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促胰素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的快速建议指南_
基于肠促胰素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的快速建议指南
证据总结:1 项系统评价 / meta 分析 (4 个 RCTs, AMSTAR 评分为 10 分)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联合基础 胰岛 素 相 比, DPP-4i 联 合 基 础 胰 岛 素 可 显 著 降 低 HbA1C水平( MD = -0. 49, 95% CI -0. 60 ~ -0. 37) ,但 不增加体重和低血糖事件[12] 。 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
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的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 了更多选择,但它们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究竟如 何? 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在特殊人群(如老年患
者等)中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特别是当这些药物所 基于的大量证据都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时,我们该如 何评价、选择和应用?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采用系统、科 学的方法来回答。
50 mg,每日 2 次
_ 利格列汀
口服_ _
菁
菁
基于肠促胰岛素的药物的研究进展
基于肠促胰岛素的药物的研究进展作者:宝轶石勇铨来源:《上海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基于肠促胰岛素的药物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受体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目前已获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而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主要在于如何优化自身特点和扩展临床适应证,具体包括延长GLP-1受体激动剂的有效作用时间、开发能口服的GLP-1受体激动剂、寻找可促进GLP-1分泌的新靶点、开发其他胃肠-胰腺生物活性肽类新药以及探求此类药物在1型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中的临床应用前景等。
关键词基于肠促胰岛素的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97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7-0011-04近年来,随着对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更深入认识,基于肠促胰岛素(incretins)的药物因具有能够恢复和改善胰岛α和β细胞功能、重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间的平衡等特点而成为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受体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 DPP-4)抑制剂,目前已获准用于2型糖尿病的单药和联合治疗,而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主要在于如何优化自身特点和扩展临床适应证。
本文概要介绍此类药物的适应证扩展和新药开发研究进展。
1 适应证扩展目前,基于肠促胰岛素的药物已获准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
此类药物因有不增加或减轻体重以及保护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等降血糖外作用,故还有用于其他适应证的潜力。
1.1 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GLP-1对胰岛细胞有多重作用,除能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外,还可调节α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以及刺激β细胞增殖、诱导其新生和抑制其凋亡。
因此,1型糖尿病是基于肠促胰岛素的药物的潜在适应证。
基于肠促胰岛素的抗糖尿病药物发展概况
促胰 岛素是一 组 胃肠激 素 ,主要包 括胰高血 糖素样肽 . 1
( g l u c a g o n - l i k e p e p t i d e . 1 , GL P . 1 )和葡 萄糖依 赖性促胰 岛
素 肽 ( g l u c o s e — d e p e n d e n t i n s u l i n o t r o p i c p e p t i d e , G I P)L l J  ̄
・
专 家 论 坛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于肠 促胰 岛素 的抗糖 尿病药物发展概况
吴 霞
( 上 海市静 安 区中心 医院内分泌科 上 海 2 0 0 0 4 0 )
摘 要 肠促 胰 岛素的发现为糖尿病 治疗提供 了一个新 的途径 ,各大制 药公 司已相继推 出了 自己的 药品 ,根据作 用
机 制可分 为二肽基 肽酶 一 4抑制剂和胰 高血糖 素样肽 . 1 类似 物或受体激动 剂。这些药物具有有效 降低 血糖 、安全性和耐 受性 良好 以及不增加体重等优 点 ,是 2型糖尿 病治疗的新选择。
近 年来 ,随着 对糖 尿病 发 病 机 制 的不 断研 究 与认 识, 肠促胰 岛素 ( i n c r e t i n )因可促进 B细胞复制和再生 、
抑 制其 凋亡 以及 改 善 d 细胞 功 能而 成为 研究 热 点 。肠
同源 性 ] 。e x e n d i n 一 4不 是 D P P . 4的底 物 ,不 会 被 迅 速
AB S T R AC T T h e d i s c o v e r y o f i n c r e t i n h a s p r o v i d e d a n e w a p p r o a c h t o t r e a t d i a b e t e s a n d t h e ma j o r p 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GLP1受体激动剂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比较
・研讨GLP一1・
GLP一1受体激动剂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治疗2型糖尿病的比较
骆天红
【提要】随着对肠促胰素在维持葡萄糖稳定作用认识的日益增多,促进了钭‘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 胰素活性缺乏治疗药物的研发。根据肠促胰素治疗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2类:(1)胰升糖素 样肽1(GLP一1)受体激动剂,包括利拉鲁肽(1iraglutide)、艾塞那肽每日2次制剂和艾塞那肽每周1次制剂; (2)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包括西格列汀(sitagliptin)、利拉利汀(1inagliptin)、沙格列汀(saxagliptin) 和维格列汀(vildagliptin),DPP4抑制剂可限制内源性GLP一1的降解。这2类药物具有某些共性,如葡萄糖 依赖性刺激胰岛素分泌,低血糖发生率低。然而这2类药物在疗效方面的表现却有所不同。本文综述了 这2类基于肠促胰素治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临床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阐明了此类药物在2型糖尿 病治疗中的地位。 【关键词】 肠促胰素;糖尿病,2型;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Key words】lm:retins;Diabetes
peplidase 4 inhibitor
肠促胰素,包括胰升糖素样肽1(GLP一1)和肠抑胃 肽(GIP),在维持血糖稳定方面起关键作用。临床研 究表明,肠促胰素可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升糖素分 泌,这些作用均依赖于葡萄糖。GLP一1还可延缓进食 后的胃排空速度,抑制食欲,减少进食量。据报道,在 临床前研究中,肠促胰素可促进B细胞复制和再生, 抑制其凋亡,从而可改善仪细胞功能。研究发现,2型 糖尿病患者中的GLP一1维持血糖稳定的功能受到损 伤。给2型糖尿病患者注射外源性GLP.1可改善血糖 控制。然而,由于二肽基肽酶(DPP)-4会使GLP一1迅 速降解,GLP一1的生理活性持续时间很短。因此,研究 的重点是发现既能刺激GLP.1受体又能对抗DPP-4 降解作用的多肽,即GLP一1受体激动剂。另一种方式 是抑制DPP4的活性,从而使内源性GLP一1免以失
肠促胰素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
长期安全性和副作用关注不足
目前对肠促胰素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监测。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深入研究肠促胰素作用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揭示肠促胰素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为药物研发和 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探索
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肠促胰素异常表现
Ⅱ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素水平变化
肠促胰素水平降低
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肠促胰素的分 泌量通常会减少,导致血糖调节能力 下降。
餐后肠促胰素反应减弱
Ⅱ型糖尿病患者在进餐后,肠促胰素 的分泌反应较正常人减弱,使得餐后 血糖难以有效控制。
肠促胰素异常与胰岛素抵抗关系
胰岛素抵抗与肠促胰素分泌不足
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需求,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需要使用肠促胰素类 药物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或DPP-4抑制剂等药物。
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同时,医生还会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如何自我 管理和控制病情。
肠促胰素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 的作用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11
CONTENTS
• 引言 • 肠促胰素生理作用与机制 • 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肠促胰素异
常表现 • 肠促胰素在Ⅱ型糖尿病治疗中
的应用 • 实验研究与临床证据支持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导致多种并 发症的发生。
《GLP-1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要点
《GLP・1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姜点胰升血糖素样肽1 ( GLP-1 )受体激动剂属于肠促胰素类药物,近年来在T2DM治疗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005年,国际上第一个GLP-1 受体激动剂成功上市,其后10余年来,随着硏发的不断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逐渐积累,该类药物在T2DM治疗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也^其列入二联降糖治疗选择之一。
目前,我国已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利司那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
—、GLP-1受体激动剂发展史及分类肠促胰素是从肠道分泌的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物质的统称。
现已发现的人体内肠促胰素主要有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 )和GLP-1O GIP 在T2DM 患者中水平正常或升高,对胰岛p细胞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弱,其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目前,临床上肠促胰素类药物均基于GLP-1。
根据分子结构特点,GLP-1受体激动剂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exendin-4结构,由人工合成的艾塞那肽和利司那肽,其氨基酸序列与人GLP-1同源性较低;第二类基于天然人GLP-1结构,通过对人GLP-1分子结构局部修饰加工而成,与人GLP-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如利拉鲁肽。
目前,国内上市的贝那鲁肽为重组人GLP-1分子,与人GLP-1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
不同GLP-1受体激动剂的药代动力学和分子结构特点存在差异(附录1丄根据作用时间长短,GLP-1受体激动剂分为短效和长效制剂两大类,短效制剂包括艾塞那肽、利司那肽、贝那鲁肽,长效制剂包括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
二、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方法GLP-1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主要推荐意见总结见表:L。
1. 适应证与使用时机:GLP-1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成人T2DM患者,该类药物在我国得到药监部门批准的适应证如下。
(1 )艾塞那肽:适用于服用二甲双肌、磺腺类、TZDs、二甲双弧和磺腺类联用、二甲双呱和TZDs联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T2DM患者的辅助治疗以改善血糖控制。
《内分泌学》项目学习答案
项目学习《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新进展》答案:"2021年ADA指南中长期结局管理中的推荐地位,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B""2021年ADA指南中指出,需要起始注射治疗降低HbA1c时,多数患者在胰岛素之前优先考虑GLP-1RA,基于如下原因,其中错误的描述是()" "D" "起始注射治疗时,医生选择GLP-1RA和胰岛素的主要原因()" "D" "以下关于GLP-1RA在指南更新中的推荐,说法正确的是()" "D""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以下GLP-1RA中具有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保护一级证据的是()" "B" "以下关于GLP-1RA临床应用,正确的是()" "C""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关于GLP-1RA的适用人群,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D""下列关于GLP-1RA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不同GLP-1 RA的用药依从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下哪种GLP-1RA属于人源性GLP-1RA周制剂()" "A""根据大型CVOT证据,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B""关于不同GLP-1RA类药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更理想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的特征不包括()" "A""关于GLP-1RA药物依从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B""关于提高药物依从性和偏好性,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B""改善患者依从性的可能途径不包括()" "C""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项目学习《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新进展》答案:"关于胰岛素类似物,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关于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以下正确的是()" "B""关于我国2型糖尿病诊疗现状,以下错误的是()" "C""人胰岛素与动物胰岛素相比,以下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D""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关于生物类似药的概念,以下错误的是()" "B""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C""以下关于胰岛素描述正确的是()" "C""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关于胰岛素生物类似药与胰岛素类似物,以下正确的是()"E""以下哪项不属于胰岛素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胰岛素的相似性要求()" "A" "关于生物类似药与化学仿制药,以下正确的是()" "B""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B""以下生物类似药的定义错误的是()" "B""生物类似药的上市许可要求中要求和参比制剂头对头评价()" "D""关于生物制剂免疫原性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B""胰岛素生物类似药的主要PK/PD参数90%置信区间在参照药()范围内被认为等效" "B""胰岛素生物类似药成功获批上市的前提不包括()" "D""下列哪些生产工艺环节可能影响生物制剂的特性()" "D"项目学习《2型糖尿病标准化管理及诊治进展》答案:"基层版指南推荐的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描述正确的是()" "C""中国糖尿病患者诊治状况不佳,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C""基层版指南中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建议,出现哪种情况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 "D""关于我国社区糖尿病的现状描述正确的是" "D""关于本课程中不同剂型人胰岛素应用,描述正确的是:" "D""瑞格列奈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可减少低血糖发生,原因全面的是()" "A"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胰岛素早相分泌缺失是餐后血糖升高的本质,胰岛素早相分泌缺失的原因有()" "D""DECODE研究及DECODA研究:()是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 "D""2018 ADA/EASD 共识和2021 ADA 指南推荐: HbA1c高于目标值()以上的患者应考虑起始联合治疗" "A""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胰岛素促泌剂是联合治疗的优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B""血糖升高的原因有()" "D""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起始联合治疗的时机为()" "D""以下哪些是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的优势()" "D""关于适时起始胰岛素,帮助患者血糖尽早达标的获益,描述正确的是" "D" "关于中国糖尿病现状,描述正确的是" "D""关于人胰岛素30描述正确的是" "D""关于糖尿病患者可首选或起始胰岛素治疗方案描述正确是的是" "D""为了更好的控制血糖,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D""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血压在什么范围,就可诊断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临床执业医师(内分泌系统)-试卷16
临床执业医师(内分泌系统)-试卷16(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原发性甲旁亢时血钙、血磷、尿钙的变化是(分数:2.00)A.高血钙、高血磷、低尿钙B.高血钙、低血磷、低尿钙C.低血钙、低血磷、高尿钙D.高血钙、低血磷、高尿钙√E.低血钙、高血磷、高尿钙解析:解析:伴高血钙、低血磷、高尿钙、高尿磷者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低血钙、低尿钙、高血磷者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2.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中胰高血糖素样肽水平的药物是(分数:2.00)A.二甲双胍B.西格列汀√C.格列美脲D.阿卡波糖E.吡格列酮解析:解析:现已开发出两类基于肠促胰素的降糖药物应用于临床:(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一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一1受体而发挥降糖作用。
目前国内上市的制剂有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
(2)二肽基肽酶一Ⅳ抑制剂(DPP-Ⅳ抑制剂):抑制DPP一Ⅳ活性而减少GLP-1的失活,提高内源性GLP-1水平。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有:①西格列汀;②沙格列汀;③维格列汀。
3.库欣综合征分泌过多的激素是(分数:2.00)A.醛固酮B.肾上腺素C.皮质醇√D.去甲肾上腺素E.肾素解析:解析:库欣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为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病症的总称。
4.垂体后叶储存的激素是(分数:2.00)A.抗利尿激素√B.生长激素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E.催乳素解析:解析:垂体分为前叶和后叶,后叶即神经垂体,主要储存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手术禁忌证是(分数:2.00)A.中度GravesB.胸骨后甲状腺肿伴甲亢C.高功能腺瘤D.妊娠早期重度甲亢√E.青少年患者解析:解析:妊娠早期的甲亢可选择在妊娠中期做手术治疗。
6.为抑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素的释放,外科手术前最常选择的药物是(分数:2.00)A.普萘洛尔B.卡比马唑C.甲巯咪唑D.丙硫氧嘧啶E.碘剂√解析:解析:BCD答案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而碘剂是抑制激素的释放。
GLP-1的临床应用医学PPT课件
胰高糖素分泌
降低
降低
胃排空速率
延缓
无影响
血压
降低
降低
心率
无影响或轻度增加(0-2bpm)
中度增加(2-5bpm)
体重减轻
1-5Kg
2-5Kg
恶心
20%-50% 缓慢减弱(数周到数月)
20-40% 快速减弱 (4-8周)
*
GLP-1
艾塞那肽
(7-37) 酰胺
1986至1987年, Drucker和Orskov等发现。
*
胰高糖素原
肠高糖素
GLP-1(37个AA)
GLP-2(35个AA)
胰高糖素(29个AA)
肠道L细胞内酶解
GLP-1(37个AA)
恢复和维持小肠 粘膜上皮细胞的 完整性
水解为生物活性的 GLP-1(7-37),酰胺化为 具有活性的 GLP-1(7-36)酰胺
维格列汀(vildagliptin)
佳维乐
2012年中国上市
诺华
利格列汀(linagliptin)
欧唐宁
2013年中国上市
勃林格殷格翰
阿格列汀(alogliptin)
尼欣那
2013年12月中国上市
日本武田/赛诺菲
*
四、临床应用
(一)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不但具有显著的降糖效果,还同时兼有低血糖发生率低的优点。另外具有降低体重、收缩压,改善血脂紊乱的作用。
√
不推荐
不推荐
维格列汀(vildagliptin)
佳维乐
不推荐转氨酶>正常上限3倍
利格列汀(linagliptin)
欧唐宁
√
√
√
肠促胰素及其类似物课件
肠促胰素类似物的研究挑战与展望
目前,肠促胰素类似物的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药物的长期安全性、药效的稳定性和耐药 性问题等。
针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优化药物的分子结构和给药方式,以提高疗效和 降低副作用。
展望未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肠促胰素类似物有望在糖尿病 等疾病的防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尿病患者的治疗需求。
肠促胰素类似物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前景
除了糖尿病治疗,肠促胰素类 似物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也有潜 在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肠促胰素类似物可 能对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代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此外,肠促胰素类似物还可能 应用于其他内分泌和消化系统 疾病的治疗,为患者提供新的 治疗选择。
04 肠促胰素类似物的未来 展望
肠促胰素类似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
肠促胰素类似物在糖尿病治疗中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
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通过模拟肠促胰素的生理作用, 肠促胰素类似物能够刺激胰岛素 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有效控
制糖尿病症状。
随着对肠促胰素类似物的深入研 究,未来可能开发出更加安全、 有效的药物,以满足不同类型糖 Nhomakorabea04
1980年代:开始进行临 床试验
当前肠促胰素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01
02
03
04
已经上市的肠促胰素类似物
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肠促胰素 类似物
肠促胰素类似物在糖尿病治疗 中的应用
肠促胰素类似物与其他药物的 联合应用
未来肠促胰素类似物的研究方向
提高肠促胰素类似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肠促胰素类似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加强肠促胰素及其类似物药物的临床试验和疗效评估,为药物的应用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 据,促进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参考《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临床应用医药专家共识》GLP-1RA发展过程GLP-1RA属于肠促胰素类药物。
2005年,国际上第一种GLP-1RA艾塞那肽在美国上市。
此后数年间,多种GLP-1RA进入临床,直至现今每周给药1次的超长效GLP-1RA面世。
GLP-1RA的发展经历了从短效(每日2次~3次注射)到长效(每日1次注射)再到超长效(每周1次注射)的过程。
2023 GLP-1RA指南指出,目前中国已上市的GLP-1RA有8种,均为注射剂型。
周制剂包括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洛塞那肽和艾塞那肽微球,日制剂包括利拉鲁肽和利司那肽,还有每天2次注射的艾塞那肽和每天3次注射的贝那鲁肽。
尚未在中国上市的口服司美格鲁肽也显示了良好的降糖疗效和心血管安全性。
▲GLP-1RA的分类和药代动力学特点GLP-1RA的3大适应证GLP-1RA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所有GLP-1RA均可与二甲双胍联用;部分GLP-1RA具有单药治疗的适应证(如度拉糖肽、洛塞那肽),或与磺脲类药物、基础胰岛素联用,以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GLP-1RA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一些GLP-1RA(如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治疗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降低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GLP-1RA具有减重作用。
利拉鲁肽3.0 mg/d和司美格鲁肽2.4 mg/周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成人体重管理,主要适用于体重指数(BMI)≥30 kg/m2的患者,或是BMI≥27 kg/m2同时伴有并发症的患者。
2023 GLP-1RA指南指出,利拉鲁肽3.0 mg是全球第1个被美国FDA和欧洲EMA批准用于减重的GLP-1RA。
同时,目前中国尚未批准任何GLP-1RA减肥的适应证。
GLP-1RA的4大临床作用1. 降糖作用GLP-1RA具有强效的降糖作用。
《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专家共识》发布
《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专家共识》发布2020年10月,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发布的2020版《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专家共识》,共识结合最新的国际糖尿病管理指南与最新临床证据,对GLP-1RA的起始治疗时机、GLP-1RA的联合用药方案以及适用人群范围、GLP-1RA对心血管及肾脏的综合获益等做了更新。
该共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共同牵头,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洪天配教授共同执笔,给出GLP-1RA临床使用的最新推荐建议。
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近1.3亿,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健康最新的第6次针对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约为1.298亿。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平均缩短患者生命9年,伴有心血管疾病预计缩短12年生命。
大血管并发症正在成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4倍,7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正在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健康,增加大众及社会负担,强效降糖并尽早控制并发症是帮助患者改善生命周期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母义明教授强调。
GLP-1RA作用机制获益明显,国际指南地位不断上升传统降糖药具有良好的降糖疗效,但没有心血管获益证据,新型降糖药GLP-1RA的出现有望帮助医患达到降糖与综合获益的平衡。
ELIXA、EXSCEL、LEADER、REWIND等大型研究先后证实,GLP-1 RA对既往伴有/不伴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糖尿病患者都能获得可靠的治疗效果,并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
GLP-1 RA如度拉糖肽还可降低T2DM患者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和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T2DM患者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均有效。
肠促胰素及其相关药物
第5页/共24页
GLP-1 代谢特点及相关药物研发
Drucker. Expert Opin Invest Drugs 2003;12:87–100; Ahrén. Curr Diab Rep 2003;3:365–72
GLP-1释放
食物摄入
活性的GLP-1(7-36)
DPP-4
抑制剂
DPP-4
GLP-1受体激动剂
53% 的氨基酸序列与人 GLP-1 同源
天然人 GLP-1
利拉鲁肽
艾塞那肽
艾塞拉肽—百泌达
38%
1. Liraglutide SPC; 2. DeFronzo et al. Diabetes Care 2005;28:1092–100
第11页/共24页
艾塞拉肽—百泌达
适应症:成人2型糖尿病, 肥胖患者不用于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酮症特殊人群用药:肾功能损害:经水解酶代谢后经肾排泄,轻中度肾功能不全不需要调整剂量,但在GFR<30 ml/min时禁用 。肝功能损害:尚无推荐意见。注意胰腺炎风险
三药联合
联合胰岛素治疗
健康饮食,控制体重,增加体育锻炼
二甲双胍高低风险不变/减轻消化道/乳酸中毒低如果单药治疗3个月后A1c未达标,进行两药联合治疗*
(未指示任何特定的参考;依据患者-&特殊疾病因子进行选择):Metformin + Metformin + Metformin + Metformin + Metformin + Metformin +3个月后,如果需达个体化目标HbA1c水平,需进行三药联合治疗*
阿格列汀4
1/2剂量
1/4剂量
不推荐使用
2024慢性胰腺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024慢性胰腺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慢性胰腺炎(CP)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胰腺组织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
炎症可局限于胰腺小叶,也可累及整个胰腺,其病理特征为胰腺腺泡萎缩、破坏和间质纤维化。
随着疾病进展,腺泡细胞和内分泌细胞遭受破坏,广泛的纤维化累及胰管造成胰管狭窄、胰液潴留和蛋白栓形成,伴随胰管结石、胰腺实质钙化,导致胰管内压增高。
CP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所致的脂肪泻,以及内分泌功能不全所致的糖尿病等。
其中,长期脂肪泻会导致体重减轻及脂溶性维生素和其他微量营养元素吸收不良,糖尿病也会引起相应的并发症。
因此,CP的各种治疗方式首要目标均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前提,常需联合内科、外科和营养管理等多学科综合诊治。
药物治疗在CP 的全病程管理中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对CP病程和致病机制了解的深入,多项针对CP治疗的新型药物研究证明了其有效性。
现就药物治疗在CP 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CP疼痛的药物治疗腹部疼痛是CP最常见的临床症状,85%的CP患者可出现腹痛。
腹痛的模式主要包括在病程早期发生的间歇性腹痛伴或不伴胰腺炎(A型),间歇性严重发作、持续性慢性疼痛(B型),以及无严重发作的慢性持续性疼痛(C型)。
CP疼痛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胰管高压、胰腺间质高压、氧化应激和神经源性改变等相关。
目前,临床上治疗CP 疼痛的药物主要为常规镇痛药、抗氧化剂和神经调节剂等。
根据CP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治疗原则,由弱到强选择止痛药物镇痛治疗。
第一阶梯治疗常用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等非阿片类镇痛药,由于CP患者易患消化性溃疡,服用阿司匹林等往往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故轻度CP疼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第二阶梯治疗选用弱阿片类镇痛药(如曲马多、可待因);第三阶梯治疗升级为强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羟考酮和芬太尼)。
2019云南执业药师再教育循证药学新进展附答案
循证药学新进展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肠促胰素快速指南是基于WHO指南制定的手册。
()
A.正确
B.错误
2-二甲双胍被各国推荐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
A.正确
B.错误
3-肠促胰岛素是一种经食物刺激后由肠道细胞分泌入血、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激素。
()
A.正确
B.错误
4-由于老年患者常常合并多种并发疾病,DPP-4i具有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和安全性,推荐DPP-4i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
()
A.正确
B.错误
5-SAVOR研究主要终点是血糖终点。
()
A.正确
B.错误
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已成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要目标。
A.安全
B.有效
C.长期
D.稳定
2-下列药物()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A.二甲双胍
B.阿卡波糖
C.动物胰岛素
D.人胰岛素
3-DPP-4抑制剂的综合降糖优势是()
A.低血糖风险
B.不增加体重
C.不影响肾功能
D.不影响食欲
4-DPP-4抑制剂具的安全优势有
A.无低血糖
B.不增加体重
C.不影响肾功能
D.无胃肠道不良反应
5-证据质量的GRADE分级为()
A.极高
B.高
C.中
D.低
E.极低。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
第二类为通过对人GLP-1分子结构局部修饰获得,其与人GLP-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 能达到90%以上,常用品种有利拉鲁肽、贝那鲁肽、索马鲁肽(又名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 GLP-1受体激动剂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的周制剂,长效制剂包括:艾塞那肽周制剂、度 拉糖肽以及司美格鲁肽注射剂是每周给药一次。其中司美格鲁肽是目前唯一上市的能口服又 能注射的药品,长效制剂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作用机制
4、刺激胰岛β细胞增殖和分化,抑制β细胞凋亡。 5、抑制胃排空,抑制食欲:GLP-1受体除了分布于胰腺外,还包括于脑、胃、心脏、肾脏和肺等器官和 组织,GLP-1可以作用于中枢增强饱腹感,抑制食欲,抑制胃排空,减少胃酸分泌,减少营养物质在肠道 的吸收,从而减轻体重。 减少血管损伤后内膜的增生,有潜在的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保护心脏血管损伤预防心血管事件发 生。 6、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GLP-1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生成,抑制肝糖原输出,增加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 摄取,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GLP-1受体激动剂适合人群
GLP-1受体激动剂兼具降糖、减重、降脂的作用,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增 生,同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在老年患者中无需调整剂量,肝肾功能轻中度无 需调整剂量,安全性好。推荐用于接受二甲双胍、一种磺酰脲类、二甲双胍合 用一种磺酰脲类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肥胖的和伴有动 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度拉糖肽还可用于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一二级预 防。
肠促胰素类药物
C-肽 (nmol/L)
11
5.5
0
0.0
0.5
1.0
1.5
2.0
时间 (分钟)
01
60
120
180
02
口服葡萄糖 静脉注射葡萄糖
*
*
*
*
*
*
*
01-02 = 葡萄糖输注时间
01
60
120
180
02
肠促胰素效应
*P0.05;与 静脉注射葡萄糖相比
01-02 = 葡萄糖输注时间
Time, min
Drucker DJ. Diabetes Care 2003;26:2929-2940.
GLP-1
GIP
主要合成部位
L 细胞 (回肠和结肠)
K 细胞 (十二指肠和空肠)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分泌
是
否
餐后胰高糖素分泌
是
否
食物摄入
是
否
延缓胃排空
是
否
促进 β 细胞增殖
是
是
-1.0
-0.7
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 加用DPP-4抑制剂或 磺脲类的头对头研究概要
样本例数
研究 周期/类型
病程(年)
干预措施 (mg/d)
基线HbA1c(%)
文献出处
MET单药控制不佳添加
西格列汀 (sitagliptin)
1172
52周,RCT
6.5 6.2
Sita 100 格列吡嗪5-20
外周组织对 葡萄的摄取
GLP-1在T2DM患者中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 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
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自从2005年国际上第一个肠促胰素类药上市以来,此类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了飞速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已经上市2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5种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为了便于使用者全面和快速地了解此类药物的基本知识以及在我国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情况,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达成以下共识。
一、肠促胰素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胃肠道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肠道内分泌细胞在代谢调节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二十世纪初期,人们发现营养物质摄入后,从肠道分泌的某种激素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产生降低血糖的作用[1]。
1929年,中国学者冯德培、侯祥川、林可胜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并命名了肠抑胃素(enterogastrone)[2]。
同年,Zunz和LaBarre教授[3]发现在狗身上应用这种物质后可引发低血糖,进而将该物质命名为"肠促胰素"(incretin)。
1969年,Unger和Eisentraut等[4,5]首先以"肠-胰岛轴"来描述肠道与胰岛之间的关联,提示这样一个系统能够整合从肠道到胰岛细胞之间的营养、神经和激素信号,从而调控胰岛素、胰高糖素、生长抑素或胰多肽的分泌。
营养物质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可刺激这类激素的释放,当血糖升高时刺激胰岛素释放。
Elrick等[6]发现,在血糖变化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与静脉注射葡萄糖相比,口服葡萄糖可引起更多的胰岛素分泌,这种现象被称为"肠促胰素效应"。
人体内主要有两种肠促胰素: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和GLP-1。
GIP早在1930年被发现,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肠促胰素,它是从猪小肠提取物中分离出来的物质,由于其具有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早期被命名为抑胃肽[7,8]。
但在1973年,Pederson等[9,10,11]学者发现它在狗、大鼠乃至人体内呈现出葡萄糖依赖性刺激胰岛素释放的特性,即被更名为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与共识•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6.06.003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通信作者:母义明,Email:muyiming1962@;翟所迪,Email:zhaisuodi@基于肠促胰素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的快速建议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前 言肠促胰素(incretin)是一种经食物刺激后由肠道细胞分泌入血㊁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激素[1]㊂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incretin based therapies,IBTs)通过与器官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发挥其降糖作用㊂由于这类药物具有低血糖风险小和改善胰岛细胞功能等多方面的优势,逐渐在临床广泛使用[2⁃3]㊂目前在国内已经上市了2种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receptor agonists,GLP⁃1RA):包括艾塞那肽(exenatide)和利拉鲁肽(liraglutide),5种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4inhibitor,DPP⁃4i):包括西格列汀(sitagliptin)㊁维格列汀(vildagliptin )㊁沙格列汀(saxagliptin )㊁利格列汀(linagliptin)和阿格列汀(alogliptin),以及2种复方制剂(表1)㊂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的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它们的有效性㊁安全性和经济性究竟如何?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在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等)中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特别是当这些药物所基于的大量证据都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时,我们该如何评价㊁选择和应用?这些问题都有待于采用系统㊁科学的方法来回答㊂随着降糖药物的种类不断增加,各学(协)会于2015年陆续更新出版2型糖尿病的相关治疗指南,但未对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在临床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4⁃6]㊂2014年1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了‘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的临床应用共识“[7],对指导临床用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该共识主要基于专家的意见,未对证据进行全面的检索和评价㊂因此在全面更新我国上市的7种基于肠促胰素治疗药物的临床证据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按照循证指南制定的方法与步骤,组建多学科团队,通过调查临床使用中的实际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制定了‘基于肠促胰素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的快速建议指南“,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提供更符合临床实践需求的科学和具体的指导㊂表1 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药物给药途径中国批准适应证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佳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磺脲类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说明书常规用法用量DPP⁃4i 沙格列汀口服 --5mg,每日1次 维格列汀口服 --50mg,每日2次 利格列汀口服 - 5mg,每日1次 西格列汀口服 --100mg,每日1次 阿格列汀口服 --25mg,每日1次GLP⁃1RA 艾塞那肽皮下注射- 5⁃10μg,每日2次 利拉鲁肽皮下注射- -0.6⁃1.8mg,每日1次复方制剂a 西格列汀二甲双胍(Ⅰ)(Ⅱ)口服 - - 50mg(西格列汀),每日2次 二甲双胍维格列汀片(Ⅱ)(Ⅲ)口服 ---50mg(维格列汀),每日2次 注:DPP⁃4i: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GLP⁃1RA: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a :沙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待审批上市; :已批准适应证;-:未批准适应证㊃844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年6月第32卷第6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June 2016,Vol.32,No.6 本指南采用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强度系统(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㊂证据质量评价: A”表示高质量, B”表示中等质量, C”表示低质量, D”表示极低质量;推荐强度: 1”表示强推荐, 2”表示弱推荐, 0”表示无明确推荐意见㊂采用系统评价评估工具(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AMSTAR)评价纳入系统评价的质量㊂以下为快速建议指南推荐意见㊂一㊁DPP⁃4i临床问题1:DPP⁃4i是否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之一?推荐意见:推荐DPP⁃4i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之一(1B)㊂证据总结:1项meta分析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AMSTAR(评分为8分)结果显示,DPP⁃4i能有效降低HbA1C水平[标准差(mean difference,MD)=0.2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17~0.4]及体重(MD= 1.51,95%CI0.89~2.13),并显著减少低血糖事件[风险比(risk ratio,RR)=0.44,95%CI0.27~ 0.72][8]㊂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㊂推荐说明:二甲双胍被各国指南推荐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㊂在二甲双胍不耐受或存在使用禁忌等情况下,DPP⁃4i可以作为一线替代治疗药物㊂DPP⁃4i的推荐剂量为说明书中规定的常规使用剂量㊂临床问题2:在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情况下, DPP⁃4i是否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之一?推荐意见:推荐DPP⁃4i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之一(1B)㊂证据总结:1项系统评价/网络meta分析(56个RCTs,AMSTAR评分为9分)显示,与安慰剂相比, DPP⁃4i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0.7,95%CI -0.8~-0.6),并未增加体重和低血糖事件;与磺脲类相比,DPP⁃4i可显著降低低血糖事件[比值比(odds ratio,OR)=0.1,95%CI0.1~0.2]和体重(MD= -1.8,95%CI-2.5~-1.1),但降低HbA1C效果劣于磺脲类(MD=0.1,95%CI0.0~0.2);与噻唑烷二酮类相比,DPP⁃4i可降低体重(MD=-2.4,95%CI -3.1~-1.6),但在降低HbA1C水平和低血糖事件方面无差异;与GLP⁃1RA相比,DPP⁃4i在降低HbA1C水平和体重变化方面劣于GLP⁃1RA,在低血糖事件方面无差异[9]㊂1项经济学系统评价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联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与磺脲类相比,DPP⁃4i更具有成本⁃效果比[10]㊂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㊂推荐说明:当二甲双胍或者其他降糖药物单药治疗后,HbA1C水平仍未达标,则需联合另外一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㊂由于DPP⁃4i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更佳的成本效果,推荐在二甲双胍治疗仍控制不佳后,联合DPP⁃4i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㊂临床问题3:在二线治疗控制不佳情况下,DPP⁃4i 是否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线治疗选择之一?推荐意见:推荐DPP⁃4i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线治疗选择之一(1B)㊂证据总结:1项系统评价/网络meta分析(24个RCTs,AMSTAR评分为9分)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的基础上,与安慰剂相比,DPP⁃4i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0.7,95%CI-1.0~-0.4),且并未增加体重和低血糖事件[11]㊂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㊂推荐说明:由于DPP⁃4i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二线治疗时仍未使用DPP⁃4i治疗的患者,推荐DPP⁃4i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线治疗选择之一㊂临床问题4:DPP⁃4i联合基础胰岛素是否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推荐DPP⁃4i联合基础胰岛素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1B)㊂证据总结:1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4个RCTs, AMSTAR评分为10分)结果显示,与安慰剂联合基础胰岛素相比,DPP⁃4i联合基础胰岛素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0.49,95%CI-0.60~-0.37),但不增加体重和低血糖事件[12]㊂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㊂推荐说明:当使用基础胰岛素进行治疗,HbA1C水平仍控制不佳时,可联合DPP⁃4i进行治疗,并根据HbA1C水平,调整胰岛素的剂量㊂临床问题5:DPP⁃4i是否可用于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推荐DPP⁃4i用于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1B)㊂证据总结:本指南秘书组完成的1项系统评价(12个RCTs)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DPP⁃4i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0.65,95%CI-0.87~ -0.43),且未增加低血糖事件㊁体重和心血管事件;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格列吡嗪㊁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相比,DPP⁃4i可以显著减少低血糖事件(RR=0.22, 95%CI0.16~0.29),但在降低HbA1C水平㊁体重和心血管事件方面无差异㊂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㊂推荐说明:由于老年患者常常合并多种并发疾病,㊃944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年6月第32卷第6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June2016,Vol.32,No.6DPP⁃4i具有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和安全性,推荐DPP⁃4i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㊂推荐使用常规剂量进行治疗,除非伴有肝或肾功能不全,需根据说明书进行剂量调整㊂临床问题6:DPP⁃4i是否可用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DPP⁃4i可用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2C)㊂证据总结:1项RCT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单药,噻唑烷二酮类单药或两药联合基础上,与安慰剂相比, DPP⁃4i可显著改善12周时的血糖控制,不影响体重,在安全性方面可以耐受[13]㊂证据质量为低等质量㊂推荐说明:由于DPP⁃4i不影响患者的体重,故建议DPP⁃4i用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㊂临床问题7:DPP⁃4i是否可用于伴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DPP⁃4i可用于伴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2B)㊂证据总结:1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3个RCT, 36543例患者)的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DPP⁃4i未增加心血管死亡率㊁非致死性心肌梗死㊁非致死性卒中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风险,但可增加因心衰住院风险(OR=1.14,95%CI1.01~1.28)[14⁃16]㊂此外,1项大型观察性研究(54518例患者)结果显示与磺脲类相比,DPP⁃4i并未增加因心衰住院和复合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且不同DPP⁃4i之间因心衰住院风险无差异[17]㊂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㊂推荐说明:基于以上证据总结和专家意见,DPP⁃4i 可用于伴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㊂临床问题8:DPP⁃4i是否可用于伴有肝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㊂推荐说明:目前由于缺乏DPP⁃4i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证据,故推荐根据说明书情况进行使用㊂临床问题9:DPP⁃4i是否可用于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㊂证据总结:1项在中度⁃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DPP⁃4i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0.52,95%CI-0.64~-0.29),且未增加低血糖事件㊁体重㊂与格列脲类相比,DPP⁃4i 可以显著减少低血糖事件(RR=0.4,95%CI0.23~ 0.69)并降低体重(MD=-1.43,95%CI-2.66~ -0.2),在降低HbA1C水平方面无差异[18]㊂推荐说明:目前由于缺乏DPP⁃4i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证据,故推荐根据说明书进行使用㊂临床问题10:DPP⁃4i是否可用于伴有胰腺炎或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㊂证据总结:未检索到DPP⁃4i用于伴有胰腺炎或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meta分析㊂1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评价了DPP⁃4i对胰腺炎风险的影响㊂结果显示DPP⁃4i并未增加胰腺炎的风险[19]㊂1项纳入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1324515例患者和5195例胰腺炎病例)结果显示:DPP⁃4i并未增加胰腺炎风险(OR=1.03,95%CI0.87~1.20)[20]㊂推荐说明:目前由于尚缺乏DPP⁃4i用于胰腺炎或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证据,故推荐根据说明书相关内容使用㊂临床问题11:DPP⁃4i是否可用于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建议DPP⁃4i用于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2C)㊂证据总结:本指南秘书组完成的1项系统评价表明:与阳性对照药物(格列吡嗪㊁胰岛素和二甲双胍)相比,DPP⁃4i在降低HbA1C水平㊁谷丙转氨酶(ALT)㊁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体重指数(BMI)方面无显著差异㊂证据质量为低等质量㊂推荐说明:对于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使用DPP⁃4i进行治疗㊂临床问题12:DPP⁃4i联合胰岛素是否可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㊂证据总结:未检索到相关的系统评价和RCT证据㊂推荐说明:DPP⁃4i不得单独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㊂临床问题13:DPP⁃4i是否可用于妊娠妇女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进行使用㊂证据总结:未检索到相关的系统评价及RCT证据㊂推荐说明:由于缺乏在妊娠妇女中开展高质量的㊃054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年6月第32卷第6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June2016,Vol.32,No.6研究,因此,在妊娠女性中使用DPP⁃4i的安全性未知㊂除明确必须用药外,不推荐在妊娠妇女中使用㊂此外,由于许多药物经乳汁分泌,且部分DPP⁃4i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可经乳汁分泌,故不推荐在哺乳期内使用㊂临床问题14:DPP⁃4i是否用于儿童的降糖治疗?拟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㊂证据总结:未检索到相关的系统评价及RCT证据㊂推荐说明:由于目前暂缺乏在儿童中使用的高质量证据,故不推荐在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使用㊂临床问题15:复方制剂(DPP⁃4i和二甲双胍)是否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推荐复方制剂(DPP⁃4i和二甲双胍)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降糖治疗(1B)㊂证据总结:1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8个RCT,AMSTAR评分为8分)的结果显示:与二甲双胍单药相比,DPP⁃4i联合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0.49,95%CI-0.57~-0.4)及餐后血糖水平(MD=-0.80,95%CI-0.87~-0.74),但在低血糖事件(RR=1.04,95%CI0.72~1.50)和心血管事件(RR=0.54,95%CI0.25~1.19)方面无差异[8]㊂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㊂推荐说明:对于HbA1C>7.5%的首次治疗患者,推荐使用复方制剂(DPP⁃4i和二甲双胍)进行起始治疗㊂二㊁GLP⁃1RA临床问题16:GLP⁃1RA是否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之一?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㊂证据总结:未检索到GLP⁃1RA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治疗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㊂有2项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RCTs㊂1项RCT纳入41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HbA1C:7.0%~ 10.0%;BMI:20~35kg/m2),结果显示:与基础胰岛素相比,GLP⁃1RA可显著减轻体重[艾塞那肽:(-3.5±0.4)kg,胰岛素:(1.0±0.3)kg;P<0.01],但在降低HbA1C水平(MD=0.2,95%CI-0.46~0.06)和低血糖事件方面无差异;与噻唑烷二酮类相比:GLP⁃1RA 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0.37,95%CI-0.63~ -0.12)和体重[艾塞那肽:(-3.5±0.4)kg,噻唑烷二酮类:(0±0.4)kg;P<0.01],在低血糖事件方面无差异[21]㊂另外1项RCT纳入59例新诊断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50±8.6)岁,BMI(30.2±1.6)kg/m2,HbA1C(8.2±1.2)%],结果显示:与二甲双胍相比, GLP⁃1RA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艾塞那肽:(-2.10±1.79)%,二甲双胍:(-1.66±1.38)%;P<0.05]和体重[艾塞那肽:(-5.8±3.66)kg,二甲双胍:(-3.81±1.38kg);P<0.01],但在减少低血糖事件方面无差异[22]㊂推荐说明:对于GLP⁃1RA是否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由于证据较少,仍存在争议㊂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二甲双胍相比,GLP⁃1RA 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和降低患者体重,GLP⁃1RA有可能成为一种选择㊂临床问题17:在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情况下, GLP⁃1RA是否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之一?推荐意见:推荐GLP⁃1RA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之一(1B)㊂证据总结:1项系统评价/网络meta分析(56个RCTs,AMSTAR评分为9分)显示:与安慰剂相比, GLP⁃1RA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1.0,95%CI -1.1~-0.8)和体重(MD=-1.8,95%CI-2.9~ -0.8),并未增加低血糖事件㊂与磺脲类相比,GLP⁃1RA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1.0,95%CI -1.1~-0.8)㊁体重(MD=-3.9,95%CI-5.0~ -2.9)和低血糖事件(OR=0.1,95%CI0.1~0.3)㊂与噻唑烷二酮类相比,GLP⁃1RA可降低HbA1C水平(MD=-0.2,95%CI-0.4~-0.0)和体重(MD= -4.5,95%CI-5.6~-3.4),但在低血糖事件方面无差异[9]㊂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㊂推荐说明:由于GLP⁃1RA具有较好控制血糖和降低体重的作用,在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推荐GLP⁃1RA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㊂临床问题18:在二线治疗控制不佳情况下,GLP⁃1RA是否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线治疗选择之一?推荐意见:推荐GLP⁃1RA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线治疗选择之一(1B)㊂证据总结:1项系统评价/网络meta分析(24个RCTs,AMSTAR评分为9分)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的基础上,与安慰剂相比,GLP⁃1RA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0.7,95%CI-1.0~-0.4)和体重(MD=-1.6,95%CI-2.8~-0.4),但可增加低血糖事件(OR=2.07,95%CI1.54~2.77);与基础胰岛素相比,GLP⁃1RA可显著降低体重(MD=-3.5, 95%CI-4.6~-2.3),但在降低HbA1C水平和低血糖事件方面无差异;与预混胰岛素相比,GLP⁃1RA可显㊃154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年6月第32卷第6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June2016,Vol.32,No.6著降低体重(MD=-4.9,95%CI-6.1~-3.7),但在降低HbA1C水平和低血糖事件方面无差异[11]㊂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㊂推荐说明:由于GLP⁃1RA具有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在二线治疗时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患者,推荐GLP⁃1RA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线治疗选择之一㊂临床问题19:GLP⁃1RA联合基础胰岛素是否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推荐GLP⁃1RA联合基础胰岛素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1B)㊂证据总结:1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15个RCTs, AMSTAR评分为10分)的结果显示:与基础胰岛素+其他降糖药物相比,GLP⁃1RA联合基础胰岛素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0.44,95%CI-0.60~-0.29)和体重(MD=-3.22,95%CI-4.90~-1.54),但并未增加低血糖事件;与基础联合餐时胰岛素相比,GLP⁃1RA联合基础胰岛素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 -0.10,95%CI-0.17~-0.02)和体重(MD=-5.66, 95%CI-9.80~-1.51),且可减少低血糖事件(OR= 0.67,95%CI0.56~0.80)[23]㊂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㊂推荐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当使用基础胰岛素进行治疗,HbA1C水平仍控制不佳时,可添加GLP⁃1RA进行联合治疗,并根据HbA1C水平,调整胰岛素的剂量㊂临床问题20:GLP⁃1RA是否可用于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㊂证据总结:未检索到关于GLP⁃1RA用于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系统性评价或者meta分析㊂1项评价利拉鲁肽用于6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552例患者)的合并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利拉鲁肽2个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1.8mg: MD=-0.91,95%CI-1.12~-0.69;1.2mg:MD= -0.87,95%CI-1.11~-0.64),但仅有1.8mg剂量组相较于安慰剂可显著降低体重;同时未发现利拉鲁肽可显著增加低血糖事件(OR=1.21,95%CI0.57~ 2.56)[24]㊂推荐说明:对于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 GLP⁃1RA是否可应用,无明确推荐意见㊂临床问题21:GLP⁃1RA是否可用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建议GLP⁃1RA用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2B)㊂证据总结:本指南秘书组完成的1项系统评价(20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GLP⁃1RA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0.90,95% CI-1.04~-0.90)和体重(MD=-1.35,95%CI -1.75~-0.95),但可增加低血糖事件(OR=2.24, 95%CI1.21~4.16);与胰岛素相比,GLP⁃1RA可以显著降低体重(MD=-5.09,95%CI-6.28~-3.91)及低血糖事件(OR=0.46,95%CI0.27~0.87),在降低HbA1C水平方面无差异;与DPP⁃4i相比,GLP⁃1RA可以显著降低HbA1C水平(MD=-0.35,95%CI-0.65~ -0.04)及体重(MD=-1.27,95%CI-1.56~-0.98),在低血糖事件方面无差异㊂证据质量为中等质量㊂推荐说明:由于GLP⁃1RA可显著降低患者体重,对于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GLP⁃1RA用于超重/肥胖患者的降糖治疗㊂临床问题22:GLP⁃1RA是否可用于伴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㊂证据总结:未检索关于GLP⁃1RA用于伴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的系统性评价或meta分析㊂1项RCT(6068例患者)评价lixisentide (一种GLP⁃1RA)的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GLP⁃1RA并未增加全因死亡率㊁心血管死亡率㊁因心衰而住院㊁非致死性心肌梗死㊁非致死性卒中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风险[25]㊂推荐说明:目前由于证据不足,无明确推荐意见㊂临床问题23:GLP⁃1RA是否可用于伴有肝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㊂推荐说明:目前由于缺乏GLP⁃1RA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证据,故推荐根据说明书进行使用㊂临床问题24:GLP⁃1RA是否可用于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㊂推荐说明:由于缺乏DPP⁃4i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证据,故推荐根据说明书情况进行使用㊂临床问题25:GLP1⁃RA是否可用于伴有胰腺炎或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㊂证据总结:未检索到GLP⁃1RA用于伴有胰腺炎或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meta分析㊂1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GLP⁃1RA并未显著增加胰腺炎的风险[19]㊂1项利用真实世界数据的观察性㊃254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年6月第32卷第6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June2016,Vol.32,No.6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GLP⁃1RA并未增加胰腺炎风险(OR=1.03,95%CI0.87~1.20)[20]㊂推荐说明:目前由于尚缺乏DPP⁃4i用于胰腺炎或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证据,故推荐根据说明书进行使用㊂临床问题26:GLP⁃1RA是否可用于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建议GLP⁃1RA用于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2C)㊂证据总结:本指南秘书组完成的1项系统评价表明:与对照组(安慰剂㊁胰岛素和二甲双胍)相比,GLP⁃1RA可显著降低BMI值(MD=-2.09,95%CI-3.00~ -1.17)和ALT水平(MD=-15.49,95%CI-27.68~ -3.29),但在降低HbA1C水平和HOMA⁃IR方面无显著差异㊂证据质量为低质量㊂推荐说明:对于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GLP⁃1RA可降低BMI和ALT水平,建议使用GLP⁃1RA进行治疗㊂临床问题27:GLP⁃1RA联合胰岛素是否可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㊂证据总结:未检索到相关的系统评价和RCT证据㊂推荐说明:GLP⁃1RA不可替代胰岛素,不得单独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㊂临床问题28:GLP⁃1RA是否可用于妊娠妇女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进行使用㊂证据总结:未检索到相关的系统评价及RCT证据㊂推荐说明:由于缺乏在妊娠妇女中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因此,在妊娠女性中使用GLP⁃1RA的安全性未知㊂除明确必须用药外,不推荐在妊娠妇女中使用㊂此外,由于许多药物经乳汁分泌,且部分GLP⁃1RA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可经乳汁分泌,不推荐在哺乳期内使用㊂临床问题29:GLP⁃1RA是否用于儿童的降糖治疗?推荐意见:无明确推荐意见,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㊂证据总结:未检索到相关的系统评价及RCT㊂推荐说明:由于目前暂缺乏在儿童中使用证据,说明书中不推荐GLP⁃1RA用于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㊂ 基于肠促胰素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的快速建议指南”指导委员会(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洪天配㊁母义明㊁宁光㊁杨克虎㊁翟所迪㊁赵志刚㊁朱珠;指南专家组(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陈爱荣㊁陈华庭㊁陈璐璐㊁陈耀龙㊁单忠燕㊁纪立伟㊁金海英㊁李强㊁李焱㊁秦贵军㊁孙春华㊁童南伟㊁王汝龙㊁王卫庆㊁吴久鸿㊁邢小平㊁肇丽梅㊁赵荣生㊁詹思延;指南秘书组(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陈康㊁胡琴㊁门鹏㊁唐惠林㊁王天晟㊁徐锦龙㊂参 考 文 献[1]陆菊明.基于肠促胰素治疗药物在中国或亚洲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5):476⁃480.DOI:10.3969/ j.issn.1006⁃6187.2014.05.027.[2]Nauck M,Stöckmann F,Ebert R,et al.Reduced incretin effect in type2(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J].Diabetologia,1986,29(1): 46⁃52.[3]雷闽湘.2型糖尿病治疗新策略: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9,29(6):370⁃373.DOI:10.3760/cma.j.issn.1673⁃4157.2009.06.003.[4]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J].Diabetes Care,2015,38(Suppl):S41⁃S48.DOI:10.2337/ dc16⁃S010.[5]Handelsman Y,Bloomgarden ZT,Grunberger G,et al.American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a diabetes mellitus comprehensive care plan⁃2015[J].Endocr Pract,2015,21 Suppl1:1⁃87.DOI:10.4158/EP15672.GL.[6]Amiel SA,Pursey N,Higgins B,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type1diabetes in adults:summary of updated NICE guidance[J].BMJ,2015,351:h4188.[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1):14⁃20.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4.01.004.[8]Wu D,Li L,Liu C.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peptidyl peptidase⁃4inhibitors and metformin as initial combination therapy and as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 mellitus:a meta⁃analysis [J].Diabetes Obes Metab,2014,16(1):30⁃37.DOI:10.1111/ dom.12174.[9]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Second⁃linepharmacotherapy for type2diabetes Update[R].Ottawa:The Agency,2013.(CADTH optimal use report;vol.3,no.1a). [10]Geng J,Yu H,Mao Y,et al.Cost effectiveness of dipeptidyl peptidase⁃4inhibitors for type2diabetes[J].Pharmacoeconomics,2015,33(6):581⁃597.DOI:10.1007/s40273⁃015⁃0266⁃y. [11]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Third⁃linepharmacotherapy for type2diabetes Update[R].Ottawa:The Agency,2013.(CADTH optimal use report;vol.3,no.1b). [12]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binationuse of insulin and incretins in type2diabetes[R].Ottawa:The Agency,2013.(CADTH optimal use report;vol.3,no.1c). [13]Pattzi HM,Pitale S,Alpizar M,et al.Dutogliptin,a selective DPP4inhibitor,improves glyca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a 12⁃week,double⁃blind,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multicentre trial[J].Diabetes Obes Metab,2010,12(4):348⁃355.DOI:10.1111/j.1463⁃1326.2010.01195.x.[14]Effect of Sitagliptin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2Diabetes[J].N Engl J Med,2015,373(6):586.DOI:10.1056/ NEJMx150029.[15]White WB,Cannon CP,Heller SR,et al.Alogliptin after acute㊃354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年6月第32卷第6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June2016,Vol.32,No.6coronary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J].N Engl J Med, 2013,369(14):1327⁃1335.DOI:10.1056/NEJMoa1305889. [16]Scirica BM,Bhatt DL,Braunwald E,et al.Saxagliptin and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 mellitus[J].N Engl J Med,2013,369(14):1317⁃1326.DOI:10.1056/ NEJMoa1307684.[17]Fu AZ,Johnston SS,Ghannam A,et al.Association BetweenHospitalization for Heart Failure and Dipeptidyl Peptidase⁃4Inhibitors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An Observational Study[J].Diabetes Care,2016,DOI:10.2337/dc15⁃0764.[18]Cheng D,Fei Y,Liu Y,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peptidylpeptidase⁃4inhibitors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renal impairmen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PLoS One,2014,9(10):e111543.DOI:10.1371/journal.pone.0111543.[19]Li L,Shen J,Bala MM,et al.Incretin treatment and risk of pancreatitis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 mellitu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and non⁃randomised studies[J].BMJ,2014, 348:g2366.[20]Wang T,Wang F,Gou Z,et ing real⁃world data to evaluate theassociation of incretin⁃based therapies with risk of acute pancreatitis:a meta⁃analysis of1,324,515patients from observational studies [J].Diabetes Obes Metab,2015,17(1):32⁃41.DOI:10.1111/ dom.12386.[21]Xu W,Bi Y,Sun Z,et parison of the effects on glycaemiccontrol andβ⁃cell function in newly diagnosed type2diabetes patients of treatment with exenatide,insulin or pioglitazone: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parallel⁃group trial(the CONFIDENCE study)[J].J Intern Med,2015,277(1):137⁃150.DOI:10.1111/joim.12293.2015, 277(1):137⁃150.DOI:10.1111/joim.12293.[22]Yuan GH,Song WL,Huang YY,et al.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exenatide monotherapy in obese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2 diabetes:a randomized,26weeks metformin⁃controlled,parallel⁃group study[J].Chin Med J(Engl),2012,125(15):2677⁃2681. [23]Eng C,Kramer CK,Zinman B,et al.Glucagon⁃like peptide⁃1receptoragonist and basal insulin combination treatme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type2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 2014,384(9961):2228⁃2234.DOI:10.1016/S0140⁃6736(14) 61335⁃0.[24]Bode BW,Brett J,Falahati A,et 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tolerability profile of liraglutide,a once⁃daily human GLP⁃1analog,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65and<65years of age:a pooled analysis from phase III studies[J].Am J Geriatr Pharmacother,2011,9(6): 423⁃433.DOI:10.1016/j.amjopharm.2011.09.007. [25]Pfeffer MA,Claggett B,Diaz R,et al.Lixisenatide in Patients withType2Diabetes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N Engl J Med, 2015,373(23):2247⁃2257.DOI:10.1056/NEJMoa1509225.(收稿日期:2015⁃11⁃22)(本文编辑:朱梅华)㊃454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年6月第32卷第6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June2016,Vol.32,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