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及其两自由度模型_高江华

合集下载

面向静态体压分布和垂向振动响应的坐姿人体模型建模

面向静态体压分布和垂向振动响应的坐姿人体模型建模

摘要近些年,座椅舒适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汽车设计的一项关键指标。

通过建立人-椅系统模型采用仿真方法对座椅舒适性进行研究,能够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静态体压分布和垂向振动响应作为座椅舒适性的关键评价指标,建立合理的人体生物力学模型进行静态体压分布和垂向振动响应预测,是仿真进行座椅舒适性研究的基础。

本文面向座椅静态和动态舒适性,建立了坐姿人体静态体压和坐姿人体垂向振动模型,并提出一种定制坐垫接触面体压映射设计方法。

基于美国50百分位碰撞假人模型,对模型几何、材料和关节运动副进行修改,建立了姿势可调的中国95百分位坐姿人体静态体压模型,并结合前人实验研究成果对模型的质量分布进行了验证。

通过单轴压缩实验得到泡沫材料特性曲线,根据硬木板和泡沫坐垫座椅实物,建立了座椅模型。

进行硬木板和泡沫坐垫座椅下的体压分布测试,结合实验结果对人-椅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通过人-椅模型仿真,研究了椅面高度、坐垫倾角和靠背倾角对体压分布和软组织应力的影响。

在坐姿人体静态体压模型基础上,采用线弹性材料模拟人体臀部软组织材料,对关节转动副施加刚度和阻尼,得到了坐姿人体垂向振动模型。

分析了坐姿人体垂向振动模型的模态,得到10 Hz以内的三阶主要模态(第一阶1.39 Hz,第二阶4.14 Hz,第三阶4.60 Hz)。

在硬木板坐垫无靠背支撑条件下,进行人体的垂向振动仿真,垂向动态等效质量、水平动态等效质量、座椅-头部传递函数和动态体压分布仿真结果均能与前人实验研究成果很好的吻合,坐姿人体垂向振动模型的准确性得到验证。

通过人体模型垂向振动仿真,分析了人体模型参数对垂向动态等效质量、水平动态等效质量和座椅-头部传递函数函的影响。

提出一种结合静态体压仿真结果的定制坐垫接触面体压映射设计方法(Simulated Pressure and Deformation Mapping method,SPDM方法)。

SPDM方法能够根据人体参数、坐垫材料曲线和压力数据进行接触面定制化设计。

不同方向随机振动下人体动态响应特性的研究

不同方向随机振动下人体动态响应特性的研究

不同方向随机振动下人体动态响应特性的研究
汪芳子;宣渝峡;王志;戴诗亮;姬春亮
【期刊名称】《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年(卷),期】1991(4)2
【摘要】53位受试者以坐姿承受了X、Y、Z方向的随机振动。

测量了头、肩、胸、腹、髂部的传递函数以研究背带束缚、改变振动G值对人体动态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人体对同一方向振动的频响曲线相似。

在增加振动幅值时人体共振
频率下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

Y向振动时观察到100Hz左右人体髂部有共振。

这些发现有继续深入研究的价值。

【总页数】9页(P136-144)
【关键词】随机振动;人体;动态响应
【作者】汪芳子;宣渝峡;王志;戴诗亮;姬春亮
【作者单位】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57.14
【相关文献】
1.随机振动下产品包装件动态响应的实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 [J], 王志伟;林深伟
2.人体对模拟着陆冲击动态响应特性研究 [J], 刘炳坤;王宪民;王玉兰
3.随机振动下先导式溢流阀的动态特性研究 [J], 包捷;杨忠炯;周立强
4.不同冲击力作用下人体动力学响应特性研究 [J], 汪芳子;由广兴;崔建;姜俊成;范
景连
5.人体卧姿着陆冲击动态响应特性研究(英文) [J], 刘炳坤;王宪民;王玉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向振动响应特性的坐姿人体动力学模型

面向振动响应特性的坐姿人体动力学模型

面向振动响应特性的坐姿人体动力学模型张志飞;胡正权;徐中明;贺岩松;黄深荣【期刊名称】《振动与冲击》【年(卷),期】2016(000)004【摘要】为了能准确地模拟人体的振动响应特性,并减少模型的复杂程度,结合分析力学和人体各部位实际状况,建立了六自由度坐姿人体动力学模型。

列出了该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并推导出人体振动响应特性的计算公式,以试验数据为依据,以动态等效质量和座位处到头部传递函数为目标,运用多目标优化方法获得了模型参数。

结果显示,六自由度模型能准确的拟合人体振动响应特性曲线。

将该模型与经典的集中参数模型(ISO 5982(2001)模型)和复杂生物力学模型(Tae -Hyeong Kim 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该模型能更好地拟合试验数据,其结构简单却能相对完整、准确地反映人体动态特性,可用于人体振动响应仿真分析。

【总页数】6页(P104-109)【作者】张志飞;胡正权;徐中明;贺岩松;黄深荣【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0; 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重庆 400030;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重庆 400030;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0; 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重庆 400030;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重庆 400030;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重庆 4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3.1【相关文献】1.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及其三自由度模型参数 [J], 侯之超;高江华;何乐2.单轨车辆耦合动力学模型与振动响应特性 [J], 文孝霞;杜子学;许舟洲;尹燕莉;隗寒冰3.坐姿人体四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研究r——集中参数模型及其在汽车乘坐舒适性研究中的应用 [J], 白先旭;程伟;徐时旭;钱立军4.多自由度坐姿人体上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振动特性研究 [J], 张鄂;许林安;刘中华;李晓玲5.面向人体振动响应的ISD悬架座椅性能分析 [J], 谢张军;张志飞;徐中明;贺岩松;黄深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虑人体坐姿模型的汽车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考虑人体坐姿模型的汽车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考虑人体坐姿模型的汽车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叶光湖;盛云;吴光强
【期刊名称】《汽车技术》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根据IS05982:2001 (E)推荐使用的人体坐姿低频振动模型,基于1/4汽车垂向振动模型,建立了车辆-人体振动系统的力学与数学模型.采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汽车主动悬架线性二次型调节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分别对被动悬架与主动悬架的性能进行仿真,时域和频域仿真结果对比表明,所建立的车辆-人体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反映人体振动特性,设计的主动悬架线性二次型调节控制器使汽车平顺性得到明显改善.
【总页数】5页(P6-9,56)
【作者】叶光湖;盛云;吴光强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33
【相关文献】
1.考虑控制时滞的主动悬架离散系统最优控制 [J], 高小林;曹青松
2.坐姿人体四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研究r——集中参数模型及其在汽车乘坐舒适性研究中的应用 [J], 白先旭;程伟;徐时旭;钱立军
3.考虑人体坐姿模型的乘坐舒适性自适应控制研究 [J], 胡启国; 陆伟
4.轮毂电机驱动汽车半主动悬架自适应最优控制 [J], 李仲兴;宋鑫炎;刘晨来;薛红

5.考虑多种非线性因素的主动悬架系统最优控制 [J], 易星;曹青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自由度人体垂向振动模型建立与研究

多自由度人体垂向振动模型建立与研究

多自由度人体垂向振动模型建立与研究屈国庆;陈春俊;林建辉;邓力【摘要】为准确模拟高速列车运行过程中人体振动情况,针对既有研究对人体各部位进行单独分析时自由度较少的限制,提出了人体坐姿九自由度垂向振动动力学模型,利用样条插值对实验值数据进行扩充并依据最小二乘原理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同时对模型进行振动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上下肢振动的九自由度人体垂向振动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人体振动情况与车体有较大差异;在相同的激励作用下,人体不同部位振动响应差异也较大,为高速列车乘坐舒适性的提高提供了相关理论参考.【期刊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多自由度;垂向振动;参数辨识;振动响应【作者】屈国庆;陈春俊;林建辉;邓力【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401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6;TP39;U270随着我国高速列车向高速化和轻量化发展,车体受到轨道激扰而导致自身振动加剧[1],乘员舒适性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已有的旅客列车乘员舒适性评价标准,如UIC 513-1994、ISO 2631-4-2001等,均将车体本身运行的振动平稳性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而没有考虑人体作为舒适度的主要对象的振动特性。

为准确模拟高速列车运行过程以及其他振动环境中人体所受振动情况,在对振动环境动力学建模的同时,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体的振动特性,针对人体振动特性进行动力学建模。

文献[2]针对无靠背人体坐姿垂向振动特性研究情况,分析了大量文献报告的人体坐姿试验数据、人体建模方法、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及结果;文献[3]针对有靠背人体坐姿垂向振动特性,测得了人体垂向振动实验数据,并根据不同侧重点建立了四种人体坐姿模型。

2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评价

2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评价

2011-11-26
x = rms 许洪国 10/20
2.汽车平顺性评价方法 frequency window analysis
frequency band
1/3 倍 频 分 别 评 价 法 :
1
对传至人体的加速度 进行频谱分析,可得
fu / fl = 23 =1.26
1/3倍 频 带的加速度
1
均方根值谱。
E舒适降低界限:当人体承受的振动强度此界限内, 人对所暴露的振动环境主观感觉良好,能顺利完成 吃、读、写等动作。它与保持人的舒适有关。
exposure limit fatigue-decreased proficiency boundary 2011-r1e1-2d6 uced comfort boundary许洪国
f
)
=
⎧1 ⎨⎩8 /
f
wd椅面x,y向和靠背y,z 向
we靠背x向 we椅面转动方向
we
(
f
)
=
⎧1 ⎨⎩1/
f
2011-11-26
许洪国
(0.5Hz < f < 8Hz)
(8Hz < f < 80Hz)
(0.5Hz < f < 1Hz)
(1Hz < f < 80Hz)
5/20
feeling evaluation subjective evaluation
σ

pw
10(σ pwi )max
= 3.16(σ pwi )max
实际上 σ pw = 2(σ ) pwi max
2011-11-26
许洪国
18/20
4. 总加权合成加速度评价方法

人体的姿势分析(课堂PPT)

人体的姿势分析(课堂PPT)
43 Operating posture and force 2.运送物品
.
第四节 作业姿势与施力
44 Operating posture and force 2.运送物品
.
第四节 作业姿势与施力
45 Operating posture and force 3.拉和推送物品 1)限制推和拉的力 当推拉一小车使其运动时,施加的力不 应该超过200N,以防止背部产生较大的 机械压力。
18 Working Posture
.
2.坐姿下人体脊柱形态
19 Spine morphology in sitting
6 种 基 本 坐 姿
.
2.坐姿下人体脊柱形态
20 Spine morphology in sitting
.
2.坐姿下人体脊柱形态
21 Spine morphology in sitting
人体模型肢体评估与优化
.
第四节 作业姿势与施力
32 Operating posture and force
.
第四节 作业姿势与施力
33 Operating posture and force
在某种环境优化条件下,一个人可能 提升最大物体的重量不超过23Kg。
.第四节 作业姿势与施力源自工效)34 Operating posture and force 1.抬起物品 1)建立正确的抬起动作
.
第四节 作业姿势与施力
41 Operating posture and force 4)单个搬运物重量要适当 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
.
第四节 作业姿势与施力
42 Operating posture and force 2.运送物品 搬运重物引起肌肉承受持续压力,导致疲劳。

基于人体振动试验的坐姿人体模型研究

基于人体振动试验的坐姿人体模型研究

基于人体振动试验的坐姿人体模型研究
陈鹏;肖新标;徐涆文;胡秦;王瑞乾
【期刊名称】《机械》
【年(卷),期】2024(51)1
【摘要】为了能够准确模拟人体受振特性,基于多体动力学原理,将人体简化成头部、上躯干、下躯干和腿臀部4集总质量、12自由度多刚体模型,模型中考虑上躯干、下躯干和腿臀部之间的腰部肌肉作用,各部分之间采用线性等效弹簧和阻尼进行连接。

借助振动试验台,对8名志愿者进行了坐姿低频振动试验,得到了人体在垂向激励(0~20 Hz)和纵向激励(0~15 Hz)下座椅-头部的振动传递特性曲线。

模型中模拟人体动态特性的48个刚度、阻尼参数,采用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对试验得到的座椅-头部振动传递特性曲线进行参数辨识来确定。

结果显示,12自由度多刚体动力学
人体模型仿真曲线与试验曲线相一致,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反映人体受振特性。

【总页数】8页(P1-8)
【作者】陈鹏;肖新标;徐涆文;胡秦;王瑞乾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州大学机械与轨道交通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71.91
【相关文献】
1.基于人-结构耦合振动试验的等效人体模型
2.基于SAE J2114翻滚试验的THUMS人体模型损伤研究
3.中国儿童坐姿三维几何人体模型数据库的研发
4.坐姿人体侧向振动试验、建模与参数识别
5.考虑座椅设计对三维坐姿人体模型振动响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高速铁路随机振动环境对人体腰椎影响的人机工程座椅设计

基于高速铁路随机振动环境对人体腰椎影响的人机工程座椅设计

基于高速铁路随机振动环境对人体腰椎影响的人机工程座椅设计国云鹏;宋桂秋【摘要】In order to design a better high-speed train seat and improve the passengers’ride com-fort,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design standards for the domestic high-speed trains in biomechan-ics issues was not clearly defined,a human lumbar L1~L5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and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s and theory.The model was analyzed in static state and 350 km/h high-speed train running dynamics environment.The static state and structure response of spine were cal-culated under the action of an external stimulu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of the high-speed train seat ergonomic design and improve the passenger comfort.%为了设计出更好的高速列车座椅,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度,针对国内高速列车设计标准在生物力学方面缺乏明确规定的问题,建立了人体腰椎L1~L5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实验和理论验证。

对不同坐姿下的腰椎模型进行了静态和350 km/h 高速列车运行环境下的动力学分析,计算腰椎静态和外部激励作用下的结构响应情况,为高铁座椅的人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及其三自由度模型参数

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及其三自由度模型参数

本文 的研 究显 示 , 量 归 一 化 平均 更 能 剔 除个 体 差 质 异. 另一方 面 , 视在 质量 在零频 处 的数值 正是无 振动
பைடு நூலகம்
时座椅承担的人体重量. 以该值或某频率f( l接近零 值) 处的视在质量 为参照 , J可定义归一化视在质 量 A 考虑到所用 电液激振 台的下截止频率 , M. 本
a d s lra eu d rv r u x i t nlv l. I wa h wnta eo a c rq e ce xs wi h e ia i n i a g n e a o se ct i es t ss o h t r sn n efe u n ise it t tev r c l — mi i ao e 2 h t v
b a in r s o s s o h e td Ch n s ma o y Ac o d n o t e e ct t n l v l ,t e t r q e ce a y r to e p n e ft e s a e i e e hu n b d . c r i g t h x i i e e s h wo fe u n is v r ao wih n 4. t i 31~5. r9. 4~ 1 1 Hz.r s e tv l .Thee tb ih d b o y a c mo e a c u aey d s rb 57 Hz o 3 2. e p c ie y sa ls e id n mi d lc n a c r t l e c e i t e v ria i r to h r ce itc ft e s ae u n b d . h e tc lv b a in c a a trsi so h e t d h ma o y Ke ywo d s a e uma d r s: e td h n bo y;v ria i r t n;a p r n s e c lv b a i t o p a e tma s;b o y mi d l i d na c mo e

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及其两自由度模型_高江华

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及其两自由度模型_高江华

针对本国人群开展了坐姿人体振动特性研究 , 探索 建立生物动力学模型[20~22]. 2005 年 Maeda 与 Mansfield 发表了对 12 名日本男性志愿者进行的坐姿人体 垂向振动试验 , 指出坐姿日本人体垂向视在质量与 ISO 5982-2001 基于欧美人体给出的数据存在明显差 异[23]. 针对车辆乘坐舒适性的需要 , 1986 年冯焕玉 [24] 采用正弦激励对 10 名志愿者进行了坐姿振动实验 , 依据 0~10 Hz 内的平均机械驱动点阻抗而研制出人 体动态模拟仪 . 1993 年夏群生与房立新 [25]采用随机 激励得到了坐姿中国人体在 1~25 Hz 范围内的视在 质量, 基于视在质量的幅频信息对比研究了若干 2 自 由度系统模型, 指出有框架并联 2 自由度模型对于中 国人体更为合适. 这一结论与 Wei 与 Griffin 在 1998 年就欧美人体得到的结果[11]一致. 但文献[25]所推荐 模型与 ISO 5982-1981[16]不同. 2006 年中国台湾学者
Cy Ky f (t ), My
通过优化寻求目标函数的极小值而确定全部模型参 数
m0 , m1 , m2 , c1 , c2 , k1 , k2 .
T
(6)
(5)式中( n 为频率点数)
QRe Re M (k , ) Re H (k ) ,
3.2
模型参数识别过程与算法
定义目标函数 Q QRe QIm . (5)
3.1
坐姿垂向振动模型选择
因为人体结构的复杂性 , 对坐姿人体垂向振动 特性一般采用包含粘性阻尼的集中参数模型描述 , 包括 Coremann 的单自由度模型、Suggs 刚性支撑 2 自由度模型、 ISO5982-2001 给出的 3 自由度模型, 以 及依据身体结构划分而建立的多自由度模型 . 然而 , 研究指出, 当自由度数多于 3 时, 增加自由度数对模 型精确度的改善十分有限[21]. 此外, 当自由度数太多 时 , 模型参数识别困难 . 大量实验结果显示 , 坐姿人 体垂向振动的机械驱动点阻抗或视在质量的幅频曲 线在 0.5~30 Hz 频段内共振峰数量不超过 2 个. 不同 学者的研究 [11, 25, 29] 均显示 , 对于车辆舒适性评价而 言, 图 3 所示含骨架质量 m0 的并联 2 自由度模型具有 足够的精度. 为此, 本文选择该模型以描述坐姿中国 人体垂向振动特性. 图 3 所示模型的动力学方程为

人体座椅模型的振动评价

人体座椅模型的振动评价

一、建模理论:根据随机过程理论,某一时域信号的方均根值等于其功率谱密度函数在整个频率范围内积分的开方值。

因此,加权加速得方均根值aw可由频域积分法求得。

具体计算方法是:先对加速度时间历程a(t)进行频谱分析,得到功率谱密度函数Ga (f);再根据公式:()()180220.5[]w aa f G f dfω=⎰可计算出频率加权后的加速度均方根值aw。

二、计算结果及评价分析:aw2 =0.3665aw1 =0.3728aw1 =0.3922三种计算结果所得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均在0.315~0.63(m·s^-2)范围内,故人体主观感觉属于有一些不舒适。

MATLAB程序:clear all% 导入数据Time_Series=xlsread('testdata.xls','A3:A16384');SitX=xlsread('testdata.xls','B3:B16384');SitY=xlsread('testdata.xls','C3:C16384');SitZ=xlsread('testdata.xls','D3:D16384');KaoBeiX=xlsread('testdata.xls','E3:E16384');KaoBeiY=xlsread('testdata.xls','F3:F16384');KaoBeiZ=xlsread('testdata.xls','G3:G16384');DiBanX=xlsread('testdata.xls','H3:H16384');DiBanY=xlsread('testdata.xls','I3:I16384');DiBanZ=xlsread('testdata.xls','J3:J16384');Fs=1/0.002;%利用三种算法计算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nfft=length(SitX);window=boxcar(length(SitX)); %矩形窗window1=hamming(length(SitX)); %海明窗window2=blackman(length(SitX)); %blackman窗noverlap=20; %数据无重叠range='half'; %频率间隔为[0 Fs/2],只计算一半的频率[Pxx_SitX,f]=pwelch(SitX,window,noverlap,nfft,Fs,range); [Pxx1_SitX,f]=pwelch(SitX,window1,noverlap,nfft,Fs,range); [Pxx2_SitX,f]=pwelch(SitX,window2,noverlap,nfft,Fs,range); w_SitX=wd(f);aw_SitX=my_inter(Pxx_SitX,w_SitX);aw_SitX1=my_inter(Pxx1_SitX,w_SitX);aw_SitX2=my_inter(Pxx2_SitX,w_SitX);nfft=length(SitY);window=boxcar(length(SitY)); %矩形窗window1=hamming(length(SitY)); %海明窗window2=blackman(length(SitY)); %blackman窗noverlap=20; %数据无重叠range='half'; %频率间隔为[0 Fs/2],只计算一半的频率[Pxx_SitY,f]=pwelch(SitY,window,noverlap,nfft,Fs,range); [Pxx1_SitY,f]=pwelch(SitY,window1,noverlap,nfft,Fs,range); [Pxx2_SitY,f]=pwelch(SitY,window2,noverlap,nfft,Fs,range); w_SitY=wd(f);aw_SitY=my_inter(Pxx_SitY,w_SitY);aw_SitY1=my_inter(Pxx1_SitY,w_SitY);aw_SitY2=my_inter(Pxx2_SitY,w_SitY);nfft=length(SitZ);window=boxcar(length(SitZ)); %矩形窗window1=hamming(length(SitZ)); %海明窗window2=blackman(length(SitZ)); %blackman窗noverlap=20; %数据无重叠range='half'; %频率间隔为[0 Fs/2],只计算一半的频率[Pxx_SitZ,f]=pwelch(SitZ,window,noverlap,nfft,Fs,range); [Pxx1_SitZ,f]=pwelch(SitZ,window1,noverlap,nfft,Fs,range); [Pxx2_SitZ,f]=pwelch(SitZ,window2,noverlap,nfft,Fs,range); w_SitZ=wk(f);aw_SitZ=my_inter(Pxx_SitZ,w_SitZ);aw_SitZ1=my_inter(Pxx1_SitZ,w_SitZ);aw_SitZ2=my_inter(Pxx2_SitZ,w_SitZ);nfft=length(KaoBeiX);window=boxcar(length(KaoBeiX)); %矩形窗window1=hamming(length(KaoBeiX)); %海明窗window2=blackman(length(KaoBeiX)); %blackman窗noverlap=20; %数据无重叠range='half'; %频率间隔为[0 Fs/2],只计算一半的频率[Pxx_KaoBeiX,f]=pwelch(KaoBeiX,window,noverlap,nfft,Fs,range); [Pxx1_KaoBeiX,f]=pwelch(KaoBeiX,window1,noverlap,nfft,Fs,range); [Pxx2_KaoBeiX,f]=pwelch(KaoBeiX,window2,noverlap,nfft,Fs,range); w_KaoBeiX=wc(f);aw_KaoBeiX=my_inter(Pxx_KaoBeiX,w_KaoBeiX);aw_KaoBeiX1=my_inter(Pxx1_KaoBeiX,w_KaoBeiX);aw_KaoBeiX2=my_inter(Pxx2_KaoBeiX,w_KaoBeiX);nfft=length(KaoBeiY);window=boxcar(length(KaoBeiY)); %矩形窗window1=hamming(length(KaoBeiY)); %海明窗window2=blackman(length(KaoBeiY)); %blackman窗noverlap=20; %数据无重叠range='half'; %频率间隔为[0 Fs/2],只计算一半的频率[Pxx_KaoBeiY,f]=pwelch(KaoBeiY,window,noverlap,nfft,Fs,range); [Pxx1_KaoBeiY,f]=pwelch(KaoBeiY,window1,noverlap,nfft,Fs,range); [Pxx2_KaoBeiY,f]=pwelch(KaoBeiY,window2,noverlap,nfft,Fs,range); w_KaoBeiY=wd(f);aw_KaoBeiY=my_inter(Pxx_KaoBeiY,w_KaoBeiY);aw_KaoBeiY1=my_inter(Pxx1_KaoBeiY,w_KaoBeiY);aw_KaoBeiY2=my_inter(Pxx2_KaoBeiY,w_KaoBeiY);nfft=length(KaoBeiZ);window=boxcar(length(KaoBeiZ)); %矩形窗window1=hamming(length(KaoBeiZ)); %海明窗window2=blackman(length(KaoBeiZ)); %blackman窗noverlap=20; %数据无重叠range='half'; %频率间隔为[0 Fs/2],只计算一半的频率[Pxx_KaoBeiZ,f]=pwelch(KaoBeiZ,window,noverlap,nfft,Fs,range); [Pxx1_KaoBeiZ,f]=pwelch(KaoBeiZ,window1,noverlap,nfft,Fs,range); [Pxx2_KaoBeiZ,f]=pwelch(KaoBeiZ,window2,noverlap,nfft,Fs,range); w_KaoBeiZ=wd(f);aw_KaoBeiZ=my_inter(Pxx_KaoBeiZ,w_KaoBeiZ);aw_KaoBeiZ1=my_inter(Pxx1_KaoBeiZ,w_KaoBeiZ);aw_KaoBeiZ2=my_inter(Pxx2_KaoBeiZ,w_KaoBeiZ);nfft=length(DiBanY);window=boxcar(length(DiBanY)); %矩形窗window1=hamming(length(DiBanY)); %海明窗window2=blackman(length(DiBanY)); %blackman窗noverlap=20; %数据无重叠range='half'; %频率间隔为[0 Fs/2],只计算一半的频率[Pxx_DiBanY,f]=pwelch(DiBanY,window,noverlap,nfft,Fs,range); [Pxx1_DiBanY,f]=pwelch(DiBanY,window1,noverlap,nfft,Fs,range); [Pxx2_DiBanY,f]=pwelch(DiBanY,window2,noverlap,nfft,Fs,range);w_DiBanY=wk(f);aw_DiBanY=my_inter(Pxx_DiBanY,w_DiBanY);aw_DiBanY1=my_inter(Pxx1_DiBanY,w_DiBanY);aw_DiBanY2=my_inter(Pxx2_DiBanY,w_DiBanY);nfft=length(DiBanX);window=boxcar(length(DiBanX)); %矩形窗window1=hamming(length(DiBanX)); %海明窗window2=blackman(length(DiBanX)); %blackman窗noverlap=20; %数据无重叠range='half'; %频率间隔为[0 Fs/2],只计算一半的频率[Pxx_DiBanX,f]=pwelch(DiBanX,window,noverlap,nfft,Fs,range); [Pxx1_DiBanX,f]=pwelch(DiBanX,window1,noverlap,nfft,Fs,range); [Pxx2_DiBanX,f]=pwelch(DiBanX,window2,noverlap,nfft,Fs,range); w_DiBanX=wk(f);aw_DiBanX=my_inter(Pxx_DiBanX,w_DiBanX);aw_DiBanX1=my_inter(Pxx1_DiBanX,w_DiBanX);aw_DiBanX2=my_inter(Pxx2_DiBanX,w_DiBanX);nfft=length(DiBanY);window=boxcar(length(DiBanY)); %矩形窗window1=hamming(length(DiBanY)); %海明窗window2=blackman(length(DiBanY)); %blackman窗noverlap=20; %数据无重叠range='half'; %频率间隔为[0 Fs/2],只计算一半的频率[Pxx_DiBanY,f]=pwelch(DiBanY,window,noverlap,nfft,Fs,range); [Pxx1_DiBanY,f]=pwelch(DiBanY,window1,noverlap,nfft,Fs,range); [Pxx2_DiBanY,f]=pwelch(DiBanY,window2,noverlap,nfft,Fs,range); w_DiBanY=wk(f);aw_DiBanY=my_inter(Pxx_DiBanY,w_DiBanY);aw_DiBanY1=my_inter(Pxx1_DiBanY,w_DiBanY);aw_DiBanY2=my_inter(Pxx2_DiBanY,w_DiBanY);nfft=length(DiBanZ);window=boxcar(length(DiBanZ)); %矩形窗window1=hamming(length(DiBanZ)); %海明窗window2=blackman(length(DiBanZ)); %blackman窗noverlap=20; %数据无重叠range='half'; %频率间隔为[0 Fs/2],只计算一半的频率[Pxx_DiBanZ,f]=pwelch(DiBanZ,window,noverlap,nfft,Fs,range); [Pxx1_DiBanZ,f]=pwelch(DiBanZ,window1,noverlap,nfft,Fs,range); [Pxx2_DiBanZ,f]=pwelch(DiBanZ,window2,noverlap,nfft,Fs,range); w_DiBanZ=wk(f);aw_DiBanZ=my_inter(Pxx_DiBanZ,w_DiBanZ);aw_DiBanZ1=my_inter(Pxx1_DiBanZ,w_DiBanZ);aw_DiBanZ2=my_inter(Pxx2_DiBanZ,w_DiBanZ);aw2=(aw_SitX2*aw_SitX2+aw_SitY2*aw_SitY2+aw_SitZ2*aw_SitZ2...+0.8^2*aw_KaoBeiX2*aw_KaoBeiX2+0.5^2*aw_KaoBeiY2*aw_KaoBeiY2...+0.4^2*aw_KaoBeiZ2*aw_KaoBeiZ2+0.25^2*aw_DiBanX2...+0.25^2*aw_DiBanY2*aw_DiBanY2+0.40^2*aw_DiBanZ2*aw_DiBanZ2)^0. 5aw1=(aw_SitX1*aw_SitX1+aw_SitY1*aw_SitY1+aw_SitZ1*aw_SitZ1...+0.8^2*aw_KaoBeiX1*aw_KaoBeiX1+0.5^2*aw_KaoBeiY1*aw_KaoBeiY1...+0.4^2*aw_KaoBeiZ1*aw_KaoBeiZ1+0.25^2*aw_DiBanX1...+0.25^2*aw_DiBanY1*aw_DiBanY1+0.40^2*aw_DiBanZ1*aw_DiBanZ1)^0. 5aw1=(aw_SitX*aw_SitX+aw_SitY*aw_SitY+aw_SitZ*aw_SitZ...+0.8^2*aw_KaoBeiX*aw_KaoBeiX+0.5^2*aw_KaoBeiY*aw_KaoBeiY...+0.4^2*aw_KaoBeiZ*aw_KaoBeiZ+0.25^2*aw_DiBanX...+0.25^2*aw_DiBanY*aw_DiBanY+0.40^2*aw_DiBanZ*aw_DiBanZ)^0.5%各轴向频率加权函数function [wc] = wc(f)wc=1.*(f<8&f>=0.5)+8./f.*(f>=8&f<80);endfunction [wd] = wd(f)wd=1.*(f<2&f>=0.5)+2./f.*(f>=2&f<80);endfunction [we] = we(f)we=1.*(f<1&f>=0.5)+1./f.*(f>=1&f<80);endfunction [wk] = wk(f)wk=0.5.*(f<2&f>=0.5)+f./4.*(f>=2&f<4)+1.*(f>=4&f<12.5)+12.5./ f.*(f>=12.5&f<80);endhanli.m wc.m wd.m we.m wk.m。

中国男性青年坐姿Z轴振动频率计权曲线(英文)

中国男性青年坐姿Z轴振动频率计权曲线(英文)

中国男性青年坐姿Z轴振动频率计权曲线(英文)彭绍平;李盈忠;韩宜保;肖艳华【期刊名称】《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年(卷),期】2000(13)3【摘要】目的获取中国男性青年坐姿Z轴振动的频率计权曲线。

方法被试者为 1 0名男性青年 ,身体健康。

实验采用对偶法。

标准激励为频率 8Hz、加速度1 .0m/s2 的正弦振动 ,实验激励也是正弦振动 ,频率为 4~ 80Hz,共 1 4种。

被试者自然放松地坐在实验座椅上 ,座椅刚性地固定在振动台面上。

被试者首先承受标准激励 ,获得一个振动感觉 ,然后承受实验激励 ,用信号调节与切换装置调节其强度 ,直到获得与标准激励相同的振动感觉为止。

再用振动信号记录系统记录此时实验激励的振动加速度的均方根值。

将记录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和优化设计的方法拟合成振动频率计权曲线。

结果所得到的振动频率计权在 1 6~ 80Hz显著地大于ISO 2 631 - 1相应的频率计权 (P <0 .0 0 5) ,在其它频率上则无显著差异。

结论坐姿中国男性青年对 1 6~ 80Hz的Z轴振动比ISO 2 631 - 1规定的更敏感。

【总页数】4页(P162-165)【关键词】振动应激;人体坐姿;Z轴振动;频率计权曲线【作者】彭绍平;李盈忠;韩宜保;肖艳华【作者单位】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52.25【相关文献】1.青年男性肩点横截面曲线及其体型细分 [J], 金娟凤;庞程方;陈伟杰;叶晓露;邹奉元2.中国中青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与海拔高度的曲线模型分析 [J], 杨青生;葛淼;常玲玲;陈晓颖;梁尧民;王鹏3.阶梯轴横向振动固有频率计算法 [J], 孙世英;潘作良4.中国中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海拔高度的曲线模型分析 [J], 葛淼;毛庆;文斌;常玲玲;张应春;徐东5.中国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海拔高度的曲线模型分析 [J], 葛淼;靳秀婵;路春爱;章小华;黄萍;殷淑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体4自由度模型与华尔兹舞技术的动力学分析

人体4自由度模型与华尔兹舞技术的动力学分析

如果 把人 体看 成质 点 系 ,那 么从 力 学 会 产 生 纵 向拉 伸 。 当舞 者 骨骼 纵 向拉 伸 ,
从胯 部起 产 生柔 和 向上的 弓形 弧线 ,此弧
角度 讲 ,华尔 兹舞蹈 就 是质 点系 在 力系作 肌 肉横 向则 收紧 ,反 过来 肌 肉收 紧产 生骨 度将 她 的腰 与臀 部带 向男 士的胯 部 ,且上 用 下 的运动 ,摩 登舞 蹈技 巧应 符 合动 力学 骼 延伸 ,两种 情 况兼 而有 之 。身体 收 紧会 身从 中线 形成 向略偏左 展 的弧度 。女 士 的 原理 ,只 有遵 从力 学原 理 的舞 姿 才 能 自然 使 围绕 身体 中轴 线 的转动 惯量 最 小, 身体 臀部 必须 向上 且 向前 凸出 ,与 男士 的腹部
响舞蹈 的发 挥
原 理 对身 体 姿 势 、反 身 动作 、摆 荡 动作 、
升 降动作 技术 进行 分析 研 究 。
男士 舞者 颈部 往后挺 ,背部 肌 肉处于 收缩状 态 , 胸部 、 背肌 肉处 于压 缩状 态 , 上 形成稳 定 的三 角形 。身 体弧 线后 倾也 平衡
3 反 身 动 作
8 燕 钐 ≯ 21 年4 01 月总第2 期 o
竞 技 体 育
术 ,让膝 盖 、踝关 节同 时弯屈 ,承重 脚从 脚尖 到 全脚 ,以脚跟 的落 地为止 。肌 肉看
成 弹簧 ,弹性 刚度 随位移 增加 的,下 降速 度 也应从 零起 始 ,增速 、减速 、零速 。
松 膝 将 势 能 转 变 为 腿 部 肌 肉 的弹 性
的。
踝开 始 ,经过 臀部 到肩 膀 ,朝着 移动 脚转 动 9。 0 ,或 把 正在 前进 或后 退 的脚 与相 反

女 士 身 体 背 部 肌 肉收 缩 , 胸 部 、 上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分析)坐姿理论的探讨坐姿是一种人体的自然姿势。

它有很多的优点,可免除肌力疲劳,减少人体的耗能,比立姿更有利于血液的循环,也有助于操作者采取更为稳定的姿势,以进行各种精巧精细动作的任务,而且它也是操作足踏式控制装置的较佳姿势。

虽然如此,坐姿在某些方面也有其缺点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限制了人体的活动性,尤其是在需要用手或手臂进行较大的出力或从事具有旋转动作时,坐姿较立姿不方便。

此外,长期的坐姿对人体健康也有许多的不利,脊柱的不正常弯曲、人体主要支撑面上的压力等将产生不舒适感。

当人坐在座椅上时,支撑人体处于固定形势的主要结构是脊柱、骨盆和腿足等。

从座椅的设计观点而言,腰椎和骶椎两部位最为重要,承受着坐姿时人体的大部分体重负荷[1]。

故良好的坐姿,其必要条件是能产生最适当的压力分布于各脊椎骨之间的椎间盘上,以及最适当、最均匀的静负荷量于所附着的肌肉组织上。

当以X光照片研究人体处于各种不同姿势下(包括立姿、躺姿、坐姿等34种)腰椎所产生的曲线变化[2],结果发现,当人体舒适地侧躺着,大腿与小腿适度地弯曲时,脊柱即维持其自然的形势,此时背部肌肉群即可处于其最佳的轻松状态。

同时,人坐在椅子上,并非都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地在作调整姿势的细微动作,以消除脊柱部位的不正常压力,这种特征称为坐姿行为。

同时脊柱并非是唯一的重要结构,腿和骨盆同样非常重要,因为这两个部位在稳定人体的功能上,可被看作是简易的机械杠杆支撑系统。

人体大部分的重量是由座垫上的两点来承担,这种系统在力学上很不稳定。

需增加腿与足所提供的杠杆作用,才能使这种系统趋于稳定。

因此一方面坐在椅子上的人体需要经常改变坐姿以消除不当的压力分布,另一方面则需维持并积极寻求身体的稳定。

如此,坐姿行为将具有无活动力和有活动力两者相互循环的特征,以显示其改变寻求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现象。

因此,一张有效率且舒适的椅子必需使坐在其上的人体取得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一章 人体全身及讲解

第一章 人体全身及讲解
2.2符号
2.2.1LAeq----等效A声压级 2.2.2VLmax---分频最大振级
3基本规定
3.1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建筑物,根据其功能应按表 3.0.1进行区域分类。
3.2地下轨道线路下穿建物的地段,应按振动噪声敏 感点或敏感区域对待,并采取必要的工程预防或治理 措施。
3.3测量的数据应与规定的限值进行比较,评判城市 轨道交通沿线建筑物振动和二次辐射噪声的达标情况。
肌肉.骨头及关节 失去力量 手腕关节及手臂会痛
严重时会导致坏疽及截肢
手臂振动暴露引起末梢循环机能障碍分级表
分级
严重 程度
症状描述
0
正 常 没有症状。
1
轻度
偶而手指变白,但仅限一只或多只手指的 指尖。
偶而手指变白,一只或多只手指末梢及中
2
中 度 段指骨
(少数发生在近端)。
3
重度
经常手指变白,大多数手指的全部指骨均 罹患。
第一章 人体全身及手传振动
振动种类 (1) 全身振动:
立 姿:振动由脚传至整个人体 坐 姿:振动由臀部传至整个人体 卧 姿:由支撑的物体传至整个人体 频率范围:0.5 ~ 80 Hz
(2) 手 – 臂振动 亦称局部振动- 振动经由工具把手传到手 臂。
频率范围:5 ~ 1500 Hz
振动单位
三种表示法: a. 位移:物体受到振动而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振
log10
a
-a--0
ISO
2631规定
a: 振动加速度
a0: 10-6 m/s2
例:
某振动加速度为1 m/s2,则其振动位准 为:
20 log10
= 20log10 106
=20×6=120 (d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理解坐姿人体的振动特性对于评价、改进各类运载工具的乘坐舒适性具有重要的
意义. 迄今针对坐姿中国人体振动特性的公开文献极少. 采用宽带随机白噪声信号与自制 座椅传感器, 对 28 名志愿者进行了多种激励水平下的坐姿垂向振动测试, 得到了 1~20 Hz 范围内的视在质量数据. 选择包含框架质量的并联两自由度生物动力学模型描述坐姿人体 垂向振动特性, 依据视在质量的实频与虚频信息定义误差函数, 采用 Gauss-Newton 法获得 了各志愿者的全部模型参数. 通过对实测数据作质量归一化与平均处理, 给出了 20~25 岁 年龄段标准中国人体坐姿垂向振动特性的模型参数与模态参数. 模型给出的视在质量与实 验数据高度吻合. 应用统计分析讨论了身高、体重对坐姿人体参数的影响.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2011 年
第 41 卷
第 12 期
依据欧美人体坐姿垂向振动试验数据 , 对包含单自 由度至 11 自由度的多种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26]. 1996 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标准 GB/T 16440[27]. 该标准非等效采用 ISO5982-1981 标准, 以中国人体 试验结果为依据 , 给出一种无框架质量的并联三自 由度模型描述坐姿、 立姿和卧姿状态下的人体垂向振 动特性. 该模型既不同于 ISO5982-1981 标准所给出 的无框架并联 2 自由度模型, 也不同于 ISO5982-2001 标准[18]给出的混联 3 自由度模型. 综上所述 , 针对车辆乘坐舒适性需要–激振水 平不超过 0.2 g(均方值), 中国学者在 20 世纪八、九 十年代即开展了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研究 , 起步 早于韩、 日及加拿大学者, 与欧洲及美国等差距很小. 不过, 除文献[24, 26, 27]外, 迄今尚未见到其他研究 性文献公开发表, GB/T 16440-1996 也沿用至今. 有鉴于此, 从 2007 年开始, 本文作者面向乘用 车乘坐舒适性的需要 , 开展坐姿中国人体垂向振动 特性及其模型研究 [28~30]. 本文是对一部分研究工作 的总结, 主要贡献在于: 1) 以 1980 年代后期出生人 群为主 , 通过试验得到了不同激励水平下坐姿人体 垂向振动的视在质量数据 ; 2) 根据我们自己以及 Griffin 等学者的研究结果, 选择有框架质量并联 2 自 由度模型 , 同时应用视在质量的实频与虚频信息识 别模型参数 , 得到了不同激励水平下该年龄段中国 人群的坐姿人体垂向振动模型参数与模态参数 . 研 究结果对于车辆乘坐舒适性研究与工程车辆振动防 护具有意义.
Cy Ky f (t ), My
通过优化寻求目标函数的极小值而确定全部模型参 数
m0 , m1 , m2 , c1 , c2 , k1 , k2 .
T
(6)
(5)式中( n 为频率点数)
QRe Re M (k , ) Re H (k ) ,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2011 年
第 41 卷
第 12 期
均身高 168.9 cm, 体重为 42.9~79.5 kg、平均体重为 62.4 kg. 基于均方根表示的激励水平 a
英文版发表信息:
Gao J H, Hou Z C, He L, et al. Vertical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ated human bodies and a biodynamic model with two degrees of freedom. Sci China Tech Sci, 2011, 54: 27762784, doi: 10.1007/s11431-011-4461-6
(3)
其中 M diag(m0 , m1 , m2 ), 而
4
4.1
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与模型参数
试验结果与个体模型参数
图3 1642
含框架质量的并联两自由度模型
依据第 2 节定义的条件与要求先后对 28 名志愿 者进行了测试. 其中男性 18 名、女性 10 名, 年龄为 20~37 岁、平均年龄 24 岁, 身高为 152~180 cm、平
GFa ( ) 和 Gaa ( ) 分别为对应的力-加速度互功率谱与
加速度自功率谱. 试验系统如图 1 所示, 图 2 为测试用座椅实物照 片. 参考 ISO 5982-2001 标准, 测试条件统一明确为: 直立坐姿、无靠背、脚平放于振动台上、上臂自然下 垂、双手平行放置于身前大腿上. 参考 GB10000-88[31], 座椅框架尺寸设计为 480 mm×400 mm×360 mm、 座椅面板尺寸为 500 mm× 400 mm×12 mm 以保证人体落座时重心位于座椅面板中 心, 坐深、坐宽和坐高也都满足标准要求. 座椅面板 为铝板 , 面板与力传感器的支撑底座采用角钢焊接 而成, 实测框架结构固有频率高于 80 Hz. 4 个力传感 器为组合梁结构剪切式应变力传感器, 量程 200 kg、 频带范围 0~20 Hz, 分别位于座椅面板四角下方. 2 个 加速度传感器均为压电式加速度计 BK4383, 频带范 围 0.01~20 kHz, 分别安装于座椅面板底面中心处和 振动台面上. 力传感器弹性元件以上部分, 包括座椅 面板, 共重 8.4 kg. 电液伺服振动台为日本鹭宫公司 生产的 EVH20-100-10, 最大行程±100 mm、 频带范围 1.0~200 Hz. LabView 产生的宽带随机白噪声信号通过 A/D
2 k 1 n n
QIm Im M (k , ) Im H (k ) ,
2 k 1
其中 , Re 与 Im 分别表示复值函数的实部与虚部 ; H (k ) 为实测视在质量在频率 k 处的值 , 下标 k 为 频率点序号 ; M (k , ) 为依据 (4) 式计算得到的在频 率为 k 、模型参数为 时的视在质量. 与仅利用幅频信息的目标函数相比 , (5) 式所示 目标函数提高了模型对视在质量相位的预测精度 . 分别依据这两种目标函数识别得到的模型参数存在 很大的差异[30]. 对(5)式定义的目标函数, 应用 Gauss-Newton 法 识别模型参数. 需要指出的是, 该方法对初值依赖性 较强 . 鉴于试验得到的视在质量曲线普遍具有两个 共振峰 , 而在共振峰即固有频率附近视在质量曲线 主要由对应主振动决定 , 因此应用模态理论估计模 型参数的初值.
i 1
2
x1
x2 .
T
3
模型及其参数辨识
根据定义, 坐姿人体垂向振动视在质量可表示为
mi (ki j ci ) m0 . ki mi 2 j ci
(4)
本节选定描述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的生物动 力学模型, 给出其运动方程, 并对用于识别模型参数 的目标函数与算法进行简要介绍.
针对本国人群开展了坐姿人体振动特性研究 , 探索 建立生物动力学模型[20~22]. 2005 年 Maeda 与 Mansfield 发表了对 12 名日本男性志愿者进行的坐姿人体 垂向振动试验 , 指出坐姿日本人体垂向视在质量与 ISO 5982-2001 基于欧美人体给出的数据存在明显差 异[23]. 针对车辆乘坐舒适性的需要 , 1986 年冯焕玉 [24] 采用正弦激励对 10 名志愿者进行了坐姿振动实验 , 依据 0~10 Hz 内的平均机械驱动点阻抗而研制出人 体动态模拟仪 . 1993 年夏群生与房立新 [25]采用随机 激励得到了坐姿中国人体在 1~25 Hz 范围内的视在 质量, 基于视在质量的幅频信息对比研究了若干 2 自 由度系统模型, 指出有框架并联 2 自由度模型对于中 国人体更为合适. 这一结论与 Wei 与 Griffin 在 1998 年就欧美人体得到的结果[11]一致. 但文献[25]所推荐 模型与 ISO 5982-1981[16]不同. 2006 年中国台湾学者
2
视在质量及其实验测定
图1 视在质量测试系统框图 [28]
描述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的主要物理量包括 机械驱动点阻抗、座椅面到人体头部的传递率、视在 质量等. 视在质量因为直观、便于测量而得到广泛的 应用. 坐姿人体垂向振动视在质量的原始定义为
M ( ) F ( ) , a( )
(1)
试验测定则采用下式计算
M ( ) GFa ( ) . Gaa ( )
(2)
(1) 和 (2) 式中 , F ( ) 与 a( ) 分别为在座椅椅面处测 得的垂向激振力与垂向加速度的傅立叶变换;
图2 测试用座椅 1641
高江华等: 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及其两自由度模型
转换卡(NI PCI-6221)转换为模拟信号, 控制电液振动 台以产生宽带随机激励. 通过监测、调整振动台面未 计权加速度均方根值 , 实现不同的激振水平 ( 以台面
关键词 坐姿人体 垂向振动 视在质量 生物动力学模型
1
引言
理解坐姿人体的振动特性, 不但是评价、改进车
辆乘坐舒适性的需要 , 也将有助于对工程车辆驾乘 人员进行健康防护 , 降低腰痛等职业病的发病概率 . 早在 1930 年代德、英、美等国学者就结合汽车、航 空工业的需要而开展了人体振动耐受性与舒适性等 研究 [1]. 对坐姿人体垂向振动特性的研究可追溯到 1960 年前后 Coermann 和 Von Gierke 等人的工作[2, 3], 有关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一直持续至今[4~15]. 基于上 述研究 , 国际标准化组织先后制定出系列标准 [16~18]. 1997 年以来 4 年一度的国际全身振动与人体伤害学 术讨论会已举办了 3 届[19]. 上述研究以及相关标准均基于欧美人群 . 因为 人种、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 成果显然难以直接用于东亚人群. 90 年代末韩国学者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论 文
2011 年
第 41 卷
第 12 期: 1640 ~ 16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