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__第二章__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与混合_(2)--梁斌_97-2003
流体流动化工流体流动方面的教学教材
流体流动化工流体流动方面的教学教材流体流动化工是一门涵盖流体力学和化工工艺两个学科内容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流体的流动规律、流动过程中的传热、传质、反应以及工业流体流动过程的工程设计等。
针对该学科的教学需要,本教材将从流体力学和化工工艺两个方面对流体流动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第一章引言1.1 学科概述1.2 教材内容和结构第二章流体力学基础2.1 流体性质2.1.1 密度、粘度、表面张力2.1.2 流体不可压缩性2.2 流体静力学2.2.1 压力、压强和压力头2.2.2 流体的压力传输和与固体的作用2.3 流体动力学2.3.1 流体流动的描述2.3.2 流体的流动速度和速度分布2.3.3 流体的流量和流速2.3.4 流体的动量守恒定律2.3.5 流体的能量守恒定律第三章流体流动模式3.1 层流流动和湍流流动3.1.1 层流流动的特点和判断条件3.1.2 湍流流动的特点和判断条件3.2 内部流和外部流3.2.1 内部流动的特点和应用3.2.2 外部流动的特点和应用3.3 层流管道和湍流管道3.3.1 层流管道流动的压力损失和能量损失 3.3.2 湍流管道流动的压力损失和能量损失第四章流体的传热与传质4.1 流体的传热机制4.1.1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4.1.2 流体的传热系数和传热方程4.2 流体的传质机制4.2.1 传质模型和传质速度4.2.2 流体的传质系数和传质方程4.3 流体传热与传质过程的计算和设计4.3.1 热传输和传热换热器的设计4.3.2 物质传输和传质装置的设计第五章流体流动的工程应用5.1 流体流动的测量技术5.1.1 流体流动参数的测量方法5.1.2 流体流动的实验技术和仪器5.2 流体流动的工程实例5.2.1 管道流动和泵的工程应用5.2.2 气体流动和风机的工程应用5.2.3 液体流动和搅拌器的工程应用第六章流体流动化工的前沿技术6.1 多相流动6.1.1 流体与固体颗粒的多相流动6.1.2 流体与气体的多相流动6.1.3 流体与液体的多相流动6.2 微尺度流动6.2.1 流体的纳米尺度流动6.2.2 流体的微观流动和微流体力学6.3 流体流动的计算模拟6.3.1 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6.3.2 流体流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第七章常用流体流动化工软件7.1 流体流动模拟软件7.1.1 FLUENT软件7.1.2 CFD++软件7.2 流体流动计算软件7.2.1 PIPENET软件7.2.2 PIPE-FLO软件第八章习题与案例分析第九章参考文献本教材通过从基础概念到实际应用的层次结构,全面介绍了流体流动化工的相关理论和工程应用。
反应器内流动与混合效率的关系
反应器内流动与混合效率的关系在化学工程和许多其他相关领域中,反应器是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的关键设备。
而反应器内的流动与混合效率之间的关系,对于反应的进程、产物的质量和产量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要理解反应器内流动与混合效率的关系,首先得明确什么是流动和混合。
流动,简单来说,就是物料在反应器内的运动方式和路径。
它可以是层流,即流体分层流动,各层之间相对平稳;也可以是湍流,流体的运动呈现出无规则的混乱状态。
混合则指的是不同物质在反应器内相互渗透、分散,达到均匀分布的过程。
流动状况会直接影响混合效率。
在层流状态下,由于流体的分层流动,物质之间的相互扩散相对较慢,混合效率较低。
这可能导致反应不均匀,部分区域反应过度,而另一些区域反应不足。
而在湍流状态下,流体的强烈扰动和无序运动使得物质能够更快地相互接触和混合,从而提高了混合效率。
反应器的结构和几何形状对流动和混合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反应器的尺寸、形状、进出口的位置和设计等都会改变流体在其中的流动路径和速度分布。
一个设计合理的反应器能够促进流体形成有效的湍流,增强混合效果。
例如,采用搅拌装置的反应器,通过搅拌桨的旋转,打破层流状态,形成湍流,使物料充分混合。
流动和混合效率还与反应体系的物理性质有关。
物料的粘度、密度、扩散系数等参数都会影响其在反应器内的流动和混合行为。
高粘度的物料流动相对困难,混合也更为不易;而低粘度的物料则更容易流动和混合。
反应条件同样对流动与混合效率产生作用。
反应温度、压力的变化可能改变物料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流动和混合。
此外,反应的速率也与流动和混合密切相关。
如果反应速率较快,就需要更高效的流动和混合来保证反应的均匀进行;反之,如果反应速率较慢,对流动和混合的要求可能相对较低。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流动与混合效率,常常会采用多种技术手段。
除了前面提到的搅拌装置,还可以利用喷射、环流等方式来改善流动状况。
同时,通过优化操作参数,如流速、搅拌速度等,也能够达到提高混合效率的目的。
9__第二章_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与混合--非理想流动__1_97-2003
△N
02 06 12 18 22 17 12 06 04 01
N
(1) 以时间 t 为横坐标,出口流中红色粒 子数为纵坐标,将上表作图如下:
(2)若以停留时间t为横坐标,N 1 为纵坐标
N t
作图,则每一个矩形的面积为△N/N,表示停 留时间为t→t+△t的物料占总进料的分率。
如果假定红色粒子和主流体之间除了颜色 的差别以外,其余所有性质都完全相同, 那么就可以认为这 100 个粒子的停留时 间分布就是主流体的停留时间分布。
跟踪某个质点在反应器中的运动路径和计 算其寿命或年龄没有实际意义,但了解大 量质点的停留时间分布,求得其统计平均 值对于预测反应器得实际转化率是有用的。
一、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
1.实验 在连续反应器内,如果在某一瞬间 (t = 0) 极快地向入口物流中加入 100 个红色 粒子,同时在系统的出口处记下不同时间 间隔流出的红色粒子数,结果如下表。
对于平推流反应器和全混流反应器,如果 微团间的混合达到完全混合,即呈分子均 匀状态,则可以按本章中有关公式计算。
几个概念
停留时间(寿命) 从流体质点进入反应器开始到离开反应器 为止,质点在反应器中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反应器出口处而言,指出口处的粒子。
年龄 从流体质点进入反应器后到离开反应器之 前的某一时刻所经历的时间——指整个反 应器内部而言,器内的粒子。
固体颗粒、液滴、气泡或分子团等尺度的物 料聚集体。每个微团是均匀的,微团之间的 混合状态可以分为三种。 ①微团之间达到完全混合,呈分子均匀程度; ②微团之间完全不混合,如固相加工反应; ③微团之间介于均匀混合和完全不混合之间, 例如液-液相反应。
宏观混合和微观混合的取样尺度是不同的 ,不能相提并论。
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与混合非理想流动
F ( ) 1 e
1 e
上述两表达式中已不包含 τ,故与全混流容
器的大小及流量无关,其分布曲线见图 。
E(t) 1/τ
F(t) 1.0
0
t
0
t
全混流的E(t)、F(t) 函数曲线
全混流的平均停留时间
t tE (t )dt t e dt
应器的管径较小、较长,物料在其中的流
速较快时,返混程度很小,此时可近似按
平推流进行分析与设计。
平推流反应器中所有物料质点的停留时间
都相同,且等于整个物料的平均停留时间。
采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平推流的停留时间分
布密度函数 E(t)
C(t)
C0 E(t)
t=0
t=0 t=0
t t tt
激励曲线
t
停留时间分布积累函数(阶跃示踪时)
C (t ) t / F (t ) 1 e C0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dF (t ) 1 t / E (t ) e dt
无因次时间表示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E ( ) E (t )
t
1
e
t
e
同样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是不同的返混造 成的。 不能直接用测定的停留时间分布来描述返 混的程度,必须借助于模型方法。
数学模型方法
分析器内复杂的实际流动状况,进行
合理的简化,通过数学方法来表述或关联 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关系,然后再 进行求解。
建立流动模型的基本思想: 根据实测的停留时间分布,假设一种流动 状态,令这种流动状态下的停留时间分布 与实测结果一致,并根据假设的流动状态 的模型参数,结合在其中进行反应的特征
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
停留时间: 停留时间:指物料质点从进入反应器开始,到离开反 应器为止,在反应器中的总停留时间,即物料质点的 寿命。是影响转化率的关键因素。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主要方法是采用应答技术。 即用一定的方法将示踪物加入反应器进口,然后 在反应器出口物料中检测示踪物的信号,以获得示踪 物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规律的实验数据。
二、返混及其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1、返混含义 、 专指不同时刻进入反应器的物料之间的混合,是 逆向的混合,或者说是不同年龄质点之间的混合。 间歇反应器中不存在返混; 理想置换反应器不存在返混; 理想混合反应器返混达到极限状态; 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存在不同程度的返混.
2、返混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 (1)返混带来的最大影响 最大影响是反应器进口处反应 进口处反应 最大影响 物高浓度区的消失或减低,即使得反应物浓度下 物高浓度区的消失或减低 降,产物浓度上升。 (2)这种浓度分布的改变对反应的利弊取决于 浓度分布的改变对反应的利弊取决于 反应过程的浓度效应。 反应过程的浓度效应。 (3)返混是连续反应器中的一个重要工程因素, 任何过程在连续化时,必须充分考虑 连续化时, 连续化时 必须充分考虑这个因素的 影响.
(2)流化床 由于气泡运动造成气相和固相都存在严重的返混。 为了限制返混,对高径比较大的,常在其内部装置横向 横向 挡板以减少返混; 挡板 对高径比较小的流化床反应器,则可设置垂直管 垂直管作为内 垂直管 部构件(横向纵向?) (3)气液鼓泡反应器 由于气泡搅动所造成的液体反向流动,形成很大的液 相循环流量。因此,其液相流动十分接近于理想混合。 ①放置填料 设置多孔多层横向挡板, ②设置多孔多层横向挡板,把床层分成若干级 ③设置垂直管
三、降低返混程度的措施 1、返混对反应器的意义 、 (1)对反应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返混对反应不利的情况下,要使反应过程由 间歇操作转为连续操作时,应当考虑返混可能造成 的危害。 (2)在工程放大中产生的问题 放大后的反应器中流动状况的改变, 放大后的反应器中流动状况的改变,导致了 返混程度的变化,给反应器的放大计算带来很大 返混程度的变化 的困难。
第二章 化学反应器中的混合现象
14
2. 全混流反应器与平推流反应器串联
(1) 自催化反应,提高反应器的生产强度 (2) 平行-串联反应,提高目的产物的选择性
3. 分段(分批)进料反应器
平行反应:
1 A B P 2 A B S
nA1 nA 2 nB1 nB 2
为提高目的产物的选择性,需要提高反应物A的浓度,降低反应物B浓度
2016/7/17
版权所有, By 曹志凯, 厦门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
13
2.2.2 理想反应器的组合和操作方式的选择
对某些反应,返混的利弊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不同, 适宜的反应器型式、操作方式和加料方式有利于调节 反应器内的浓度和温度分布,适合特定的反应。 常见的反应器组合及加料方式: 1. 全混流反应器串联
k21=k2/k1
CSTR与PFR比较,反应物A和产物R浓度有
CA, PFR CA,CSTR CR,PFR CR,CSTR
因此,CSTR的选择性总是小于PFR
如图示,k21>>1时,两种反应器的选择性 差别趋小,但在高转化率下选择性很差。 当k21<<1时,两种反应器的选择性差异 较大,但在高转化率下选择性仍能保持 较高。
17
方案1
对动力学具有自催化反应特征的反应过程,采用 PFR一定要有循环流,
VR (1 R)Q0C
xAf A0 Rx Af 1 R
dxA ( A )
循环比R=0.56时,反应器所需的体积最小
VR 1.21m3
2016/7/17
版权所有, By 曹志凯, 厦门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
根据反应的特征全面分析返混的利弊是决定反应器的选型的操作方式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222理想反应器的组合和操作方式的选择对某些反应返混的利弊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不同适宜的反应器型式操作方式和加料方式有利于调节反应器内的浓度和温度分布适合特定的反应
生物反应器的流体动力学分析
生物反应器的流体动力学分析在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生物反应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设备。
它为生物细胞或微生物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和代谢环境,以实现各种生物过程,如发酵、细胞培养等。
而要理解和优化生物反应器的性能,对其内部的流体动力学进行深入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反应器中的流体动力学现象非常复杂,涉及到流体的流动、混合、传质和传热等多个方面。
首先,流体的流动模式直接影响着细胞或微生物在反应器内的分布和停留时间。
不同的流动模式可能导致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不均匀供应,从而影响生物反应的效率和产物质量。
例如,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如果搅拌不均匀,可能会出现局部的死区,导致细胞生长不良。
混合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良好的混合可以确保反应器内各部分的温度、pH 值、营养物质浓度等保持均匀,为生物反应创造稳定的条件。
如果混合不充分,就会产生浓度梯度,影响细胞的代谢和产物的生成。
传质过程在生物反应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氧气从气相向液相的传递以及营养物质从液相向细胞的传递,都直接关系到细胞的呼吸和生长。
传质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流体的流动状态、界面面积和浓度差等因素。
传热同样不可忽视。
生物反应通常会产生或吸收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将热量传递出去或供应进来,反应器内的温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物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
为了研究生物反应器中的流体动力学,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是一种常用的工具。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可以预测反应器内的流场、浓度场和温度场等,从而为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类型的生物反应器具有不同的流体动力学特点。
例如,搅拌式生物反应器通过搅拌桨的旋转来促进流体的流动和混合。
搅拌桨的类型、转速和安装位置都会对流体动力学性能产生影响。
桨叶的形状和尺寸决定了搅拌所产生的流型和剪切力,而转速则直接影响着混合的程度和能量消耗。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则利用气体的上升来驱动流体的循环。
反应器操作与控制基础知识—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
非理想流动
非理想流动模型
理想流动模型
换流动模型
非理想流动模型
非理想流动模型
一是由于反应器中物料颗粒的运动(如搅拌、分子扩散等)导致与主 流体流动方向相反的运动;
二是由于设备内部结构特点造成的各处速度的不均匀性。
例如:设备的两端、挡板等易产生死角; 反应器内因催化剂或填料装填不均匀易造成沟流或短路; 直径较大的鼓泡塔或釜式反应器内易造成循环流等。
反应器内浓度变化
理想置换流动模型
理想混合模型 全混流模型
理想混合流动模型
所有空间位置物料的各种参数完全均匀一致, 而且出口处物料性质与反应器内完全相同
理想混合流动 模型特点
搅拌十分强烈的连续操作搅拌釜式反应器中 的流体流动,可视为理想混合流动。
②所有物料质点在反应器中都具有相同的停留时 间,且等于物料通过反应器所需的时间;
③垂直于物料流向的任一截面上,所有的物系参 数都是均匀的,亦即任一截面上各点的温度、 压力、浓度和流速都相等。
理想置换流动 模型特点
理想置换流动模型
长径比较大和流速较高 的连续操作管式反应器中的流 体流动可视为理想置换流动。
横向分割
挡网
流化床反应器
挡板
非理想流动模型——降低返混的措施
纵向分割
垂直构件
流化床反应器
《化学反应器操作与控制》
理想流动模型
理想流动模型
理想流动模型——一、分类
理想置换流动模型
理想混合流动模型
理想流动模型
理想流动模型——二、特点
理想置换模型
平推流模型
活塞流模型
理想置换流动模型
①在定态情况下,所有分子的停留时间相同,浓 度等参数只沿管长发生变化,与时间无关。
化学反应工程(梁斌)习题答案
• r=k+θApB
• r=k+KApApB/(1+KBpB+KAPA)
习题2.10
• (4) 机理: B+σBσ CσC+σ
• A+Bσ Cσ (控制步骤)
• kaBpBθv-kdBθB=0 θB=KBpBθV
• r=k(pApB-pc/K)/(1+KApA+KBpB+KcPc)2
• k=k+KAKB
K=k+KAKB/(k-KC)
习题2.10
• (2) 机理:A+σ1Aσ B+σ2Bσ2 Aσ1+Bσ2Cσ2+σ2 (控制步骤) Cσ2C+σ2
• kaApAθv1-kdAθA=0 θA=KApAθV1 • θA+θV1=1 θV1 =1/(1+KApA) • θB=KBpBθV2 θC=KCpCθV 2 • θB+θC+θV2=1 θv2=1/(1+KBpB+KCpC)
k1t
CB0
1 CA0
ln
CB0 CA0x
(1 x)CB0
• x=0.418 乙醇转化率: (CB0-CA0x)/CB0=0.839 • (3) 平衡转化率
rA k1CA0 (1 x)(CB0 CA0 x) k2 (C p0 CA0 x)CA0 x 0 • xe=0.5465
等温恒容不可逆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习题2.5
CNO
PNO RT
CO 2
PO2 RT
rA
kcCNO2CO 2
kc
PNO RT
2
Hale Waihona Puke PO2 RTkc RT
8__第二章__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与混合97-2003
三、全混釜与平推流反应器的比较 1.浓度、转化率、速率曲线的比较 全混釜中返混最大,釜内反应物浓度处于最
低浓度操作,相应的转化率和速率也较低。
平推流反应器中反应物浓度处于高浓度操作
,转化率和速率也较大。
结论:达到相同转化率,全混釜体积较大, 平推流反应器体积较小。
CA
1 xA t 0 t -rA 0 t
1-xA 图2.5-1 N 级反应在简单反应器中性能比较
1. 不可逆反应,级数 n>0 转化率 xA 较小时, VC/VP→1,平推流反
应器的体积与全混釜的体积相差不大。
随转化率 xA 增大,反应物浓度变化增大,
达到相同的转化率,VC/VP 比值增大;
级数 n 的增大,达到相同的转化率,两种 反应器的 VC/VP 比值增加得更大。
表2.5–1 串联釜数N和转化率 xA 的关系(kτ = 2)
串联釜数 N 转化率 xA 串联釜数 N 转化率 xA
1 2 3
0.67(CSTR) 0.75 0.78
5 ∞
0.81 0.87(PFR)
四、各类反应器的体积比较 1. 级数 n > 0 VB ≥ VP ≤ VN < VC 2. 级数 n = 0 ,各类 反应器具有相同的 性能。 3. 反应级数 n < 0, 1 rA
全混釜(CSTR) 釜内各处浓度相同,总选择性等于瞬时选择性。
CP CP 0 rP S P sP C A 0 C A ( rA )
多釜串联(N-CSTR) 各釜的分选择性与总选择性的关系:
s1 (CA0 CA1 ) s2 (CA1 CA2 ) sN (CAN 1 CAN ) SP (CA0 CAN )
四、串联N–CSTR与PFR的性能比较
理想流动反应器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
长径比较大和流速较高的连续操作管式反应器中的流体流
动可视为理想置换流动。
理想混合流动模型
含义:理想混合流动模型也称为全混流模型。反应物料以稳
定的流量进入反应器,刚进入反应器的新鲜物料与存留在其中
的物料瞬间达到完全混合。反应器内物料质点返混程度为无穷 大。
特点:所有空间位置物料的各种参数完全均匀一致,而且出 口处物料性质与反应器内完全相同。
在工程放大中产生的问题 由于放大后的反应器中流动状况的改变,导致了返混程度 的变化,给反应器的放大计算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分析 各种类型反应器的特征及选用反应器时都必须把反应器的返混 状况作为一项重要特征加以考虑。
降低返混程度的措施
降低返混程度的主要措施是分割,通常有横向分割和纵向分 割两种,其中重要的是横向分割。
理想流动
非理想流动
理想流动反应器的分类和应用
反应器内流体的流动特征主要指反应器内反应流体的流动状 态、混合状态等,它们随反应器的几何结构和几何尺寸而异。 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不仅存在浓度和温度的分布,而且还存在流
速分布。这样的分布容易造成反应器内反应物处于不同的温度和浓
度下进行反应,出现不同停留时间的微团之间的混合,即返混。
生产,反而有可能导致生产能力的下降或反应选择率的降低。
降低返混程度的措施
返混对反应器的意义
对反应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返混对反应不利的情况下,要使反应过程由间歇操作转 为连续操作时,应当考虑返混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反应器的 型式时,应尽量避免选用可能造成返混的反应器,特别应当注
意有些反应器内的返混程度会随其几何尺寸的变化而显著增强。
推流。
练 习
理想流动模型分为两种类型,即________和_________ 返混专指________进入反应器的物料之间的混合 说明下列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 间歇反应器中返混为_____, 理想置换反应器返混为_______
食品工程原理_冯骉_第二章衡算方程
=1300-580-(750-290)=260kJ/kg P=qmws=5×260=1300kW 两种解法结果一致。
第二节 通用的总衡算方程
一、通用总质量衡算
任意形状控制体,总体积为V, u 控制面的总面积为S。任取一
在无物料损失的情况下,对于稳态过程,应有:
m
n
qm1i qm2 j
i 1
j 1
m
n
qm1i w1iA qm2 j w2 jA
i 1
j1
解简单流动系统质量衡算问题的步骤: (1)画出过程框图,标出物料的名称、物料量、组分浓 度、温度、密度等; (2)选择计算基准; (3)列物料衡算方程,对每一种组分均可作物料衡算, 然后解此方程组。
态形式分离出来,故排空气中无甲醇,且过程无副反应。
排空的摩尔流量为净进料摩尔流量的10%。生产过程维持
稳定状态。试计算:(1)甲醇在产物中的摩尔流率与净
进料的摩尔流率之比;(2)循环气的组成。
净进料 qn1
循环气 反应器
排空 qn2’
分离器
纯甲醇
解:(1)在稳态下,dn/dq=0
qn2
故得:
qn2+qn2’-qn1=R=R甲醇+RCO+R氢
选甲醇为基准物质,根据反应方程:
R=R甲醇+RCO+R氢=R甲醇-R甲醇-2R甲醇=-2R甲醇 对甲醇作质量衡算:
qn2x2甲醇+qn2’x’2甲醇-qn1x1甲醇+dn甲醇/dq=R甲醇
由于进料及排空气中不含甲醇,故:x’2甲醇=0,x1甲醇=0。
在稳态下,dn甲醇/dq=0。产物为纯甲醇,x2甲醇=1
化学反应工程梁斌习题答案
化学反应工程(梁斌)习题答案化学反应工程是研究和优化化学反应过程的学科,涉及到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传质和传热等方面。
在化学工程中,反应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产量和能源消耗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化学反应工程的习题及其答案:1. 对于以下反应:A → B + C,饱和蒸汽中的A浓度为0.1 mol/L。
在一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反应速率常数k为0.02 min^-1。
求当反应器长度为10 m时,反应程度的变化。
答案:反应程度可以通过反应物的浓度变化来表示。
根据连续流动反应器的质量平衡方程,可以得到:dC/dL = -kCA其中,C为B的浓度,L为反应器长度,CA为A的浓度。
将该方程进行积分,得到:∫dC/C = -k∫dLln(C/C0) = -kL其中,C0为初始反应物A的浓度。
代入相关数值,可以得到反应程度随反应器长度的变化。
2. 某一反应的活化能为50 kJ/mol,温度升高10 K时,反应速率增加2倍。
求该反应在298 K时的速率常数。
答案:根据阿累尼乌斯方程,可以得到:k1/k2 = exp[(Ea/R) * (1/T2 - 1/T1)]其中,k1和k2分别为温度T1和T2下的速率常数,Ea为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
代入相关数值,可以求得该反应在298 K时的速率常数。
3. 某一反应的反应速率方程为r = kCACB。
当CA = 0.1 mol/L,CB = 0.2 mol/L时,反应速率为0.05 mol/(L·min)。
求该反应的速率常数。
答案:根据反应速率方程,可以得到:r = kCACB代入相关数值,可以求得该反应的速率常数。
6 第二章 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与混合 (1)--梁斌 97-2003
(2)反应器体积的计算:
最终转化率为0.80时,反应时间为8.50hr,
2400 每小时已二酸进料量 0.684kmol / hr 24 146
FA0 0.684 0 171L / hr CA0 0.004
每批生产时间 = 反应时间 + 非生产时间
= 9.5 hr
反应器体积 VR = ν0t = 171×9.5 = 1630 L = 1.63 m3 考虑装料系数,故实际反应器体积:
适用于经济价值高、批量小的产物,如药
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等的生产。
一.间歇釜式反应器传递特性(装置特性)
(1)反应期间,与外界封闭,没有进出物料。 (2)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是相同的,经 历的反应时间也是相同的。
(3)反应器内物料达到充分混合,任一时间物
料在器内各处的参数(温度、浓度、转化率)
相等,可排除物质传递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基本方程?物料衡算方程?热量衡算方程????????????????????????某组分某组分某组分某组分流入量反应量累积量流出量??????????????????????????????????????????????物料传递给物料物料物料的带入带出累积环境的反应热热量热量热量热量?动量衡算方程?在列出上述基本方程时需要知道动力学方程和流动模型
程进行物料衡算。
2.2.1 间歇釜式反应器
Batch Reactor(BR)
1.间歇式(又称分批式)操作,是指反应物料
一次性投入反应器内,而在反应过程中没 有物料进入反应器,也无物料排出,待反 应达到要求的转化率后,再全部放出反应 物料。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是相同 的,经历的反应时间也是相同的。
动量衡算方程
反应器设计中的流动与混合研究
反应器设计中的流动与混合研究在化学工程和相关领域中,反应器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其中,流动与混合现象对于反应器的性能和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深入研究反应器中的流动与混合,对于优化工艺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降低能耗和成本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流动现象在反应器中表现多样。
首先,有层流和湍流这两种常见的流动状态。
层流时,流体的流动呈现出平稳、有序的特点,流线平行且规则。
而湍流则充满了随机性和混沌,流线紊乱交织。
不同的流动状态会直接影响反应物的传递和混合效果。
在反应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流动对反应进程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需要均匀反应环境的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的高速或低速流动区域,可能导致反应物分布不均,从而影响反应的选择性和转化率。
混合现象在反应器中同样不容忽视。
良好的混合能够确保反应物迅速均匀地分布在反应空间内,促进分子间的碰撞和反应的进行。
混合过程可以分为微观混合和宏观混合。
微观混合侧重于分子尺度上的均匀性,而宏观混合则更关注较大尺度上的物料分布。
为了实现有效的混合,工程师们通常会采用各种手段。
例如,通过优化反应器的内部结构,如增加挡板、设置搅拌装置等,来改变流体的流动路径和速度分布,从而提高混合效果。
在实际的反应器设计中,流动与混合往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比如,流动状态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混合的程度和速率,而混合效果的优劣又会反过来影响流动的特性。
研究反应器中的流动与混合,离不开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
实验研究可以直接获取实际的流动和混合数据,但往往受到实验条件和测量手段的限制。
数值模拟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实验的局限性,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求解方程组,预测反应器内的流动和混合情况。
常见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等。
然而,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数值模拟,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相互验证和补充,以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不同类型的反应器,其流动与混合特性也有所不同。
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
停留时间: 停留时间:指物料质点从进入反应器开始,到离开反 应器为止,在反应器中的总停留时间,即物料质点的 寿命。是影响转化率的关键因素。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主要方法是采用应答技术。 即用一定的方法将示踪物加入反应器进口,然后 在反应器出口物料中检测示踪物的信号,以获得示踪 物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规律的实验数据。
2、特点:所有空间位置物料的各种参数完全均匀一致,而且出口 处物料性质与反应器内的物料性质完全相同。但物料质点在理想 混合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参差不齐,存在停留时间分布。
3、反应器内浓度变化
4、搅拌十分强烈的连续操作搅拌釜式反应器中的流体流动可视为 理想混合流动。
2.2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性质 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性质
2.1
理想பைடு நூலகம்动模型
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模型是针对连续过程而言 针对连续过程而言的。 针对连续过程而言 一、理想置换流动模型 1、含义:理想置换流动模型也称作平推流模型或活塞流模型。与流动方 向相垂直的同一截面上各点流速、流向完全相同,即物料是齐头并肩向 前运动的。
2、特点:在定态情况下,所有分子的停留时间相同,浓度等参数只沿管 长发生变化,与时间无关。所有物料质点在反应器中都具有相同的停留 所有物料质点在反应器中都具有相同的停留 时间。 时间。
练习
1、理想流动模型分为两种类型,即________和_________ 2、返混专指________进入反应器的物料之间的混合 3、说明下列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 间歇反应器中返混为_____, 理想置换反应器返混为_______ 理想混合反应器返混为____, 非理想流动反应器返混为_____ 4、返混带来的最大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返混对反应来说是有害的,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抑制。 6、降低返混程度的主要措施是______,通常有________和 ________两种,其中重要的是__________。 7、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为减少返混,工业上常采用________ 的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A0
1 k
i 1
N
i i
若各釜的温度或体积相等,即:
k1 k2 ki , 1 2 i
则:
CAN
C A0 1 , xAN 1 N N (1 k i ) (1 k i )
(2)二级反应 以上面方法,可以推出:
CAi
第 i 个反应器物料衡算:
x Ai VRi dxA c A0 xAi1 (r ) FA0 A i
N个平推流反应器串联:
N VRi VR1 VR 2 VRN VR FA0 i 1 FA0 FA0 FA0 FA0
x A1
0
x A 2 dx x AN dxA dxA A x AN 1 ( r ) (rA )1 xA1 (rA ) 2 A N
2.3
组合反应器
Multiple-Reactor System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组合反应器的传递特性;
2.掌握组合反应器的设计方程和操作方程; 3.掌握组合反应器的选型及操作方式选取。
教学重点、难点
1.组合反应器的设计方程、操作方程及其计
算;
2.组合反应器的选型、操作方式及优化。
• 为了适应不同反应的要求,有时采用相同或
FA0, CA0 V0
xA1
xA2
xAn-1
xAn
N 个平推流反应器串联操作,设 N 个平
推流反应器的出口转化率分别为
x1、x2、、xN。
第一个反应器物料衡算:
x A1 dx VR1 A cA0 0 FA0 (rA )1
第二个反应器物料衡算:
x A 2 dx VR 2 A cA0 x A1 (r ) FA0 A 2
1 1 4k i CA.i 1 2k i
达到指定转化率反应
器总体积随釜数 N 增加
而减少。
釜数总成本费用与釜
数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N=4 ,总费用最少。釜 数N 增加,生产操作的 难度和费用也增加。因 此串联釜数的最优选择 一般不超过4。
总 成 本 费 用
0 1
2 3 4 5 反应器个数
不同型式的简单反应器的各种组合。
• N个全混流釜式反应器的串联操作,可以减
少返混的影响,提高反应深度(转化率)。 • 并联操作可以提高生产能力(产量)。 • 循环反应器可使平推流反应器具有全混流 的某些特征。
理想反应器的不同组合型式
2.3.1 平推反应器的串联操作
N 个平推流反应器的串联操作,如下图:
各釜之间不存在返混,故总的返混程度小于
单个全混釜的返混。 CA0 (-rA)
τ1
τ2
xA1 xA2
τi
τN-1
τN
xAN-1 xAN
2.解析法计算出口浓度或转化率
(1)一级反应 第1个釜的出口浓度:
C A0 C A1 C A0 1 , C A1 k1C A1 1 k11
第2个釜的出口浓度:
结果稍大,重新假设 τi = 3.14h,求得: cA1=2.202kmol· -3 m cA2=1.437kmol· -3 m cA3=1.037kmol· -3 m cA4=0.798kmol· -3 m 基本满足精度要求。
VRi V0 i 0.171 3.14 0.537m V0 4 0.537 2.15m
0.0154 0.004 11970 s 3 (9.92 10 ) 0.004 0.024
所以,两个全混釜串联,总的反应时间为 : τ总 = 2×11970 = 23940 秒
2.3.5 循环反应器(Recycle Reactor)
前面已介绍过平推流反应器的主要优点是 没有返混,因此,在同样的转化率下反应 器体积最小。 在工业上却经常把部分产物循环送至反应 器入口。此类反应器称为循环反应器,见 图。
图 釜数对总费用的影响
例2-8 条件同例1-3的醇酸树脂生产,若采用 四釜串联的全混釜,求己二酸转化率为80% 时,各釜出口己二酸的浓度和所需反应器的 体积。 已知
rA 1.97 10 C ACB V0 0.171m / h
3
3
C A0 CB 0 4kmol / m x Af 0.8
将 CA2 和 CB2 值代入式 (A) 和 (B) 得:
0.08 C A1 C A1 0.004 C A1 (0.02 C A1 ) 0.004 0.024
整理得: CA13 +0.016CA12 +1.6×10–5CA1 – 0.768×10–5 = 0 利用牛顿迭代法解得: CA1 = 0.0154 kmol/m3
对于 N 釜串联操作的系统,总空时:
1 2 N
釜与釜之间不存在返混,所以总的返混程
度小于单个全混釜的返混。τ 小于单个全
混釜达到相同转化率 xAN 时的空时。
CA0 ( xAN xA0 ) 1 2 N (rA ) N
• 图解法原理 • 联立并解基础设计式和动力学方程
( rA )
1
i
(C A,i C A,i 1 )
(rA ) k f (C A )
(-rA)
-1
f (CA)
CA
CA0
CA
(-rA)
f (CA)
-1/ cA3 cA2 cA1 cA0
cA
图解法的一般过程
(1)作 (-rA)~CA曲线图; (2)作斜率为 -1/τ的直线图,截距为CA,i-1,它与
(-rA) = k f (CA) 曲线的交点是[CA, i,(-rA)i];
(3)从第一个反应器开始,由横轴点 CA,0 作一斜
率为 -1/τ1 的直线与 (-rA) = k f (CA) 的曲线相
交,交点的横坐标为 CA,1;
(4)依次作直线与曲线相交,可求出以后各
个反应器的反应速度和出口浓度,直到获 得给定的出口浓度为止。 (5)若得出n条斜线,则表示n个釜串联。 对于非一级反应,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处 理。 作图法对于复杂反应是不适用的。
FA0 (1 xA,i 1 ) FA0 (1 xA,i ) (rA )i VRi
整理得:
FA0 xAi 0CA0 ( xA,i xA,i 1 ) VRi (rA )i (rA )i
或:
xA,i xA,i 1 VRi i xAi (3-14) FA0 CA0 (rA )i (rA )i
0
VR
c A0
xA
0
dxA (rA )
若干个平推流反应器并联操作,要使最终转
化率达到最大或使反应器总体积最小,前提
条件是要尽可能减少返混,而只有当并联各
支路之间的转化率相同时没有返混。
如各支路的转化率不同,就会出现不同转化
率的物流相互混合,即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
的混合,就是返混。
并联操作要满足: 1
若每个反应器内的温度相同,则(-rA)也相 同,有:
x AN dx VR A c A0 0 FA0 (rA )
结论: N 个平推流反应器串联操作,其总体积为
VR,则其最终转化率与一个具有相同体积
( VR )的单个平推流反应器所能获得的转
化率相同。
单个平推流反应器可以拆分为 N 个平推流 反应器串联操作,只要满足两者的所到达 的转化率相同,即可。
例题2-9 苯醌和环戊二烯在 298 K 下进行液
相加成反应: A+B→P (–rA) = kCACB k = 9.92×10–3 m3/(kmol· s)
反应在两个等体积串联的全混釜进行,环戊 二烯和苯醌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0.1 kmol/m3 和 0.08 kmol/m3, 求苯醌的转化率为95% 时, 两釜总的反应时间为多少?
2 或
VR1 VR 2 FA1 FA 2
例2-7 平推流反应器按下图进行并联、串联
操作,求总进料流中进入支线 A 的分率为 多少?
V=40L 支线 A V=40L
进料流
出口流
支线 B V=20L V=20L
解:支线A: VA= 40 + 40 = 80L 支线B: VB= 20 + 20 = 40L 两支线转化率相同,则:
或
VR1 VR 2 FA1 FA 2
2.3.4
多釜串联反应器
2.3.4
多釜串联
各釜均能满足全混流假设,且认为釜与釜 之间没有返混,也不发生反应。 FA0 xA0
FA1
FA2 FAi-1 xAi-1
FAi FAN-1 FAN
xAN-1
V1 xA1
V2 xA2
Vi xAi
Vn xAN
CA
CA0 CA1 CA2 CA3
3
解:要求第四釜出口转化率为80%,即
CA4 CA0 (1 xAf ) 4 (1 0.8) 0.8kmol / m3
以试差法确定每釜出口浓度 设 τi = 3h代入
CAi
1 1 4k i CA,i 1 2k i
• 由cA0 求出cA1 ,然后依次求出cA2 、 cA3 、 cA4,看是否满足cA4=0.8的要求。将以上数 据代入,求得:cA4=0.824 kmol· -3 m
C A0 CA1 CA2 CA1 2 , CA2 k2C A 2 1 k2 2 (1 k11 )(1 k2 2 )
依此类推,可求出第n个釜的出口浓度为:
C AN
C A0 (1 k1 1 )(1 k2 2 ) (1 k N N )
• 如图,反应器入口处反应物的浓度为:
循环料
新鲜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