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的特点_3

合集下载

2010年地理全国新课标

2010年地理全国新课标

(新课标)2010年高考试文综地理真题(全国1卷)详解2010-06-11 06:22:00| 分类:教改鸡精(地理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新课标)2010年高考试文综地理真题(全国1卷:陕宁黑吉辽湘)详解(高清WORD地图重绘)统观2010年课标版全国文综卷,试题设计新颖,取材更切近“以地为生”(存、产、活),体现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

我省(陕西)使用新课改教材后第一年全国高考,与往年相比,文综题变化明显。

特别是地理试题选择部分,难度要明显高于2009年,灵活性非常强,要求考生既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照此趋势发展下去,课改后的试题没有最难,只有更活。

出题专家的状态也渐入佳境,命题险象环生,命题人往往精心布设陷阱,等待考生往里跳。

完全摆脱了原来以教材为纲的传统,对以后考生和教师的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

据此完成l~3题。

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D.北冰洋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解析:以此组试题做为2010年高考文综合的开篇,想必出题专家并没有想过多的难为考生,考场的学生估计一上来也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阻力,当时应该算是比较顺利地完成该组试题,只是事先没想到这三道题居然会有很多人一道都没选对,对答案时真是巨大的打击啊!言归正传,应该说此题设计巧妙,要求学生有缜密的心思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地理试卷分析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地理试卷分析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地理试卷分析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试题都体现了稳中求新、求变、求活的特点。

2010年文综全国卷(I)试题设计的导向性明确,紧扣考试大纲的目标与能力要求,突出素质教育的能力目标与具体要求,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充分体现出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目标的考查方向。

试卷的总体结构、题型、题量以及地理学科所占的分值基本保持稳定,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对今后的教学与复习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试卷基本情况1.试卷题型结构和分值2.考点分布二、试卷分析从今年的地理高考试题看,考点主要分布在:国土整治、等温线判读、区位条件分析、地球运动和光照图、河流水文特征及影响分析、气候特征描述。

试题易、中、难比例较合理,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现象。

总体上,今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与往年相比,有如下特点:1.注重基础,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理解与运用从“继承、稳定”的角度看,2010 年地理试题继承了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的基本题例,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善用图表、重视区域,体现了五个不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没有变,采用围绕中心问题的题组设问方式没有变,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考方向没有变,注重对学科内综合、知识灵活运用、地理思维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没有变,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图像语言特点的宗旨没有变。

2.突出能力从“求变、创新”的角度看,2010 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与往年相比有两个变化:地理图表力求丰富多变,试题内容渗透新课标的理念。

地理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基本的地理能力:(1)根据题干文字描述和选项要求,考查地图的空间联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与判读能力。

(2)运用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方法,正确判读地理位置的能力。

(3)根据图表进行定量分析与判读地理事物的能力。

(4)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3.考点过分集中,人文与自然地理所占比例不均衡今年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所占权重明显失衡。

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_全国卷_分析

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_全国卷_分析
张家辉, 徐宝芳
( 内蒙古师范大学 地理教学论实 验室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 分析

要:
2010 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 ( 全国卷
) 具 有重视考查 基础知识 、 突出 考查主 干知识 , 注重 地理图
表考查 、 体现文图结合律 , 关注社 会热点 、 强化灾害意 识等特 点 。 通过案 例教学 和变式 练习 , 引导学 生掌握 区域地 理分析方法 , 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 重视学习主干知识 , 培养地理能力 , 注重理论联系实 际等 , 是 新时期有 效的地理教 学策略 。 关 键 词: 2010 年 ; 地理高考试卷 ; 分析 G 632. 47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0916( 2010) 12 0096 03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源自2010 11 16 张家辉 ( 1985- ), 男 ,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级 地理课 程与教学 论硕士 研究生 , 主 要研究 方向为地 理课程 与教学 论 ; 徐宝芳 ( 1962- ) , 男 ,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 教学论 硕士点 负责人 , 教授 , 硕 士生导 师 , 主 要研究 方向为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
[ 1]
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 ( 全国卷 就突出考查了此能力。
) 中 39 题的第 ( 2)
题 # 分析哈萨克斯坦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一 个重要表现是能用地理学科专业术语规范表达, 即 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想让学生用地理专业术语规范 表达, 地理教师在平时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 ( 1) 课上 课下教师讲授语言须规范, 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表 达 ; ( 2) 鼓励学生多阅读教材 , 学习教材中的表 达; ( 3) 平时加强相关专项训练 , 重视作业批改工作。 ( 四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地理试题不回避热点问题, 有的时候会将 热点问题 # 冷处理 ∃, 如 2010 年高考文综地 理试题 ( 全国卷 ) 的第 36 题。备战 2011 年高考时, 要关 注与社会发展、 与现实生产和生活有紧密相关的热 点问题 , 如西南地区发生的干旱、 南方地区发生的洪 涝等自然灾害。掌握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及其 分布、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征等 , 学会 用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它 , 做到学以致用。 参

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的特点

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的特点

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众所周知,高考与中学地理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命题也在稳中求变。

尽管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还无法与以培养公民基本地理素养为目标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完全吻合,但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多的渗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高考试题中突出能力立意,减少对知识的机械记忆,重视知识迁移、运用,关注生产生活实际的特征愈加明显。

深刻解读高考试题的特点,并思考带给我们的启示,必定对我们的教学和2011年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的特点分析㈠试题命制突出能力立意1.解读文字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组选择题: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

据此完成1—2题。

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A.耐湿B.耐旱C.耐盐D.抗倒伏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A.化肥B.农家肥C.农药D.淡水答案:1.C 2.D文字材料中的“沿海滩涂”这一信息告诉考生,围垦区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土地经常为海水浸泡,制约其开垦利用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高盐的特点,而不是过湿、干燥、大风、肥力低或病虫害等问题。

2.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重要一条。

“掌握这一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

因此,地图始终是高考的考查重点。

第二组选择题: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 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

下图示意M 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

据此完成3—5题。

3.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由M 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A 设计B 提供面料C 加工 D.送货上门4.M 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A 大型服装超市B 服装专卖店 C.代理销售商D 信息交流平台5.在M 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A 配送仓库B 面料厂C 制衣厂D 仓储中心从关联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面料厂、制衣厂只是M 公司的供应商,M 公司与面料厂、制衣厂、仓储中心、配货中心、消费者之间传递的是设计、采购、市场销售或库存管理方面的信息,公司员工不从事具体的提供面料、加工或送货上门的工作。

点评2010年高考地理真题全国一卷及今后复习建议论文

点评2010年高考地理真题全国一卷及今后复习建议论文

2010高考真题文综一卷地理的分析与点评2010年地理:突出基础知识,注重图像思维和材料分析从今年的高考地理来看,总体来说,试题的背景材料很贴近生活,比如3-5题以网上购物为材料,考察了学生对工业区位的地理知识的掌握。

还有就是非常注重学生对图像和材料的分析能力的考察。

2010高考呈现以下特点:(一):地理特色鲜明。

整个试卷中图像丰富,符合地理学习和地理学科的规律。

呈现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综合性、区域性、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地理变化过程等内容,充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干知识的掌握,看高考题的每一道题都可以让所考察的知识点回归到课本上的主干知识。

如:3-5考察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解,6-8题是我们作为重点讲授过的等值线的知识,,9-11是必修上册第一章的地球运动的理解。

这些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点我们的学生都很熟悉,但要想把题做对应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者看到题以后感觉不难,可就是不知道那个答案是绝对正确的,每个选项都感觉不是那么清晰,说不出谁对谁错。

还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足够的地理知识,还要练就获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再现地球运动类题目09年文综一卷没有了地球运动类题目,那么反馈给大家的一个信息就是地球运动的题目太难了,应该有所弱化,但我们通过比对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不难发现尤其是全国二卷出现了高难度的地球运动类的题目,(根据材料里面给的月中天来做题),所以当时我们就感觉地球运动类题目还会出现,如2010年全国一卷9—11题,这是一组地球运动类的题目,每年这类题目都会难倒一大批考生,此题中的图像很抽象,要求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很强,导致好多考生都束手无策,我自己也感觉比较难。

(四):试题的创新度高1.情景设置创意新,更加贴近生活,也是新课标的一种体现。

比如1—2题这组题目主要是通过一个农业现象的叙述,来考察学生能否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象当地气候和地形、土壤等)来解决现实生活当中出现的实际农业问题,这组题目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是很有用的。

陕西省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启示

陕西省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启示

陕西省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启示摘要:2010年陕西省迎来新课改后的第一次全国性高考,仔细研析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地理试题,从地理试题的特点以及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启示两方面做以总结。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文综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学科能力2010年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全国高考已经结束,仔细研析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地理试题,从下面两个方面做以总结:一、2010年高考陕西地理试题的特点1. 试题继续强化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天气、气候、人口问题、农业、工业、区域地理特征都是今年地理试题的重要考查点,和往年比较这一主题没有多大变化,也体现出新课改后高考的平稳过渡趋势。

2. 题型结构出现了变化。

以往的地理试题均为必做题,今年地理试题分为必做和选做两大部分,这符合地理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和2010年地理高考的大纲要求,必修内容为必做,选修内容为选做;以往的地理试题,综合题是在同一材料或同一区域背景下,综合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今年综合题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考查设置在不同的两个区域中,考查的范围明显扩大;以往的文综试题,为体现政、史、地三科的相关性,综合题的最后一个题目总是三科综合题,今年的文综题在选择题中虽然地理为历史和政治提供了考查背景(选择题中的13、14、15、21、22、24),但今年综合题各科单独设题为典型的拚盘式结构。

3. 试题设问形势与答案要求的变化。

37题中的第三小题,设问形式利于学生根据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答案要求也趋于多样化,这样的开放性试题完全符合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地理问题,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成熟。

4. 突出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

区域地图材料是今年地理试题信息展示的核心,9幅地理图表中有6幅为区域图(第一组选择题、第四组选择题、36题、37题、41题、43题),在区域图的基础上综合考查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5. 强化了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地理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地理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地理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作者:殷礼高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0年第08期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的地理试题设计总体难度与2009年基本持平,充分体现出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目标的考查方向。

试题设计的导向性明确,体现了稳中求新、求变、求活的特点,考查考生能力的“活”题较多,充分展示了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着重考查了考生应用原理的能力。

一、试题评析(一)考点分析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的地理试题,按三大板块内容分,自然地理占60分,人文地理占16分,区域地理占24分;按知识点分,主要考查了高频考点:地图知识、地球运动、气候、地壳运动与地质作用、河流、工农业、城市、商业、国土整治;按教材分,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必修1和必修2。

从总体看,试题所涉考点均体现学科主体内容,注重地理思维过程,关注社会发展变化。

第1~2题:考查国土整治中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属基础题;第3~5题:考查对网络商业公司的模式图分析,重点考查地理原理中区位的应用,体现高考素材的新颖性、生活化,属中等难度题;第6~8题:考查城市热岛效应与等值线的结合,属中等难度题;第9~11题:考查空间投影纬线与晨昏线结合的局部图,对空间思维要求高,属高难度题。

第36题:以高考钟情的河流为考查背景,结合等值线、农业区位、外力作用、气候类型等,着重考查考生审题及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但本题要点多,得高分难。

第39题:考查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要求分析不同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难度不大。

(二)试题评价1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仍是考查主体,人文地理分值略有增加。

2009年高考入文地理考查了两道选择题(占8分);2010年考查所占比例略有增加(占16分),除此之外的试题都是对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考查。

考查主体没变,只是切人考点有所不同。

2仍然强调考查考生地理思维的严谨性。

考查等值线与自然地理原理的结合,体现高中新课程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

2010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10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秉承传统积极创新——评2010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2010年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追求平实稳妥风格,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重点考查考生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彰显学科特色,既保持了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又有较强的选拔性特征。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考查主干知识,创设新颖视角今年的地理试题均以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内容不偏不怪;考查内容的涵盖面亦较广,主要涉及的主干知识点包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锋面、低压等天气系统、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的应用等等。

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主要观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形式则是“经典问题、新颖视角”。

如学科内综合题第26题,以考生最熟悉的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区域背景,以气候类型、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区域可持续发展为考点,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动手绘图、对比分析、归纳阐释和综合分析等多项能力。

初见试题,感觉将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并列在一起进行区域对比,可比性较差。

但是细读题目的背景资料和每个设问,却发现试题引导考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关注不同区域背景下的两工业区的发展轨迹,深入理解“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

”思考“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该题带来的启示是: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思维定势,既可以选择发展条件相似的区域进行对比,也可以选择发展条件不同的区域进行对比,不同的比较,会生成不同的认知,便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对地理教学的启示邢台市第一中学武冬林邮编054000众所周知,高考与中学地理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命题也在稳中求变。

尽管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还无法与以培养公民基本地理素养为目标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完全吻合,但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多的渗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高考试题中突出能力立意,减少对知识的机械记忆,重视知识迁移、运用,关注生产生活实际的特征愈加明显。

深刻解读高考试题的特点,并思考带给我们的启示,必定对我们的教学和2011年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的特点分析㈠试题命制突出能力立意1.解读文字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组选择题: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

据此完成1—2题。

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A.耐湿B.耐旱C.耐盐D.抗倒伏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A.化肥B.农家肥C.农药D.淡水答案:1.C 2.D文字材料中的“沿海滩涂”这一信息告诉考生,围垦区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土地经常为海水浸泡,制约其开垦利用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高盐的特点,而不是过湿、干燥、大风、肥力低或病虫害等问题。

2.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重要一条。

“掌握这一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

因此,地图始终是高考的考查重点。

第二组选择题: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

下图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

据此完成3—5题。

3.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A设计 B提供面料 C加工 D.送货上门4.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A大型服装超市 B服装专卖店 C.代理销售商 D信息交流平台5.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A配送仓库 B面料厂 C制衣厂 D仓储中心从关联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面料厂、制衣厂只是M公司的供应商,M公司与面料厂、制衣厂、仓储中心、配货中心、消费者之间传递的是设计、采购、市场销售或库存管理方面的信息,公司员工不从事具体的提供面料、加工或送货上门的工作。

从文字材料和图中还可以看到,王女士是从公司网站订购的产品,企业经销网络图中并无大型服装超市、代理销售商、服装专卖店的信息,产品销售依靠的是网络信息平台。

制衣厂明显受到面料厂址的制约,因为24小时内面料要运送到制衣厂,仓储中心又会受到制衣厂的制约,产品要在1小时内运送到仓储中心。

配货仓库是最接近消费者的一个经营环节,而消费者是可以在网络通达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所以区位选择最灵活的应是配货仓库。

本组试题重点考查了考生识图、读图,准确获取地图信息的能力。

试题的插图结构复杂,信息丰富。

如果考生能认真细致的观察,充分利用图例,结合所学知识对地图信息进行解读,弄清企业组织、经销网络中各环节的关系,那么该组试题不难判断。

第三组选择题: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监测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A.4℃ B.12 C. 16℃ D. 18℃7.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8.下午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 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答案:6.C 7.B 8.B图中数值最大的一条等值线的值为21℃,数值最小的一条等值线的值为7℃,所以图示最大温差为:14℃﹤最大温差﹤18℃;监测时段的气温状况,只考虑横轴方向上的气温高低及变化,显而易见,9日8时至9日18时气温变化最显著;热岛效应最强的时刻不是气温最高的时刻,而是纵轴方向上城市中心与南北边缘温差最大的时刻,即8鈤2时左右。

此图将等值线和坐标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幅新颖的地图,它既有等值线图的特征,也有坐标图的特点。

本组试题既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同时结合等值线考察了地理计算能力。

3.空间想象与感知能力第四组选择题: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3所示。

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9~11题。

9.S地的纬度A.与M第相同 B. 介于M、N两地之间C.高于N地 D. 低于M地10.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A.S地的白昼比N地长 B.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C.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D. 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11.若R点沿直线RSA.上升,看到m、n的两焦点间距离加大B.下降,看到m、n的两焦点间距离加大C.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D.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答案:9.D 10.B 11.C本组试题的命题立意很明确,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与感知能力。

当R点位于m纬线所在平面时,观测者看到m纬线就会成为一条直线。

因此,m纬线、R、S两点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如下图所示,图中S点的纬度低于m纬线的纬度。

当R点沿SR直线上升至R′时,观测者的视线既不在晨昏线平面内,也不在m纬线的平面内,看到的m、n应是弯曲方向相反的两条曲线。

4.问题探究能力36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⑵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暖石堆积的原因。

(8分)⑶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暖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16分)【答案】⑵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

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沉积。

⑶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

鹅卵石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

36题的⑵对于学生来说,单纯通过记忆的知识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考生必须全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多种地理思维,研究地理问题。

第⑶问中“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讲是个新问题,并且与学生头脑中关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形成了矛盾;葡萄生长的景观图对于学生更是一个新的情境,学生必须通过获取文字、图表信息,经过认真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使考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的不是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的如何,而是学生在新情景下探究问题的能力。

㈡密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关注生活中的地理2010年高考文宗全国Ⅰ卷将高考题目与生产生活实际,与学生身边的的事联系起来,体现了“侧重生活的地理”的新理念。

所考内容涉及到了沿海滩涂的开发、网上购物、城市热岛效应、葡萄种植等生产与生活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运用地理知识认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的命题理念。

在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的同时,考查了学生所学的主干知识,考查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自然地理的比重明显高于人文地理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所占的分值比例大致为7/3,而今年更高达8/2以上。

试题中的综合题部分涉及的主干知识看似是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实则考查的是自然地理中大气、河流与地质作用方面的知识;关于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的这一组选择题实质上也考查了水文、土壤方面的知识。

二、对地理教学的启示1.注重对能力的培养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首先要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教学,这样就不惧高考对主干知识的抽样性考查。

但仅有所学的知识是不足于解决新情景下的新问题的,必须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地理图表的运用,通过平时的积累或专项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

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提高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运用的能力;要特别应重视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理解能力的培养。

没有地理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提出问题;没有地理理解能力,就会对文字材料或图表中的信息熟视无睹或是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

2.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地理新课程倡导“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高考试题的问题情境,大都来自于生产与生活的实际,既体现了地理教学的新理念,也有助于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的这一特点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在教学中应该摒弃“照本宣科”“教教材”教学方法,学会“用教材教”;教师要积极拓展学生的视角,以学生身边的自然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特定区域的特定地理事物、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描述其特征,学会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分析其成因。

3.在教学中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融合高考试题中有些题目从人类的生产生活切入,看似考的是人文地理,实质考查的是自然地理知识或自然地理原理。

整套试题中自然地理的分值远大于人文地理。

高考就知识体系而言,具有抽样性的特点,所以,这并不能说明自然地理重要或人文地理更重要。

笔者以为,这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融合”的这一设计理念。

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离与割裂,应努力追求使两者有机融合。

在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角度认识和关注自然环境;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则注意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的背景出发,分析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