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原卷版)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 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 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 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 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如以康有为、梁启超 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这一主张 得到进一步实施。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3.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有利于近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 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商 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消极方面: ①有利于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时间 20世纪 前期 新中国 成立后 改革 开放后
成就 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 》 《文汇报》等 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 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2.影视事业 (1)电影 ① 19世纪末 ,传到中国。 ②1905年,《定军山 》首映成功,中国电 影事业起步。 ③20世纪20年代后,发展迅速。 ④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2)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 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016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
2016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3.(2015·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辫子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却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
这说明()A.辫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B.辫子被割掉是革命成功的标志C.辫子割了是革命彻底性的表现D.政治变迁影响了思想观念变化5.(2015·长郡中学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
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B.审美情趣的变化D.国际潮流的影响下表是依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编制的中美两国比表为了提高中国在人类发展指数中的排位,中国政府应该()GDP排位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113 3 9.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11.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1)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 制作中心。(2)外国影片在中国占的比重较大,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发 展带来了竞争和压力。
【名师指津】
2.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
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3.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 (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 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 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的过程。 (3)变化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 特征。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从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唐胥铁路开始,到“九五”期
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从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到新中国成立
3.互联网的兴起: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_____ 第四 (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_____ 媒介 _____”。 (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
【名师指津】 4.四大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从媒介的本质功能看,可以使民众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史论总结】
2016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55张PPT)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据下述史料,分析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史料一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 [教你读史] 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 史料一表明辛亥革命 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 后,民主、平等、自由的 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 思想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 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 响,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
[答案提示]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近代的西方文明改
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③思想观念有了新变化。
[归纳升华]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
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 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 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痛苦。
[教你读史]
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 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 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 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 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 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史料二反映了 20 世纪初中国的丧葬礼 仪由繁琐和铺张向简 约文明转变的趋势。
史料三
顽固势力 的排斥, 到____________ 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
操纵,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交通、通
交通、通讯网络 。 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________________
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
①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在近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近代社会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西方先进的交通、通信方式的传入, 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先进的事物,大大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精修版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1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
(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
(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从产生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四、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专题1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版)
2016年高考历史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构建知识体系】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特点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表现:1、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通讯工具)3、 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影响【细化考纲预测】【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01.(2015年北京卷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02.(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03.(2015年江苏卷历史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01.(2014年浙江文综20)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
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02.(2014年四川文综14(2))(1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堂演练
(201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11月月考•10)洋泾浜英语是中国沿海 商业社会的混合语言,混杂了英语、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词汇, 说的时候多少按汉语的句法而不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如"Just now have settee counter,alla fnishee;you go,you please.‛(‚现在我们结清了我们的账目,一切结束了,你要 走就可以走了‛)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可以说明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 C.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 D.中国依然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
粤菜 川菜 淮扬菜
广州、潮州等地 四川(成都、重庆)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鲜、嫩、爽、滑 味浓、重辣 清淡、味甜
(2)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 ①无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西餐都存在着明显区别; 美味 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______ 营养 心”;西方饮食以_______ 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 处。
专题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情解读】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重点知识梳理】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内因: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后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 (1)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九五”期末: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⑤1997年以来:实现几次大提速。
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②随后,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
②洋务运动时: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④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业开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清政府中有人认为修铁路扰民,导致失业,便于列强运兵,雇洋人修 路导致白银外流。 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农民阶级受落后生产 方式的限制,盲目排外。
材料3 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止1898年11月)。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800英里
俄国
1530英里
内因:中国社会新兴进步力量发展努力。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 政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社会重大
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推动) 思想— 西方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放等进步社会
思潮影响 (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带来的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1840
1860
1898
西洋 报交近
式布 传通代 住、 入业报
宅西 、近刊
出装 电代出
现、 西
பைடு நூலகம்影化 现 传、 、
餐 、
入
电 话 电
水 上
1905 1911 1919
拍京 摄张 《铁 定路 军通 山车 》、
汽 车 传 入
生社 变会 化风 、俗 中、 山婚 装姻 出制 现度
发
1928
广 播 的 创 办
1949
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 不利于行军作战; 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 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材料2 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 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 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 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 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的。
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注意:通商口岸成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起源地的原因 (1)最早受到西方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2)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3)人员混杂, 流动性强,冲破宗亲血缘束缚,个性趋向自由。
第3页,共36页。
专题八
第2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第6页,共36页。
专题八
第2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7-
考点一
考点二
(2)电视 ①开始:1958年, 北京电视台 (央视前身)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普及: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注意:电视普及的原因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2)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易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3)电 视信息量大,能够及时传递,资讯更替快。(4)电视技术的进步以及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5-
2.公路
(1)出现:20世纪初, 汽车 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2)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1)出现: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起步: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 轮船招商局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居住: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豪宅出现。 (4)习俗 城市:①19世纪末期, 维新派 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 剪辫易服 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倡导婚姻自由;社交礼仪上,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 躬、握手;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变为简约文明。 农村: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1.晚清时期,“外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嘉庆道光时期,“外洋”一词多指“中国近海”;同治、光绪时期,“外洋”一词则更多地代指“欧美等外国”。
这一变化表明()A.西学东渐带来了近代外交理念B.清末新政丰富了地理知识C.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D.政权更迭影响了政治立场2.京绥铁路沿线生产的谷物,在没有铁路之前基本上是供本地区食用的。
铁路通车之后,沿线所产谷物的4/5由京绥铁路转运到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沿线进行销售。
这说明()A.交通工具的变革提升了粮食产量B.华北最早建成发达的铁路网C.铁路建设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粮食成为北方市场主要商品3.与西方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不同,中国第一部电影是北京丰泰照相馆于1905年拍摄的戏曲舞台纪录片《定军山》。
这体现了()A.中国电影题材广泛B.北京率先受到西方文化冲击C.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D.电影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4.1909年11月《申报》刊登过广告称:今日起按日排印情节奇幻、描写真实,足以警醒女界的社会小说《自由女》;1910年1月又刊登《中国新女豪》的广告:是书以改良女俗为宗旨,提倡天赋人权独立的自由。
由此推断()A.社会改良思潮深入人心B.救亡图存与女性解放渐趋一致C.大众传媒促进女性解放D.营销手段迎合了社会普遍心理5.“国民”一词在1903年和1905年的中国,使用竟分别达到4000次和3500次左右。
以“国民”命名的报纸、期刊、学会、学校也大量出现,以致有文章指出“近世有叫号于志士,磅礴于国中之一绝大名词,曰:‘国民’”。
这反映出当时()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国民意识已经普遍觉醒C.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D.培育国家观念的迫切性6.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在哈尔滨建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北地区出现第一家比较完备的西餐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大连、哈尔滨等地相继出现日本餐馆;20世纪的前10年里,汽水、酸奶制品、冰棍、冰糕、冰淇淋等制造厂也开始在东北大量出现,据此可知,清末()A.西餐文化开始传入东北B.东北冷饮产业发展迅速C.东北饮食文化发生变化D.东北民族工业领先全国7.一位英国人漫步在1859年广州的街头,他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穿着打扮像极了英国的贵妇,你认为他最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戴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B.穿着鲜艳的布拉吉C.披着灰色的列宁装D.身着正规的绿军装8.民国初期,国人中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中山装的,也有的人中西服装混穿,上身着西装,下身则着中裤扎绑腿。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背一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服装(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本阶段的特征为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①男装: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女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式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建国后50——60年代,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60、70年代,中山装、绿军装流行(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纷呈。
2、饮食(1)中餐: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2)西餐: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中国。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西餐常用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房屋建筑(1)中国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壁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婚姻习俗(1)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民国以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仪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礼俗:丧礼由繁到简,由土葬到火葬。
3、其他社会习俗(1)剪辫易服: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2)历法:采用公历(3)社交: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仪。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6 •新滇乌鲁木齐二模)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
下列图一到图二的“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A.生活方式的变化B.思想观念的变化2.(2016 •贵州一模)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
”据此可见()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3.(2016・辽宁抚顺一模)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2016・安徽马鞍山二模)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参政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尚武会、女子参政同盟会、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等团体。
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报刊业的发展B.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C.封建正统思想的动摇D.妇女群体关注革命形势5.(2016 •甘肃一模)《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o材料反映了()儿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6.(2016 •山东日照一模) 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儿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图一始建千扈代的西安仲鼓楼图二农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外淖忡楼C'.政治制度的变化 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7.(2016・山东济南一模)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校上海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屮解放出来8.(2016 •河南郑州模拟)服饰是一种记忆,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解析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背一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服装(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本阶段的特征为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①男装: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女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式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建国后50——60年代,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60、70年代,中山装、绿军装流行(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纷呈。
2、饮食(1)中餐: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2)西餐: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中国。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西餐常用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房屋建筑(1)中国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壁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婚姻习俗(1)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民国以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仪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礼俗:丧礼由繁到简,由土葬到火葬。
3、其他社会习俗(1)剪辫易服: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2)历法:采用公历(3)社交: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仪。
专题1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备战高考历史优等生百日闯关系列(原卷版)
专题1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名师综述】1.重点问题有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联网的普及等。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2007年被列入高考考查的范围,考查内容多与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多数是选择题;对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过程、影响的分析并与当今世界形势紧密结合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规律总结】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
(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
(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名师综述】1.重点问题有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联网的普及等。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2007年被列入高考考查的范围,考查内容多与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多数是选择题;对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过程、影响的分析并与当今世界形势紧密结合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规律总结】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
(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
(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从产生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四、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精选名校模拟】1.(【百强校】2009届辽宁大连二十四中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中,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其中从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标准先后有“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有身段的才女”等,出现这些标准的原因不包括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B.五四运动促进妇女解放运动发展C.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D.妇女已完全摆脱了夫权束缚2.(2016届福建永安市高三阶段性练习题历史试卷)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民国时期,乔家大院西北院进行改进,占用原来的厨房建成客厅,并按异国风情加以装修,又把旧厕所改造成“洋茅子”……新院的窗户全部安装大格子玻璃,装饰仿造西洋式,美观大方,别具一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是A.设计精巧,建筑考究 B.彩饰金装,工艺精湛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D.内涵深刻,名扬三晋3.(2016届重庆部分中学联合考试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卷)《管子•君臣》中说:“衣服所以表贵贱也”,成语“衣裳之会”、“衣锦还乡”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服饰被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
以下关于中国社会服饰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最主要的功能是区分等级秩序②辛亥革命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西装在中国流行开来③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变迁④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的服饰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4.(2016届高三江西省赣州市阶段性练习题历史试卷)“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5.(2016届高三云南省红河州阶段性练习题历史)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6.(2016届高三黑龙江双鸭山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卷)1978年底,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到北京。
他回忆说:“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穿灰的衣服、黑的衣服,或者绿的衣服……我感觉就像被一座灰的墙给包围住了一样。
”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促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拉近了与欧美国家的距离②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③中国与西欧国家隔阂与矛盾消除④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7.(2016届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三月考历史试卷)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A. 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8.(2016届辽宁大连第三中学高三周练历史试卷)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9.(【百强校】2016届河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周练历史试卷)在无线电和电视时代,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中产阶级的水准。
与此同时,人们的闲暇大多花在“嬉戏逗趣的活动”上,这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无产阶级化。
这反映了A.无线电和电视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B.现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进步的毒瘤C.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没能避免人们精神的空虚D.工人阶级作为无产者的阶级属性暂时难以改变10.(2016届安徽安庆一中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卷)晚清《点石斋画报》某文中说:“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
”从中可以看出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11.(2016届高三名校大联考历史模拟卷)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 ……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女子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B.妇女在近代得到了解放C.这则报道不符实际,《申报》主要报道政治新闻D.反映出封建礼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2.(【百强校】2016届海南文昌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卷)下图为1877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广告。
从这则广告中,你能得出的有效信息是A.清朝末年,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光绪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经产生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D.虹口发昌铁厂(即发昌机器厂)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机器大工业13.(2016届高三名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卷2)古今中外,爱情、婚姻、家庭成为人们永恒的追求和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爱情、婚姻、家庭的观念和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论是高贵的天神,还是半人半神的大英雄,亦或是人间的凡人,面对爱情都会如飞蛾扑火般热烈追求,不惜改变形状,甚至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可见古希腊人对爱情的崇尚,但同爱情相比婚姻则远没有那般崇高伟大,婚姻往往伴随着功利、嫉妒、报复等不美好的东西。
——《从古希腊神话看婚姻与爱情的关系》材料二 (在19世纪的西欧)没有生产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
……父母一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了父母的家,当有了一个在新地方安居的机会时尤其如此。
……这种“空巢”家庭(指子女离家后父母独居的家庭)数量的增加是近来家庭发展的一个特征,并且是与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
——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材料三(中国)古时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门第不合,不许轻婚”。
……“今有受教育及有新思想之青年于此,其求配偶也,必求知识相当、情性契合之人”,……婚姻“宜以爱情结合,而不容夹入他种之观念。
”——1905年《女子世界》第2期材料四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请回答:(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爱情观、婚姻观产生的主要原因。
(4分)(2) 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西欧家庭结构和家庭职能的发展特征,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6分)(3) 材料三中“古今”择偶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9分)(4) 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14.(2016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阶段性练习题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
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
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