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当前,浙江省正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但是,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风险。

本文将就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1.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8.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

2.城镇化进程均衡发展。

浙江省各地区和各类城市的城镇化进程相对平衡,不同城市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3.农村人口持续流入城镇。

据统计,2019年浙江省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47.85%。

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在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也在健全。

二、浙江农村城镇化面临的问题1.城镇化进程存在不平衡问题。

在城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2.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3.城市扩张带来的资源压力。

城市扩张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压力增大,许多城市用地资源紧张,房价不断攀升。

三、浙江农村城镇化的对策1.加强城镇化规划。

制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以实现各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系,促进城市化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采取节约用地、集约化发展的措施,实现城市发展和资源管理的双重平衡。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可持续发展。

总之,推进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江浙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江浙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江浙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江浙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趋势。

这一地区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乡村环境,成为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热门地区之一。

然而,乡村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江浙乡村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江浙乡村产业的现状可以总结为多元发展。

农业仍然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开始转向种植高品质农产品,如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

另外,养殖业也在逐渐发展壮大,特色农牧业、渔业和水产养殖等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支柱。

此外,乡村旅游业也在江浙地区蓬勃发展,许多乡村都打造了独特的农家乐、民宿和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江浙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乡村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虽然农业的发展表现出较好的趋势,但其他乡村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一些乡村缺乏多元化产业的引入,过于依赖传统农业产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此外,乡村产业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许多农民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仍存在欠缺,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未来,江浙乡村产业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乡村产业将进一步优化升级。

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将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考虑因素。

因此,乡村产业将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技术的改进,提供更多绿色、有机、健康的产品。

其次,乡村旅游将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乡村旅游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出更多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设施。

再次,农村电商将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销售逐渐由传统的实体市场向线上市场转移。

未来,乡村产业将借助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平台,提高产品的销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乡村产业发展还需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培养合格的乡村产业从业人员,将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浙江省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也是备受关注。

近年来,浙江以"城市引领、乡村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城乡融合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值得关注的特点:
1.强化乡村经济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浙江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通过给予支持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乡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

同时,还推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鼓励乡村集体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通过城镇化来实现。

浙江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引导城市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浙江省注重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市与农村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和保障。

3.创新城乡管理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通过新的城乡管理方式来实现。

浙江省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将城市、农村和乡镇规划统一起来,实现城乡规划的协同。

同时,浙江省加强城乡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联络委员会、城乡工作指导组织等机构,实现城乡管理的协调。

总之,城乡融合发展是浙江省地方发展的重要命题。

浙江省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值得肯定,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加强城乡协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稳步前进。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1. 引言1.1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浙江省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一直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的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以“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要素流动、资源共享”为主要思路,致力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浙江省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设示范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推动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政策体系建设,实施“四好农村路”工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

浙江省还积极推动城市与乡村的产业合作,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实现城乡互利共赢的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给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未来,浙江省将继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全省各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2. 正文2.1 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与意义浙江省是中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城乡融合发展在这个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乡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融合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浙江省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整合城市和乡村资源,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融合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和乡村的互补发展,提升整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与意义既是对当前问题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面向,必须加强政策支持和项目推动,不断探索创新,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7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黄祖辉1 刘慧波2 邵 峰1(11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9;2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摘要:城乡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文章归纳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区域不断协调发展的历程,并加以详尽分析。

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揭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城乡差异;二元结构;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8-0071-08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自然、历史、经济和政治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合作也有所加强,但区域之间的增长差距也在扩大,主要表现在经济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科技差距、区域开放差距等方面。

①虽然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依然明显,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滞后,使得区域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将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因此,加快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基础 11城乡分化促使城乡二元结构形成迄今为止,人类世界在聚居的形式和聚居组织上已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第一次大的变化是渔猎到农业的革命,发生在新石器时代。

它使人类从根本没有聚落到出现半永久性的农牧业村舍,然后过渡到定居的乡村聚落(村庄);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城市的出现;第三次大变动就是城市化。

从城市的最初形成来看,只有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能够提供剩余产品的前提下,少数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非农活动时,才开始了城市发展的历史。

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它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

浙江省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初探

浙江省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初探
运动过程 。 但从长期来看 , 这种超前或滞后不可能持久下
瑞典
17 一 9 0 8 O 14
09 7 .6
去, 因为两者是相互 依存的 。 由此可见 , 工业化与城镇化
的协调发展过程就是二者不 断调整 、 双向适应 的过程。 从
2 经济论坛 2 0 ・ 5 8 0 8 T
发达 国家
工业化分类
工 业 化 初 期 工 业 化 中期
国家数量
2 2 3 4
工业化水平 ( ) %
2 .9 60 3 .8 28
城镇化水平 ( %)
3 .9 3 0 4 .9 35
协调系数
17 . 2 13 . 3
工业化后期
后 工 业 化 期
3 2
2 4
3. 16 6
法 国
表 1 工 业 化 与城 镇化 的相 关关 系
年 代 14 — 9 1 8 8 13
16 — 9 6 8 6 14
工业化与城镇化 的相关 系数 09 5 .8
09 5 .7
因为充分 条件 和制约条件的相互作用有一个 由基本适合
到基本不适合 ,又 由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 的螺旋上升
12 — 9 0 0 15 8
09 7 . 9
资料来源 : 冯云廷著 《 城市集聚经济 》 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 ,01 , 20 年。
维普资讯
G V R M N 关注政府 ■■■—一 O E N E T・
表 2 02 20 年世界 12 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平均水平与协调系数 1
示。
的研究中 ,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 系的理论 阐释居核心地位 , 因为只
有理论上阐释清楚 了 ,对工业化 与城镇 化关系的测 度及模式 的 认识和评 价才有理论依 据。 但如何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业化 和城 市化发展 的重要 因素。对浙江省农村 劳动 力转移 与工业化 、 市化 互动发展 的 实证 分析 表 明, 城
第三产业发展 对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于 工业化 对农村 劳动 力的转移 的影响 , 工业化 和第三 产 业水 平的增长对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大于 " 工业化和 第三产业水平对农村 劳动 力转移 的影响 。 3期 -
发展经济学家一般都肯定这种人 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认为劳 动力从低生产率转移到高 生产率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总生产率 , 从而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刘易斯在 5 年代中期 0 建立 了第一个人 口流动模型, 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 的反响。刘易斯将发展 中国家经济划分为资 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 前者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 , 后者以传统的农业部 门为代表。他认
为经 济发 展依 赖 于现代 工 业部 门 的扩 张 , 现代 工业 部 门的扩 展 需 要农 业 部 门提 供 丰 富 的廉 价 的 而
劳动力。拉尼斯( . ai 和费景汉是刘易斯模 型的继承者 , G R ns ) 他们 的拉尼斯 一费模 型将 刘易斯的 二元模型向前推进 了一步 , 人们合称之为刘易斯 一 拉尼斯 一 费模 型。他们认为,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 贡献不仅为工业部 门扩展提供所需的劳动力, 而且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 能满 足工 业部 门扩 展对 农 产 品增 长 的需 求 , 劳动 力转 移 就 受 到 阻碍 。这 一点 被 认 为是 拉 尼 斯 一费
9 2
宁波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 )
上述三个模型都将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看作为劳动力从农村迁入城市 的唯一决定因素。产生于 2 0 世 纪 6 代末 7 O年 O年代 初 的托达 罗模 型是建 立 在发 展 中国家 普 遍存 在 失 业 这一 事 实 的 基础 上 , 他 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决定是否迁人城市的决策不仅决定 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 , 而且还决定于城市 就业率或失业率。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 , 即使城 乡实际收入差异很大 , 一个农业劳动者也不会作出 迁往城市的决定 , 他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他认 为, 迁移者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取决于现代部 门 新创 造 的就 业机会 和城 市失 、人 数 。托 达罗模 型 特别 强 调农 村 和农 业 部 门发 展 的重 要性 , 并 不 f 他

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国的劳动 力供 给状 况 相关
英国 、美国等 发达 国家在工 业化和 城市 化的扩 张阶段 , 企 业生产 成本处于或接近 最低状态 ,使无法获得 内部规 模经 农业劳 动力在社会总 劳动力 中所 占的比重虽然较高 ,但并未 济 的单个企 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产 业集聚 是外 部规 像现在 发展 中国家那 样存在大规模 的剩余劳动力 。英国工业 模 经 济所 致 。近 些年 在 国 际上 发 展起 来 的 “ 间经 济 学 ” 空 化初期 甚至以 圈地运 动的暴力方式将 农民转 向非农 产业以满 ( 也称 “ 新经济地 理学” )研究企业收益递增 、产 品运输 成本
7 年代在 城市郊区建立工业 园区和发展劳 动密 集型产业的措 0 施 ,为农 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创造 了条 件。城郊工业 园区 中吸 纳的劳 动力 ,有半数 左右是农村剩余 劳动力 ( 李仙 娥 王春 艳 ,20 ) 0 4 。以上 国家 尽管也 经历 了城 乡发 展不均 衡 、收入 差距扩大 的阶段 ,但生产要 素向城市集聚 的过程并没有被 阻 断 ,农 村工业化 都是在城市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启动的 。
经 历过 农村工业化过 程 。通过 比较 英国 、 日本 、印度 、韩 国 劳 动力 ,而城市工业又不 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有 着密切的
等 国农 村工业化 历程 和经验可以看 出 ,这些 国家农 村工业化 联 系。在发展 中国家 ,不仅农业劳动力在社会 总劳 动力中所 的背景 和发展模 式有 着较为明显 的差异 。概括起 来说 ,发达 占的比重较高 ,而且存在 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 ,城 市创造的 国家的农村工业化一 般发生在高度 工业化和城 市化 时期 ,是 就业机 会远 远不能吸纳农 村剩余劳动力 ,因此 ,鼓 励发 展农 “ 后工业化”的产物 ,发展模 式是外生型 的,即农村工业化主 村 工业 就成为发展 中国家的一种政策选择 。印度 的农村 工业 要 是城 市工业 向农村 ( 郊区)扩 散和 转移的结果 。而发展 中 就是在 工业化和城市化程 度较低的条件下 ,由政府 制定的发

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以浙江省内部的区域发展模式为例

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以浙江省内部的区域发展模式为例
i]l l[l 01

非农 产业 就 业 比重 这 一指 标 , 人均 收入 ( 与 人
均G P 的变化比较一致 , D) 反映了工业化中就业结构
的转 变 , 城镇 化 有直 接 联 系 。而 且 , 既能 反映工 与 它
后于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事实。辜胜阻等从农村工业
化 与城 镇化 关系 的协 调互 动角 度研 究 了我 国农 村 的 发展 I 从两 者 的发展水 平考 虑 , 致可 分为 同步 型 、 。 大 超前 城镇 化型 、 超前工 业 化型 和逆 城 镇化 型 四类 。 国 外主 要有 英 、 发展模 式 , 美 日本 发展模 式 , 还有 韩 国、 印度 、 巴西 等发 展模 式 。查振祥 认 为 , 亚洲 不 同 国 在 家和 地 区基本存 在 两种 不 同 的发展 道路 :一 种 是 以
要 的 还包 括 工业 对 农业 的反哺 、工 业 对农 业 就 业 人 口的 吸纳 和 城镇 人 口占总人 口 比重 的上 升 。根 据 张 培 刚 教授 《 农业 与工 业 化》中对 工 业化 的 阐释 , 者 笔
换和生活方式 的转换 【。即城镇化是城镇发展体系 l j
中一 个重 要 的组 成部 分 , 是人 口、 济 、 息 、 经 信 文化 等 要 素 组织 下 的生 产 生活 方 式 由传 统农 村 向城 镇转 变
( ( 宁波 市委 党校 学抛 )2 1 中共 0 0年第 1期
认 为 农村 工业 发展 是城 镇化 的基 本 动力 ,城 镇 化起 源 于 农村工 业化 , 两者 相 互联 系促 进 , 相互 制 约影 又 响 ls l 4 。有学 者对 我 国 17 年 以来 的农 村工 业化 水 l 98 平 和 城镇化 水平 之 间 的相互 关系 进 行 G agr因果 rne 检 验 和 V R分析 , A 结果 发现 农村 工业 化 对城 镇化 产 生 了积 极作 用 ,而城 镇化 对 农村 工业 化 不具 有显 著 影 响 】 也从 某一 侧面 揭示 了中 国城镇 化 普遍滞 。这

浙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浙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浙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深入了解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为制定和完善乡村振兴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

选择浙江省具有代表性、典型的乡村作为调研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人口、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全面把握当地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

2. 问卷调查。

针对调研对象的农民、村干部、农业企业家等,设计问卷进行调查,以获得更广泛的信息和反馈,为分析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三、调研结果1. 人口流动问题。

农村劳动力离乡务工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导致农村老年人口多、年轻人口减少,加大了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难度。

2. 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需要加快农村产业的升级转型,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企业管理模式,培育新的农村产业。

3.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部分农村地区的道路、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需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4. 公共服务不足。

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人民群众普遍需求未得到满足,需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调研建议1. 完善乡村振兴政策。

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

通过加强农村人才培训和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农村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3. 建设优质基础设施。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通行能力和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乡村社会文明进步。

五、总结浙江乡村振兴面临着人口流动、产业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足等挑战,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社会基础。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近年来,浙江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实践经验。

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将城市和乡村资源相互整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浙江省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于政策和制度创新,更在于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浙江省在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的探索和成果。

一、政策引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体制浙江省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出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创新,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浙江省实施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双轨制度。

浙江省积极推进城镇化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在建设城市的注重完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塑造特色城市形象,促进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

浙江省也注重发挥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浙江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浙江省注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农民增收能力。

浙江省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相衔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建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双轨制度,浙江省推动了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协同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体系保障,为城市和乡村的优势资源互补和互联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产业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产业融合是关键环节。

浙江省通过产业融合,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城乡产业互补和互联。

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浙江省致力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浙江省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村经济效益。

浙江工业化结合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浙江工业化结合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4 .万 个 , 业 人 员 2 0 人 ( 当部 分 亦 工 亦 农 ) 75 从 1万 相 ,
化任务 。
目前 ,浙 江 省 城 市 化 进 程 滞 后 于 工业 化 进 程 :
工业总产值 3 7 8 2亿 元 , 占全 省 全 部 工 业 总 产 值 的 比重 高 达 3 %,比全 国平 均 水平 高 出 近一 倍 。农 村 6 个 体 工 业 比重 大 、 庭 工 业 数 量 多 是 浙 江 工 业 一 大 家 特 点 。 0 代 以来 , 村 个 体 工 业 增 长 贡 献 率 超 过 9年 农 4 %。 诚 然 ,工 业 乡 土 化 难 以 引 起 现 代 城 市 的崛 0 起 ,也 存 在 许 多 难 以避 免 的 布 局 缺 陷 和 结 构 缺 陷 ,
乡 和 离 土 又 离 乡 、就 地 转 移 和 异 地 迁 移 并 存 为 特

化 道 路 决 定 了 独 特 的 城 市 化 道 路
改 革 开
征 ;城 市 化 动 力 主要 来 自农 村 的 推 力 而 非 城市 的
吸力 ,这 种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发 展 类 型 最 具 浙 江 特
路 , 能 加 才 快 完 成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两 大
历 史任 务 ,
第 一 种类 型 ,以浙 东 北 为 代 表 。浙 东北 具 有 优
越 的地 理 位 置 , 业 基 础 和城 镇 基 础 相 对 较 好 :以 工
政 府 、 体 和 外 资 大 量投 资 为 原 动力 , 成 了 双工 集 形 业 体 系:一 是 城 市 工业 体 系 , 中 了省 内 主要 的重 集 化 工 业 和 高 新 技 术 产 业;二 是 农 村 工 业 体 系 , 国 在 内具 有 轻 纺 工 业 的 比较 优 势 。 同 时 形 成 了城 市 化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作者】浙江省计经委农业处课题组【作者简介】课题组人员:魏芳勋叶晓云朱瑞清纪希平沈国良LL浙江省农村城镇化起步较早,但早期发展比较缓慢,而且波动较大,至1978年,全省城市化水平仅14.05%,建制镇只有160多个,城镇功能也显得比较单一。

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1993年我省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5%,建制镇增加到917个,小集镇(大部分是乡镇政府驻地)有2000多个,农村小城镇功能趋于增强和完善。

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基本特征和作用(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呈相互促进型发展80年代初期,我省农村以农业为主,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占到60%,农村工业仅占26.8%。

经过十多年发展,1993年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份额下降到15.9%,农村工业比重提高到74.4%。

农村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由14%提高到30.5%。

城镇建设不仅速度加快而且规模不断扩大,作用逐步增强。

据有关资料估算,1993年我省建制镇平均占地面积62.4公顷,平均居住人口约7000人,其中农村迁入的约4500人,占64.3%。

917个建制镇的非农行业总产值占全省非农行业产值的72.4%,其中农村工业产值占全省农村工业产值的76.7%。

农村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

(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乡镇工业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

1978年——1993年,有700多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年均递增11.7%。

1978年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为4.6%,1993年上升到41.2%。

从地区分布来看,杭嘉湖宁绍平原,温黄平原和铁路沿线,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较快。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浙西南地区,如衢州、丽水等地相对较慢。

1993年杭、宁、温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分别高达43.5%、49.4%和48.3%,而衢州和丽水地区则只有28.2%和22.1%。

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把发展小城镇提到“大战略”的高度,意义十分重大。

浙江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

一、小城镇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总的来看,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在解决人口聚居、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农村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1、新的农村人口聚居点。

费孝通教授早在改革初期就认为,新型的小城镇可能成为防止人口过度集中的“蓄水池”,今后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释放出长期关闭的传统农村的大量人口,如果没有缓冲和蓄积这股息流的中间体,势必引发显而易见的社会恶果,何况中国在几十年里也决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建成十多个人口在千万上下的现代化大城市来容纳这股人口巨流,因此新型的小城镇正可以发挥拦阻和蓄积人口流量的有效作用。

2、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重大影响。

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农村经济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对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我们也深知,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虽然已经完成了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创业时期;但分散、粗放经营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分散化、小型化在许多地方带来了环境污染、滥占耕地、信息不灵、交通不便。

社会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限制了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阻碍着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甚至危及着乡镇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乡镇企业迫切要求集中联片发展,从而客观上要求发展小城镇。

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和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更好地积累资金,而且可以成为乡镇企业摆脱分散化、粗放性生产困境的重要途径,对于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提高,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3、对经济体制转变也有重要作用。

小城镇是传统计划体制的末梢和薄弱环节,小城镇建设一开始就面向市场,既很少享受计划体制下的优惠,也较少旧体制的负担,因此,可从这个环节着手,用改革的办法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按新体制运行的小城镇。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两个过程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挑战。

本文将从就业机会、农产品市场和农村生活方式等方面来探讨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首先,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村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城市工厂对大批农民工的吸纳,为他们提供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些工厂包括了各种制造业和服务业,如纺织厂、电子厂、餐厅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经济状况,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和农业生产力下降。

本来应该耕种的田地荒废,使得农产品供应量不足,从而使得农产品价格上涨。

此外,农村地区也面临着土地资源开发不均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给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

过去,农村的居民们过着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生活。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文化、消费习惯和价值观逐渐渗入农村社会。

取而代之的是,农村的居民们开始追求时尚和利益的变现,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

这种改变既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也使得传统的农村文化有所消融。

然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也并非只有这些。

可以看到,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与农村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有些农村地区则选择开展农村旅游、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将其传统农业与现代经济相结合,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比如,一些农村家庭将农田改建为农家乐,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游览和消费,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的机遇。

另一方面,它们也带来了农业生产力下降、劳动力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摘要】浙江省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详细分析了浙江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举措和实践。

主要包括城乡一体化规划、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实践的研究,可以看出浙江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文章也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希望浙江能够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些探索和成果不仅可以为浙江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也对其他地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浙江实践、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发展成效、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各地区关注的焦点,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凸显,城乡融合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

浙江省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的举措、实践经验以及成效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旨在为其他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更大成就。

1.2 研究意义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保障。

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乡融合发展实践的经验丰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本文旨在探讨浙江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举措、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实践、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

浙江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绩效、经验与理论分析

浙江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绩效、经验与理论分析

浙江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绩效、经验与理论分析中国的改革发展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密不可分。

30年来中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从农村起步、农村包围城市、走向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

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目标,是要到2020年即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50年即建立新中国100周年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

显然,在这一新进程中,“三农”问题依旧是重中之重,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旧是最艰巨的攻坚之战。

尽管下一步的改革将涉及更深层次的领域,但仍然具有“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也就是说,要着眼于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来深化城乡配套的综合改革和宏观体制改革。

浙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也是通过改革使广大农民率先富起来的地区。

深入地剖析浙江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绩效、经验与制度创新,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深化下一步的农村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农村改革历程与绩效分析(一)改革历程回顾浙江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是浙江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起步和快速推进阶段。

这一时期,中央连续发了五个1号文件,全面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省逐步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以粮为纲”和单一农业经济的格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兴办专业市场,小城镇建设快速起步;初步形成了全民创业、全民闯市场的氛围,极大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是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央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明确方向,浙江率先推进了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从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到发展效益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以撤县建市和撤区并乡扩镇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和运行机制。

城乡协调发展的案例

城乡协调发展的案例

城乡协调发展的案例1. 浙江省丽水市:以“四化同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丽水市是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资源而闻名。

然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这导致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为此,丽水市采取了“四化同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即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步推进。

丽水市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公共设施,增加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功能和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金进入城市,并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贸易和服务活动。

同时,丽水市也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注重环保、节水、节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丽水市还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强信息技术在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提高城乡治理效率,推动城乡社区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四化同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丽水市成功实现了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社会和谐的目标,使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丽水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2. 安徽省马鞍山市: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践马鞍山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经济发展逐步壮大,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镇人口过多,农村人口基数大且社会福利差距大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马鞍山市提出了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马鞍山市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建设城乡互通、优质公共服务的社会体系。

首先,针对城区和乡村的发展特点,在发展规划中重视差别化和协调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

其次,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能源等,构建与现代化相符的城乡生态环境。

马鞍山市还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建立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给予民生优惠、教育、医疗等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促进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公共服务和城市文化,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

同时还加强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并提出“集体经济联合体”制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的互补与融合。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载体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载体

可见 ,乡镇 工业 的发展 同样 要求 向城 镇 集 中 ,这 种
集 中主要 表 现 为 人 口集 中、生 产 集 中 、交 换 集 中 、
求 农村 城市化 道路 ,也 就 是要 统筹 城 乡经 济社 会 发
展。
消费 集 中 、财产集 中、技术 信息 集 中和政 治 文化 的
集 中。 乡镇 工业持 续发 展对 小城 镇 的 依赖 性 ,决定
基础 上 ,它 的形 成 、发展 与 周 围 乡村 的发 展 息 息相 关 。小城 镇 的发展 过程 ,是 农村 工 业化 与
农民职 工 化 、 市民化 相 互 交织 、 同步运行 的过 程 ,也是 农村 经 济全 面繁 荣 、农 民 收入持 续 增
长的过 程 。
关键 词 :农 民收入 ;持 续增长 ;重要 载 体
化 为城 市人 V ,包 括在 大 中城 市 就业 的 “ 民工 ” I 农 ; 另 一层 是生 存条 件 、生 活 方式 、生活 质量 等 的城市 化 。确定 城 市化 目标 和评 价城 市化 水 平 ,不 能 简单
地 看 已有在 城 市 中生 活 的人 V数量 ,还要 看 他们 的 I
要 加快 城 市化 进程 是相 当艰难 的 ,更谈 不 上 在 短 时
中 图分 类号 :F 9 2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07—99 (0 6 4—0 7 0 2 2 0 )0 0 3—0 4
在 过 去 相 当 长 时 间 内 , 占主 导 地 位 的 思 潮 认
为 ,解 决我 国 “ 三农 ” 问题 的根本 出路 包 括农 村 居 民生 存条
改 革开放 2 8年来 ,温 州 农 村 发 生 了 一 系 列 深
刻 的 变化 。其 中最 为重 要 的变 化就 是农 村 工业 化 步 伐 迅速 推进 。乡镇 企业 总 产值 从 17 9 8年 的 33 .5亿 元 增加 到 2 0 的 23 .4亿元 ,相 当于农业 产值 04年 053 的 1 。乡镇企 业从 业人 员从 17 8倍 9 8年 的 2 . 万 人 99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浙江这样一个山水相依、城乡互济的地方,城乡融合发展更是刻不容缓。

浙江省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我们将就浙江省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互补发展浙江省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城乡互联互动,实现资源要素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浙江省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吸引城市人口到农村投资兴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城乡要素有机流动,使得城乡之间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城乡融合的新格局。

二、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模式浙江省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模式。

浙江省在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中注重统筹协调,推动城市与乡村的互动融合,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浙江省大力推动城市郊区的规划建设,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引导城镇化发展,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均衡化建设浙江省注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化,着力打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局面。

省政府不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浙江省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力度,推进农村智慧化建设,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差距逐渐缩小,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

四、推进城乡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浙江省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推行县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共享,建立起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体系。

浙江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扎根,鼓励农村教师执教,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在医疗卫生方面,浙江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扶持力度,推行县域内医疗资源共享和转诊制度,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浙江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研究提要: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都是浙江未来发展亟待加强的方面,而实行二者的联动发展,改变以往的相互掣肘状况,则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导向,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促进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集聚,实现城乡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联动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分析,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和供给潜力,是未来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动力源。

其中,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出路,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因此,从现状和未来分析,城市化是组织浙江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浙江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和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迅速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有浙江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但是,随着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村工业化所累积的机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农村工业的低组织化程度和浓厚的乡土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大省”的脆弱性。

1998年浙江人均GDP虽然达到1350美元,但由丁•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迥异的体制背景和特殊的工业化道路,与国外通常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偏差很大。

以工业化进程常用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主要指标比较分析:从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看,浙江1997年实绩分别为13. 7%、54. 1%、32. 2%,而世界银行给出1991年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分别为14%、35%、51%。

浙江第二产业比重之高和第三产业比重之低超乎寻常。

从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看,浙江1997年分别为41. 3%、30. 9%、27. 8%,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人均GDP1000美元时平均水平分别为28.6%、30.7%、40%。

浙江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世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近,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畸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

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看,浙江1998年为35. 4%,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53%,浙江比重显然偏小。

由此可以看出浙江工业化进程有两个突出现象:一是产业结构转换远远快于就业结构转换,二是城乡人口结构转换又明显滞后于就业结构转换。

这是二元经济结构的突出表现,是城市化滞后的反映。

(一)浙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表现浙江城市化滞后既有总量问题,更有结构问题。

除总体水平不高外,主要还是大屮城市过少,小城镇过多造成的城市结构不合理,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以及“村村象城镇、镇镇象农村”的低水平建设问题。

具体表现在: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从1997年浙江、江苏、辽宁、广东、河北、山东和福建等沿海部分省市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浙江居于首位,为48. 62%,其它依次为江苏45. 15%、辽宁 44. 19%、广东 43. 18%、河北 43. 03%、山东 42. 56%、福建 36. 40%。

据测算,上述省份1997年相应的城市化水平大致为35. 4%、29. 40%、54. 26%、41.35%、23.15%、33. 95%和24. 68%,浙江处于第三位。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应系数(城市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辽宁为1.208、广东为0.985、山东为0.798、浙江为0. 709,处在第四位。

1. 城市化对工业化带动不强。

长期以来,浙江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工业化道路。

“低、散、小”成为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乡镇企业、农村个私企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受户籍制度、财税体制、土地政策、行政干预等因素影响,无法接受城市化导向,农村工业化的就地性明显,乡土气息浓厚,以致出现了“镇镇象农村,村村象城镇”的城镇化局面。

这主要反映在城镇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功能不清,定位不准,产业层次单一,地区之间的互补性差。

城镇在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生产与生活方式对周边农村的影响和辐射等方面,都离城市化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2. 大中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品位低。

从1997年沿海部分省市大中城市的构成看,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系非农人口,下同),江苏和辽宁分别有1个;人口在100—200万的城市,山东和辽宁分别有3个,河北有2个,浙江只有1个;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山东、辽宁分别有5个,广东、河北和江苏分别有 3 个,浙江也只有1个;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广东有27个、山东有19个、江苏有17个、辽宁为8个、河北为8个,浙江仅6个。

从1995年各大中城市非农业人口平均规模看,特大城市广东为316. 67万人,江苏为226. 02万人,山东为156. 78万人,浙江为121. 38万人;大城市江苏为83. 18万人,广东为66. 91万人,山东为63. 95万人,浙江为63. 21万人;中等城市江苏为31. 43万人,山东为30. 82万人,广东为29. 60万人,浙江为27. 21万人。

可见浙江大中城市的数量最少,规模明显偏小。

城市的规模、档次、质量和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与沿海兄弟省市相比,城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偏小,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发挥,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制约浙江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3. 小城镇过多、过小、过密。

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建制镇由167个发展到1998年的1006个,增加了近6倍,这固然有顺应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性,但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现有浙江城镇布局过多、过密问题突出。

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的城镇平均间距只有5—6公里,而从温州龙湾区状元镇到瑞安市城关镇不到50公里,布局了近20个小城镇,平均间距只有3—4公里,有的镇如永中、永昌、永兴、沙城等基本上已连在一起了。

城镇过多、过密带来的问题是过小,全省县城以下建制镇平均规模只有8000人,其中5000人以下规模的城镇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二)浙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带来的主要问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带来的主要问题,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1.农村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发展状况离散,减少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减少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就业机会,最终又反过来制约工业本身的发展。

由于城市化进程滞后,各类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遍地开花,企业和专业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农村工业技术层次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离散度大、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结构趋同等,市场竞争力弱化。

1997 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中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占60. 2%,农村中非农产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91. 5%,非农劳动力占农业总劳动力的比重达57. 4%,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没有与人口和产业的空间转移同步进行,乡镇企业多分布丁•乡村,且规模过小。

1996年全省乡村两级集体企业共有6. 6万家,职工356万人,平均每家只有54人,“八五”期末,这些企业共拥有固定资产87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只有133万元。

在乡镇的合作经营和个体私营企业规模更小,平均每家企业的从业人员不到5人,如此“低、小、散,,的企业特点,很难取得规模和集聚效益。

另一方面,由于发展状态离散,造成要素集聚不足,城市发展滞后,减少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同时工业发展由丁•缺少城市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支撑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最终又反过来制约了工业本身的发展。

1. 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兼业现象普遍。

1997年浙江农村个体工业企业51. 3万个,从业人员292万人,工业总产值3543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 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

但是,“村办工业办在村,家庭工业办在家”的工业乡土化难以促成现代城镇的崛起,劳动力也难以向城镇集聚。

同时,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尚无足够宽松的环境,人口向城镇迁移的“门槛”过高和二元户籍制度使许多农民不愿放弃作为生存之本的土地经营权。

农民在这种“家家有其田”的格局下必然出现农业兼业经营。

如温州、台州和金华等地区的农村工业化,以个体私营企业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股份制企业为主体,以专业市场广泛分布的小城镇为依托,人口转移以离土不离乡为特征,农村劳动力普遍是亦工亦农的兼业农民。

农民兼业化的普遍存在,不仅使农业规模经营受阻,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难以走上正轨,农村工业的产业层次、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也难以提高。

2. 大量离农人口处于游离状态,造成资源浪费和种种不稳定状况。

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地区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已经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基本上脱离了农业。

但是,由丁•种种制度约束,这种转移没有纳入正式渠道,是一种暂时性的体制外转移,导致形成一个既非农民、又非市民的游离阶层。

这一阶层的出现,造成诸多不容忽视的弊端。

如他们对所从事的非农产业没有长期经营的打算,也不愿进行大规模投资。

在经营屮短期行为严重,甚至片面追求利润,不求质量和信誉。

由于不少“两栖”人口在农村和城镇占有双份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设施,在宏观上微观上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 农村工业的粗放经营,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工业受发展条件的限制,其产业主要集中于造纸、食品、纺织、印染、化丄、建材及采矿等行业,而这些正是相对高污染的行业。

由丁•农村工业在生产工艺、监测技术和废料处理等方面的落后,其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城市企业。

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布局过散,不仅加剧了资源浪费与污染蔓延,也影响了生态投资效益,使污染物集中处理难度加大,造成污染面的扩大。

据统计,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占全部工业污染损失值的份额1978年为6%, 1988年上升到20%,预计2000年将超过50%。

世界银行有关中国环境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农村的工业污染作为仅次于城市水源污染和城市大气污染的我国三大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之一。

可以说农村工业的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资源高消耗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

高度分散的农村工业布局,还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据省有关部门统计,农村工业每创造一个就业机会,需占地约0. 1052公顷,远高于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均用地0. 0261公顷的水平。

从单位土地利用效率看,农村工业用地每公顷的产值仅及城市工业用地的1/10。

同样是工业用地,我国城市工业人均用地为55平方米,而农村工业则高达每人555平方米。

据有关方面测算,1979—1984年,非城市化的农村工业化推进,已经使我国付出了比城市化道路高出8倍的土地代价,到目前为止农村工业化已花费了近700万公顷的耕地。

5.基础设施利用不经济。

由于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之工业布局分散,农村工业发展所需的供水、供电、供气以及交通、通讯、仓储等设施,几乎每个乡、村甚至企业、农户各搞一套,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