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鉴赏父亲教案
教案:初中美术鉴赏——父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
2. 通过欣赏和分析《父亲》作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
2. 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亲》作品背后的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关注和创作灵感。
教学准备:1. 准备罗中立的《父亲》作品图片或视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
2. 引导学生关注《父亲》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二、欣赏和分析《父亲》(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父亲》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
2. 分析《父亲》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作品背后的意义,如对农民的敬意、对生活的感悟等。
三、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父亲》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一幅以父亲为主题的作品。
2. 学生可以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悟。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关注和创作灵感。
罗中立《父亲》赏析
罗中立《父亲》赏析罗中立(1948年——)于一九七八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
《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罗中立创作《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罗中立这代年轻人思考的结晶.《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
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
初中美术 父亲 教案
初中美术父亲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著名画家罗中立的作品《父亲》,感知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绘。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德。
教学重点:1. 欣赏《父亲》作品,分析画面人物形象和细节描绘。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2. 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提高情感素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父亲》作品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画家罗中立的简介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父亲》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请大家谈谈对这幅画的初步印象,画面中的人物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感受?”2.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
二、作品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画家罗中立的背景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表情、动作等方面分析作品,探讨画家如何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三、亲情体验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亲情体验活动,让学生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点滴,分享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 学生绘画一幅以父亲为主题的画作,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和感激。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相互欣赏、交流。
2.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3.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生活中的美。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父亲》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德。
《父亲》教案
罗中立《父亲》油画赏析1.课题:爱就会不自觉关注——罗中立《父亲》油画赏析2.授课班级:初中二年级一班3.课程类型:单一课4.教学目的:1 双基目的:通过展示对罗中立这幅《父亲》的油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会整体观察方法,注意创造这幅油画的特点和处理手法,并了解作者创造这幅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2情感目的: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并教育·引导与培养学生要关注那些爱我们并无条件对我们奉献的人。
教书育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做人,学会感恩。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是出于感情萌芽但是又比小学时更加清晰一点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作品的深度加深一点,让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
5.重点:关于油画创作手法上的学习和赏析,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难点:罗中立创作这幅作品的心理想法。
以及这幅画在那个年代所引起的争议,以及学生们对这幅作品延生出来的情感理解与吸收。
6 教具:多媒体教室播放关于罗中立作者的照片以及《父亲》油画的资料7 过程与方法:1.导入:课堂开始先用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引出这节课的主题,然后提出罗中立的《父亲》这幅油画。
给同学看油画复印件,通过同学对油画直观的了解要求他们分组进行讨论。
2.概念:在同学们表达完自己的理解后在详细讲解罗中立《父亲》这幅油画的特点,介绍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当时的争议和表现手法、作品表现的节奏美感。
然后提及这幅油画的更深层的教育意义:关于对于父亲的爱,对于身边那些无条件为自己辛勤劳动人的爱。
3.特点: 探索交流讲练结合8.小结:对于这节关于《父亲》中延生出的父爱主题进行总结9. 布置作业:请同学画一幅关于自己的父亲的画。
赏析罗中立父亲教案
赏析罗中立父亲教案
教案标题:赏析罗中立父亲教案
教案目标:
- 了解罗中立父亲的生平和成就
- 分析罗中立父亲对罗中立成长的影响
- 探讨罗中立父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教学重点:
- 罗中立父亲的教育背景和成就
- 罗中立父亲对罗中立成长的影响
- 罗中立父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教学难点:
- 如何深入理解罗中立父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 如何分析罗中立父亲对罗中立成长的影响
教学准备:
- 罗中立父亲的相关资料和资料
- 教学课件或教学素材
- 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引导问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罗中立父亲的图片或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罗中立父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介绍罗中立父亲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他的教育背景和成就。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罗中立父亲对罗中立成长的影响,讨论他的教育理念和
方法。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罗中立父亲的看法和理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交流。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罗中立父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罗中立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罗中立父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 让学生撰写关于罗中立父亲的散文或论文,展现他们对罗中立父亲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反思:
-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让他们在讨论中深入理解罗中立父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油画作品父亲教案
油画作品《父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油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通过欣赏和分析《父亲》这幅作品,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意图以及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油画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油画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的学习。
2. 欣赏和分析罗中立的作品《父亲》。
3. 创作自己的油画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油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的学习,对《父亲》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难点:如何运用油画技巧表现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油画颜料、画布、画笔等绘画材料。
2. 《父亲》高清图片及相关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油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如色彩、线条、构图等。
2. 展示《父亲》高清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分析《父亲》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图以及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组织学生进行油画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6. 作品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创作心得和体验。
7. 总结本次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进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油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问题回答等;二是学生作品的完成质量,包括技巧运用、创意表现、画面构图等。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以鼓励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七、教学拓展:为了进一步延伸学生的艺术视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油画展览或相关艺术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欣赏到更多的油画作品,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课件
整幅画面以老人的面部为核心,形成三角构 图,使画面稳固而突出,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心 灵震慑。从着色角度来讲,整幅图画以冷色调为 主要色彩,黑褐色的皮肤,黄色的背景。黄色是 北方农村的主色调,是黄土的颜色,更是中华民 族的肤色。同时他也暗示出了农民本初的肤色。 如果说黄色是起源,那么黑褐色就是现状——生 活的种种压迫与苦难,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活 生生的将农民的金色皮肤熬煎成了黑褐色。通过 这种对比,更加深刻的刻画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 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 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 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 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 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 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 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 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 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 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 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 亲!
《父亲》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于内涵,容貌描绘得 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划 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 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 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 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 现在、未来,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 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 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 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 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时,它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
美国画家克洛斯
初中美术《父亲》教案
初中美术《父亲》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父亲》这幅画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艺术特点等。
2. 培养学生对油画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 掌握《父亲》这幅画的基本信息及艺术特点。
2. 学会欣赏油画,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创作《父亲》的初衷和表达的情感。
2. 如何从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亲情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父亲》的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父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父亲》的初印象,教师总结。
二、基本信息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父亲》的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时间等基本信息。
2. 学生了解《父亲》的作者生平及艺术成就。
三、艺术特点分析(10分钟)1. 教师分析《父亲》的艺术特点,如色彩、线条、构图等。
2. 学生学会从艺术角度欣赏《父亲》,提高审美能力。
四、情感体验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亲情角度体验《父亲》这幅画,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感受。
五、生活中的美(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美好。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亲情主题的艺术家或作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欣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父亲》这幅画,让学生了解油画艺术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油画作品父亲教案
油画作品《父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油画作品《父亲》的艺术魅力。
2. 使学生了解作者罗中立及其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对油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平凡人物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欣赏油画作品《父亲》的艺术特点。
2. 了解作者罗中立及其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油画作品《父亲》的艺术风格。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油画作品《父亲》的图片或投影仪。
2. 准备关于作者罗中立的简介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3. 准备与课程相关的绘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展示油画作品《父亲》,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看看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2. 作品欣赏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笔触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 作者介绍教师介绍作者罗中立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入手,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5. 实践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油画创作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油画艺术的魅力。
6. 总结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油画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选一位自己尊敬或感激的人,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8. 板书设计油画作品《父亲》作者:罗中立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情感寓意: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油画作品《父亲》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油画艺术。
3.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
油画父亲欣赏教案(通用2篇)
油画父亲欣赏教案(通用2篇)油画父亲欣赏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赏析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了解《父爱》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并引导学生用一种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二、课时:1课时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介绍《父亲》的创作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让学生深入的感受。
难点:提高学生对《父亲》这幅作品的感受和认识,并用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四、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绘画、文学和音乐的魅力,体会鉴赏的意境美。
在教学中用“讲述”、“表现”和“欣赏”,三个环节相互影响,一环紧扣一环,按照推理和发展衍变的顺序关系,而且在每个环节中都力求和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顺应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1)导入:用多媒体播放朱自清《背影》中的一个片段,由《背影》引出课题。
(2)回顾上节课的问题,引出今天的教学过程。
(3)进入第一篇章:“讲述阶段”,然后补充学生没有讲述到的知识。
(4)进入第二篇章:“表现阶段”,评价总结学生的表现。
(5)进入第三篇章:“欣赏阶段”。
(6) 总结。
六、:在教学中运用“讲述”、“表现”和“欣赏”三个环节来鉴赏一幅美术作品。
在“讲述”阶段,主要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讲述到的知识,以便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理解。
在“表现”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及其它的综合素质。
将知识的直接灌输转变为知识的直接利用,将教学中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能力上升为用肢体等综合手段表现。
“表现”部分能够让学生的大胆、独特的创新。
油画父亲欣赏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内容,体会文本伟大、深沉的父爱,能真切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
2、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朴素的叙述与清丽的抒情相融为一。
教学重点1、感悟作者对父亲深情的怀念,以及父亲对儿子拳拳之心。
2、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能选择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
初中美术:画评罗中立的《父亲》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画评罗中立的《父亲》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Comments on Luo Zhongli's "Father"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画评罗中立的《父亲》400)this.style.width=400;" 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java:if(this.width onclick=">400)this.style.width=400;">罗中立创作《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罗中立这代年轻人思考的结晶.《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像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
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尤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苍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
《父亲》教案
中学美术课实习教案课题名称《父亲》油画欣赏撰写人xxxx学号20xx1011108专业美术学年级20xx级邢台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学美术课实习教案学过程教学过程及内容讲授新课作者介绍(师)罗中立,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幼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学画,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创作背景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中年农民,他死死地盯着粪池,靠在厕所墙壁上,嘴里叼着一支旱烟,身体已经冻得僵硬,四处的灯光和人们的欢乐映射在他麻木呆滞的脸上,他经不起雪水的潮湿冰冷,冻得缩成一团,但是心中却还有所期盼,他期盼粪池快满,多赚几个工分,变成粮食和家人共享的其乐融融。
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农民触动了从此路过的罗中立,他看到的不但是中年农民的痛苦和无助,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民的孤独,十年浩劫后的中国农民还在默默无言承受着生活的辛酸苦痛。
罗中立想替他们说点什么,于是便有了感动一代人的《父亲》。
问题(提问)这幅《父亲》给同学们的形象给同学们的感觉是什么?师总结:看到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中国农民的形象就开始在我心中定位。
面朝着的黄土,背朝着的天,混着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见的眼,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农民一生的缩影。
作者运动什么方法来向人们表现这样一位父亲的形象?(写实写意)师总结:画家笔下浓厚的油彩和西方现代艺术中超写实的手法巧妙地采用了特写构图,精微而细腻的笔触,淋漓的汗水从脸上的毛孔中渗出。
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
画中主人的两个身份?分析作品画家为什么把这幅画取名为《父亲》?他真的是画家的父亲吗?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之美。
油画作品父亲教案参考资料
油画《父亲》欣赏教学设计新津职高刘昭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当代油画作品代表作。
2、运用音乐通感,创设情景,欣赏《父亲》油画的技法及特点。
情感目标:1、体验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过程,感受作品的深层意蕴。
从而净化心灵,感悟真、善、美,陶冶情操。
2、体会作者对当代农民得挚爱,让学生感受父母养育恩,孝敬父母。
能力发展目标:提高欣赏水平,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油画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
难点:体验通感,真实感受作品的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及范画,卡片纸。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欣赏课件。
(5分钟)1、教师提问: 20多年前,一位四川美院的学生,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以领袖像的尺寸,运用超写实的表现手法,画了一位大巴山农民,参加首届全国青年画展,获得金奖,他是誰,画的又是谁?学生:父亲,罗中立2、教师展示《父亲》油画图片,播放说明学生:观看名画,欣赏音乐,浏览介绍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回到画家创作年代。
(10分钟)1、通过提问,回忆以前欣赏过的外国油画作,如梵高《向日葵》等。
2、谈谈所知道的有关油画的知识,可以自由发挥。
3、教师归纳有关油画知识,回顾罗中立当时创作所用的材料和时代背景。
音乐起,教师娓娓道来:当年罗中到大巴山写生,体验生活。
看到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辛苦,他说我要为他们喊叫。
这就是他构思这幅画的最初冲动。
开始画了守粪农民,以后又画了当巴中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了《我的父亲》,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来一位老师提议他改为《我的父亲》。
老师说我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家,但为农民说话的很少,老实话就更少,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
他采用领袖像的尺寸画农民,就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细节。
他尽量搜集各种特征,如鼻子旁的痣,老百姓都叫“苦命痣”,他们的确认为命中注定一辈子受苦;“卷耳朵”老百姓说是怕老婆,用来表现农民的的天性善良、驯服,不会反抗。
画干裂的嘴唇,手指上的倒刺、锯过的粗瓷碗,以及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精心推敲过的,这位农民的形象,实际上在画家脑中是多少农民的概括。
油画《父亲》教案1
油画《父亲》赏析(教案)课题赏析油画《父亲》教材版本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型鉴赏课课时 1 课时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具课本PPT课件教法讲授欣赏讨论授课教师刘金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说出《父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其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感受作品的深层意蕴。
从而净化心灵,感悟真、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关于油画创作手法上的学习和赏析,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罗中立创作这幅作品的心理想法。
以及这幅画在那个年代所引起的争议,以及学生们对这幅作品延生出来的情感理解与吸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组织教学2、导入3、讲授新课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中国画相关知识用不同造型的父亲形象引出这节课的主题,然后提出罗中立的《父亲》这幅油画。
1、教师提问:曾今一位四川美院的学生,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以领袖像的尺寸,运用超写实的表现手法,画了一位大巴山农民,参加首届全国青年画展,获得金奖,他是誰,画的又是谁?2、作者介绍(师)罗中立,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幼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学画,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3、创作背景1975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中年农民,他死死地盯着粪池,靠在厕所墙壁上,嘴里叼着一支旱烟,身体已经冻得僵硬,四处的灯光和人们的欢乐映射在他麻木呆滞的脸上,他经不起雪学生观看图片,体会不同职业的父亲请学生描述述自己的父亲形象学生:父亲,罗中立水的潮湿冰冷,冻得缩成一团,但是心中却还有所期盼,他期盼粪池快满,多赚几个工分,变成粮食和家人共享的其乐融融。
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农民触动了从此路过的罗中立,他看到的不但是中年农民的痛苦和无助,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民的孤独,十年浩劫后的中国农民还在默默无言承受着生活的辛酸苦痛。
初中美术 父亲教案
初中美术父亲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通过学习《父亲》这幅作品,使学生对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及其艺术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素描技巧的学习。
2. 对《父亲》这幅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 素描技巧的运用。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理解《父亲》这幅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父亲》这幅作品的图片或投影仪。
2. 准备一些关于素描的资料,如书籍、杂志等。
3. 准备一些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画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父亲》这幅作品。
2.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父亲》这幅作品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二、基本技巧学习(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素描的基本技巧,如线条、阴影、透视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素描基本技巧,并进行简单的练习。
三、作品欣赏与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父亲》这幅作品,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教师讲解《父亲》这幅作品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讨论作品的艺术特点。
四、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父亲》这幅作品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完成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素描技巧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父亲》这幅作品,使学生对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及其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的素描技巧进行了创作,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水平。
同时,本节课也培养了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
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教案
油画《父亲》赏析教案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音乐欣赏:播放一段《信天游》的MTV,请学生边听边感受,音乐过后给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绪影响。
你甚至有些什么联想……2、油画欣赏:上一个话题讨论过后,接下来请学生欣赏一幅油画《父亲》,静心仰望屏幕上的父亲,沉淀一下内心,看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导入课题:油画《父亲》赏析(二)观察分析:1、画幅大小揭秘:尺寸216x 152厘米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去年频频出镜,但是艺术家本人对于《父亲》所呈现出的风格早已不再继续。
谈及《父亲》他说:“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是画的尺寸,这可以是一种观念的艺术,也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
”2、画家经历介绍:罗中立: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长。
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3、画面背景介绍:罗中立的《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震撼力,写实描绘相当深刻:运用特写构图,对头部形象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
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
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
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和震撼力。
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
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初中美术教案名画《父亲》
初中美术教案名画《父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父亲》的作者罗中立,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油画艺术的认识,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劳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罗中立,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擅长人物画,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2. 作品背景:《父亲》是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的一幅油画,描绘了一位朴实、勤劳的中国农民形象,作品反映了我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3. 作品分析:画面中的父亲形象真实、生动,刻画了一位饱经风霜、辛勤劳作的农民。
通过对父亲脸部、手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的艰辛与付出。
作品色彩浓郁、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4. 艺术价值:这幅作品在我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罗中立的绘画技巧,更体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精神。
作品传递了作者对农民的敬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父亲》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农民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作品背景介绍:教师讲述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3. 作品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分析作品,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对《父亲》的理解,尝试绘制一幅以农民为主题的作品,锻炼自己的绘画技巧。
6. 总结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父亲》的作者、作品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艺术价值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绘画技巧和创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父亲》这幅作品,培养学生对油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同时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赏析 罗中立的《父亲》
5、结束
同学们,欣赏完这幅作品之后,我们谁都无法忘却,这张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脸。他这张被疲的脸,这张刻满劳苦的脸。。。。他是你我共同的父亲。。。
今天的艺术欣赏课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参与,下周星期四再见。
下面,我们把它的局部放大再仔细看看,请老师们帮忙点击一下。同学们,你们看到那双旧伤未好又添新伤的大手了吗?那你能从受伤的手联想到什么呢?是的,我从受伤的手感受到了他平日的辛酸。欣赏一幅好的作品,每个细节都不要放过,里面隐藏着作者思想,希望同学们以后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要关注细节。老师帮忙点击一下课件,同学们从眼神这个细节,你又能看出什么?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说一说。
课程反思:
3、介绍父亲节
同学们,每年六月的第二周星期天是父亲节,也就是本周末,希望同学们能为父亲做一件小事儿,感谢父亲的生养之恩。著名画家罗中立曾创作了一副名为《父亲》油画,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教室的老师帮忙点击一下课件。
4、品析《父亲》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作品,(30秒)再请老师点击一下课件。同学们是否也看到了在烈日下,头戴白色头巾,满脸皱纹的老农,手捧破旧的茶碗准备喝水。他身后是金黄色的晒谷场?那你能局部地去看看画中的圆圈处吗?你还看到了什么?象征悲剧的苦命痣、破伤的大手、耳上象征知识的圆珠笔?同学们,大家刚刚先整体观察画面,再局部探索画面,是欣赏一幅绘画作品的基本方法。
二、新授
1、认识父亲形象
请在教室的老师帮忙把课件打开,点击播放,我设置了自动切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用每张都点击。
同学们,有一个名字叫父亲,有一种大爱叫父爱。父爱无边,有时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是一汪水,深藏不露;更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父爱更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度的泪水。
罗中立油画《父亲》赏析
心灵深处的感动——罗中立油画《父亲》赏析80年代初,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惊中国画坛,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一.油画《父亲》诞生的时代背景1975 除夕之夜,重庆的某个角落,站着一个中年农民,他死死地盯着粪池,依靠在厕所墙壁上,嘴里叼着一支旱烟,身体已经冻得僵硬,四处的高低起落的灯光和人们的欢乐映射在他麻木呆滞的脸上,他经不起雪水的潮湿冰冷,冻得缩成一团,但是心中却还有所期盼,他期盼粪池快满,多赚几个工分,变成粮食和家人共享的其乐融融。
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农民触动了从此路过的罗中立,他看到的不但是中年农民的痛苦和无助,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民的孤独,十年浩劫后的中国农民还在默默无言承受着生活的辛酸苦痛。
罗中立想替他们说点什么,于是便有了感动一代人的《父亲》。
在画家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更是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屈的脊梁。
他并不是罗中立一个人的父亲,更是那一代人的父亲,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父亲。
二.油画《父亲》带给观者的感动作品整体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激起了观者内心的共鸣,使之看到佝偻着身体在田野里劳作的自己的父亲,不用更多的语言便让观者有一种想哭的悲伤。
画面中,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沟壑般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透露这凄楚。
迷茫又带有恳切的目光,像是缅怀过去,又像是在期待未来。
干裂的嘴唇似乎已被风干许久。
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多少酸甜苦辣,犹如耕犁一般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粘合的粗瓷碗在喝水,淋漓的汗水从脸上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稀疏的胡须,虽然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却将这一位饱经风霜的父亲刻画的严谨朴实,发人深省。
三.油画《父亲》所蕴含的文化特征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位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忍不拔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聚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画《父亲》赏析教案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音乐欣赏:播放一段《信天游》的MTV,请学生边听边感受,音乐过后给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绪影响。
你甚至有些什么联想……2、油画欣赏:上一个话题讨论过后,接下来请学生欣赏一幅油画《父亲》,静心仰望屏幕上的父亲,沉淀一下内心,看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导入课题:油画《父亲》赏析(二)观察分析:1、画幅大小揭秘:尺寸216x 152厘米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去年频频出镜,但是艺术家本人对于《父亲》所呈现出的风格早已不再继续。
谈及《父亲》他说:“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是画的尺寸,这可以是一种观念的艺术,也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
”2、画家经历介绍:罗中立: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长。
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3、画面背景介绍:罗中立的《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震撼力,写实描绘相当深刻:运用特写构图,对头部形象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
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
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
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和震撼力。
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
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油画《父亲》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正是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历史阶段。
人们从革命与领袖的空洞口号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开始关怀底层民众的疾苦。
罗中立深刻把握住了时代的脉络,通过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精细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内心世界:面对苦难的泰然与麻木。
这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
是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
看到这样一幅画,上层社会的浮躁会渐趋平息;底层民众的热泪将夺眶而出。
他是罗中立的父亲,更是全中国人的父亲。
那千沟万壑的皱纹是民族悲情的历史写照;那擎起的粗瓷大碗,以及那碗中的黄泥水又在时刻警示着人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并不多,后世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进步,才能求得菲薄的生存。
虽说当时的气氛已经相当轻松,但也难免受到政治的束缚。
作家将一支笔极不协调的放在了父亲的耳朵上,虽是无奈之举,但无异于佛头着粪,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四)以意境审美解读罗中立油画《父亲》在油画中追求意境,开拓油画的审美本土化的道路途中,罗中立的《父亲》(1980年)堪称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
这副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形象,却像一首扣人心弦的沉重又悲怆的奏鸣曲令人震撼令人感动。
这幅画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1980年)一等奖,即便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驻足这幅画前也还会感慨不已。
《父亲》这幅中国油画史上的“名作”,前人有过很多介绍和评论,本课主要对其从意境审美角度进行新的解读。
绘画的意境由象内之境和象外之境构成。
首先,我们来分析《父亲》的象内之境: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农民形象的父亲,画里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额头流淌着汗水,手里端着一个粗瓷大碗,望着前方。
对于油画《父亲》,相信观众不会把它当作画家罗中立本人的父亲的肖像来看待。
即便知道这个“父亲”的真实身份,观者的欣赏还是不会就这个形象而止,还仍然会产生很多联想和感触。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其实触及到了意境的本质了。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有其真理性,那么就由此推定作为艺术的高级形态的意境的本质:“意境就是生活的形象反映”,这样的结论无疑显得单薄。
也就是说,从意境的本质看,意境不仅仅是对某一生活原型、一个有限的形象的反映,而是以此种来自生活的形象作为符号来宣泄作者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并进而唤起观者的某些体验,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运动形态”[1]。
《父亲》的意境的创造过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罗中立回忆道,1975年除夕,在他家附近厕所旁边,看到一位从早到晚一直叼着旱烟,麻木、呆滞守粪的中年农民。
‘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
’后来就有了这幅《父亲》。
”[2]诗人作诗是“情动而辞发(刘勰语)”,画家创作也是因为生活触动了自己,在心中积有不吐不快之物——意,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起点。
因此,意境是生活的反映,而又不尽然,意境还是人的生命体验的物化。
然而,仅有生活体验这样一个起点,并不意味着意境创造的结果。
面对同样这一个“父亲”原型,同样产生创作冲动,但也许其他画家并不能创造性地运用巨幅肖像形式画出这般的杰作。
“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
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
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
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
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
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 [3]大画家与大诗人相类似,能在深入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生活中矛盾与痛苦的同时超脱出来。
罗中立对年老的“父亲”给予审美的关照和表现,创造出平常画家想表现又表现不出的意境来,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气质。
那么,罗中立是如何对“父亲”进行审美的关照和表现的呢?由此,我们进入对作品《父亲》意境的第二层次的分析。
“文革”中形成的审美标准是:红光亮,而罗中立在这幅画里是:脏暗涩。
那么,画家审美的立足点在哪呢?就在“真实”。
对真实的追求使之突破了对政治的附庸、对红光亮风格的限制,这得益于画家审美的超功利性:画家创作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通过作品说出想说的话,表现对“父亲”的“同情、怜悯、感慨”,二是想用超级写实手法来完成创作,“我只是想尽量的细,愈细愈好,我以前看过一位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画家的一些肖像画,这个印象实际上决定了我的这幅画的形式” [4]。
这两点也正是这幅画在造境上的成功和妙处,即:以真为美、抒发了情感和吸收国外画派的手法开创了新形式。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此处审美的超功利是指画家抒发的不仅仅是一己的感想,而是“文革”结束后人文精神回归大潮下人们普遍的一种愿望:正视中国农民、中国人的真正生存状态。
画家的高境界在于其绘画不在于一己之私利,而在于谋求全民族共通之感情的表达。
“若夫真正之大诗人,则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彼之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遂觉自己之势力亦为之发扬而不能自已。
”而这种超功利的真情实感的抒发全仗于超级写实的技巧才得以实现。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那一道道像蚀石般深刻又像蜘蛛网般细密的皱纹,观众看到的是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作者把握住了“父亲”那有些昏花又很安详的眼神,观众看到的是千百年来农民的慈善和逆来顺受;作者把“父亲”的手刻画得干枯和粗糙,观众看到的是每日起早摸黑的辛勤劳作,作者在“父亲”前额画上一粒粒的汗水,观众在心里默默流泪水……。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父亲》的意境已经进入到第三层次的分析:观者的参与和意境的最后实现。
意境是“情与理的辩证相生” [6],其中,理(这里指作品的内容、形式等已经随着作品的完成而确定下来的客观因素)是意境形成的基础,情(这里指欣赏者各种审美态度的总称)则是最活跃的因素,欣赏者之“情”参与到作者已描绘完毕的“有限之境”中,将之升华至常变常新的“无限之境”。
在这幅画里,作者的尽其所能描绘的父亲形象是“理”,是制约因素,它引导观者心中的意境的形成,使之与画家已创造的物化形态基本上同构,也就是说观者的想象或联想基本上受制于“父亲”、“农民”、“皱纹”、“汗水”;而每个欣赏者因为自己的人生体验各不相同,又会在创造意境时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学识,联想到和象内之境相关的“繁衍”、“土地”、“艰辛”、“尊严”等等象外之境。
(五)《父亲》与照相现实主义20世纪50年代,由于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照片的洗印技术普及应用,摄影艺术在大量而快速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有取代传统视觉艺术的油画。
这时,一种反抗和阻止摄影艺术占据垄断地位的抽象主义艺术,在绘画领域虽显得势单力薄,但却也是“一枝独秀”。
在这一时期,来自加利福尼亚,耶鲁大学艺术系的几个青年的艺术家,试图改变绘画艺术只有抽象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运用带有表现意味的超级写实绘画,来抗衡摄影“比照相还照相”,同时,彰显自己的独立的艺术追求与风格---超级写实,也是照相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明确了“照相”绘画,并成就了美国当代绘画领域,于抽象主义并驾齐驱的一种现代艺术手法。
(六)课堂小结:《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
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
在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各种书写中,没有人能够绕开《父亲》,没有人能够绕开罗中立,那次创作,让他从此走在主流的最中间。
四、作业设计: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心目中的《父亲》这幅画带会怎样创作,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字数不限。
五、教后反思罗中立油画《父亲》的成功,在于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体现着一种新型审美价值——意境审美,而这,其实是古老的传统审美。
这听起来就是一个悖论,是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上存在着的众多的悖论之一。
但悖论往往孕含着生机,随着对西方绘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清晰和准确地发现了自身传统文化的优势。
重新认识古典的意境审美,并将之在当今油画创作中进行解读和转换,是油画创新的资源之一,也是油画由走向自主发展的必由道路之一。
下次尝试新的教学过程:(1)导入:用多媒体播放朱自清《背影》中的一个片段,由《背影》引出课题。
(2)回顾上节课的问题,引出今天的教学过程。
(3)进入第一篇章:“讲述阶段”,然后补充学生没有讲述到的知识。
(4)进入第二篇章:“表现阶段”,评价总结学生的表现。
(5)进入第三篇章:“欣赏阶段”。
(6)总结。
在教学中运用“讲述”、“表现”和“欣赏”三个环节来鉴赏一幅美术作品。
在“讲述”阶段,主要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讲述到的知识,以便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