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公共基础知识
管理学必背知识点
![管理学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eb3c78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2.png)
管理学必背知识点一、管理学概述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技能。
它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组织中的各种管理挑战。
二、管理理论与模型1. 传统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等,强调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2.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等,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 组织结构与设计:指组织的形式和架构,包括分工、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设计。
4. 决策与问题解决:涉及决策理论、决策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帮助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5. 领导与管理:包括领导风格、权力与权威、激励和沟通等,帮助管理者有效地领导和管理员工。
6. 组织文化与变革:指组织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以及组织变革的管理方法。
三、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1. 个体行为:包括个体动机、个体学习和个体决策等,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表现。
2. 团队行为与团队管理:关注团队的形成、发展和管理,包括团队合作、冲突管理和团队绩效评估等。
3. 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指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包括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公正感等。
4. 员工招聘与选拔:涉及招聘策略、面试技巧和选拔方法等,帮助组织找到合适的员工。
5. 绩效管理与激励:包括绩效评估、薪酬设计和激励措施等,以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工作动力。
6. 员工发展与职业规划:指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以及职业规划和晋升机会等。
四、战略管理与组织设计1. 组织定位与竞争优势:指组织在市场中的定位和竞争优势的建立,包括SWOT分析和竞争策略等。
2. 战略规划与执行:包括目标设定、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等,以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
3. 组织结构与控制:指组织的形式和权力分配,以及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等。
4. 创新与变革管理:关注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变革管理,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5. 跨国公司管理:涉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等。
公共基础知识护理管理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护理管理学基础知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4f0701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0.png)
《护理管理学基础知识综合概述》一、引言护理管理学是一门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护理实践的学科,旨在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效果。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护理管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护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
二、基本概念1. 护理管理的定义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协调护理活动,实现护理目标的过程。
2. 护理管理者的角色护理管理者在护理组织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领导者、决策者、协调者、资源分配者、沟通者等。
他们负责制定护理政策和战略,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护理资源,确保护理服务的顺利进行。
3. 护理管理的对象护理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护理服务、护理资源等。
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对象,管理者需要通过有效的领导和激励,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水平。
护理服务是护理管理的目标对象,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护理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管理者需要合理配置和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核心理论1. 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化的操作来提高工作效率。
在护理管理中,科学管理理论可以应用于护理工作流程的优化、护理操作的标准化、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等方面。
2. 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护理管理中,人际关系理论可以应用于护理团队的建设、护理人员的沟通与协作、护理人员的激励等方面。
3.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护理管理中,系统理论可以应用于护理组织的结构设计、护理服务的流程设计、护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等方面。
4. 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公基管理学基础知识
![公基管理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3f20e8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68.png)
管理学基础知识1.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别人或者和别人一起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2.管理的核心是决策。
3.管理的两重性是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5.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6.在组织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处于核心地位。
7.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8.管理者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资源分配者、冲突管理者、谈判者9.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观念技能)10.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人员,越需要更多地掌握概念技能。
11.越是处于基层管理人员,越需要更多地掌握技术技能12.泰勒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3.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
14.按照决策的性质不同,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15.战略决策具有长期性、方向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16.非程序化决策是对较少出现、不确定的、关系大的新问题的决策。
17.风险型决策指决策者无法确定发生哪种自然状态,但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18.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19.首因效应(先头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20.近因效应指在交往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21.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部从最高一级管理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组织等级。
22.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或控制的下级人数。
23.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24.经济人假设的核心是认为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25.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还包括人的社会需要。
26.激励包括三个方面的关键要素:需要、努力、组织目标。
27.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整理-第六章-管理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整理-第六章-管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4bcb80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6.png)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整理第六章管理知识第一节管理概述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高效的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一、主要管理理论及代表人物(一)古典管理阶段1.泰勒及其科学管理理论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代表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将管理由一种经验发展为一门学科),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其研究的主要是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进而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效率)。
他提倡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
其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1911)、《科学管理》(1912)。
泰勒使管理由经验发展为一门科学。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内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每项工作选择“第一流的工人”(将每个工人安排到与其相适应的岗位,这样他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实施标准化管理(想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挖掘工人潜力,这就需要将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进行归纳总结,腥草一种共性/规律性的东西,即标准化,这样在管理中就可以形成一种科学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就能将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工具和时间进行合理搭配,消除种种不合理因素,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共性的管理方法,再利用经验和技巧将其标准化,所有工人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工作,工作效率就能提高。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大家工作量的多少或贡献大小与工资匹配,提高工作积极性。
)”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改变劳资双方对彼此的态度,只有双方密切合作,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工人才能拿到更高的工资,资本家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主张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行职能工长制。
2.法约尔法约尔是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的是管理整个企业的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使用于其他各种组织,因而他的管理理论被叫做“一般管理理论”(因其理论不仅适用于一般企业,也适用于行政单位,具有普适性)。
公共基础知识考的什么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考的什么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bc6315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a.png)
公共基础知识考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招聘岗位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公共基础知识。
这些基础知识不仅仅是关于专业技能的培训,更多的是涵盖了一些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知识。
在各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考察的内容也各有不同,但大致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一直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的重点,考察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
2. 政治常识
政治常识也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考察以下方面:
•宪法和法律
•政治制度
•政党、政治组织等
•国家机构和职能
3.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原理、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等,考察的内容多为常识性问题和基础概念。
4.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不仅包括文学、艺术、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还可能涉及当代文化现象和热点问题。
5. 社会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考察的范围较广,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
6. 环境和科技常识
现代社会对环境和科技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也会考察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常识。
7. 社会生活和民生常识
社会生活和民生常识考察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如法律常识、医疗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总的来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旨在考察应试者对社会和国家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常识性问题的把握能力。
通过考察这些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检验其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知水平。
因此,对于准备参加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人来说,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1f3327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7.png)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的学科,它涉及到企业、组织或团队内部的决策制定、组织构建、团队协作、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各种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管理学提供了许多基础知识点,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管理挑战。
本文将对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一、管理概述1. 管理的定义和特点2. 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过程3. 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二、组织行为学1. 个体行为1.1 个体的特性与行为1.2 个体动机和满足1.3 个体决策和判断2. 组织结构与设计2.1 组织的基本结构类型2.2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2.3 组织的权责关系三、领导与决策1. 领导理论与风格1.1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1.2 领导风格的分类和影响1.3 领导力的培养和发展2. 决策理论与方法2.1 决策过程和决策环境的影响 2.2 决策方法和工具2.3 决策效果的评估和改进四、组织管理1. 组织文化与变革1.1 组织文化的形成和特点1.2 组织文化对管理的影响1.3 组织变革的原因和过程2. 组织绩效与控制2.1 绩效管理的目标和原则2.2 绩效评估与激励2.3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五、人力资源管理1. 招聘和选择1.1 人才需求分析和岗位描述 1.2 招聘渠道和方法1.3 选择与面试技巧2. 培训与发展2.1 培训需求分析和计划2.2 培训方法和评估2.3 发展和职业规划六、市场营销管理1. 市场分析与定位1.1 市场调研和竞争分析1.2 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1.3 品牌定位和市场定位策略2. 产品与价格管理2.1 产品开发和生命周期管理2.2 价格定价和策略2.3 产品与价格的协调管理七、战略管理1. 战略分析与规划1.1 环境分析和内外部要素评估1.2 企业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制定1.3 战略规划和执行2. 战略实施与控制2.1 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2.2 绩效评估和修正2.3 战略变化和适应以上只是管理学的一部分基础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管理挑战。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管理学效应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管理学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72fa068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16.png)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管理学效应
1.手表定律:不能同时秉持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
2.羊群效应:从众心理。
3.刺猬效应:领导与下属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创作关系。
4.鳄鱼法则:遭受损失时应及时止损。
5.破富效应:不良效应如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6.马太效应:两极分化。
7.二八法则:帕累托法则(最重要差防占整体20%)。
8.晕轮效应:成见/光圈/光环效应。
9.棘轮效应:消费习惯形成后具有不可逆生。
10.木桶理论:劣势部分的重要作用.墨菲定律--变坏的可能总会发生。
11.彼得原理:晋升到难以胜任的职位。
12.帕金森定律:机构臃肿,效率越来越低
13.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群体中每个竹体责任晓弱。
14.华盛顿合作规律:"三个和尚"的故事
15.幸存者偏差:只看到结果,没意识到过程,忽略了关键信息。
16.霍桑效应:当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17.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
18.酒与污水定律:坏的部分及时处理掉,否则会造成整体的巨大损失。
19.邻避效应:集体反对行为。
管理学的基础知识
![管理学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e18106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9.png)
管理学的基础知识
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理论:管理学包括了许多管理理论,如传统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等。
了解这些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管理过程和方法。
2.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关注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
它涉及到团队合作、领导力、决策过程、员工动机等方面的研究。
3. 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形式和层次结构,包括部门划分、职责和权力分配等。
组织设计是指设计和改变组织结构,以适应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环境变化。
4. 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通过利用技术和信息来支持管理活动的系统。
它包括了数据管理、信息流动和决策支持等方面。
5. 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制定和执行战略的过程。
它包括了环境分析、竞争战略、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估等方面。
6.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招聘、培训、员工福利、绩效评估、薪酬管理等方面。
它旨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并提高组织绩效。
7. 经济学基础:管理学的基础也需要了解一些经济学的知识,
如供需关系、成本分析、市场结构等。
以上是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的一些方面,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管理原理和方法。
全国公共基础知识真题-管理学基本原理
![全国公共基础知识真题-管理学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473b02195f312b3069a535.png)
全国公共基础知识真题-管理学基本原理(一)总论1.(2017山西大同)管理的核心职能是()。
A.沟通B.组织C.领导D.控制2.(2017山西阳泉)围绕组织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政府管理运行中属于()。
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3.(2014湖北)要确保“事有人做,人有事做;事得其人,人得其事”,需做好管理中的()工作。
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4.(2017湖北)三个市直机关部门联合执法,整治道路乱停乱放,在此过程中,需要行使行政职能,使这三个部门密切沟通,理顺关系,相互配合,做到行动步调一致。
这种行政职能属于()。
A.组织职能B.决策职能C.协调职能D.控制职能5.(2019河北)在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是()。
A.协调B.控制C.决策D.指挥6.(2017江西上饶)古人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里的“运筹帷幄”反映了管理的()职能。
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二)决策、计划7.(2018天津)计划的最显著特点是()。
A.预见性B.可行性C.理论性D.指导性8.(2017江西南昌)程序性决策被称为()。
A.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和定型化决策B.开关式决策和重复性决策C.旋钮式决策和开关式决策D.战略决策和旋钮式决策(三)组织9.(2017江西九江)某大型建工集团公司,每年在全国中标各种工程建设项目十余项,标的资金额大,工期长,技术标准要求较高,为管理分布在全国众多大小不一的工程项目经理部,根据管理学原理和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公司最适合采用下面哪一种组织结构形式?()A.直线职能制B.事业部制C.矩阵制D.指挥部制10.(2018江西上饶)在公共管理学中,非正式组织是指()。
A.人际互动中形成的非正式群体B.人际互动中形成的非正式规则C.未经上级批准的组织D.未得到社会承认的组织11.(2019湖北)当前信息技术支持下,在一定规模组织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变化趋势是()。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c6a393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7.png)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小编收集了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欢迎阅读。
1、管理的构成要素与性质主体: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
客体: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环境:管理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
目标:管理需要实现特定的目标。
职能:一般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职能。
实践: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管理的特性管理具有两重性。
所谓管理的两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基本活动及其功能。
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五职能说”。
(1)计划职能:管理活动中的预先筹划和安排。
特点: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2)组织职能: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目标的活动。
特点: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3)领导职能: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
特点: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公共道德)。
(4)控制职能: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
步骤:实施标准的确定、实际状况和偏差的测定、纠偏措施与对策的制定和实施。
4、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八个方面)、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两个方面)、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14项一般原则、韦伯把人类社会的权威划分为的三种基本类型、韦伯提出了现代行政体系的五个基本原则。
(1)科学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科学管理原理》。
其主要思想: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②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③实行标准化管理;④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⑤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⑥实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⑦使管理职能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职能工长制”;⑧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中常见十大原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中常见十大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1d1533a300a6c30c229fa1.png)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中常见十大原理【导语】常识是军转|军队文职|公安现役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为了帮助考生熟悉复习内容,中公教育军人考试网为您提供常识知识及模拟题,供广大考生学习。
1、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2、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4、鲇鱼效应: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
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62e7dc4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e.png)
选择题: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A. 生产力的合理组织
B. 生产关系的正确处理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正确答案)
D. 劳动关系的调整
下列哪项是管理的基本特征?
A. 目标性(正确答案)
B. 随意性
C. 无序性
D. 自发性
管理学中的“能级原理”主要强调的是什么?
A. 能力的差异与分工合作
B. 能力的平等与平均分配
C. 能力的层次与权力等级(正确答案)
D. 能力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下列哪项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
A. 领导(正确答案)
B. 决策
C. 规划
D. 控制
管理学中的“例外原则”是指什么?
A. 只关注特殊情况(正确答案)
B. 忽略常规事务
C. 事事都要过问
D. 常规与例外并重
下列哪项是管理学中“动力原则”的核心?
A.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正确答案)
B. 保持员工的稳定性
C. 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D.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在管理学中,“效益原理”主要关注的是?
A. 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正确答案)
B. 生产过程的优化
C. 市场需求的满足
D. 产品质量的提升
下列哪项不属于管理学中的基本原理?
A. 系统原理
B. 人本原理
C. 效益原理
D. 竞争原理(正确答案)
管理学中的“责任原理”要求管理者做到什么?
A. 明确职责,权责对等(正确答案)
B. 权力集中,统一指挥
C. 灵活应变,不拘一格
D.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分类-管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分类-管理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9b764e94b9d528ea81c77948.png)
管理常识1. 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 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 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 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5. 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 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 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1)以目标为中心;(2)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 激励理论分为三类:(1)需要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
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
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
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10. 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管理学必背知识点
![管理学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b3b275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0.png)
管理学必背知识点一、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是研究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的学科。
2. 管理的基本功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 管理的层次:高级管理、中级管理和基层管理。
4. 管理的特点:目标性、系统性、协调性、灵活性和科学性。
二、管理的过程1. 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和计划。
2. 组织:将资源合理配置,构建适应目标实现的组织结构。
3. 领导:通过影响和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达成。
4. 控制:监督和评估组织的绩效,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三、管理的理论1. 科学管理学: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管理,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2. 行为管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强调人性化管理。
3. 现代管理学:强调适应变化和创新,注重组织的学习和发展。
4. 质量管理学: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追求零缺陷和客户满意度。
5. 策略管理学:关注组织的长期发展方向和竞争优势。
6. 变革管理学:研究组织变革的过程和策略,强调管理变革的能力。
四、管理的技能1. 沟通技巧:有效地传递信息和理解他人的意图。
2. 决策能力:分析问题、制定决策方案并做出决策。
3. 领导能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达成组织目标。
4. 团队合作:协调不同成员的工作,实现协同效应。
5. 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内外部利益冲突。
6. 问题解决:识别和解决组织中的问题,改进工作流程和绩效。
五、管理的环境1. 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的文化、结构、人力资源和技术等内部要素。
2. 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法律等外部要素。
3. 不确定性环境:变动频繁、难以预测的环境,需要灵活应对。
六、管理的伦理1. 遵守法律法规:管理者应遵守国家和组织的法律法规,诚信经营。
2. 尊重员工权益:关注员工的权益和福利,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3. 社会责任:管理者应承担起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积极回馈社会。
七、管理的挑战1. 全球化竞争:面对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管理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管理能力。
公基管理学
![公基管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c969cc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6.png)
公基管理学
公共基础知识中的管理学主要涉及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职能、管理方法和管理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其中,系统原理是指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协调各个部分来实现整体目标;人本原理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责任原理要求明确各个管理层次和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效益原理则关注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涉及确定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组织职能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分配职责和协调工作;领导职能关注激励和引导员工,以实现组织目标;控制职能则涉及监督和调整组织的活动,以确保其按照计划进行。
管理方法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教育方法等。
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管理;经济方法利用经济手段来引导和激励行为;法律方法通过法律规范来约束和规范管理活动;教育方法则注重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管理伦理涉及管理活动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它关注管理者的道德责任、诚信、公平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强调管理者在决策和行为中应遵循道德准则。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中管理学的一些关键内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实际管理情境中做出有效决策和实施管理措施都非常重要。
管理学公共基础知识
![管理学公共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df6ce1914791711cc7917f6.png)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的管理学派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
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
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
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
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他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
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
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
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
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
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
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
公基常识的管理知识
![公基常识的管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37f815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a.png)
公基常识的管理知识简介公共基础知识是广大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体系,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在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公共基础知识中与管理相关的知识要点,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的概念公共基础知识是指社会中每个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管理工作中,公共基础知识对于决策、沟通、组织、协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基础知识在管理中的应用政治知识政治知识是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之一,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对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动向,保持政治敏感,做到政治合规。
法律知识在管理实践中,法律法规是管理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经济知识经济是管理的基础,管理人员需要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掌握基本的经济知识,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决策。
文化知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尊重多元文化,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
如何提升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听取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公共基础知识水平。
实践在管理实践中,管理人员应用学到的公共基础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交流与其他管理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心得,共同提升管理水平。
结语公共基础知识是管理工作的基石,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希望本文能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公共基础知识,提升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上就是关于公基常识的管理知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b5265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d.png)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公共基础知识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对于许多考试和日常知识储备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一些重点笔记,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政治1、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辩证法:包括联系、发展、矛盾等观点。
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提出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重要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法律1、宪法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民法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无效、可撤销等。
物权、债权、合同、侵权责任等。
3、刑法犯罪构成: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
刑罚种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4、行政法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三、经济1、微观经济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均衡价格。
消费者行为: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生产者行为:成本、收益、利润最大化。
2、宏观经济国民收入核算:GDP、GNP 等指标。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3、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公共基础知识》TXT复习版
![《公共基础知识》TXT复习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19dd1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2.png)
《公共基础知识》TXT复习版公共基础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多个领域。
对于许多考试和求职来说,掌握公共基础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政治方面,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事政治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世界,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为我们指明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时事政治更是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政策动态。
经济知识也是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观经济的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到宏观经济的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再到国际经济的贸易往来、汇率变动等,都需要我们有所掌握。
比如,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
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
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则分别规范了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
例如,了解合同法可以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熟悉劳动法能让我们在工作中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管理知识对于提高组织效率和个人能力有很大帮助。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决策方法、组织架构等内容,都可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懂得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有效地安排工作、协调资源。
人文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文化素养。
历史让我们知晓过去,从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中汲取营养;文学让我们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的思想情感;哲学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科技知识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到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再到生物技术的突破,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了解科技前沿动态,有助于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复习公共基础知识时,要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
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将各个领域的知识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中管理常识包含管理学常识和行政管理知识。
1.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1)以目标为中心;(2)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1)需要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
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
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
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它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组织文化的特点是:(1)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组织文化作用是整体的效用;(3)具有历史的连续性;(4)具有个体性;(5)具有创新性。
组织文化具有如下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创新功能;(5)约束
功能;(6)效率功能。
11.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
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
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即同级行政机关和每级行政机关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
1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是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
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
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
13.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等进行的管理。
它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
14.我国人事管理通常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
前者称为人事行政,后者称为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人事行政与企业人事管理两者的宗旨不同,企业人事管理以营利为主要宗旨,人事行为遵循市场规律;人事行政则以服务国家和社会大众为根本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15.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它决定和影响着其他行政领导制度。
16.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
它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17.行政文化是行政实践的精神成果,是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构成部分。
它内涵着特定时代的行政心理、行政道德和行政精神。
18.财务行政即财政,是行政管理的物质基础。
包括政府预决算管理、预算(政府)会计和审计等内容。
其中政府预决算管理是全部财务行政的中心环节和最重要内容。
政府预决算的内容包括:预算收支的种类、数量及收支性质和作用;各级政府处理财政收支问题时的关系;执行和实现收支计划的法定程序、具体措施和规章制度。
19.我国政府决定,从1996年起中央和地方的预算编制方式实行统一的复式预算制度。
复式预算是把国家同一预算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按性质进行划分,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使收支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的预算编制方式。
20.预算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是财政性资金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
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
21.行政执行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就是要贯彻公仆精神;(2)行政执行活动规范化;(3)遵守行政执行程序。
22.电子政务是基于Internet的电子状态中,政府利用电子通信技术对行政事务的管理。
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完成“三网一库”的政务信息化的基本架构。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
23.行政公共关系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
行政公共关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主体的权威性;(2)对象的复杂性;(3)传播的优越性;(4)目标的独特性。
24.市政规划包括商圈、住宅区的设立,交通、道路的改善,旧区改造,市政动迁等。
25.市政管理是政府负责管理本区的市政、环卫、园林绿化、公路、供水和城市排水。
26.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7.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8.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29.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30.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
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31.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
32.行政监督的特点:(1)行政监督主体的广泛性;(2)行政监督对象的特定性;(3)行政监督的法制性。
33.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有:确定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经常性原则。
34.行政监督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要检查各级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和政府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
具体作用有:预防作用、补救作用和改进作用。
35.一般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隶属关系和机关协作关系而产生的监督,它可以分为上下级之间的互相监督、主管监督和职能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