ,均匀分布在溶剂中的蛋白质分子以一定 的速度移向离心池底部,并形成一个界面,分 子量越大的物质,界面移动越快。
氨基酸与蛋白质药物的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氨基酸类药物的分析 第三节 蛋白质类药物的分析
1第一Biblioteka 概述一、氨基酸的性质 二、蛋白质的性质
2
一、氨基酸的性质
具有旋光性 光吸收: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在近紫外
区有最大吸收。 酸碱性:两性电解质,净电荷为零时的pH称为等
电点(pI ), 生理条件下多数以负离子形式存在。
范围:0.5-50μg
13
(二)三硝基苯磺酸法
TNBS在偏碱性的条件下与氨基酸反应,先 形成中间络合物。
酸性溶液中,中间络合物转化成TNB-氨基 酸,吸收值移至340nm处。
14
(三)铜复合物紫外吸收法
在合适的pH条件下,二分子α-氨基酸与一分子 铜离子形成氨基酸-铜复合物。
复合物呈蓝色,除了在620nm有吸收峰外,在 230nm有最大吸收。
利用光学方法测定界面的移动速度。
Svedberg公式:
S为溶质分子的沉降速度 。
26
沉降平衡法原理
在低速(7000-8000转/分)的离心条件下,沉 降分子向离心池底部移动的速度很小。
溶质分子在沉降时产生了浓度梯度,引起与沉降 相反方向的扩散。
两个相反方向移动的溶质分子,在一定时间内达 到平衡状态。
18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吸取1.2,2.0,3.0,4.0,5.0, 6.0ml色氨酸对照品溶液,置100 ml 量瓶中,用氢氧化钠液稀释至刻度, 在280,303.2nm处分别测定,计算 吸收度差值△A 。
在0.5~3.0mg/100ml范围,浓度与 吸收度差值呈良好性关系。
19
(七)、导数分光光度法
3
茚三酮反应
茚三酮在酸性溶液中与α-氨基酸共热,引起 氨基酸氧化脱氨、脱羧反应,最后茚三酮与反 应产物-氨和还原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4
二、蛋白质的性质
高分子有机物 两性电解质 双缩脲反应 福林酚反应 紫外吸收
5
蛋白质为高分子有机物
蛋白质水溶液具有亲水胶体的性质,还 具有扩散和沉降作用,粘度大和不透过 半透膜等
弱碱在酸性溶剂中碱性显得更强,而弱酸在 碱性溶剂中酸性显得更强。
适合成品测定,测定范围是几十毫克
17
(六)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消除共存组分干扰
等吸收波长的选择:复方氨基酸 注射液在320~280 nm范围内, 只有色氨酸和酪氨酸有吸收度。
酪氨酸在280,303.2波长处吸 收度相等,选用280与 303.2nm为等吸收波长。
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8
Folin -酚反应(Lowry)
包括两步反应: (1)在碱性条件下,与铜试剂作用生成蛋
白质-铜络合物; (2)此络合物将磷钼酸、磷钨酸试剂还原,
生成深蓝色混合物,颜色深浅与蛋白含量成 正相关
660nm测定,灵敏度比双缩脲法高100倍 适于微量蛋白的测定。
(一)茚三酮法 (二)三硝基苯磺酸法 (三)铜复合物紫外吸收法 (四)甲醛滴定法 (五)非水溶液滴定法 (六)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七)导数分光光度法 (八) HPLC法
12
(一)茚三酮法
茚三酮在酸性条件下和氨基酸反应,氨基酸被氧化 分解生成醛,放出氨和二氧化碳,还原型茚三酮。
还原型茚三酮与氨及另一分子茚三酮缩合生成蓝紫 色的物质,最大吸收值波长570 nm。
22
第三节 蛋白质药物的分析
一、蛋白质纯度测定 二、蛋白质分子量测定 三、蛋白质药物的含量测定 四、蛋白质组成氨基酸的分析
23
一、蛋白质纯度的鉴定方法
1、层析 2、电泳 3、免疫化学法 4、其它方法(分光光度法,酶活力,超
速离心沉降)
24
二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
超离心沉降速度
离心沉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