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精品教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系列一)
答案提示:学生往往羡慕蔺相如的成功,并且把成功归为他的大勇大智大德等主观因素,而忽视了文本中的其他交代。如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等。当时的社会形势是秦王“欲与赵为好”,而不想真正与赵翻脸。
学做思三:你欣赏廉颇吗?他有什么特点?
学做思二:宋代陈亮是这样评论蔺相如的:“言有重于泰山,相如也是。相如真丈夫,真男子,真大圣人,真大罗汉,真菩萨,真佛祖,真令人千载如见也。”陈亮为什么会如此赞美蔺相如?结合课文,说说原因。
追问提示:蔺相如真如陈亮所说的,言有重于泰山‟吗?古代有个叫王世贞的人对此有不同看法,同学们课后去看他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吧。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第1段:廉蔺简介
②第2—7段:完璧归赵
③第8—10段:渑池之会
④第11—12段:将相和(负荆请罪)全文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
背景知识补充: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2: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情分析】学生对重点字词掌握较难理解【教学重点】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
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教师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出示学习目标(一)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二)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三)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作者及《史记》简介(一)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承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二)《史记》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学了这篇文章,我们一定会有所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失和的活中有何意义?
教师补充:1、小篆“和”可视为“千”“人”“口”组成。千人一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谐也。《说文解字》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论语》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4、天地之和,礼之用,和为贵,王之道,斯之美。《庄子》5、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继续积累文言知识点,培养文言文语感。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树立学生“以和为贵”的正确价值观。教学设想:1、这一课时是第三课时,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大致了解,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自主学习。2、在学生研读文本,自主探究时,引导学生认识“和”的重要性,树立学生“以和为贵”的正确价值观。教学内容:导入朗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2、分角色朗读。研读文本1、你认为两个人失和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2、他们和好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合作探究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 含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导语设计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史马迁的《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性,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极富表现力,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绘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
其后的文学家们无不熟读《史记》,把它当作文章的典范.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史记》的传统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梳理情节,把握矛盾,品味语言感悟思想来领会《史记》的文学魅力.二、背景简介: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
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三、检查预习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
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
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0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长春二中董德荣一、教材及学情分析《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进入高中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实词和虚词的积累,这个阶段,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会学习。
二、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②了解和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
2过程与方法①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③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3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②抓关键词句,掌握、的性格特征。
三、重点1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2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难点1把握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2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五、策略①以读代讲,采用读、议、辩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课文。
②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廉蔺交欢”的对比深度。
③立足语言文字本身,引导学生品味《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④选择要点,确定三个故事中的各自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发散,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六、课时:三课时七、用具: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八、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九、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学习情趣,导入新课。
1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雅,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认识廉颇、蔺相如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3.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2.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就读于长安,20岁开始漫游,足迹遍及全国。
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2)写作背景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
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二、研读课文1.文章开头对人物身份的介绍有何作用?提示:(1)从节选的这部分看,以蔺相如为主,而介绍人物时却将廉颇放在前面,是为了说明廉颇是上卿时,蔺相如仅为舍人,地位悬殊。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为了说明宦者令的地位低微,更何况其舍人,又为相如被推荐设伏,为廉颇不服做铺垫。
(3)着力描写廉颇之勇和功大,与蔺相如形成对比,与后面的故事情节形成照应。
2.文章对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出场做了哪些铺垫?提示:(1)设伏:开头对人物的介绍为下文埋下伏笔。
必修四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共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司与迁与《史记》。
②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③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④学习并探究人物传记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潜力,圆满完成本小组的任务,在小组间交流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互通有无,构成真知灼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2、鉴赏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
3、学习并归纳本课人物传记的写法,提高写作技能。
〖课前预习〗将全班学习分为四组,每组任命组长一人,主持一人,分别完成对作家作品及背景、字词句知识点归纳、分析情节、鉴赏人物四项任务。
课前搜集整理的材料制作成演示文稿,供课堂上交流。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1.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前87年),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
公元前89年,因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下狱,身受酷刑。
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主要作品是史记。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A、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
其父死后,司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C艰难发愤,在受宫刑后发愤写出《史记》,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52.6万字,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3、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必修四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共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司与迁与《史记》。
②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③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④学习并探究人物传记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潜力,圆满完成本小组的任务,在小组间交流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互通有无,构成真知灼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2、鉴赏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
3、学习并归纳本课人物传记的写法,提高写作技能。
〖课前预习〗将全班学习分为四组,每组任命组长一人,主持一人,分别完成对作家作品及背景、字词句知识点归纳、分析情节、鉴赏人物四项任务。
课前搜集整理的材料制作成演示文稿,供课堂上交流。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1.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前87年),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
公元前89年,因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下狱,身受酷刑。
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主要作品是史记。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A、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
其父死后,司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C艰难发愤,在受宫刑后发愤写出《史记》,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52.6万字,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3、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必修4 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萍乡三中:曾玉清【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3、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4、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5、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6、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五段。
【教学重点】1、积累并理解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3、背诵课文最后五段。
【教学难点】1、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2、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型课时】2课时【教具准备】CAI课件 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备课时间】二零零九年五月教案(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二、点拨精讲1、情节结构2、主要人物形象3、细节描写三、教学步骤1、分发《廉颇蔺相如列传》纸质学案。
2、作者作品简介(内容参见幻灯片3-4) (2分钟)3、指名朗读、齐声朗读、MP3范读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早读或课外)4、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积累】1-6(20分钟)5、精讲并点拨【知识积累】1-6 (答案见幻灯片5-12) (10分钟)6、指名背诵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3分钟)7、指导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147-153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39-40, 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问题探究”1-6题。
(18分钟)8、点拨精讲“问题探究”1-6题(10分钟) (答案见幻灯片13-24)9、学生自主完成练案并讲评四、练案答案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子长西汉史学文学思想太史公书纪传体通史 130 书表本纪世家列传黄帝汉武帝300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重点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难点3.领会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
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共130篇。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了解背景: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七国之中秦国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物。
赵依仗廉颇、蔺相如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3.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二)再读课文,细读品悟1.研读课文第1节,在疏通文意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对廉颇介绍的比较详细而对蔺相如介绍的比较简略?且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2.研读课文2-7节“完璧归赵”部分,在疏通文意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1)蔺相如出使秦国和秦王展开了哪几个回合的较量?请简要概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及通假字。
2、掌握和积累文言特殊句式等有关知识,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和技巧。
3、分析文章节选部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一、导语:1、简介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2、复述三个故事五、疏通并分析课文1、集中学习1—13节明确疏通、共同学习的重点词语。
2、品读“完璧归赵”,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候”①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②蔺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明确:秦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待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③发现秦“无意偿赵城”,蔺采取的办法是什么?明确:设计取璧“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④秦王“以诈降为予赵城”后,相如有何对策?明确:首先,使出缓兵之策,让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把璧送回赵国。
⑤归璧于赵后,相如如何向秦王交待的?明确:A,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干脆说明璧已归赵。
B,“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C,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请就汤镬”。
D,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⑥表现方法直接描写:(如写蔺的语言、动作、神态)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的环境气氛反衬蔺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分析课文二、三两个小故事2、分析课文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继续分析课文1、渑池之会(14—16节)(1)疏通课文(2)讨论以下问题a、秦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何主动向赵求和?b、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c、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有何对策?d、“渑池会”的结果如何?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
2、集中学习“负荆请罪”(17—21节)(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a.廉、蔺二人矛盾的起因是什么?廉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b.蔺是如何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c.作者写蔺相如舍人谏言的用意是什么?d.怎样看待廉颇这一形象?二、课文悟读解读本文写作技巧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4、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中的体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让学生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通过讨论,努力让学生体会文章善用语言行动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的特点3、通过诵读,努力让学生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学习廉颇忠勇爱国、勇于改过的品质。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3、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战国末期,天下大乱,诸侯纷起争雄。
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
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
战国中期,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但是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
作为“弱势群体”的赵国如何来应付这些呢?请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2、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正式版
第11课廉颇蔺相如传记学习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要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别句式。
2.理清文章脉络,剖析人物形象,掌握文章主题;领会个性化语言描绘的作用。
3.赏析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文本名句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5.吾所认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尔后私仇也。
6.卒相与欢,为存亡之交。
二、《史记》名句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
3.大行不管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以权益合者,权益尽而交疏。
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6.一死一世,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 1)蔺相如()(2)缪贤()..( 3)遗赵王书()(4)燕王()..( 5)列观()(6)璧有瑕()..( 7)睨柱()(8)汤镬()..( 9)渑池()(10)相视而嘻()..(11)左右皆靡().2.词语理解( 1)解说加点的词语①令人遗赵王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臣舍人相如止.臣:④亡赵走燕:.⑤均之二策:.⑥礼仪甚倨.:⑦唯大王与群臣孰商议之:.⑧左右皆靡.:⑨不欲与廉颇争列.:⑩卒相与欢,为存亡之交:.(2)通假字①可予不:.②拜送书于庭.:③召有司案.图:④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何尝有坚明拘束者也:.⑤唯大王与群臣孰.商议之:(3)一词多义秦贪,负其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①负决失期不偿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闻之,肉袒负.荆: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正式版②引③幸④使⑤徒⑥病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君子引而不发:.而君幸于赵王:.大王亦幸赦臣:.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其人猛士,有智谋,宜可使:.乃使其从者衣褐:.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人皆得以隶使.之:秦城恐不可以得,徒.见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孔门之徒:.舍车而徒:.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君之病在肠胃:.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音也:.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4)虚词概括因跪请秦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①因因来宾至蔺相如门赔罪:.蒙故业,因遗策:.以勇气闻于诸侯:.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吾所认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尔后私仇也:秦强而赵弱:.秦以城求璧而.赵不准:③而不如因此厚待之:.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5)古今异义①拜为上卿.古义:今义:②不如因此厚待之..古义:今义:③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古义:今义: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今义:⑤请指示王..古义:今义:⑥于是相如行进缶..古义:今义: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特殊现象。
2、通过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总结廉蔺二人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3、学习廉蔺二人智勇忠义的精神品质及其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总结廉蔺二人的形象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战国后期,七雄中最强大的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力图吞并六国,而其东北方的赵国实力尚可,秦一时难以拿下。
于是,强秦便采用讹诈、军事要挟等各种手段来掠夺赵的土地和财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看看赵国文武二臣是如何保全国家并与强秦做抗争的。
二、自读检测课前大家已自读课文做了预习,现在我们通过几个小练习来检测大家对本文文言特殊现象及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1、下列各句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③召有司案图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⑤卒廷见相如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⑤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A、臣窃以为其人勇士B、璧有瑕,请指示王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左右欲引相如去引:拉B、臣请就汤镬就:于是C、不如因而厚遇之遇:招待款待D、秦贪,负其强负:倚仗凭借4、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D )A、且庸人尚羞之B、而相如廷叱之C、左右欲刃相如D、大王见臣列观5、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以勇气闻于诸侯A、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B、拜送书于庭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求人可使报秦者6、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D )A、《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B、《史记》的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其中“世家”用以记述帝王将相的事迹,如《陈涉世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作者简介勤奋好学的司马迁幼年时的司马迁,因为家里贫穷,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
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
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
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
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
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
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
”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
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
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
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
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
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回荡。
看着这一切,父亲全明白了。
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
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
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
就在他写《史记》的时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10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链接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二)常识链接Ⅰ.文学常识《史记》司马迁的父亲在汉朝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
《史记》是一部贯串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十二篇,表(大事年表)十篇,书(典章、书籍)八篇,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三十篇,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简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Ⅱ.文化常识1.拜为上卿..上卿:是古代官名。
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令缪贤舍人2.为赵宦者..宦者:也称太监、公公、阉人、内官、内侍、中官、中涓、内竖、中贵人,是指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
中国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五日3.于是赵王乃斋戒..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案图4.召有司..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5.臣请就汤镬..汤镬:煮着滚水的大锅。
古代常作刑具,是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来烹煮罪人。
6.为刎颈之交....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下面是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
[……者,……也:判断句式,“者”用在主语后,表停顿;“也”用在句末,表判断。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统帅,攻打齐国,把齐军打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从此,他凭勇敢而闻名于诸侯。
诸侯各国。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
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为:担任。
阳晋:齐邑名,在今山东郓(yùn)城西。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以:凭。
闻:闻名,出名。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人。
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这个消息,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派人送给赵王(一封)国书,(说)愿意拿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易璧。
请求换取和氏璧。
[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遗(wèi):送给。
以:用。
易:交换。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赵王同大将军廉颇等各位大臣商量:想(把璧)给秦国吧,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受骗;想不给吧,即患秦兵之来。
就又担心秦国的大军来攻打。
[诸:众,各位。
谋:商议。
徒见欺:白白地受骗。
见,被,表示被动。
即:则,就。
患:忧虑,担心。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计未定,求人可对策没有定下来,寻找可以使报秦者,未得。
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报:答复,回复。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问道:“你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私下打算逃往燕国。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怎么知道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燕王(可以依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同燕王在边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上会面,燕王暗中握着我的手说,‘希望与你结为朋友’,由此知之,故欲往。
此我知道燕王可以依靠,所以打算投奔燕国。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窃计:私下打算。
窃,谦词,私自,私下。
亡:逃亡。
止:阻止。
语(yù):告诉。
境:指赵国边境。
]相如谓臣曰:相如对我说:‘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且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王想同您结交。
现在您竟然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燕国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害怕赵国,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质上向大王请罪,或许侥幸能够免罪。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幸蒙大王也赦免了我。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是勇士,有智慧谋略,应该可以出使。
”[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结于君:同您结交。
于,介词,同,跟。
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
束:捆绑。
肉袒(tǎn)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
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
斧质,古代一种斩腰的刑具。
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
幸,侥幸,幸而。
得,能够。
脱,免。
赦(shè):免罪。
宜:应该。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要求换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给他?”相如回答说:“秦国强大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
”赵王说:“(秦王如果)拿走我的和氏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拿十五座城求换和氏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和氏璧,而秦国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给城邑,理亏在秦国。
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以负秦曲。
”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可予不:予,给予。
不(fǒu),通“否”。
奈何:怎么办。
曲:理亏。
均之二策:比较这两个计策。
均,权衡,比较。
之,这。
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以,表目的的连词,来。
负,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
]王曰:“谁可使者?”赵王说:“谁可以出使秦国呢?”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蔺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没有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城给了赵国,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城不给赵国,请让我把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
”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捧着和氏璧西入秦。
向西到秦国去。
[必:一定,实在。
臣请完璧归赵: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
请,动词,表示敬意,请允许我。
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秦王坐在章台接见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