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野下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依存与互动关系。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不能超越自然的边界。

他指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且要善于利用自然,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

他主张人类不能盲目剥削自然资源,否则将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有着深远的启示。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化、物种灭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提醒我们,人类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将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

我们应当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也对于我们理解当代城市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城市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土地开发、水资源消耗、空气污染等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提醒我们,城市化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好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我们应当倡导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将重点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是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需要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利用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着重强调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保护的重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只有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状态。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对工业化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关注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强化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动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措施旨在全面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环境保护的关联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思想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下,我们需要积极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环境保护路径,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思考与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独特视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独特视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独特视角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认识与分析,并对环境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讨论其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独特视角。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人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强调了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

人类在不断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与资源耗竭。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与环境问题的独特视角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反映在环境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追逐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导致环境问题的恶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保护。

2. 商品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冲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导致了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仅无视对环境的保护,还将自然资源视为廉价的商品,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污染。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3. 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国家的调控和规划,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环境的保护。

马克思主义提倡建设生态文明,既要追求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念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将自然与社会相统一,指出保护环境是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是在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人类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确保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

传统的发展观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顾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

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即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理念。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文明。

”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的发展道路。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指导,我们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和保护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在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和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只有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机制和行动,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我们要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并落实具体的行动计划,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和自然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首先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植根于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依赖于自然资源。

因此,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赢,提出了人的活动应该与自然界相协调的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和使用价值。

但是,这种改变和利用的同时也对自然界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进一步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提出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应和符合这些规律,不能违背它们。

只有通过充分了解和尊重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还注重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但是,这种改造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且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世界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只有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全局来思考问题,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指导,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涉及社会和经济领域,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环境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用这些观点,并表达对未来的展望。

一、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将自然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认为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重要地位。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

过度的资源开采、污染排放等行为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种种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

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福祉,因此,环境保护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公平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应当在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下加以利用。

如果少数人通过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方式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就势必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社会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关怀和对未来世代的关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它认为只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改革,才能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公平和合理分配的基础上。

只有社会的经济收益公平分配,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野下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野下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野下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作者:刘栋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6年第6期文/中共肥城市委党校刘栋【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

在当代,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环境;发展一、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所谓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或灾害。

它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的不当活动造成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无视人的受动性而对能动性滥加发挥酿成的苦果。

当工业革命胜利发展的时候,恩格斯就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恩格斯不仅肯定了大自然的胜利,又提醒人们要爱护自然。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然而,现当代环境被破坏的严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以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局部的、小范围的、暂时的,而现当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全球性的,在时间上带有久远性,因而影响范围更广。

二、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包含两层含义。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

人是依赖自然界而生存的,人不仅按照外在尺度进行生产劳动,并且人还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正是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在生产整个世界。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也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对自然界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资本主义的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失去了平衡,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利益。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倡导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人类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价值和尊严。

人类应当站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角度,积极开展实践,使自然界得到合理利用,同时确保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实现社会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人类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方法论为我们构建创新型、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依赖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同时,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的面貌和状态。

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人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关系问题。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

其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自然又能够改造自然,但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会对自然界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马克思主 义如何看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 义如何看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对于这一问题也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但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

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如果过度开发和破坏,就会导致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方式。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和城市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例如,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引发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往往不顾及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生产。

这种短视的行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并且将环境成本转嫁给了社会和未来。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也使得环境问题更加复杂。

贫困阶层往往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地区,更容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而富裕阶层则能够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环境问题的影响。

那么,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提供了哪些思路呢?首先,马克思主义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取代私有制,生产的目的不再是追求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这将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使人类能够更加合理地规划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它拥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力量的源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中,自然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它不只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限制。

本文将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来探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复杂、无限多样的系统,它是由矛盾和相互作用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主动关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驱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利用。

3. 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条件。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对自然界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

4. 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建立在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充分利用和发展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水平。

它指导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科学研究和有效利用,推动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思考,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出发,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一视角下的发展路径和措施。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人类对自然的单向支配。

这种相互关系体现为生态系统的闭合性和循环性,即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界中的不断转化和再利用。

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来源,而人类社会的活动又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秉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维护和促进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要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意味着要注重生态经济建设,推动经济从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模式向清洁、低碳的新模式转变。

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加强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减少土地的退化和污染。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法治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

相反,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法律体系,通过强制力和激励机制来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在执行和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

要加强环境意识和教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结果。

要加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培养人们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意识。

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和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摘要:马克思哲学自然观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内在要求人类实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其唯物辩证法中涉及的本质和现象的范畴促使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分析.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也向人们证实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无所不在,要求人们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新的时期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它关于物质世界辩证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唤起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视时,时刻提醒人们对次要矛盾的兼顾和解决.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了哲学的指导依据.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矛盾,关系引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两者间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影响。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同时环境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是掠夺资源式的经济发展,必然要遭到自然的报复。

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都是以一定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快慢。

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 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一、人类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争斗中,决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各种生产资料是由自然资本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制造业资本及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而自然资源对人类产生的生产资料是效率最高、消耗最少的。

大自然的资源的总优越性对人类生产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自然资源就等于意味着人类失去了生产生存的资本。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本文首先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明确其核心观点和理论特色。

接着,将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包括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推动当代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缺陷,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先在性。

它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不能创造或消灭自然界,而只能在自然界的框架内通过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自然界的规律性和条件性又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再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关系。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这些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方式。

因此,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仅要从认识和改造自然入手,还要从改变社会关系入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 事物发展与其自身所处环境相关的论述

马克思 事物发展与其自身所处环境相关的论述

马克思事物发展与其自身所处环境相关的论

1马克思主义“事物发展与其自身所处环境”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在它的理论框架中,物质和能量的凝聚,以及物质环境的变化是物体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物质环境又由动态的交换关系(唯物史观)和外部状态(劳动历史观)的统一构成。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由它所处环境来决定的。

从唯物发展观的角度,恰当的外部环境可以刺激事物的发展。

特别是当这种外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结构性和对对象可觉察性时,事物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如在自然界中,物种可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形成不断变异、不断进化的过程,从而实现一种长期性的变化。

另一方面,从劳动史观的角度来看,适当的外部环境能够触发事物内在的活动,并影响其内部变化。

比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因不断变异的环境而不断变革,产生的新的发展方式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从而促使社会发展更快、更稳定地向前发展。

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发展,都依赖于它处环境的变化与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事物发展与其自身所处环境”的论述。

物质、动能、外部环境以及它们之间变化的关系,是动物及人类发展历程中不
可或缺的要素。

动物和人类只有在正确的环境中才能有足够的能量和发展潜力,从而实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态系统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由人类和自然界相互作用而形成。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2.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日益突出。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强调,必须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

3. 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视角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环境保护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又需要依托于环境保护。

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

只有这样,资源才能得到有效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环境保护可以帮助恢复和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

3. 生态环境与人的健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环境保护旨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 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与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需要从多角度来分析和探索解决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视角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分析框架。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并提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环境问题与资本主义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动力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通常会忽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加剧,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理念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以人类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同时也要充分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使命。

在环境保护方面,马克思主义视角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1. 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提供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通过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划,改变了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2. 生态经济观: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经济观认为,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应该由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来支撑,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费。

这一观点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绿色公平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只有通过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公平性,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来源和条件。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出,自然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通过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生态破坏的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必然使天然环境的破坏成为威胁社会整个生存的严重问题。

”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为了解决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通过改革环境监管体系、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等措施,改变了过去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对自然的意识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生产是最基本的实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推动绿色发展,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低碳交通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过度的密集经济活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节约、集约、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努力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我国不仅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和深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于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分析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然而,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人们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生产方式、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进一步剖析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贡献。

一、生产方式与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环境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也有着重要影响。

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追逐利润、无限制的资源开采和扩大生产规模成为主要目标,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

然而,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可以通过计划和调控,实现生产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解决环境问题。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对于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原则,确保了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观与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观的界定和发展,也为我们认识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盲目剥削和破坏。

这一观点说明了人类应该在实践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也与环境问题紧密相关。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旨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当前世代的发展需求,同时确保后代世代能够继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环境问题有着深刻的关系。

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自然观的界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马克思原理

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马克思原理

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话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人类一直在与环境和自然进行着密切的关系与交互。

而马克思的原理对于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原理出发,探讨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的内涵和演变,以及如何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有效地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的内涵1. 马克思对环境和自然的理解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环境和自然有过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对象。

环境和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生产的基础和条件。

马克思指出,环境与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环境和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的内在通联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和条件。

人类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能量,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和自然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的内在通联。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调控。

3. 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的演变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历史上,人类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是片面和盲目的,长期的过度开发和滥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环境危机。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和挑战,人类必须认识到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修复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原理对环境和自然经济关系的启示1. 生产力理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指出,社会生产力是由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等要素所构成的。

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必须以正确的观念对待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野下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作者:刘栋
来源:《办公室业务》2016年第06期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

在当代,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环境;发展
一、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所谓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或灾害。

它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的不当活动造成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无视人的受动性而对能动性滥加发挥酿成的苦果。

当工业革命胜利发展的时候,恩格斯就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恩格斯不仅肯定了大自然的胜利,又提醒人们要爱护自然。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然而,现当代环境被破坏的严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以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局部的、小范围的、暂时的,而现当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全球性的,在时间上带有久远性,因而影响范围更广。

二、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包含两层含义。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

人是依赖自然界而生存的,人不仅按照外在尺度进行生产劳动,并且人还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正是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在生产整个世界。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也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由此来看,环境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由于自身的局限和传统习惯,有时甚至把环境与发展对立起来。

具体表现为:第一,认为发展是硬任务,环境保护是软指标,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待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这实际上就是
主张先污染、后治理。

国外许多沉痛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此路是行不通的。

第二,过分强调环境保护,而且就环境而论环境,为了保护环境,拒绝和排斥经济发展,其典型代表就是西方国家流行的“经济零增长理论”。

这两种观点都是把环境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前者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自然观;后者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有机论自然观。

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自然观,把自然看成是孤立、僵死的,而人被赋予无上的崇高性,人被讴歌,人性被赞扬、被张扬,而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所谓“人”或“人性”,无非是人的欲望、人的需求,人是自然的主宰。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有机论自然观,只看到自然的系统性、先在性、自组织性等,而忽视属人自然的对象性、实践性与社会性。

显然这两种自然观都有其局限性。

环境与发展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一方面,发展必须以特定的环境因素作为物质依托,任何发展行为都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

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否则,环境保护也不会有所作为。

三、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

所以,首先,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正确地认识自然。

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其次,在社会文化中建构环境伦理。

关爱环境本身就是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后代、关爱全人类,它体现了现代人的基本责任。

对人类共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侵犯他人和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权利,不论是过度地消费资源,还是随意地污染环境,都是违背伦理的。

为此,我们应该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加强环境伦理的建设,尽快建立保护环境的责任体系。

再次,塑造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与我国的环保要求存在相当差距。

培养环保意识,就要树立强烈的环境忧患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成为干扰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总之,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平衡稳定的自然界,然而,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协调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使发展遇到了瓶颈,甚至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生存。

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曹志清.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新探[J]. 学术论坛,2007(8):1-4.
[2]韩立新.美国的环境伦理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及其转型[J].中国哲学史,2006(1):43-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