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化学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河南油田稠油降粘技术探析
粘度。
( ) 用 的 表 面 活 性 剂 类 型 。① 按 溶 解 后 解 离 出 的 电荷 3常
分 阴离 子 型 、 阳离 子 型 、 性 离 子 型 、 离 子 型 4种 。② 按 表 两 非
面活 性 剂 所 带 官 能 团分 脂 肪 酸 盐 类 ( 离 子 型 ) 石 油 磺 酸 盐 阴 、 类 ( 离 子 型 ) 聚 氧 乙烯 烷 基 酚 醚 类 ( 离 子 型 ) 。其 中 , 阴 、 非 等 羧
酸 盐 型表 面 活 性 剂 对 超 稠 油 乳 化 效 果 较 好 , O 而 P和 T en w e 型 的非 离 子 表 面 活 性 剂 则 对 普 通 稠 油 乳 化 效 果 较 好 。 ( ) 究 与 应 用 。近 年 来 , 化 降 粘 剂 配 方 的 研 究 十 分 4研 乳
摘 要 : 述 了国 内外 各 种 降 粘 技 术 及 其 降 粘 机 理 , 分 析 了各 种 降 粘 技 术 的 优 缺 点 。 介 绍 了河 南 油 田 近 年 来 的 降 粘 综 并
技 术 应 用 情 况 , 下 步 河 南 油 田 的 降 粘 技 术 提 出 了指 导 性 建 议 。 为
2 1 稠 油 乳 化 降 粘 技 术 .
乳 化降粘 就是在 表面 活性 剂作 用 下 , 稠 油或 将 w/ 使 o
W 从而 达到降粘 的 目的。 高 粘 度 的重 质 原 油 , 际 上 又 称 重 油 ( ayOi , 国 型乳状 液转变 成 O/ 型乳状液 , 国 He v l 我 ) ( ) 粘 原 理 。 乳 化 降粘 的 主 要 机 理 包 括 乳 化 降 粘 、 1降 破 俗 称 稠 油 。稠 油 与 普 通 原 油 ( 质 原 油 ) 比 , 具 有 石 油 轻 相 既
稠油井简化学降粘的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
稠 油 井筒化 学 降粘的 室 内研 究及 现场 应 用
从 表 12 图 1的 实 验 结 果 可 以看 出 , 河 油 田 、、 塔
・ 7・ 2
稠油使用的 D - 降粘剂 。 E2 其降粘机理为 : D 一 降 在 E2 粘剂分子 骨架上引入具有极性 或表面活性 的侧链, 利用极性基团和表面活性剂基 团的空间效应和降低 固一 液界 面 张力 的能 力 , 提高 对 蜡 晶 、 质 、 青 质 的 胶 沥
维普资讯
2 6・
新 疆 石 油 科 技
20 0 6年 第 4期 ( 1 ) 第 6卷
稠油 井简化学 降粘 的室 内研 究及 现场应 用
杨 建强① 张 国钰 王 晓 惠
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 究院 。 84 0 新疆克拉玛依 30 0
将 D 一 降粘剂分别配制成不 同浓度 的溶液, E2 进 行降粘实验 。 实验结果见表 3 。
表 3 降 粘剂 使用浓 度 的确定
室温 油样采 用 T 4 4井, K0 油水比 7 : 3
从表 3 可以看 出, 当油水 比为 73降粘剂浓度为 :, 5 %为最佳使用浓度 。 因为降粘剂使用浓度过低 , 会造 成稠油乳状液不稳定 , 乳状液很快破乳 、 分层 , 造成原 油粘度再次变大。 降粘剂使用浓度过高 , 成本过高 , 也
行 了降 粘 实 验 、 配伍 性 实 验 、 态 洗 油 实 验 、 温 实 静 耐
验、 乳状 液破乳 脱水性 能测 试 。实 验数据 见表 5 7 实 —(
-
35 .— 65 4 ._ 7
原油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较好的供油能力 ,但 由 于井筒热损失大 ,原油进入井筒后向地面流动的过 程中随着井筒温度的降低 , 原油粘度增大, 逐渐失去 流动性, 使油井无法投入或维持生产 。目前国内外解 决这一问愿的主要手段是井简化学降粘 。针对塔河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
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期刊名称】《当代化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365-1367)【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作者单位】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4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
由于稀油消耗量的逐渐增加,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1]。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是当各国的极大关注的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稠油分布广泛,其中超稠油,重油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新疆、辽河等油田,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开采储量大、埋藏浅、粘度相对较低的油田[2]。
稠油性能评价及降粘技术探究
稠油性能评价及降粘技术探究摘要: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难度不断加大,部分高粘度稠油被逐步动用。
无法正常开采及输送。
目前特稠油作为该区块新的原油生产阵地,由于原油粘度高,温度对原油粘度影响显著,其开发中的难题还无成熟经验可循。
为此,针对特稠油原油性质,进行了一系列降粘研究,利用该块稀油与油溶性降粘剂相结合的降粘工艺技术,在60℃条件下,实现特稠油由“半固体”向较好流动性转变。
关键词:稠油开发;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工艺;流动性室内对特稠油进行组分分析及粘温曲线测试,并进行掺稀油、加降粘剂等降粘评价,确定了最佳掺稀油比例,及与降粘剂配合使用降粘效果。
室内实验表明,该稠油在60℃条件下,粘度超过20000mPa.s,流动性极差,掺稀油比例超过50%,60℃条件下,粘度降至2500mPa.s左右,具有较好流动性,配合加入降粘剂后,可进一步提高原油流动性。
1特稠油原油特性稠油组分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含硫量高,胶质高,沥青质高,含腊量低。
从稠油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的大分子胶束结构式稠油高粘的主要原因,胶质含量高,温度敏感性强。
以该块A井原油粘温曲线为例,粘度受温度影响显著(如图1),温度低于80℃后,原油粘度急剧上升,失去流动性。
由于稠油原油粘度高,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开采的矛盾在生产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原油流动性差,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原油难以流到井筒周围,造成油井生产能力下降,且井筒举升困难,管线外输难度大。
2 稠油降粘评价2.1 降粘剂降粘评价稠油组分复杂,至今尚没有一种适合于所有稠油的降粘剂,油田常用稠油降粘剂主要分为油溶性降粘剂及水溶性降粘剂两类,室内对几种常用降粘剂进行降粘效果评价。
实验发现,针对A块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效果要优于水溶性降粘剂。
目前现场常用水溶性降粘剂加入后,油水分离明显,无法测粘,虽然随着温度升高,油水混合液流动性增强,但不能较好的实现降粘作用;油溶性降粘剂加入后,在较低温度下(70 ℃以下),降粘效果不明显,当温度超过70 ℃,流动性变好,但降粘率均不超过40%。
稠油井下改质降粘技术的研究进展
含 量相 对较 少 , 中胶质 和 沥青 质含 量 能 达 到 5 其 0
以上 。稠油 组 分 中对 其 粘 度 的 影 响 度从 大 到小 为 :
Ni V一 胶 质 一残 炭 ≈ 沥 青 质 > N> s 蜡 _ 。稠 > > 1 ] 油 的粘 度 大 , 密度 大 , 是稠 油 区别其 他 油 的重要 特 这 征 ] 。常规 油藏 的开采 方法对 稠 油油 藏 的效果 比较
—
稠 油水 热裂 解开 采 稠油技 术 核心 是水 热裂解 反
应 。水 热裂 解 反应 总 的反应 机理 为¨ : 8 ]
RCH 2 CH 2 CH + 2 2 — 一 RCH 3 C02+ S 3 H O + H2 H : + CH + S
水 热 裂 解 反应 的主 要 物 质之 一 是 有 机硫 化 物 。 Hy e 。 先提 出 稠 油 在 水 热 裂 解 反 应 中 发 生 C n 。 最 S键 断裂 , 为 有 机硫 化 物 是 关 键 物 质 , 认 C—S键
5O O
稠 油井 下改 质降 粘技术 的研 究进 展 机 理是 在 H。的作 用下 c~s键会 加 速断裂 , 而促 。 从
进 水热 裂解反 应 的进行 。超 强酸 催化 剂催 化能力 有
可逆 反 应 , C—S键 断 裂 并 生 成 了 C 、 、 O。 H: H S和 轻 烃 。陈尔跃 等 人[ 研 究表 明 , 1 副 水热 裂 解 反应 除 了
石 油
第4 O卷 第 5期
与 天 然
气 化 工
4 99
CHEM l CAL ENGI NEERI NG k & G AS OF OI
稠 油 井下 改质 降粘 技术 的研 究进 展
稠油化学降粘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Vol.25, No.5 Sep.2018
文章编号:1009-9603(2018)05-0080-07
DOI:10.13673/37-1359/te.2018.05.011
Abstract:Affected by reservoir conditions such as high formation pressure,thin thickness reservoir and active edge or bot⁃ tom water,some heavy oil reservoirs suffer from large heat loss,high cost and low recovery during thermal recovery. There⁃ fore,effective development is difficult. Through indoor flooding experiments,the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chanism of vis⁃ cosity reducer flooding,polymer flooding and chemical viscosity-reducing compound flooding in the heavy oil reservoir was studied,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looding systems on the enhanced oil recovery of heavy oil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emical viscosity-reducing compound flooding system that contains water-solubility viscosity re⁃ ducer and polymer can increase the recovery efficiency by 16.04%,which is superior to the flooding using the viscosity re⁃ ducer or the polymer system alone. From the viewpoint of oil change efficiency,the polymer concentration in the slug of compound flooding was optimized to be 0.3%,and the water-solubility viscosity-reducer concentration was optimized to be 1.0%;from the view point of improving the recovery efficiency,the injection pattern of the viscosity reducer post-slug and the polymer pre-slug is optimized and the recovery efficiency can be increase by 7.2% to 10.7%. On this basis,the optimal volume ratio of water-solubility viscosity reducer to polymer slug is 3∶2. In the heterogeneous model and the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model,the chemical viscosity-reducing compound flooding not only has the oil-displacement mechanism of both the viscosity- reducing agent and the polymer,but also produces a synergistic effect,which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weep range and oil washing efficiency of heavy oil compared with chemical flooding by a single agent. Key words:compound flooding;chemical viscosity-reducing;oil-displacement mechanism;synergetic effects;enhanced
微生物对稠油降解、降粘作用研究进展
微生物对稠油降解、降粘作用研究进展作者:张晓博洪帅姜晗等来源:《当代化工》2016年第03期摘要:稠油因其有高粘、流动性差、不宜开采的特点成为石油开采运输的研究重点;微生物降解稠油技术因高效、不污染油品,近几年来研究进展较大。
目前,解烃菌的菌种数量虽然众多,但是这些菌种对地层、油藏的伍配性太强,只适应特定的油品;降解胶质、沥青质方面微生物存在着一定难度,这类菌种较少而且作用周期较长。
论述了影响稠油流动性的因素、近几年来微生物降解稠油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日后的微生物降解稠油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解烃菌;稠油降解;稠油降粘;胶质;蜡中图分类号:TE 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6)03-0617-05Abstract: Heavy oil becomes a research focus of the oil transportation because of its high viscosity and poor liquidity. In recent years, considerable resear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heavy oil bio-degradation technology with many advantages. There are so many species of 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 however, these species are just adapted to the special stratum, reservoir and oil.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degradation of asphaltene and colloid, this kind of bacteria is less, and needs long effect period. In this pape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iquidity of heavy oil were discussed as well as research progress of recent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heavy oil; research direction of bio-degradation of heavy oil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Key words: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 Heavy oil degradation; Viscosity reduction;Colloid; Asphaltene; Wax;我国有16×104 t的稠油资源[1],东北与华北地区稠油储量占较大比重[2]。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研究进展_张凤英
收稿日期:2005-05-09;改回日期:2005-10-20作者简介:张凤英(1981-),女,现为西南石油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油田化学品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6-6535(2006)02-0001-04稠油油溶性降粘剂研究进展张凤英,李建波,诸 林,杨 光(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摘要:分析了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介绍了降粘剂的种类及合成降粘剂的典型单体;综述了稠油油溶性降粘剂国内外研究应用的进展情况,并分析了国外降粘剂在国内油田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溶性降粘剂研制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油溶性降粘剂的发展方向。
分析认为,降粘剂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原来酯性分子骨架上引入具有极性基团或表面活性的侧链等。
关键词:油溶性降粘剂;稠油降粘;研究;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TE39;TE869 文献标识码:A前 言密度大、凝固点高、粘度大、流动困难是稠油资源的突出特点,严重制约着稠油的开采和输送[1]。
长期以来,对于高粘、高凝原油的输送,国内外主要采用传统的加热降粘和乳化降粘的输送方式,前者是沿输油管线间断加热,消耗大量的燃料和动力;后者则存在后处理(如脱水)问题。
这2种方法目前仍然是处理高凝、高粘原油输送的主要方法。
然而,目前最受国内外石油工业界普遍关注的、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方法,是采用化学添加剂降低原油的凝固点和粘度,使其易于流动[2]。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同时又能节约大量的能耗。
近年来,有关降凝剂的应用研究较多,世界各国的降凝剂研究成果推动了流动改进技术的发展,但有关稠油油溶性降粘剂的应用研究较少。
工业上使用过的稠油降粘技术包括掺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乳化降粘、掺稀原油降粘、掺有机溶剂(汽油、柴油、轻烃、混苯等)降粘、掺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及复合降粘剂降粘等,其中最具技术经济价值的是水溶性乳化剂降粘和油溶性降粘剂降粘。
水溶性乳化降粘技术作为降粘幅度最大和使用最经济的化学降粘技术,已在我国各稠油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作为辅助降粘手段,与蒸气吞吐和蒸汽驱等热力采油配合使用,降粘效果更为明显。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稠油是指粘度较高的原油,在开采和输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降粘的需求。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延长井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主要方法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石油资源逐渐减少,油田产量的稳定提高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然而,稠油的开采和输送过程面临着粘度高、流动性差等问题,降低了开采效率和输送能力,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成为了当前石油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稠油降粘技术主要方法稠油降粘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三种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机械能、超声波等手段对稠油进行物理作用,改变其粘度。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剪切、振荡、高压处理等。
剪切是通过搅拌、搅拌、搅拌等手段将稠油进行物理剪切,使其粘度降低。
振荡是通过振动装置对稠油进行振动,改变其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高压处理是通过对稠油施加高压力,增加其流动性。
化学方法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改变稠油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溶剂、添加改性剂等。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改善稠油和水的亲和性,使其形成胶状液体,降低粘度。
溶剂的添加可以改变稠油的分子结构,使其变得更加流动。
改性剂的添加可以通过改变稠油分子链的结构和长度,降低粘度。
热力学方法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处理,改变其粘度。
热力学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两种。
低温处理是通过将稠油降至低温,使其粘度降低。
高温处理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使其分子运动加快,粘度降低。
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油田开采和输油管道输送方面。
在油田开采方面,稠油降粘技术可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原油粘度后,可以提高油井的产量,延长油井寿命。
此外,稠油降粘技术还可以解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沉积、堵塞等问题,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降粘技术进展
技术改造—264—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降粘技术进展赵忠文 吴文明 涂 东 宋朋军 邱振军(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新疆 轮台 841604)差异巨大,包括托甫台区块的稀油、主体四、六、七、八、十区北的普通稠油,十区北、十二区南的超稠油,以及十二区北、于奇区块的特超稠油。
对于普通稠油和超稠油,经过多年攻关实践形成了掺稀降粘为主,化学、加热降粘为辅的降粘开采技术,基本能够满足开采需求。
但是对于特超稠油,由于其地层流动差、粘温拐点深、混配效果不好等因素,导致掺稀比高、频繁上返异常,难以实现经济有效开采。
近年来,油田积极探索新的开采工艺,在加热降粘、改质降粘、乳化分散降粘均开展了攻关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离技术集成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一、技术进展特超稠油热采技术主要是利用原油的粘温关系,提升原油温度,降低原油粘度的一种开采手段。
对于塔河超深的储层条件,可以分为保温开采和人工加热两种方式。
保温开采是使用保温材料,利用地层本身热量的开采方式,主要包括保温固井、保温套管、保温油管等。
人工加热的方式则是需要引入新的热源对原油进行加热,包括电加热、热水循环加热、化学加热等手段。
前期属于低能耗、环保的工艺,但对技术要求较高;后者工艺相对简单,但需要长期耗能。
对于塔河特超稠油的热采技术,在技术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应当优先发展保温采油,然后辅助以人工加热手段。
(一)保温开采技术 对于塔河特超稠油井,其油层的温度在150-160℃之间,在这个温中,受井筒温度下降,原油失去流动能力,通常情况下该深度达到3500-4000m,超过了大多数保温材料的极限。
根据油井建井过程,保温开采技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一是保温固井水泥,通过大幅度降低水泥导热系数可以实现;二是保温套管,对套管进行保温隔热性能处理;三是保温油管,对油管进行保温隔热性能处理。
目前油田在保温固井水泥和保温油管方面开展了先导试验。
(1)纳米涂层保温油管技术该技术是在油管外表面涂装4-5mm 的保温涂层而成。
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的研究及应用
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的研究及应用梁 伟(1.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2.山东省稠油开采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化学降粘能有效降低稠油粘度,提高油井产量,具有不动管柱、低成本生产等优点,是近年研究的热点。
研制了新型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该体系的降粘性能、油砂洗油性能以及单管岩心驱油效果进行了室内评价。
结果表明:降粘剂体系对胜利油田不同区块稠油的降粘率均在95%以上,且具有良好的油砂洗油性能,对不同油藏稠油的油砂洗油率达91%以上,可提高单管岩心驱替效率14.29%。
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进行了规模化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稠油;降粘冷采;水溶性降粘剂体系;现场应用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9)04—0068—02 化学降粘可以较好地降低稠油粘度、稳定的分散性能和较好的洗油能力,具有提高油井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特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1~3]。
化学降粘药剂主要有油溶性降粘剂和水溶性乳化降粘剂。
油溶性降粘剂主要通过溶解、分散和渗透作用使稠油聚集体的结构发生变化,进而降低粘度;水溶性降粘剂通过分子间的作用力,破坏稠油大分子聚集体,使高粘稠油与水形成粘度很小的油水分散体系。
由于油溶性降粘剂的使用条件苛刻,且用量大、成本高;而水溶性降粘剂的应用范围广、用量少、价格低,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制了新型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在油水界面具有很强的亲和性,体系穿插于原油表面,改变了原油表面特性,增强了原油的亲水性;体系吸附在矿物表面,在一定范围内,体系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链彼此重叠,在矿物表面形成较为平滑的亲水性吸附膜;该体系水溶液将原油剥离成表面亲水的油珠,随着体系水溶液的流动富集于水相,形成“混合相”,由油水“两相流”变成“单相流”,在提高洗油效率的同时,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驱替效果。
1 降粘剂体系对不同稠油降粘效果评价实验考察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胜利油田不同区块稠油油样的适应性,实验水浴温度50℃,搅拌速率250rpm,搅拌时间2min,然后用Brookfield DV-Ⅲ粘度仪测试原油粘度,加入的水溶性降粘剂体系浓度均为0.5%,计算降粘率。
胜利油田陈南稠油的乳化降黏研究
334
油 田 化 学
2016生
变 得 相 当复 杂 。 这需 要 对 乳 状 液 进 行 流 变性 及 流 在不 同剪切速率下的黏度 ,计算降黏率。
动性测试 ,为现场输送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近 2 结 果 与讨 论
年来 ,国 内外 学者 用 单 一 乳化 剂 对 不 同 性质 的稠 油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 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国石化胜利油 田分公 司海洋采油 厂,山东 东营 257237;3.中国石油 大学 (华东 )储 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山东 青 岛 266580;4.胜利油 田分公司基建处 ,山东 东 营 257000)
稠 油 含 有 大 量 的 胶 质 、沥 青 质 ,密 度 高 、黏 度 大 、流 动性 差 ,需 降低 稠油 的黏 度 以便 开采 和 运 输 。 目前 ,国内外常用的稠油集输降黏方法有加热 法 、掺热水或活性水法 、掺稀油法 、稠油改质降黏法 及 乳化 降 黏法 等…。
加热法存 在能耗高 (输 送温度最高达 l10cc)、 停输再启动困难和存在输量下限等 问题 。掺热水 或 活性水法 是在稠 油 中掺人大量 的热水 (或活性 水 )后 进 行 油水 混 输 ,该 工 艺 在我 国胜 利 、辽 河 油 田 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存在管线结垢与腐蚀严 重 、掺水量大 、掺水温度高 、油水 易分层 、脱水 负荷 大 和设 计难 度 大 等 问题 b 。掺 稀 油法 要求 稀 油 资源 丰富 ,掺稀 油前后必须进行脱水处理 ,使能源耗费 增多 ,成本升高 ,稀油 品质降低b 。改质降黏法的工 艺复 杂 ,设备 投 资较 大 b 。
收稿 日期 :2015.03.1l;修改 日期 :2015-06-04。 作者 简介 :孙月文 (1973一),男 ,高级工 程师 ,西南石油大 学油 气储运工程博士研究 生(2010一),从 事海 上石油开采 、油气储运 、技术监督
稠油降粘方法及应用情况研究
稠油降粘方法及应用情况研究摘要: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伴随着轻油储量的逐渐减少,稠油的开发集输也变得日益重要起来。
由于稠油的密度大、黏度高、流动性差,如何实现经济、安全、稳定地管输,已渐渐成为油气集输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稠油降粘输送工艺稠油资源的分布及现状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我国稠油资源丰富,陆上稠油占我国石油资源总量高达20%以上,这些稠油油田主要集中在辽河油区、胜利油区、克拉玛依油区及河南油区。
所以尽管我国的稠油储量十分可观,但仅仅在7个主要地区进入工业性开发阶段,即新疆克拉玛依九区,六区,红浅区,辽河的曙光,高升油田,胜利的单家室油田,河南南阳的井楼油田等[1]。
因此,要实现经济、安全、稳定地开发稠油资源,并研发出更加节省能耗的集输方式必将成为我国油气领域的发展趋势。
稠油管输技术的难点及输送方式稠油集输处理的难点和关键点主要表现在输送、计量、脱水、密闭等生产环节。
由于稠油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粘度大,凝点低,低温时呈现非牛顿流体特性,长输管道沿程压降较大。
稠油输送从本质上可以分为几类:改变流变性输送、水力输送、稠油改质等。
集输工艺主要包括:加热法、稀释法、掺热水或活性水法、乳化降粘法、低粘液环法、改质降粘法等[2]。
几种稠油输送方法的比较[3]降粘输送的方法稠油粘度高的实质是由沥青胶质颗粒缔合形成的胶束结构,内因主要是以金属及杂质形成晶核。
因此,稠油降粘的根本途径就是降低金属杂原子,以及破坏胶质沥青质结构或通过化学分解降低其含量[4]。
目前稠油降粘方法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及化学降粘等四种。
在有稀油源的油田,推荐采用轻油稀释降粘,掺轻油比例越大,轻油密度及粘度越小,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对油田增加产能、提高采收率具有较大贡献,适应广泛。
加热是目前国内外稠油集输的传统方法,主要有蒸汽热水加热法和电加热法。
但加热输送能耗高,经济损失大,此外还存在低温时停输再启动困难等问题[5]。
稠油外输化学降粘工艺技术研究
… 一
C h i n a C h e m i c a l T r a d e
中国 化工贸易
寇霆基
稠油 外输 化 学 降粘 工 艺技 术研 究
唐卫江
( 新疆油 田新港 公司 )
稠油 开采 与集 输存 在 的生 产技 术难题 世 界稠 油油 藏分 布很 0 0 米 之 间 ,主要 储 层为 砂
沥青 质 分 子 呈层 次 堆 积状 态 ,借助 高温 或溶 剂 作 用 下堆 积层 隙 “ 疏 松” 的特 点 ,使 降粘 剂分子 “ 渗 ”入胶 质或沥 青质分 子层 之间 ,起 到 降低粘 度 的作用 。国外对 原 油输送 化学 降粘 技术进 行 了较早 的研 究及 应用 。但 开 发研 究 的化 学降 粘剂 主要 以降凝 剂为 主 的流 动性 改 进 剂 , 该流 动改性 剂能 有效 降低 原 油的凝 点和 低温 粘度 ,改善 原 油的低 温 流 动性 。1 9 9 9 年7 月 ,在 长 2 3 6 公 里 、输 送独 山子混 合油 的管线 上进行 了实 验 ,加 入 0 . 1 2 % ( w) E C A一 8 4 1 流 动 改进 剂处 理 后 ,混合 原 油 l o ℃ 的屈服值 由 8 . 6 P a降 到 1 . 0 P a ,1 0摄 氏 度 时 的 塑 性 粘 度 由 1 5 8 mP a ・ s 降到 5 4 mP a ・ s ,降粘率 为 6 5 . 8 %,在 l 2 — 1 2 . 5 摄 氏度 下 ,混 合原 油顺利地 通过 了管线 。 2 0 0 6年 ,从 国外 引进 E x x o n 8 8 0 6 、E x x o n 8 3 6 1 流动 改性剂 ,在新 疆 油 田外输 管道进 行实 验 ,结果 显 示 :当加 剂 量为 5 0 m g / L时 ,原 油 凝点 由 1 6 o C 降到一 3 . 5 ” c ,降幅 l 9 . 5 C;剪 切速率 为 l 3 . 5 s ,8 ”C 的粘 度 由 1 6 0 4 . 7 mP a , s 降到 3 6 mP a ・ s ,降粘 率为 9 7 . 7 % ;现 场实 验 的 结果 与室 内实验 十 分接 近 。新 疆外 输原 油管 道 已成为我 国 第一条 添 加 流 动 改 性 剂 实 现 常 温输 送 的 管 道 。 该 剂 应 用 于 油 田 时 ,加 剂 量 为 5 0 0 mg / L时 ,原 油凝 点 由 2 5 o C 降到 2”C ,降幅 2 3 ℃ ;剪 切速率 为 2 O . 4 s 一 5 0 。 C 的粘 度 由 1 2 . 5 m P a ・ s降 到 1 0 m P a ・ s ,降 粘 率 为 2 O %。
稠油乳化降黏实验研究
陈南稠油乳化降粘实验研究摘要:针对陈南稠油,在乳化温度为50℃、乳化强度为2000r/min×10min的实验条件下,筛选出了两种降粘率高、静态稳定性优的复配型乳化剂,其均可使陈南稠油降粘率达99%以上;在此基础上,针对筛选出的ST复配型乳化剂,实验探究了油水质量比、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乳化强度等因素对乳化降粘效果的影响,优选出实验条件下合适的油水质量比为5:5,乳化剂浓度为1% wt.,乳化温度为50℃,乳化强度为1000rpm×5min。
关键词:稠油;O/W乳状液;复配;乳化降粘Research on heavy oil emulsifyingAbstract:According to ChenNan heavy oil, when the emulsifying temperature is 50℃, emulsifying strength is 2000r/min×10min, we selected two kinds of optimum emulsifier compound formula which can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ChenNan heavy oil by 99%. And the static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is good.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ST Complex formulation emulsifier, we get the optimal condition to prepare emulsion by studying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additives concentration, emulsifying temperature and emulsifying strength on the viscosity. The optimum oil/water mass ratio is 5:5. The optimum dosage of the emulsifier is 1% wt. and the optimum emulsifying temperature is 50℃. And we also get the optimum emulsifying strength is 1000r/min×5min.Keywords:Heavy oil;O/W emulsion;Complex formulation;Emulsification viscosity reduction0 引言稠油含有大量的胶质、沥青质,其密度高、粘度大、流动性差,使稠油开采和运输遇到了困难,因此降低稠油的粘度势在必行。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稠油降粘剂是一种用于减少稠油粘度,改善流动性的化学添加剂。
随着近几年油田开发的深入和对油藏勘探程度的增加,稠油的开采比例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稠油粘度高、流动性差,给油田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当下油田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内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如下:首先,国内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研发方面,许多石油化学研究院和企业致力于降低稠油粘度的技术研发,不断试验各种化学添加剂和方法,以改善稠油的流动性。
一些新型的稠油降粘剂在实验室和小试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为稠油开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其次,国内稠油降粘剂的应用逐渐推广。
随着研发的成果逐渐转化为产品,越来越多的油田开始采用稠油降粘剂来改善稠油的流动性。
在一些试点地区,稠油降粘剂已经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稠油开采效率和油田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油田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国内稠油降粘剂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目前稠油降粘剂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选择合适的添加剂、确定最佳添加剂浓度等。
其次,稠油开采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稠油降粘剂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此外,稠油降粘剂的成本较高,对开采成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需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展望未来,国内稠油降粘剂的发展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首先,随着研究的深入,稠油降粘剂的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类型的稠油。
其次,随着稠油开采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和稠油降粘剂的应用推广,稠油的开采效率和油田产量将会大幅提高,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最后,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将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降粘剂的使用效率,为稠油开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国内稠油降粘剂在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然而,稠油降粘剂的研发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解决。
胜坨油田稠油催化降粘技术研究
度, 降低稠油分子间的作用力来降低粘度 , 但地层 温度下 降后 , 稠油粘 度会 大幅反 弹 , 降低蒸气 吞吐 开采的效果。虽然稠油区块存在较大潜力 , 由 但
于稠油粘度 问题 , 限制 了稠 油 区块 采 收率 的提 高。
稠油元 素除 C H外 , 有 O、 、 等杂 原子 , 、 还 SN
它们主要分布在胶质和沥青质中 , 对稠油 的性质 影 响最大 。一 般 来说 , 质 、 胶 沥青 质 含 量越 多 , 粘 度越 大 。稠 油 中 主 要 的 含 硫 有 机 物 有 硫 醇 类
( S 、 醚类 ( S 、 吩类 ; R H) 硫 R R) 噻 主要 的 含氧 有机
有较 大 的现 场指导 意义 。
1 稠 油催化 降粘机 理及 可行性
最容易 断裂 , 因此 在高温水 蒸 气 的条件 下 , 使有 可 机硫化合 物发生水热裂解反应 , 同时还发 生高温环 境下有机硫 化物的热裂解反应 。根据 H n 的研 ye等 究结果 , 机 硫化 合 物 中S_ 键 断 裂是 稠 油 水 热 有 _C 裂解 中的重要步骤 , 其总 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
1 4
A V DA
A
细
石
油
化
工
进
展
NCES I F NE ETROCHEMI AL N I P C S
第 l 卷第 l ’ ’ l一 。 期
胜 坨 油 田稠 油 催 化 降 粘 技 术 研 究
王桂 勋
( 胜利 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工艺所 , 东营 2 74 ) 50 1 摘 要 介绍 了稠油催化降粘机 理 , 对胜坨油 田催 化降粘可行性进行 了分析 研究 , 对稠 油降
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
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稠油乳化降粘剂是一种用于油田开采中的化学物质,它能够降低油井排出的油液粘度和黏度,从而降低采油难度,提高采油率。
本文将从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组成、制备、应用三个方面,对这种化学物质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组成稠油乳化降粘剂由多种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制成,这些聚合物具有优异的乳化、分散和渗透性能,能够有效地调节油液的粘度和流动性。
稠油乳化降粘剂的主要成分包括非离子型聚合物、阳离子型聚合物、阴离子型聚合物和混合型聚合物等。
其中,非离子型聚合物又分为聚醚、聚酯、聚氨酯等,阳离子型聚合物包括季铵盐类、聚季铵氯化物等,阴离子型聚合物有聚丙烯酸、聚乙烯酸等。
二、稠油乳化降粘剂的制备稠油乳化降粘剂的制备过程包括物料筛选、配方调配、混合反应、热处理等多个步骤。
物料筛选:从原材料中选择聚合物成分,包括聚醚、聚酯、聚氨酯等。
要求纯度高、分子量合适。
配方调配:根据需要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协同使用不同的成分,根据不同用途而制定不同的配方。
混合反应:混合反应是制备稠油乳化降粘剂的核心步骤,通过混合不同的成分,完成聚合反应,得到稠油乳化降粘剂。
热处理:通过热处理,使稠油乳化降粘剂得到最终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稠油乳化降粘剂的应用稠油乳化降粘剂广泛应用于油田勘探和开采领域,主要作用是促进原油的流动、降低原油粘度和降低采油难度。
稠油乳化降粘剂可以用于减小油井产液的黏度、提高液体的流动性能和过滤性能,从而降低采油难度。
此外,稠油乳化降粘剂还具有防止结垢、减少污染、提高工艺节能的作用。
在油田开采中,稠油乳化降粘剂已成为保证采油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必需品,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稠油乳化降粘剂作为降低采油难度,提高采油率的化学物质,其组成、制备和应用已广受油田开采领域的关注和应用。
相信,在未来的油田开采中,稠油乳化降粘剂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关键词: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日益增加,稠油降黏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要阐述了几种稠油降黏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一般对稠油的运输和开采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
但每种降黏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加热降黏需要消耗大量热量,存在一定的经济损失;掺稀降黏中的稀释剂储量有限,经济效益低。
一、稠油降黏机理一般原油的凝点与正构烷烃数有关,黏度由胶质、沥青质含量决定。
稠油高黏度的是指其内部分子间的强作用力形成大分子结构。
重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由氢键或π- π 键与胶质分子相结合。
原油的高黏度是由于粒子通过氢键的连接,形成了大量的胶束。
因此要实现降黏的效果就要削弱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降黏规律,稠油的温度越低,相对密度越小,黏度越小。
对于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高黏原油一般采用加热降黏的最经济手段。
稠油间分子作用力越小,黏度越小。
二、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2.1 加热降黏法通常稠油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可通过升温来降低黏度。
在原油运输中,原油黏度高会给管道产生阻力,增加运输的成本,因此通常在原油进入管道前进行加热,通过升高温度降低黏度,进而减小阻力。
加热降黏法操作简单、方便、效果好,但是对原油加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经济损失大,同时易发生凝管事故,并需要停输都再次启动。
目前,该方法虽普遍应用,但是发展趋势不好,将逐渐被其它技术取代。
2.2 微生物降黏法降黏机理主要有三种:1)微生物会分解长链烷烃、胶质沥青质和石蜡,从而将长链饱和烷烃转化成支链或低碳数的不饱和烷烃,进而降低黏度[ 8 ]。
2)微生物新陈代谢会产生表面活性剂,改变稠油的油水平衡,进而降低黏度;3)一些产气菌在地下产生气体,使原油膨胀从而降低黏度。
微生物降黏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无污染、产出液易处理等优点。
正适合应用于我国稠油含水量高、采出率低的稠油,此方法大大提高了采出率。
河南油田稠油化学降粘技术应用及分析
4 )措 施 效果 分析
通 过 注 人 AE 降粘 剂后 ,取 得 了较 好 的措施 效 果 ,措 施 前 后周 期 产 油量 增 加 ,
使古 6 3井 、古 6 2井 、古 6 5井 、古 6 6井这些 新投产 稠油井 突破 出油关 ,生产情 况 明显 改善 。2 1 3 4 4 4 00
3 室 内试 验 分 杯 取 原 油 样 ,加 入 0 5 的 A 降 粘 剂 ,用 旋 转 粘 度 计 在 5 ℃ 和 7 ℃ 下 测 定 其 粘 ) .% E O O
度 值 ,计 算 出 5 ℃和 7 ℃ 的降粘率 。结 果 表 明 ,AE降 粘 剂对 这 些 油井 都 有很 好 的 降粘 作用 ,室 内 O O
年共 实施 1 5井 次 ,可评价 井 1 井 次 ,措施 有效率 8 % ,油 汽 比由措施 前 的平均 0 2 o o . 3提 高到措 施后 的
0 2 。表 2显示 ,在 5 ℃下用 旋转 粘度 计测 的原油 粘度 ,室 内试 验都 达 到 A 降粘 剂 的应 用要 求 ,但 .9 O E
1 % ) 的 普 通 稠 油 油 井 。油 水 比 范 围 一 般 在 7: ~ 3: 5 3 7之 问 。
2 )原 油物 性分析
通 过原油 性 质分 析 , AE 降粘 剂适 用 于超 稠 油 或 者特 超 稠 油井 。从 表 1可 以看
出 ,使 用 AE降粘剂 的油 井 ,原 油 相对 密 度 在 0 9 0 . 6 0以上 ,5 ℃时 的脱 水 脱 气粘 度 大 于2 0 mP S O 3 0 a・ , 地层 温度下 原油粘 度都 在 l 0 0 a・S O 0 mP 以上 ,属 于超稠 油 和特 超稠 油 。古 6 3井 、古 浅 1 井 、古 6 2 3 1 4 井 、古 6 5 、古 6 6井都 是刚投 产 的新 油井 ,原油 没有游 离水 。 4 井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互作用对降粘过程有重要作用。一些研究者借助 现代分析手段, 深入到石油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微观 层次, 探索原油中各组份与降粘剂相互作用机理, 作 为设计降粘剂分子结构的依据, 对新型降凝剂、 降粘 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自从氯化石蜡和萘的缩合物被用作馏分油的降 凝剂以来, 降凝剂的研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应 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到原油及稠油。文献 [! & "] 详尽 列举了 8% 多年来世界降凝剂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主 要类型, 文献 [-6 & !-] 报道了我国开发的降凝剂, 文 献 [!" & ’$, 报道了我国使用油溶性降粘剂的 ’., 8%] 情况。 从这些资料看, 油溶性降凝降粘剂品种很多, 但 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类: 一类是缩合物型, 如 01E1FGHI 等。另一类是不饱和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 典型 聚合物有乙烯9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 ()*) 、 ( 甲基) 丙 烯酸高碳醇酯衍生物的聚合物、 马来酸酯衍生物的 聚合物等。它们都是不饱和酸酯的聚合物或不饱和 酸酯与其它不饱和单体的共聚物。就目前研究与实 际应用情况看, 合成降粘剂的典型单体是乙烯、 醋酸 乙烯酯、 苯乙烯、 马来酸酐、 ( 甲基) 丙烯酸酯及 ! 9烯 烃等。在结构上主要是各种类型二元或多元共聚物 及其复配物。 表 - 是国内外主要商品降凝降粘剂的类型及其
万方数据 电话: /5C3%DE 3%64F.&’ G%4 或 /5C3%DE )=# ’ H06, *!* B =)>,>+,!。
第 -" 卷第 $ 期
周风山, 吴瑾光: 稠油化学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8.
来说, 加入降凝剂时稠油凝固点会有一定程度的降 低。由于蜡的网状结构被抑制, 由蜡造成的稠油的 部分结构粘度消失, 屈服值降低, 表观粘度也有一定 幅度的下降, 即降凝剂都具有降粘作用 种降粘作用的本质是降凝的结果。 已经有针对地开发了一些专门用于降粘的油溶
第 !" 卷第 # 期 文章编号: ()**!) !***;<*+) *#;*)=";*,
稠油化学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周风山,吴瑾光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 !**">!)
"
摘要: 综述了稠油开采、 集输和管道输送中使用的化学降粘剂 (主要是油溶性聚合物降粘剂) 及化学降粘技术。这 是国内外研究、 开发均很少的一个领域。全文除前言外包括以下四大论题。 !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技术: 原理, 降粘 发展简史, 结构类型 (主要为共聚物降粘 剂结构特点及国内油田应用于稠油井采油的一个实例。"油溶性降粘剂: 剂) 及国内外现场应用的 !! 种商品降粘剂 (!* 种用于长距离管输, 。 # 在我国油田的应用问 ! 种用于稠油井生产) 题: 集输, 水乳化降粘 (使用水溶性乳化剂) , 作为辅助手段的油溶性降粘剂, 稠油改质降粘。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与方向: 油溶性降粘剂的作用机理及合成中的新思路, 适当结构的降粘剂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化学降粘的局限 性。参考文献 =# 条。 关键词:化学降粘技术; 稠油; 降粘剂; 油溶性降粘剂; 采油; 集输; 管道输送;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I, ""] 应用有很大影响。尽管已有井下混液器产品 ,
"#! 稠油管输 用加热方式, 通过遍布全国的 &! %%% FG 的原油管 输网络从产地送到炼油厂和码头。在油田内部还有 更多的管线将原油从井口集输到联合站。近年来, 东部油田产量下降, 东部多数管线长期处于低输量 或间歇输送状态, 为了防止 “凝管” , 不得不采用正反 输。西部新建管线长且地形复杂, 人烟稀少不宜建 中间加热站。应用降凝降粘剂实现输油管全年常温
油 田 化 学 $%&’ !" (% ’ # ), 90:6,)**! )**! 年 + 月 ), 日 -.&/.0&1 2304.567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这
#
油溶性稠油化学降粘剂
稠油化学降粘剂的研究目标是研制或选择更加
大不同在于它的结构中含有极性较大的官能团和 (或) 具有表面活性的官能团, 有时还要与表面活性 剂或溶剂复配使用。 文献 [#$] 研究了用室内样品 ()* 和 + )* 与 工业样品表面活性剂复配成的复合型降粘剂 (+, 对粘度为 - #".—$ !#$ /01 ・ 2 的几种普通稠油的降 粘效 果, 在 #%% / 3 4 5 加 量 下 可 降 粘 6-7 —.%7 。 研究了用聚丙烯酸酯、 丙烯酸酯 (与苯乙 文献 [8% ] 烯、 马来酸酐、 醋酸乙烯酯等) 共聚物、 乙烯9醋酸乙 烯酯共聚物和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的含蜡原油流动 作改进剂, 可使粘度 !"’—-! 68! /01 ・2 的几种原 油的粘度下降 $67 —.’7 。
主要降凝降粘剂商品名称
生产厂家 ’,-.. /0 1 8’’9 8’’9 日本三洋化成 8==07 徐州华冠石化公司 中油昆山器材公司 中油管道科学研究院 浙江大学 中原油田化工集团 备 注 鹿特丹+莱菌、 孟买+乌兰管输 鹿特丹+莱菌、 法因岛管输 菲那尔特+格兰管输 中东输油管 马惠宁、 中洛、 鲁宁线管输 鲁宁、 中洛、 魏荆线等管输 花格线管输 马惠宁、 库鄯线管输 火山线管输 稠油生产井
工业上使用过的稠油改性降粘技术包括掺表面 活性剂水溶液乳化降粘、 掺稀原油降粘、 掺有机溶剂 (汽油、 柴油、 轻烃、 混苯等) 降粘、 掺油溶性降粘剂降
修改日期: )**!;*>;*!; )**!;*+;*=。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周风山 (!+=< B ) , 男, 回族, 中国地质大学钻探工程专业学士 (!+",) , 长春地质学院钻井泥浆 (应用化学) 专业硕士 (!+"") , 西 安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 ()***) , 主要从事油田应用化学及精细化学品研究, 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 后研究人员, 副教授 ()**! B ) ; 通讯地址: 电子信箱: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稀土中心,
;!%
油
田
化学ຫໍສະໝຸດ ;%%& 年[ !, "#, $%] 使用情况 。由表 & 可见, 目前油溶性降凝降 粘剂在管输上用得多, 效果较好, 技术也比较规范,
而在采油工艺中的应用则刚刚开始。
表!
商品名称 ’()*+&& 2343567- !% 8/:";&! /34460. /<+;%&= />>%$ ? />@$& A8* /8 BC 2:8 D/ 主要组份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将这种三元共聚物 ’7 —#’7 , 同 ’%7 —"%7 的轻 质油、 ’7 —$’7 的 重 芳 烃、 % @ ’7 —"7 ;5A 值 为 8—-% 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成的油基降粘剂, 在稠油中添加 #%%—’%% / 3 4 5 可 使 粘 度 为 ’6’— ・ $ -’% /01 2的 几 种 普 通 稠 油 的 粘 度 降 低 6%7 — .%7 。但未见现场实施。 首次报道了一种油溶性降粘剂 ;< 在 文献 [!"] 稠油生产井中的应用。 ;< 是由丙烯酸高级混合酯 裂解油、 轻质油、 表面活性剂等复配的 <( 和由混苯、 有机混合溶剂 ;B 按 - C . 的体积比混合而成。在含 水量 8%7 以下的稠油井, 一般按产油量的 ’7 左右从 井口固定装置上连续加入 ;<, 可使被试三高稠油 万方数据 ・ ’%D时的粘度由 -%%—# %%% /01 2平均下降 " @ ’7 。
报道专门用于稠油开采及管输的油基降粘剂。他们 提出一种由乙烯、 9烯基酯和 ! 9烯基磺酸盐制成的 ! 具有下述结构的三元共聚物 (其中 :- 、 :# 、 :$ 为 ; 或 <- — <! 的烷基, 三者可相同或不同; + 为 =1 > 、 粘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 %%%—-%% %%%) : <1# > ;
稠油具有特殊的高粘度和高凝固点特性, 在开 发和应用的各个方面都遇到一些技术难题。 就开采技术而言, 胶质、 沥青质和长链石蜡造成 原油在储层和井筒中的流动性变差, 要求实施高投 入的三次采油工艺方法。高粘高凝稠油的输送必须 采用更大功率的泵送设备, 并且为了达到合理的泵 送排量, 要求对输送系统进行加热处理或者对原油 进行稀释处理。 就炼化技术而言, 重油中的重金属会迅速降低 催化剂的效果, 并且为了将稠油转化为燃料油, 还需 要加入氢, 从而导致炼化成本大大增加, 渣油量大, 硫、 氮、 金属、 酸等难处理组份含量高, 也是炼油厂不 愿多炼稠油的原因。可见, 稠油的特殊性质决定了 稠油的采、 输、 炼必然是围绕稠油的降粘降凝改性或
丙烯酸高级酯+烷基苯乙烯共聚物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乙烯共聚物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乙烯+醋酸乙烯酯+丙烯磺酸钠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高碳混合醇酯共聚物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丙烯酸高碳醇酯共聚物 有机溶剂 DB E 降凝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