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社戏集体备课第1课时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16、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5分钟)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4、关于课文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二、自学探究(10分钟)1、文中你不熟悉的字和词。
归省行家惮踱棹怠慢扌窜掇凫水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絮叨装模作样2、这是一篇小说,你还记得小说的三个要素吗?你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出这三个要素吗?概括全文内容。
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按照:“盼看社戏”一“去看社戏”一“怀念社戏”的思路来划分段落。
三、互动探究(15分钟)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16《社戏》教案
16、《社戏》教案(5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体裁,掌握小说三要素2、朗读课文,掌握字词3、把握情节,初步感知文意4、理清文章思路,弄清课文结构二、自主学习听读课文,掌握字词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①给加点字注音:归省.xǐng行.家háng惮.dàn絮叨..cuān duo凫.水fú潺.chán..xù dao怠.慢dài撺掇歌吹.chuì蕴藻..piāo miǎo踱.来踱去duó撮.cuō棹.zhào楫.jí..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朗读课文,感知文意2、自由朗读,初步感知⑴文章体裁——小说(短篇)(选自《鲁迅全集》,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人物:“我”(迅哥儿)、双喜、阿发、六一公公……情节:“我”和小伙伴们到平桥村看社戏环境:江南水乡、美丽夜景⑵课文内容“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春末夏初——“大抵……消夏” “扫墓完毕之后” “罗汉豆成熟” “两岸的豆麦”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看社戏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先后课文的线索:社戏课文按情节顺序分为哪几部分:三部分(看戏前、看戏、看戏后)⑶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A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B 钓虾放牛的夏日乡间生活C 看社戏前的波折D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见闻感受)E 赵庄看社戏(船头看戏)F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 看戏后的余波(六一公公送豆)3、课文结构(1节至3节)。
戏前波折 4 - 9二部分:看戏中(4节至30节)月夜航船10-13赵庄看戏14-21归航偷豆22-30三部分:看戏后(31节至40节)戏后余波及“我”对夏戏的怀念。
三、当堂训练1、解释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① a 月光不明b不清楚,模糊② a 奔腾跳跃 b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2、给下列加粗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自学检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miǎo)纠葛.(gé) 篙(ɡāo)踱(duó)宛转(wǎn)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省,探望、问候。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惮:怕,畏惧。
怠慢:招待不周。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3、作者链接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社戏》第一课时最新优秀教案
五、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师生一起结合板书,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梳理知识,强调重点
六、布置作业,课后提高
背诵课文10、11、12、段。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
教后反思:
2、划分结构:思考 全文围绕什么来写的?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据此课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全文围绕“社戏”来写: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看戏前,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看戏,写“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到“各自回去了”。)
二次 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作品有哪些?这些作品的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短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这篇文章就是《社戏》。
引导学生在作答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生字正音。
惮:dàn絮叨:xùdāo怠:dài
2、朗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并且概括各部分大意。
1、题解。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第三部分,看戏后,写“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培养学生的速读课文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精读课文 ,体会情感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1、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2、这体现了鲁迅的什么思想感情?
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全面版
第16课社戏桃溪中学教课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推测文中的美词佳句,领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到感觉。
3、学习小说采纳白描的手法,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悟小说光景描绘的特点,理解本文光景描绘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领会农家少年的朴实和善、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友谊。
教课方案:以品读体验为主《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想和迷恋之情。
本文的光景描绘、仔细传神,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在教课中要指引学生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悟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绘光景,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时联系生活,在品读体验中推测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课。
第一课时教课步骤:一、创建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想旧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长生难忘的体验。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嬉戏/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大海里游览/童年是快的小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天上翔/ 在呵,童年倒是—枚小小的/不论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深/放声歌唱⋯⋯同学,我的童年都是美好快的。
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忘的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要学的迅的小《社》,那又是怎的一件事,一种感觉呢?(情境力争体文教课的人文关,力争造一种松、和、民主、同等的堂氛,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中融入文。
)二、累,整体感知。
(一)范文(或听磁音 ):l.画自己以准、以理解的字。
例:惮踱省行掇水潺潺宛2.用圈点勾画法出自己最欣的、句、段。
3.认识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文,理清文章构。
(教可适合提示:本文的索是什么? 依据索区分文部分。
)本文的索是到庄看。
( 1)看前 (1— 3 段 )——( 2 )看中 (4 — 30 段 )——( 3 )看后 (3l 一 49 段 )三、合作研究,平“ ”事。
16、《社戏》导学案(新部编)第1课时
兴和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故障应急预案为加强我院信息系统的管理,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我院正常的医疗服务和就医秩序,促进信息系统在我院的应用和发展,特制定本院信息管理系统故障应急预案如下:一、应急预案责任制(1)建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信息系统管理员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领导小组,信息系统管理员由霍慧担任;(2)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实施和全院信息系统日常安全运行管理的组织协调及决策工作;(3)信息系统管理员负责应急恢复信息系统运行的技术保障及复杂故障联络软件的维护工作;(4)院办负责应急恢复信息系统供电的技术保障;(5)各行政和业务职能部门负责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并根据“应急预案”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所有使用和维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本院各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发生信息管理系统故障。
按不同情况启动“应急预案”的实施。
二、应急预案通报制度(1)科室发现信息系统故障,应及时立即通知管理员。
管理员在无法处理时酌情报告信息科主任(2)信息系统管理员应在15分钟之内初步查明故障原因并将所需恢复时间告知使用科室,必要时酌情向分管院领导报告。
(3)信息系统管理员应在故障排除后,通知相关使用科室结束“应急预案”的实施。
三、信息系统故障一般应急措施各使用科室一般应在获知信息系统故障不能排除,并获知故障初步原因和所需恢复间后,立即采取如下措施:(1) 启用应急预案时,在排除信息系统运行故障的同时,各使用科室相关人员及时到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做好对病人的疏导解释和应诊等工作。
(2)住院系统故障,为病人扣押其相应现金后可先让其就诊,故障解除后再行结算;(3)医院信息系统故障时间超过30分钟,应在门诊收费窗口开启手工收费,开具手工收据。
同时其他科室均启动手工划价作业;收费部门对信息系统故障期间产生的手工数据,在故障排除后应及时予以补录。
16社戏教案第一课时
16 社戏鲁迅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小说第一人称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物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2.体会小伙伴之间高尚纯朴的友情。
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难点: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分明的写法。
疑点:社戏并不好看,但为什么“我”不能忘怀。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讲读型基本教学思路:阅读——概括——揣摩——分析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本课目标:1.了解文章的线索,理清课文的脉络2.分析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二)教学流程1.情景导入:2.课前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惮.(dàn) 踱.步(du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撺掇..(cuān 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宛.转(wǎn)(2)复述看社戏的过程3.综合探究(1)整体感知文章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情节发展过程,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2)问题探究①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情节写了哪几件事?中心情节是去赵庄看社戏。
写了戏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几件事情。
②除了看社对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什么事情?还写了随母亲省亲,去平桥村小住的生活及末尾六一公公送豆。
③根据课文内容,大体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3段)看戏前;第二部分(4-30段)看戏中;第三部分(31-40段)看戏后。
《社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社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作者“看戏”“吃豆”叙事方式的探究,感受写作需要。
【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复习五种表达方式,感受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教学重点: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对于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作者“看戏”“吃豆”叙事方式的探究,感受写作需要。
教学过程:一、学情调查:交流预习后的初步认知(一)学生交流:你的家乡都有哪些民俗活动,在文本中你看到哪些江南民俗。
(二)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结合文本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1.跟小伙伴一起看的戏,一起吃的豆;2.在江南水乡的夜景中看的戏,吃的豆。
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文本(设计意图:理清文章写作脉络,体会叙事过程中事件之间的联系。
)小结:1.以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2.为了将两个故事讲好作者精心组织材料,使得情节跌宕起伏,融情于景,体现出了环境美、人情美、人性美。
三、任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一个段落,体会“我”的心情。
(一)教师示范: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环境描写,通过嗅觉、触觉、视觉的感受刻画了水乡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和我的急切心理。
2.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介绍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叙述了平桥村淳朴的民风。
3.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我对那夜看戏、吃豆的怀念。
01社戏(第一课时)(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线索,划分结构,并说明事件,掌握详略得当
学生回答,同学补充
学生能够指出情节的跌宕起伏
从文章语句中分析“戏”并非真的好看,说出手法
感受看戏后的快乐
本环节意在检查学生课下预习的情况,通过预习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本文线索是什么?
2.依照线索划分文章结构。
3.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4.对于这些事件,哪些着墨较多,哪些一笔带过?为什么?(教师进行引导)
三、精读细研,了解内容
(一)看戏前
1.师: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三)看戏后
1.六一公公对自家罗汉豆被偷这件事有怎么的反应?
2.那晚的社戏,在“我”的记忆中是怎样的?
四、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行辈(háng) 絮叨(wēn)船橹(lǔ)
B.不惮(dàn)归省(shěng)撺掇(cuān)
C.凫水(fú)旺相(xiāng)潺潺(chán)
2.师: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教师进行总结)
(二)看社戏
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社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简要分析。
2.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看社戏回家的路上,发生了哪些趣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16、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5分钟)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4、关于课文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二、自学探究(10分钟)1、文中你不熟悉的字和词。
归省行家惮踱棹怠慢撺掇凫水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絮叨装模作样2、这是一篇小说,你还记得小说的三个要素吗?你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出这三个要素吗?概括全文内容。
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划分段落。
三、互动探究(15分钟)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社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要点:一、通过对双喜、六一公公为代表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教育学生认识并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善良、诚挚友爱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本文将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有机结合的特点。
三、体会文中叙述与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作用,以及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四、体味结尾句的含义,明确本文的中心。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
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
3.能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
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1.能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设想:介绍小说前一部分的内容,帮助理解小说的主题。
听录音机的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理解小说的主题。
一.导入:《社戏》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
前一部分写辛亥革命后,“我”在北京两次看京戏;后一部分写“我”在家乡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录的正是小说的.后一部分。
小说的前一部分写在北京,“我”看过两回中国戏。
第一回是迟到,戏场里拥挤不堪,风气又极坏,只得走出完事。
第二回在“用不着争座位”的“第一舞台”;谁知竟是“连立足也难”,向旁边的胖绅士打听一下演员的姓名,竟遭到白眼,忍耐到半夜十二点,主角却没有来,只得“挤而又挤”,出了大门;而戏院门外,却有一帮闲汉等着“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
如此戏场,终于使“我”感到“不适于生存了”,从此便与中国戏“告了别”。
前一部分后有一段过渡,大意是:“我”看到一本日文书,其中有一段讲到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由此联想到自己“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
《社戏》集体备课教案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 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 到那也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 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 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 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思考归纳: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 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 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讨论文章最后一句话。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提示:(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我"却有这种感觉?
(2)同学们读这篇小说有什么感受?
(4)文中最后一句话充满着一种怎样的情愫?-
四、布置作业 :
1、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三课时 思考品味 一、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 、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 础上,全班 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 、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 们的笑声,横笛的“婉 转,悠扬”;如表现船 行之快,用 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16.社戏 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一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速读了课文,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研读了课文的开头部分,对小说中“我”的童年乐事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做一些课堂练习,检验一下这节课的学习效果。
六、课堂练习。【投影9:课堂练习】
1、文学知识填空。
《社戏》的体裁是,作者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和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集《 》和《 》,散文集《 》等。
2、小说题目是《社戏》,开头却不惜笔墨地写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是不是跑题了?能否删去?
[引导提示学生结合文句分析,并尽量用课文中的词句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后,要求每组选一名同学回答;学生回答后投影明确]
[明确1]平桥村是“我”的外婆家,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投影2:课题】[板书课题、作者]
二、明确目标。【投影3: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二、作者简况回顾。
师:鲁迅先生我们并不陌生,谁来完成投影上的简介呢?
【投影4:作者简介】 [指名学生回答完成]
三、指导学生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读书、读文章有“速读”法,有“精读”法,我们平时读书,一般都是逐词逐句地读,这就是“精读”。什么是“速读”法呢?我们常说的“一目十行”就是一种“速读”法 。【投影5:“精读”“速读”】这种读书法是一种“目光扫描式”的读书方法——目光不在一词一句上停留,而是在一片一片的文段上一扫而过,大脑高速运转,集中精力捕捉文义信息,力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因为不再逐词逐句,所以这种读书方法不能读出声,是一种默读的方法。“一目十行”,听起来似乎很难,但是,我们只要有意识的加以训练,人人都可以做到。“速读”法对我们阅读书籍特别是阅读小说很有好处,学会这种读书法,我们就不会再对那些“大部头”望而生畏了,我们就可以畅游书海,博览群书了。下面,我们就尝试一下,请大家速读《社戏》这篇课文,看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能够读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这些事的先后次序是怎样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社戏的民间故事。
本文通过描绘社戏的热闹场面以及主人公对社戏的热爱,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民间生活的艰辛。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民间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及民间习俗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民间文化元素,体会作者对民间生活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获取信息;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教育: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课堂互动: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图片等;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教师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民间文化元素,如社戏习俗、民间艺术等。
社戏第一课时教学方案
《社戏》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基本情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熟记文中重点字词的的字音、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层次。
教学重点1.熟记文中重点字词的的字音、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层次。
教学难点文章层次的细致划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在你心中我们的戏曲是什么样子的呢?你喜欢不喜欢那浓妆重彩的脸谱?你喜欢不喜欢那悠扬绵长的唱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他心中的戏曲是怎样的吧!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文选自《呐喊》。
《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2.关于“社戏”“社”,原指土地神,后指土地庙,而后发展演变为以演戏的方式来酬神祈福的活动,活动中演的戏就叫“社戏”。
后来“社”成为了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
绍兴的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3.背景链接《社戏》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
《社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社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引言社戏是一种融合了人群互动和表演的戏剧形式,它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社戏》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社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戏剧维度的综合素养。
1. 教学目标- 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熟悉社戏的发展历史和不同形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教学内容及步骤2.1 热身活动(10分钟)在开始正式的教学之前,进行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以帮助学生进入戏剧的氛围。
可以选择以下活动之一:- 快速命令游戏:教师快速给出一系列动作指令,学生需立即执行,如“跳跳跳”、“齐刷刷向左边转”等。
- 音乐启动游戏:播放一段节奏明快的音乐,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做动作,如跳跃、摆手等。
2.2 社戏概念和特征介绍(20分钟)在本节课开始时,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例如:“你们知道社戏是什么吗?”“社戏和普通的戏剧有什么不同之处?”之后,让学生集体讨论和总结社戏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子,展示不同形式的社戏,如民间社戏、现代社戏等,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2.3 观察力训练(30分钟)社戏强调观察和表达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段社戏表演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回答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 观察角色的表情和动作,你可以描述他们的心情吗?- 观察演员的动作和表演技巧,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这个表演有哪些特色是与其他戏剧不同的?- 你有什么兴趣了解关于这个社戏的更多内容吗?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将慢慢培养出对社戏的敏感度和独特的观察角度。
2.4 分组合作(40分钟)为了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由3-5名学生组成。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或情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社戏的理解,设计一段短小的社戏表演。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16社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社戏的相关知识,掌握生字词;2、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3、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像一条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像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像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并且愈酿愈香。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二、解题,了解社戏的相关内容。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代表作品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
作品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四、检查字音字义的预习。
归省行辈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歌吹蕴藻家眷漂渺桕树撮棹惮五、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扫读课文,思考课文层次划分: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情节写了哪些事情?(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2、除了看社戏外,文中还写了其它活动或事件吗?(开头:随母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等有趣的乡间生活。
结尾:和六一公公的对话、六一公公送豆)3、那么,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围绕线索将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六、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看戏前听课文第1、2、3自然段录音,思考下面的问题:1、小说交待的时间是在什么季节?地点是在哪里?(夏季、平桥村)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3、这部分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
学科
课题名称
课时
时间
主备人
七
语文
社戏
1
覃丽霞
课时目标
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得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中心的作用。
3、学习通过描写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时重点
学习通过描写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时难点
学习通过描写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Cuān duo()jiǎo jié()yōu yáng()
Piāo miǎo()yī xī()
2、给加点字注音归省()潺潺()凫()水行()辈
3、填空
鲁迅原名()我国伟大的()()()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社戏》选自小说集()我们曾学过其散文修订
自学部分
一、自学内容及要求
1、回忆和搜集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5分钟)
2、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标划生疏的字词,给各自然段标号。(15分钟)
3、记忆生字词3-5遍。(5分钟)
4、速读课文划出给你印象较深的语句,体会其含义。(10分钟)
二、自学检测(10分钟)
1、根据拼音写出本文出现的词语。Xù dāo()dài m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