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方剂学试题集2
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B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C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D消除或减缓方中他药的毒性与烈性
E调和诸药
4.“主病只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一句出自哪部医著: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医学源流论》
D《成方便读》 E《外台秘要》
C.热入营血 D.阳气衰微
E.心脾两虚
1:汗法主要适用于:
2;下法主要适用于:
3:补法主要适用于:
A.汗法 B.吐法 C.和法
D.消法 E.温法
4:邪犯少阳首选地治法为:
5:肝脾不和首选地治法为:
6:表里同病首选的治法为:
D型题
A.《太平圣惠方》 B.《备急千金要方》
C.《肘后备急方》 D.《千金翼方》
E.《普济方》
X型题
有关《普济方》的正确描述有:
现存古医籍中最大的方书 B.成书于清代
C.成书于元代 D.成书于明代
E.载方20000首 F.载方61739首
1.:“燥屎內结“宜用:
A.涌吐法 B.活血法 C.寒下法
D.温下法 E.发汗法
2:下列哪项属于和法范畴:
A.寒热并用 B.表里双解 C.气血两清
D.温中散寒 E.补脾养心
X型题
1:“八法“的内容有:
A.汗,吐 B.下,和 C.温,清
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时方歌括》
D《景岳全书》 E《医方集解》
B型题
A《五十二病方》 B《医方集解》 C《祖剂》
D《太平圣惠方》 E《成方切用》
1: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方剂的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
服法的恰当与否,对疗效有一定影响。
清·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因此,方剂的服用方法也应予以重视。
兹就历代方剂运用情况,总结说明于下。
一、服药时间一般来说,宜在饭前1小时服药,以利于药物尽快吸收。
但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宜饭后服用,以防产生副作用;滋补方药,宜空腹服用;治疟方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安神方药,宜在睡前服用;急证重病可不拘时间服用;慢性病应定时服用,使之能持续发挥药效。
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的可一天数服,有的可煎泡代茶时时饮用。
个别方剂,古人对服药时间有特殊要求,如鸡鸣散在天明前空腹冷服效果较好,可参考运用。
前人有些服药论述,是考虑病位的上下远近,从有利于除邪和养生而论,亦可供临床参考。
如《千金要方·序例》记载的“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胸膈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满而在夜。
”以及《医心方》载葛仙翁曰:“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生之药,以食后服之。
”二、服药方法运用汤剂,通常是1日1剂,将头煎、二煎兑合,分2次或3次温服。
但特殊情况下,亦可1日连服2剂,以增强药力。
散剂和丸剂是根据病情和具体药物定量,日服2次或3次。
散剂中有些可直接用水送服,如七厘散等;有些粗末散剂,可加水煮沸取汁,如香苏散等;还有些散剂是用于外敷或掺洒疮面,如生肌散等;亦有作为点眼或吹喉用的,如八宝眼药、冰硼散等。
各种丸剂都可以直接用水送服,至于其他不同剂型,可参考制剂情况及方药功用酌情而定。
针对不同情况,前人还总结出一些汤剂的经验服法。
如服发汗解表药,宜趁热服,药后还须温覆避风,使遍身漐漐微似有汗。
热证用寒药可冷服以助其清,寒证用热药可热服以助其温,但有时寒热偏盛、阴阳离决、相互格拒,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如系真寒假热证候则宜热药冷服,系真热假寒证候则宜寒药热服。
7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 先煎 │ 后下 特 │ 包煎 殊 │ 单煎 方 ┤ 磨汁 法 │ 溶化 │ 泡服 └ 冲服方剂的服法服 Nhomakorabea药 时 间
服 药 方 法
┌ 一般药宜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 一般药宜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 │ 滋补药宜空腹服。 滋补药宜空腹服。 ┌服药 ┤ 治疟药宜发作前2小时服。 治疟药宜发作前2小时服。 │时间 │ 安神药宜睡前服。 安神药宜睡前服。 │ │ 急性病不拘时服。 急性病不拘时服。 │ └ 膏、丹、丸、散、酒宜每日定时服。 酒宜每日定时服。 │ ┌ 汤剂一般1日1剂,每剂分2~3次服。 汤剂一般1 每剂分2 次服。 特殊病症汤剂可1 分数次服。 服 ┤服药 ┤ 特殊病症汤剂可1日2~3剂,分数次服。 酒之类,每日服2 药 │次数 └ 膏、丹、丸、散、酒之类,每日服2~3次。 ┌ 汤剂大多宜温服。 汤剂大多宜温服。 法│ │ │ 解表剂宜乘热服。 解表剂宜乘热服。 │ 服药┤ 热症用凉药宜冷服,寒症用热药宜热服。 服药┤ 热症用凉药宜冷服,寒症用热药宜热服。 │ 冷热└ 真寒假热症,热药冷服;真热假寒症,寒药热服。 冷热└ 真寒假热症,热药冷服;真热假寒症,寒药热服。 │ ┌昏迷而吞咽困难者,宜鼻饲。 昏迷而吞咽困难者,宜鼻饲。 └ 服药 ┤烈性或毒性药,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 烈性或毒性药,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 注意 └服药宜避风,药后宜静息片剂。 服药宜避风,药后宜静息片剂。
第六章 方剂的煎服法
Chapter Six The Method of Decocting Herbs and Administration of Formulae
汤剂的煎煮方法
用 具
浸 泡
火 候
时 间
砂锅
文火
中药处方的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正确用法处方的用法包括煎药法、内服法和外用法。
掌握方剂的服用方法,对于充分发挥药效有着重要作用,开中药处方时应当予以重视。
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使用的一种剂型,历代医家对其煎煮方法颇为重视,并且很有讲究。
如名医缪希壅说:“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
”徐灵胎亦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
”足见中医对处方正确用法之重视。
1•选好煎药用具煎煮中药宜选用沙锅,因其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起反应,煎出汤剂质量可靠,加之沙锅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价格低廉,故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他如玻璃、搪瓷等器皿也可选用。
但切忌使用铁锅,虽然铁锅传热性能好,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如中药内的鞣质可与铁化合形成难溶的络合物,铁与有机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盐,均影响中药的效果。
此外,铁锅煎煮中药还会使汤液颜色改变。
如诃子、地榆、苏木等含酚羟基类化合物,与铁结合后变成深紫色或黑绿色、紫黑色等。
由铁锅煎出的中药有铁锈味,易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也不宜选用铝锅煎药。
2•煎药用水要适宜古人常用泉水、井水、河水、露水、雨水、雪水等作为煎煮中药的溶媒,现在主要用自来水,但应避免使用含农药或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自来水煎药。
煎煮中药应加多少水为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规定。
由于药材的组织各异,吸水性能不同,加之水分的不断蒸发失散,若加水量不当,会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因此,加水量之多少应根据药物的吸水量、煎煮时间、温度及患者所需药量等具体情况而决定。
根据实验研究认为,同一方剂的药量,在一定条件下,加水愈多,浸出物含药量愈高。
一般平均每克药内需加水10毫升左右,对于吸水性较强的中药,还可适当多加些水,反之可少加些水。
总之,应根据药物性质,适量适当增减。
一般以水面高出药物约3厘米为宜,大约相当于每50克药加水250毫升,头煎放总量的70%,二煎放30%。
3•浸泡药物勿忽视中药绝大部分为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若煎煮前不予以浸泡,即以武火煎煮,会使药物表面蛋白凝固,淀粉糊化,影响有效成分的渗出。
方剂学题库汇总
《方剂学》题库章节:上篇总论题型:填空题题目: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_____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答案:治法与方剂难易:易要求:掌握题目:医学史上复方的出现,最迟应在____时期。
答案:春秋战国难易:难要求:了解题目: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____。
答案:《五十二病方》难易:中要求:熟悉题目:现存历史上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____答案:《普济方》难易:中要求:熟悉题目:《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为_____代_____所著。
答案:清、程钟龄难易:易要求:熟悉题目:在方剂分类方面,_____代医家_____著_____开创了综合分类法。
答案:清、汪昂、《医方集解》难易:难要求:了解题目:汗法具有_____、____、_____等作用。
答案: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难易:中要求:熟悉题目:“八法”的内容是____。
答案: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难易:易要求:熟悉题目:治法具有多_____和多_____的特点。
答案:层次、体系难易:难要求:了解题目:“和解少阳”属于_____治法体系。
答案:六经难易:中要求:了解题目:“透热转气”属于_____治法体系。
答案:卫气营血难易:难要求:了解题目: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是____。
答案: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难易:中要求:掌握题目:以法统方包括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等四个方面。
答案: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难易:难要求:掌握题目:关于调和之法,戴天章总结说:“____之谓和,____之谓和,_____之谓和,_____之谓和。
”答案: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平其亢厉难易:难要求:熟悉题目: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具体遣药组方时必须重视两个环节:一是____,二是_____ 答案: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熟练的配伍技巧难易:中要求:掌握题目:运用配伍方法遣药组方,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____、_____两个方面。
上篇 第六章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
第六章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一)单选题1.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著是()A.《肘后备急方》B.《五十二病方》C.《备急千金要方》D.《伤寒杂病论》E.《刘涓子鬼遗方》正确答案:B2.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的医籍是()A. (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黄帝内经》D.《太平圣惠方》E.《伤寒明理药方论》正确答案:C3.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普是()A. 《伤寒杂病论》B 《黄帝内经》C 《五十二病方》D.《圣济总录》E.《祖剂》正确答案:A4.东晋葛洪所横,载方具有“简、便、康、效”特点的方书是()A.《肘后备急方》B.《普济本事方》C《备急千金药方》D.《医方类聚》E.《刘涓子鬼遗方》正确答案:D5.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是()A.《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圣济总录》C《备急干金要方》D.《太平圣惠方》E《外台秘要》正确答案:D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是()A.《济生方》B.《圣济总录》C.《普济本事方》D.《太平圣惠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正确答案:E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A.《古今名医方论》B.《删补名医方论》C.《医方集解》D.《医方考》E.《伤寒明理药方论》正确答案:D8.我国现存古医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 )A.《普济方》B.《千金要方》C.《圣济总录》D.《太平圣惠方》E.《千金翼方》正确答案:A9.《医方集解》的作者是()A.汪昂B.吴昆C.吴仪洛D.陈言E.费伯雄正确答案:A10.系统论述“八法”的医著是()A.《黄帝内经》B.《医学心悟》C.《伤寒杂病论》D.《伤寒明理药方论》E.《圣济总录》正确答案:B11.“八法”分类法的提出者是()A.程钟龄B.成无已C.张景岳D.张仲景E.施沛正确答案:A12.驱虫剂主要体现“八法”中的何种治法()A.下法B.温法C.清法D.消法E.吐法正确答案:D13.下列治法中除哪项外,均属“消法”范围()A.祛痰法B.祛湿法C.祛暑法D.理气法E.祛虫法正确答案:C14.“七方”说始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太平圣惠方》E.《祖剂》正确答案:A15.方剂最早按病证分类的方书是()A.《千金要方》B.《太平圣惠方》C.《局方发挥》D.《五十二病方》E.《祖剂》正确答案:D16按治法分类方别的方书是()A.《时方歌括》B.《普济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备急千金要方》E.《祖剂》正确答案:A17.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丸剂的特点( )A.吸收较快B.药效持久C.节省药材D.便于服用E.便于携带正确答案:A18.下列内服的剂型中,唯一没有固定剂型的是()A.丹剂B.片剂C.冲剂D.散剂E.膏剂正确答案:A19.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散剂的特点()A.制作简便B.吸收较慢C.节省药材D.便于携带E.便于服用正确答案:B20.滋补类方药的适宜服药时间为()A.饭后服B.饭前服C.空腹时服D.不拘时服E.睡前时服正确答案:C21.发汗解表类汤剂内服时一般宜()A.趁热服B.放冷服C.热药冷服D.寒药温服E.定时服正确答案:A22.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最早见于()A. 《伤寒杂病论》B. 《黄帝内经》C. 《伤寒明理药方论)D.《医学源流论》E《五十二病方》正确答案:B23.属于反佐药功用范畴的是()A.减低君臣药之毒性B.缓和君臣药之峻C.监制君臣药之偏D.防止邪甚药病格拒E.引诸药直至病所正确答案:D24.下列哪项属于臣药的含义()A.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B.消除或缓解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C.引领方中诸药直达特定病所的药物D.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病证的药物E.根据病情需要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正确答案:A25.君药的含义是指()A.针对主病或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消除或缓解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D.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E.引领方中诸药直达特定病所的药物正确答案:A26.佐助药的含义是指()A真针对重要的非病成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直接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C.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D.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以防药病格拒的药物E.引领方中诸药直达特定病所的药物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1.宋代由政府编修的方书是()A.《普济方》B.《圣济总录》C.《普济本事方》D.《太平圣惠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正确答案:BDE2.下列属于隋唐时期的方书是()A.《仁斋直指方》B.《圣济总录》C.《备急千金要方》D.《太平圣惠方》E.《外台秘要》正确答案:CE3.下列哪些治法属于“八法”的内容()A.汗法B.吐法C.攻法D.清法E.和法正确答案:ABDE4.汗法具有的功效是()A.开泄腠理B.调畅营卫C.宣发肺气D.温里祛寒E.清热泻火正确答案:ABC5.“十剂”的内容包括()A.宣、通B.补、泻C.轻、重D.滑、涩E.燥、湿正确答案:ABCDE6.张景岳将古方与自制新方类为“八阵”,其“八阵”的内容包括()A.补、和B.攻、散C.寒、热D.固、因E.燥、湿正确答案:ABCD7.按病证分类的方书有()A.《外台秘要》B.《太平圣惠方》C.《普济方》D.《时方歌括》E.《备急千金要方》正确答案:ABCE8.口服液的优点是()A.剂量较小B.吸收较快C.服用方便D.口感适宜E.药效持久正确答案:ABCD19.硬膏又称()A.锭剂B.膏药C.煎膏D.薄贴E药膏正确答案:BD10.佐药包括()A.佐制药B.臣佐药C.反佐药D.佐助药E.佐使药正确答案:ACD11.下列哪几项不属于佐药的范围()A.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B.消除或级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C.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D.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病证的药物E.根据病证需要配伍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正确答案:AC12属于佐制药功用范畴的是( )A.减低君臣药之毒性B缓和君臣药之峻C.监制君臣药之偏D.防止邪甚药病格拒D.引诸药直至病所正确答案:ABC13.使药包括()A.佐制药B.调和药C.引经药D.佐助药E.佐使药正确答案:BC14.方剂运用的变化形式包括()A.药量增减的变化B.药味加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的变化D.方名更改的变化E.服法调整的变化正确答案:ABC(三)填空题1.我国现存古医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正确答案:《普济方》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是()正确答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医学史上复方的出现,最迟应在( ) 时期。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着。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着《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煎药法与服药法
方剂学煎药法与服药法方剂学煎药法与服药法煎药法与服药法煎药法与服药法亦是方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药物配伍与剂型选择虽皆严密,若煎法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
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剂型,根据药物性质及病情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煎药方法。
煎法是否适宜,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都颇为重视。
《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一、煎药法一、煎药用具——“银为上,磁者次之”。
通常用有盖的陶瓷砂锅。
┌ 水质:洁净为宜(附1)二、煎药用水┤└ 水量:漫过药面1寸左右(30g药用水200~300ml为宜)┌ 武火:是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都比较急的火。
┌ 先武后文┤│└ 文火:是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都比较慢的火。
││ 注意:不宜频开锅盖三、煎药火候┤│ 武火急煎药:解表药、芳香药、清热药│└ 文火慢煎药:补益药、有毒药四、煎药方法: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煎煮,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
┌ 先煎:介壳类、矿石类及含泥砂多的药等。
││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以其挥发油取效的,只煎5分钟左右即可。
用││大黄取其攻下,一般煎10~15分钟即可。
对所有后下药物,都应││先进行浸泡再煎。
││ 包煎:煎后药液混浊或对消化道、咽喉有不良刺激以及易于粘锅的药。
│││特殊方法┤ 单煎:贵重药,如人参等。
││ 磨汁:质地坚硬药[例如羚羊角、犀角等]。
││ 溶化:胶质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
││ 泡服:不耐煎煮而药味易释出之药。
│└ 冲服:散、丹、小丸、自然汁等。
附1、常用煎药用水汤剂治病的效果,除与辨证准确与否、处方是否恰当有关之外,还与药物的煎法密切相关。
其中,煎药用水的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药汤剂的煎煮,一般多用水作为溶媒(也有其他类的溶媒,如醋、酒等),先将药物浸泡于其中,并通过长时间的煎煮,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地煎出。
煎药用水,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实际上,水既是溶媒,也是药物。
方剂的煎服法
另煎: 如人参、西洋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 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 成浪费。
烊化: 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胶类药, 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 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 兑服。 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 液性药材,或三七、川贝母等需研末服用 的药物,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服药方法
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 饭前服(补虚药和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 饭后服(消食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 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剂) 定时服(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 不拘时服(病情急险)
服药时间
服药次数: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
服药冷热:一般汤药多宜温服,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
火候及时间:
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 微沸状态。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文火煎煮10-15分钟;矿石、 贝壳类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一般药物宜文火煎煮半小时 左右。
次数:
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煎煮两次。将煮后的药液混合均匀后 服用。
特殊煎煮方法
先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 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 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 经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宜先煎。
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 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分解破 坏而不耐长时间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 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包煎: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 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 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 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 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 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 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 方剂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中医学专业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 解表剂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① 辛凉解表剂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0 分钟)
② 银翘散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及证治要点。( 40 分钟)
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 使学生了解泻下剂的用药、功用与适应证候。
② 使学生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运用及相关类方的组成、功用、主治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① 方剂学发展简史。( 10 分钟)
② 方剂与治法。( 80 分钟)
③ 方剂的分类。( 30 分钟)
④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80 分钟)
④ 大黄附子汤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及证治要点(对比讲解温脾汤)。( 20 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 大承气汤主治证(痞、满、燥、实)及配伍特点(攻润,引气下行)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 银翘散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及证治要点。
• 桑菊饮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及证治要点。
• 银花、连翘和荆芥、淡豆豉的配伍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 使学生了解辛凉解表的用药、功用与适应证候。
② 使学生掌握银翘散、桑菊饮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运用及相关类方的组成、功用、主治等。
• 理解大承气汤主治证热结旁流的通因通用治法及煎服法。
讲座-6方剂的煎服法学习文档
煎煮流程
武火
文火
20-30min
30-40min
第
二
次
煎药的容器 煎药要用砂锅,为什么不能用铜、
铝、铁等金属做的锅?
用陶瓷砂锅煎药是因为它的性质稳定,不容易与 药物起化学反应,另外,它传热慢、受热匀,不 容易糊锅。 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的 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发应,影响药效 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等现象,加重病情。
至1小时。 • 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如附子、生半夏等,
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先煎 后下 另炖或另煎 溶化或烊化 泡服 冲服 布包煎
先煎
目的: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 效。
①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 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代赭石、自然铜、牡 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龙骨、鳖甲、水 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②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 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 效。
后下
后下:某些药物由于挥发性较大,质地柔软,久煎易 丧失过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时间宜短。
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 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 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 入药即可。
水的选择
水是煎中药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只要是 干净的水就行,井水、自来水都可以。
忌:不能直接用沸水煎煮,否则药物里的蛋白 质很快就会凝固,影响中药内有效成分的煎出。
七版教材方剂学总论
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 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 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用 的药物
使药
①引经药 ②调和药
1.引经药 引经药
引导它药达于病所 某些药物对某脏某 经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经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调和药 调和药
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 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大 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 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往 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 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减轻 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教材:新世纪《方剂学》 教材:新世纪《方剂学》 对象:2005级 对象:2005级中药学本科 主讲: 主讲:袁立霞
方剂学
方
医方、药方、处方 代表一定的规律和法度 “齐”,整合,整 齐 调和,调配
剂
方剂——按照一定规律将药物调配,
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辨证
立法
组成原则
选药、定量、配伍
剂型、用法
方剂
《金匮要略》 载方262首 合计载方314首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著 约2000余首
四.隋唐时期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著 载方5000余首 《千金翼方》 载方2900余首 《外台秘要》 唐•王焘著 载方6000余首
五.宋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 宋代 载方16834首 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方书 《圣济总录》 赵佶 载方近20000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载方788首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上篇
总论
第一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如何选择方药的服量和服法
如何选择方药的服量和服法方药的剂量是方剂的重要元素,泛指方药的用量,本义是指一剂药物的用量。
方药的服量是指服用的药量,包括每服量、日服量及总服量等具体内容,是影响疗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而服法决定了方药的服量。
在方药研究中,人们往往较多地注意方药的单剂用量,而对服量和服法注意不够。
傅延龄教授对此颇为重视,认为作用于人体的药量并不取决于方药的剂量,而是取决于方药的服量。
他和他的团队研究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小品方》及宋代医家著作等古籍,总结和分析了书中内服方剂的方药服量的控制策略与方法,可以给我们在方药的服量和服法方面带来一些启发。
把握好服量和服法,对提高临床疗效,避免过量服药,减少药物消耗量都有积极的意义。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如何正确选择方药的服量和服法。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方药的服量和服法,在服量控制方面有许多特色性的认识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服量记载明确的汤剂就有181方,根据汤剂的日服次数分类,有日三服、日二服、日一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少少含咽10种情况,充分体现了不同服量和服法对临床疗效的重要意义。
南朝陈延之编撰的《小品方》是一部博采约取六朝及以前医学成就的小型方书,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张仲景著作的阙佚。
书中陈延之对于方药服量灵活多样的控制,较好地体现了其对于患者因素、疾病因素、服量控制三者间的思辨力,极具临床指导价值。
《小品方》强调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机体对于药物耐受性与敏感性的差异是决定服量轻重的关键,并列举了四项多因素间的有机联系对于服量轻重的影响:1)病情轻重与机体耐药力。
病情危重者,正气必弱,难耐药力,则服量较轻;病情轻微者,正气未损,尚耐药力,则服量较重。
2)病程长短与胃气强弱。
病程日久者,胃气已虚,不耐药力,则服量稍轻;病程较短者,胃气未虚,则服量稍重。
3)患者正气盛衰与机体耐药力。
少壮者,气血盛实,对药物的耐受性强,故不论病情轻重与否,服量皆宜较重;年老虚衰者,气血俱亏,对药物的耐受性减弱,则无论轻病或久病重病,服量皆宜较轻。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骨伤专业、中医康复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针推专业使用)前言《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专业、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骨伤专业、中医康复医学专业、针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并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基本规律及技巧,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学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按照七版教材的规定,《方剂学》学时数为90学时。
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熟悉方剂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上篇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熟悉在方剂学各发展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
【教学内容】1.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重点介绍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如《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目的要求】1.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教学内容】1.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遗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方剂的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
服法的恰当与否,对疗效有一定影响。
清·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因此,方剂的服用方法也应予以重视。
兹就历代方剂运用情况,总结说明于下。
一、服药时间
一般来说,宜在饭前1小时服药,以利于药物尽快吸收。
但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宜饭后服用,以防产生副作用;滋补方药,宜空腹服用;治疟方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安神方药,宜在睡前服用;急证重病可不拘时间服用;慢性病应定时服用,使之能持续发挥药效。
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的可一天数服,有的可煎泡代茶时时饮用。
个别方剂,古人对服药时间有特殊要求,如鸡鸣散在天明前空腹冷服效果较好,可参考运用。
前人有些服药论述,是考虑病位的上下远近,从有利于除邪和养生而论,亦可供临床参考。
如《千金要方·序例》记载的“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胸膈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满而在夜。
”以及《医心方》载葛仙翁曰:“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生之药,以食后服之。
”
二、服药方法
运用汤剂,通常是1日1剂,将头煎、二煎兑合,分2次或3次温服。
但特殊情况下,亦可1日连服2剂,以增强药力。
散剂和丸剂是根据病情和具体药物定量,日服2次或3次。
散剂中有些可直接用水送服,如七厘散等;有些粗末散剂,可加水煮沸取汁,如香苏散等;还有些散剂是用于外敷或掺洒疮面,如生肌散等;亦有作为点眼或吹喉用的,如八宝眼药、冰硼散等。
各种丸剂都可以直接用水送服,至于其他不同剂型,可参考制剂情况及方药功用酌情而定。
针对不同情况,前人还总结出一些汤剂的经验服法。
如服发汗解表药,宜趁热服,药后还须温覆避风,使遍身漐漐微似有汗。
热证用寒药可冷服以助其清,寒证用热药可热服以助其温,但有时寒热偏盛、阴阳离决、相互格拒,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如系真寒假热证候则宜热药冷服,系真热假寒证候则宜寒药热服。
此谓反佐服药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说的“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若见服药呕吐者,宜先服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少量频饮的方法。
对于昏迷病人及吞咽困难者,现多用鼻饲法给药。
使用峻烈药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先进小量,而后逐渐增大,至有效止,不可过量,以免发生中毒。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说:“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明确提示毒性药的运用规范。
总之,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能来决定不同的服法。
附:古方药量考证
古方用药分量,尤其是唐代以前的方剂,从数字看,和现在相差很大,这是因为古代度量衡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所致。
古称以黍、铢、两、斤计量,而无分名。
到了晋代,贝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即以铢、分、两、斤计量)。
及至宋代,遂立两、钱、分、厘、毫之目,即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以十累计,积十六两为一斤。
元、明以至清代,沿用宋制,很少变易,故宋明、清之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不同于晋代二钱半为一分之分。
清代之称量称为库平,后来通用市称。
古方容量,有斛、斗、升、合、勺之名,但其大小,历代亦多变易,考证亦有差异,例如李时珍认为“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古之一升,即今之二两半。
”同时,明人张景岳认为“古之一两,为今之六钱,古之一升,为今之三合三勺。
”兹引《药剂学》(南京药学院编 1960年版)历代衡量与秤的对照表,作为参考。
表3 历代衡量与秤的对照表
附注:上表古今衡量和度量的比较,仅系近似值。
至于古方有云“等分”者,非重量之分,是指各药斤两多少皆相等,大都用于丸、散剂,在汤、酒剂中较少应用。
古代有刀圭、方寸匕、钱匕、一字等名称,大多用于散药。
所谓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匕者,是以汉五铢钱抄取药末,亦以不落为度;半钱匕者,则为抄取一半;一字者,即以开元通宝钱币(币上有“开元通宝”四字)抄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至于刀圭者,乃十分方寸匕之一。
其中一方寸匕药散约合五分,一钱匕药散约合三分,一字药散约合一分(草本药散要轻些)。
另外,有以类比法作药用量的,如一鸡子黄=一弹丸=40桐子=80粒大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
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仍未作出结论。
但汉代和晋代的衡量肯定比现在为小,所以汉晋时代医方的剂量数字都较大。
对古方仍录其原来的用量,主要是作为理解古方的配伍意义、结构特点、变化原因,以及临证用药配伍比例的参考。
在临床应用时,应当按近代中药学和参考近代各家医案所用剂量,并随地区、年龄、体质、气候及病情需要而定。
根据我国国务院的指示,从1979年1月1日起,全国中医处方用药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g”为单位的国家标准。
兹附十六进制与国家标准计量单位换算率如下:
1斤(16两)=0.5kg=500g
1市两=31.25g
1市钱=3.125g
1市分=0.3125g
1市厘=0.03125g
(注:换算尾数可以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