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框架图

合集下载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古代农业经济》复习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古代农业经济》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 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 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 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 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 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3)租调制: 东汉末年,曹操进驻冀州后试行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 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 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 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 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 役。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 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 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 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 在长期战乱之后,大批人民死丧逃亡,土地荒芜,国家赋税 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恢复生产,保证赋税来源,北魏到唐朝前 期的封建政府曾颁布均田制。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 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 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均田制的推行是 以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为前提的,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 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 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农民被束缚在土 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唐德 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中国经济制度.ppt

中国经济制度.ppt
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
计 划 经 济 时 代 的 大 锅 饭
市场经济时济示意图
二、重义轻利向义利辩证统一转型
1. 坚持义、利的辩证统一,有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 2. 坚持义、利的辩证统一,有助于控制腐败。 3. 坚持义、利的辩证统一,有利于人的自我完善。
第一节 古代经济形态、土地制度与经济结构
3.城市商品经济在近代前的历史境遇:
(1)无法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在浩如 烟海的农村自然经济的抑制下,得不到充分发育。 (2)官商盛行,束缚了尚处微弱状态的资本主义 萌芽的滋长。 (3)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很少将财富向产业资本转 化,自然经济所形成的价值导向,限止了商品经 济的充分发展。
晋商
中国十大商帮之首
晋商太古-听雨楼
第三节 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型
2.新中国建立后,计划 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恢复曾经起 过积极的作用,但体现为典型 的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 政企不分,社会资源不能得到 合理配置,运行机制缺乏灵活 性。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人治经济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 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 济体制转轨,顺应了现代经济 发展的规律。
【本节关键词】
• 重本抑末 重义轻利 先义后利 • 以义制利 以义生利 农业时代 • 工业时代 人治经济 市场经济
【本节思考题】
1.试述“重本抑末”经济思想的产生基础及其对中 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2.简述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3.请阅读下列书籍,思考儒家义利观对传统商业文
化的深刻影响:安介生著:《山西票商》(福建 人民出版社,1994);孔祥毅、王森著:《山西 票号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丁 国模著:《天下晋商》(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古敏著:《中国第一商道》(金城出版 社,2004)。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ppt课件演示文稿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ppt课件演示文稿
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 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垄作法 。 (3)汉朝时期:铁犁牛耕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时期出现了 二人一牛 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4)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 耕耙耱技术 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
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以 一年一熟 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 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辨析比较 怎样分清“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 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 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 1840 年鸦片战争 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要点一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 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
战 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
精 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悠久,多种 古代手
经营形态并存, 工业的
处于世界领先地 进步

金属冶炼术、纺织业、 陶瓷业三大行业处于世 界领先地位
从春秋战国、秦汉、隋
古代商业不断发
唐、宋元至明清时期,
展,主要体现在
古代商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

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古代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即国有土地、地主土地、自耕农土地。

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如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皇室、贵族的田庄,明朝后期藩王占有的土地。

2、井田制(1)西周实行。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春秋瓦解。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行,出现了许多井田以外的私田;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井田制瓦解。

(3)战国被废除。

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屯田制(1)背景: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获得成功,以后大范围推广。

(2)内容:①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②屯田民享有土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3)作用:屯田成为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4)魏、蜀、吴三国在边境、军镇和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也都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4、均田制(1)背景:485年,北魏统治者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利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2)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④受田农民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二、社会经济发展(一)农业1、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4)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5)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 6)商业资本购买地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探究六: 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 能否彻底解决?
统治者的措施 均田、限田,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
时间: ①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
②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 多年。隋唐内容稍作调整。
原始社会土地实 行公有制,你如 何理解这种土地 的公有制呢?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低下
探究一: 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与分 封制的关系、性质。
材料一: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故称“井田”。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5、影响(1)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2)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科学的进步 (3)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殖民侵略
四 资本主义萌芽
四、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条件或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时间: 明清时期 3.地区和行业 江南(苏州、杭州)纺织业(棉纺织业) 4、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房: 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机工: 5、实质: 雇佣关系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6、特点: 受传统经济的压抑,其发展往往夭折、中断。 7、缓慢发展原因:
7.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 自给自足;农民极 土地买卖制度 资金技术 国内端贫困,无力购 和高额地租吸 市场买商品,缺乏国 内市场。 引商业资本买 田置地,影响 国家重农抑商 了资本积累。 政策,农民被 国际 局限在土地上 劳动力 市场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交易时间:古代市场的开 市和闭市时间
交易方式:古代市场的买 卖方式和交易习惯
交易规则:古代市场的交 易规范和法律制度
商税与关税制度
商税制度:中国古代对商业活动征收的税种,包括营业税、交易税等 关税制度:中国古代对进出口贸易征收的税种,包括进口税、出口税等 商税与关税制度的演变:随着朝代的更迭,商税与关税制度也不断调整和完善 商税与关税制度的影响: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国际贸易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商业伦理与义利观
商业伦理:诚信为本,公平交易 义利观:义大于利,注重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 图等
主张:政府应减少干预,让市场 自由调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核心观点:自由市场、私有财产、 自由贸易
中国古代的经 济制度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农业经济制度 02 商业与贸易制度 03 手工业经济制度 04 金融经济制度 05 经济思想与经济伦理
01
农业经济制度
土地制度
井田制:古代 中国的土地制 度,以井字形 划分土地,实
行集体耕作
均田制:北魏 时期实行的土 地制度,按人 口分配土地, 鼓励农业生产
05
经济思想与经济伦理
重农主义思想

重农主义思想的起源:战 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孟子提出
核心观点:农业是国家的 根本,农民是国家的基石
影响:重农主义思想在中 国古代经济制度中占据重 要地位,影响了历代统治 者的经济政策
与其他经济思想的关系 :与重商主义、重工主 义等经济思想并存,共 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 制度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

私田大量出现
②直接原因: A齐国管仲“相地 春秋时各国的 而衰征”
实际上承认了私田合 法化,促进土地制度
税制改革
B鲁国“初税亩”
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 化。
③其他原因 :由于战乱劳动力减少
战国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
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C.表现: ②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2、条 件:
1)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 点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一户)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精耕细作
4、弱点: 脆弱性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3)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
2、不利:
①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抗天灾人祸能力低。
②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固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与多重盘剥
17
六、古代社会赋税制度
18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作用或影响
相地 而衰 征
春秋时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期齐国 征税
承认土地私有
初税 亩
编户 制度
租调 制
春秋时 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纳 期鲁国 税
7
1.井田制:
(1)发展历程: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 除于战国
(2)实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3)主要内容(特点):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
(4)瓦解
A.时间: 瓦解——春秋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隋朝
措施:发展经济,统一南北市制和度量街制度
结果: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唐朝
农业: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蜀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商业:长安
两宋
农业:“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商业: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朝
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棉纺织业、丝织业、制瓷业
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清朝
农业: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等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形成商业网;形成一些大的商帮
人口:人口快速增长。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学习探究
材料一:《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 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1)材料中的“本”和“末”各指什么? 本:农业;末:商业。 (2)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形成政策后带来了什么不利影响? 重农抑商。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雍正帝说)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 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3)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清朝统治者昧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依然固守重农抑商 的政策。 影响: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 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使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 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内容 (1)明太祖屡次宣布“ 通番禁令 ” 。 (2)清朝 顺治 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 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3)明代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 放,但是严格限制。 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 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 保守 和 封闭的面貌走向 近代化的世界。
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
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 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反馈训练
3.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 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最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其他演变

最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其他演变
1.政治
(1)中央
①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 ②中唐——枢密院(兵权) ③政事堂制度
(2)地方
①藩镇制度 ②节度使制度 ③道、州、县制
(3)通用
①选官制度:科举制 ②法律制度:“以礼入法”成熟;《唐律疏议》 ③兵役制度:府兵制——》募兵制
(4)监察制度
3. 文化
(1)思想
自然崇拜
(2)科技
①炎帝神农氏尝百草 ②黄帝及其妻子养蚕织布等 ③文字:黄帝时期仓颉造字+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
(3)文艺
神话故事
(4)教育
口口相传
二、夏朝 BC2017【禹】
1.政治
皇位继承制
2. 经济
(1)农业
①耕作制度:大规模集体耕作 ②农业作物:黄河流域粟麦;长江流域水稻;五谷六畜 ③土地制度:村社部落公有制 ④生产工具:刀耕火种
(2)手工业
①制瓷业:东汉晚期青瓷 ②纺织业:提花机、通过“丝绸之路”丝绸远销欧洲 ③冶金业:用煤作燃料冶铁
(3)商业
①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汉初重商税;汉武帝盐铁官营;均输法;平准法 ②商人地位:地位低下,不得衣丝乘车 ③商业场所:官方设立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全国性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成 都、宛、临菑) ④商品:丝绸 ⑤商人群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⑥交易方式:货币经济;五铢钱
①制瓷业:原始瓷器 ②纺织业:出现织机、多种丝织品 ③冶金业:青铜冶炼
(3)商业
最早的职业商人和货币产生。重视与鼓励商业发展。
3.文化
(1)思想
崇敬鬼神,占卜、巫师流行
(2)科技
①天文学: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3)文艺

中国古代经济表格

中国古代经济表格
中国古代经济表格
时期
经济特点
原始社会
生产力低下,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出现磨制石器、陶器。
夏商西周
农业和畜牧业分离,青铜器出现并用于农具,土地国有制确立。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小农经济形成。
秦汉
统一货币、度量衡,开疆拓土,丝绸之路开通,商业繁荣。
三国魏晋南北朝
南北经济差异扩大,均田制实施,世家大族崛起。
隋唐五代Βιβλιοθήκη 均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化进一步发展,商业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扩展。
宋元
商业繁荣,出现纸币、夜市,海外贸易发达;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有突出成就。
明清
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闭关锁国政策实施。
表格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从原始社会的采集渔猎到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分离,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以及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演进历程。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联系: 首先,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 再次,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综上所述: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就有联系也有区 别,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只能在封建社会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结束期间,两者出现了交集,可 以说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井田制
• 1.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君把 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 公田)里集体劳作 • 3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奴隶 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 4瓦解: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 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 国君缴纳赋税。 •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
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 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 工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 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 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 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 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 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 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 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 全长2700公里,,是中国 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 2500余年。2014年6月22日, 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 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汉代 唐代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曲柄锄、大镰、 (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镂车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曲辕犁
西汉耦犁(二牛抬扛)
一牛挽犁的犁耕,始于东汉,至今沿用……
构 造 变 化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发展史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前2070 禹建立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阳城河南登封)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启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家天下形成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管理制度分封制原因西周建立,疆域广阔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直接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内容分封对象:贵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义务:服从周王命令,缴纳贡赋协调作战朝拜述职权利:管辖再分封具有独立性作用: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域,促进边疆开发,形成交通网络形成了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表现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割据混战)诸侯不再听命于室(楚王问鼎)周王室独居一隅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再权利,财产,土地和继承上的矛盾性质宗法制是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室分封制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之一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室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皇宫秦首先叫皇帝用途,强调功绩,神化皇权,使之至高无上)秦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百官之首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命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司法(秦始皇时并未任命过太尉,自掌军权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六卿的特点秦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郡县制(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设立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后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36后40多郡郡守县长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影响:郡县制的推行使中央有效的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分封制在于传承方法不同(秦首创,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唐朝实行道郡县制,元实行行省制)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形成: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利中心在中央以皇权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影响:增强了秦朝国力,扩大了秦朝的疆域,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汉原因初期,地方上郡县,封国并存措施汉景帝平定六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发展(还可以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唐中期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很多节度使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的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元朝措施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农业是古代制定经济制度的重点.以户籍制度作为制定经济制度的依据.土地和赋税,徭役制度构成古代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经济制度制定的宗旨,是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经济制度既制约土地兼并,又受制于土地兼并.(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进历程"家天下"与土地国有制"私田"与土地私有制政局动荡与"屯田"土地兼并与"限田"安置流民与"授田"大土地所有制制约土地制度的延续2,奴隶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和特点由"家天下"形成的国家统治格局,实质是将管辖的全部土地及土地上的人口,作为家族的共有财产,故称"公田".在宗法制的作用下,通过"分土封侯",实现家族对全国的"分而治之".在"土地国有制"下,土地的主人与耕种者结成奴役关系,采用"劳役地租"形态.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公田不治."《汉书食货志》"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国语周语中》户籍制度的建立"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分土治民."《商君书徕民》2,"屯田制"产生的背景和实质长处于战乱和动荡的政局中大量的土地荒芜大批逃避战乱的流民采用军事编制的方法,将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屯田客对土地只有使用权.3,限田制背景:土地兼并导致国家赋税减少.农民失去土地,加剧社会的矛盾和动荡.实质:西晋的占田制,不是国家对土地的分配,而是国家限定对土地的占有额度.用法律的形式,保护士族门阀的利益.4,授田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背景和条件:国家统治处于相对稳定的局势中.国家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大批的农民无地或少地.特点:是国家向臣民(主要是农民)按一定标准授予土地的一种制度.受田民拥有对所授土地的使用权,还享有对其中部分土地的占有权.授田制与赋税制度相配套.授田制的形式和实质以"均田"的名义进行授田.自北魏到唐前期,共有7次均田."均田制"主要以家庭为授田对象和单位.用于授田的土地,仅限于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非将全国的土地重新分配.对于私人土地达到或超过授田标准者,不再授田,亦不退出超标土地.授田制亦是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的一种措施,以便使其提供赋税.北魏均田制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授田者,男子给桑田20亩为永业.露田不得买卖,死后还官.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每头授露田30亩,限4头.狭乡授田不足者,许迁宽乡.隋朝均田制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布"均田令":一夫授口分田(露田)80亩,妇人40亩."一床"授永业田(桑田或麻田)20亩.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授田限4头,每头60亩.唐朝均田制丁男(21—59岁),中男(16—20岁)授田100亩.内20亩为永业田,80亩为口分田. 老男(60岁以上),笃疾残疾者授口分田40亩.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佛道授口分田:男者(比丘,道士)30亩,女者(比丘尼,女冠)20亩.唐朝均田制的特点与前代相比,授田对象不同.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松动.允许官人买卖永业田和赐田.允许百姓死后无力供葬时,出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时,永业和口分田均可出卖.如需购置住宅,邸店,碾硙,亦可出卖口分田.思考题二如何评价均田制的作用和影响唐朝中期以后的土地问题土地兼并迅猛发展"如闻王公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并吞,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全唐文》卷35《天宝十载禁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自宋朝开始,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兼并者.王安石变法制定"方田均税法".张居正改革有"清丈土地".土地兼并问题在农民起义口号中的反映唐末农民战争,黄巢打出"均平"的旗号.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的口号.钟相,杨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太平天国运动,倡导"耕者有其田"的思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三)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构成和演进赋役制度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它在产生之初,起到确立私人对土地占有的作用.但在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又受制于大土地所有制.赋役制度由地租,人头税(或户税),徭役(或兵役)三部分组成.地租经历了劳役,实物(分成,定额),货币等几种形态的演进过程.2,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奴隶制社会,劳役制地租.春秋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形态下的赋役制度.公元前568年,齐国"案田而税".公元前643年,晋国"作爰田".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48年,楚国"量入修赋".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秦国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土地和户籍为依据的赋役制度."入顷刍稿,以其授田之数,无豤(垦)不豤(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匿户,……弗令出户赋之谓也."《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两甲."《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3,西汉初期的赋役制度"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而齐民无盖藏."《史记平准书》"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编户齐民.赋役制度的构成:田租,人头税(口赋,"民年七岁至十四岁出口赋钱";算赋,"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徭役.4,曹魏时期的赋役制度(屯田)曹魏时期,对屯田客实行分成制地租:使用官牛者,与官府四六分成;不使用官牛者,与官府对半分成.对自耕农,于建安九年(204年)推行户调制:田租每亩纳粟4升,户调每户纳绢2匹,绵2斤.曹魏的户调制,废止了汉代实行的口赋,算赋等人头税,改以户为征收单位;改分成制地租为定额地租.西晋的赋役制度(限田—占田)西晋的赋税制度分为两项:课田,丁男课田50亩,纳租4斛;户调,纳绢3匹,绵3斤.5,北朝时期的赋役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租调制.一床(一夫一妻)岁纳帛1匹,粟2石.十五岁以上未婚男女及奴婢8人,耕牛20头,同一床.另有徭役,属临时性征调.北齐时,将力役订入租调制中.北周时,确定丁男年服役1月.遂称为租调力役制.6,隋朝的租调力役制一床每岁出租3石,调绢1匹(4丈),绵3两,或调布1端(5丈),麻3斤.丁男岁服役1月.开皇三年(583年),减调1匹为2丈.男子自二十一岁起,岁服役20天.开皇十五年(590年),令"民年五十,免役收庸."7,唐前期的租庸调法"诸户一丁,租粟二斛.其调各随乡土所出,绢,絁各二丈,布二丈五尺.输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唐六典》卷三唐代租庸调法的特点征收对象从"一床"改为"一丁".税额和力役天数.较隋朝少约1/3.将"输庸代役"制度化.在租,调这两种正税外,唐前期还有地税和户税.地税作为义仓粮;户税作为军国传驿之用.8,两税法唐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改行"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杨炎传》两税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适应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形势."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陆贽《陆宣公集》卷22《均节恤百姓第一条》扩大纳税者的范围.简化赋税征收的项目."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杜佑《通典》卷79,一条鞭法"一条鞭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共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府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赋役合并,简化征收名目计亩征收赋役一律征银以州县为单位,计算赋役总量与土地兼并的现实结合更加紧密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折银征收,亦使农民多受一层剥削10,摊丁入亩(地丁合一,地丁银,丁随地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圣祖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人丁24621334口,丁银335万余两),作为永久定额.今后再滋生人丁,不增加丁银额.摊丁入亩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将人口与土地并征的二元税制,改为单一的土地税制.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农民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有利于人口统计的精确性和人口的增长.摊丁入亩推行后,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全国总人口102750000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总人口208095796口道光十三年(1833年)全国总人口398942036口(四)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基本特点赋役征收的依据和对象,主要是土地和户籍(人口).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构相适应.赋役分地租,户调(口赋),徭役三项征收,其演进呈逐渐趋简的态势.唐"输庸代役",徭役可以"庸"代;明"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清"摊丁入亩",将口赋与地税合一.地租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采用分成制;魏晋时,始为定额制.赋税以征实物(粮食,布帛)为主.自明始,赋役改征银(货币).中国封建社会前期,赋役制度与土地制度并存;。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1.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错误的是 D A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其政策 B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安定人心政治稳定 D导致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 2.对“市”的严格管理,中国古代主要是通 过什么手段加强控制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提高人文素质
c
3、“重农抑商”政策之所以得到封建统治者 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D A、商鞅等人的大力宣传 B、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政策推动了封建社会的持续进步 D、政策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4、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 是 A、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D B、它的实行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D、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被废除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我国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反映出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 用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榨取剩余价 值的社会制度。
主体 关系 实质
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雇佣工人向资本家出卖 劳动力,资本家剥削雇 佣工人的劳动 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 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状态。
清朝时期的 广州商馆区
根据以下三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明清实行海禁政策原因。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 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材料二:1656年六月,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命令从天 津至广东沿海各地,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与郑氏 等反清势力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 片帆入江,一贼登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 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 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材料三: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 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 加恩体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调整中央机构。

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

(2)加强对地方控制。

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

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

(4)注重官吏的选拔。

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评价(1)进步性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国侵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①君主过分利用权力,往往会导致残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②皇帝的无能或无知又是造成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削弱又会助长地方的分裂割据。

③文化高压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这一称谓从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僚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这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下面设有九卿,是中央政府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丞相——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位高权重;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军事。

级行政机构。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总结: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探究点三正确认识秦朝的历史地位】(1)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自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

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制定秦律,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

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例 1 [2009·重庆卷] 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三、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例 2 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实行郡县制【知识延伸】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有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例3 [2010·安徽卷]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汉承秦制”】(1)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

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④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趋势:①由相权较重到皇权集中。

②由机构简单到组织庞大。

③由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

④由治理中原到统治边疆。

⑤由凭际遇用人到建立发展一整套的人才选拔制度。

(3)意义:积极作用:巩固了新兴的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政权;维护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原与边疆的交流;形成了一套封建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

消极作用:皇权无限扩大;封建特权制度化、普遍化;封建道德、礼教体系化。

【思维发散】“汉承秦制”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它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的延续;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秩序,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的作用。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例4 [2009·海南卷]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篇二: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重点提示】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

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

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沿革: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两汉:编户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2)与前代变化: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隋与唐不同(3)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5)作用: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2、两税法(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

它适应了当时丁口转移、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的新情况。

)(1)内容: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征课形式:先“定税计钱”,交纳时再“折钱纳物”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

”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的创见。

(2)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

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3)作用(两税法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①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③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

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④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⑤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地位: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