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程论第二章作业

合集下载

课程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教学论第二章
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世界上最早的内容是原始社会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就是儿童学习的内容。比如:采摘、织布、打猎、耕作等。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学校诞生之后,教育内容从生活和劳动中分离出来,我国主要以乐教和孝的教育为主;西方主要以军事、体育、政治等教育为主。
古希腊:“七艺”
“四艺”: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
中世纪以后,教会垄断了教育,神学是学校的主导课程,《圣经》是最基本的教材。
四、现代课程的形成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得到广泛发展,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
(一)17——18世纪现代西方学校课程正式形成的原因:
第一: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工业革命成为促进课程现代化三姑重要的社会动力。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和阶段性受到了挑战。
应用目标:了解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
难点
课程的概念、课程定义的相关概念、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作业与思考题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一)从词源来追溯课程的内涵
我国“课程”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说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从我国古籍记载看,“课程”一词既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顺序和时间。教育学上讲的“课程”,严格的说是“学校课程”。
课程以自然学科为主
赫尔巴特认为:制定课程需考虑两部分,人的知识和物的知识。
2、19实际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发表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整理了“全面发展教育”课程表,确立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地位。

永州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7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教学设计

永州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7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教学设计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1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2.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栏目,有一个“快算二十四”的趣味题,现在给出1~13之间四个自然数,将这四个数(只能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可加括号,使其结果等于24,如:对1、2、3、4可作运算“(1+2+3)×4=24”或“1×2×3×4=24”.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你能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两种不同的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吗?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计算: (1)(12-57-25)×70;(2)(-2)×(-127)×(-212)×79.解析:(1)可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来简化计算;(2)可以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简化计算.解:(1)原式=12×70-57×70-25×70=35-50-28=-43;(2)原式=-(2×52×97×79)=-5.方法总结:运用乘法交换律或结合律时要考虑能约分的、凑整的和互为倒数的数,要尽可能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要注意符号,以免发生错误. 探究点二: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计算:3.94×(-47)+2.41×(-47)-6.35×(-47).解析: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可简化计算.解:原式=(-47)×(3.94+2.41-6.35)=(-47)×0=0.方法总结:如果按照先算乘法,再算加减,则运算较繁琐,且符号容易出错,但如果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则可使运算简便. 探究点三: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实际应用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驶了全程的13,再行驶多少千米就可以到达中点?解析:把两地间的距离看作单位“1”,中点即全程12处,根据题意用乘法分别求出480千米的12和13,再求差.解:480×12-480×13=480×(12-13)=80(千米).答:再行80千米就可以到达中点.方法总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要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学生经历积极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总结得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整个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师适当点评,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2课时方位角理解方位角的意义,掌握方位角的辨别与应用.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海上缉私艇发现离它500海里处停着一艘可疑船只,现请你确定缉私艇的航线,画出示意图.A·可疑船B·缉私艇先分组讨论,再由各组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展示并描述本组讨论的路线图.二、探究新知师: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的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规律.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北偏东45°”“北偏西45°”或者“南偏东45°”“南偏西45°”,分别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三、巩固新知教师出示教材例4.学生讨论后交流完成,然后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教师注意讲解过程中要给学生明确思路和方法.说明:先任选一点作为当前货轮的位置,然后依据题意再用量角器画射线,要注意两点:一是先从正南或正北方向作角的始边;二要分清东南西北,理解偏东、偏西的意义.巩固练习灯塔A在灯塔B的南偏西60°,A,B两灯塔相距20海里,现有一艘轮船C在灯塔B 的正北方向、灯塔A的北偏东30°方向.试画图确定轮船的位置.(每10海里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学生讨论交流,然后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看一看,学生是否掌握例4当中的方法,同时本题中又增加一定的难度,使学生体会测量也是数学求值的一种手段.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习题4.3第8,12题.对于方位角的确定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但也需要注意一些小的细节方面,如:有一些学生容易忘记方位角度的确定必须以正北或正南方向为角的始边.本课创设了确定船只方位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可以活动的特点,通过不断地改变可疑船只的位置,既可让学生描述不同方向的物体的方位,又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广阔空间.乘法公式(2)教学设计思想因为乘法公式实际上是整式乘法的特殊情况,因此,呈现方式是直接推演.所以本节教学过程以学生做自主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补充讲解.乘法公式有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两部分,本节课讲解完全平方公式.首先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然后引入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接着从几何背景更为形象地认识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最后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完全平方公式,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记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说出它的几何背景2.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3.提高进一步地掌握、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完全平方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进一步发展符号(字母)的识别运用能力和推理能力2.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及理解,养成思维严密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在灵活运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学生探索与老师讲解相结合.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理解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教学过程设计看谁算得快(1)(x+2)(x+2)(2)(1+3a)(1+3a)(3)(-x+5y)(-x+5y)(4)(-m-n)(-m-n)相乘的两个多项式的项有什么特点?它们相乘的结果又有什么规律?引例:计算,学生活动:计算,,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或合并为: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教法说明】看谁算得快部分,一是复习乘法公式,二是找规律,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特征.证明:(a-b)2=[a+(-b)]2=a2+2a(-b)+(-b)2=a2-2ab+b2公式特征:(1)积为二次三项式;(2)积中两项为两数的平方和;(3)另一项是两数积的2倍,且与乘式中间的符号相同.(4)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数,单项式和多项式1.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放中央.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 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 ___________Ⅲ的面积为 ______________,Ⅰ、Ⅱ、Ⅳ的面积和为 ______________,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 ___________.分别得出结论: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例题(1)引例:计算教师讲解:在中,把x看成a,把3y看成b,则就可用完全平方公式来计算,即【教法说明】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2)例2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2);(3)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2个学生板演.【教法说明】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2中(3)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的能力.(3)(补充)例3 你觉得怎样做简单:① 102²② 99²思考(a+b)²与(-a-b)²相等吗?(a-b)²与(b-a)²相等吗?(a-b)²与a²-b²相等吗?为什么?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练习一(P90)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教师抽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5.变式训练,培养能力练习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l)(2)(3)(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解答.练习三(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2)想一想,与相等吗?为什么?与相等吗?为什么?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法说明】练习二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练习三第(l)题实际是课本例4,此题是与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通过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判断,使难度降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题方法.通过完成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之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加深理解代数中“a”具有的广泛意义.7.总结、扩展⑴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⑵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字母含义和运用公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8.布置作业P91 A组 1,4,59.板书设计乘法公式(2)做一做几何背景引例1 例2(图)平方差公式:探究结果学生板演注意事项。

万宁市第五中学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 二次函数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说课稿北师大版

万宁市第五中学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 二次函数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说课稿北师大版

《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评级及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第六节的内容。

本章是在之前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应用,这些知识的学习均与二次函数表达式有关。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即是对以前所学方程及方程组解法的巩固,又是研究综合题的基础。

所以,无论从生产实际和生活需要,还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本节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根本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各种形式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会用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解决实际为题能力目标通过用二次函数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及创新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3.教学重点和难点考虑到九年级学生观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都已得到一定的锻炼,计算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结合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会确定各种形式的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和思路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表达式确定的方法。

第二方面,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类比、联想是数学学习的一种优秀思维品质,是数学发现和创造的源泉;而转化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类比、联想、转化式的教学方法;2.学法按照知识发现理论,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材料的发现,才是学习者所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必须设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最后到乐学。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填空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2. 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的3. 《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4.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是《雄辩术原理》。

5•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概在(17―― 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6.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发表,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7•“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而“现代教学论”则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

8. 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与此相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

9.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以及新近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等等。

10. (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1. 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成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12.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泰勒)。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Oo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因而,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两次我别一哲学的甄别、心理学的甄别。

为准确又清楚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表”.③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响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第一,为到达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给学生有时机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时机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响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到达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如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连续性: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序列性: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⑥泰勒认为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方案实际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

.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只是到达目标的手段;2)用评价观替代了传统的测验观,从而通过扩充评1 价概念的内涵而作出了真正的奉献。

(2)过程模式①由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

②对目标模式的批判-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③过程模式的根本内容D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舞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 ⑤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制造作用。

3)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④过程模式的价值和特点:把学生主体性、制造性的开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舞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

娄星区第二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2.1 有理数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

娄星区第二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2.1 有理数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

有理数背景知识《有理数》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中的第二节,这一章是开启整个初中阶段代数学习的大门。

《有理数》是本章的第二节。

本节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引入确实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到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是在小学学习自然数和分数之后,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充,是自然数和分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绝对值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灵活运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将有理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负数、学习有理数;运用有理数表示现实生活问题中的量;让学生经历有理数概念的形成及运用过程,领会分析、总结的方法。

情感与能力目标: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从不同角度对有理数分类,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对有理数进行合理的分类。

难点:用有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量。

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探求新知如图表示某一天我国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

请同学们合作讨论下列问题:-20℃、-10℃、5℃、0℃、10℃这几个量分别表示什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某一种量,请讲出来。

把学生讲出的较恰当的量写到黑板上,再引导学生把与之相对的量分别写在后边,如:零下20℃——零上10℃,降低5米——升高8米,支出100元——收入500元。

指出这样的量就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从以下方面加以理解。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意义相反,与值无关。

区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

反问学生:以上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用我们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表示出来吗?显然是不能的。

高平市第一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2.15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同步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高平市第一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2.15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同步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板面结构和使用方法,会用计算器做有理数加减乘除和它们的混合运算,以及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验实践操作的过程,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2、教材分析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

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3、中招考点本节的考点主要是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主要考查对计算器按键的理解或一个算是的案件顺序,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但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很少出现单独考查使用计算器的题目4、学情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自主地进行探索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学习目标1.了解计算器的板面结构和使用方法2.会用计算器做有理数加减乘除和它们的混合运算3.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三、评价任务1.小组内讨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用计算器做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

2.教师提问学生,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四、教学过程当堂训练:6.计算(本题可用计算器计算)7.用计算器计算半径为2.7厘米的球的体积。

(球期末检测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过度包装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据测算,如果全国每年减少十分之一的包装纸用量,那么能减少3 120 00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把数据3 12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C )A.312×104B.0.312×107C.3.12×106D.3.12×1072.多项式x2+3x-2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这是一个二次三项式B.二次项系数是1C.一次项系数是3 D.常数项是23.数轴上的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4,则点A表示的数为( C )A.4 B.-4 C.4或-4 D.2或-24.若多项式m2-2m的值为2,则多项式2m2-4m-1的值为( C )A.1 B.2 C.3 D.45.如图,已知直线a∥b,∠1=45°,∠2=65°,则∠3等于( A )A.110°B.100°C.130°D.120°,第5题图) ,第7题图) 6.-3的绝对值是( C )A.-3 B.±3 C.+3 D.以上都不对7.由n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堆成的几何体,其视图如图所示,则n的最小值是( C ) A.10 B.11 C.12 D.138.如果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线段AB=3 cm,BC=2 cm,那么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C )A.1 cm B.5 cm C.1 cm或5 cm D.无法确定9.如图,AB∥CD,AD⊥BD,∠1=55°,则∠2的大小是( C )A.25°B.30°C.35°D.40°,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中,若开始输入的x值为15,则第1次输出的结果为18,第2次输出的结果为9……第2017次输出的结果为( A )A.3 B.4 C.6 D.9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x-2 017的相反数是__2_017-x__.12.计算:-12 016+16÷(-2)3×|-3|=__-7__.13.一个角的补角的度数是79°59′,则这个角的度数是__100°01′__.14.把多项式x2-1+4x3-2x按x的降幂排列为__4x3+x2-2x-1__.15.已知∠α<60°,∠AOB =3∠α,如果射线OC 是∠AOB 的平分线,那么∠α=__23__∠AOC. 16.如图,AD ⊥BC 于点D ,EG ⊥BC 于点G ,若∠E =∠1,则∠2=∠3吗? 下面是推理过程,请将推理过程补充完整.∵AD ⊥BC 于点D ,EG ⊥BC 于点G(已知), ∴∠ADC =∠EGC =90°.∴AD ∥EG(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1=∠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E =∠1(已知), ∴∠E =∠2(等量代换). ∵AD ∥EG ,∴__∠E __=∠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3(等量代换).17.如图,要使图中平面展开图按虚线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两个数之和为0,则x -2y =__6__.,第17题图) ,第18题图)18.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后,D 、C 分别落在D ′、C ′的位置上,ED ′与BC 交于G 点,若∠EFG =56°,则∠AEG =__68°__.三、解答题(共66分) 19.(6分)计算:(1)(-3)×(+4)-48÷|-6|; 解:(1)原式=-12-48÷6 =-12-8 =-20.(2)-32÷3+(12-23)×12-(-1)2 012.解:原式=-9÷3+(-16)×12-1=-3-2-1 =-6.20.(6分)化简求值:(7x 2-6xy +1)-2(3x 2-4xy)-5,其中x =-1,y =-12.解:原式=7x 2-6xy +1-6x 2+8xy -5=x 2+2xy -4. 把x =-1,y =-12代入,得原式=(-1)2+2×(-1)×(-12)-4=-2.21.(8分)如图所示,线段AC =6 cm ,线段BC =15 cm ,点M 是AC 的中点,在CB 上取一点N ,使得CN ∶NB =1∶2,求MN 的长.解:∵M 是AC 的中点,∴MC =AM =12AC =12×6=3(cm ).又∵CN ∶NB =1∶2,∴CN =13BC =13×15=5(cm ).∴MN =MC +NC =3+5=8(cm ).22.(8分)如图,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E 、F 两点,且EG 平分∠BEF ,∠1=72°,求∠2的度数.解:∵AB ∥CD ,∴∠1+∠BEF =180°.∵∠1=72°,∴∠BEF =180°-72°=108°.∵EG 平分∠BEF ,∴∠BEG =12∠BEF =12×108°=54°.又∵AB ∥CD ,∴∠2=∠BEG =54°.23.(8分)如图,两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已知OE 平分∠BOD ,且∠AOC ∶∠AOD =3∶7.(1)求∠DOE 的度数;(2)若OF ⊥OE ,求∠COF 的度数.解:(1)∵两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AOC ∶∠AOD =3∶7, ∴∠AOC =180°×错误!=54°.∴∠BOD =54°.又∵OE平分∠BOD,∴∠DOE=54°÷2=27°.(2)∵OF⊥OE,∠DOE=27°,∴∠DOF=63°.∴∠COF=180°-63°=117°.24.(8分)有这样一道数学题:计算(3x+2y+1)-2(x+y)-(x-2)的值,其中x=1,y=-1.小磊同学把“x=1,y=-1”错抄成了“x=-1,y=1”,但他的计算结果却是正确的,能不能认为这个多项式的值与x、y的值无关?请说明理由.解:(3x+2y+1)-2(x+y)-(x-2)=3x+2y+1-2x-2y-x+2=3x-3x+2y-2y+3=3.∵化简后的结果中不含x、y,∴原式的值与x、y的值无关.25.(10分)如图,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7 cm和3 cm,分别绕着它的长和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1)如图①,绕着它的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几何体?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π取3.14)(2)如图②,绕着它的长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几何体?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π取3.14)解:(1)得到的是底面半径是7 cm,高是3 cm的圆柱,V=3.14×72×3=461.58(cm3),即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是461.58 cm3.(2)得到的是底面半径是3 cm,高是7 cm的圆柱,V=3.14×32×7=197.82(cm3),即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是197.82 cm3.26.(12分)如图①,AB∥CD,猜想∠BPD与∠B、∠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提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1)填空.解:猜想∠BPD+∠B+∠D=360°.理由:过点P作EF∥AB,∴∠B+∠BP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B∥CD,EF∥AB,∴__CD__∥__EF__(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EPD+__∠CDP__=180°.∴∠B+∠BPE+∠EPD+∠D=360°.∴∠B+∠BPD+∠D=360°.(2)依照上面的解题方法,观察图②,已知AB∥CD,猜想图中的∠BPD与∠B、∠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观察图③和④,已知AB∥CD,直接写出图中的∠BPD与∠B、∠D的关系,不需要说明理由.解:(2)∠BPD=∠B+∠D,理由如下:如图,过点P作PE∥AB,∴∠B=∠BPE.∵AB∥CD,EP∥AB,∴CD∥EP.∴∠EPD=∠D,∴∠BPD=∠B+∠D.(3)图③中的关系为:∠BPD+∠B=∠D,图④中的关系为:∠BPD=∠第2课时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平行线【知识与技能】1。

宣化区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 2.2 数轴教案 华东师大版

宣化区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 2.2 数轴教案 华东师大版

数轴课程分析本节主要让学生知道数轴上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会画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整数或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理解利用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法则,从而发现和认识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数轴是继正负数、有理数之后的又一个新的概念,同时又是数形结合的一个重要范例.其重要性体现在它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代数与几何的一个结合,为下一步研究相反数、绝对值奠定基础,在数学的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本节的学习对下一步的后继学习是非常关键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数轴的概念,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难点是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的概念,正确地画出数轴.教法分析重视相关知识的联系,要通过复习、回忆原有知识,对照有理数中新增加的负数,联系生活经验,从温度计上得到启发,引出数轴,故采用启发诱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数学方法.讲解数轴概念及画法时,重点讲明原点作用,在数轴上标注负数单位时,要强调方向,并与正数单位作比较,可以多举一些实例.在讲解本节重点时,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和学习练习,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在通过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得出这一法则,并认识其合理性,重点要突出负数和零的大小比较.本节教学中涉及图形和数量的对应关系,可以向学生指明这是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注意在后继内容的教学中适时渗透.学法分析学习本节内容时应通过实践画图、交流、反思,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有理数,在数轴上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时应充分注意数形结合,理解数轴的定义时注意结合直观图形,如温度计,这样更容易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了解数轴的概念,知道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过程与方法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数轴的概念.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建立数轴的概念,正确地画出数轴.教学过程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直接抛出数轴的名称,对应学生小学中已经接触过的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初步的数轴印象.师:提问有理数包括哪些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举出一些用刻度来表示物品的数量的例子吗?让学生充分讨论,明确知识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再有,数除了可以用符号表示外,还有其他表示方法,从而引出新课:数轴.活动2:学习数轴的概念,探索数轴的画法设计意图:通过教具的使用,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对数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教师出示温度计,问:你会读温度计吗?温度上的刻度与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2.教师出示图片,提出:怎样用数简明的表示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说明:将公路看作直线,将各个事物看作点.学生动手操作,感受画数轴的过程,之后,师让学生阅读教材15页上的三段话,正确规范地理解数轴的概念,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数轴的三要素.活动3:学习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设计意图:会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这是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也是以后继续学习坐标系的基础.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数学直观与抽象之间的联系.师:数轴上的点都是整数,分数或小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吗?生:思考后回答,然后完成教材16页练习.师:观察数轴,数轴上原点左边的数都是什么数,右边呢?学生讨论后进行归纳,最后教师作点评.活动4:课后作业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答案】①错,没有原点;②错,没有正方向;③正确; ④错,没有单位长度;⑤错,单位不统一;⑥错,正方向标错.板书设计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2:学习数轴的概念,探索数轴的画法.活动3:学习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活动4:课后作业平行线的判定一、单选题1.如图:要得到AF∥CD,可根据()A.∠1=∠2 B.∠6=∠5C.∠1=∠5 D.∠1=∠32.如图:已知∠1=∠2,可以判定()A.AB∥DE B.BE∥AFC.AB∥CF D.BC∥AD3.如果直线AB∥CD,EF∥CD,那么AB∥EF,这个推理的依据是()A.等量代换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平行公理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4.如图所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1=∠4(已知)∴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2=∠3(已知)∴AE∥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1=∠3(已知)∴AB∥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2=∠2(已知)∴AE∥D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如图:若∠2等于它的余角,∠1是它的补角的3倍,则AB与CD的关系是()A.平行B.相交C.垂直D.不能确定二、填空题1.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P,经过P点画直线CD平行AB,可根据________来画.2.如图:当∠_____=∠_____时,AB∥DC.3.如图:(1)已知∠2=∠3,则______∥______.(2)已知∠1=∠4,则______∥______.4.看图填空,并在括号内说明理由:∵∠B=∠D ∠1=∠D(已知)∴∠B=∠1∴_____∥_______()5.看图填空:∵∠__________=∠________∴AB∥CD∵∠__________=∠________∴AD∥BC6.如图:∵∠B=∠C∴_________∥__________又∵AB∥EF∴________∥____________7.如图:已知∠C=45°,还要__________.就可以判定AD∥BC,根据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2. C3. D4. B5. A二、填空题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 DCA,CAB3. AD∥BC,AB∥DC4.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1,∠4∠2,∠36. AB,CD;CD,EF.7.∠DAC=45°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专题06 整式重点突破知识点一单项式单项式概念: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

课程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教学论第二章
社会本位课程:从社会的现状出发,突出强调社会当前的需要。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这是新的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优点:学生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为身心发展打下知识基础。
缺点:课程内容较抽象和理论化。
2、“活动过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世界上最早的内容是原始社会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就是儿童学习的内容。比如:采摘、织布、打猎、耕作等。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学校诞生之后,教育内容从生活和劳动中分离出来,我国主要以乐教和孝的教育为主;西方主要以军事、体育、政治等教育为主。
1、理想的课程:这种课程主要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这种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3、理解的课程:是由教师理解的课程,也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课程,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
4、运作的课程:指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形态。
课程的办学形式有两种
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一)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教材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制定课程计划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中学数学教学论(1,2,3)

中学数学教学论(1,2,3)

当代数学教育观的重构
32
当代数学教育观: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 值,而且具有人文价值。“数学是科学与人文的 共同基因”。从整体来考察数学教育,从知识与 能力、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内容与形式 等方面综合建构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系,充分发挥 数学的教育价值,为学生完满人格的形成和素质 全面和谐发展服务。当代数学教育观如此重构原 因: 1. 从数学的本身来看,数学具有工具性、实 用性的显性价值与文化性等隐性价值,这是综合 建构当代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系的必要前提。
数学教学论内涵、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16
数学教学论是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 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的科学。它是数学教育 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论研究的数学 教学是指数学活动的教学,它是教师的数学教学 活动与学生的数学活动两个方面的统一过程。数 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系统的数 学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是按 照教育教学规律,向学生进行数学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 生的认识能力,增强其数学素质,并指导、评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数学教育是联结“科 学”与“人文”教育的桥梁。 3. 从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走势来看,数学教 育价值的多元化、综合化成为追求的目标。 应对时代的挑战,合理重构当今数学教育价 值体系,有助于正确把握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重视知识、理论、方 法、技能和应用。同时不忽视社会的需求与个人 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体验到数学 的美和本质力量。
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意义
21
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习者掌 握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中学数学 教材体系;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深入探 讨数学教学的过程与环节,提高数学教学技能以 及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 化发展,走向“专家型教师”。

课程论作业系统

课程论作业系统

课程论作业系统第一章课程论的诞生1. 为什么说泰勒的《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则》(1949年),标志着课程论有了独立的研究领域?2.阐明课程理论学科群组成要素?3.为什么说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4.阐述课程论的任务?5.阐明课程论的内容?6. 什么是社会批判的课程研究方法?7. 什么是人文理解的课程研究方法?第二章课程的涵义和本质1. 对课程词源意义的理解不同,引申出哪两种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模式?2.如何理解课程的涵义?3. 辨析课程本质的代表性观点?4.试述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对课程的影响?5. 试述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对课程的影响?6. 试述实践论思维方式对课程的影响?第三章课程论的理论基础1. 试分析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2. 阐明哲学为课程提供了研究范式?3. 试述哲学对课程影响的表现?4. 试述文化对课程影响的表现?5. 试述社会学对课程影响的表现?6. 试述心理学对课程影响的表现?7.如何理解哲学为课程提高了本体论基础?8.文化对课程观制约的表现?9. 阐明课程自身体现的文化特性?10. 阐明社会学为课程提供了研究范式?11.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课程的目标?12. 社会学制约课程体现在那些方面?13.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课程的目标?14.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课程的内容?15.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课程的方法?第四章课程理论流派1.简述改造主义课程理论?2. 简述要素主义课程理论?3. 简述永恒主义课程理论?4.论述结构主义课程理论?5.论述人本主义课程理论?6.论述建构主义课程理论?7.论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8.论述合作课程理论?9.论述探究式课程理论?10.论述情境课程理论?11.什么是发现法?12.什么是意义建构?13.什么是理解课程?14.什么是概念重构?第五章课程与知识观1.简述知识的涵义、性质与分类 ?2. 费尼克斯的课程知识分类?3.赫斯特的课程知识分类?4.什么是理性主义知识观?5.经验主义知识观?6.实证主义知识观?7.科学主义知识观的是怎样形成的?8.试述科学主义知识观的内涵?9.试述后现代主义知识观?10.科学主义知识观如何制约传统课程模式?11.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如何制约现代课程模式?12.阐明传统课程模式的特征与缺陷?13.试述现代课程模式?第六章课程与文化观1.试述课程文化的特征?2.阐明课程文化的功能?3.评析劳顿的“文化分析” 模式?4.阐述课程对文化的作用?5.试述文化对课程的制约作用?6.试述课程即发展的模式?7.试述课程即知识的模式?8.试述课程即生活的模式?第七章课程与价值观1.什么是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2.什么是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3.什么是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观?4.简述中国学校课程价值观的演变?5.简述西方学校课程价值观的演变?6.试述课程的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的三种价值取向的关系?第八章课程论与教学论1.评析大教学论观2.评析大课程论观3.评析一体化的观点4.评析并列论的观点5.试述教学论与课程论的一致性6.阐明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区别?7.论述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8.解释“解放兴趣”9.解释“课程教学”10.解释“教学事件”11.试述教学论与课程论整合的趋势?第九章课程的分类1.什么是课程分类?2.按常规的课程分哪几类3.按课程的功能课程分哪几类4.解释综合课程5.解释隐性课程6.解释实践课程7.解释选修课程8.解释社会本位课程9.解释个人本位课程10.解释学校本位课程11.解释核心课程第十章课程体系1.阐述课程体系的涵义?2.揭示课程体系的实质?3.试述课程体系的意义?4.阐述课程结构涵义?5.阐明课程结构的分类?。

乐亭县第一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3 绝对值教案 北师大版

乐亭县第一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3 绝对值教案 北师大版

3 绝对值1.了解相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2.理解绝对值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重点理解绝对值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难点能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一、情境导入教师:3与-3有什么相同点?32与-32,5与-5呢? 学生:每组数中的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教师:对!像这样,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二、探究新知1.绝对值的定义教师:将上面三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每组数对应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关系?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例如,+2的绝对值等于2,记作|+2|=2;-3的绝对值等于3,记作|-3|=3. 教师:想一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2.绝对值的性质课件出示填空题:|5|=________;|-5|=________;|+7|=________;|-7|=________;|4|=________;|-4|=________;|+1.7|=________;|-1.7|=________;|0|=________.让学生完成填空,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什么规律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具体数的绝对值的讨论,观察正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负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类讨论,归纳出数a 的绝对值的一般规律:(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0的绝对值是0.即:若a>0,则|a|=a ;若a<0,则|a|=-a ;若a =0,则|a|=0.总结: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不论有理数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通常也称非负数),绝对值具有非负性,即|a|≥0.3.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教师:利用数轴我们已经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了,同学们试比较-8和-3的大小.学生完成后举手回答.教师:我们能否用今天所学的绝对值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三、举例分析例1(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1)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2)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教师进一步提问:此例题能用别的方法进行比较吗?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要求写出解题过程.四、练习巩固教材第32页“随堂练习”第1~3题.五、小结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有哪些收获?六、课外作业教材第32页习题2.3第1~3题.本节课是在认识了数轴及如何把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的基础上学习的.首先通过相反数知识,引入绝对值概念,理解相反数、绝对值之间的联系;进而讲解绝对值的相关性质,并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即讨论︱a︱与a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教学中初步渗透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教师思路清晰,让学生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系统,轻松地接受新知识.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是紧接在有理数、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之后学习的。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6)课程是社会改造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该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 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制定外部强加给他们 的世界观,而是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 学会如何参与社会规划,这些都需要使学生具有批判意识。
总结评价
☆这第节一、课第二你种观学点,到概了括了什课程么的主知体,识但?不够完整。
径和方式。
小结:
☆这知节道课课程你的学基到本了概念什么知识?
☆大概知道学者们对课程概念有哪些观点。 ☆ 你自己对课程的观点是什么?

§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它教学材料 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
的课程及经验的课程
(一)课程的表现形式:文本形式
• Add your title in here
(二)影响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内部自身因素
(一)外部因素
社会
儿童观
知识观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1)社会的要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影响着课程目标确定 、课程内容选择、编制教科书和评价课程实施的根据。决定着课 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 等方方面面。
的事物,动词指经验的过程。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 实际学到些什么,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 向个人。
这种概念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却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而且 不容易实施。
案例:两万块钱 圆半径的学习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 方法和技术设计等都作为课程。
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音乐、天文学。西方的学校课程体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博比特与查特斯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导致忽视 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
通过对人类生活的不断精细分析来获取课程目标,然后围绕目标 选取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这种课程开发导致“见物不见人 ”。
第18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 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第14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三、课程研究的专门学科时期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开发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1.对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经验的分析。
▪3.推导出目标。 ▪4.选择目标。
▪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行动研究的方法论;
▪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实践艺术观。
第27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杜威《儿童与课程》1902 罗杰斯 ▪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 基础来编制课程 ▪课程的基本特征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 的发展
3.按其重要性的程度加以排列。
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但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
5.删除在校外能学得更好的内容,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 的最重要的内容。
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和活动的最佳做法。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内容,以便用一种适当的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第16页,共32页。
第6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我国古代课程有何特点?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填空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与,其宗旨或任务是()、()和()2.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提炼出来的3.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

5.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概在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的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6.1806年赫尔巴特的的发表,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7.“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教学理论;而“现代教学论”则以教学理论为代表。

8.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和()。

与此相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和()。

9.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的()、布鲁纳的()、布卢姆的()、罗杰斯的()以及新近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巴班斯基的()、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等等。

10.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1918年出版()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1. 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和(),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1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二、简答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2.简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填空1. 在英语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一文中。

2.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即()、()、()、()和()。

3. 最早的教育内容是原始社会人们()和()的诸项内容。

4.在我国,古代课程一直延续到()。

5. 我国带有现代色彩的课程最早是在()里诞生的6. 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包括()和()。

《中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1.绪论一、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该课程起源于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

1919年秋,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此举为政府所接受。

总的研究对象仍然是“数学教学”,主要任务仍然是解决“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当然也涉及“为什么教”和“教给谁”的问题。

中学数学教学论主要从教师角度来研究数学教学过程。

其研究任务可划分为三个方面:1)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解决数学教学为什么教,教给什么样的对象,教什么样的内容三个问题;2)具体数学活动的教学;3)数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特点1)中学数学教学论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独立的学科;2)中学数学教学论与实践的关系十分直接;3)中学数学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

中学数学教学论的学习方法1)必须广泛地学习并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3)开展实验研究。

第一章中学数学教学论的课程基础研究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依据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的任务;2)数学的特点和作用;3)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我国的规定,基础教育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后续的高中教育。

数学活动实质上就是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思维活动的三个特点1)思维对象的抽象性以及思维过程中抽象方法的特殊性;2)严谨性与非严谨性的结合;3)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相结合。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各大快数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影响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因素1)社会方面的因素;2)数学本身的因素;3)教育方面的因素。

课程论-第二章 课程的含义、本质

课程论-第二章 课程的含义、本质

(三)实践论思维方式
所谓指导课程实践,无非就是给课程实 践以规范,告诉人们应如何进行课程实 践。
探寻课程本质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课程 实践,解决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而不是 为探索而探索。
实践论思维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论思维方 式、一种现实批判的思维方式。
课程现实不是某种单一本性的存在, 而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 既是客体性的又是观念性的, 既是因果性的又是目的性的, 既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 所以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否定性统一体。
与课程的“本质”相比,现实课程实践显然是 不完善的,因此一旦将这种研究所得到的课程 认识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它必然会用某 种绝对理性标准来说明、要求、规范和衡量现 实课程实践,从而极容易走向某种课程的教条 主义。
到了当代,还有人对课程一词的拉丁语词源提 出了不同的看法,因为,“currere”的名词形 式意为“跑道”,重点在“道”上,这样一来, 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成了顺理成章 的事情,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
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重点 在“跑”上,这样一来着眼点会放在个体对自 (1)事物的本质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 从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 元的。
(2)本质不是实体的、僵化的、封闭的,而 是依赖于关系而存在,有其动态生成性、开放 性。本质的动态生成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动态 生成性。
(3)本质既是合规律的、事实的、必然的, 又是合目的的、价值的、应然的,还是可理解 的、可接受的、合规范的,是规律、目的和规 范的统一,即合理性的。
二、课程本质探索的方法论
(一)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本质主义是“以本体信仰和本体论思维为
基础,以语言学上的符号论为工具,以知 识霸权的解构与重构为目的,以本质范畴、 本质信仰和本质追求为基本内涵的”知识 观和认识论路线。

《数学教学论》网上考试题库

《数学教学论》网上考试题库
《数学教学论》网上题库
第一章 绪言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数学课的结束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数学课的结束是以下课铃声的想起为标志的 B. 数学课的结束是以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标志的 C. 数学课的结束是以总结学习内容,布置作业和预习任务为标志的 D. 数学课的结束是以教师宣布下课为标志的 答:选 C
C.基本知识
D.本质内容
答:选 A
7. 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部分是由彼此间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组成:( ) A. 数学教学论、数学课程论、数学复习论 B. 数学教学论、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 C. 数学备课论、数学课程论、数学复习论 D. 数学教学论、数学课程论、数学应用论 答:选 B
8. 在理论上,数学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以( )为依据,研究基础教育阶段数 学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在应用上,数学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 研究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质量的途径和办法,探索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改 革学校数学教育的方向的路子。 A. 社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B. 考试大纲 C. 学生爱好 D. 教师特长 答:选 A
答:对
4.教学法加工,是从科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出发,既必须遵循数学的发展规律, 又要符合青少年的认识规律,使之适合学生、教师及社会的条件,成为实际 可用的数学教材。
答:对
5. 数学逻辑是指数学研究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中学数学逻 辑大体分为发现法、逻辑方法和解题方法三类。
答:错
6. 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是: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 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 评价体系。
)体系 D.交叉式
4. 数学教学中,( )是培养能力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数学课程论 85页第二章1.从外国数学课程百年发展史出发,阐述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的推动作用。

答:一、20世纪以前的课程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为了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要,西方(特别是英国)对教育逐步实行改革,逐渐增加了解剖学、植物学、天文学、地质学、阿拉伯语、几何和古代史等新课程。

对数学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

整个19世纪中,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社会进步对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要求有了很大提高。

改革成为教育的主题。

民主的推进,自由、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使得宗教对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小。

公民教育的思想受到推崇,提出了提高公民素质、社会进步和实用性等教育目的。

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等课程受到重视,良好行为和道德规范教育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

社会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家们开始怀疑古典课程以及长期以来强调智力训练的重要性”。

科学运动的最终结果——逐步确立了现代课程模式:学术课程和非学术课程相结合。

科目选择——强调了基本而重要的学科,如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思维训练的观念被使用新的思想模式和科学探索所取代。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课程相互关联而不是各自独立,课程内容应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的进步主义时代拉开了帷幕。

二、数学教育近代化运动19世纪被誉为科学的世纪,各门科学相继成熟,科学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科学正转变为技术科学,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成为这个科学世纪的最突出特征。

由科学发展带来的社会巨变成为推动数学课程大变革的根本动力。

欧洲近代科学发展中,数学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角色可以追溯到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开创者伽利略(Galileo)、牛顿(Newton)的科学研究。

近代科学的“数学化”特征,科学界对自然的数学结构的真理性的深信不疑,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数学的根本重要性——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使数学课程改革成为关注焦点,社会各界特别是精英们对数学课程改革和数学教育的普及给予了极大期待。

数学领域不断扩展并相互交融,原有的数学理论向纵深发展并更加抽象,新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又层出不穷,数学应用的范围也更趋广泛。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仍然只是传统的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已经严重落后于数学的发展,数学家们对此感受尤为深切。

数学课程近代化运动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

这一运动的领衔人物是集数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克莱茵和贝利。

三、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数学课程改革。

⑴“冷战”时期对精英人才的需求⑵数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⑶20世纪数学的飞速发展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不仅要有数理逻辑、算法语言的知识,而且算法(特别是追求算法的合理性以及比较不同算法的效率)、离散数学(如组合数学、布尔代数、差分方程、图论)等的重要性将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现代数学飞速发展,布尔巴基学派提出“结构主义”思想,认为数学大厦建立在三个最基本的结构(即代数结构、顺序结构和拓扑结构)上,导致数学的抽象化、公理化、结构化程度越来越高,数学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数学的新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造数学教学大纲。

⑷心理学理论的发展⑸高等学校数学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大学数学的基础都是数学分析,认为数学主要用于物理和工程。

近来的显著变化:第一,在技术和物理中应用的数学工具大大扩充,不仅包括传统的“数学物理方程”,而且还包括泛函分析中相当精深的内容和概率论、数理统计等;第二,数学“扩张”到了生物学、医学、经济学、语言学、法律和考古学等过去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想到运用数学方法的领域中。

“应用数学”这个概念本身有了很大的扩展。

许多国家的大学开设了信息论、博弈论、动态规划、算法论、图论、线性规划等过去不曾有过的课程。

为升学做准备,中学应考虑适应大学数学课程革新的要求。

从美国兴起的这场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很快得到世界许多国家(我国等少数几个国家除外)的响应。

各国采取的途径不同,发展也很曲折。

几个发展阶段(大体):⑴酝酿阶段总结了克莱茵—贝利运动的思想,使教材教法近代化、心理化,实现数学各科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具体地说①脱离欧氏几何的形态,重视实验几何,强调几何的实用部分,用变换思想处理几何内容;②不过于重视数学的“形式陶冶”“置重心于应用方面”,养成“用数学方法去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能力;③使代数、几何、物理等有机统一起来,以使数学、物理和日常生活形成密切的联系;④以“函数观念”和“直观几何”作为数学的骨架。

这些思想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做了一定准备。

至今还有参考价值。

⑵发动阶段1958~1962年,在为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大造舆论的同时,着重实施了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许多国家成立了中学数学教材编辑机构,除出版新数学教材外,还出版了数十种中学数学教学书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召开专门的国际数学教育会议,对数学的普遍性、数学课程计划、教学法、教师培养和再教育等进行广泛讨论,并设立了国际情报中心,促进国际间课改情报的及时交流。

这些活动使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在世界范围迅速展开。

⑶实施阶段1962~1970年,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全面实施。

改革的步子很大,改革的内容不但向下扩展到小学、幼儿园,向上扩展到大学,并波及其他学科。

1962~1970年,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全面实施。

改革的步子很大,改革的内容不但向下扩展到小学、幼儿园,向上扩展到大学,并波及其他学科。

各种方案并行,发展很不平衡。

有人形容这是“混乱、变动和广泛实验的时代”。

像美国这样的地方分权国家,各州的学校没有统一的课程,有些学生开始学习高等数学,但有些年龄更大的学生还在学习初等数学。

由于这次改革是以课程内容现代化为中心,所以一般称之为“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新的数学课程常被称为“新数学”(New Mathematics),也有称为“现代数学”,都是指用现代观点去处理数学内容。

和传统数学相比,“新数学”占了绝对优势,不过传统数学也没有完全被淘汰。

1963年夏,美国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今后数十年内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问题。

会议提出一个战略目标,到1990年,中学毕业生的数学水平要达到目前大学三年级的水平,除具备目前的数学知识外,还应掌握两年的数学分析,一学期的近世代数和一学期的概率论知识。

为此,会议提出必须从幼儿园开始进行改革,以便将整个内容加以重新组织形成一个整体。

1964年,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也共同召开了数学教育改革讨论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数学教学一向以稳健著称,但也于1965年成立了以苏联最著名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院士为首的苏联科学院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确定数学教学内容的委员会,负责制定4~10年级的数学教学新大纲。

1967年12月正式公布了“新数学教学大纲”。

1968、1969、1970年,日本分别制定了小学、初中、高中“新数学教学大纲”,编出了新教材,于1971、1972、1973年逐年在全国实施。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由最初的课程内容改革逐渐扩展到教学方法的改革。

师范学院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也做了相应的改革。

对数学史、近代数学的基础概念和数学逻辑基础的教学都加强了。

四、回到基础20世纪70年代,在对“新数学”的批判中,“回到基础”的呼声增强。

美国的数学教育国家委员会发布报告,慎提“New Mathematics”。

世界各国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新的改革方案,修订或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相应的新教材。

在纠正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偏差时,“回到基础”重新强调了基础知识的反复讲授和大量机械练习,没有达到真正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目的。

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问题解决。

五、问题解决1977年,全美数学督导委员会提出“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会问题解决”。

1980年,NCTM发表《行动的议程——对80年代学校数学的建议》,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80年代学校数学的核心”。

这一口号很快得到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响应,由此掀起了问题解决研究热,并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问题解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各种数学问题的区分和研究,其中关于探索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成为焦点;二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研究,参与这方面研究的人员有认知心理学家、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人员和数学教师,他们分别从认知心理学、数学、脑科学等不同角度出发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三是将问题解决研究与数学教学联系在一起,使问题解决成为课程设计的一条主线和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

20世纪90年代前后各国相继推出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可看成是这一阶段研究的重要成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在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中又出现了许多问题。

事实上,技巧不是数学思维,也不是数学应用,更不是用数学模型和思想去理解事物。

因此,为了使数学课程能真正反映问题解决和数学的思维,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工作要做。

在反思和检讨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成败得失后,许多国家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力图克服“新数学”课程的缺点,注意从实用出发精选传统内容,增加应用的新课题,以适应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强调数学课程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适应各类学生的不同要求。

六、“大众数学”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中等教育的普及,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基础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主要为升学做准备转变到为学生提供今后得以发展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广大普通老百姓能更深入地理解数学。

同时,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以后,人们对数学教育改革进行了认真总结与反思。

数学的课程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学内容和体系不断地改革。

但现实是: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更新花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试图破解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难题;另一方面,数学教学质量却在持续下降。

这种现实引起人们的普遍忧虑。

在1983年华沙国际数学大会的数学教学会议上,达米洛夫(德国数学家)提出“大众数学”(Mathematics for All)的思想,得到广泛响应并迅速被人们接受,在ICME-4上作为中心议题,专们交流“大众数学”的研究成果。

人们围绕“什么样的数学课程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应当如何建立这种课程?”等进行广泛讨论。

这次会议的总结中认为,“大众数学”应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数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

改革的主要特点:从20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的“大众数学”运动旨在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学习数学,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课程目标和指导思想上。

各国的改革各有特点,但也有许多共性,反映了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