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冲突化解

合集下载

个人意识形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个人意识形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个人意识形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引言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表达个人意识形态观点。

个人意识形态是指一个人在思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立场和倾向。

然而,个人意识形态也存在一些风险,可能会导致社会冲突、意见不合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因此,了解个人意识形态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变得非常重要。

个人意识形态风险点1.社会冲突和争议:个人意识形态经常会引发社会争议和冲突。

当个人意识形态观点与他人的观点相冲突时,可能会导致激烈的争执和对立,进而引发社会冲突。

2.舆论压力和排斥:一旦个人意识形态观点与主流或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个人可能会遭受舆论压力和社会排斥。

这种排斥行为可能导致个人的隔离和边缘化。

3.个人信息泄露:通过表达个人意识形态观点,个人可能会透露自己的一些私人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会被他人利用,包括商业公司、政府机构等进行个人定位、广告推送、舆情监测等目的。

4.网络欺凌和言论暴力:个人意识形态观点的表达也会引发不同的反对声音。

在网络空间中,这些反对声音可能会被放大并转化为网络欺凌和言论暴力,对个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威胁。

个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措施1.保持理性思考和沟通:在表达个人意识形态观点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争论升级。

与他人进行有效和尊重的沟通,以理解彼此观点的差异,并在争议中寻求共识。

2.控制个人信息的披露:应该避免过多披露个人信息。

在社交媒体和其他公开平台上,尽量只分享一般的意识形态观点,而不是涉及个人隐私的具体细节。

3.评估并选择社交媒体平台:在选择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应评估该平台的安全性和隐私政策。

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尊重用户隐私的平台,以减少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

4.保护个人账号安全:设置强密码、定期更改密码,使用双重验证等方式来保护个人社交媒体和其他账号的安全。

这样可以减少他人利用个人账号进行言论暴力和网络欺凌的风险。

5.寻求法律援助和支持:如果个人面临严重的言论暴力和网络欺凌,可以考虑寻求法律援助和支持。

我国意识形态吸引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我国意识形态吸引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吸引力面临的挑战 由于 目前我 国社会体 制和机 制的不完善 ,反映 民众意愿 的有效渠 般认为 ,意识形态 ( d g)最早是法 国哲学 家德 ・  ̄e oy 特托西于 道缺乏 ,人们参政议政 的积极性受到 打击 ,意识形态 的社会认同度也 19 年在 《 识形态原理》 中提出,意思是指向人们揭示观念的成见 随之降低 。同时 ,由于部分应有 的权利无法实施 ,其切身利益无法通 76 j 卷 和偏见根源的观念科学 ( el y 。此后 ,这一概念 随着 马克思 《 I a g) d o 德 过 意识形态表达 ,民众对意识形态逐渐冷漠 。而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以 权力寻租 ”行为 ,使人 民觉得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与 自 意志意识形态》 的发表 以及曼海姆 蘸 识形态与 鸟托邦》 的出版而逐 权谋私 ,发生 “ 渐流行起来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意识形 态是社 会的思 想上 己内心的价值观和社会期望不相符 ,从而产生一种被欺骗 、被愚弄之 层建筑 ,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 、集团基于 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 感 ,导致人心涣散和意识 形态的认同危机 ,群众 和领导者开始疏远 , 社会关系 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 、 党 的形象遭受严重损坏 ,随之而来的是对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怀疑和 法律、哲学 、道德 、艺术 、宗教等社会 学说 、观点 ,是该 阶级 、该社 否 定 。 目 会集团政治纲领 、行为准则 、 价值取向 、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 。 24 网络 时 代 对 意识 形 态 吸 引力 不 断 构 成挑 战 . 在全球化进程 中,西方敌对势力亡 我之心不死 ,他们凭借其在 当 首先 ,由于网络空 间的虚 拟性 和开 阔性 以及信息 的海量性 ,对西 代世界 中的经济 、政治 主导地位 ,在理论上鼓吹文化 中心主义和文化 方敌对意识形态 的审查 和限制上非 常棘手 。其次 ,互联 网信息传播的 霸权主义 ,而在方法上则温和无形的方法 ,通过精神 、道德诉求影响 、 飞速性 ,使 国家发展 中的各种 问题 、矛盾在互联 网的杠杆作用被无限 诱 惑 别 人 ,不断 对 我 国进 行 西 化 、分 化 ,以 达 到 消 解 中 国 民 族 的 、大 放大 ,造成令人瞩 目的声势 ,国家意识形态淹没 、消解 、甚至是被围 众的 、科学 的社会主义文化的 目的。 l 而随着 改革开放 的深入发展 , 攻于 网络的舆论中 ,由于大部分 民众的文化素质还不能科学理性地看 J l 特别是随着我 国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 式 、就业方式 、利益关 系和分 待事情 ,声势或取代 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再次 ,技术发展与立法滞 配方式的多样化 ,我国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广泛而深 刻的变 化 ,由于不 后 的矛盾 ,网络的发展始终 走在时代的前列 ,法律 的修订很难 同步 。 同利益的表达 ,各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纷纷呈 现,马克思 主义信仰不 而按照发现问题再解 决问题的惯例 ,立法总是滞后。同时 ,在以英语 断遭受消解 。尤其在社会转 型期 中,各种矛盾 和问题不断 出现 ,国家 为主导的网络信息 空间中 ,网络已经成 为西方 推行文化 霸权 的意识形 工作人员贪污腐败现象频发 ,使得政府形象 的公信力下降 ;国家法律 态武器 ;而敌对势力则将 网络为作 为攻击党 和政府 ,抗衡 以至 消解主 的运行和执行中的漏洞 ,使得人 民群众 的利益遭受损害 ,社会群体性 流意识形态的 “ 电子大字报” 。这些都形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吸引力 事件不断上演,民众对党和 国家 以及社会的信任度不断降低 ;由于 国 构成 了严峻挑战。 [ 3 1 家社会保 障体 系的不完善和利益分配 的不科学 ,社 会贫富分化严 重 , 3 增 强我 国意 识 形 态吸 引 力 的应 对 . 人们社会幸福感不断降低 ,社会满意度不断下滑 ,我国社会 意识形 态 31 整 合 意识 形 态 资 源 吸引力降低。 我们必须为意识形态提供足够资源支持 ,才能促进意识形态吸引 2 我 国意 识 形 态 吸 引力 下 降的 原 因 分 析 力的不断提高。在当代中国 ,我们必须从 发展的视角开拓新 的意识形 2 经济转型诱发了意识形态吸引力减弱的产生 . 1 态资源 ,一方面必须 在民主和法治的范围与保障下 ,充分调动那些具 经济转型使社会 利益和格局 的不断变化 ,而 意识形态难 以很好地 有全球视野 、法 治意识 、社 会良知 的现代 知识分 子的积极性来不断开 协凋不同主体的利益 冲突 ,社会利益的分化和不 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差 拓新的思想资源 和理论 资源 ,在坚守 “ 巾国特色 ”与马克思主义核心 别无法控制在一个合理的 限度 内,社会成员无法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 话语前提 下,通过 比较 、吸收 国际社 会公认 的、能得到现代 民众认同 而又和谐相处 ,国家意识形态吸引力遭受挑战 。同时 ,由于处于社会 的譬如 “ 民主” “ 、 法治” “ 、 公平” “ 、 正义”、 “ 共同富裕 ” “ 、 和谐 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还不发达 ,不能满足人们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世界”等价值理念加以中国特色的解读 ,并将其纳人 “ 正统性 ”位置 , 要求 ,加之城 乡之间 、区域 、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就业 、教 育 、医 以丰富和完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资源 。另一方面 ,要把握当代意识形 疗 、社保等 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弱势群体 的不满上升 ,对社会 主义价 态形式 的时代变化 ,立足 于当代 中国的改革开放 和现代 化建设实际 , 值产生 了质疑 ,对社会发展方向产生 了误解,意识形态吸引力降低。 积极推动不同意识形 态和社 会思潮之 间的对话 ,正确处理彼此之 间的 22 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解构不 断冲击着意识形态吸引力 . 共处性和互补性 ,整 合和融 合各种有益 的或无 害的意识形 态和社会思 由于以消费主义文化 为特征 的物欲 主义扩张与飙兴 ,民众在生活 潮 ,使之逐步提升为合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价值理念 , 方式 、消费行 为、价值观念 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 日 益向西方认 同,传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增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能力与社会认 同。 统文化和主流价值不断被解构 ,社会理想 、政治信仰 、价值追求 、精 32 意 识 形 态社 会 生 活 化 _ 神支柱的神圣感被 日益剥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的合法 由于意识形态是基于国家层面的政治性输出 ,它必然和普通民众 性地位和话语权威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在精神文化方面 ,人们的观 的一般认知要求有着距离 。意识形态 的社会生活化必须注重群众的主 念中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撞和更替 ,随着改革 的深化 ,过去 习以为 体地位 ,将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有机地结合起来 ,必须围绕人民群众 常的真 、善 、 的言行和是与非的标准 ,有时会 出现某种颠倒 的状况 , 最 关 心 、最 直接 、最 现 实 利 益 的 实 现 与 协 调 而 展 开 ,以群 众 的认 可 和 美 人们对过去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 向由 同走向迷惑或质疑。 认 接受来判断选择 。首先我们的意识形 态要 以人 为本 ,侧重 予 日常 民生 2 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和违法腐败行为使意识形态吸引力不断恶 化 . 3 问 题 , 以改 革 发 展进 程 中新 型社 会 关 系 的构 建 为 探 索 { 转 2 3页 ) 下 4

关于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 :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功能 ;高校 意识形态工作 中图分 类号 :D 6 3 0 .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 2 0 1 7 )0 3 — 0 0 1 8 — 0 7
在东 欧剧 变和苏联解 体之后 的 国际大局 势和背 景下 .随着 经济全球化 和信息全 球化 以及 国家间软 范畴 ,涵盖 了一个 国家社会成 员的精神 、道德 、信 仰 等方面 的安全 ① 。一个 国家 的意识形 态安 全 与 国
专 题 述 评
关 于 近 年 来 我 国 意 识 形 态 安 全 问 题 的 研 究 综 述
胡 江
摘要 :当前 .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信 息全球化 以及 国家 间软 实力 竞争 的 日益增 强,国家 的意识
形态安全 问题 也越 来越受到重视 , 日益成为学者们 关注和研 究的重要 问题 。经过几 十年 的研 究和
问题》 中认为 ,网络时代 的意识 形态安全 主要表现
在意识 形态话语权 的实现 。只有主流话语在 思想文 化领域 展现 出充分 的影响力与权 威性 .才标 志着意 识 形态 安全 的真正实 现⑩ 。也有学 者认 为确 保 主流 意 识形 态 的主导 性 地位 是衡 量 意识 形 态 安全 的标 准 。曾贤杰在 《 大数 据时代我 国意识 形态安 全面临 的挑 战及应对策 略》中提 出,意识形 态安全 可以被
实力竞争 的 日益增强 .国家 的意 识形态安全 问题也
越来越受 到重视 ,日益成为学者 们关注 和研 究 的重 要 问题 。经过几 十年的研究 和探索 .我 国在意识形
态安 全方面 的研究 已经取得 了重要 的理论 成果 .形
家利益存 在着密不 可分 的关 系 ,意识形态安 全作为

意识形态应急预案

意识形态应急预案

意识形态应急预案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存在条件下,人们对世界和自然的根本观点、方法论和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抗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有效应对和处理意识形态冲突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建立一套完善的意识形态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意识形态冲突的现实背景、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以及构建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识形态冲突的现实背景意识形态冲突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差异性往往会导致意识形态的冲突。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平台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加大了意识形态传播的频率和广度,更加容易引发各种意识形态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意识形态应急预案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意识形态应急预案的重要性1.维护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冲突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很容易升级为社会动荡和冲突,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建立意识形态应急预案,有利于及时应对和化解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保障人民权益:意识形态冲突往往涉及到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和利益问题,如果无法及时得到妥善解决,可能导致人民权益受到损害。

建立意识形态应急预案,可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3.促进社会进步:意识形态冲突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和竞争,通过积极应对和处理,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意识形态应急预案的建立,能够为冲突的处理提供一套科学且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三、构建意识形态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1.关注早期预警:早期预警是应对意识形态冲突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和调研,捕捉到意识形态冲突可能产生的信号,及时制定相应预案。

2.建立协调机制: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机制,使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和协作,确保应急工作的高效运行。

3.制定应急预案:根据意识形态冲突的不同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应包括指挥体系、处置措施、协调机制等内容,确保各方能够有序地开展工作。

2024意识形态分析总结报告

2024意识形态分析总结报告

2024意识形态分析总结报告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人们在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种宏观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意识形态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2024年的意识形态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了解当前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和思想潮流,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主流意识形态2024年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在整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仍然是2024年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和法治社会。

2024年的社会在经济领域更加倡导市场的自由化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政治上,许多国家持续推进民主改革,加强人权保护和法治建设。

同时,自由主义也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平等性别权益。

2. 生态保护主义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生态保护主义在2024年逐渐兴起。

生态保护主义主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在经济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将环境责任纳入经营战略中,并推行绿色产业和清洁能源。

在政治领域,多国签署了国际气候变化协议,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 文化多元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文化多元主义兴起。

这种意识形态认为每个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主张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和相互包容。

2024年的社会更加重视多元文化在艺术、教育和媒体等领域的表现与传播。

4. 科技进步主义科技进步主义主张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2024年的社会对科技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科技进步主义强调科技的应用与创新,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方案,同时也对科技伦理问题和隐私保护提出了挑战。

二、分歧与挑战在2024年的社会,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和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分配不平等虽然自由主义倡导市场经济和个体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经济分配的不平等问题。

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措施

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措施

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措施意识形态风险是指因不同意识形态观点之间的冲突而带来的潜在风险。

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已经成为常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应对意识形态风险,以保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意识形态素质,增强社会对意识形态多样性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公民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和培训,以提高公众对多元意识形态的认知和理解。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是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立法工作,明确意识形态的底线和界限,规范意识形态活动的范围和方式。

同时,对于违法违规的意识形态行为,应依法追究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加强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和监督,引导舆论关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引导公众关注正能量的信息,提高公众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辨识能力。

同时,加强舆论引导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舆论平台,提供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避免意识形态矛盾的激化。

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途径。

国际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往往会引发冲突和矛盾,因此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开展意识形态交流项目和学术研讨会,增进各国对彼此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知,减少误解和偏见,提高国际社会对多元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五、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根本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力量的引导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社会组织注册制度,规范社会组织的活动和行为。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化解和调处,通过公正和公平的手段解决意识形态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试论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的协调发展——基于建国60年来主流意识形态调整的视角

试论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的协调发展——基于建国60年来主流意识形态调整的视角

斯 洛文 尼 亚学 者 齐 泽克 认 为 : 识 形 态 习 惯 于 观 意 念性 地 建 构某 种社 会 现 实 。 但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 会 存 社

建 国 以来 我 国 主 流 意识 形 态 的 调整 与 发 展
意 识 形 态 内在 结 构 调 整 的历 史 背 景 和 基 本 动 力 必 然 是 社 会 经 济 内 生 性 发 展 需 要 所 带 来 的 社 会 现 实 的 客 观 变 化 。建 国 以来 . 国社 会 主义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我 经 历 了一 个 “ 命 型 一 建 设 型 一 和 谐 型 ” 调 整 与 发 革 的
2 6
已不 足 以应付 和解 决这两个 问题 。为此 , 习和照搬 学
苏 联 的思 想 理 论 路 线 与 建 设 模 式 就 成 了必 然 。 但 接 踵 而来 的 是 ,思 想 理 论 路 线 上 的 教 条 化 、 公 式 化 使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 处 于 一 种 被 异 化 的 状 态 从
命型意识形态 向建设型意识形态转化 , 而 向和谐 型 继 意识形态转化 。其转化路径及过程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是 . 时代 的 中 国 , 应 该 正 确 认 识 意 识 形 态 与 社 会 现 更 现 实 之 间 的辩 证 关 系 , 力 保 持 意 识 形 态 与 社 会 现 实 努
的协调发展 与 良性循环 . 在发展与循环 的过程 中不 并 断增强 自身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 、 引导力 、 整合力 。当 然 , 键是如何 实现这种 协调发 展与 良性 循环 , 关 这是
展路径 。这种发展与调整的基本动力是这个时期社会 现实客观变化 的需要。要说 明的是 , 有学者认为 ,9 9 14 年建 国后 , 国就进入了“ 我 建设 型” 意识形态范 畴。笔

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包括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冲击、信息化带来的信息泛滥与虚假传播问题,以及网络化发展导致的思想舆论复杂多变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几种有效的途径来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

这些途径包括:一是加强理论创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三是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增强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五是注重实践养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人们亲身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还对这些途径的实施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理论基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根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应当反映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通过意识形态工作凝聚共识、引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直接依据。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意识形态是指一套信仰、价值观和观念体系,它在塑造个体和社会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

以下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1. 意识形态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意识形态为个体和社群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信仰和价值体系,使他们能够建立联系并获得认同感。

通过认同特定的意识形态,个体能够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归属感。

2. 意识形态塑造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意识形态塑造了个体和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它通过提供一种框架和指导原则来引导和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和态度。

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个体和社会在面对不同情境和问题时作出决策和行动。

3. 意识形态传播和影响社会观念:意识形态具有传播和影响社会观念的功能。

通过各种形式的传媒、教育和社交活动,意识形态可以影响和塑造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看法和观念。

它可以形成共识、引导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变革。

4. 意识形态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意识形态在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传达价值观和规范行为准则,意识形态可以帮助建立共同的道德和伦理规范,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和相互
尊重。

它可以巩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并防止社会动荡和冲突的发生。

总之,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包括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传播和影响社会观念以及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些功能共同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对于塑造和引导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国家、社会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形态变迁与困境突破

国家、社会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形态变迁与困境突破

国家、社会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形态变迁与困境突破一、问题的提出从抽象概念上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1]。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主要是依赖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单向传递来完成政治社会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为全社会塑造观念秩序与意义结构,并不断吸纳与改造社会亚文化中的非主流元素,使主流与非主流之间达成了一个动态平衡。

然而,在社会利益多元化与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张力逐渐显现出来,这种传统动态平衡关系正受到挑战。

为了回应这个挑战,学界的研究主要给出了两种答案:融合论与放任论。

融合论提出,引导亚文化向主流意识形态融合,或者利用主流意识形态的比较优势对亚文化进行压制、控制;而放任论则认为,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之间的对立会自然消失,因而可以任其发展。

这些研究都发现了亚文化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所构成的偏离现象,“亚文化暗示一些相异于大众主流的东西,关注拥有非主流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的团体”[2]。

但无论是融合论还是放任论都忽视了两者在互动过程中的政治性特征。

事实上,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还是社会亚文化,两者一旦产生互动就存在潜在的政治性,“如果打算正确地理解亚文化,那么将文化表达形式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做法是错误的”[3]。

由于政治学的理论缺位,往往使相关研究陷入融合—放任的二维逻辑中,难以对政治社会化问题进行深入细化的研究与分析。

基于上述认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开始显现,即政治社会化如何应对日益失衡的“主—亚”关系,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能够重新回到动态平衡的状态中。

二、分析框架:政治社会化是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的稳定器政治社会化不仅静态地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或互动过程,而且动态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互动构成实质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推动力:政治社会化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亚文化的渗透。

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亚文化的渗透并非一个自为的过程,而是需要政治社会化进行推动的过程。

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的社会冲突问题

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的社会冲突问题

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的社会冲突问题内容摘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下,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机制的不断转变,导致社会冲突层出不穷。

客观地对社会冲突呈现的新特征与出现的原因进行理性地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理性地对待社会冲突。

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冲突的有效措施。

一定程度上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冲突原因分析措施尽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30余载,但是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此种社会转型引起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机制的大转变与大调整引发了诸多的社会冲突。

客观认识并且分析这些社会冲突,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探析,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的社会冲突新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目前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速度、深度、难度等均前所未有。

此时期,快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使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与多元化。

许多潜在的社会冲突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 不断呈现新的冲突形式1.群众表达方式多元化根据现实情况,面对冲突民众以及政府都在想法设法避免直接对抗的方式,大家都在努力探索更加文明、更加有效的表达方式。

对于民众来讲,他们不但希望以无组织、有规矩的和平抗议方式进行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且也力求做到不违背现有的社会规制。

在实践基础上群众创造了诸如“集体散步”、“集体喝茶”、“集体购物”、“集体休息”等形式。

由于此种方式具有非对抗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相当多地方政府的宽容。

由此可见,民众是可以与政府理性进行互动的,双方都在其中努力学会妥协与良性互动。

2.频繁发生群体性事件有学者给群体性事件下的定义: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耦合群体,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是以合法的或非法的规模性聚集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中仍存在着诸如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理论学习热情低下以及道德价值观念功利化等一些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科学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取得新的更大胜利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但与此同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严肃认真对待,进一步促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社会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主义主旋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得到弘扬。

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是好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是,在看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蔓延滋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挑战。

一些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接受度还需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亟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在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

意识形态五个事关具体内容

意识形态五个事关具体内容

意识形态五个事关意识形态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社会群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观点和见解的总和。

它涉及人类对于自身存在和社会发展的认知,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正义与道德的判断,以及人类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

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将围绕意识形态的五个事关展开讨论。

1. 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可被视为整个社会的思想风向标。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相对落后,人们的意识形态更加宗教色彩浓厚,而在工业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意识形态逐渐理性化和世俗化。

因此,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的变迁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 意识形态与权力斗争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同政治势力通过建构和推广特定的意识形态来争夺权力和影响力。

具体而言,意识形态可以被视为政治宣传和思想控制的工具,用来塑造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操控意识形态,政治势力可以影响选民的投票意愿,建立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并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3. 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承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各种文化载体传播和延续。

例如,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等都可以承载特定的意识形态。

这些文化载体不仅能够传递意识形态的核心观点和价值观,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因此,研究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文化的演变和变异。

4. 意识形态与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在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意识形态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持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同时,它也可以为社会冲突的调和和解决提供框架和思路。

相反,不合理的意识形态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

因此,深入研究意识形态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5. 意识形态与个体认同意识形态在个体认同的形成和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意识形态冲突化解方案

意识形态冲突化解方案

意识形态冲突化解方案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意识形态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了有效化解这种冲突,下面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方案供参考。

1. 对话与倾听:对话是解决意识形态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双方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

在对话过程中,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尊重对方的意见。

倾听对方的意见,理解他们的观点和担忧,并试图找到共同点和共识。

2. 教育与宣传:教育是改变人们观念的关键。

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适当的宣传也能够消除误解和偏见,促进跨意识形态的理解和尊重。

3. 中立与公正:在意识形态冲突的解决过程中,中立和公正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冲突双方应该寻求公正的第三方介入,作为中立的调解者来促成对话和妥协。

这将有助于确保解决方案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4. 合作与协调:意识形态冲突解决需要不同利益方的合作与协调。

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推动合作项目,构建互利共赢的机制,可以减少冲突的发生和升级。

此外,各方也可以通过制定和签署共同的宣言或协议来达成共识。

5. 妥协与折衷:在解决意识形态冲突时,双方可能需要做出一定的妥协和折衷。

这意味着各方需要放下一些坚持不懈的立场,
寻求共同意见和解决方案。

通过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权衡点,可以实现冲突化解与和谐相处。

总之,意识形态冲突的解决需要通过对话、教育、中立、合作和妥协等手段来实现。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旨在促进不同意识形态群体间的理解、尊重和和谐共处,从而达到有效化解冲突的目的。

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与对策

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与对策

南方视点南方论刊·2022年第3期意识形态安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文化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历史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尖锐复杂,如何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矛盾逐渐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所在。

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和新特征,我们应当勇于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矛盾,探索有效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的相关对策,积极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巩固意识形态防线,从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概念和地位当前学界对意识形态领域相关概念的认知尚未达成一致见解,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同样存在多种界定。

首先,以状态或能力为标准,“意识形态安全可以被认为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避免内部或者外部因素的影响,并能够保持稳定的状况和持续健康发展”[2]。

其次,从意识形态安全的构成内容出发,“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指社会中起指导作用的主流思想的安全、社会政治信仰的安全、社会中道德秩序的安全以及支撑民族前进的优秀民族精神的安全”[3]。

最后,从意识形态安全具备的层次性形态入手,“意识形态安全并不仅仅具有单一层次的形态,而是具备多个层次的形态。

其中首个层次指的是其与社会客观规律的契合程度;第二个层次是意识形态对于满足社会民众生产活动和进行社会交互的程度;第三个层次是意识形态与思想文化精神其他领域的兼容程度;最后一个层次是意识形态与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协调程度”[4]。

结合学界对意识形态安全概念的界定,意识形态安全可以被理解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持安全稳定和积极发展的态势,即维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和稳固。

从“隐忧”到“解忧”: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风险挑战与纾困路径

从“隐忧”到“解忧”: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风险挑战与纾困路径

能与周边物象形成较大的反差感,迅速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在技术层面,景区的数字化应用可通过无人机、全息投影、激光投影等技术实现,将图像投射于所要展示的区域,结合图形、图像、光效、声效等多种形式,营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氛围,此呈现效果不但能发挥数字媒体艺术的宣传娱乐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化功能,这种虚实结合的数字化方式能够极大地促进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推广和宣传,提升文化信息传播效率,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五、结语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为数字媒体注入内在精神,数字媒体形式丰富能大大提升信息的传播效率,将传统文化以更加贴近现代大众的方式进行展示,将两者跨界与融合有利于传统的“古”与现代的“新”一同发挥出自身优势,解决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的问题。

本文从线上与线下两个层面,探析朱仙镇木版年画数字化设计应用的有效路径,让现代大众能够切身感受和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同时也想为其他处于濒危状态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1]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张羽清,周武忠.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J].装饰,2019(4):33-37.[4]石鑫.生态美学视域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J].四川戏剧,2021(10):113-116.作者简介:朱怡洁,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武汉430070);徐进波,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0)。

编校:王志昭从“隐忧”到“解忧”: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风险挑战与纾困路径□菅晓旭【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红文化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代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资本逻辑的操纵下,网红文化以隐秘、微妙的方式遮蔽、疏离主流意识形态,虚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量,侵蚀青少年的价值信仰,限制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牵引作用。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意识形态多元化对社会稳定的挑战,意识形态宣传与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冲突,领域缺乏公平竞争开放互动,对话交流脆弱性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一些对策,如加强对话机制,提倡公平竞争,加强管理和引导等。

综合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领域健康发展。

未来,应该密切关注领域发展的前景,并制定相应策略规划,以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健康稳定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多元化、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宣传、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公平竞争、开放互动、对话机制、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综合思考、未来发展、政策引导、健康发展。

1. 引言1.1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提出有效对策。

意识形态多元化对社会稳定造成挑战。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和分裂。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推动各种意识形态和谐共处,建立包容性的价值体系。

意识形态宣传与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意识形态宣传可能会误导人民群众,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和客观的宣传机制,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和对待不同意识形态,增强辨别谣言和假信息的能力。

意识形态领域缺乏公平竞争与开放互动也是一个问题。

一些意识形态权力集团垄断了资源和信息,限制了其他意识形态的发展。

我们需要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公平竞争,加强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交流,创造开放互动的环境。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解决。

只有通过有效的对策和改革,才能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正文2.1 意识形态多元化对社会稳定的挑战与对策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当今世界,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立现象也屡见不鲜。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一、存在的问题:1. 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导致对立和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日益多元化,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对立和冲突现象。

这种对立和冲突不仅存在于国际关系中,同时也存在于国内的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

这种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偏激和极端思想一些人在追求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时,往往会产生偏激和极端的思想,对他人持不包容的态度,并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强行推广和灌输给他人。

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3. 意识形态的虚假宣传和舆论操纵一些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往往会采用虚假宣传和舆论操纵的手段,试图影响公众的思想观念,使其误入歧途。

这种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对策:1. 推动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和谐共存在对待多元化意识形态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树立包容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信仰和观点,推动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和谐共存。

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交流和对话,提倡尊重和包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为了避免一些人产生偏激和极端的思想,我们需要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提倡理性思考,培养公民的宽容和包容心态。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投入,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3. 加强舆论监督和管理针对意识形态的虚假宣传和舆论操纵现象,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舆论监督和管理,规范意识形态传播的行为,杜绝虚假宣传和舆论操纵的现象。

这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保障公众的权益和利益。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把握问题的本质,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够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略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略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始 于 1 世 纪 末 ,伴 随 着 欧 洲 5
界 各国受众连 绵不断地 传递 “ 自由世 界”的信息 ,持续 不断 地影 响着全世 界网民对其意 识形态 、文化价值 观念
的感受和判断 ,也就变 得如鱼得 水 。
资本主义对 外扩张 而开启 的全 球化进 科技 、经济领域 内的强 势地位和 军事 程 ,直 ̄ 2 世纪8 年代才真正 被学界 实 力 ,在主导 目前全球化 进程的过程 J l0 0 关注 ,从而 作为一个 普遍使用 的学术 中 ,努 力向我 国进行文化 侵略和意识
概 念而被 广泛 探讨 。到了9 年 代 ,随 0 着全 球化进程 的加速 ,全球化 问题 目 形态渗 透 ,强 力推销西方 资产阶级价
值 观 和 人 生 观 ,侵 蚀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它们企图通过 这种渗透 达到影 响社会
主义国家意识 形态 、从 而实现其 “ 和
益成 为不 同学 科和领域 关注 的热点 。
西方 资本主 义国家运用 先进 的传播理 论 与技 术 ,通 过互联 网有意识地 向世
果 它们 不想 灭亡的话——采 用资产阶 术依 凭 、信息 来源 乃至 传播格式 等 , 级 的生产方式 ;它迫使它们 在 自己那 里 推 行 所谓 文 明制 度 ,即 变 成 资产
者 。一 句话 ,它按 照 自己的面 貌为 自 己创造 出一个世 界。” 【 目前 ,以美 j J 国为首 的西方资本 主义 国家 凭借其在
局 的分化 、城 乡区域经济发 展失调 、 问题 。这 些问题直 接导致人们 的思想 层和社会 团体越来 越强烈地 表达着 自 我 国 主流 意 识 形 态 建设 构 成 某种 挑 些挑战 ,对 于 当下 中国主流 意识形态 建设 ,具 有非常重 要的现实意 义 。总 体而言 ,这 种挑战 主要来 自于 以下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心态失衡加大了社会冲突爆发的可能性 社会的稳定或许取决于许多因素,但理性、平和 的社会心态在其中常常起着非常重要的维护作用。 尤其在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利益调整日益剧烈的今 天,许多社会冲突的发生往往可以在人们的心态方 面找到诱因。“社会心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经 济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 引起的直接的、在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的、具 有一定共同性的社会心理或社会心理态势。”唧由于 社会心态源自社会成员个体心态的同质性,是某一社 会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状态,因此社会心 态也可以理解为特定时间段内存在于社会成员当 中,反映特定境域且具有自发性质的宏观社会心理 氛围。它是一种社会倾向性强烈并具有大众特征的 行为意向及动态心理,某种意义上说它包含整个社 会的情绪基调和价值取向,并以社会认同和去个性 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值得注 意的是,虽然社会心态来源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但它 不是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而是在此基础上重新生成 的、具有本身特性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并以一种整体 的方式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发生影响。 社会心态有时会失衡。收入差距过大就是引发 社会心态失衡的一个原因。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的 特殊历史时期,因为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和社 会阶层的日益分化,现实中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和 归属认同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即社会成员的身份 感、地位感和归属感分化趋向明显。再加上整个社会 由静态转向动态,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每个人都会轻 易地发现或找到与自己进行社会参照的对象和场 境。比如某人或某一群体以他人或其他群体为参照 所形成的心理感受就常伴随一定的心理落差和波 动。此外,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也不尽相同,进行社 会比较的参照选择不同,主观心理感受也就不尽相 同。总的来说,尽管自身的经济状况或生活境遇不 好,但如果与参照对象相比,只是表现为经济上相对 收益地位的下降,那么对这种结果一般人们尚可以 勉强承受;倘若比较的结果是发现自己的绝对收益 地位在下降,一般情况下都会引发心态失衡。尤其是 如果通过社会比较,发现自身利益丧失的原因是因 为社会缺乏应有的公正造成的,往往会产生一种自
一43—
万方数据
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冲突化解
身利益被他人侵占或掠夺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相 对剥夺感,从而引发社会群体之间出现严重隔膜、心 理的不平衡乃至情绪的对立。这些不良心态不仅容 易让社会心态失去平和,使许多人心中充溢着焦灼 和不满,而且在心理上又将现实中的收入差距进一 步放大。尤其是当看到有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是通 过并不公平的竞争条件和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面 对这种缺乏正当性的“暴富”现象或者名为竞争机会 均等而事实上却是不均等的竞争所造成的利益格局 失衡,会对人们的心态造成很大冲击,让社会成员能 更明显地体验到一种不公正。心态失衡很容易让人 失去对事物应有的正确分析和理智判断。例如一个 心中充斥着“不公正感”的社会成员,他的视野里收 入差距的原因也相应地发生很大的变异,开始对原 本认同的价值观发生动摇,开始怀疑到底还应不应 该以个人自身的能力和对于社会的贡献作为标准去 判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确定他或她在社会关系中 所处的地位,以至于不再承认差别形成本应具有的 合理性,认为凡是在收入差距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 诸如优越的家庭背景、权力寻租等机会不公的原因。 此外,由于社会心态的从众特征,社会舆论和大众传 媒对社会心态的失衡影响也很大。例如最近几年,许 多地方的传媒热衷于推出各种财富排行榜,再加上 诸如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等概念的出现和相关事 件的不断炒作,在无形中放大了社会比较,给大多数 社会成员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刺激,扩大了不同成员 间的心理落差,让一些认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较低 而未来也难有希望提升的人增添了挫败感,还加重 了人们对当前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不公的恶性预 期。心态一旦失去了应有的平衡,沮丧郁闷、敏感偏 激的非理性情绪就会弥漫,甚至滋生一种绝望、仇视 乃至报复社会的心态,作为社会稳定基石的社会信 任也就相应遭到破坏,既有价值体系的凝聚功能也 开始消解。事实证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社会危害性 很大的一些极端事件和异常行为,反映的就是一些 生活窘迫的社会弱势群体,已无法做到理性地看待 转型时期必然发生的社会现象。而一旦社会成员对 社会失去应有的信任和良性期待,积存的怨恨等非 理性心态不仅不容易抚平或消除,还可能导致人们 轻易推翻既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不愿再坚守自己原 有的价值追求。
观保持一致相关联的一样,它的衰弱也与共同的价 值体系的崩溃有关”【11。这里所说的共同的价值体系 指主流意识形态。要想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广 泛的社会基础和超大社会影响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应 该发挥自己强大的功能。 主流意识形态可以看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基本 引领社会文化和大众思潮,指导人的 行为,维系社会团结与社会稳定的旗帜。实践证明, 一个国家需要有一个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获得广 泛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 量凝聚起来。反之,一个社会如果人心涣散、思想混 乱,往往是因为主流意识形态已丧失了导向和聚合 功能。特别是在一个利益格局尚处在形成和确立阶 段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不同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和 社会成员的利益分化处在过程之中,再加上不同社
值到2009年已经达到34万多亿,年均增长率保持了 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4000美元,经济总量 增长60多倍,排名从1978年的第10位到如今超越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正加快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 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成就鼓舞人心的同时,问题也 不少,尤其是由于一度对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关系的 片面理解,使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一定阶段,变成 了GDP挂帅”【4】。一些地方为了谋求经济增长,甚至出 现了所谓带血的GDP。今天我们面临的困局的确是 因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忽略了效率与公平不 可偏废的理念,人为地把快速发展经济与追求社会公 正公平对立了起来,其结果就是导致城市和乡村,东、 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过大,不同行业之间差异过度, 使得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城乡之间 产生了严重的不均衡,不同区域之间、垄断行业和普 通行业之间、企业劳资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 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加剧了城乡居民之间贫富分化 的趋势并引发一系列的利益纷争乃至利益冲突。 客观地讲,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转型的进程当 中,都会面临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困扰,正处在这一 特定的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也不可能例外。社会转型 使得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 局深刻调整,社会呈现出从经济成分到分配方式、从 社会阶层到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形态。它一方面导致 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分化日益 明显,另一方面,利益分化使得人们有了进行利益表 达、谋求利益实现的愿望以及争取、实现和捍卫自身 利益的驱动。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间的利益之争 日益显性化的同时,基于不同利益追求而产生的群 体意识也相应生长,并逐渐成为影响利益群体活动 的重要因素。又因为各个群体具体的利益诉求存在 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他们的价值认同也呈现多元 化。但由于一些利益群体在转型过程中通过行业垄 断、权力寻租和同工不同酬等方式已“演变成既得利 益集团或者‘分利性’集团,垄断机会,驱使社会向封 闭性发展。”阁这种导致社会不公的排他性增长的出 现,不仅让部分群体的绝对收入额下降、比较利益过 低甚至收入提高受阻,而且造成社会由下往上正常 流动的渠道不畅或正常向上流动的成本增高和机会 缺失,让许多社会成员觉得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并 不是因为生产要素贡献的多少或是因为人力资本本
江苏社会科学20,,年第,期
社会学研究
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冲突化解
云立新
内容提要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冲突形成的复杂因由及特征,从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冲 突化解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入手,探究通过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感召功能,以重塑社会核心 价值认同,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增强人们对现行体制正义性的信仰,对当前化解社会冲 突、实现社会顺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冲突化解 云立新。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甘肃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二、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危机——当前引发
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根源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综 合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成就举世瞩目。国内生产总
一42—
万方数据
江苏社会科学2DI,年第,期
社会学研究
身的差异,而是在社会成员竞争的起点、机会和过程 等方面存在着的不公正造成的。因而对当前社会公 正的满意度下降,并将对收入差距的不满转化为对 体制的正义性、对社会公正等价值取向的疑问,让不 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地域人群、不同的年龄段人口 对一些基本价值理念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乃至 冲突,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化的程度。尽管“收入 分配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 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混乱的方面”嘲,但假 如社会成员能对收入分配秩序的公正性普遍认可, 光就收入结果的不平等、利益格局变动本身尚不足 以引发社会冲突,即使客观上收入差距较大也用不 着草木皆兵。恰恰是利益变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公正 感让社会成员普遍对收入分配秩序的信任发生动 摇,大大削弱了对既有的社会价值体系的认同。由此 可见。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造成的影响已不仅仅表现 为财富的多寡,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价值观等 精神领域,加大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例如前不久的 一项调查显示:“在探究穷富的原因时,无论在城镇 还是在农村地区,认为自己贫穷的首要原因都是‘缺 关系少门路’(城镇地区58.5%、农村地区达49.5%)。 此外,更多的人认为自己之所以穷是社会的原因而 不是个人的原因。”m所以尽管当前社会冲突的主要 诱因仍然是利益性矛盾,利益格局失衡仍然是引发各 种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但因为利益性矛盾引发的不 同社会群体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危机也相当严 重,并已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根源。尤其是 今天的中国,仍处在改革发展攻坚阶段和社会转型关 键时期,“收入差距还是朝着扩大的方向在发展”嘲, 今后一段时期快速的经济增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 结构的变迁,使得本已令人忧虑的利益格局差距将 进一步拉大,社会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等现象亦会不 断加重。倘若社会成员这种核心价值理念和价值取 向的迷惘和认同危机不能得到有效化解,不仅将严 重削弱社会的凝聚力,进而导致社会团结合作程度 的降低,而且可能出现虽然收入的差距还未达到危 险的临界点,但遇偶然突发事件的刺激,便演化成失 去理性控制的社会冲突,并在一定条件下诱发大的 社会动荡。这是一个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认真 面对的现实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