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4页)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
教学设计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从容说课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席卷西欧各国的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这场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政治运动。
14世纪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将人们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资产阶级注入了一种为现实的幸福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一些原本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1520年,马丁·路德公开发起宗教改革,一场席卷西欧各国的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帷幕。
教学重点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主张的异同。
教具准备提供一些关于宗教改革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两位伟大人物及主要教派(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路德教、加尔文教),宗教改革的意义。
2.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引导学生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从比较中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由老师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会、腐败的天主教会、赎罪券、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的部分内容,让学生预习。
2.老师设计一些问题,如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有哪些特权?宗教改革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德意志发生?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实质是什么?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主张的分析,培养学生为顺应时代潮流、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最新-高中历史《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2 岳麓版必修3 精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
授课日期:年月日第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说的涵义及《九十五条论纲》。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2.马丁·路德及其思想学说(1)因信称义(2)《九十五条论纲》3.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地位和影响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基督教原理》:“先定论”2.对欧洲宗教改革家的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引言: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西欧各国。
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焕发出创新精神和生活热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及其思想。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西欧宗教改革在西欧乃至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影响巨大,它的兴起与西欧另一事件密切相关,是哪一事件?文艺复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4页)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重点:知道并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学习难点: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把握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二、【课前预习】(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 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2)政治上:民族国家出现,王权不断加强(3)思想上:的推动作用(阅读课文第一段)(4)天主教会的(阅读课文第一段小字和第二幅图片)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最为严重。
(5)直接原因: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兜售。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必须熟记)(1)标志:1517年,张贴《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揭开改革序幕。
(2)核心思想: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
意义: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和灵魂得救的,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3.宗教改革的实质:4.结果:改革后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尔文改革地点:瑞士的______________2.理论基础:1536年加尔文出版《》,主张,反对,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3.宗教观的核心是:(★必须熟记)(1)含义: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与荣辱,都是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2)积极作用①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②他的学说为作辩护。
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③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欧洲宗教改革家用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
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不断鞭打自己。
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
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
教皇具有绝对权威。
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
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
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
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生回答后,师概括: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
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
C教皇拿着同样的桶挤更瘦的奶牛的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3页)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分析他们思想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展示,学生从中认识和体会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腐化。
(2)运用材料,创设问题,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意义。
(3)通过讲解宗教改革时的人文主义,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教皇权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及其影响。
四、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五、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分为四个板块,罗马教皇的权威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挑战教皇的权威?怎么挑战,挑战的结果如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探究一、教皇有哪些权威:中世纪的欧洲,教皇到底有哪些权威?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教皇的权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一: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
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外整整等了三天,终于得到了教皇的一个赦罪之吻,而教皇是位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史称“卡诺莎之辱”材料二: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材料三:中世纪天主教会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并向全体居民征收十一税。
(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天主教会)材料四: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
教皇权威的具体表现:政治:教权高于王权;经济:最大的封建主;思想:垄断思想;社会生活:影响人的一生;探究二:为什么挑战教皇的权威:材料一:作为教士本身应该遵守规定,但是教皇英诺森八世有八个私生子,瑞士教会的一个主教把他管辖下的一个修女院修女变为自己的情妇,巴黎圣母院的教士甚至把自已的住所变成了赌场。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13【教学设计】《挑战教皇的权威》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熟悉马丁·路德、加尔文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影响。
3.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材料展示和故事讲述,使学生认识和体会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腐化。
2.通过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内在联系来把握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增强透过现象把握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教皇权威,坚持真理,捍卫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正义之举和敢于向教会和世俗权力挑战的精神,培养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视频、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课堂导入】首先介绍世界上宗教的分类。
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2.基督教(1世纪)耶稣3.伊斯兰教(622)穆罕默德基督教3世纪成为罗马国教;基督教1054年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会与罗马为首的西部教会。
东部教会自称东正教;西部教会自称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会)。
16世纪宗教改革中诞生新教。
注释:世界基督教徒约有13亿(其中天主教徒7亿,新教徒5亿,东正教徒1亿)。
中世纪的西欧,处于罗马天主教的全面控制之下。
(1)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各国土地1/3以上。
(2)政治上:教阶制度等级森严,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3)思想文化上: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社会生活上:西欧国家的人们从生到死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什么叫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概念: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大背景下,16世纪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力响应、个别国家君主支持的对封建天主教会展开猛烈冲击并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出反映资产阶级的基督教新教派的宗教变革运动。
高中历史教案- 挑战教皇的权威 省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李树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和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理解马丁·路德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2)了解加尔文的宗教思想,理解其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使学生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影响。
(2)通过对话、讨论,使学生认识思想解放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权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品质。
(2)通过知识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
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教学难点】“先定论”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赵林教授说:“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
而这场宗教改革大幕是由马丁·路德揭开的。
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马丁·路德思想主张及影响,二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主张的内涵及其影响,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力量。
故本课的主题可以确定为“思想解放”。
据此,将本课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环节一:天鹅的鸣唱这个环节主要学习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内涵及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将这部分内容设计为:1.一鸣惊人——挑战教皇的权威学生阅读《九十五条论纲》部分内容,讨论、思考《九十五条论纲》的含义和影响。
2.一名战士——蔑视教皇的权威通过讲述,使学生体会马丁·路德挑战教皇权威的勇敢精神。
3.一个教义——“因行称义”的魔力通过讲述马丁·路德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到反天主教战士的心路历程,使学生了解并思考“因行称义”的含义和影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导学案(横向3页)-word
【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体系构建】【问题1】根据材料回答,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拥有怎样的权威?(C级)材料一: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材料二: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接升天堂。
材料三: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
并向全体居民征收十一税——恩格斯材料四: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
一、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1.经济: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对德意志压榨最为严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德意志的四分五裂,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一切引起人们不满,社会矛盾激化3.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4.宗教:天主教会腐败,基督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5.导火线: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二、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前张贴《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2.主张:1)核心:“因信称义”,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圣经》是最高的权威,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从教会和教皇的学说【问题2】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的目的是什么?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学说的实质是什么?(B级)3.影响:1)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三、瑞士——加尔文改革1.条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主张1)继承了路德的“信仰得救”学说,并进一步发展为先定论2)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问题3】加尔文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B级)3.意义①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3-岳麓版
考纲展示课标要求考向预测宗教改革重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难点:宗教改革影响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讲常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考察,以选择题为主。
2017年可能会围绕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影响、社会转型等命题。
将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进行对比学习。
注意将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儒家思想比较学习,还应从西方人文精神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角度把握。
高考题分布客观题主观题2012年2(广东、山东)3(北京、福建、安徽)2013年1(上海)2(浙江)2014年2(上海、海南)2015年2(北京、安徽)2016年2(海南、北京)【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教会就控制了对基督教教义的诠释权,从查理大帝时期起,教会完全垄断了社会的文化教育领域,修道院的学校和大主教堂的学校是西欧社会中唯一可以学习读和写的场所。
“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
-----摘自《浅析宗教改革对西欧近代教育世俗化的影响》材料二、加尔文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由国家负责对全体公民进行强迫教育的思想,主张由国家管理文化教育事务,实施“义务教育”。
即使是继续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和国家,教育世俗化的趋向也使得掌管教育的权力转移到世俗政权的手中。
——摘自《浅析宗教改革对西欧近代教育世俗化的影响》材料三、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教会精英,所以特别强调神学与教会法的学习。
……16世纪中期牛津大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学、辩证法、雄辩术和哲学,主要是拉丁文的作品。
同哲学和天文学一样,希腊语是文科硕士的重要课程。
……政府和法律部门的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从1548年的议员的48%和法官的54%,上升到1640年70%和86%。
——摘自《英国宗教改革与大学教育的变化》根据上述料指出宗教改革后西欧的教育事业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分析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改革的历史作用?【综合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整理宗教改革对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
2021-2022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
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一〕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新课程下的讲授法〔3〕问题导向教学法(二)教学资源〔1〕岳麓版和人教版历史课本和教参〔2〕 ?新旧世界的冲突:从教教改革到启蒙时代?〔3〕?世界简史?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以“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导入,强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对这两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听讲树立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意识【课堂主线与知识框架】以问题导向的方式说明本课的主线。
出示课程标准将本课的问题主线转化为本课的根本知识结构分析本课重点认识本课的主线、知识结构和重点。
【背景】教皇有何权威?听课答复下列问题认识背景【历史剧】学生表演和思考认识天主教会的腐败,体会马丁·路德对信仰的坚决。
【背景】谁想挑战教皇权威?思考:为何马丁·路德没被天主教当作“异端〞烧死?根据已有历史知识分析答复。
认识宗教改革的背景和时代趋势【过程】马丁·路德的挑战分析马丁·路德的主张?板书设计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社会背景 思想主张 影响教皇权威 新教 否认天主教权威文艺复兴 因信称义 开展传播人文主义专制君主兴起 教权附属王权 促进君主权力加强资本主义兴起 先定论 促进资本主义开展【过程】加尔文的挑战提升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加尔文的学说及意义【探究】分析宗教改革的对原始基督教的回归。
探究:宗教改革中的哪些内容表达了人文主义? 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 【影响】引导学生,根据宗教改革的内容推理宗教改革的影响。
并进行概括。
根据宗教改革的内容推理宗教改革的影响。
并进行概括。
提升因果分析推理能力。
掌握宗教改革的影响。
【小结】回忆本课的知识框架和重点知识掌握本课框架和重点思想 政治 经济 教会。
最新-高中历史《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3 岳麓版必修3 精品
高中历史《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3 岳麓版必修3【背景知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1)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天主教内部酝酿出改革思潮,教皇权威开始受到挑战,出现了一些敢于对抗教皇权威的伟大人物。
德国的马丁·路德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
(2)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
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因行称义。
(3) 14、15世纪西欧很多地方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
这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4)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搜刮民财。
【概念阐释】(1) 先定论又称“前定论”,宗教改革时期由加尔文提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人类的命运早已决定。
上帝已经预先挑选好哪些是选民和弃民,选民是上帝的恩典,不以人的善恶功罪(指的是罗马教会的救赎理论)为转移,教皇和主教们更不能代表上帝。
第二,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
因此,人们就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不应放弃现世的努力,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
如果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
(2) 因信称义基督教用语。
本课指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派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
“称义”,一词原是法庭用语,指法官宣判一方得胜。
在希伯来的法庭只有原告与被告双方,没有检察官。
法官听完控辩双方陈词,认为证据对哪方有利,便判那一方胜诉,因而亦是使胜诉一方…称义‟了,意即“成为正义的”。
按基督教教义,人自犯有原罪以来,已经失去理性的能力.不能自行有正义的行为、成为正义的人。
成为正义的人只能由上帝拯救而获得。
因而‟称义”包括上帝使人脱离罪恶(不义)而进入恩典(义);人脱离罪恶而变为义,在新教中则由人的忏悔蒙上帝恩赦成为义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看图片,仔细观察图片上的人物。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思想:①文艺复兴使各国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②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
2.序幕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3.主张(1)强调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4.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意义(1)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
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核心是先定论。
①含义: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由上帝先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②影响: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1.宗教改革的原因(1)经济方面:新航路的开辟,对外贸易和经济的腾飞,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2)政治方面: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4)宗教方面:天主教会腐败,基督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2.宗教改革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②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和土地,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与经济的发展。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高中必修3《文化发展历史》(岳麓版)第三单元第13课。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人文主义”,经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古希腊:人文精神之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与近代自然科学:理性与科学。
1、从思想近代化的角度看本课: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16-20世纪初的近代自然科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解决人类面临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把“人”解放出来,确立人在社会及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
这种思想的解放激发人类无限的潜能,因此人类改造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大提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近代化。
做为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宗教改革上承文艺复兴,下启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只是在知识精英阶层传播,而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确立的人文主义宗教观,使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到广大教徒的内心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文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为启蒙运动中理性精神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看本课: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
运动本身还带来社会政治权力、民族国家发展、经济利益分配、宗教格局以及国际关系各领域的变化。
虽然民族国家发展、天主教会改革、宗教战争和宗教宽容等内容是在选修中才会学到。
但是在这节课中依然要让学生认识到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二、重点,难点分析及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宗教改革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确立依据:突出第三单元主线以及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由于中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所以学生学习西方史时理解和情感认同非常困难。
学生对“人文主义”及宗教改革都很陌生。
虽然在前一课刚学过“人文主义”的含义以及文艺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但“人文主义”的思想是不可能通过一课堂的学习而获得深入理解的。
而宗教的知识学生更是知之甚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十三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设计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重难点重点: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和活动难点: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教学内容导入: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宗教?世界上三大宗教是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是什么?(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为什么会分化呢?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1.社会背景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思潮,教皇权威开始收到挑战,出现一些敢于对抗教皇权威的伟大人物。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做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为宗教改革家们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但文艺复兴并不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唯一背景和原因。
②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
——根本原因③教会是当时西欧封建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的集中代表,在各国实行压迫剥削政策,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满。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
政治上,教皇不仅掌握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
当时贪污、腐化之风弥漫在教会的各个阶层,例如教皇英诺森八世不遵守独身的教规,据说他有8个私生子。
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教皇卖官鬻职,据统计,单1520年大约就有两千个官职是卖出去的。
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负担最终落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看到教会获得大量的财富不是用于宗教的目的,而是高级教士的挥霍享乐,非常愤怒,教士的种种丑闻又使天主教会威信扫地,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新兴资产阶级也不满教会的统治,世俗君主和贵族觊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2.马丁·路德及其学说、活动(1)马丁·路德简介马丁·路德出生于德意志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4页)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
课堂上,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
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认识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四、教学方法:图片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课时要求: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和宗教体系的框架,让学生对宗教有个基本的了解,如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关系?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哪里?【教师】世界三大宗教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
目前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梵蒂冈城国,这个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坐落在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一个高岗上,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现在让我们回到16世纪的欧洲,一起关注下这场宗教改革运动。
展示三段关于天主教在欧洲统治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和教材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再归纳总结。
【新课讲授】一、宗教改革1、背景:①天主教对欧洲的政治、精神控制和经济压榨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人们对天主教的统治产生质疑。
③德意志成为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矛盾激化。
④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总结: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历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1(岳麓版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导学】学习本课时应掌握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及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基本史实。
解决好以下问题:1.16世纪初,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怎样?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3.加尔文提出了怎样的宗教改革主张?这些主张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知识探究】探究点1 宗教改革(1)背景:文艺复兴启蒙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与天主教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剥夺民财。
(2)概况:首先兴起于德国,然后扩展到了西欧。
【点拨】宗教改革的性质16世纪欧洲诸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探究点2 马丁·路德(1)因信称义学说:内容: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影响: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点拨】因信称义学说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说,主张《圣经》是人们信仰的最高准绳,人们只要依据《圣经》,产生对基督的真正信仰,就能够成为义人,为上帝所承认的人,得救的人。
据此理论,每个人均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解释《圣经》,产生信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与安慰,满足宗教上的需要。
这一理论击碎了教皇的神圣光环,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权威。
(2)《九十五条论纲》:①提出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剥夺民财,激怒了路德。
②内容: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教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③影响: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德国的宗教改革推动欧洲其它国家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创了欧洲近代史的新纪元;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东正教、天主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点拨】宗教改革首先开始于德国的原因宗教改革首先开始于德意志,这与德意志当时处于分裂状态,教会对德意志政治经济上的控制和压迫特别深重有关。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教学资源(岳麓版)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宗教改革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宗教改革为什么会发生?”,“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宗教改革对基督教信仰有何影响?”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探索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首先,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宗教改革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宗教改革的激烈和深远影响。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为什么宗教改革会在欧洲历史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使他们对宗教改革持有理性的认识,不偏不倚地看待其利弊。
2.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尊重,强调宗教改革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3.引导学生认识到宗教改革对个人信仰自由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在宗教信仰上的权利和自由。
4.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的认同,认识到宗教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5.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鼓励他们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我设计了多种情景创设活动。例如,通过播放宗教改革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宗教氛围和政治环境;利用多媒体展示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的改革思想,让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主张和影响。此外,我还安排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马丁·路德和教皇等历史人物,亲身体验宗教改革的冲突和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
课堂上,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
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认识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四、教学方法:图片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课时要求: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和宗教体系的框架,让学生对宗教有个基本的了解,如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关系?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哪里?
【教师】世界三大宗教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
目前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梵蒂冈城国,这个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坐落在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一个高岗上,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现在让我们回到16世纪的欧洲,一起关注下这场宗教改革运动。
展示三段关于天主教在欧洲统治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和教材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再归纳总结。
【新课讲授】
一、宗教改革
1、背景:
①天主教对欧洲的政治、精神控制和经济压榨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人们对天主教的统治产生质疑。
③德意志成为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矛盾激化。
④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总结: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2、序幕: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揭示教皇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3、内容:
通过展示《九十五条论纲》的资料,让学生归纳并理解马丁·路德的主张。
①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解释“因信称义”和“因行称义”的区别)
②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③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教师】马丁·路德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其观点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分析: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4、结果:形成了新教
马丁·路德的教义在德国北部和中部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5、性质: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6、意义:
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精神,如果说文艺复兴启迪了知识阶层的人文精神,那么宗教改革则直接激发了普通大众的人文思想,意义更加深远。
其具体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②解放了思想,推动了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
八、【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起人文主义传统。
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一统天下,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
两场运动以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反映了共同的时代精神——反封建。
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展示自我的表现,其实正体现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