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课设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选用原则和使用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组装、调试简单的传感器装置。
2.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提高传感器应用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技术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知识,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分享成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课程,以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主要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需引导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传感器的定义、功能及分类-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介绍(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2. 传感器的选用与使用方法-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传感器连接电路的搭建与调试-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3. 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自动门控制系统- 温湿度监测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4.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 传感器数据采集的方法与设备-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步骤- 数据可视化展示5. 传感器创新实践- 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项目- 制作传感器装置,解决实际问题- 团队合作、交流与分享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教材相关章节内容第二课时:传感器的选用与使用方法,结合教材实例进行分析第三课时: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参观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第四课时: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实践操作与讨论第五课时:传感器创新实践,分组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选用原则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传感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M4
平时表现
20%
A-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认真,积极主动;B-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比较认真,有积极性;C-遵守纪律,缺勤不到20%;工作态度端正,有一定主动性;D-纪律性差,缺勤超过30%;工作态度不端正,不积极不主动;
11
M4
实验和口头报告
50%
A-传感器设计完整,性能符合要求,实验结果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流畅,内容表述清晰准确,回答问题正确。B-传感器设计较为完整,性能比较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较为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较为流畅,内容表述较为清晰准确,回答问题较为正确。C-传感器设计基本完整,性能基本符合要求,实验结果基本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基本流畅,内容表述基本清晰准确,回答问题基本正确。D-传感器设计不完整,性能不符合要求,实验结果不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不流畅,内容表述不清晰准确,回答问题不正确。
4
M2
平时表现
20%
A-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认真,积极主动;B-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比较认真,有积极性;C-遵守纪律,缺勤不到20%;工作态度端正,有一定主动性;D-纪律性差,缺勤超过30%;工作态度不端正,不积极不主动;
5
M2
实验和口头报告
50%
A-传感器设计完整,性能符合要求,实验结果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流畅,内容表述清晰准确,回答问题正确。B-传感器设计较为完整,性能比较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较为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较为流畅,内容表述较为清晰准确,回答问题较为正确。C-传感器设计基本完整,性能基本符合要求,实验结果基本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基本流畅,内容表述基本清晰准确,回答问题基本正确。D-传感器设计不完整,性能不符合要求,实验结果不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不流畅,内容表述不清晰准确,回答问题不正确。
传感器高中物理教案
传感器高中物理教案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及其应用领域。
3.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面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1.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2.不同类型传感器及其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传感器实物样品、课件资料、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书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PPT或实物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Step 2:讲解不同类型传感器及其应用领域(15分钟)教师结合PPT资料讲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例如光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Step 3: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和实验示范,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光敏传感器的光电效应、温度传感器的热电效应等。
Step 4: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简单的传感器制作实验,加深对传感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Step 5: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探索更多传感器应用领域。
作业布置:1.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传感器的理解。
2.探索传感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撰写一份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传感器的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结合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传感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生动的实例和案例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感器的神奇之处。
传感器相关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相关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2. 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作用,掌握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
3. 帮助学生掌握传感器相关的基础电路,如信号放大、滤波和线性化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简单智能控制系统搭建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传感器性能和选用合适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使用传感器相关仪器和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或高中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新技术和新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相关知识,具备初步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特点及应用场景2. 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接口技术3. 传感器相关电路- 信号放大、滤波和线性化电路-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与搭建4. 实践操作- 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简单智能控制系统搭建- 分析传感器性能,选用合适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5. 教学案例与拓展- 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进行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 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应用领域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第二周:常见传感器特点及应用场景分析第三周: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学习第四周:传感器相关电路设计与搭建第五周:实践操作(数据采集与智能控制系统搭建)第六周:教学案例与拓展,总结与反思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传感器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涵盖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以及应用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传感器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测量某种特定物理量的装置,而测试技术则是利用各种手段对传感器进行验证、校准和评估的过程。
本文将从传感器和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是一种将感知到的物理量转化为可用电信号或其他形式输出的装置。
它可以感知温度、湿度、压力、光照强度、声音等各种物理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其他设备。
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包括光电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每种传感器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二、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
在工业制造中,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实现自动化控制。
在交通运输领域,传感器可以用于车辆的安全监测,如制动系统、轮胎压力等。
在环境监测中,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
在医疗健康领域,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理参数。
三、传感器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首先,传感器的尺寸越来越小,体积更加紧凑,便于集成到各种设备中。
其次,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不断提高,可以实现更加准确的测量和感知。
再次,传感器的功耗越来越低,可以实现长时间的运行和续航。
此外,传感器的通信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如无线传输和互联网连接,使得传感器的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和共享。
四、测试技术的作用和方法传感器的测试是保证其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测试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的验证、校准和评估。
首先,传感器的验证是指通过一系列测试和实验验证传感器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
其次,传感器的校准是指通过与已知标准进行比较,调整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使之与实际值保持一致。
最后,传感器的评估是指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如灵敏度、响应时间、稳定性等。
传感器课程设计20页
传感器课程设计20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方法;了解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进行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够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参数和应用领域。
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效应、光电效应等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2.传感器的性能参数:灵敏度、迟滞、重复性、线性度、分辨力等参数的定义和计算。
3.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传感器应用案例。
4.传感器选型、安装和调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了解传感器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5.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技术:了解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方式,掌握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参数。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传感器应用案例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传感器教材,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要求与指导,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在传感器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来阐述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具备以下能力:1.理解传感器基本原理:掌握传感器的分类、基本工作原理、传感器信号的特性等基本概念。
2.掌握传感器的应用场景:了解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生物医学、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传感器选择和设计的方法:了解传感器的选择、布置和校准方法,能够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进行系统设计。
4.具备传感器的创新能力:通过实验、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传感器领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分类、基本工作原理,例如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感应式传感器等。
2.传感器参数与性能:介绍传感器的参数和性能指标,例如灵敏度、线性度、温度补偿等,并讲解传感器的电路连接和信号处理方法。
3.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介绍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生物医学、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
4.传感器的选择和设计:介绍传感器的选择和设计方法,包括传感器的选择原则、布置方式、校准方法等。
5.传感器的实践与创新:通过实验、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传感器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传感器的智能控制系统。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和实践经验。
2.实验实训:开设实验实训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传感器课程设计
利用传感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利用传感器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种类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3)熟悉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电路的连接和编程。
2.技能目标:(1)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2)能够对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修;(3)能够利用传感器和微控制器设计简单的智能控制系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精神;(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3)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传感器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工作原理、分类及性能指标。
2.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学习各种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3.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传感器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4.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电路的连接和编程:学习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电路的连接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编程实现传感器的控制。
5.传感器实验:进行传感器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实验法:进行传感器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要求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传感器课设报告(一)
传感器课设报告
引言
- 介绍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 说明本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传感器的种类及原理
- 详细介绍常见的传感器种类,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 阐述每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传感器的选型与设计
- 分析传感器选型的要点,如测量范围、精度、响应时间等
- 讨论传感器的设计要点,如接口选择、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等
传感器课设实例
- 介绍一个传感器课设的具体案例
- 分析课设的目标和要求
- 阐述该课设中所使用的传感器选择、设计、优化过程
传感器课设实验结果分析
- 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分析实验结果,并评价传感器的性能
- 探讨实验结果对传感器应用的启示
传感器的未来发展
- 展望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 探讨传感器在智能化、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 对传感器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结论
- 总结本报告的主要内容
- 强调传感器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 提出对传感器课设及相关技术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罗列本报告中涉及的相关文献及资料
以上是传感器课设报告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感器课程设计学生总结
传感器课程设计学生总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理解各种传感器的特点和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传感器进行实验操作,并掌握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作用和地位。
2.常见传感器的特点与应用:详细讲解各种常见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类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3.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教授传感器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传感器实验操作:安排一系列传感器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传感器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各种传感器的理解和应用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感器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价值。
4.实验法:安排一系列传感器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各类传感器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传感器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各种传感器设备和实验器材,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什么是传感器课程设计
什么是传感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种类、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传感器的选择、使用和维护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能够在实际项目中灵活运用传感器知识。
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种类、工作原理和特性。
3.学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4.能够使用传感器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实验。
5.具备分析传感器数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会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未知的精神。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沟通协调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种类、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定义、作用、性能指标等。
2.常见传感器的种类: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3.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阻式、电容式、光电式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传感器的应用案例:传感器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鼓励学生就传感器应用案例展开讨论,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感器课程设计
传感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不同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特点;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国家战略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学科,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主,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合作与交流,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原理和特点。
2.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传感器在智能家电、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案例中传感器的选型和电路设计。
3.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 传感器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中的作用;-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 导入:介绍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新课:讲解传感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及常见传感器;- 作业:搜集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第二课时: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新课:分析各领域传感器应用案例,讨论其优缺点;- 活动: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传感器应用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技术与应用,以及传感器的选择与使用。
本课程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强调实践操作与技能培养,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1.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2.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测量范围和精度;3.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4. 能够正确连接传感器与相关设备,进行测量与数据处理;5. 具备一定的故障排查和调试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感器原理、测量电路、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传感器的应用技术。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正确连接传感器与相关设备进行测量与数据处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包括:1.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传感器应用技术;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分享经验,共同提高;4. 线上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相关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查学生对传感器原理、使用方法、选择与调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领域的技术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五、师资队伍与实验条件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应具备丰富的传感器应用技术教学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指导。
同时,学校应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包括实验设备、场地和软件等,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践操作。
传感器设计课课程设计
传感器设计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设计和实现简单的传感器电路;–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
具体安排如下: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特性,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电阻式、电容式、霍尔效应式等传感器的原理。
3.传感器的设计方法:介绍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包括传感器选型、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等。
4.传感器的实验技能:介绍传感器的实验技能,包括传感器实验的步骤、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本课程的教材,如《传感器设计与应用》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传感器技术手册》等。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精品)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技术与应用,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进行传感器的安装、调试与维护。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原理:介绍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2. 传感器选型:根据实际需求,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量程、精度等参数。
3. 传感器安装与调试: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安装传感器,并进行调试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4. 数据采集与处理:介绍如何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存储与分析,以便于后续数据处理与应用。
5. 传感器应用案例: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介绍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实训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感器技术。
2. 线上资源: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PPT、实验指导书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行业调研: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了解传感器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评定。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传感器原理、选型、安装与调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课程资源1. 教材与参考书:推荐相关教材及参考书籍,供学生参考学习。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站、论坛等,便于学生获取传感器技术最新资讯与行业动态。
3. 实验室设备:提供实验室设备供学生实践操作,加深对传感器技术的理解。
六、课程实施建议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充分掌握传感器原理及选型方法。
2. 鼓励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 定期组织课程反馈与评估,根据学生需求与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4.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江苏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
江苏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2. 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传感器等;3. 学会分析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并理解其与被测物理量的关系;4. 掌握传感器的选型原则,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传感器电路;2. 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传感器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3. 能够解决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传感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概述: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应用领域及发展现状;- 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感器概述2. 传感器工作原理:讲解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等传感器的原理及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工作原理3. 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分析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介绍信号处理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4. 传感器选型与应用:阐述传感器选型原则,分析典型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感器选型与应用5. 传感器实验:设计实验项目,包括传感器电路搭建、数据采集与分析;- 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感器实验6. 传感器新技术与发展趋势: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 教材章节:第六章 传感器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进行,共计16学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加深对传感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关于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关于传感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及其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3. 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科学探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传感器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学以致用的意识;3.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探究领域,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提高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介绍(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光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3. 传感器的使用与数据处理- 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传感器数据的可视化与解读4. 传感器实验与实践活动- 设计简单传感器实验,如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光敏传感器控制灯光等-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传感器的工作特点与应用场景- 团队协作完成传感器创新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教材相关章节内容,让学生对传感器有初步了解。
传感器方面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方面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理解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并能阐述其工作原理及用途。
3. 引导学生掌握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处理方法,学会运用简单的电路对传感器信号进行读取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感器选型、连接和使用,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传感器的实际应用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感器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合作学习。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功能与分类-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性能参数- 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常见传感器介绍:-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式、压电式等- 光敏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管等- 其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3. 传感器信号处理:- 传感器信号的读取与转换方法- 简单电路的设计与搭建: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 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数据分析与处理4. 传感器应用实例:- 实例分析: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 传感器选型、连接与使用方法- 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5. 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传感器应用项目- 动手制作简单的传感器装置,如温度控制器、光线报警器等- 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参考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湿度、光照等;3. 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感器技术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技术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功能;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感器技术概述2. 传感器工作原理:讲解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传感器;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工作原理3. 传感器技术应用:分析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感器技术应用4.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如何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5. 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前景;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6. 传感器实验与制作:动手实践,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教材章节:第六章 传感器实验与制作教学内容按照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应用和实验制作的顺序进行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传感器技术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成绩)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获取与信息的转换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信息技术学科,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测试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在军事上,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已经成为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关键。
在装备性能检测、控制、故障诊断维修,以及战场目标探测、战场生化、环境探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许多高校都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作为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有多个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
上课学生数量多,教学时数在36学时左右。
如何进一步完善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加装备应用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已成为任课教师考虑的主要问题。
十分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课程和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在工程技术领域,传感与测试过程是利用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从客观事物对象中提取有关信息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属于信息科学中信息获取的范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特性、掌握其内在规律的主要手段,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以应能从哲学高度认识传感器与测试在信息获取和预处理过程中作用地位,树立“广义测试”的理念。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首先从了解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在现代工业领域的作用地位为出发点,掌握传感器与测试过程的基本静动态特性和技术指标。
然后以实现位移、振动力、温度、流量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为目标,深入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热电、光电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
并结合武器装备中常用的微光、红外探测器件,详细介绍其构成原理,以突出本课程的军事应用特色。
通过开设验证型、设计型实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实践和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科技大学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电信课程名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学年学期:指导教师:陈书旺年月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目录1、内容摘要 (4)2、设计目的 (4)3、设计原理 (5)3.1、实验原理框图 (5)3.2、Multisim模拟电路 (5)3.3、温度检测器 (5)3.4、放大比较电路 (6)3.5、音频报警器 (7)4、原件介绍 (8)4.1、所用原件清单 (8)4.2、LM358介绍 (8)4.3、473热敏电阻(NTC型) (10)4.4、N2222三极管(PNP型) (12)5、实验步骤及结果 (13)6、心得体会 (14)1、内容摘要温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对它的测量与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工农业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也迫切需要检测与控制温度。
温度控制电路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见到,如电冰箱的自动制冷,空调器的自动控制等等。
利用热敏电阻器制作一个温度报警器,可通过调节微调电位器的阻值,改变电压比较器正向输入端的参考电压,可以改变电路报警时的温度。
2、设计目的本文通过采用热敏电阻作为敏感元件的温度报警器的设计与制作,阐明了该装置进行设计与制作的具体过程及方法。
这种温度报警器结构简单,由温度控制部件和报警器两部分组成,可操作性强,应用广泛。
工作时,温度测量范围为20℃~100℃。
当温度达到预定值30度时,利用热敏电阻的特性,采集电压信号,驱动报警装置,立刻发出报警信号,从而防止因温度升高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主要起到了对于报警电路设计的理解,对lm358芯片的使用方法及其引脚的运用,电路中各部分原件的作用以及构成回路的特性作用等等。
设计成的电路,将具有对温度变化产生报警的功能,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将临界温度设定在30度,当温度高于30度,电路工作,温度报警。
3、设计原理3.1、实验原理框图3.2、Multisim模拟电路3.3、温度检测器所运用传感器为473热敏电阻,当热敏电阻感受到周围温度变化时,热敏电阻的阻止下降,使得信号传入后面的放大比较电路。
3.4、放大比较电路Lm358芯片组成的差分放大电路,通过放大比较电路对输入信号进行比较,放大,产生较大输出信号,使下级的声光报警电路导通。
3.5、声光报警器当上级的放大比较电路传入信号时,声光报警器导通,二极管发光,蜂鸣器发声报警,告诉人们温度警报4、原件介绍4.1、所用原件清单原件清单4.2、LM358介绍LM358 内部包括有两个独立的、高增益、内部频率补偿的双运算放大器,适合于电源电压范围很宽的单电源使用,也适用于双电源工作模式,在推荐的工作条件下,电源电流与电源电压无关。
它的使用范围包括传感放大器、直流增益模块和其他所有可用单电源供电的使用运算放大器的场合。
LM358特性(Features):*内部频率补偿。
*直流电压增益高(约100dB) 。
*单位增益频带宽(约1MHz) 。
*电源电压范围宽:单电源(3—30V);双电源(±1.5一±15V) 。
*低功耗电流,适合于电池供电。
*低输入偏流。
*低输入失调电压和失调电流。
*共模输入电压范围宽,包括接地。
*差模输入电压范围宽,等于电源电压范围。
*输出电压摆幅大(0至Vcc-1.5V) 。
LM358主要参数输入偏置电流45 nA输入失调电流50 nA输入失调电压2.9mV输入共模电压最大值VCC~1.5 V共模抑制比80dB电源抑制比100dBLm358引脚图4.3、473热敏电阻(NTC型)4.3.1、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工作原理NTC是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的缩写,意思是负的温度系数,泛指负温度系数很大的半导体材料或元器件,所谓NTC热敏电阻器就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
它是以锰、钴、镍和铜等金属氧化物为主要材料,采用陶瓷工艺制造而成的。
这些金属氧化物材料都具有半导体性质,因为在导电方式上完全类似锗、硅等半导体材料。
温度低时,这些氧化物材料的载流子(电子和孔穴)数目少,所以其电阻值较高;随着温度的升高,载流子数目增加,所以电阻值降低。
NTC热敏电阻器在室温下的变化范围在10O~1000000Ω,温度系数-2%~-6.5%。
NTC热敏电阻器可NTC热敏电阻器广泛用于测温、控温、温度补偿等方面.4.3.2、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构成NTC(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1Cient)是指随温度上升电阻呈指数关系减小、具有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现象和材料.该材料是利用锰、铜、硅、钴、铁、镍、锌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氧化物进行充分混合、成型、烧结等工艺而成的半导体陶瓷,可制成具有负温度系数(NTC)的热敏电阻.其电阻率和材料常数随材料成分比例、烧结气氛、烧结温度和结构状态不同而变化.现在还出现了以碳化硅、硒化锡、氮化钽等为代表的非氧化物系NTC热敏电阻材料.NTC 热敏半导瓷大多是尖晶石结构或其他结构的氧化物陶瓷,具有负的温度系数,电阻值可近似表示为:式中RT、RT0分别为温度T、T0时的电阻值,Bn为材料常数.陶瓷晶粒本身由于温度变化而使电阻率发生变化,这是由半导体特性决定的4.3.3、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特点NTC热敏电阻的主要特点是:①灵敏度较高,其电阻温度系数要比金属大10~100倍以上,能检测出10-6℃的温度变化;②工作温度范围宽,常温器件适用于-55℃~315℃,高温器件适用温度高于315℃(目前最高可达到2000℃),低温器件适用于-273℃~55℃;③体积小,能够测量其他温度计无法测量的空隙、腔体及生物体内血管的温度;④使用方便,电阻值可在0.1~100kΩ间任意选择;⑤易加工成复杂的形状,可大批量生产;⑥稳定性好、过载能力强。
4.4、N2222三极管(PNP型)N2222型三极管发射极电位最高,集电极电位最低,UBE<0.三极管按结构分,可分为NPN型和PNP型三极管.右图PNP型三极管.三极管导通时IE=(放大倍数+1)*IB和ICB没有关系,ICB=0 ICB>0时,可能三极管就有问题,所以三极管在正常工作时,不管是工作在放大区还是饱和区ICB=0当UEB>0.7V(硅)(锗0.2V),RC/RB<放大倍数时,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反之就工作在放大区5、实验步骤及结果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用5v直流稳压电源进行供电,反复调节三个滑动变阻器的阻止,使当温度高于30度的时候报警器报警。
工作时,当报警器置于常温中,无现象,用手捏住热敏电阻时,报警器蜂鸣器发出声音,发光二极管导通,产生光亮。
实验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热敏电阻的特性难以掌握,我们对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阻止进行了测量,是的调试工作限定在一个小的范围之中,简化了调试的难度,使得实验能够顺利的完成。
然后便是电阻接入电路后难以测量,因此我采用了排针和线排,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6、心得体会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传感器的课程就结束了,而我已经自己能制作一个温度报警器了,兴奋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设计温度报警器这段时间也是我这一学期最忙的日子.经常不停查阅资料,设计,和采购原件。
为了尽快完成模电的课程设计,我一天也没歇息。
相关知识缺乏给学习它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尽快掌握它的用法,我照着原理图学习视频一步一步做,终于知道了如何操作。
刚开始我借来了一份温度报警器的电路原理图,但离实际应用差距较大,有些器件很难找到,从淘宝上购买的元件是贴片的,根本不能焊接,后来到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内容,顺便到学校图书馆借相关书籍,经过不断比较与讨论,最终敲定了温度报警器的电路原理图,并且询问了兄弟班关于元器件的参数情况。
在做电路仿真时,我画好了电路原理图,修改好参数后,总是不行,无论我怎样修改都不行,后来请教同学,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经过这段课程设计的日子,我已经可以对Multisim进行熟练的运用,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没有接触,开始学得很费力,但到后来就好了。
在每次的课程设计中,遇到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问别人,因为每个人掌握情况不一样,不可能做到处处都懂,发挥群众的力量,复杂的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很多时候,我遇到的困难或许别人之前就已遇到,向他们请教远比自己在那冥思苦想来得快。
尽管现在只是初步学会了温度报警器的设计,离真正掌握还有一定距离,但学习的这段日子确实令我收益匪浅,不仅因为它发生在特别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我又多掌握了一门新的技术,收获总是令人快乐,不是吗?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我觉得能做这样的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
在已度过的三年大学生活里我们大多数接触的是专业基础课。
我们在课堂上掌握的仅仅是专业基础课的理论面,如何去面对现实中的各种设计?如何把我们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呢?我想做类似的作业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在做本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当属查阅了很多次设计书和指导书。
为了让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工艺标准,一次次翻阅各种放大器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
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多么重要,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相信这将会对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奠定很好的基础。
另外,对于课堂上掌握不清的知识,也在这次课设中得到了充分的学习,这也是我作本次课程设计的一大收获。
整个设计我基本上还满意,由于水平有限,难免会有错误,还望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