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音乐欣赏(word课件)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学习并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4. 引导学生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民歌的分类。
3. 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欣赏。
三、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中国民歌,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的初步认识,比如内容、表达方式等。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民歌的分类,包括地域性、民族性、题材性等。
欣赏学习(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几首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如《茉莉花》、《梁祝》、《采茶舞曲》等。
2. 欣赏过程中,教师介绍每首歌曲的背景故事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分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中国民歌。
2. 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歌曲设计一段表演,可以是舞蹈、合唱或其他形式。
3. 小组表演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并给出建议。
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自己在欣赏和表演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 学生可以用笔记、画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民歌的价值和意义。
2. 学生回答提问,对学习收获进行概括。
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民歌创作,根据自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新的民歌曲目。
2. 学生可以选择乐器伴奏或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分组活动和创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本节课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回顾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认同。
大学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大学民族民间音乐欣赏2. 授课年级:2021级3. 授课班级:音乐学专业4. 授课教师:张老师5. 计划学时:2课时(90分钟)6.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欣赏方法;(3)增强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民族民间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段音乐属于哪个民族?它的特点是什么?2.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点讲解(15分钟)介绍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包括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以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3.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介绍(20分钟)讲解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包括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歌舞等,并以典型作品进行展示。
4. 欣赏方法讲解(15分钟)介绍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方法,包括倾听、分析、比较等,并结合实际作品进行演示。
5. 作品欣赏与分析(20分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6.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收集一种民族民间音乐,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音乐片段,提高学生的听觉感受力;2. 结合图表、图片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3.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4. 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提高课堂活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分享: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起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初中音乐教案了解中国民间音乐
初中音乐教案了解中国民间音乐初中音乐教案:了解中国民间音乐导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魅力。
本教案旨在让初中学生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演奏方式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适用于初中音乐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 中国民间音乐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民间音乐的演奏方式;3. 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定义和特点;b. 掌握中国民间音乐的常见演奏方式;c. 了解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欣赏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c. 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交流能力;c.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尊重。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与演奏方式;b. 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2. 教学难点:a. 如何准确描述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b.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本教案分为三个环节:导入与概念引入、实践与体验、反思与拓展。
1. 导入与概念引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例如播放民间音乐片段、展示相关图片等。
)2. 实践与体验(设计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演奏方式、特点和表达方式,例如合奏、合唱、舞蹈等。
)3. 反思与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深入理解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开展相关拓展活动,如制作手工乐器、创作民间音乐等。
)五、教学评估1. 定性评估:a. 记录学生在实践与体验环节中的表现和互动情况;b. 观察学生在反思与拓展环节中的思考和创作表现。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欣赏《欢乐歌》word教案2
《欢乐歌》教材分析:《欢乐歌》属于中国民族器乐曲中的“丝竹乐”,旋律具有江南丝竹清新流畅、典雅细腻的风格特点。
乐曲采用将“母曲”放慢加花变奏的手法发展而成,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民族器乐音乐发展手法中的“变奏”,知道《欢乐歌》用到了放慢加花的变奏手法。
2、能力目标:能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特点,听辨出乐曲《欢乐歌》的主奏乐器。
3、情感目标:能对江南丝竹音乐感兴趣,能主动去聆听江南丝竹音乐,并体会到丝竹音乐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特点,听辨出乐曲《欢乐歌》的主奏乐器与变奏。
教学过程:一、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采用歌曲欣赏、问题讨论、引导、及时评价等方法教学。
(2)学法:通过音乐欣赏、合作、探究、展示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说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丝竹乐:中国传统器乐形式,是一种丝弦与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
(1)丝弦乐器:二胡、琵琶、扬琴等。
竹管乐器:笛子、笙、箫等。
(2)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等。
(3)丝竹乐特点:①小:小型重奏。
②轻:音乐轻快。
③细:风格细腻。
2、变奏: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1)变奏手法有:节奏(疏、密)变化、速度(快、慢)变化、力度(强、弱)变化、音色变化及旋律的放慢加花等。
(2)放慢加花:是将母曲的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
三、乐曲学习1、初步聆听《欢乐歌》,主奏乐器是什么?音乐中出现的乐器哪些属于“丝”哪些乐器属于“竹”?2、唱一唱《欢乐歌》的母曲主旋律。
3、复听《欢乐歌》。
4、从旋律、节奏、乐器音色、放慢加花等音乐要素分析《欢乐歌》的变奏。
5、说一说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一)民族器乐1.吹奏乐器中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包括笛、箫、唢呐、笙等。
笛子,又称竹笛。
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能吹两组多的音。
主要作品:《五梆子》、《鹧鸪飞》、《姑苏行》、《荫中鸟》等。
箫,也称洞箫。
它的音色圆润、柔和、悠扬、穿透力强。
唢呐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擅于表现热烈奔放和欢快、活泼的情绪。
主要作品:《百鸟朝凤》等。
笙可以同时发音达到三个以上,有和声乐器之称。
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2.拉弦乐器拉弦乐器主要有二胡、马头琴、京胡、板胡、艾捷克等。
其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代表作分别有《二泉映月》、《赛马》、《蒙古小调》、《赞歌》等。
3.弹拨乐器中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
横式,如古筝、古琴、扬琴等。
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
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
代表作分别有《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
4.打击乐器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
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镲、板、梆、铃等。
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二)民歌民歌特点: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短小精悍性、鲜明的风格色彩。
1.号子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
2.山歌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
3.小调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三)中国歌舞音乐其特征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广泛流传于中国各民族地区。
七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红军哥哥回来了》课件
战台风
(古筝独奏)
古筝
战台风
• 《战台风》是王昌元创作于1965年的一首 筝曲,后被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又名《对 战台风》。全曲通过描写码头工人与台风 搏斗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难,勇敢 豪迈的气魄和对未来必胜的信念。曲调反 复运用复调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 多声部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
板胡独奏曲
《红军哥哥回来了》乐曲背景及曲式 结构:
这首作品是采用具有陕北风格的民间 音乐元素谱写而成的,旋律高亢流畅, 体现了陕北人民豪爽的性格特征。作 品描写的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人民 迎接红军凯旋归来的欢腾场面以及军 民之间深厚的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作品 在演奏形式上与我们以前 排的合奏曲有什么不同么?
第二部分是描写台风袭击,这一乐 段形象地描绘也了台风的剧烈,演 奏手法采用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 向刮奏、扣摇等技法来模拟台风的 呼啸。在模仿台风的演奏时,要体 会那种由远至近、由慢渐快的风速 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强 而不燥的音色。
第三部分通过旋律节奏由疏到 密、由简至繁的多种变奏手法, 表现出了工人与台风激烈搏斗 的场面。稳定的节奏象征着坚 定的信念也是这一乐段情绪上 突出性的渲染。
这是一首协奏作品。
这个乐曲分为几个乐段? 根据什么特点来划分的 呢?
三个乐段,第一段是快 板,第二段是慢板,第 三段也是快板。
在演奏引子乐段的时候,你 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 画面?
生:红军哥哥回来了,大家 都高兴地欢迎 了》这首乐曲的主题涵义,并且演奏 了乐曲的第一部分:欢腾的快板。通 过同学们的想象,我们创造了朴实热 情的陕北人民欢迎红军归来的欢腾音 乐形象。
河北吹歌之所以有吹歌之称,是因为它 演奏的内容主要是民歌、小调、戏曲音调的 缘故。
(完整word版)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戏谑曲》(word文档良心出品)
被大哥怒斥并拒绝。
小巴赫只好在晚上趁着大哥熟睡之际借着屋外的月光抄写,整整六个月过去乐谱终于抄完了。
但当他趁大哥不在家兴高采烈翻出来弹奏时,大哥突然推门而进,怒斥他,还当面把乐谱撕得粉碎。
但他并不气馁,从此更加坚定了学好音乐的信心。
在巴赫在世时他的作品并不出名,甚至之后五十多年后人们都已经忘记了他了。
是伟大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
四、欣赏《戏谑曲》:
1、引入: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首《戏谑曲》就是巴赫的作品,听!
2、初听全曲:
这首乐曲选自《管弦乐组曲》第二首第七曲,那乐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问题:(1)乐曲速度?(快速)
(2)情绪如何?(活泼)
(3)主奏乐器?(长笛)
同学们,有人知道戏谑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说,师小结)
戏谑的意思是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英文名叫“Badinerie”——巴迪内里,那么音乐是如何逗趣的呢?为什么你感觉很有趣?
3、小结:戏谑曲又称为诙谐曲,其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
(课件出示)瞧!课本上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简单又有趣的律动,让我们一起试试吧!
4、第一部分律动:
(1)出示PPT:
归纳:
1 跺脚4次,拍腿8次。
2 跺脚4次,拍腿16次。
3 快一倍跺脚4次,拍腿4次,拍小腹4次,拍胸口4次,拍肩4次,分别抬手,头顶拍手一次。
(2)慢速练习: 学生听录音后回答,依次点击课件出示三个答案,并点击“长笛”出示相应图片简介其音色特点:柔美、清澈。
初中音乐课民歌欣赏教案
初中音乐课民歌欣赏教案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和风格,感受民歌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民歌的概念和特点。
2. 民歌的体裁和分类。
3. 民歌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民歌的产生和流传。
2. 民歌的演唱形式和技巧。
教学准备:1. 多媒体音响设备。
2. 歌曲欣赏磁带或CD。
3. 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
2. 学生听后发表对歌曲的感受和认识。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歌?民歌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民歌的概念和特点,如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集体加工等。
2. 教师讲解民歌的体裁和分类,如号子、山歌、小调等。
3.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民歌特点和风格。
三、民歌欣赏(15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民歌,如《康定情歌》。
2. 学生欣赏并发表对歌曲的感受和认识。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探讨民歌的演唱技巧。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通过讨论、研究,总结出所选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3. 各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和传播民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如搜集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了解了民歌的特点和风格,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民间舞音乐鉴赏教案
民间舞音乐鉴赏教案一、引言民间舞蹈是世界各个地区和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其音乐伴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民间舞音乐的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舞蹈作品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民间舞音乐鉴赏的教案,以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二、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间舞蹈及其特点;- 学习分析评价民间舞音乐的要素和技巧;-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舞蹈作品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各种音乐风格的认知。
2. 教学重点:- 学习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类型及其音乐特点;- 能够分析舞蹈音乐的节奏、旋律、曲式和情感表达。
3.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民间舞音乐的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舞蹈表达形式。
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民间舞蹈及其音乐鉴赏的重要性(10分钟)- 学生了解民间舞蹈的概念和意义;- 学生认识到音乐对于舞蹈作品的重要性。
- 第二课时:介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类型及其音乐特点(30分钟)- 向学生介绍多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类型,如中国的古典舞、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舞等;- 讲解每种舞蹈音乐的特点,如节奏、旋律、乐器等。
- 第三课时:学习分析舞蹈音乐的要素和技巧(40分钟)- 讲解舞蹈音乐的节奏、旋律、曲式和情感表达等要素;- 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和评价舞蹈音乐作品。
- 第四课时:实践演练与作品欣赏(4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舞蹈编排,并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伴奏;- 分享舞蹈作品并进行鉴赏和评价。
5.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 创造力:学生是否能够创作出独特的舞蹈作品;- 鉴赏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分析和评价舞蹈音乐作品。
三、教案意义通过学习民间舞音乐鉴赏,学生可以增强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文化的认知,并培养他们欣赏音乐和舞蹈作品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创作自己的舞蹈作品,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通过这份教案,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民间舞音乐的世界,促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大班民间主题活动——传统音乐鉴赏教案
大班民间主题活动——传统音乐鉴赏教案传统音乐鉴赏教案
一、活动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化了很多,传统文化逐渐被人遗忘。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班级组织了这次大班民间主题活动——传统音乐鉴赏教案。
二、教案目的
通过这次教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态度,增强他们文化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孩子们的心智生长和品格塑造。
三、教案内容
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通过讨论、展示图片等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的基本特点,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
2、传统音乐鉴赏
选取几段中国著名的传统音乐进行欣赏,认真聆听其内涵和意义,把孩子们代入其中,让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情趣。
3、手工DIY——制作乐器
接下来,利用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孩子们体验乐器的制作过程,感受乐器的不同韵律和音色,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4、传统舞蹈表演
邀请专业舞蹈老师到校,教授中国传统舞蹈,指导孩子们表演,从身体语言角度体验音乐的力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情趣。
四、教案收获
通过这次传统音乐鉴赏教案,孩子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态度,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塑造了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品格塑造,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和未来成长。
【优质文档】步步高音乐赏析word版本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步步高音乐赏析篇一:中国经典民族音乐鉴赏《中国经典民族音乐鉴赏》赏析心得在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国经典民族音乐鉴赏》这个课程。
之所以选它是因为,音乐欣赏是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发展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这几讲中,我随着老师见识到了各种的民族乐器,欣赏到了各种古典的民族音乐。
比如琵琶曲《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的《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扬琴独奏《彝族舞曲》;唢呐吹奏的《百鸟朝凤》;竹笛演奏的《苏州行》;扬琴弹奏的《步步高》等等。
当然在这些乐曲中有我很喜爱的几首民乐。
唢呐独奏曲之一就是《百鸟朝凤》这首曲子。
原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
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1953年春,由山东省菏泽专区代表队作为唢呐独奏参加全国会演,受到热烈欢迎。
自《百鸟朝凤》搬上舞台以来,经过了多次加工改编。
原在民间流传的《百鸟朝凤》,乐曲结构松散,没有高潮,即兴发挥时,公鸡啼晓、母鸡生蛋,甚至连小孩的哭叫声等都随意加入。
当《百鸟朝凤》被选为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节目时,经民间乐手任同祥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进行加工,针对原曲缺陷,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并设计了一个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长音技巧的华彩乐句,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后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
七十年代,在任同祥演奏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呈现百鸟齐鸣意境的引子,以加强音乐性,还扩充了华彩乐句,使用快速双吐演奏技巧,使乐曲更为完整。
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
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民间歌谣Word
民间歌谣1、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卖冰棍。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
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打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齐打鼓。
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分石榴。
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看西瓜。
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捉泥鳅。
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来猜谜。
2、对扳子对、对、对板子,俺家娶个花婶子,样儿美来手又巧,两把剪子对着铰。
剪只桃儿桃有毛,剪罢黄杏剪樱桃,剪串葡萄甜又酸,剪朵红花艳丹丹,剪只蝴蝶飞上天。
3、板凳摞摞板凳板凳摞摞,里头坐个大哥。
大哥出来买菜,里头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摸爬蚱,里头坐个小娃娃。
娃娃吃来掂尿罐儿,乒嚓两半儿。
你一半儿,我一半儿,咱俩回家做豆馅儿。
4、小宝宝小宝宝,快点睡,明天跟妈去赶会,会上给你买支枪,挎到脖里上战场。
上战场,当英雄,多给妈妈我争光。
5、月下玩玩月儿圆,月儿亮,我在月下玩手枪。
月儿照,影儿长,我对影儿开一枪。
影儿一点没变样,我伸臂,它伸膀,我举拳头它投降,姿势和我一个样。
我跑步,它跟上,我俩玩了一晚上。
6、布娃娃小朋友,布娃娃,红嘴巴,黑头发。
眼睛转,不说话,个子老是这么大。
妈妈演节目,她也要参加。
我给缝个新花褂,又把小辫扎。
再戴一只大蝴蝶,忽闪忽闪美极了。
7、小金鱼,爱打扮小金鱼,穿缎缎,不学习,爱打扮。
东玩玩,西转转,摇头摆尾好清闲。
老师考他红了脸,吐出一串零蛋蛋。
小白兔,说他懒,嘴巴笑成三瓣瓣。
8、小花孩小花孩,砍柳橼,柳条苦,卖豆腐。
豆腐甜,买个镰,镰没把,买个马。
马没角,买个锅,锅没底,买个鏊子三条腿。
三条腿,能烙馍,烙个油饼笑呵呵。
9、天上有的星星天上有的星星,地上有个月饼,河里有个小鱼,扑拉扑拉一小盆。
10、咕哇咕哇都不要小老鼠,上拐棍。
拐棍滑,磕住老鼠的牙。
大老鼠哭,小老鼠叫,一群蛤蟆来吊孝,咕哇咕哇都不要。
11、买鞭杆买鞭杆,打流汗儿。
(完整word版)音乐欣赏《森林铁匠》(反思)
音乐欣赏《森林的铁匠》教学反思谷燕新课标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因素,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牵引学生的情感,以情育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以情感为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通过听、唱、奏、演、舞等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来感知、体验、鉴赏、表现音乐的美,达到情智并举共同提高的发展目标,使教学成为学生真正参与,真切体验,真情流露的过程,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课在设计时从综合性音乐教学的观点出发,在一开始的复习歌曲中就力求体现对学生以往学习成效的一种综合性反馈与展示,要求学生的演唱、表演既能较好地表现歌曲和单元主题的内涵,又能较好地展示全班的综合音乐素养。
在接下来的欣赏环节运用多种音乐手段,让学生通过欣赏——想象——模仿——创编——表现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从“听乐曲”——“谈感受”——“模仿音乐形象”——“创编伴奏音型”——“打击乐合奏”,以听动互补为原则,激发音乐学习兴趣,以即兴创作为抓手,发掘音乐创造思维,以合作学习为载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
1、创作体验,展现课堂教学的综合性设计本课时从我综合性音乐教学的观点出发,在一开始的复习歌曲中就力求体现对学生以往学习成效的一种综合性反馈与展示,要求学生的演唱、表演既能较好地表现歌曲和单元主题的内涵,又能较好地展示全班的综合音乐素养。
在接下来的欣赏环节突出情感的体验,我运用多种音乐手段让学生通过欣赏、想象、模仿、创编、表现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从“听乐曲”——“谈感受”——“模仿音乐形象”——“创编伴奏音型”——“打击乐合奏”。
整堂课以听动互补为原则,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以即兴创作为抓手,发掘音乐创造思维。
以合作学习为载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体现音乐课堂教学的综合性。
2、合作体验,体现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小组学习的确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途径,但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切实有效,是我本节课主要的研究目标。
《图兰朵》音乐创作的中国特性5页word文档
《图兰朵》音乐创作的中国特性1.进入到《图兰朵》总谱的茉莉花旋律是这样的:歌剧中《茉莉花》的曲调不仅象征着中国和中国公主“图兰朵”,而且,随着戏剧冲突的不断激化,这首中国民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态势,时而以安详宁静的方式被表达出来,时而又摇身一变,以阴森恐怖的狰狞面目出现,而剧终时,它又成为辉煌胜利、激情欢呼的象征。
这首民歌成为统揽全局音乐核心,在整歌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音乐盒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对于普契尼来说,以这个曲调来呈现“图兰朵”也许在于这是音乐盒中的旋律,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另一方面柔美的旋律正式代表了“图兰朵”被高度伪装起来的阴柔的一面。
茉莉花的旋律在全剧中只是在第一次出现时被完整使用,系在第一幕图兰朵首次上场之前:当求婚者答题失败,将被斩首时,舞台上一片阴森恐怖的气氛,清冷的月亮缓缓升起,幕后响起的由儿童合唱团演唱的就是《茉莉花》的曲调。
在这里,普契尼不仅让儿童合唱团使用音乐盒旋律,还吸纳了音乐盒特有的机械式的旋律结构。
在剧中,“图兰朵”每次登场,这个旋律都会长短不一地被乐队以不同的方式演奏出,时时陪伴着图兰朵,很有一种瓦格纳主导动机的意味。
旋律唯一一次从图兰朵口中长出,是在第二幕第二场,当卡拉夫三次猜谜成功之后,图兰朵耍赖不嫁。
却得不到任何声援,转而迁怒于卡拉夫之时,她以“茉莉花”旋律的开头主题唱到:“难道你要强抢豪夺,害我羊羔落虎口?”。
而紧接着卡拉夫在强大的管弦乐伴奏下唱出了茉莉花后半段的旋律。
这也反映出了普契尼的创作技巧,乐队奏出整个茉莉花的旋律而演唱者只唱出片段旋律,使人恍惚认为是个似曾相识的音乐又不能马上说出它的出处,等品出个中味道后,不禁翘指赞叹普契尼的睿智。
2.五声音阶的使用既然普契尼选择了中国素材的歌剧,他极力追求着具有中国色彩的声音。
五声音阶具有东方独特的风格,也是中国音乐最擅长的调式体系,在以往的作曲家那里也可以见到,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夜?L之歌》或是马勒的《大地之歌》等,普契尼在《图兰朵》这部歌剧中运用了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密。
人教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猛听得金鼓响》教学课件
山东民歌
第十页,共二十四页。
知识点
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曲调延伸发展的一 种手法,即前句(或前段)的末音与后句(或后 段)首音相同。
第十一页,共二十四页。
听一听,唱一唱,体会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春江花月夜
第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编一编
请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续编下面旋律。
第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第五页,共二十四页。
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 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 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 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 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 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 京戏、京剧等。
第二十页,共二十四页。
了解京剧表现手法
打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四页。
猛听得金鼓响是穆桂英挂帅的选段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谢谢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第八页,共二十四页。
剧情介绍
北宋时,西夏犯境。辞朝隐居的佘太君闻讯,遣曾孙杨文 广、曾孙女杨金花去汴京探听。杨文广在校场比武,刀劈 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归来。穆桂英深感朝廷 刻薄寡恩,不愿再为它效力。佘太君劝她以抵御西夏侵扰 为重,穆桂英乃挂帅出征。
第九页,共二十四页。
视唱曲谱,思考歌曲旋律特点。
第七页,共二十四页。
穆桂英挂帅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等艺术家于1959年由同名 豫剧移植而来。其主要剧情为:杨家将屡次率兵击溃辽军, 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佘太君离朝带领全家转回河 东,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却心系国家安危,遂派文广、 金花进京打探。此时安王造反,宋王校场选帅。少年气盛 的文广、金花在校场刀劈王伦夺得帅印。宋王得知杨门之 子遂封穆桂英为帅出征。为了国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 上旧日的铠甲,满怀豪情又擂响了出征的战鼓。
《中国音乐教育》word版本
《中国音乐教育》China Music Education 主办:人民音乐出版社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 1003-1138CN: 11-2543/J邮发代号: 82-56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音乐教育创刊时间:1989一、本刊坚持实事求是和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欢迎大家就普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学前及社会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展开讨论。
尤其欢迎各级、各类音乐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当前音乐课程改革、高师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传统音乐文化学校传承、音乐课程建设和评估、音乐教育资源共享、音乐教师职后培训、青少年音乐学习心理、国内外音乐课程及教材教法、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方面的选题。
“教师教育”栏目的选题内容:1.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师教育中的继承与发展2.青少年心理特征及音乐教师教育的关系研究3. 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4. 通过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状况的调查,剖析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5. 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合格音乐教师的评价标准及培养模式6.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音乐教师教育的策略和针对性研究7.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知识结构研究8. 国外音乐教师教育体制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启示和借鉴9. 音乐教师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10. 我国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1. 不同类别音乐教育人才、物质、信息等资源的共享问题研究12. 教学见习与教育实习的管理与成效研究13. 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研究14.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力测评15. 国外同类优秀教材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研究16. 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等音乐教师培养所提出的要求和产生的影响17. 高等学校音乐教师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适应性研究18. 我国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个案研究19. 国外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状况的比较研究20. 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评价21. 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与评价二、来稿一般以不超过6000 字为宜,内容充实的中、小型稿件将优先刊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音乐欣赏
民歌概述
一、民歌的定义与特征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
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它的特征是:口头流传、即兴创作、集体加工
民歌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1)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
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
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一)、离不开人民的生活
❖1、人民性如:《小河淌水》《十大姐》
❖2、民歌与历史文化节日
❖3、民族性格
❖二)、传授各种生活、生产以及历史文化知识
❖如:两首《孟姜女》
❖如:《牧歌》
❖如:《小白菜》
二、民歌与歌舞的体裁类别
民歌与歌舞可分别按照体裁类别和地方色彩分类,大体分为:❖号子:劳动号子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
❖历史
一、刘安《淮南子·道应训》中谈到我国古代的《邪许歌》:“今
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二、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有这样的论述:“我们的祖先
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的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
艺术特征
1、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无拖腔,简洁明快。
2、节奏的律动性强:
a 长律;
b 平律;
c 短律;
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领、和结合的演唱方式
a交替呼应式
b重迭式
c 综合式
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
三)、作品介绍
北方号子之一《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是1942年前后,延安鲁艺的音乐系师生在晋、陕交界处的黄河岸边采集民间音乐的时候,从一位船工哪里记录下来的。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
❖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那个梢公呦嗬来把船来扳?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哎。
❖九十九道弯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个那梢公呦嗬来把船来扳
号子欣赏之二《哈腰挂》
❖《哈腰挂》:这是一首流传在黑龙江的森林号子,所谓“哈腰挂”
就是弯着腰挂钩的意思,在运木头的劳动中,一般是8个人一个组合,因为领唱者开口就唱“哈腰挂”而得名。
❖林区劳动号子
《抬木号子》(领)哈腰挂来!(合)嘿!
呦号嘿呀,嘿!
蹲腿哈腰,嘿!
漏钩挂好,嘿!
挺腰起来,呦嘿!
嘿嘿嘿,嘿!
推位个“把门”嘿!
不要个晃荡,嘿!
往前走哇!嘿!
呦嘿!嘿!
老哥八个,嘿!
抬着个木头,嘿!
上了个跳板,嘿!
呦嘿!嘿!
呦号嘿!嘿!
找准个脚步,嘿!
多加小心,嘿!
前边个拉着,呦嘿!
后边个催着,嘿!
前拉后催,嘿!
这就上来啦。
嘿!
哈腰撂下!嘿!
北方号子欣赏之三——《走绛州》
❖《走绛州》:这是一首山西号子,也被称作《扁担歌》一根扁担软溜软溜溜呀哈哈,
软溜软溜软溜软溜溜呀哈哈,
担上了扁担到绛州。
杨柳青那个花儿红,
兹各兹各察啦啦啦崩,
哎咳哎咳呦呀要到绛州。
南方号子之一《拔根芦柴花》(扬州)
❖这首民歌是在当地的农田劳动中所唱的歌,属于“秧田歌”,这是劳动者自己消除疲劳、自我调节的作用,这首歌是50年代由我国音乐家费克将它记录下来的。
❖叫啊我这么里来,我啊就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
❖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
❖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啊来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
❖洗衣那个哪怕啊黄昏那个后呀,采桑那个哪怕露水湿青苔.
❖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泼辣鱼那个飞又跳,网啊来抬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情郎那个劳动来呀比赛.
❖情姐那个勤劳啊山歌那个唱呀,情郎那个送姐把谜猜.
❖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南方号子欣赏之二——《川江船夫号子》
❖《川江船夫号子》共有8段,第一、二、三段是平水号子,曲调悠扬、潇洒,随着领唱者的一句“看,前面有一道险滩”号子进入了第四段“见滩号子”,这是即将面对危险之前的警报。
第
五、六段是“上滩号子”,留下的是齐心协力的吆喝声。
第七段
是拼命号子,这是人类站在生死边缘的呼喊声。
第八段是下滩号子。
高峡出平湖,川江上,以往的暗礁、激流已不复存在,长江三峡已经变成水运的坦途。
川江上流传已久的号子,如今已成为绝响!
它具有指挥、协调劳动的实际功用,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山歌: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劳动中表达内心情感的民歌。
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舒展,演唱形式以独唱或对唱为主。
山歌通常是对唱歌曲,如《小河趟水》、《敖包相会》等。
艺术特征
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自由、奔放的音乐性格。
2、节奏、节拍的自由性。
3、即兴性强,随时随感而发。
4、曲式结构最多、最常见的是二句体和四句体乐段。
类别
1、一般山歌:“信天游”;“山曲”;“走西口”;“花儿”
⑴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
⑵山曲: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
山曲又被当地人叫做“酸曲儿”,意思是它主要唱爱情内容。
⑶花儿,又叫做“少年”,多表达爱情,是起源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的少数民族情歌,
2、放牧山歌
3、田秧山歌
❖小调:也称“小曲”,是在乡镇中流行的民歌,多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和风俗活动中。
曲调流利抒情,结构比较整齐,演唱
时常加进表演和伴奏。
艺术特征
1、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式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2、节奏和节拍的规整性。
3、小调的旋律进行多是曲折形态,级进多于跳进,环绕进行多于
直线进行,它的乐汇变化也较多样。
4、曲式结构最常见的为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类别
1、吟唱调:是儿童在生活和游戏时所唱的民间小调。
如:北京儿歌《水牛儿》摇儿歌:是大人摇哄孩子入睡时所唱的小调。
如:辽宁新金《摇篮曲》2、谣调长工诉苦歌如:《揽工调》
妇女受苦歌如:《小白菜》
情歌
生活歌曲如:《看秧歌》
嬉游歌
3、时调:时调是小调类民歌中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类型。
它有如下特点:流传时间悠久,传唱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有一般群众歌唱,还有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由于流传的时间久,范围广,同一首时调多具有多种歌词内容。
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
三、民歌与歌舞的色彩区
汉族民歌、歌舞音乐的地方色彩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片。
汉族的民歌与歌舞之一
❖一、汉族民歌的南北分界线:就汉族地区的色彩特征而言,南北的分界线是东起苏北、洪泽湖、沿淮河西至伏牛山直到秦岭。
(如图)
❖二、汉族民歌的分布:南方地区的民歌主要包括了江浙、闽粤台、湘鄂和西南地区,民歌分布广,种类比北方民歌更加丰富
和多样。
另外湘鄂一带的民歌具有南北民歌的过度风格。
❖三、民歌中的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