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接原理与粘接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6-9 10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2.表面现象基本原理: 液体在固体表面湿润达到热力 学平衡时,存在下列关系:
●
sl
l
θ
s
l 越小,则θ角越小,越易湿润, 显然: s 越大, 既张力小的液体物质可很好的湿润表面张力大的 物质,反之不行。如油水的铺展。
2014-6-9 11
0o 铺展 s sl s sl l cos cos 0 90o 湿润 l 90o 不湿润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通常金属、玻璃、陶瓷、(木材)等无机
物表面张力很大,容易被胶粘剂湿润,粘接容
易。但当其表面被油污染后,表面张力变小, 湿润变差,常使粘接失败,这就是涂胶前进行 脱脂处理的原因。
8
2014-6-9
ຫໍສະໝຸດ Baidu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3.机械作用力 ● 基于摩擦理论:对表面粗糙,多孔性材料的 粘接,常可产生较大的机械作用力(摩擦力) 而形成粘接。 ● 机械力对非极性多孔材料的粘接起决定性作 用。 4.界面静电吸引力 ●基于静电理论:具有供电子体与受电子体性 质的两种物质相接触,可形成双电层而产生界 面静电吸引力(较弱)。
1)主链结构:直接决定胶层的刚柔性 ● 由单键组成的主链柔性大,胶层抗冲击性能 好; ● 若主链中含有芳环、芳杂环等不易内旋转的 结构,则胶层柔性小,刚性大,粘接性能和抗 冲击性较差,但耐热性好; ● 主链既含有柔性结构又有刚性结构,则综合 性能优良。
2014-6-9
31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基料高聚物平均分子量一定,则: 体系内低聚物多,基料强度低,常发生内聚 破坏;
●
体系内高分子聚合物多,基料强度高,易发 生界面破坏;
●
●
界于二者之间的情况,易发生混合破坏。
2014-6-9
32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3.主链与侧链结构
●
2014-6-9 23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高分子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 1)蠕变:在外力作用下,高分子材料产生变 形时,形变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外 力保持恒定时,形变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这种现象称为蠕变。 蠕变在 Tg (玻璃转化区)附近最明显。在 高弹态或T<<Tg 时,蠕变均不明显。 2)应力松弛:将材料的变形固定起来,其应 力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的现象叫应力松弛。 应力松弛同样在Tg附近(玻璃转化区)最明 显.
选修课
多媒体课件
粘
接
主讲:赵 鑫
剂
苏州科技学院
2014-6-9 1
第二章 粘接原理与粘接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
§2.1 被粘物表面特征及表面要求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2.3 被粘物表面处理方法
§2.4 胶粘剂的固化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6 粘接接头的设计
2014-6-9 2
§2.1 被粘物表面特征及表面处理要求
2014-6-9
70℃/30min
50℃/10min
14
§2.3 被粘物表面处理方法
3、超声波除油 适合结构复杂的构件。 三、除锈 1、机械法:
2、化学法: 硫酸+缓蚀剂(硫脲、联苯胺、食盐等) 盐酸+缓蚀剂(六次甲基次胺、甲醛等)
2014-6-9
15
§2.3 被粘物表面处理方法
四、表面化学处理 1、金属的表面活化或钝化 2、难粘材料的表面活化 PE/PP: 配方:重铬酸钾(5份)+ 浓硫酸(60份)+水(3份) 处理条件:60-70℃/10-20min PTFE: 配方:
●
2014-6-9 19
§2.4 胶粘剂的固化
3 )固化剂用量要严格控制:一般按化学计量 略过量(5%)。 4)固化速度的控制: ●使用混合固化剂, ●催化固化; ● 使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降低固化温度,提 高固化速度。
2014-6-9
20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粘接强度:单位粘接面承受的粘接力。 ● 粘接强度包括胶层的内聚强度和粘接强度及材 料自身强度。 ● 粘接强度的大小与胶粘剂的组成、基料的结构 与性质、被粘物的性质及粘接工艺有关。最终强 度取决于三者中最弱者。 一.基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以非晶态线型高聚物为例讨论。
2014-6-9 26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收缩应力(因固化收缩而产生,具有永久性) 内应力 热应力(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具有暂时性) 3)内应力的危害:内应力会降低粘接强度。 4)消除内应力的方法: a.加入易蠕变的基料; b.程序升温固化; c.加填料:如金属粉,可减小热膨系数; d.调节热膨胀系数。
三.胶粘剂基料的化学结构与粘接强
1.极性与内聚能密度(CED) 1)粘结材料破坏类型:内聚破坏、混合破坏、 材料破坏和界面破坏。 好的粘接应为内聚破坏、混合破坏或材料破 坏。 2 )基料的极性与粘接强度:基料极性大,对 极性表面,粘接强度大,但对非极性表面粘接 力小。
2014-6-9 29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固体表面的形态特征
1、固体表面的粗糙性
2、固体表面的多孔性 3、固体表面的吸附性和复杂性 4、固体表面的缺陷性
2014-6-9
3
§2.1 被粘物表面特征及表面处理要求 二.被粘物表面的处理要求
1、净化被粘物表面——物理机械法 机械处理: 洗涤: 2、改变被粘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化学法 金属的表面活化: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活化:
3)基料极性与内聚能密度
内聚能密度(CED):即分子聚集在一起的 能量大小,它可表示基料极性的大小。 CED越 大,基料极性也越大。
CED
2014-6-9
1/ 2
M
G
30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1)基料高聚物的强度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大 ● 当基料分子量降低时,常发生内聚破坏, 但M太小,粘接强度小。 ● M增大,内聚能(分子间力)增大,当 F内聚= F界面粘接,则发生混合破坏。 ● M太大,F内聚很大,同时润湿性下降, F界面粘接下降,则发生界面破坏。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2.分子间作用力(又称次价力) ● 基于吸附理论和扩散理论: ①界面上发生吸附作用而产生分子间力。 ②分子或分子链的扩散而形成粘接力(自粘接 作用)。 ●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和氢键。 ● 胶粘剂固化后这种次价力作用很大,而且普 遍存在,是粘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金属钠 (23g) + 精萘 (128g) + 四氢呋喃(1000ml)
处理条件:室温 ,1-5min。
2014-6-9 16
§2.4 胶粘剂的固化
1.热熔胶的固化 ● 冷却→固化→形成粘结 ● 注意:(1)使用温度要低于热熔胶的Tg. (2)要严格控制熔融温度(确保充分润湿)和凉 置时间(速度:不能冷却太快而影响结晶,使F下 降) 2.溶液型胶粘剂的固化 ● 利用溶液的挥发固化. ● 注意: 1)挥发速度的控制 2)施工安全:防火灾,防中毒。
2014-6-9 27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4.胶层厚度 在胶层均匀的条件下,胶层厚度减少,粘接 强度升高,胶层越厚,固化后收缩量越大,内 应力越大,不利于粘接;但也不能太薄,一般 厚度应为 0.08—0.15mm;无机胶层应为 0.1 — 0.2mm。
5.使用时间
2014-6-9
28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3 被粘物表面处理方法
碱液除油清洗剂配方:
配方 钢铁 铜及其合金 铝及其合金 氢氧化钠:50-60g/L — — 碳酸钠: 50-60g/L 10-20g/L — 磷酸钠: 86-100g/L 10-20g/L 10-30g/L 硅酸钠: 10-15 g/L 25g/L 3-5g/L OP乳化剂: — 2-3g/L 2-3g/L 处理条件:80℃/30min
2014-6-9 9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注意:以上几种力的产生是具有条件的,即力 场的范围不超过1nm,作用力最强范围为0.3~ 0.5nm。故要求粘接点密度高,润湿好。
●
四、粘接过程的界面化学
1.形成良好粘接的先决条件: ①胶液与被粘材料表面可形成良好的润湿。 ②粘合剂必须具有流动性以便充分接触和渗透; ③胶层有一定内聚强度,液态胶内聚强度接近 0 , 必须固化形成粘接; 故良好粘接作用的形成:润湿是前提,流变、扩 散是重要过程,渗透是有益作用,成键是关键。
●
2014-6-9
21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1. 线型非晶态高聚物的物理状态
Tg—玻动化温度
Tf—粘流化温度
图. 线型非晶态高聚物的形变温度曲线
2014-6-9 22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上图直观地反映了基料在一定温度下所处的 物理状态及其力学性能。 故选用胶粘剂基料时,要注意基料的物理 状态应与胶粘剂的使用条件一致。 ●例:通常胶粘剂基料在室温下或在使用温度 范围应处于玻璃态:即Tg应高于室温或使用温 度。 但对热熔胶,其Tg不能太高,否则施胶不 方便。Tg太高的热熔胶可以加入增塑剂或调节 分子量进行调整
2014-6-9 24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3 )蠕变、应力松弛与粘接强度:易产生蠕变 和应力松弛的基料,会降低粘接强度,但适当 的蠕变和应力松弛可防止胶层应力开裂,对粘 接有利。
二.影响粘接强度的物理因素
1.粗糙度和表面形态 被粘材料表面洁净,粗糙度大,可增大粘接 面积,提高机械粘接力而增大粘接强度。 但若胶对材料的润湿不好(润湿角≥90。),凹 凸处润湿不均匀,粘接面积变小,故粗糙度大 对粘接不利。
2014-6-9
4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一、 润湿 液体在固体表面分子间力作用下的均 匀铺展现象。 表示液体对固体的亲和性。 物质的表面张力:
通常金属、氧化物、无机物的表面张力较大, 约为0.2-5N· m-1. 聚合物固体、有机物、胶粘剂、水等,表面 张力较小,一半小于0.1N· m-1.
2014-6-9
6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三、粘接力的种类及粘接理论
1.化学键键合力(共价键、配位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 如:
O R OH
+
NCO
R'
R
O
C
NH
R'
化学键
基于化学键理论,通过化学键结合。键合力是粘接 力中最强也最理想的一种力,但化学键力存在并不非 常普遍。
●
2014-6-9 7
2014-6-9 25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弱界面层 粘接力来源于分子间力的情况下,胶液和被 粘物中相容性差的杂质,会向界面迁移,当杂质 层与被粘物和胶层的吸附力不同时,便会形成弱 界面层。 通常添加偶联剂等可以消除弱界面层。 3.内应力 1)应力:单位截面上附加的力,称为应力。 2)内应力:胶接部位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内 部所具有的应力,称内应力。
2014-6-9 17
§2.4 胶粘剂的固化
3.乳液型胶粘剂的固化 ● 利用水的吸除与挥发固化,类似于溶液型胶 粘剂的固化。 ● 注意:施胶时环境温度要高于其最低成膜温 度。 4.反应型胶粘剂的固化 ● 利用加入固化剂、引发剂、催化剂或利用物 理方法(如:光敏化、光热辐射)而使胶基料 中的活性基团发生化学交链而固化。
2014-6-9 5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二、粘接力
粘接力:指粘接剂与被粘物表面之间的连接力。 包括机械嵌合力、分子间力、和化学键力。
嵌合力:粘接剂润湿、渗透在材料的空隙中固
化后因镶嵌形成的力。 分子间力:粘接剂与被粘物表面之间的吸引力。 化学键力:粘接剂与被粘物表面之间形成化学 键。
18
2014-6-9
§2.4 胶粘剂的固化
注意: 1 )固化中防止出现凝胶化现象,凝胶化急剧放 热,破坏胶层形成,使粘接失败。 出现凝胶化现象的原因: a.固化剂过量,b.局部固化剂不均匀。 2 )固化温度的控制:严格按设定固化温度进行, 高温固化的胶种最好采用程序升温固化,防止溢 流、分层(高温条件下固化,有挥发性小分子生 成的胶种,要施压粘接固化;不产生小分子的胶 种,仅施接触压力粘接固化)。
2014-6-9
12
§2.3 被粘物表面处理方法
一、表面清理 除杂、除污、脱漆等。 二、脱除油脂 1、溶剂除油: 常用溶剂: 丙酮、甲乙酮、汽油、无水乙醇; 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过氯乙烯等 2、碱液除油: 特点:主要用于动植物油的去除,但除矿 物油效果差,常需配制碱液清洗剂。
2014-6-9 13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2.表面现象基本原理: 液体在固体表面湿润达到热力 学平衡时,存在下列关系:
●
sl
l
θ
s
l 越小,则θ角越小,越易湿润, 显然: s 越大, 既张力小的液体物质可很好的湿润表面张力大的 物质,反之不行。如油水的铺展。
2014-6-9 11
0o 铺展 s sl s sl l cos cos 0 90o 湿润 l 90o 不湿润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通常金属、玻璃、陶瓷、(木材)等无机
物表面张力很大,容易被胶粘剂湿润,粘接容
易。但当其表面被油污染后,表面张力变小, 湿润变差,常使粘接失败,这就是涂胶前进行 脱脂处理的原因。
8
2014-6-9
ຫໍສະໝຸດ Baidu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3.机械作用力 ● 基于摩擦理论:对表面粗糙,多孔性材料的 粘接,常可产生较大的机械作用力(摩擦力) 而形成粘接。 ● 机械力对非极性多孔材料的粘接起决定性作 用。 4.界面静电吸引力 ●基于静电理论:具有供电子体与受电子体性 质的两种物质相接触,可形成双电层而产生界 面静电吸引力(较弱)。
1)主链结构:直接决定胶层的刚柔性 ● 由单键组成的主链柔性大,胶层抗冲击性能 好; ● 若主链中含有芳环、芳杂环等不易内旋转的 结构,则胶层柔性小,刚性大,粘接性能和抗 冲击性较差,但耐热性好; ● 主链既含有柔性结构又有刚性结构,则综合 性能优良。
2014-6-9
31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基料高聚物平均分子量一定,则: 体系内低聚物多,基料强度低,常发生内聚 破坏;
●
体系内高分子聚合物多,基料强度高,易发 生界面破坏;
●
●
界于二者之间的情况,易发生混合破坏。
2014-6-9
32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3.主链与侧链结构
●
2014-6-9 23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高分子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 1)蠕变:在外力作用下,高分子材料产生变 形时,形变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外 力保持恒定时,形变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这种现象称为蠕变。 蠕变在 Tg (玻璃转化区)附近最明显。在 高弹态或T<<Tg 时,蠕变均不明显。 2)应力松弛:将材料的变形固定起来,其应 力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的现象叫应力松弛。 应力松弛同样在Tg附近(玻璃转化区)最明 显.
选修课
多媒体课件
粘
接
主讲:赵 鑫
剂
苏州科技学院
2014-6-9 1
第二章 粘接原理与粘接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
§2.1 被粘物表面特征及表面要求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2.3 被粘物表面处理方法
§2.4 胶粘剂的固化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6 粘接接头的设计
2014-6-9 2
§2.1 被粘物表面特征及表面处理要求
2014-6-9
70℃/30min
50℃/10min
14
§2.3 被粘物表面处理方法
3、超声波除油 适合结构复杂的构件。 三、除锈 1、机械法:
2、化学法: 硫酸+缓蚀剂(硫脲、联苯胺、食盐等) 盐酸+缓蚀剂(六次甲基次胺、甲醛等)
2014-6-9
15
§2.3 被粘物表面处理方法
四、表面化学处理 1、金属的表面活化或钝化 2、难粘材料的表面活化 PE/PP: 配方:重铬酸钾(5份)+ 浓硫酸(60份)+水(3份) 处理条件:60-70℃/10-20min PTFE: 配方:
●
2014-6-9 19
§2.4 胶粘剂的固化
3 )固化剂用量要严格控制:一般按化学计量 略过量(5%)。 4)固化速度的控制: ●使用混合固化剂, ●催化固化; ● 使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降低固化温度,提 高固化速度。
2014-6-9
20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粘接强度:单位粘接面承受的粘接力。 ● 粘接强度包括胶层的内聚强度和粘接强度及材 料自身强度。 ● 粘接强度的大小与胶粘剂的组成、基料的结构 与性质、被粘物的性质及粘接工艺有关。最终强 度取决于三者中最弱者。 一.基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以非晶态线型高聚物为例讨论。
2014-6-9 26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收缩应力(因固化收缩而产生,具有永久性) 内应力 热应力(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具有暂时性) 3)内应力的危害:内应力会降低粘接强度。 4)消除内应力的方法: a.加入易蠕变的基料; b.程序升温固化; c.加填料:如金属粉,可减小热膨系数; d.调节热膨胀系数。
三.胶粘剂基料的化学结构与粘接强
1.极性与内聚能密度(CED) 1)粘结材料破坏类型:内聚破坏、混合破坏、 材料破坏和界面破坏。 好的粘接应为内聚破坏、混合破坏或材料破 坏。 2 )基料的极性与粘接强度:基料极性大,对 极性表面,粘接强度大,但对非极性表面粘接 力小。
2014-6-9 29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固体表面的形态特征
1、固体表面的粗糙性
2、固体表面的多孔性 3、固体表面的吸附性和复杂性 4、固体表面的缺陷性
2014-6-9
3
§2.1 被粘物表面特征及表面处理要求 二.被粘物表面的处理要求
1、净化被粘物表面——物理机械法 机械处理: 洗涤: 2、改变被粘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化学法 金属的表面活化: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活化:
3)基料极性与内聚能密度
内聚能密度(CED):即分子聚集在一起的 能量大小,它可表示基料极性的大小。 CED越 大,基料极性也越大。
CED
2014-6-9
1/ 2
M
G
30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1)基料高聚物的强度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大 ● 当基料分子量降低时,常发生内聚破坏, 但M太小,粘接强度小。 ● M增大,内聚能(分子间力)增大,当 F内聚= F界面粘接,则发生混合破坏。 ● M太大,F内聚很大,同时润湿性下降, F界面粘接下降,则发生界面破坏。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2.分子间作用力(又称次价力) ● 基于吸附理论和扩散理论: ①界面上发生吸附作用而产生分子间力。 ②分子或分子链的扩散而形成粘接力(自粘接 作用)。 ●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和氢键。 ● 胶粘剂固化后这种次价力作用很大,而且普 遍存在,是粘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金属钠 (23g) + 精萘 (128g) + 四氢呋喃(1000ml)
处理条件:室温 ,1-5min。
2014-6-9 16
§2.4 胶粘剂的固化
1.热熔胶的固化 ● 冷却→固化→形成粘结 ● 注意:(1)使用温度要低于热熔胶的Tg. (2)要严格控制熔融温度(确保充分润湿)和凉 置时间(速度:不能冷却太快而影响结晶,使F下 降) 2.溶液型胶粘剂的固化 ● 利用溶液的挥发固化. ● 注意: 1)挥发速度的控制 2)施工安全:防火灾,防中毒。
2014-6-9 27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4.胶层厚度 在胶层均匀的条件下,胶层厚度减少,粘接 强度升高,胶层越厚,固化后收缩量越大,内 应力越大,不利于粘接;但也不能太薄,一般 厚度应为 0.08—0.15mm;无机胶层应为 0.1 — 0.2mm。
5.使用时间
2014-6-9
28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3 被粘物表面处理方法
碱液除油清洗剂配方:
配方 钢铁 铜及其合金 铝及其合金 氢氧化钠:50-60g/L — — 碳酸钠: 50-60g/L 10-20g/L — 磷酸钠: 86-100g/L 10-20g/L 10-30g/L 硅酸钠: 10-15 g/L 25g/L 3-5g/L OP乳化剂: — 2-3g/L 2-3g/L 处理条件:80℃/30min
2014-6-9 9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注意:以上几种力的产生是具有条件的,即力 场的范围不超过1nm,作用力最强范围为0.3~ 0.5nm。故要求粘接点密度高,润湿好。
●
四、粘接过程的界面化学
1.形成良好粘接的先决条件: ①胶液与被粘材料表面可形成良好的润湿。 ②粘合剂必须具有流动性以便充分接触和渗透; ③胶层有一定内聚强度,液态胶内聚强度接近 0 , 必须固化形成粘接; 故良好粘接作用的形成:润湿是前提,流变、扩 散是重要过程,渗透是有益作用,成键是关键。
●
2014-6-9
21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1. 线型非晶态高聚物的物理状态
Tg—玻动化温度
Tf—粘流化温度
图. 线型非晶态高聚物的形变温度曲线
2014-6-9 22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上图直观地反映了基料在一定温度下所处的 物理状态及其力学性能。 故选用胶粘剂基料时,要注意基料的物理 状态应与胶粘剂的使用条件一致。 ●例:通常胶粘剂基料在室温下或在使用温度 范围应处于玻璃态:即Tg应高于室温或使用温 度。 但对热熔胶,其Tg不能太高,否则施胶不 方便。Tg太高的热熔胶可以加入增塑剂或调节 分子量进行调整
2014-6-9 24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3 )蠕变、应力松弛与粘接强度:易产生蠕变 和应力松弛的基料,会降低粘接强度,但适当 的蠕变和应力松弛可防止胶层应力开裂,对粘 接有利。
二.影响粘接强度的物理因素
1.粗糙度和表面形态 被粘材料表面洁净,粗糙度大,可增大粘接 面积,提高机械粘接力而增大粘接强度。 但若胶对材料的润湿不好(润湿角≥90。),凹 凸处润湿不均匀,粘接面积变小,故粗糙度大 对粘接不利。
2014-6-9
4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一、 润湿 液体在固体表面分子间力作用下的均 匀铺展现象。 表示液体对固体的亲和性。 物质的表面张力:
通常金属、氧化物、无机物的表面张力较大, 约为0.2-5N· m-1. 聚合物固体、有机物、胶粘剂、水等,表面 张力较小,一半小于0.1N· m-1.
2014-6-9
6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三、粘接力的种类及粘接理论
1.化学键键合力(共价键、配位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 如:
O R OH
+
NCO
R'
R
O
C
NH
R'
化学键
基于化学键理论,通过化学键结合。键合力是粘接 力中最强也最理想的一种力,但化学键力存在并不非 常普遍。
●
2014-6-9 7
2014-6-9 25
§2.5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弱界面层 粘接力来源于分子间力的情况下,胶液和被 粘物中相容性差的杂质,会向界面迁移,当杂质 层与被粘物和胶层的吸附力不同时,便会形成弱 界面层。 通常添加偶联剂等可以消除弱界面层。 3.内应力 1)应力:单位截面上附加的力,称为应力。 2)内应力:胶接部位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内 部所具有的应力,称内应力。
2014-6-9 17
§2.4 胶粘剂的固化
3.乳液型胶粘剂的固化 ● 利用水的吸除与挥发固化,类似于溶液型胶 粘剂的固化。 ● 注意:施胶时环境温度要高于其最低成膜温 度。 4.反应型胶粘剂的固化 ● 利用加入固化剂、引发剂、催化剂或利用物 理方法(如:光敏化、光热辐射)而使胶基料 中的活性基团发生化学交链而固化。
2014-6-9 5
§2.2 润湿和粘接理论
二、粘接力
粘接力:指粘接剂与被粘物表面之间的连接力。 包括机械嵌合力、分子间力、和化学键力。
嵌合力:粘接剂润湿、渗透在材料的空隙中固
化后因镶嵌形成的力。 分子间力:粘接剂与被粘物表面之间的吸引力。 化学键力:粘接剂与被粘物表面之间形成化学 键。
18
2014-6-9
§2.4 胶粘剂的固化
注意: 1 )固化中防止出现凝胶化现象,凝胶化急剧放 热,破坏胶层形成,使粘接失败。 出现凝胶化现象的原因: a.固化剂过量,b.局部固化剂不均匀。 2 )固化温度的控制:严格按设定固化温度进行, 高温固化的胶种最好采用程序升温固化,防止溢 流、分层(高温条件下固化,有挥发性小分子生 成的胶种,要施压粘接固化;不产生小分子的胶 种,仅施接触压力粘接固化)。
2014-6-9
12
§2.3 被粘物表面处理方法
一、表面清理 除杂、除污、脱漆等。 二、脱除油脂 1、溶剂除油: 常用溶剂: 丙酮、甲乙酮、汽油、无水乙醇; 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过氯乙烯等 2、碱液除油: 特点:主要用于动植物油的去除,但除矿 物油效果差,常需配制碱液清洗剂。
2014-6-9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