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由人 作 宛自天开

合集下载

高一【美术(人美版)】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设计 (1)

高一【美术(人美版)】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设计 (1)

高一【美术(人美版)】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科书:《美术鉴赏》(XXX,2019年7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基本特征,了解“叠山理水”原则,掌握园林鉴赏基本方法,认识本地有代表性的园林及其构成要素,能讲述要素对园林造景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任务引领,以具体的园林景色为对象,探讨园林意境和造景手法,探讨园林意境与绘画、文学之间的关系,交流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寓意,感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堂专题鉴赏,认识中国园林艺术深邃的人文内涵和美感所在,增进文化自信,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情怀。

深刻认识苏州古典园林产生的文化根源,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正确认知其在中国文化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能自觉维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学会从审美角度进行评价和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与基本的艺术素养,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居住在高楼大厦中,节假日我们会去附近公园甚至外出旅行拥抱自然,我们的家里也会摆放花卉盆景引入自然元素。

同学们你们理想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是XXX《桃源行》里的诗句取材于XXX的《桃花源记》,这是古人对理想家园的描述。

主题介绍: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对比图片园林的组成要素,了解繁体字“园”包含的内容,探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区别与共同之处。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与基本的艺术素养,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观。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园林中包含的自然观与意趣以及园林艺术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案3

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案3

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案3—古典园林欣赏》教案一、教学目的:了解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结合实例了解造园艺术的原则和具体经验(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欣赏园林艺术的立足点。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三、课前知识准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对园林美学的经典概括,园林虽然是人为的,但要追求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天人合一”是哲学以至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儒、道、法各家对此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天”是“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

“人”是指“人为”,“人的思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两者要“和谐、融合、相通”。

四、教学过程:1、古典园林的分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

2、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

3、古典园林的品位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4、内容结构:(1)、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

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

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2)、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3)、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

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5、教学导入:我们通过实例来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

【教案】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说课教案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教案】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说课教案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四单元主题二《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说课课题《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科目高中美术课型美术鉴赏课时 1 课时说课人一、说教材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第四单元主题二, 1 课时,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和造型特点,并从造景要素、功能、理念等几个角度鉴赏中国古典园林,理解其背后的传承文化思想。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生活,在问题的驱动下,将美术的学习方法与一般的探究方法相统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是美术学科素养本位课程中引发学习行为的根本动力。

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1、高中学段的学生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的发展都进入到最佳时期。

2、能够联系一定的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对中国著名古典园林有所了解。

3、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正确理解园林背后的传承文化思想。

4、根据学生情况,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园林造园理念与哲学思想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1、图像识图引导学生欣赏建筑的妙趣,自我感受品析园林意境之美。

2、美术发现对于园林布局进行分析讲解,合作展示叠山理水小景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表现所感所想,创作视觉形象。

3、审美判断引导学生评价鉴赏“与谁同坐轩”建筑妙趣,分析花窗借景手法,体味意境之美。

4、创意实践赏析园林之美,运用创意思维和创作方法,尝试创作有意义的园林美术作品。

5、文化理解赏析园林之美,分析匾额楹联文化,感受造园家和园主人的精神追求,深入理解园林和文化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点重点: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要素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艺术修养,从而奠定在现实生活中对传统园林进行判断、辨别和思考的审美素养。

五、说教学难点难点:理解传统园林中包含的自然观与意趣以及园林艺术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

六、说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情境法、任务驱动法、探究研讨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2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

4.2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导入:展示《汉宫春晓图》(仇英)与《苏州园林长廊》图。

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在视觉感受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对,一个是平面二维的,一个是三维立体的真实景色。

都表现了园林的优美景色。

其实,中国的园林和绘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园林也是我们上节课学的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种,是最精妙的组成部分。

董其昌说过:“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

”寓园可画,寓画于园。

今天我们带来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好奇心,感受他们带来的魅力,来学习新课《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新授:环节一:让同学们欣赏短片园林建筑《苏州园林》、《颐和园》。

提问:视频播放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对比一下,这两组视频在体势上表现得有何不同不同呢?咱们可以从书中找一找答案。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不错。

在中国园林中,主要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两大类。

皇家园林就像第一幅颐和园一样规模庞大,宏伟,占地面积大,建筑也是金碧辉煌,五彩缤纷采用大规模的实景林木,而私家园林主要是模仿自然,多采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像假山假水的运用,都是仿照皇家园林演变而来的小景园林山水。

在两汉之前,皇家园林占与主要地位,皇宫贵族用于彰显皇家威严与权力,到唐宋之后,私家园林发展很快,园林规模较小,而采用“移天缩地”的手法。

尤其是宋代,文人画盛行,酷爱在画中找寻情感寄托,文人们喜爱赏景游林,成为了一种高雅情趣,将情怀寄托在山水之中。

而这种把自然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后,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板书)环节二:“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相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代表,像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

它们讲究自然天成,不漏人工斧凿的痕迹,将一切按照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就比如上节课讲到的斗拱,就是按照树枝一样的自然形态来表现的。

语文高考真题试卷理科

语文高考真题试卷理科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我国古代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中池水、假山、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无不模仿自然山水,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苏州园林,就是我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苏州园林的池水,犹如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远山近水、古树花草,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

园林中的假山,也是匠心独运。

它们既有起伏的峰峦,又有深邃的峡谷,仿佛是大自然的缩影。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更是苏州园林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建筑错落有致,与山水、花草相映成趣,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美感。

苏州园林的造园技艺,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他们善于运用色彩、光影、形状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在苏州园林中,游客可以欣赏到四季不同的美景。

春天,桃红柳绿,万物复苏;夏天,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秋天,金桂飘香,红叶满山;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苏州园林,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乙】近年来,我国园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园林艺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园林艺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用地日益紧张,园林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园林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

他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在园林设计上,注重生态环保,提倡节约用地;在园林建设上,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园林品质;在园林管理上,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确保园林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国园林事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园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园林建设滞后;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不足,一些古园林面临失传的风险;园林人才短缺,难以满足园林事业发展的需要。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园林工作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园林资源整合,推动园林事业均衡发展;加大园林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我国园林文化;加强园林人才培养,为园林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园冶》的造园思想

《园冶》的造园思想

《园冶》的造园思想《园冶》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造园名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书籍。

在《园冶》中,计成先生把自己的造园思想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他在造园时所追求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也是其造园思想的精髓。

本文就掇山和理水来论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园冶》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造园名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书籍。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是其中独树一帜且具有重大成就的独特建筑类型,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从这个时期之后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鲜明的园林产生,但是在《园冶》之前,几乎没有专门描写中国古典园林的著作。

《园冶》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之作,其影响非常深远。

《园冶》作者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是明末著名造园家,也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文人。

《园冶》的撰写,是计成先生在闲暇时整理自己的草稿和图式而最终完成的,他根据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撰写出此书,该书可以说是计成先生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经典著作。

在《园冶》中,计成先生把自己的造园思想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他在造园时所追求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也是其造园思想的精髓。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实质就是“自然人化”后所形成的“人化自然”,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在造园时,要顺应自然脉理,按照自然山水景物的存在机理和形态特点去构筑景观样式,以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

在书中,计成先生从园林的掇山、理水、相地、花木等方面论述了园林艺术中自然天成和人工制作结合的问题。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此掇山、理水,可以说是《园冶》一书中创造山水式园林的重要手段,《园冶》的造园思想正是通过山石、流水的经营布局彰显出来的。

接下来就掇山和理水来论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拙政园太湖石介绍

拙政园太湖石介绍

拙政园太湖石介绍
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面积虽然不大,但布局巧妙,有山有水。

在园林艺术上,拙政园以自然山水见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

拙政园的假山用太湖石堆叠而成。

这种石头最大的特点就是纹理清晰、结构有序、质地细腻、质地坚实。

这些太湖石不仅结构坚固、造型奇特,而且有一种古朴凝重之感。

拙政园假山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假山中央的一座“小莲庄”。

它是以太湖石堆叠而成的一座精致小岛。

它的主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画家、诗人和苏州知府唐寅(字伯虎),他将自己最喜爱的苏州园林——拙政园中的假山借到了苏州。

小莲庄又名“水阁”。

是拙政园中最大、最精彩、最有特色的一处园林建筑。

“小莲庄”高约五米,长约八米,面积约十平方米。

它由三个独立的小池塘组成,每一个小池塘都与另两个小池塘相通。

在每一个小池塘之间都用一条狭长而弯曲的通道连在一起。

—— 1 —1 —。

中式插花的“神”与“韵”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中式插花的“神”与“韵”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第一章测试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容插花作品在意境创设层面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A:错B:对答案:A2.中式插花采用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使得插花作品在造型上不受限制,自由多变。

()A:对B:错答案:A3.平出型插花和平铺型插花在构图上相似,都是花枝以近乎水平的角度伸展出去,带有强烈运动感。

()A:错B:对答案:A4.盘花多为写景式插花,力求在瓶盘之间描绘出大自然的景致,达到“小景寄意千里”的妙境。

()A:对B:错答案:A5.以下花材中,最能表现出中式插花线条之美的是()。

A:情人草B:月季花C:梅枝D:菊花答案:C6.“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既富有诗情画意也饱含着创作者真实而浓烈的感情。

”描述的是中式插花的()。

A:线条之美B:整体之美C:自然之美D:意境之美答案:D7.为了便于学习和品鉴,通常按照()和()对中式插花进行分类。

()A:插花的风格B:插制的方法C:所用的花器D:插花的花型答案:CD8.在六大花器的插花中,花材用量最大的是()。

A:筒花B:缸花C:篮花D:盘花答案:B9.在中式插花的以下特点中,能体现出中式插花与西方式插花的显著区别的是()A: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一B:崇尚自然,师法自然C: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D:线条造型,重视个性的线条美答案:BC10.袁宏道在《瓶史》中写道:“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安石榴;秋为木犀、为莲、为菊;冬为腊梅。

”说明中式插花()。

A:善于运用外形优美的花材B:注重视季节特色和季节性花材的使用C:崇尚自然,取材于自然D:善于运用寓意美好的花材答案:B第二章测试1.中国的“情人花”()。

A:牡丹B:玫瑰C:荷花D:芍药答案:D2.关于盆景花的最早记载的作品()。

A:汉墓壁盆花B:《西京杂记》C:《孝惠皇后外传》D:汉代花束绿釉陶盆答案:A3.宋代描写花木的诗词名篇有()A:曹植《芙蓉赋》B:陆游的《卜算子》C:周敦颐的《爱莲说》D:周邦彦的《暗香》答案:BCD4.瓶花、盘花形式在()时期成立A:唐B:宋代C:先秦D:魏晋南北朝答案:D5.《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中记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

【经典导读】《园冶》卷一原文及注释

【经典导读】《园冶》卷一原文及注释

【经典导读】《园冶》卷⼀原⽂及注释⽣⽣景观关注我们点击题⽬下⽅⽣⽣景观⽣⽣景观我们专注于多维度景观设计,⽣⽣不息成长邮箱:ssjgsj@官⽅⽹站:堪称学园林造景之⼈必读之书,但据说很少有⼈能完全参透其中奥义~【《园冶》简介】《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

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

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

其中园说⼜分为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选⽯、借景10篇。

该书⾸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详细地记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基、铺地、掇⼭、选⽯,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门窗等的图案。

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并有园林建筑的插图⼆百三⼗五张。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供模仿的范本。

同时,《园冶》采⽤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在⽂学上也有其⼀定的地位。

【《园冶》作者简介】计成,字⽆否,江苏苏州吴江县⼈,⽣于明万历⼗年(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且也能诗善画,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的东帝园、仪征汪⼠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主要内容和精髓】《园冶》共三卷,第⼀卷卷⾸冠以《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的纲领和⽴论所在,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

《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园说》阐明园林⽤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

后有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选⽯、借景⼗篇。

在⼗篇的论述中,相地、⽴基、铺地、掇⼭、选⽯、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特别是相地、掇⼭、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要素----植物

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要素----植物

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要素----植物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明朝计成《园冶》△《盆菊图》(局部)/明沈周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

△《真赏斋图》/明文征明多年前,智慧的先辈们早已开始探索植物的美感与品质,他们将植物的审美属性与人的思想巧妙连接,细心雕琢,寄情于景于物。

植物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还成为古人表达情感、祈求幸福的一种载体。

△《辋川图》/唐王维植物文化意境按字面来理解,意即意象,属于主观的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的范畴,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境”并非只包括景物,人的喜怒哀乐也是心中的境界,因而能够写真景物、真感情的,都可以算有境界。

△《兰亭修契图》/明文徵明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诗和画的创作原则行事,并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写意,那么写意与写实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写实是在自然的原貌,而不着重渗入人的主观感受。

写意则虽然也顾及到自然的原来面目,但却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虽不酷似自然原貌,但却能传自然之神,所以就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景山水图》春景/宋刘松年在古代,诗人、画家遍游了名山大川之后,要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院空间,原封不动的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像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

《园冶》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

△《四景山水图》夏景/宋刘松年那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对意境的追求呢?佛家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所以能够识色、声、香、味、触五境,但除五境外还有一个“法境”,这一境靠什么去认识呢?要靠“悟”,就是领会或想象。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效果,简言之,取自然山水局部景色,人工铺陈模拟。

这种人造的“自然”体现在很多中国艺术作品中,如盆景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另外像什么石雕、根雕等等。

“人工中见自然”的艺术追求以人造手段,塑造出宛如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绝妙的景观。

这种思路与之西洋艺术绝然不同,西洋园林多呈几何造型,处处体现人工痕迹,不似中式园林,要把“人作”二字隐去,藏得好,藏得妙方位上品,否则必大煞风景。

日式园林则是另外一种,它将人作之物与石草池木和谐搭配,人工之物更多,淡雅之气更浓,处处体现人在自然之中,即“自然之中见人工”,而不是中式园林将人工痕迹抹去,模拟自然。

但若说完全模拟却又不太对,任何事物若仅在模拟又怎么可能有趣味呢?书法临摹便再是逼真,也不可能成其一家。

梅兰芳若没有自己的突破,仅仅是遵守京戏的章法规范,也断成不了大师。

园林艺术也是一样,虽说追求“宛自天开”,但仍重在表达局部意境、总览某种风格气势、整体布局需要协调一体,山、石、水、木、草、花细节则重在一丝不苟。

所以虽看似自然,实则俱为能工巧匠之心血。

造园首先重在一个构字。

其实但凡创作都离不开这个构字,就是今天的volg、朋友圈的美图,也都首先在文案和构图。

视频的拍摄就算再是花心思,若胸无轮廓,全无构思意识,只是兴致所至的片段排列,那看起来就无甚味道。

照片图片,若没有总体构思,只是随意将对象框进镜头里,也多半全无美感。

为什么名导演的电影作品会放弃千辛万苦拍摄的素材呢?就在于即使素材本身虽好,却未必有利于作品整体的构思。

就像文章,若不讲究气势立意,只堆叠词汇,就算辞藻华丽,又能是什么佳作呢?更不要说割裂分散,不成文理,仅仅以一妙词一巧语斗胜的,根本连文章二字都当不得。

造园要因地制宜,周密设计,突出重点。

所谓“大胆落墨、小心收拾”,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

规律巧用,有法无式,独具一格。

古代园林之美,虽然贵于自然,但都离不开建筑物。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摘要:以生态哲学为基础的生态美学的价值在于突破主客二元对立认识论思维,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我国古代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通过其布局、内容、建筑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营造出“可行、可观、可居、可游”,“天人合一”的独特审美空间. 我国古代园林的特点很好的诠释了生态美学的追求,达到了两者完美的统一。

关键词:生态美学;古代园林;天人合一事物的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古代园林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的发展。

生态美学的发展也是如此,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

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

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是人们对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而进行美的价值诉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加深,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生态美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其发展为: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

它使生态美学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

就如我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等。

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下看我国古代园林,其价值和意义会更加凸显。

首先,我国古代园林的园景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我国古代园林多为平面铺展的土木建筑,是多组小园递进环抱,相互呼应成趣的群体建筑,同时为了有一定的和谐审美要求,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观。

计成《园治》

计成《园治》
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江苏),择居润州。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或问曰:“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睹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遂播名于远近。
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又高于自然。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达到有机的统一,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它有的似山林,有的似水乡,有的庭院深深,有的野味横溢,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作。
(四)、郊野地
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搜根带水,理顽石而堪支;引蔓通津,缘飞梁而可度。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花落呼童,竹深留客。任看主人何必问,还要姓字不须题。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韵人安亵,俗笔偏涂。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就“最忌居中,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但“安亭有式,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如何建造,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宜曲宜长则胜”。要“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可“立半山半水之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者:李培欣来源:《现代园艺·综合版》2017年第09期摘要:通过解读西山森林公园景区中应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借景理法所体现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中国传统造园意境,指出中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表现手法,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造园技术实现自然与人造景观的融合。

关键词:西山;森林公园;传统造园艺术;应用园林是一种文化载体,既有物质形态的感性色彩,又有潜在的精神意义。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特点,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传统园林表现手法与意境营造的巧妙之处在于认识宇宙因果关系。

计成在其专著《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意境的精辟总结。

“天开”、“人作”景观的和谐共生,体现着他对造园技艺最高境界的追求。

如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造园之果,那么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正是实现“天人合一”意境的造园之因。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景区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荟萃之地,承载着宗教与旅游双重功能,在多元文化渗透下形成了丰富的寺庙园林景观,在昆明寺观园林中具有代表性,对其造园艺术表现手法的调查研究对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1因借之巧计成所倡导的“因借”法则沿袭了传统“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2层含义。

“因”,有凭借,根据之意。

“借”,指借景。

计成提出的5种借景方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涵盖了空间与时间2个层面的借景,也同时强调了“构园无格,借景有因”这一因借不可分的主张。

本文将“因借”要素分为自然、人文2类,结合西山景区的应用实例展开阐述。

1.1因借自然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寺观园林往往选择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山林野地、河滨湖畔,以期人神相通。

《园冶》原文

《园冶》原文

园冶原文自序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

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江苏),择居润州。

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

或问日:「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靓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遂播闻於远近。

适晋陵方伯吴又予公开而招之。

公得基於城东,乃元朝温相故园,仅十五亩。

公示予曰:「斯十亩为宅,余五亩,可效司马温公『独乐』制。

」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

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合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

」落成,公喜曰:「从进而出,计步仅四里,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

」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

时汪士衡中翰,言於銮江西筑,似为合志,兴又予公所构,并骋南北江焉。

暇草式所制,名《园牧》尔。

姑孰曹元甫先生游於兹,主人皆予盘桓信宿。

先生称赞不已,以为荆关之绘也,何能成于笔底?予遂出其式视先生。

先生曰:「斯千古为文件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开关,改之曰『冶』可矣。

」崇祯辛未知秋杪否道人暇於扈冶堂中题。

卷一1兴造论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

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架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其确也。

故凡造作,必先想地立基,然後定期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於得体合宜,未可拘牵。

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厂,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

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园林巧於因界,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义;需求得人,当要节用。

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树,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教学设计”参考模板学科:高中美术授课年级:高二讲课题目:《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章节名称《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学时一课时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确定本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主题,观察搜集园林素材,构思创意游戏环节检验教学评价设计环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获取西方钱伯斯吸收中国园林造园思想的内容,与文学、绘画跨学科融合,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思想。

内容与学情分析内容分析本课选自第四单元无声之韵——建筑艺术中的主题二园林艺术。

在本单元建筑、园林与城镇建设三大内容中,园林相对独立又与其他两大主题相互关联。

通过对园林的造园理念、构成要素、造园手法等内容进行讲授,准确完成了整个大单元里以建筑为明线的园林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感受到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为暗线的文化情怀。

本课既突出了园林的精神性和文化传承特征,强调了其艺术性,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意识。

学习重点了解并初步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与意境营造手法,培养学生对园林艺术的初步鉴赏能力,建立自身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观。

学习难点克服无法实地参观教学的困难,使学生理解传统园林中包含的自然观与意趣,分析探索不同表现形式下的园林艺术。

学习者分析高二学生已有基本的审美感知力,基于现有对园林艺术的了解,通过课堂师生间的内容讲授与接收、课前自主查阅与探究和课后以本地实例为对象进行剖析与知识落地,完成本单元主题二的内容传达,掌握中国园林的精神文化表征。

学习目标审美感知方面:通过学习园林的构成要素、造园手法,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造园理念。

艺术表现方面:掌握具体园林意境营造的造景手法,认识园林意境与绘画、文学之间的关系,交流掌握跨学科间的文化关联性,确立自己的观点。

文化理解:理解中国园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感受中国园林艺术对外传播的深远影响。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钱伯斯在中国的经历,自我总结概括钱伯斯丘园中国塔与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漫长的岁月里,寺内的大部分殿舍遭到毁坏,只有金阁一直完整地保留到了1950年。就在这年的7月2 日傍晚,一场大火终于将金阁化为废墟。纵火者是一个对金阁寺如醉如痴的年轻僧人。 幸运的是,早在 1904年,武田五一博士率领工匠对金阁寺进行翻修时,绘制过详细的建筑图纸,正因为有这些图纸,金 阁寺于1955年才得以重建,完整地恢复了原貌。 亮丽的金阁寺 金阁寺最显著的特点就在那个“金”字 上。它的最上两层的墙面上全部贴上了金箔,屋顶上还建有一只金色的凤凰。一眼望去,整个建筑如同黄 金打造的一般,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光彩亮丽、灿烂辉煌。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距市中心12公里。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代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面积29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占四分之三。这座古典园林素以 规模宏伟、娇丽多姿而享有盛名。园内除有亭、台、楼、阁、宫殿、寺观、佛塔、水榭、游廊、长堤、石桥、石舫等 100 多处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筑外,还有浩瀚的昆明湖,巍峨的万寿山等。 颐和园历史上曾两次遭到严重破坏。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新修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日本金阁寺

驯服自然--------法国古典园林
三 人文主义------------意大利古典园林
五 风景如画 -----------------英国园林
形形色色---------现代景观园林
深 圳
青岛
一 虽由人 作
宛自天开-------------中国山水园林
颐 和 园 佛 香 阁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 公园1750年(乾隆十五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 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 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颐和园
北 海 公 园
苏州园林
网狮园月到风来庭
可园
狮子林秋色
二 “枯山水”---------日本传统园林
金阁寺最初是镰仓时代西园寺公经所 建的山庄“北山殿”。1397年,建立 了统一南北朝丰功伟业的大将军足利 义满把职位让给儿子义持后,自己退 隐到这座别墅,并对其进行了扩建, 增设了殿舍和庭园,金阁就是其中之 一,当时称为舍利殿。义满具有文化 气质,且作风豪爽。他常请文人、艺 术家、禅僧来这里吟诗作画、改编能 乐、讨论庭园设计。这一氛围,在当 时形成一种文化,即所谓的“北山文 化”。 义满还非常崇尚中国文物, 喜欢收藏中国字画,并热衷于和中国 开展贸易,曾在金阁多次接见明朝派 去的使节。对中贸易给他带来了丰厚 的利润。 足利义满1408年去世后, 其儿子足利义持将这座豪宅改建为一 座禅宗寺院,并以义满的法号命名为 鹿苑寺。由于寺内有那座金阁,后来 的人们便称其为金阁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