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高古诗词阅读理解与赏析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读古诗词;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让他们在诵读与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方面,学生们普遍存在理解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在教学难点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这些难点的讲解,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页)语文八年级上册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解读
龟虽寿
腾蛇:传说中一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竟里:指终死结去,。这 能腾云驾雾的神蛇。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骥:骏马,好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写作背景
自曹丕上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边地,看到 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三国乱世,人民有家不能 居,只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有感而发, 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诗歌解读
八方:东、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试赏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如何表现的?
诗人以“老骥”自比,表明自己即使步入暮年,但仍 然要像烈士一样,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他的“志” 就是要统一全国,建功立业。)
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奋发进取的雄心壮志。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枥:马槽。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雄心壮志
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但:仅,只。
养怡:指调养身心,
保持心情愉快。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永年:长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诗人借神龟的长寿和腾蛇的通灵告诉了我们什么?
即使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也会有终结 的一天,作者以神龟、腾蛇为喻,表明人类以 及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及练习《峨眉山月歌》知识点一、诗人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诗歌翻译诗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的影子。
3.发:出发。
4.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5.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6.下:顺流而下。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三、问题归纳1.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深秋时节,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5.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鬼年》知识点一、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
人生风雨的毫不在乎。最后一句写出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
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诗歌赏析
。后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狂 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 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 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投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 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的作品。题材广阔又擅长化用前人典故入
词,风格沉雄豪迈、慷慨悲壮。
诗歌理解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 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他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 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 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诗歌理解
这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作于宋神宗元丰 五 年(1082) 春, 是 苏 轼 因“ 乌 台 诗 案” 被 贬 为黄 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歌赏析
主
旨
此词通过描述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点
拨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词人虽处逆境而不
诗歌赏析
主
旨
这首词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
点
拨 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
失地的政治理想。
诗歌赏析
词
鉴 赏
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
转动,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品 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人的闺怨诗,是《古诗
背 十九首》的第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 景 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即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诗是曹
植之作。李善在对《文选》的注解中提到:“并云古诗,盖不知作
者。”他认为这组诗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
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中流逝的无比惋惜之情,一个“盈”字,
暗示女主人公执花伫立良久;最后两句实际上是女主人公因无
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诗歌赏析
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 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感,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诗歌理解
原 文 注 释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诵读
诗歌理解
原 文 注 释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理解
注释:①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②华滋:花开繁盛。华,花。下文的“荣”也是“花”
的意思。滋:繁盛。 ③攀条:攀引枝条。 ④遗(wèi):给予,馈赠。 ⑤盈:充满。 ⑥致:送达。 ⑦经时:历时很久。
诗歌赏析
诗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绿叶葱茏、花朵繁盛的春景图,显示出
歌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庭中”暗示这是深闺中所见之景,点
鉴 出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情感的闺怨诗;第三、四句写女主人公攀 赏
引枝条,摘下花朵,想要送给日夜思念的丈夫的情景,刻画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及练习【诗歌】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字词解释】1.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2.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3.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4.躬:身体。
【问题探究】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诗歌主旨】全诗表现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诗歌】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 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湖
北荆州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 (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 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 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岑参 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 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 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流露诗人无 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
诗歌译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 登城时所见的月下边 受降城外月如霜。 塞景色 不知何处吹芦管, 听芦管悲声引发思乡之 一夜征人尽望乡。 情。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 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 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诗词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学习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运用了夸张手法,突显了诗人豪放的个性。
2.教学难点
-诗词意境的理解: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例如:《卜算子·咏梅》中“香雪海”的意境,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寓意,教师需进行详细解释。
1.诵读四首古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分析诗词的主题、背景和作者情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课外自主阅读古诗词的热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其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要包括以下四首古诗词:《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卜算子·咏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这四首诗词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欣赏、分析,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具体内容包括: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意境与情感,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古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比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逐步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练习,通过示范、模仿、反馈等环节,提升诵读技巧。
-创设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诗词接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因为一首诗或一句话而被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基本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诵读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古诗词的诵读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大家掌握正确的诵读节奏、韵律和语气。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对于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进行思考,这个做法效果不错,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峨 眉
山
月 歌
李 白
一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 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 杜”。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创作风格:诗歌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 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三 诗句赏析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中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诗人从清溪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 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三 诗句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这些地名有什么作用。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 地点就勾起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三 诗句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分析诗中蕴含诗人的情感的意象是什么
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重逢的事,蕴含着诗人对彼此 现状的感慨。两人在漂泊颠沛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 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时代沧桑的典型图画。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 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寄予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落花”这一意象, 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①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 ②寻常:经常。 ③崔九: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到您的演出,在崔九堂 前,也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入京使
注释∶
[唐]岑参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东望路漫漫,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
双袖龙钟泪不干。
安的家园。漫漫:形容路途 遥远。
马上相逢无纸笔,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君传语报平安。 ④凭:托。
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 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弹琴复长啸.
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明月来相照。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 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 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 意境,融情景为一体,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 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 平淡淡,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 大手笔。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意: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 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 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 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意: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 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但是他们也不 自卑,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 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 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 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 思乡之情。
何 此 散 谁 就
有
人 夜 入 家 谁 的 【 思
不 曲 春 玉 乡 之 唐 情
起 中 风 笛 不 会 】 油
故 闻 满 暗 然 而 李 生
园 折 洛 飞 呢 白 ?
在 今 夜 的 曲 中 , 听 到 令 人 哀 伤 的 《 折 杨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 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 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 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 “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的气质。 后两句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 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 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 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了 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 力。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 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 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 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写出了 作者闻笛的感受,也表达了作者思念 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情真意切, 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 引发强烈的共鸣。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715~770)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
全诗理解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
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 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 感情真挚。
思想感情
此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 人的情感。
晚春
韩愈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 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
竹里馆
篁是竹林。
2.啸:发出长而清脆的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 应,意思是说,独坐幽 篁,无人相伴,唯有明
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坐幽篁里,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1.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 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 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 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 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 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 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 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 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 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 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 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我们读 着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 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 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 者之高手妙作。
诗歌主旨
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 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 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汉族, 出生于西域碎叶城,5岁随父迁至剑南 道之绵州昌隆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 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的代表 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 《早发白帝城》等。他以富于浪漫主义 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 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 伟大诗人。
诗人。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 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 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 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 特色。有《岑嘉州集》。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 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 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 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 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 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 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 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 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 了思乡之泪。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 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 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 这一情景。 此诗创作于天宝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
随 着 春 风 飘 扬 , 传 遍 洛 阳 全 城
。
情 柳 城 声 柳
阵 阵 悠 扬 的 玉 笛 声 , 是 从 谁 家 中 飘 出 的 ?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
,
》 ,
。
,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 者为何人,在一种未知的情况下,作者用 了暗。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 也折柳。“柳”谐“留”音,故折柳 送行表示别情。折柳曲伤离惜别,其 音哀怨幽咽,表达了送别的哀怨感情。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 引起客愁乡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王维《竹里馆》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岑参《逢入京使》 韩愈《晚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唐,王维(701-761),字摩诘
崇信佛教,晚年专诚奉佛 →诗佛
精通诗、画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画
竹 里 馆
王 维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3.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在 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 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 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 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 去。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 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 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2.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 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 涌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 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 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