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摄线—福柯与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意想不到的法国联系

合集下载

介绍胡塞尔现象学的书

介绍胡塞尔现象学的书

介绍胡塞尔现象学的书
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象学学
派的创始人。

他的著作《逻辑研究》和《意义与表现》奠定了现象
学的基础,但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逻辑研究的逻辑哲学》(Logical Investigations)。

《逻辑研究的逻辑哲学》是胡塞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于1900年出版。

这本书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哲学方法,通过对逻辑和意
义的研究,探讨人类知识的本质和结构。

胡塞尔在书中提出了“意
义意识”(intentional consciousness)的概念,强调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了意义如何通过主体的意图来构建。

《逻辑研究的逻辑哲学》对于现象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
为后来的现象学学派奠定了基础,影响了许多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这本书的风格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除了《逻辑研究的逻辑哲学》,胡塞尔还有其他重要的著作,
例如《形而上学的危机》(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和《现象学的方法》(The Idea
of Phenomenology)。

这些著作进一步探讨了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认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胡塞尔的现象学著作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意义、意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

这些著作对于理解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和
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其深度和复杂性,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来理解和消化。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摘要] 作为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福柯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福柯及其批判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福柯思想简述一、福柯及其著述福柯(1926—1984)这位巴黎高师(ENS)毕业的思想巨匠,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世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4年6月25日福柯逝世时,有人把他的逝世与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逝世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事件都标志了一个时代的死亡。

福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认为启蒙运动将理性同解放和进步等同是不恰当的,认为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真理都是这种统治的造物。

福柯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现代性、人本主义的批评以及对知识、权力、话语的分析。

福柯汲取营养的思想家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德勒兹、巴塔耶,但是尼采关于求真意志与权力意志的论述以及系谱学的方法对福柯的影响最为突出。

福柯希望“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即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必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的结构”[1]。

在疯癫、医学、犯罪和性议题上,福柯以他的视角进行了卓越的研究。

福柯的主要著作有《知识考古学》、《词与物》、《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事物的秩序》、《性史·认知的意志》、《性史·快感的享用》、《性史·关注自我》、《赫克林·巴宾:最近发现的19世纪法国阴阳人自传》、《死亡与迷宫:雷蒙·罗素的世界》等,福柯还编辑了《我,皮埃尔·希维尔,杀害了我的母亲、姐妹和兄弟:一个19世纪的弑亲案例》另外有福柯的访谈录编成的《权力的眼睛》等。

福柯的前期著作,主要关注了知识、权力、话语的问题,并且指出作为知识主体的“人”是历史的,但是在他后期的代表作《性史》第二、三卷和一些访谈中,福柯重新关注到主体,并指出伦理主体的塑造,生活风格的养成和生存艺术是从现代性中获救的希望。

论述福柯的修辞学概念—相似性

论述福柯的修辞学概念—相似性

论述福柯的修辞学概念—相似性19世纪,人类的思想从大写的秩序突变为大写的历史。

大写的秩序是由语言与理性操控,把个人的认知引向抽象领域,把事物的实在变成几乎不具基础的概念,甚或在某种程度上,语言影响着人们的判断。

事物间的秩序在连续性的区域中需要打开一个切口,寻找一种断裂性的存在;语言的横向领域需要封闭,分析纵向领域,挖掘出作为话语潜在要素的词的最初指明作用。

标签:福柯;修辞学;相似性历史需要迈入大写的历史,非历史的感觉和生存,由力的充盈性诞生出超意志的存在;事物需返回到初始位置——词在物中找到自己的透明存在。

相似性是物与物之间隐藏的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的挪用来牵强附会的认识世界。

事物的认识披上了一层华丽外衣,人们陶醉于这华丽的衣表之上,去收获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如福柯所述,“正是相似性才主要的引导着文本的注解与阐释;正是相似性才阻止着符号的运作,使人类知晓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事物,并引导着表象事物的艺术。

”〔1〕(P23)相似性组织符号的运作,通过符号的表征作用而进入语言,修饰整个表象世界。

符号凭借相似性在语言的区间内飞舞,相似性在人们表象自身时达到了一种近似完美的修辞效果,语言是修辞,语言的修辞性导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导引人们建构自身的认知构型。

相似性在词与物的认识秩序中再一次地舞出丰姿。

相似性为语言虚构的区间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界定“相似性”的内涵。

福柯指出相似性包含四种修辞形式——适合、仿效、类推和交感。

适合的邻近性指在空间中对不同事物所作的要求,其本义为事物一端的结束恰为另一事物的开端,事物在一个无穷无尽首末两端相连的过程中运动着,影响着彼此。

不同事物之间的属性取得了并置的效果,相似性在不同事物相连的罅隙中求其存在的余地,要求人们通过一事物认识另一事物,世界像是一根链条被联系在一起。

仿效的重复性,是不受位置律束缚的契合,并能静止地在远处起作用,不同的事物散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仿效的作用使事物在空谷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回音,在彼此远离的情况下复制事物的循环。

阅读福柯

阅读福柯

阅读福柯阅读福柯──记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知识考古学》读书会作者:茅于轼等文章来源: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知识是无界限的。

在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情况下,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98年12月18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邀请了茅于轼、张曙光、盛洪、杜小真、汪良忠、李佗、陈燕谷、汪丁丁等学者,在三联书店举办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读书讨论会。

与会学者围绕书中提出的问题,表达的思想倾向,及对学术界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从社会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角度分别发表评论,进行剖析,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的观点。

一、“知识考古学”的涵义与福柯写作的初衷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继他的《疯狂史》、《临床医学的诞生》和《词与物》之后发表的一部纯理论著作,是对前三本书的理论方法的归纳。

它一面世,就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深刻的反思。

结构主义者、反传统的年轻学者对《知识考古学》热烈赞扬,说它摧毁了可以说出世界、生命、伦理、上帝和历史等等哲学可以描述其本质的东西,是“历史反思的丧钟”,是对“旧观念历史传统的颠覆”,取而代之的是考古学“对往日细致的阅读”,并把历史和语言学联系起来。

但是,注重“介入”,注重政治活动的阿尔杜塞学派对知识考古学持尖锐的批评态度。

比如,萨特批评福柯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大杂烩”,是一种“怀疑的综合”,为的是指出“历史反思是不可能的”,“他要建立的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资产阶级可能用于反对马克思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以萨伏瓦赫所指的那种包含了“能力”的知识为例,说明如何用考古学进行研究。

具体地说,这本书考古的对象是“话语实践”(Language practice)。

所以,有人说它是“研究话语方法的新话语”。

至于为什么把这本书叫“知识考古学”,1969年,福柯在《知识考古学》出版时是这样回答的,“我想找一个不完全是历史的又不完全是认识论的分析形式,那就是一种科学结构的内在分析。

福柯的名词解释

福柯的名词解释

福柯的名词解释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社会、权力和知识的研究影响了众多学科领域的发展。

他的著作广泛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

福柯通过对权力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颠覆传统观念的概念和名词。

本文将对福柯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1. 权力/权力知识(Power/Knowledge)福柯认为,传统上对权力的认识往往过于简化,仅限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

他提出了权力知识的概念,认为权力不仅存在于制度和政府中,还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和技术来得以实现和扩张。

权力知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知识的生产、流通和运用来维持和加强权力机构的运作。

福柯认为,权力知识并非只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渗透在社会和个体生活中的一种实践。

权力知识的表现形式包括学校教育、医疗制度、监狱等,在这些领域,权力通过知识来构建和控制个体。

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提醒我们反思和批判制度中存在的权利侵犯和权力滥用。

2. 知识/权力关系(Knowledge/Power Relation)福柯认为,知识不仅仅是客观事实的集合,而是受到权力力量的影响和塑造的产物。

知识不是中性的,它具有一定的利益和影响力。

福柯指出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知识在福柯的理论中并非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在变化和重构的。

福柯认为,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辩论和争议来构建和重塑。

因此,福柯的知识观提醒我们应该怀疑那些被视为真实和不可动摇的知识,要保持批判的思维去探索和质疑。

3. 个体/主体(Individual/Subject)在福柯的思想体系中,个体和主体并不等同。

个体是一个在社会中被规训和调整的生物身体;而主体则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我认同的个体。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通过各种规训的手段对个体进行控制和塑造,使之成为主体。

福柯提出了自我生产的概念,认为通过各种规训机构和权力关系,个体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调整来成为主体。

论福柯的话语、知识理论

论福柯的话语、知识理论

论福柯的话语、知识理论在⼆⼗世纪六、七⼗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盛⾏,⼏乎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都受到其影响。

⽶歇尔·福柯是当时有位著名的⼀位后现代主义思想理论家,他在其⼤量著作中阐述的后现代思想对今天都极具重要意义。

其中,在他的知名著作《知识考古学》中阐述的关于话语、知识的理论尤为显著,对当代西⽅⽂论的影响迄今不衰。

在⽶歇尔·福柯之前,索绪尔和巴尔特就已经对话语有了特定的研究,⽽福柯转变了他的研究⽅式,开始从“语⾔”转向“话语”,“他要论证的是在‘话语之外,事物没有任何意义’,意义和意义的实践因⽽是在话语的范围内被建构的。

”作为话语分析理论,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以⼀种独特的⽅式理解、陈述话语,包含着⼀套完整的话语分析和陈述描述⽅法。

《知识考古学》是基于解构主义的话语理论,可以说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提供了福柯解构主体的认识基础。

下⾯就以《知识考古学》为基本参考,就福柯独特的话语知识理论作简单阐述。

(⼀)福柯的知识观福柯和其他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有着很⼤区别,就话语⽽⾔,福柯指出,话语涉及通过语⾔对知识的产⽣,因⽽他的分析⽬标就包括了在特定⽂化环境中的产⽣机制。

可以说知识是⼀种话语实践活动,知识实践是社会整体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还认为,知识并不是主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知识和科学的标准都是历史性。

⽽知识不是主体的产物,⽽是历史实践的过程,主体和客观倒是被知识实践所作⽤、改变和建构。

知识考古学关注的是科学存在的“事实”⽽不是探讨赋予其“权利”的特殊意义和原因,否认科学的产⽣和先验主体的创造,相反,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个历史实践的过程”。

在福柯这样独特的知识观指引下,其关于话语、知识的理论也⾃当别具独致。

(⼆)话语理论——话语和陈述福柯作为“怀疑的⼀代”中较为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知识观念其实是与话语实践的概念紧密结合在⼀起的。

他曾指出:“知识通过话语实践形成,话语实践通过知识得到描述。

”我们看到,福柯定义下的话语是陈述的整体,这个语句的整体不形成某个修辞的,或者形式的,可⽆限重复的单位和我们能够指出它在历史中的出现或者被使⽤的单位;它是由有限的陈述构成的,我们能够为这些陈述确定存在条件的整体。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传播学当下是一个“建构话语体系”的时代,逢“话语”必谈福柯。

在以《话语与社会变迁》而闻名的英国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看来,福柯对话语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的普及做出了贡献,他“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话语'概念的流行,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方法的流行,可以部分地归因于这种影响。

”①不过,由于福柯的研究存在着阶段性一一前期的考古学更多强调话语形成的规则性与条件一一后期的系谱学更关注话语历史性中权力的作用,致使诸多对福柯话语理论的引用只关注话语的“话语实践”特征, 把话语看成一个生产主体和社会现实的机器,而无视“权力”对主体性和社会现实的微观建构。

本文将采用历史实证主义的方法,通过对福柯的“话语与权力”思想的文献分析,强调福柯的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离的,“话语和权力”的互动是理解现实秩序建构的关键。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是福柯的思维理路;第二是福柯话语的界定与分析;第三是福柯权力的界定与特征;第四是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关系;最后是福柯“话语与权力”思想的传播学意义。

一、福柯的思维理路(一)哲学的作用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是福柯“当下哲学”的重要依据。

在康德看来,启蒙就是人类用自己的理智摆脱自己所加之于自身的不成熟状态。

福柯认为,“康德的作品是第一次一个哲学家从内部紧密地把自己作品的认识意义、对历史的反思与特殊时刻的特殊分析联系在一起。

对作为历史差异的‘今天’的反思以及把'今天'作为一种特殊哲学任务主旋律的思考是‘什么是启蒙’的新颖之处J②早在1967 年,福柯在尼采的影响下就指出,“哲学的作用是分析作用。

实际上,哲学已经不是去喜欢说永久存在的东西。

[现在],哲学拥有更艰难和难以捕获的任务:去说发生的事情。

”③于是在福柯处,哲学的任务不但是要分析过去被我们合理化的现实,而且还要超越这种合理化过程所带的限制,生产新的主体。

福柯所做的批判“不是去寻找具有普世价值的形式结构,而是对一些事件的历史研究,这些事件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成为我们的所做、所思与所说东西的主体。

福柯的系谱学

福柯的系谱学

福柯的系谱学:理论和方法——福柯的非线性思想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 cault 1926-——1984)是法国当代着名思想史哲学家。

福柯生于1926年;巴黎高师哲学系毕业。

早年曾从事精神病学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曾任教于克莱蒙-非兰特文学院教授。

1968年到1970年任巴黎大学文森学院哲学教授。

1970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他的主要着作有:《古典时代癫狂的历史》(1961),《临床医学的产生》(1963),《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监督与惩罚,监狱的诞生》(1975),《性史》第一卷;《知识的意志》(1976)等等。

福柯的生活道路和学术活动极具非线性特色,他曾是巴黎结构主义“五巨头”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在70年代,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其哲学思想还有新的发展,影响面越来越大,以至有70年代的“新萨特尔”之称。

后来走向后结构主义。

再后来,成为法国解构主义运动领袖人物之一。

他是法国后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其哲学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哈贝马斯曾说,在他们这一代人中,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福柯一生坎坷,屡遭不幸,患过严重的癫狂症,染上了同性恋,参加过法共,后来又退党。

福柯的论述语言极其晦涩难懂,使得他的思想不以为人所了解。

上个世纪70年代,他受聘为法兰西学院的“历史和思想系统教授”,他的学术活动也更多的注意于社会和政治方面。

那时他喜欢说自己是历史学家,由于福柯不是想革新西方史学传统而是要彻底破坏它,因而被广泛的视为一名“反历史家”,即反历史的历史学家。

所谓彻底破坏历史,就是说,他是用结构主义的方法重新研究历史。

他那个时代,从结构的角度研究历史已成为法国历史和思想史研究的传统,而福柯是其中最着名的人物。

他的系谱学对他来说,就是这种研究所取的极其重要成果。

系谱学是福柯的重要哲学方法,也是他的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哲学家的非线性思想。

它来源于尼采,又超越于尼采。

胡塞尔晚年著作《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1929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

胡塞尔晚年著作《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1929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

胡塞尔晚年著作《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1929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倪梁康【摘要】胡塞尔的《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在其思想发展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

它是胡塞尔在弗赖堡大学退休之后专心写作,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气呵成的作品。

这部作品的统一意义在于一个从传统形式逻辑向超越论逻辑的上升思路。

在这个意义上,它首先意味着一种逻辑理性批判。

它的整个论述可以被理解为从作为形式逻辑的知识论向作为超越论逻辑学的知识论的过渡,或从客观朝向的形式逻辑学向主观朝向的逻辑现象学的过渡。

【关键词】胡塞尔;形式逻辑;超越论逻辑;逻辑理性批判中图分类号:B516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5-0063-06作者简介:倪梁康,江苏南京人,哲学博士,(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1000048)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胡塞尔文集》中译”(12&ZD124)一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刊》中,他本人先后共发表过三部论著:1913年第一辑的《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1928年第九辑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以及1929年第十辑的《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①。

《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写于1928-1929年冬季学期,它还带有一个副标题“一种逻辑理性批判的尝试”②。

关于这本书的产生与出版的一个并非完全偶然的起因,可以在路德维希·兰德格雷贝的一个报告中找到。

他在为1939年于布拉格出版的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逻辑谱系学研究》一书所撰“编者导言”中写道:“鉴于不断增多的构想和研究手稿,胡塞尔在其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越来越多地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与学生们和同事们合作中找到新的途径来对其研究成果做文献方面的①②现在作为《胡塞尔全集》第17卷出版:EdmundHusserl,FormaleundtranszendentaleLogik.VersucheinerKritikderlogischenVernunft,miterg nzendenTexten,herausgegebenvonPaulJanssen,MartinusNijhoff:DenHaag1974.该卷的编者保罗·江森认为,该书的副标题指明,《形式逻辑和超越论逻辑》是对胡塞尔在1906年的“私人札记”中所表述的那个任务的部分解决:“如果我能够称自己为哲学家,那么我首先提到的是我必须为自己解决这个一般的任务。

福柯论《事物的秩序》

福柯论《事物的秩序》

《福柯文选》第4部分:话语分析原篇名:Michel Foucault, Les Mots et les choses (The Order of Things)译者:彭冰校者:李猛字数:4936说明:本文是福柯接受Raymond Bellour针对他刚刚出版的《词与物》(英文版名为《事物的秩序》)一书的访谈,最初于1966年3月发表在Les Lettres françaises杂志上。

英文译文收入了《福柯访谈录》中,由John Johnston翻译。

中文译校依据的是英译本,并参考了法文原文。

原题为“米歇尔·福柯,《词与物》”。

福柯论《事物的秩序》问:《事物的秩序》是怎样与《癫狂与文明》联系在一起的?福柯:大致来讲,《癫狂与文明》是关于一种划分的历史,它首先是关于某种断裂的历史,这种断裂,每一个社会都必须确立。

而在本书中,我希望写一种秩序的历史,来说明一个社会如何思考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并说明社会如何掌握事物之间的差异,将它们组织成网络,并按照理性图式来勾划它。

《癫狂与文明》是差异的历史,《事物的秩序》则是关于相似(resemblance)、同样(sameness)和同一性(identity)的历史。

问:在你给本书起的副标题中,我们再次发现了“考古学”这个词,这个词曾经出现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一书的副标题中,以及在《癫狂与文明》的前言中。

福柯:我使用考古学一词,想指的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学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它包括:在一个社会中,学识(connaissances)、哲学观念、舆论,以及各种制度、商业实践和治安活动、习俗尽管不同,但是都牵涉到该社会特有的某种隐含的知识(savoir)。

这种知识与那种可以在科学书籍、哲学理论和宗教称义(religious justifications)中找到的学识(connaissances)完全不同,但是,正是这种知识使得一种理论、意见和实践在特定的时刻得以出现。

论述福柯的修辞学概念一相似性

论述福柯的修辞学概念一相似性

论述福柯的修辞学概念一相似性福柯(MichelFoucault)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和著作深受理论家和学者的认可,并影响了当今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

福柯的修辞学概念是研究法语的主要研究视角之一,他的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研究的基础。

在福柯的修辞学概念中,其核心理念是社会关系的实质由言语产生。

同时,社会关系被赋予了一定等级的历史价值,以解释社会背景下的一切行为。

福柯的修辞学概念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的概念,它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如文化研究,政治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

福柯的修辞学概念与维特根斯坦(Max Weber)的社会定义论哲学有相似之处。

维特根斯坦认为社会关系以其特定的角色而被建构,其特定的角色使一个人成为一个特定的个体。

他还认为,社会是一个被赋予概念的空间,它可以被描述,揣摩,解释和改变。

此外,维特根斯坦还对社会分配角色的动态机制提出贡献,他把这种动态的过程称为“标准化”,即个体会通过特定行为表明其所处的角色和地位。

尽管福柯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存在差异,但他们的修辞学概念之间仍存在明显相似之处。

福柯和维特根斯坦都认为社会关系是通过语言产生的。

他们都强调了社会概念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空间的可描述性,他们将这种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称为“构建”。

此外,福柯主张,社会空间是一个被赋予价值的空间,其价值是跨越历史的。

这一理念与维特根斯坦的“标准化”理论类似,两者都认为社会行为是一种对价值的表达,而价值是跨越历史的。

综上所述,福柯的修辞学概念与维特根斯坦社会定义论哲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性。

社会关系在福柯的修辞学概念中由言语产生,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认为,社会关系会在特定的角色中被建构。

同时,福柯和维特根斯坦都对社会概念的历史价值提出了论述,并讨论了社会空间的可描述性。

可以说,福柯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都支持社会发展的建立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两者的修辞学概念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研究的基础。

福柯与哈贝马斯之争

福柯与哈贝马斯之争

福柯与哈贝马斯之争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与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之间的学术争论。

福柯与哈贝马斯都是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们在多个领域如知识社会学、政治哲学、后现代主义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理论贡献。

尽管两人都致力于批判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但在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他们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争议。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academic debate between French philosopher Michel Foucault and German philosopher J ürgen Habermas. Foucault and Habermas are both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from the late 20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y have unique insights and profou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olitical philosophy, postmodernism, and so on. Although both of them are committed to criticizing variousissues in modern societ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ir attitudes and methods towards these issues.福柯以其独特的权力观和知识考古学在学术界独树一帜,他强调知识、权力和话语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各种权力和话语构成的网络。

foucault理论

foucault理论

foucault理论福柯(MichelFoucault)是20世纪最受瞩目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尤其是在知识论,语言学,文化研究,历史学,解释性社会学,政治理论和哲学领域,在今天仍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重要贡献。

因此,了解福柯理论对于理解当今紧张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也可以帮助我们辩证地思考和改变这种环境。

福柯的重要贡献包括诸如文化史学、知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构建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关注人类文本的表现形式和结构,强调文本的历史性、可重复性和内在的变化。

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形而上学与诗学,特别是关于梦想、虚构和暗示的概念。

另外,福柯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重要概念,其中包括认识论和对“统治知识”的批评。

福柯认为,社会和文化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历史学则是这种变化的文本形式。

福柯认为,经验和社会活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所控制,并注重政治权力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把重点放在政治本质上,而不是社会变化的表象。

福柯认为,政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无变化的历史实体,而是一个常态变化的历史过程,一个复杂的政治实体,同时受到社会历史过程的影响。

政治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不变的历史物件。

同时,福柯认为,人类文本是主动性和抗争性的,而文本自身也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实体。

他认为,文本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你可以在它中看到不断发展的结构。

也就是说,过去的变革将影响未来的变革,而未来的变革也将形成新的历史变革的基础。

福柯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他支持政治行为的可辩证性,并倡导政治变革与个人参与。

他认为,以博弈思维去理解复杂的政治现实是不可行的,而是在现有政治权力的基础上进行辩证思考,让参与者可以更加自由地改变现状,是最令人满意的政治变革实践方式。

综上所述,福柯的理论为今日学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它指导着我们如何理解当今的社会环境。

此外,福柯的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政治和文本的复杂性,以及解释和主动改变这种环境的方式。

社科研究方法:福柯式话语分析

社科研究方法:福柯式话语分析

福柯式话语分析(Foucaldian Discourse Analysis)Nelson Phillips米歇尔·福柯(Foucault,1998/2002)在其著作《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与《知识考古学》(The Archeology-of Knowledge)中发展了一种复杂、精致的话语理论。

尽管他的作品囊括的经验主题范围很广,在方法上也有大量的变化,在其作品中有三个重复出现的主题,给他各种不同的兴趣提供了一定的连贯性:权力、知识和主体性。

理解福柯式话语分析就从理解他对这三个概念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及其关系入手。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福柯把话语或话语构成定义为构成其讲述物体的知识体系。

换句话说,话语不只是描述社会世界,它通过给特定的社会现象分类、赋予意义的办法来让社会现象存在,否则它就是无意义的现实。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话语构成的本质,就是在任何时间点上都存在的权力关系(以及反抗)、社会客体与认同,以及说和做的可能性的来源。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所有的话语都被定义成了一套规则或原则——"构成原则"——这导致特定客体的出现,它们构成了可识别的社会世界。

话语制定了"可能性的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可以说什么、谁来说、什么时候说。

任何陈述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话语分析者的任务就是分析为什么出现的是某个具体陈述而不是另一个,它又是怎样出现的。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对福柯来说,话语——或者至少是它举例说明的知识——不能脱离开权力。

权力嵌入在知识中,正如“权力/知识”这一对词简要概括的一样,任何知识体系都构成了一种权力的系统。

在构建可能的身份认同、观念、社会客体时,权力的环境也形成了。

反过来,权力则带来了新式的知识,生产了新的社会客体。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权力并非与某些代理连接的事物,而是代表着由话语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决定的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

凝视的力量福柯法哲学思想研究

凝视的力量福柯法哲学思想研究

凝视的力量福柯法哲学思想研究凝视的力量——福柯哲学思想研究福柯(Michel Foucault)是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20世纪70年代的哲学巨匠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注重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关心权力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结构和关系,解构规训和知识的力量,探究所有形式权力背后的机制。

其中,凝视作为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被福柯视为重要的权力展现。

在福柯哲学思想中,凝视是一种“分离、分区、分类、选择和整合”的形式,是关于控制,规训和支配的一种性质。

本文将从福柯的哲学理论出发,探讨凝视的力量。

福柯对观察与视觉的论述福柯曾提出过“看”的四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想象中的看、直接的看、照顾式的看和审视式的看。

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方式是审视式的看。

审视式的看是指,一种具有权力的目光,比如警察和看守者的目光,他们对被看者的一闪而逝的动态进行记录,以此为基础构建社会关系。

福柯的观点是,人们的身体和视觉满足着权力和知识的请求,并不断地将自己的体验与其刻板印象联系起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凝视的力量并不是从单一角度来讲的,而是善于利用全局的知识、情感和英雄式的证明,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座建筑等等,以把上下文整合成一个强大的结构。

五个例子证明凝视的力量1. 医生的凝视美国学者桑德拉·海登在她的著作《伺服于生命的技术》中提到,当面对医生的时候,凝视和接受医生的目光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过程。

这使得病人产生更隐私的感觉,尽管这种感觉是在不断让病人保持始终如一的状态。

此外,在医疗行业中,医生凝视所产生的关系也体现了另一种权力,即:“绝对能力”的权力。

这种权力体现在日复一日的习惯、专业知识的表达上,形成的行医伦理。

因此,凝视是一种令人疏远的关系,对于病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技术,而且是一种社会技术。

2. 影像的凝视视觉代表的权力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影像,在当今重庆的文化中处于巨大的地位,而影像的凝视又是一种具有强烈权力的形式。

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

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

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一)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2 《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4 《社会学的想象力》C·赖特·米尔斯5 《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6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埃米尔·迪尔凯姆7 《自杀论》埃米尔·迪尔凯姆8 《街角社会》威廉·怀特9 《乡土中国》费孝通10 《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H·米德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二)1.《儒教与道教》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2.《奢侈与资本主义》维尔纳?桑巴特上海人民出版社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自杀论》爱弥尔?涂尔干商务印书馆5.《孤独的人群》大卫?理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6.《街角社会》威廉?富特?怀特商务印书馆7.《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刘易斯?科塞中央编译出版社8.《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列文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信任》弗朗西斯?福山海南出版社10.《神圣的帷幕》彼得?贝格尔上海人民出版社11.《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泉》贝拉三联书店12.《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W?I?托马斯、兹纳涅茨基译林出版社13.《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14.《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佩里?安德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5.《家庭》古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6.《精英的兴衰》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上海人民出版社17.《帝国的政治体系》S?N?艾森斯塔德贵州人民出版社18.《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19.《东方专制主义》卡尔?魏特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华夏出版社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三)1.《社会实在问题》阿尔弗雷德?许茨华夏出版社2.《个体化社会》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3.《大分裂》弗朗西斯?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三联书店5.《地方性知识》克利福德?吉尔兹中央编译出版社6.《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7.《驯服偶然》伊恩?哈金中央编译出版社8.《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齐格蒙?鲍曼学林出版社9.《立法者与阐释者》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人民出版社10.《实践与反思》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11.《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三联书店12.《艺术的法则》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13.《民族-国家与暴力》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14.《致命的自负》F?A?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5.《通往奴役之路》F?A?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A?麦金太尔当代中国出版社17.《人的条件》汉娜?阿伦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8.《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书店19.《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弗朗西斯?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后现代社会理论》乔治?瑞泽尔华夏出版社。

福柯及其生平_着作和思想

福柯及其生平_着作和思想

本期学术人物福柯及其生平、著作和思想于奇智一、生平与著作11生平 福柯(M ichel Foucau lt,1926 -1984)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前卫人物,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西部古城——普瓦提埃。

米歇尔・福柯原名保尔・福柯,“米歇尔”是其母亲给他起的,家人习惯叫他“保尔2米歇尔”,但他本人更喜欢“米歇尔”这个名字。

他于1936年在此城亨利四世中学小学毕业后,升入本校初中班。

1940年9月,他离开了该校,转入圣斯塔尼斯拉教会高级中学。

在这所教会学校,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历史教师,很受学生欢迎。

福柯对历史发生了兴趣。

他特别注重课外学习,在一位名叫埃格兰(A igrain)的修道院院长引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与哲学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长道路和职业选择。

1942年,福柯开始阅读柏拉图、笛卡儿、帕斯卡尔、柏格森等哲学家的著作,进步很快,这得力于这所教会学校哲学教师皮埃罗(Dom P ierro t)和家庭教师吉拉尔(L ou is Girard)。

福柯的中学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

战争与历史的关系十分重大。

这使他进一步决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历史哲学。

1943年,福柯通过了中学会考,拒绝了父亲要他“学医以承父业”的愿望;1945年毅然北上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准备报考全法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时值二战刚刚结束;这一年既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又是福柯一生的转折点;法国新黑格尔主义学者伊波里特(Jean H yppo lite)在该中学执教,正当锦瑟年华的福柯深受其泽,后来他成了伊氏在法兰西学院的继承者。

1946年,福柯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巴黎高师。

在高师期间,福柯广泛阅读古今哲学家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又由于身患严重的癫狂症,染上同性恋,因此涉猎了心理学、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进而开辟了自己的特殊研究领域:癫狂和性欲。

他在阅读中选择了尼采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还结识了现象学家梅洛2庞蒂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

(完整)福柯思想概说

(完整)福柯思想概说

福柯思想概说米歇尔·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他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精神病学、医学上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受到很多学术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又很难归纳到哪个确定的学派。

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既力图发现被传统掩盖的结构本身又有破坏结构的特点。

因此他既是法国60年代的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又是后结构主义的伟大先驱。

准确的说,福柯实际是法国当代思想界一大异类,他的思想无法归类于20世纪法国三大思想思潮(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任何一类。

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s)对他有一个经典评论:“……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

”福柯的思想虽然非常复杂,但是其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就是借助尼采主义揭示、批判、打破和逃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禁锢。

1983年,福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简单地说,我是一个尼采主义者。

借助于尼采著作,我试着尽最大可能在许多方面看看在这个或那个领域能够做些什么。

”当然福柯并不仅仅局限于尼采主义。

他思想的丰富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主要吸收了尼采的敢于向传统挑战的造反精神和求索精神,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边界"研究,例如“疯癫"、“性”等领域。

他的主要著作有《疯癫与文明》、《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史》等.其中的考古学、系谱学的方法论,他的话语实践分析和权力——知识理论,他对许多领域的开拓性研究等,对西方甚至全世界的学术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疯癫《疯癫与文明》是福柯基于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

他在这部著作中全面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今天”,造型艺术、文学和哲学中所体现的疯癫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它的独特性就在于,之前从没有过对于疯癫这种现象的客观性论述,它处在被根本排斥的地位。

福柯本人对《疯癫史》作了一个内容提要:“在蛮荒状态下不可能发现疯癫,疯癫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向中的法国现象学基础——以福柯为研究视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向中的法国现象学基础——以福柯为研究视角

学术之窗南方论刊·2022年第4期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多个层次的转向,在历史认识论结构的变迁中便存在着“历时性-共时性”“内容(本质)-形式(现象)”的转向。

因此,兴起了由空间替代时间作为分析视角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而这股思潮与法国现象学的逻辑之间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联系。

从思想史的立场来看,集中体现在梅洛庞蒂、福柯、列斐伏尔的思想理论中。

虽然梅洛庞蒂的“情境性”(体验)预示着这一思想史轨迹的萌芽,而列斐伏尔的“差异空间”宣告着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联系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但正是福柯在“权力”语境下指认的“他者空间”及其古典知识型考古为分析视角由时间转向空间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一、观念性主体对物质性主体的替代可以说,梅洛庞蒂以“身体”作为基础的空间意向性,在思想史中确立了实存论现象学的地位。

作为其学生的福柯自然也受到了梅洛庞蒂的影响。

作为梅洛庞蒂的学生,福柯支持他“先验主体必须通过身体而处于世界之中”的观点,“他对梅洛 - 庞蒂所谓‘肉身化意识在实存论现象学中具有优先性’的观点持接纳态度,并赞成实存论现象学对实际经验的分析”[1]。

福柯在认可梅洛庞蒂思想的同时并未盲目地崇拜进而放弃独立的思考。

经过福柯对梅洛庞蒂思想进行考察后,在梅洛庞蒂思想的基础上指出“身体-空间”这一辩证关系,事实上可以归结为以“权力”为基础的经验世界的结果。

同时,在对西方哲学观念论传统所进行的考古中,借助“权力”作为形而上的前提尝试使经验性主体摆脱观念性秩序的掌控,即否定先验反思。

这种观点无疑符合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关于观念性主体替代物质性主体的问题,在福柯那里也同样体现为前者与现代权力在理论上构成之间的关联。

“他指出,19 世纪以来,随着话语表象功能的式微,及其向形式化方向的发展,因文学本身或纯粹写作的出现而导致的语词的完全自主性,无疑促使词的观念性与物质性并存,进而导致词的物质性极度膨胀”[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的现象学”之脉络 福柯是在草拟其“梦的现象学”时引入了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的,而“梦的现象学”(“phénoménologie du
rêve”)一语亦出自福柯自己。[27]这一“梦的现象学”正是在为比斯芒阿尔《梦与存活》一文(德语原文于1930年出版)法译本而写的导言中草拟。比斯芒阿尔是最早把现象学方法运用到精神病学研究上去的学者,他最知名的贡献之一,就是从海德格尔存在的现象学(existential
de la
sexualité)三卷的作者原来也有一现象学开端、并且亦是透过一种对胡塞尔《逻辑研究》极具原创性的阅读开展的话,恐怕也会显得瞠目结舌。对于那些习惯了以“后现代主义权力/知识”论的流行框框加在福柯身上(却被福柯有力地否认[19])的人来说,《古典时代疯狂史》(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anthropology)或一门主体哲学铺下方法上的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年青的福柯试图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寻一套历史哲学。福柯早期的思想历程,就是在这双重理论要求──以现象学作为人学与主体哲学的方法论保证,和历史理论结合──的鼓动之下发展出来的。我们打算在这双重理论要求的指引下,探讨前期福柯──从福柯的Opus
Findlay从来不属于现象学研究的内围人士,而他自己亦从来没有以这种身份自居。Findlay选择翻译《逻辑研究》这一大部头著作,固然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一部非凡地优秀的哲学著作”,但他并没有纯然从现象学研究的旨趣去评价它,却视之为“一部对盎格鲁-撒克逊哲学家来说有恒久兴趣的著作,因为它在很多地方与传统英国经验论紧密关连,亦与令罗素和摩尔关注的分析关怀相近。”[10]尽管Findlay对胡塞尔也推崇备致,认为他是“少数对哲学有最高贡献者之一,并非不值得与康德和黑格尔、或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相提并论”,但Findlay的赞颂却并不是出于胡塞尔为存在主义思潮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这种流行观点,而是因为胡塞尔写了《逻辑研究》,“这部著作──特别是其最后两个研究──可说达到了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多方面的深度,并且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式钩画出意识经验的基本文法。”[11]若果依上述的叙述线索去理解,则似乎在差不多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时间里,《逻辑研究》不曾是现象学运动内围人士的心仪作品。 《逻辑研究》在汉语学术界被接受的命运与其英译本也有惊人地相似之处。第一部面世的现象学经典中译本,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12]紧随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3]这二书的中译本于同一年内出版(1987),前后只相差九个月时间(前者3月出版,后者12月面世),合力把8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大陆出现的“存在主义热”推向顶峰。[14]胡塞尔的《观念》第一卷要到下一个10年才被翻译成中文(1992),[15]而《逻辑研究》的中译全译本两卷三册则要待20世纪最后一年才面世。[16] 在这情况下,我们不难想象,当一位把海德格尔视为“存在主义思想家”的通俗宣传者,或一位对《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投以无限崇拜的读者,在听到海德格尔宣称自己曾经长时间是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忠实读者时,必定会大感诧异。了解现象学运动的内部演变者都知道,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曾在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之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海氏晚年更曾经把这一故事亲自娓娓道来。[17]同样,只知把德里达的“解构论”语汇鹦鹉学舌般重复者,当获悉为德里达解构式阅读奠下基础的著作《声音与现象》(La
研招资料| 哲学机构| 信息速递| 专题| 课件| 学者| 学术指南| 论文| 视听资料| 论坛| 博客聚合| RSS|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东方哲学| 西方哲学| 现代外国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心理学| 宗教学|
网页图片论坛博客聚合 标题 作者 单位 关键词 摘要 网址 任意词 所有栏目 视听资料 学界聚焦 学者访谈 风云人物 信息速递 学会 研招资料 课件
analysis),转移到创生性建构(genetic constitution)去。[4]
熟识现象学运动的往后发展者也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二十年间,由于存在主义思潮在西欧和北美的学术界极为流行,胡塞尔虽然没有完全被遗忘,但其光芒却被他在弗莱堡大学的继承者海德格尔、以及现象学运动在法国的两位“教外别传”接棒人萨特和梅洛-庞蒂盖过。这一情况的显著例证是:这三人各自的奠基性著作Sein
Desanti)[21]是代表这一思路的哲学家,他们在1945至1955年这段期间的法国哲学界里,试图把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原因是希望能够达成主体哲学(philosophie
du sujet) 和历史哲学的调和。福柯1954年出版的第一本书Maladie mentale et personalité
classique)的作者与现象学的密切关系,看来不单只是他们所难以理解的,更是他们完全不会想到的。 不过,曾经细心阅读福柯著作的读者会知道,福柯曾在后期的文章或访问中透露,他在学生时代曾深受现象学的影响。但现象学的影响不是单独出现,而是联同马克思主义而来的。[20]据福柯自己的解释,萨特、梅洛-庞蒂和德桑蒂(Jean-Toussant
voix et le
phénomène),[18]就是从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细致阅读中发展出来之际,恐怕亦会感到大惑不解。毕竟原创如海德格尔和德里达这样的思想家,也曾经是胡塞尔《逻辑研究》的严肃读者这一事实,往往出乎流行解说者的想象之外。 二、《逻辑研究》之意想不到的法国联系:福柯 依同样道理,一些在流行读物上把福柯贴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卷标的作者们,当他们知道《性意识史》(Histoire
Cairns以十分忠实与流畅的英文,分别于1960和1969年翻译出来。[7]《逻辑研究》法语译本的面世过程也出现类似情况:该书法译本三卷四册的完成,[8]也较《笛卡尔式的沉思》、《观念》第一卷和《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的法译本为晚。[9]我们并不打算在这里探讨为何Dorion
Cairns 没有把《逻辑研究》翻译成英语。值得注意的反而是:《逻辑研究》的英译者J. N.
基本典籍 论文 哲学要闻 会议中心 学者 哲学机构 国际动态 所有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东方哲学 西方哲学 现代外国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心理学 宗教学 首页>>论文>> 福柯与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意想不到的法国联系
福柯与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意想不到的法国联系
1经《古典时代疯狂史》和《医疗所的诞生》到《词与物》──与现象学的关系之演变。本文要处理的,就是这一工作的第一步,即福柯在其第一号作品中与现象学的关系。 我们以福柯为瑞士籍精神病学家比斯芒阿尔(Ludwig
Biswanger)“梦与存活”(Traum und
Existenz)一文法译本(1954年出版)的长篇导言为其第一号作品。[26]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就在于,在福柯发表的这第一篇着作品中,他热烈地讨论的现象学著作既非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也不是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这两大法国现象学运动的产物,而是当时还未有法译本面世的胡塞尔的《逻辑研究》。 三、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与福柯的“梦的现象学” a.
und Zeit [《存在与时间》]、L’être et le néant [《存在与虚无》] 以及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知觉现象学》]的英译本,[5]其面世日期都要比胡塞尔《逻辑研究》的英译本为早。英语读者要到1970年才能看到《逻辑研究》的英译本,此时不但胡塞尔《观念》第一卷的第一个英译本(1931)已面世差不多四十年,[6]而胡氏的其它两本较后期著作《笛卡尔式的沉思》和《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亦已被胡塞尔的第一位北美学生Dorion
phenomenology)发展出精神病学中独特的“此在的分析”(Daseinanalyse)。而福柯选择推介“梦与存活”一文给法语读者,就在于他认为这是比斯芒阿尔展示其“此在的分析”的真正首要文献。在福柯的理解中,比氏这一文章的主题“与其说是梦与存活,不如说是在梦中如其所如地呈现给自身之存活、以及一如我们能在梦中对之解密的存活:存活在这一梦的存在方式中有意义地宣示自己。”[28]对福柯而言,比斯芒阿尔以“此在的分析”的进路对梦从事研究,有着双重意义。首先,由于梦在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占有“独特的优位”,透过对梦的经验之描述与解密,将能为人之存在的基本结构从事具体分析铺路。其次,对梦的经验之描述与解密还包含“整一套想象的人学(anthropologie
phenomenology)阶段的著作,带有“含糊性”(“Dunkelheiten”)、“歧义性”(“Vieldeutigkeiten”)和“孤立的说明”(“isolierte
Bemerkungen”)等缺点。[1]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著作里,这位现代现象学之父对《逻辑研究》的贡献有较多肯定,特别是在1925年的《现象学的心理学》讲演录之引言,[2]以及1929年的《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的“预备性讨论”和整个第一部份里,[3]对《逻辑研究》的整体评价显然是正面的。不过,到了20世纪30年代围绕《欧洲科学之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的一系列著述里,《逻辑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课题如意义论、现象学作为严格科学之理念,以及纯粹逻辑语法学,己经被生活世界和历史等主题所取代,而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亦已从《逻辑研究》中的静态本质分析(eidetic
[《精神病与人格》][22]就是这一影响之下的产物。[23]这本书是福柯应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时的老师阿尔杜塞尔(Louis
Althusser)(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之邀而写的。[24]
对福柯而言,现象学最大的优点在于“把身体、性、死亡,以及被知觉的世界引入到分析的场域里。”[25]现象学最吸引早期的福柯之处,就在于现象学的具体分析带出了极之丰富的成果,有力地证明现象学能为人文科学提供稳固的方法论基础,特别能为一套哲学的人学(philosophical
2008-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