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2篇马说练习册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言文专题复习专项《马 说》

中考语文言文专题复习专项《马 说》

一、默写 (1)_祗__辱__于__奴__隶__人__之__手__,__骈__死__于__槽__枥__之__间___,不以千里称也。 (2)_策__之__不__以__其__道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_鸣__之__而__不__能__通__其__意__。 (3)韩愈在《马说》中发出人才常有而发现人才的人不常有的感叹 的句子是:__千__里__马__常__有_______,__而__伯__乐__不__常__有_____。
中考语文言文专题复习专项《马 说》
原文呈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第1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以及被埋没的情形。
原文呈现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 / 不知其能千里 / 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 /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参考译文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 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 得千里马啊!
◎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 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 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 才进行了讽刺。 ◎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2.结构精巧,正反说理,中心 突出。 ◎现实意义 管理者要善于识人用人,任人唯贤,人尽其用,这样社 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甲】《马说》(文略)
【乙】《记承天寺夜游》(文略)

中考语文复习练习 古诗文阅读 马说

中考语文复习练习 古诗文阅读 马说

第15篇马说梳文意·全析全解梳文旨·主题归纳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

梳框架·结构分析梳重点·归纳探究字词‖释义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__同“衹(只)”,只、仅__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__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__骈死:__(和普通的马)一同死__3.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__吃一次__或:__有时__ 4.食.马者食:__同“饲”,喂__5.才美不外见.见:__同“现”__ 6.且.欲与常马等且:__犹,尚且__7.策之..不以其道策之:__用马鞭赶它__ 策:__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__ 8.食之不能尽其材.材:__才能、才干__ 9.执策而临.之临:__面对__ 10.其.真无马邪其:__表示加强诘问语气__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故虽.有名马虽:__即使__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__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辱__奴隶人:__奴仆__3.骈死于槽枥..之间槽枥:__马槽__ 4.是.马也是:__这__5.才.美不外见才:__才能__6.虽.有千里之能虽:__虽然__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__等同,一样__8.安.求其能千里也安:__怎么__9.食之不能尽.其材尽:__竭尽__10.执策.而临之策:__鞭子__11.其.真不知马也其:__表示推测语气,恐怕__句子‖翻译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__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马说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马说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马说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希望你喜欢。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二(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6分)马说韩愈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来源:学科网]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⑴骈死:⑵见:⑶等:⑷策: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答:8.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来源:学_科_网Z_X_X_K]答:【答案】5.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⑵显露、表现⑶一样(聍待)、等同⑷驱使、鞭打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因为是课内文言文,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

比较简单。

6.⑴(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

⑵(千里马)呜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完成时,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

比如,①中的“食”或”“尽”,②中的“鸣”“通”“意”。

7.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后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句式的把握。

语文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马说》复习课件

语文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马说》复习课件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词语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3)虽有千里之能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辨人才,不能发现千里马的不凡之处,反而使千 里马被埋没;而祁奚则能够知人善任,而且举贤不避亲、 不避仇,使人尽其用,物尽其才。
【参考译文】【乙】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悼公问他: “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 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 回答说: “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悼公就任命解狐为XXX尉。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 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晋悼公问 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 的是谁可以担负,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祗:同“祇”,只是 辱[F]:屈辱、埋没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不以千里称也
骈:两马并驾 称:称呼
2.句子翻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只是屈辱于卑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
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部分 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食马者”不知马)。
二、(’14张家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12分) 【甲】《马说》全文 【乙】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 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 可,非问仇也。”遂举解孤。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 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 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2篇马说原文呈现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2篇马说原文呈现
【写作特色】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食马者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伯乐喻明主,千里马不遇伯乐喻人才难遇明主。
第①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用“也”字收住,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②段:具体说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的无知。这一段再用“也”字收住,不仅凝聚着作者强烈的谴责,也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③段:总结全文,嘲讽“食马者”的愚昧。结尾还用“也”字收住,体现了作者的痛切之感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文章中心】本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第12篇马说
考情搜索:近12年未考查。
版本导航:◎人教版:八年级(下)第23课◎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二)“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官中主管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注音。

(2分)))(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4?《马),。

【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思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精心整理精心整理功。

玺书请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今人成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

②章:秦章。

③谢:谢罪。

④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

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⑥诮qiào: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食不饱,力不足(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才美不外见( ) (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执策而临之( )3.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是表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2篇马说练习册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2篇马说练习册

专题二 2018文言文阅读猜押训练猜押训练11 《马说》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18预测)阅读《马说》一文,完成1~4题。

(15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 )(2)不以千里称.也( 著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4)执策而临.之( 面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D )A.文章以千里马受辱于仆役、惨死于马棚的不幸遭遇,暗寓人才不得重用、难施抱负的困窘现实,写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与不平。

B.文章通过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的深沉矛盾,既写出了千里马无法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也刻画出“食马者”的愚昧专横。

C.文章通过“策之”“食之”“鸣之”三个排比句进一步突出统治者对人才的高度漠视,又用设问对统治者慨叹人才匮乏进行了辛辣嘲讽。

D.文章热情讴歌了千里马的卓越才能,对人才被埋没表示深切同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用人才、埋没人才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解析】D项“热情讴歌了千里马的卓越才能”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项。

4.文章每段都用“也”字结尾,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第①段用“也”字收尾,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②段用“也”字收尾,凝聚着作者强烈的谴责;第③段用“也”字收尾,体现了作者的痛切之感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近年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十二篇 马说练习题(202

近年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十二篇 马说练习题(202

重庆市2017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十二篇马说练习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重庆市2017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十二篇马说练习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重庆市2017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十二篇马说练习题的全部内容。

第十二篇马说练习题十八、(2017预测)阅读《马说》一文,完成1~4题. (15分)《马说》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2)一食.或尽粟一石(错误!)(3)才美不外见.(错误!)(4)执策而临.之(面对)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错误!(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错误!3.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错误!)A. 第①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起笔,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B. 第②③段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

C。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人物故事一、(2020年萍乡市安源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2分)书巢记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客有问曰:“今子幸有屋以居,牖①户墙垣,犹之比②四屋也,而谓之巢,何耶?”陆子曰:“子之辞辩③矣,顾未入吾室。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④,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⑤,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吾侪⑥未造夫道之堂奥⑦,自藩篱之外而妄议⑧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选自《陆游集》) 【注释】①牖(yǒu):窗户。

②比:连接,接近。

③辞辩:意为说话有道理。

④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⑤觌(dí):相见。

⑥侪:同辈、同类人。

⑦堂奥:厅堂和内室。

这里指学问的高深之处。

⑧妄议:胡乱议论。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吾/饮食起居B.间有/意欲起C.未尝/不与书俱D.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解析】B.有误,句意为:偶尔想站起身。

停顿为:间/有意欲起。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陈( 陈列 )(2)就( 接近,靠近)(3)书( 记述,记录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陆子已经年老而且多病,仍不放弃读书,把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

(2)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看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详尽。

4.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方面的警示。

①活到老,学到老,应该热爱读书;②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处事应该深入实践,而不应该置身事外、胡乱议论。

文言文《马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马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马说》阅读题及答案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 )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通假字:食马者:食——饲,喂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大意: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安求其能千里也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C、骈死于槽枥之间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D、其真不知马也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策之不以其道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C、不蔓不枝(《爱莲说》)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答案:8、B9、C10、B《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

(共18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马说》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马说》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马说》阅读精练卷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第①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没的情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显出作者愤愤不平之意。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第②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句末的反诘句,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第③段:总结全文,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文章中心】本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梳理及训练 第22篇 _马说 [2016年考查]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梳理及训练 第22篇 _马说 [2016年考查]

多角度对比训练 人才观
一、(2023洛阳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11分)
【甲】《马说》全文 【乙】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 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 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②,家中左
也是人。他能做到这样,而我竟然不能做到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 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择取那些像周公的地方。舜是大圣人,后世没 有人能赶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就 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周 密吗?他对别人呢,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称得上是一个善 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称得上是一个有才艺的人了。”
3.甲文中“天下无马”句末的感叹号能不能改为句号?为什么?(2分) 【答案】(2分)不能。因为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情感。作者对“伯乐不常有” 感到叹息,发表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如果用句号就不能突出这种情感 了。
4.甲文和乙文都是韩愈“不平则鸣”之作。甲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①_____不__能__识__别__人__才__、__不__重__视__人__才__、__埋__没__人__才______ 的强烈愤慨;乙文从正面开导,说明只有②__严__于__律__己__,__宽__以__待__人__,方能 使人“乐于为善”。(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且:__犹__,_尚__且___ 道:__正__确_方__法___ 材:__才__能_、__才__干___ 通:__通__晓__ 执:__握__,_持___
临:__面__对__
6.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 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答案】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2)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2)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2)[题目]阅读《马说》一文,回答1~4题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根据本文相关词语的意思,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__________(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_______(3)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_______(4)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或:_______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比喻什么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从第②自然段中找出一个句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解]第1题。

考查词语解释。

“食”、“见”是通假字,“虽”、“或”是多义词。

参考答案: (1)食:喂养 (2)虽:即使 (3)见:现呈现露出来 (4)或:有时第2题。

考查句子翻译。

参考答案: 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

第3题。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或: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或:杰出人才)第4题。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发现的缘故。

参考答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

____通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


才能(cáinéng)
12/10/2021
第二页,共十二页。
2.古今异义(yì yì)
世有伯乐,然后[F]有千里马
古义:__________这__样__(zhèyàng)之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后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批判埋没、摧残(cuīcán)人才的统治 者。 写作手法类
5. 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dào li)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 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2013淮安)
答:示例: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 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 证环环相扣。阐明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 才,重用人才。
①一食或尽[F]粟一石
原意为完,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②祇辱[F]于奴隶人之手
吃尽
原意为屈辱,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量词用作动词
辱没(rǔmò),受屈辱
不知其能千里[F]而食也
12/10/2021
第三页,共十二页。
原意为距离或路途遥远,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日__行_。千里(rìxíng
第四页,共十二页。
(9)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_______竭__尽__(j_iéj_ìn_)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1)执策而临之
二、课文理解与迁移
通:_____通__晓__(_tō_n_g_xi_ǎo) 策[F]:___马__鞭__子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 2018文言文阅读猜押训练
猜押训练11 《马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18预测)阅读《马说》一文,完成1~4题。

(15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 )
(2)不以千里称.也( 著称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
(4)执策而临.之( 面对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以千里马受辱于仆役、惨死于马棚的不幸遭遇,暗寓人才不得重用、难施抱负的困窘现实,写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与不平。

B.文章通过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的深沉矛盾,既写出了千里马无法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也刻画出“食马者”的愚昧专横。

C.文章通过“策之”“食之”“鸣之”三个排比句进一步突出统治者对人才的高度漠视,
又用设问对统治者慨叹人才匮乏进行了辛辣嘲讽。

D.文章热情讴歌了千里马的卓越才能,对人才被埋没表示深切同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用人才、埋没人才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解析】D项“热情讴歌了千里马的卓越才能”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项。

4.文章每段都用“也”字结尾,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第①段用“也”字收尾,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②段用“也”字收尾,凝聚着作者强烈的谴责;第③段用“也”字收尾,体现了作者的痛切之感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解析】文章第①段写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从而流露出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文章第②段具体说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的无知,所以这段可以看出作者对食马者强烈的谴责;第③段总结了全文,嘲讽了“食马者”的愚昧,可以看出此段再次体现了作者对不能识别千里马的痛切之情,也蕴含了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