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第21卷第3期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Vocati onal I nstitute of Ecol ogical Engineering May 2008Vol .21No .3

浅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牟 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 要: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一直是个没有确切定论的难题。没有产生的原因,也涉及到很多因素。

一个事物的产生、发展或者相反,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从这一角度对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近代;中国古代;西方;科学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7-12-14

作者简介:牟伟(1982-),女,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科技史研究。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的世界可谓遥遥领先,

四大发明为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就是在这样有着光辉的古代科学历史的中国,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呢?事物的发展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因此,、外因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1 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是涉及到近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内部机制,以及由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问题。

近代科学的内部机制应该是逻辑性、真理性、简单性和创新性。1.1 近代科学的特点

(1)近代科学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它是依据观察实验所提供的材料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这就要求把自然现象控制在人为状态下进行观察,即科学实验方法。

(2)近代科学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近代科学知识不是零散分散的,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把各个相关部分在理论的高度上组织成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体系。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都经过严密的数学运算建立起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

(3)近代科学的分科特点。近代科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分科,把自然科学和哲学分开,把自然界分成各个领域和侧面进行研究。例如,把自然界分为地质界、生物界等等。地质学又可以分为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等。近代科学对自然界的研究更加具体化,这就区别于古代科学把自然界作为整体来研究。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这与西方科学的内部特点是分不开的。1.2 西方科学的特点1.2.1 采用分析方法

从古希腊开始,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就已经显现出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转化成对物质层次的认识的端倪了,并且成为现代原子论的前身。这就与整体的方法有所不同,已经开始采用分析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近代科学的分解研究方法也得益于此。1.2.2 采用逻辑方法

西方科学很大的特点就是运用逻辑方法研究问题,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例如,数学方面,古希腊人偏重几何学研究,重视数学推理和证明。后期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把以往的几何学知识进行了总结,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几何学理论体系。古希腊人所采用的逻辑方法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内部的主要机制,即逻辑性。1.2.3 科学实验方法

西方科学研究很注重科学实验,并且大部分科学理论都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的。伽利略堪称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他通过一些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且还从逻辑上论证了重物先到达地面的不合理性,从而彻底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他通过斜面实验,还总结出了惯性定律,即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保持其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伽利略通过科学实验做出了许多发现,他的科学实验方法成为了后来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3 中国古代科学的特征1.3.1 重实用,轻理论

作为经验科学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由于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所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都比较偏重于实际应用,理论性不强。因此,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农学成为许多学者所关注的学科,就产生了许多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而天气、时令又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天文学也在中国古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浑天仪》、《天文》、《天文星占》等著作。但也都是实用天文学,主要用于制定历法。虽然积累了大量天象观测记录,但没有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1]。1.3.2 重整体、直觉、模糊、体悟的理解问题的方式

中国传统科学的整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喜欢从整体上去把握,不善于分析部分,忽视部分的力量,把和谐统一作为最高境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医学。《黄帝内经》以阴阳说和五行说为据,强调人体的有机整体性。

中国传统科学的直觉性、模糊性、体悟性的特点也十分明显。虽然从日常经验和自身感受出发,可以提出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却始终停留在“只知其

221—

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直观。由于中国缺乏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方法获得知识,所以,中国古代人习惯用直觉、体悟来认识和理解问题。例如:用元气说来解释客观世界运行状态和运行规律等。但“元气”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却没有一个科学家能进行阐述和证明。

1.3.3 重经验描述和总结

中国古代科学比较注重对自然现象经验的描述和总结,没有深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具有鲜明的经验性特点。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等重要科学著作,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这些著作中没有任何科学概念、公理、公式等。

因此,通过分析了近代科学内部特点、西方科学的特点和中国传统科学的特点,不难看出,西方科学内部具备了很多近代科学的特征,中国传统科学具备近代科学的内部因素却很少,因此中国传统科学很难向近代科学转变。这是它的内在因素,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外部因素。

2 外部原因

2.1 政治因素

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大约是明清之际,明代中期即16—17世纪间。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兴起,欧洲的经济、政治和宗教都发生了变革。同时近代科学技术也随之在那里出现。而此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僵而不死,到了明清以后,尤其康熙后的中国皇帝,闭关守旧,十分自负,惯以老大自居,官方支持的科学技术研究已没有起色,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古籍却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乾隆时编成了中国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比明代的《永乐大典》更巨,共36000多册。而且当看到西方科技优势时,不是采取积极努力学习、掌握运用新科技的政策,而是从免除内忧外患的皇朝政治思想角度,对西方科技优势视而不见,甚至排斥。1793年,英国国王派使者来中国递交国书,要求通商和互派使节,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对英国国王的要求是这样回答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甚至在鸦片战争发生的24年前,嘉庆皇帝再次回绝了英国大使提出的通商要求,自发地认为: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2]对西方的科学技术甚至视为奇巧之物。就使得近代科学技术无法在中国生根发芽,即便有了生长的可能,也会被这种政策抑制而灭。

2.2 经济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但农业技术发展却十分缓慢。中国农业到清代中期仍处于维生水平。虽然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个市场仍是一种从粮食、布、盐为主的小生产者之间交换的市场模式。从全国范围来讲,手工业和商业均没有成为社会经济变革的主力。既然是以维生为主,则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强烈。没有像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那样为改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和广泛利用风力、水力等而迫切要求解决与之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从而促进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产生。

2.3 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3.1 重道轻器

重道轻器思想就是重精神轻物质,重义理把握轻器物制造,重社会轻自然。生与死不可兼得,则舍生取义[3]。古代思想家们一切思想活动及其成果无不围绕着整个社会历史领域,注重风俗习惯,道德修养,人伦纲常,对自然轻视,并且蔑视技艺。这就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是重道轻器的弊端。乃至中国社会步入近代以后,重道轻器的思想成为闭关锁国、被动挨打的内在思想原因之一。

2.3.2 注重整体、和谐的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重整体性是源远流长的,几乎充斥着各个领域。像“天人合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等都充斥着整体性的思想。中国人很早就把天、地、人看做一个整体。中国封建社会以大统一为特征的专制主义统治,要求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秩序。政治领域,讲求“大统一”。伦理道德,讲求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以大局为重。社会领域,家国同构。总之,整体、和谐的思想随处可见。

2.3.3 注重知觉思维和意会性

直觉体悟,即是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依靠严格的逻辑推理,而是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依靠感觉、感受和想象等去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用阴阳说来说明男女、矛盾、风雨雷电等气象变化。用元气说、天道学说来解释客观世界运行状态和运行规律等等。这些学说没有严格逻辑体系的理论可以说明,概念模糊,无法用实验进行测定和证实,只能通过个人的感觉、体悟去把握体会。

2.3.4 注重辩证思维,偏重中庸之道

中庸的主要特点是不走极端,对事物采取不绝对赞成,也不绝对否定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具有这个特点。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恒也”;“物壮必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中庸思想使得中国古人在对待事物时,既不说是,也不说非,用模棱两可的近乎圆滑的语言来陈述问题。然而近代科学知识大多数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精确的毋庸置疑的知识,这些建立在经验基础上,运用直觉和意会的思维方式所做的陈述,并不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精确的知识。

2.3.5 迷信思想严重

中国古代受易经、阴阳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算命、看相等一些迷信思想十分盛行。乃至今天,仍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盖房子要看风水,婚丧嫁娶要看黄道吉日,生病了请大仙跳神等等。这就大大减少了对科学的兴趣,对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通过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特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描述,可以看出文化因素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因此,要发展科学技术,就要在思想文化上下功夫培养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以上,我们简要地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角度分析了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科学自身的缺陷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不予重视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希望通过对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的分析能给读者一个启示。

参考文献:

[1]潘永祥,李慎.自然科学发展史纲要[M].北京:首都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6.

[2]王鸿生.转引自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M].北京: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7.

[3]秦燕,张启勋.中国思想文化概论[M].西北工业大学出

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增华

3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