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章第二节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观点评价:
优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社会的价 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 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缺点:但该观点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 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甚至 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 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单 纯把人当成社会的工具,造成对人本性的 严重束缚和发展,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能 动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1712~1778)
人物简介:裴斯泰洛奇(1746~ 1827年)瑞士著名教育家。他一 生从事贫民教育工作,对教育理 论和实践都有很大贡献,致使他 的教育经验和改革驰名全欧.
主要观点: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 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这 些潜力和才能都具有渴求发展的 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 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 能,使人的各项能量得到自然的 进步和均衡的发展。
可见,人是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育作用的体现者。作 为规定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 的教育方针制定还必须依据 人的发展理论。而马克思学 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 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一)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雅克· 卢梭
简介:雅克·卢梭 (1712~1778),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 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 物之一,也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 创始者。 教育目的观:卢梭提出了造就“自 然人”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就应 该顺应儿童善良的天性,培养具有 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 发展。他赋予“自然人”以如下的 形象:第一,自爱。第二,自主。 第三,自立。第四,自治。
教育方针、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 系:

教育学第4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4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一,教育目的界说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各级种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教育目的是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如果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军人或武士,教育体系遂有军国主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国家公民,教育体系遂有强调基础教育和注重培养民族情感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育英才,教育体系遂有强调高质量教学和鼓励竞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个性自由发展,教育体系遂有灵活多样和自由活泼的倾向。

教育目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图示如下: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化学工业生产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普通劳动者、熟练技术工人、管理人员、高级行政人员、专家等)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而变化。

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4章第2节:学生

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4章第2节:学生

学生一、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1.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1)学生具有可塑性。

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

(2)学生具有依赖性。

学生多属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家里,他们要依赖父母,入学后他们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转为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3)学生具有向师性。

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依据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学生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表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

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或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

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课下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同学等等。

(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而且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

(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己和群体等。

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不满足于书上的现成结论,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解题方法,倾向于提出新颖或与众不同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政治影响着教育目的。 (二)政治影响教育制度。 (三)政治影响受教育权。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更为丰富, 主要包括: ①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机会均等; 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教育学导论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教育与经济、政治、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一、教育与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发展呈现着两种不同 趋势。 一是西欧、北美等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缓慢。 二是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迅猛增 长。
第四节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第一,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的大小,因而就 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 第二,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质量。
第四节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③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更明显。 第一,在阶级社会,人口的阶级构成对教育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权利的分配上。 第二,人口的文化构成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对教育的需求和质量上。 第三,人口的职业结构,对学校教育会产生重大 影响。 第四,人口的地域分布结构制约着学校的布局, 以及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高等教育学》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学》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 中国:学士——硕士——博士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 一、高校的招生制度 • 各国高校的招生方式: • 1、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有的是依据中学统一毕
业考试(入学资格);有的借助民间考试组织的 作用。 • 2、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大多是名牌私 立学校,“僧多粥少”。 •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 4、推荐免试入学的方式,为具有卓越才华和在某 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特殊的机会。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 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 •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
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 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 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 • 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 世界各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宏观特征:单一公立系统,单 一部门;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多重公立系统,多 重部门;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
• 世界各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初级学院和短期大 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 两大系统:普通高校系统(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与成人高校系统。 • (一)我国普通高校学制的历史沿革 • 1952~1953年院系大调整,独立出众多的专科院校,国家部委重
点大学与地方一般高校的体系基本形成。
术发展;2、学术共同体自治遭到侵蚀; 3、教师的行为越来越靠近市场。
谢 谢!
费生——统招生 • 传统阅卷——网上阅卷。 • 传统的集中招生——网上招生。 • 某些试点高校自主招生。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 原因:1、大众化及其带来的资源短缺是 各国聘任制改革的直接推动力。2、市场 化成为各国聘任制改革的基本取向。3、 “管理主义”的蔓延时聘任制改革的深 层动因。

教育学 第四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育学 第四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4、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体育,
尤其是体操,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 5、美育对调节人们的精神,增进人们的心理 健康也大有益处。 6、美育还能促进学生掌握劳动生产技术。 二、美育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所谓感受美,就是要求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 中的美好事物能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第五节 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 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知 识和技能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 方面,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 劳动教育中应重视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 握,技术教育中也应重视劳动观点及劳动习 惯的培养。 劳动技术教育与德育、智育具有密切的联系, 但它有自身的特点:美的能力,是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是由于对美的现象的感受,进入对美的本质 的领会。 (三)培养学生主动表达美的能力 1、进行艺术创作活动, 使学生具有绘画、 唱歌、舞蹈、创作等能力。 2、美化生活,如组织学生绿化校园,美化教 室,布置会场,整理内务以及个人的衣着打 扮、日常生活等。 (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
《教育学》
第四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概述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 育这五育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 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 的客观需要。
二、教育组成部分中各育的相互关系 德、智、体、美、劳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部分,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的 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一)诸育相互区别,不能相互替代或包容 (二)育之间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在实践中要全 面抓
三、美育的内容
(一)艺术美的教育 (二)自然美的教育 (三)社会生活美的教育 四、美育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四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四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几个理论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几个理论一、教育独立论1.“教育独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2.具体来说,“教育独立论”的主要观点是:(1)教育经费独立;(2)教育行政独立;(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3.局限性:把教育和政治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教育应该脱离于政治,不仅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二、教育万能论1.“教育万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8 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

2.“教育万能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否认遗传对人的成长的应有作用。

3.局限性:它虽然看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但是没有看到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夸大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乌托邦”色彩。

三、人力资本理论(一) 教育的本体意蕴1.“人力资本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赛基若舒尔茨。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首先,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个方面;其次,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最后,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1)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成正比的;(2)教育、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3)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水平仅仅是其众多因素之一,而且相当多的时候也不是决定性因素;(4)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问题,容易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

四、筛选假设理论1.1973 年,美国学者斯宾塞首次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

2. 筛选假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教育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基本假设、信号、标识与筛选之中。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1.“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多林格(P.Doering)、戈登(D.Gordon)、卡诺依(M.Camoy)等。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知识点与练习题第一节学校一、学校教育活动1、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水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文字、国家产生。

2、我国最早的学校。

夏朝(文献记载)或者商朝(甲骨文记载)3、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4、动力系统。

需要、动机、目的、教育目标(其中需要是原动力)5、工作系统。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内容、方式)6、监控系统。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需要监控制。

考点:了解学校产生的条件及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时间;了解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原动力;了解监控系统的内涵。

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含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详细阐述见教材)2、学校文化的特点(1)、以有形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2)、软约束文化;(3)、相对稳定和连续的文化;(4)、个性文化。

3、学校文化的功能(详细阐述见教材)(1)、导向功能(2)、约束功能(3)、凝聚功能(4)、激励功能考点:注意对学校文化功能的判断,能做到给出一个事例或者一段言论能够判断出体现的是学校文化的什么功能。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教育机构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人口的状况。

4、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5、原有学制和外国学制的经验。

6、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

第三节现代学制的发展一、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1、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中间型或分支型(前苏联)考点:了解主要国家实行的学制。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一)、旧中国学制1、1902年,张百熙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未实行。

2、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取决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以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为依据 (4)受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影响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案例链接
南京试行教师轮岗制——江南时报
思考:轮岗制的出发点是什么? 轮岗制的现实推进困难在哪里?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2)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 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 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 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由于急躁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使学制改革 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 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在中央的及时觉察下, 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 、中、小学工作条例,在肯定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对当时各种“左” 的表现作了纠正。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一)双轨型学制
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主要存在于20世纪中叶之前的 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等。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 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 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 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 动的人才,具有精英教育性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 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 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 要的工人。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观点: 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 来确定, 来确定,个人的一些发展都有赖于社 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 会需要, 的功能加以衡量。 的功能加以衡量。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过分强调 人对社会的依赖, 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 绝对化,唯一化。 绝对化,唯一化。
A.何谓应试教育? A.何谓应试教育? 何谓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的实际需要, 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 目的, 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 教育思想和模式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把考试当作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四、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说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学]第4章心理学《注意》

[教育学]第4章心理学《注意》

•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9
7
5
3
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及应用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及应用
一、无意注意
(一)什么是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 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下面图形中,你先注意到的是哪个圆?
你注意到了图中的哪一个小脸?
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同:注意离开一个对象到另一对象 异:“转移”有目的、任务需要 “分散”无目的、不该转移却转移
(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先前注意对象的专注度 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platonov)说: “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好的方 法是,无论干什么事,不能漫不经心!”培养自己 注意力的可靠途径就是训练自己能在各式各样的环 境条件下都专心学习或工作。一旦确定了要干的事, 你就有计划有目的集中注意力,去干好要干的事, 不受其它刺激的影响和干扰。据说毛泽东主席青少 年时为了自己的注意力,就常到繁华闹市去读书, 而且能不受周围的影响。坚持无论读书学习,还是 干事情,都把它们当作锻炼注意力的机会和场合, 经常训练就会逐步形成良好注意的习惯。
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
本章主要内容
注意概述 注意的规律及应用
注意的品质
教学目标
• 掌握注意的概念及其规律。 • 理解注意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 学会分析自己的注意品质并培养良好 的注意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注意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美国“教育者誓词”
我在此宣誓,我将把我的一生贡献给教育事业。我将履行作为教育者的全部义务, 不断改善这一公共福利事业,增进人类的理解和能力,并向一切为教育和学习作出努力 的作为和人表示敬意。我将这些义务当作我自己的事,并时刻准备着、责无旁贷地鼓励 我的同事做到这一点。
我将时刻注意到我的责任——通过严格的对知识的追求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即使非 常辛苦,即使受到放弃这一责任的外界的诱惑,即使遇到失败等等障碍而使之更加困难 ,我也将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许诺。我将坚持不懈地维护这一信念——鼓励并尊重终身 学习和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
我认识到有时我的努力可能会冒犯特权和有地位的人,我也认识到我将会受到偏见 和等级捍卫者们的反对,我还认识到我将不得不遇到那些有意使我感到灰心、使我丧失 希望的争论。但是,我将仍然忠于这一信念——这些努力和对目标的追求使我坚信它与 我的职业是相称的,这一职业也是与使人民自由相称的。
在这次大会的所有人面前,我庄严宣誓,我将恪守这一誓言。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长期性 • 首先,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 • 其次,教师的劳动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 (郭沫若)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五)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 个体性是指教师劳动的表现方式,各具特色和风
“教师节”的由来
➢ 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 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 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
➢ 建国后,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 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 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1、理解社会政治是如何决定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如何反作用于社会政治. 2。

能从多方面分析今天的学校教育为何经济功能尤为突出。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这里讲的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发展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增长,它是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的。

教育的经济功能指教育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既为教育提供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又因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的条件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

2。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培养规格经济结构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经济结构的复杂多样必然要求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从而决定了教育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3。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选择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文化知识最基本的源泉。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水平制约着学校课程的门类和内容。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更新古代教育是以师徒关系为基础的个别教育形式,以呆读死记加体罚的教育方法为主要特征;现代教育则是以班级教育为主的集体教育形式,以直观形象的实验教育手段和方法为其基本特征.而教育手段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评议+模仿,方法手段是口耳相传,动作模仿;第二阶段是文字的产生和纸张的发明,方法手段是粉笔+黑板;第三阶段是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方法手段仍是粉笔+黑板,纸质教科书盛行;第四阶段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方法手段进入了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时代。

这个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的。

伴随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仪器被大量创造和使用.20世纪初,幻灯、电影、录音用于教育过程。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学(第四章)
教师进修培训,一方面是给予教师的权利,另 一方面是基于基于教育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教育 改革的需要。
精品课件
教师的义务
遵守国家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履行教师聘约 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 关心爱护学生 制止和抵制侵害学生的行为和现象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精品课件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 素养
道德素养 知识素养 心理素养 能力素养
精品课件
教师的道德素养
热爱教育工作
教师应尽的职责 教师道德的核心
教师高尚道德 素养的自我表现
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 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热爱学生
要理智的爱 要无私的爱
爱与要求相结合
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要求教师 思想、品德、作风、治学等方面 精严品课格件 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精品课件
教师劳动 的对象 和产品 都是人
人的成长 需要一个
较长的 周期
教师劳动 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 周期长 见效慢
精品课件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师劳动是一种 脑力劳动,而 这种脑力劳动
是无法很快转化 为物化形式的 “精神产品”
教师劳动是以 学生为中介来 实现教师劳动 的价值
教师劳动 的间接性
教师劳动的结果是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 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学生走上社会后运 用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创造物质财富。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精品课件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师 主要矛盾 学生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缺一不可
教育 活动
教育 内容
精品课件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 阶段工作(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者学期)工 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结果。老师教案的第一个永远都是: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 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
要素主义教育目的:巴格莱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主张把 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 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 知识要素,并坚决认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然是现 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要素主义也因此而得名。

妈妈,我再也不当博士后啦!”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2、意义和作用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规则,它贯 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源头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共产主义 社会
人的全面发 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
对而言的
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

现代大工业 生产的高度
发展
取决于社会 条件
受到社会分 工的制约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以培养学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的目
的 是培养辅佐君王的官员。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力量异常强大,教育目的是培 养宗教的守卫者。 资本主义社会一边培养接班人,一边培养听话的工 人。 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的专门人才。

教育学 第四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育学 第四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智育的意义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
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它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 展、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文明进步都 具有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智慧发展,就不会 有任何科技的进步。智育能够传播、整理和 发展科学技术,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文明 进步。
二、智育的任务
(一)授予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教育学》
第四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概述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 育这五育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 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 的客观需要。
二、教育组成部分中各育的相互关系 德、智、体、美、劳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部分,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的 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一)诸育相互区别,不能相互替代或包容 (二)育之间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在实践中要全 面抓
4、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体育,
尤其是体操,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 5、美育对调节人们的精神,增进人们的心理 健康也大有益处。 6、美育还能促进学生掌握劳动生产技术。 二、美育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所谓感受美,就是要求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 中的美好事物能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二)体育的任务
1、组织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
发育和机能的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水平。 2、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技巧,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 锻炼的习惯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3、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卫生知识,培养学生良 好的卫生习惯,指导他们预防疾病,保证和增 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4、在体育卫生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 思想品德。

教育学 第四章__教育方针

教育学 第四章__教育方针

二、教育方针的核心——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 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 什么样的 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 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初中生被诬陷偷手机 为表清白从5楼跳下 致残 ( 2008-03-14 大洋网广州)
核心提示:因被同学诬陷偷手机,深圳13岁的初二学 生张文(化名)觉得冤屈,为表清白,从5楼跳下,造成 3级伤残,此后将只能与轮椅为伴。 广州日报3月14日报道 因有人诬陷说自己偷了同学手 机,13岁的初二学生张文(化名)认为自己冤屈的心情 难以平复,遂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又称“阳光屋”) 进行倾诉,不料辅导老师找来多名老师了解情况,张文 无法承受心理压力写下“冤枉”的字条纵身从心理咨询 室内跳下,造成3级伤残,此后将只能与轮椅为伴。
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状态目标是发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石
中学教育的任务
1.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 力量 2.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 格新生 3.为学生实现自身多样 化的人生发展和精神追求 打下一定基础
第三节 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 教育方针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 石家庄市教育部门开展了“百所学校千名学生”调查, 发现有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焦躁、偏 执、孤僻、人际关系不适等。问卷中,有的学生在“最 讨厌的人是谁”一栏竟填写“妈妈”、“班主任”。 •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其中, 14-16岁的未成年人抑郁症患病率为4.7%。在未成年人 经常可能患的心理障碍中,居于首位的是忧郁、强迫、 焦虑、思维障碍等神经症状,占42.86%,其次是违纪、 攻击、残忍、自残等行为症状,占22.16%,再次是交友 不良、社会退缩、不受欢迎等社交障碍,占15.93%。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四章背诵题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四章背诵题答案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1.所谓教育目的,就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2.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狭义的教育目的。

3.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泛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变化。

4.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活动中起指导作用。

5.完整的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6.教育目的体系一般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

7.在教育目的体系中,从上位层次的教育目的到下位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反过来,从教学目标到教育目的是一个逐级达成的过程。

8.教育目的也即国家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指导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的,也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9.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0.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学校的不同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是培养目标。

11.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来的。

12.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13.教育目的导向功能主要指它具有引导教育发展方向的作用。

14.教育目的选择功能是指影响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选择。

15.我国古代培养“君子”的目的就决定了以“四书”“五经”作为基本教育内容。

体现了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

16.明确的教育目的的存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了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17.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过程具有控制功能。

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控制着教育对象的发展,改变人的自然盲目的发展过程,或摆脱其他不符合教育目的的活动的影响,把学生纳入预定的发展方向中去。

18.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工作的质量进行价值判断。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3、壬戌学制 这是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提出的改革方案。一九二二年九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济南 召开了学制会议,将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加 以修正。同年十一月正式公布。这就是“壬戍学制”。这个 学制也称“六、三、三”制。它规定小学六年(初小四年, 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 六年。初中可设职业班。高中分普通、农、工、商、师范、 家政科。其特点是:小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加强了 职业、师范教育;受美国影响,不提教育宗旨,用选科制; 大学设有预科,上课以分钟计算,中学采用学分制。这个学 制经国民党政府修修补补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一 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学制发端于古代,形成于近代,日益完善于现代。 《礼记》中提及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蔗老于下 庠”,就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学校教育。我 国夏、商、周时的校、序、庠,在当时既是施政的地方, 也是施教的场所。《学记》上还明确记载了:“比年入 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 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 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涉及了修业年限, 以及不同年限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汉朝国学复兴,有 太学、
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二)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 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
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 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返回
二 教育制度的意义
教育制度意义重大。科学而完备的教育制度不 仅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贯彻、对整个教育 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而且对青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本位论三个观点
•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依赖于社会。
• (社会给个人提供发展所需的一切精神、物质条件)
•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 (为什么这么绝对?)
•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 程度来衡量的。
• (从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基本涵义: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物质生产过 程中,其智力和体力、道德和精神都获得 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尽可能多方面 的发展。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教育者将所处社会对其他成员规格的客观需求 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活动的意向、动机、目的,并 不是如同镜子映物一样被动产生的,而是需要经 过人的意识的中介、思考与决策,是一种能动的 反映。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 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 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 十二年义务教育
•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在湘全国政协委员、湖 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湖南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生导师伍中 信提交《关于加强对高中贫困生扶助,逐步实施十二年制义务 教育》的提案,呼 吁建立高中贫困学生援助保障机制。十二年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只到初中阶段,因为相对九年义务教育高中 收费较高,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无 法进入高中学习。"伍中信急呼,在总结深圳、珠海、浙江等地 十二年义务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二年 制义务教育制度。

卢梭 就认为“儿童自然”决定教育目的,他说:“什么
是教育的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应该承认,卢梭的思想 在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要求教育顺应儿童自然的 方面,在历史上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他认为教育目的的必须 服从于人性自然的目的的观点则是片面的,不足取的。人是社 会的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不是超社会的,而是受社会历史制 约的。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一)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 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制度 古代
私塾制
政治观点
有利于统治者更 好管理
生产力
生产力低下
生产关系
租佃、雇佣
近现代
义务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接 班人
生产力有所提高
国营和职工 资本家和雇工
(二)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 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含义: (1)内在价值 2.基本类型: (1)个体本位论
(2)外在价值 (2)社会本位论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 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 联盟。 —— 陶行知
• 九年义务教育
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 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
外在价值:
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 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 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 的需要 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 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 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社会实践和物 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 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 (1) 全面发展即:身体、精神、道德完整、和谐、自由地发展。 • (2)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其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 (3)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且 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 (4)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对立。它们的强调点不一样。“全 面发展”讨论的是一个单一个体各素质的均衡问题,强调个体 在德、智、体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而“个性发 展”,讨论的是人与人的差异,强调地、智、体等素质在个体 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千面人、一律化,模式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