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楷模的“反叛”——我要“复性”

合集下载

道德的自我完善——《复活(节选)》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德的自我完善——《复活(节选)》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玛丝洛娃“复活”的外因——聂赫留朵夫的悔改和帮助是否 可靠?
02. 聂 赫 留 朵 夫 的 “ 泪 ”
结 合任课务文二中 的 探究“你”“您”不同称呼背后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变化, 并模仿课文44段,替托翁写一段聂赫留朵夫的心灵独白。
角色朗读提示:关注括号内的舞台提示,注意主角的站位以及表情变 化:一内一外,一笑一蹙;内笑外蹙,仿佛囚系对象发生互换。
拓知识
知背景
写作背景
《复活》③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 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 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 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 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 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政治犯西蒙斯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爱上了玛丝洛娃。 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
后续情节
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 可是西蒙松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她接受 了西蒙松的爱。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 诚信奉宗教,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 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 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 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复活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给出了“心灵辩证法”的概念,结合学习 内容,请你也来谈谈对“心灵辩证法”的认识。

安·夏洛特·莱芙勒我是我性别的叛逆者

安·夏洛特·莱芙勒我是我性别的叛逆者

安·夏洛特·莱芙勒我是我性别的叛逆者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7年第4期《真理的道路:安·夏洛特·莱芙勒的生活和创作》作者:(瑞典)莫妮卡·劳瑞琛译者:王晔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安·夏洛特·莱芙勒我是我性别的叛逆者有多少女性没有期待过更自由的生活呢?但太多人还是不假思索地活在被规定了的日常轨道上。

来自外界与自身的女性性别压抑和生理禁锢,并没有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而消失。

如果你知道大约150年前,有一位女性主义作家,像一头文学母狮子那样怒吼,毕生追寻以一个“作为艺术家、思想者和性爱个体的独立身份”的女人而存在,也许你会慨叹——如果早一点阅读她的作品就好了。

“蓝袜子”之惑用自己的名字写作“如果早一点阅读她的作品”——这句话意味着,她有点籍籍无名,至少在中文世界是如此。

她是瑞典现代文学先驱、作家安·夏洛特·莱芙勒。

这个名字很陌生。

1909年,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获该奖的第一位女性。

然而,她的同时代人安·夏洛特·莱芙勒却早已陨落。

莱芙勒在世时,拉格洛夫写长信给她,表示同代的瑞典作家需要莱芙勒的指点,才能找到自己的风格。

莱芙勒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文学史上“现代的突破”,戏剧是表达她女性先锋理念的最有力方式,而她本人短暂的生命也颇具戏剧性,从温柔的闺秀到恪尽职守的官员太太,继而成长为快乐的意大利公爵夫人、以激进观点获得国际知名度的女作家,这个长得一点也不美的瑞典女人,呈现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愈勇敢愈自由,莱芙勒开启了一种可能性——19世纪后半叶的瑞典,在男性权威几乎凌驾于女性之上的欧洲社会中,莱芙勒是如何摆脱性别的限制,首先成为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人。

《真理的道路:安·夏洛特·莱芙勒的生活和创作》是一本让人读到战栗的人物传记,2012年在瑞典出版后,获得了瑞典最著名的文学奖奥古斯特奖年度最佳非虚构类作品提名。

齐泽克|天翻地覆时代的黑格尔

齐泽克|天翻地覆时代的黑格尔

齐泽克|天翻地覆时代的黑格尔文|齐泽克译|蓝江摘自|《读黑格尔》黑格尔:不信任精神最著名的、被无数人引用的小说开头是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难以置信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有一切。

我们面前什么都没有,我们都在直接上天堂,我们都在直接走另一条路--总之,这个时期与现在的时期如此相似,以至于它的一些最吵闹的权威坚持认为它被接受,无论好坏,都只是在比较的最高程度。

(尽管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最好的开头——最好的开头属于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O的侯爵夫人》,它以一句话开始,告诉我们寡妇冯·O侯爵夫人在意大利北部一个著名城镇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公告,说她怀孕了,希望孩子的父亲向她表明身份,以便她能够嫁给他。

)每一个快速历史变化的时代都很容易在这种描述中认识到自己,这对我们现在的时期也是如此,这是最好的时代(想想科技发现的爆炸)和最坏的时代(新冠疫情、全球变暖、社会抗议……),是(原教旨主义)信仰和越来越多的难以置信的时代,是绝望(我们正在接近某种末世)和希望(科学或社会抗议将拯救我们并诞生一个更好的世界)。

黑格尔在他的第一本书稿《伦理体系》(System der Sittlichkeit 1802-1803)中已经指出,这样一个时期是哲学的时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灾难时期,而是一个最好的和最坏的、希望和绝望不可分割地混合在一起的时期——旧秩序(回头看起来它似乎是“有机的”)正在瓦解,而我们把所有的希望投入其中的新秩序则产生了自己的灾难性前景。

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社会存在的前提条件。

柏拉图的思想是对雅典政体危机的反应,黑格尔的思想是对法国大革命后复杂局势的反应,而今天——今天我们生活在全球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四分之一世纪前,它似乎是历史的终结。

《红字》:道德与自由意志的辩证

《红字》:道德与自由意志的辩证

红字:道德与自由意志的辩证1. 引言《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女性因婚外情而被社会贴上红色"A"字的故事,引发了对道德、罪恶、自由意志等主题的探讨。

本文将对《红字》中道德与自由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讨论。

2. 道德问题在《红字》中的反映2.1 表面道德与内心真实《红字》中,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花被判犯有通奸罪,必须在胸前佩戴一个醒目的红色“A”字。

这种表面上的道德惩罚只是社会固有规则所迫使,而忽视了个体内心真实的挣扎和不同情感对待为何时反映。

2.2 社会道德与个体选择小说描写了当时不容忍异端思想和严酷审判制度下的社会氛围。

然而,在这种道德束缚下,海丝特选择了保持独立自主的态度,并坚守自己内心的真实。

这引发了人们对个体自由意志是否应当受到道德约束的思考。

3. 自由意志的追求与挣扎3.1 禁锢下的反抗在《红字》中,人物们面临着道德和社会约束所带来的行动限制和良知的折磨。

然而,一些角色通过寻找并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来解放自己,表达了对道德枷锁的反抗。

3.2 自由意志与罪恶感小说描述了海丝特在佩戴"A"字后,她和爱人白珊山共同生活并接受社会谴责、守护他们私密忠诚之间探究悔恨、罪孽、救赎等复杂情绪。

这展现了自由意志与罪恶感之间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4. 辩证关系:道德与自由意志4.1 道德约束与个体选择《红字》豆考怎样有时社会给出道义标准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意志,但个体仍有权力选择追求真实和自主。

通过海丝特的个案,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道德与自由意志之间寻找平衡。

4.2 道德束缚与解放小说中,道德束缚成为社会对个体表达自由意志的限制因素。

然而,只有通过反抗、思考和追求真正的自我,个体才能从道德约束中解脱出来,并得以充分发挥其自由意志。

5. 结论《红字》这部经典小说通过讨论道德与自由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罪恶感、个体选择等问题的思考。

【高中语文】《复活(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复活(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复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

2.通过鉴赏小说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4.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感受人道主义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通过鉴赏小说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解,点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塞内加曾说:"灵魂的力量比任何命运都强大。

凭着自己的力量,他既能造福于生活,也能给生活带来不幸。

"积极正向的灵魂,可以推翻一切阻碍,唤醒人心,给我们带来新的人生。

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所讲述的故事:年轻时风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诱骗并抛弃了玛丝洛娃,使其沦落风尘,甚至被人诬陷入狱。

多年后两人再次相遇,迷途知返的聂赫留朵夫在拯救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迎来了新的人生。

聂赫留朵夫的人生,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在受到诱惑时被改变,在灵魂召唤中醒来,在黑暗中寻回自我。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没有人是一成不变的,而人生,不过是一场灵魂蜕变的自我救赎。

二、知人论世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儒学史话:李翱复性去情

儒学史话:李翱复性去情

儒学史话:李翱复性去情唐代思想家李翱在他的《复性书》一书里阐述了性善情恶的人性论及成为圣人的修养方法。

李翱是陇西(今甘肃)人,唐代的思想家、文学家。

贞元进土。

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

他与韩愈交谊甚密,从韩愈学古文,并助之推进古文运动,在政治、思想、理论上受其影响很深。

他尊儒反佛,然又汲取佛理,丰富儒家性命之学的内容,以增强儒家同佛教斗争的理论力量。

著《复性书》,发挥《中庸》学说,提出性善情恶论。

其著作汇集为《李文公集》十八卷,又与韩愈合著有《论语笔解》二卷。

李翱继承了思孟学派的唯心主义传统,与韩愈相呼应,形成了一套以《中庸》为理论根据的"道统"。

他认为,至孟子死,儒家的道统便中断了。

如何继承这个道统呢?那就是依赖子思写的道统的"真经"--《中庸》。

因此,李翱作于贞元十五年(799)的《复性书》,可以说是对《中庸》的注脚和发挥。

李翱在《复性书》中,发展了韩愈的性三品说,阐述了性善情恶的人性论。

他认为人性本是善的,而情则是恶的。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之所以迷惑不清,是因为人的情欲是恶的。

同时,他又认为性情是不可分的,情是性所派生的,性是情的基础,性与情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而存在的。

因此,要恢复人本来的善性,就必须做到去情。

复性去情的性情一元论,是李翱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既然性是善的,情是恶的,性情又是不可分的,那么,性情善恶如何统一于一身呢?李翱认为,人性虽然皆善,但情却因圣凡而不同。

也就是说,性是天赋与人的聪明才智和道德品质,情是后天环境引起的嗜欲好恶。

这种天赋人性,在圣人身上能始终保持性的本然,在凡人身上则因其终身沉溺于情而始终不能自觉其本性。

所以,圣人虽然有情却等于没有情,凡人虽然有性而不能见其性。

圣人是李翱的道德理想,是人们修养的楷模。

他认为凡人只有消除情欲,无思无虑,才能循礼而动,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

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德国乃至欧洲最疯狂的哲学家,反基督教传统的斗士,以一句“上帝死了”作为终结道德评判的标志口号闻名于世。

尼采自己和多数研读尼采的后人,都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作尼采的哲学代表作,视为其最主要、最本真的文章,其影响也的确最大。

然而,尼采在书中是自己说话吗?不,是查拉图斯特拉在说。

尼采是查拉图斯特拉吗?难讲。

尼采可以说,书中的话都是查拉图斯特拉、而不是尼采“如是说”。

他仅仅是纪录者,像柏拉图写的对话,不是柏拉图在说,而是“他的角色”苏格拉底及其学生在说(施特劳斯)。

查拉图斯特拉难道不会是一个角色?出身于路德宗牧师家庭的尼采,极为欣慕路德在德语方面的历史功绩和影响力,将路德作为自己在德语上要达到的目标。

然而,尼采在德语诗作方面的努力失败了。

〔3〕这并非因为,尼采之前,歌德(尼采最敬佩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诺瓦利斯(Novalis)、毕希纳(Buchner)、克莱斯特(Kleist)在德语诗言方面撒尽才性,而是因为尼采自己作为诗人的才性天生不足。

要是尼采真有盖世诗才,像里尔克(Rilke)或者特拉克尔(Trakel),要在德语诗言史上占据超人地位,并非没有可能。

尼采的诗同海德格尔的诗一样,让诗人笑掉牙;尼采的散文和格言文体,至多与荷尔德林、施勒格尔(Fr.Schlegel)、诺瓦利斯持平,风格不同而已。

尼采是哲人,而不是文人。

他的所谓“诗化”或格言文体,仅仅作为哲学文章,才显出其超人气象。

即便这种哲学文体,也不是尼采的独创。

熟悉席勒、荷尔德林、诺瓦利斯、施勒格尔的人都知道,无论哲学的所谓“诗化”还是格言体,都是德国浪漫派的成就。

即便这种成就也不是德国浪漫派的独创,不过是亚理士多德之前、尤其是柏拉图之前文体的复活。

如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最具叙述特色、个性才情的文章,这种个体独特性是什么?问题仍然是:尼采是谁?既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哲学著作,作为西方的哲学著作,叙说者的名字竟然是一个非西方传统中人,既非尼采心仪的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不是《悲剧的诞生》中迷拜的希腊神人狄奥尼索斯。

《浮士德》:人性的欲望与道德的冲突

《浮士德》:人性的欲望与道德的冲突

浮士德:人性的欲望与道德的冲突1. 引言《浮士德》是由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与对道德和伦理规范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以及道德与欲望之间关系的思考。

2. 主要角色2.1 浮士德浮士德是本剧的主要角色,他是一个贪婪、虚荣而充满欲望的知识分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之间陷入了痛苦而复杂的抉择中。

2.2 梅菲斯特费勒梅菲斯特费勒是魔鬼形象,他代表着欲望、诱惑和堕落。

梅菲斯特费勒在剧中扮演着引诱浮士德追求无尽愿望和功利权力的角色。

2.3 格雷特格雷特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农民女孩,她代表着道德和真爱。

格雷特与浮士德的关系体现出对欲望与道德冲突的描绘。

3. 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浮士德》这部作品通过浮士德的故事展示了人性内心深处存在的欲望与道德之间的不可调和冲突。

浮士德追求知识和权力,并通过与梅菲斯特费勒签订魔鬼契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最终他付出了沉重代价。

4. 欲望和满足的无尽追求浮士德在剧中一次又一次地追求欲望和满足,永不满足。

无论是对知识、力量还是对美丽女性的渴望,他都试图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来实现内心对满足的追求。

然而,每一次追求只会带给他更深层次的空虚和痛苦。

5. 道德与伦理规范的挑战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浮士德不断挑战和践踏道德与伦理规范。

他将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并社会的福祉之上,甚至不惜背叛自己所应坚持的原则。

这种道德冲突无疑让人们深思:对抗欲望是一个永恒的挑战,人类是否能够保持道德底线?6. 真爱与欲望的对比格雷特作为农民女孩,代表着纯洁、真实和无私的爱。

她与浮士德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欲望与真爱之间的对比。

虽然浮士德通过诱惑和引诱试图占有格雷特,但她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纯洁。

7. 结论《浮士德》这部作品透过浮士德角色以及其他主要角色来揭示人性内心深处存在的欲望与道德之间永恒且激烈冲突。

它引发了读者或观众对自身存在意义以及道德与欲望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简爱富于反抗精神的语言

简爱富于反抗精神的语言

简爱富于反抗精神的语言
1、我在控诉和恐吓里德太太时,内心恰如一片点燃了的荒野,火光闪烁,来势凶猛,但经过半小时的沉默和反思,深感自己行为的疯狂和自己恨人又被人嫉恨的处境的悲凉时,我内心的这片荒地,便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黑色的焦土了。

2、要是我,巴不得地球会裂开,把我吞下去。

3、暴力不是消除仇恨的最好办法——同样,报复也绝对医治不了伤害。

4、在罗沃德度过的一个季度,仿佛是一个时代,而且并不是黄金时代
5、可惜布罗克赫斯特先生没有能看到,要不然他也许会感受到,他纵然可以摆布杯盘的外表,但其内部,却远非他所想的那样可以随意干涉了。

6、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完美
即使是最明亮的行星也有这类黑斑,而斯卡查德小姐这样的眼睛只能看到细微的缺陷,却对星球的万丈光芒视而不见。

7、荒凉不堪岩石嶙峋的边界之内,仿佛是囚禁地,是放逐的极限。

8、而如今我觉得这很不够。

一个下午之间,我对八年的常规生活突然感到厌倦了,我憧憬自由,我渴望自由,我为自由作了一个祷告,这祈祷似乎被驱散,融入了微风之中。

我放弃了祈祷,设想了一个更谦卑的祈求,祈求变化,祈求刺激。

而这恳求似乎也被吹进了浩茫的宇宙。

“那么”,我近乎绝望地叫道,“至少赐予我一种新的苦役吧
”9、由于这改变了的环境,这充满希望的新天地,我的各种官能都复活了,变得异常活跃。

但它们究竟期望着什么,我一时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某种令人愉快的东西,也许那东西不是降临在这一天,或是这个月,而是在不确定的未来。

论道德的谱系

论道德的谱系

论道德的谱系尼采周红译三联书店 1992年5月第1版前言一我们这些认知者却不曾认知我们自己。

原因很清楚:我们从来就没有试图寻找过我们自己,怎么可能有一天突然找到我们自己呢?常言道:“哪里有你们的珍宝,哪里也便有你们的心。

”此言有理,而我们的珍宝却是在知识的蜂巢里,我们总是在途中奔忙,像天生就有翅膀的生灵,像精神蜂蜜的采集者,我们的心所关切的事只有一桩,那就是把某种东西“搬回家”。

至于生活本身,即所谓的“经历”,我们之中有谁足够认真地对待过它?或者说有谁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地对待它?恐怕我们的心根本就不在关心这桩事情,我们的心根本不在那里,甚至连耳朵也不在那里!一个入静的教徒或一个陷入沉思的人在刚刚听到午时十二响的钟声后会突然惊醒自问:“刚才钟响是几点”,我们也会在事情发生后揪揪耳朵,非常惊诧而又尴尬地问道:“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甚至“我们究竟是谁?”然后就像我们刚才讲过的那样,在事情发生过后历数我们的经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那惊心的十二声钟响——啊!还数错了……我们对自己必定仍然是陌生的,我们不理解自己,我们想必是混淆了自己,我们的永恒定理是“每个人都最不了解自己”,——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不是认知者。

二我写这篇辩论文章来探讨我们道德偏见的起源。

我关于这个问题的思想曾经在我的一本格言集中初次简略地表述过,那本书的书名是《人性的、太人性的。

写给自由神》。

我在索伦托开始写那本书。

那是一个冬天,冬天使我像漫游者中断旅行一样停下来回顾我的精神走过的那段遥远而危险的里程。

我说的是一八七六年至一八七七年那个冬天。

我的那些思想产生的时间比这还早。

我在这篇文章中将要阐述的基本上还是那些思想。

但愿这段漫长的间隔会使那些思想变得更成熟、更鲜明、更强烈、更完美!我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仍然坚持这些思想,而这些思想又彼此更严密地补充、交织、渗透,这就使我更为乐观地相信,我的那些思想恐怕从一开始产生时就不是孤立的,不是随意的,不是偶发的,而是产生于一个共同的根源,产生于一种深沉的、渴望知识的基本意志,这种意志表述得越来越准确,而且它还要求更加准确的东西。

关于人物品质的名言

关于人物品质的名言

关于人物品质的名言1.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2.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3.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列夫·托尔斯泰4.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5.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马克思6.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狄德罗7.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8.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卢梭9.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卢梭10.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孟德斯鸠11.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夸美纽斯12.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夸美纽斯13.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14.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凯洛夫15.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16.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17.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

——伊索18.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励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托马斯·莫尔19.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罗素20.我们有无产阶级道德,我们应该发展它,巩固它,并且以这种无产阶级道德教育未来的一代。

——加里宁21.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22.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2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红字观后感道德束缚与自我救赎的挣扎

红字观后感道德束缚与自我救赎的挣扎

红字观后感道德束缚与自我救赎的挣扎道德束缚与自我救赎的挣扎,是电影《红字》所探讨的重要主题。

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道德与人性的盛宴。

下面,我将从道德与自由、羞耻与勇敢以及自我救赎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

首先,道德与自由是《红字》中的核心议题之一。

影片通过描述女主角海蒂因被发现怀孕并未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受到社会的非议和谴责。

她被迫佩戴着红色字母“A”,成为了道德罪人。

这种道德束缚使得她失去了自由,在社会中备受排挤。

通过展现海蒂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电影凸显了个体自由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其次,羞耻与勇敢是《红字》中令人深思的主题之一。

在电影中,海蒂在受到道德谴责的同时,也要面对来自内心的羞耻感。

她试图隐藏自己的罪恶过去,但同时又渴望勇敢地面对社会的困境。

她在不断的挣扎中,逐渐展现出自己的勇气与坚强。

羞耻与勇敢的对立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表达了在道德困境中寻求自我救赎的渴望。

最后,自我救赎是《红字》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影片展示了海蒂通过她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

她逐渐摆脱了道德束缚的压力,并找到了自我价值和尊严。

电影通过海蒂的故事,探讨了自我救赎的力量和意义。

它给我们带来了对人性的思考,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与自由、羞耻与勇敢以及自我救赎的深刻思考。

总之,《红字》以其深刻的主题和故事情节,给观众带来了对道德束缚与自我救赎的挣扎的思考。

电影通过海蒂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观影过程中,我深深被影片所触动,思考了许多关于道德和自由、羞耻和勇敢以及自我救赎的问题。

期待更多类似的影片能够引发更多人的思考,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人性的认知。

加缪经典名言100句

加缪经典名言100句

加缪经典名言100句【1】: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阿尔贝·加缪《夏天集》【2】:There is not love of life without despair about life. 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3】: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加缪《局外人》【4】: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

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You will never be happy if you continue to search for what happiness consists of. You will never live if you are looking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 Albert Camus --阿尔贝·加缪【5】: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加缪《局外人》【6】:这个世界充斥着谎言和奴性,孤独的荒草到处疯长。

无论我们每个人有怎样的弱点,作家职业的高贵永远植根在两种艰难的介入中:拒绝谎言,反抗逼迫。

--阿尔贝·加缪《写作的光荣》【7】: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加缪【8】: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

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

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9】:What interests me is living and dying for what one loves. 我感到兴趣的是:为所爱而生,为所爱而死. --卡缪《鼠疫》【10】: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

新绝对命令——阿多诺否定的道德与唯物主义

新绝对命令——阿多诺否定的道德与唯物主义

新绝对命令——阿多诺否定的道德与唯物主义谢永康李晶摘要:在后奥斯维辛时代的语境下,阿多诺以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精神为基础,以康德哲学为参照,以新绝对命令为核心论述了否定道德哲学。

阿多诺将对“实践理性的元批判”突出为否定辩证法的第一个“模式”,并由此在论述第三个“模式”即“对形而上学的沉思”时提出了一个新绝对命令。

阿多诺的新绝对命令是从具体的、感性的社会境况中产生的,强调人的情感和身体痛苦的现实性,而不仅仅是抽象的道德原则。

新绝对命令也是一种基于行动的效果和质料的唯物主义道德哲学,阿多诺认为身体的痛苦可以成为道德行动和批判性社会实践的动机,因而避免类似奥斯维辛之痛苦的行动就必定是改造这个社会的社会性行动。

关键词:阿多诺;新绝对命令;否定辩证法;否定的道德;唯物主义作者简介:谢永康,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晶,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9-0031-12与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康德也是阿多诺哲学的一个“核心哲学史前提”,在阿多诺这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知道,阿多诺早在少年时代就开始认真阅读《纯粹理性批判》,康德也是阿多诺在其思想的各个部分中主要的争辩对手之一。

阿多诺将康德视为最典型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是近代启蒙运动和同一性哲学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将其作为社会批判和哲学批判的起点。

正因为如此,阿多诺哲学的肯定性主张也免不了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法兰克福学派主体与主体间性问题的源流与意义研究”(19AZX 003);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0YJSB173)。

31新绝对命令——阿多诺否定的道德与唯物主义与康德哲学的诸多论点构成对应关系,甚至呈现出某种相似性。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康德的自在之物与阿多诺的非同一物之间的呼应,还有康德以绝对命令为标志的严苛主义道德哲学与阿多诺围绕新绝对命令的否定道德哲学之间的呼应。

_我从禁欲主义者那儿退伍_简论普希金爱情叙事中的道德指向

_我从禁欲主义者那儿退伍_简论普希金爱情叙事中的道德指向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规划资助的2002年省文科基地研究课题“普希金新论”(领字[2002]7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我从禁欲主义者那儿退伍”※———简论普希金爱情叙事中的道德指向宋德发 肖艳丹 “我从禁欲主义者那儿退伍”,这是普希金有关爱情的文字和行为中传达出的核心的道德指向。

普希金通过两种方式否决了禁欲主义的合法性,一方面他在自己的文字叙事(用文字讲述的故事)中动摇禁欲主义的理论根基———肉欲是罪恶的,是应该也是可以排除在爱情之外的;另一方面他用自己率性而为的行为叙事(用行为讲述的故事)与禁欲主义公然为敌。

一1813年,14岁的普希金情窦初开,暗恋上了女演员娜塔莉娅,而他写给娜塔莉娅的情诗也成了他反禁欲主义的最早宣言:我从禁欲主义者那儿退伍,如今我———也成了多情种?看上了娜塔莉娅的姿容,美貌可爱的喜剧女演员,而爱神———也就飞到了我心中!娜塔莉娅!我得承认,我完全被你的魅力所俘虏,初次迷上了女人的胴体!为此我感到十分地害羞。

……我独自一人和她呆在凉亭,直盯着……那对耸起的乳峰,我激动,我快乐,我说不出……①从这些带有自然主义手法的文字中可以发现,少年普希金把肉欲之爱放在与爱情相等的位置,他坦露着自己对女性肉体的幻想和对肉欲之爱的渴慕,以及爱的欲望未能实现的苦闷。

《窗》(1816)、《给黛丽娅》(1816)等同样流露出诗人燃烧着的欲念。

普希金天才地对抗着禁欲主义,自觉地为肉欲的爱恢复名誉和地位,因而他对性爱的期待和颂扬也显得自然和坦诚。

法国学者享利・特罗亚对普希金诗歌中普遍存在的表现肉欲之爱的现象有这样的评述:“从1816年起,在这位青年诗人的诗作中,一再出现维纳斯、丘比特和其他神灵。

但都是以女性作比喻,她们有着温柔的肌体、令人销魂的情欲、贪婪的嘴唇、还有玉手和喘息、香气和经验。

”②青春的冲动、女性的肉体,在普希金诗中既获得了美学的意义,也获得了伦理学的意义。

禁欲主义尽可能地压抑肉体之爱,视它为爱情的天敌,普希金却尽可能地释放肉欲之爱,视它为爱情的表现之一甚至等同于爱情。

徘徊于反抗与回归之间——林海音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徘徊于反抗与回归之间——林海音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研究生论坛
语 文知识
2 1 年第 4期 00
博 取丈夫的些许 注意 。这种病态行为导致启福太 太最终瘫 痪, 在秋姑娘 的陪伴 、 众人的嘲笑 中度过余生 。家庭 对于小 妾 与大妇都 是精 神的牢笼 ,女性在封建礼教 的高压下 进入
这 样 的家 庭 就 如 同走 人 了 坟 墓 。
在传统家庭 、 深受儒家文化熏 陶, 而又置身于五 四洪流 中的
林海音 ,一直在对男权社会 的反抗 与 回归这种矛盾 中徘徊
犹疑。
收 稿 日期 :0 0 9 6 2 1— —
作者简介 : 邓一梅 (9 7 )女 , 18一 , 河南潢川人 , 州大学文学 院中国现 当代文学专业 20 郑 0 8级硕士研究生 。
徘徊 于反 抗 与 回 归之 间
徘徊 于反抗 与 回归之 间
— —
林海音作 品 中的女性意识
邓 一 梅
( 郑州大学文学院, 河南 郑州 400 ) 50 1
摘 要: 林海音是 台湾最具 实力的女作 家之一 , 的小说 大都 关注中国女性的命运 。旧时代女性和 台湾五 六十年代新女 她
性是林海音作品重 点塑造 的两大女性群体 , 然而作者 对这两类女性 的塑造却表现 出“ 抗 男权社会 ” 向男权规则 回 反 和“
主人公 的选择能让我们 明显地感受到作 者对 女性离开男性
后 何 去 何 从 的 迷 茫 和 对 恬 静 安 详 的传 统 秩 序 的 缅 怀 。如 果 说 在 对 旧时 代 女 性 的 描 写 中 , 海音 迫 切 希 望 女 性 能 “ 过 林 跳 去 ” 摆 脱 旧 制 度 , 向新 生 活 , 么 在 对 新 女 性 的 描 绘 中 , , 走 那

被遗忘了的创造性叛逆_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_黄四宏

被遗忘了的创造性叛逆_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_黄四宏

2005年3月第21卷第2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 f S ichuan I nternational Stud ies Un i v ersityM ar.,2005V o.l21N o.2被遗忘了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黄四宏(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提要: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是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之一,针对这一主体被忽视的现象,从分析该创造性叛逆存在的理据入手,分别对其制约因素、共时性和历时性予以考察,探讨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正、负面作用,认为对该创造性叛逆的正确认识具有不可否认的指导作用,不可掉以轻心。

关键词:译文;读者;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中图分类号:H31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105-04Creati ve T reason of Target R eaders and ReceptorEnviron ment i n L iterary T ranslationH UANG S i-hongAbstrac t:In resent translati on st udies,scho lars haven t'paid enough a ttenti on to t he creati ve treason of targ et readers and receptor env iron m en t.Consi der i ng this,this paper,after ana l yzing t he theo ry f oundati ons of t h is creati ve treason,a tte m pts to i nvesti g ate its var i ous factors and feat ures so as to sugg est that t he creative treason i n questi on is ev ident as we ll as i n-structi ve and we s hould not neg lect t h is pheno m enon.K ey word s:translated tex t;target reade rs;recept o r env i ron m ent;creati ve treason11引言/创造性叛逆0(creative treas on),也称/创造性背离0,此词最早出自埃斯卡尔皮,他在5文学社会学6一书中说:/如果愿意承认翻译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背离,那么,那个使人大为恼火的翻译问题也许就可以解决了。

庞德诗歌《反叛——反对现代诗的蒙昧精神》原文及赏析

庞德诗歌《反叛——反对现代诗的蒙昧精神》原文及赏析

庞德诗歌《反叛——反对现代诗的蒙昧精神》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庞德诗歌《反叛——反对现代诗的蒙昧精神》原文及赏析【导语】:我要甩开当世的嗜眠症, 用权力的形状代替阴影, 用人代替梦。

恩格斯经典语录摘抄

恩格斯经典语录摘抄

xx经典语录摘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自然辩证法》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保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野心就是一切虚伪和谎话的根源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生活越紧张,越能显示人的生命力。

女人爱男人是社会属『性』,男人爱女人却是自然属『性』。

任何时候都不要试图用社会属『性』去说服自然属『性』。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逆境使天才脱颖而出,顺境会埋没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灵魂。

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为了进行斗争,咱们务必把咱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xx的。

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

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

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整个人类历史还多么年轻,硬说我们现在的观点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那是多么可笑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自然辩证法》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

在合理的制度下,当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工作的时候,劳动就能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成为一种享受。

绣花针对铁梁,大小各有用场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复归的人性

复归的人性

复归的人性分析《红字》中奇林渥思的形象摘要:在霍桑的《红字》这个文本中奇林渥思这个形象是个很富有争议的一个人物,有人说他是魔鬼,而且对于他的评价整体上来说是负面的多正面的少。

本文通过孟子的“性善论”也将试着去品评一下奇林渥思的形象,并寄予能够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分析一下奇林渥思这个形象。

关键词:质疑,性本善,复归,奇林渥思一.罪恶的质疑在《红字》中奇林渥思给人的印象是阴暗的,甚至可以说是龌龊的。

他攻于心计,想着法儿的设计他的复仇计划,并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一步一步的进行。

他是一个理性的人,可是他的理性却用在了复仇上。

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罪恶的代名词,他心胸狭窄,他阴森恐怖,人性扭曲。

总之形容恶魔的那些词语除了暴力之外都能用在他的身上。

但最近又有一个新的名词“软暴力”,通过对“软暴力”的解释来看,奇林渥思这个形象也可以用暴力来形容他,毕竟“软暴力”也是暴力。

那么由此看来奇林渥思确实是个恶棍了。

很多人的批评文章骂的很有水平,很透彻。

并且对他的“恶棍”形象通过各种理论的支撑进行了充分论证。

因此对他的负面我不想再多说。

可是为什么这个小节的名字叫做“罪恶的质疑”呢?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个哲学观点,即:人生而善恶的问题。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继承人。

他的出发点是性善论。

他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是仁、义、礼、智的源头,孟子称他们为“四端”。

世界上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丑恶现象,是由于人们为受外揭示物影响,善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造成的。

而为了避免外界事物的诱惑,人必须从“不动心”和“寡欲”做起,逐渐使“浩然之气”充斥于天地之间,这样,又可以回复到人的善性并加以扩充。

那么就孟子的性善论而言奇林渥思之所以被认为是罪恶的,是伪善的。

也就是因为他的“仁”和“义”受到了外界的影响而变的不善。

既然人本是善良的,那么奇林渥思的本性也可以说是善良的。

但是为什么又会被人称之为“恶棍”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楷模的“反叛”——我要“复性”
他有着男孩子的身体却从小开始认为自己是女生,喜欢女孩子的一切事物,就连男孩子的特征都是以女孩子的身份了解的,他还是全国道德模范,曾背着患有尿毒症的母亲到处求医,生活的艰辛和道德模范的光辉曾一度让他的信仰停滞不前,然而他却从没有放弃过自己内心想要变成女生的渴望,他就是想要冲破束缚涅槃重生的刘霆(刘婷)。

我是女孩,却只能扮演男孩
刘霆(刘婷)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女孩,喜欢看琼瑶的电视剧,时常幻想自己是剧中的女主角,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有一次,刘霆(刘婷)涂了口红跑到父母面前炫耀,却遭到一顿痛斥,口红也被父母用毛巾擦掉了。

那一年,刘霆(刘婷)5岁。

1999年,刘霆(刘婷)13岁时,母亲查出患有尿毒症,父亲下岗后离家出走,母亲搬到了娘家寄居养病。

每个周末,刘霆(刘婷)都会到母亲身边,熬药、聊天,像女儿一样陪在母亲身边。

2005年,考上大学的刘霆(刘婷)开始了背母上学的生活。

他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后,社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为其母亲治病。

刘霆(刘婷)也以孝子的身份面向社会,站在了聚光灯下。

模范男孩内心的挣扎:我还想做女人
扮演着“模范男孩”的刘霆(刘婷)依然认为自己是个女人,但是“道德模范”的光环束缚着他,母亲也极力反对。

早在初中阶段,刘霆(刘婷)就向母亲说起过关于“易性”的话题,当时刘霆(刘婷)暗
恋上了班上一名男生。

这名男生符合了少女们对男生的幻想——班干部、成绩优秀、讲义气。

刘霆(刘婷)将自己的“初恋”偷偷告诉了母亲,并表达了将来想做变性手术的想法。

母亲大为吃惊,极力反对:“就算你做了手术,男人也会觉得恶心,不会喜欢你的。


母亲的话给了刘霆(刘婷)当头一棒,让他觉得心理压力很大,甚至想过自杀。

但一想到母亲的病还需要照顾,他最终妥协了。

然而,“我是女人”的想法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强烈了。

妈妈的理解与支持给了他决心和动力
一天晚上,刘霆(刘婷)在母亲面前失控了:“妈妈,我真的很痛苦,如果不是因为你,我真的想结束生命!”
孩子的痛苦,深深地刺痛了母亲的心。

母亲开始在网上搜集各种资料,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发生在儿子身上的现象。

她了解到儿子患的是“易性病”,先天性患者居多。

2013年12月12日,在母亲的陪同下,刘霆(刘婷)来到上海某家医院,进行了心理咨询。

医生建议刘霆(刘婷)穿女性衣服,以女性的身份生活,这样有利于现阶段的心理健康。

医生还嘱咐母子二人,如果选择变性,越快越好。

走出医院的一刻,刘霆(刘婷)彻底释然了,他拉着母亲一路奔向车站。

看着儿子脸上久违的自信,母亲积压在内心多年的心结也渐渐解开。

给她一个机会,请不要歧视易性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