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wh讲解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评估课件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评估课件
包括实验室的空间、设施与 设备等能满足生物平安的需要, 确保所开展的实验活动平安进行。
2. 制定相关操作或管理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 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序; 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测程序。
3. 提供相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
(四) 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 环境的存活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病原 微生物的传染性,特别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病原体。
稳定性评估: ◙ 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 ◙ 对物理因素、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五) 被操作病原微生物的浓 度和剂量的影响
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剂量与可能产生 的危害程度密切相关;
危害评估需要获得不同的实验操作、不同的样 本类型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剂量,以 此来判断危险性的大小。
如果实验涉及体积较大的样本或浓度较高的病 原微生物制品,那么需要提高防护水平。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
根据在实验活动中病原微生物 可能对个体或群体造成的危害大小, ①制定相应的平安防范制度和操作 程序,②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平安 实验室及设备配置,③实验人员采 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平 安防护装置,到达确保实验工作人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
1. 确定所需的生物平安防护水平
真菌: 粗球孢子菌、马皮疽组织胞浆菌、荚 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4类
Prion: BSE病原等 5类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管理条例
第 能够引起人类
一 或者动物非常

严重疾病的微 生物,以及我
国尚未发现或
者已经宣布消
灭的微生物。
美国生物平安

生物危害评估制度

生物危害评估制度

生物危害评估制度引言概述:生物危害评估制度是一种重要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工具。

它通过对生物入侵、疾病传播和生态破坏等方面进行评估,匡助决策者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生物危害评估制度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生物危害评估的定义与目的1.1 生物危害评估的定义:生物危害评估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用于评估生物入侵、疾病传播和生态破坏等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

1.2 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生物危害评估旨在提供决策者和管理者对生物危害程度的准确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生物危害评估的方法与指标2.1 生物危害评估的方法:生物危害评估通常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数据采集、模型建立和风险评估等步骤。

2.2 生物危害评估的指标:生物危害评估的指标包括生物入侵的潜在扩散能力、对本地物种的竞争和捕食压力、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

三、生物危害评估在保护生态系统中的应用3.1 生物入侵的评估与管理:通过生物危害评估,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入侵物种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2 疾病传播的预测与控制:生物危害评估可以匡助预测疾病传播的潜在路径和速度,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减少疾病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3.3 生态破坏的风险评估与修复:通过生物危害评估,可以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生物危害评估制度的挑战与前景4.1 挑战:生物危害评估制度面临数据不足、评估方法不完善和多种生物危害因素的复杂性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2 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危害评估制度将更加准确和可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措施。

结论:生物危害评估制度在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生物入侵、疾病传播和生态破坏等方面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及早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1. 引言本报告提供了对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的评估,旨在识别潜在的健康和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2. 评估方法评估包括对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进行调查,检查实验室是否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以及评估员工的培训和意识情况。

3. 病原微生物类型和数量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信息和样本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病原微生物存在于实验室中:菌落总数(CFU/g),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原微生物数量在合理范围内,但对于某些病原微生物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

4. 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实验室内部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安全柜,消毒设备,标志和防护用具,用于控制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暴露。

5. 员工培训和意识实验室员工接受了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和控制措施,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和操作实验室中的设备和工具。

6. 建议和措施为了进一步降低病原微生物危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进行病原微生物数量的监测,并根据结果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

- 增加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病原微生物风险的认识和意识。

- 确保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和消毒工作得到有效的执行。

- 鼓励员工遵守和执行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提供相应的奖惩机制。

7. 结论实验室的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结果显示,实验室已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降低这些风险。

以上建议和措施仅供参考,实验室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执行适用的安全管理计划。

关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关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关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概念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某些病原体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治疗药物后,其反应性不断减弱,以致最后病原体可抵抗该药而不被杀灭或抑制,这就是病原体对药物的耐受性,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

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剂量不足或长期使用某种药。

许多细菌会发生抗药性。

病原体产生了抗药性,常使疗效减小或完全失效。

抗药菌株具有遗传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讲,风险评估是对信息资产(即某事件或事物所具有的信息集)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所带来风险的可能性的评估。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评估是组织确定信息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属于组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过程。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

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

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

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37.1-2000:“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

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

生物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

生物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

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使操作者正确选择生物安全水平级别,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管理规程、事故处置方案,保证在相对安全的水平开展实验活动或事故处置工作,减少危险性事件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等有关的研究、检测、诊断等活动的危险评估,或者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后对病原微生物可能给人或环境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

三、职责1、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本科室开展的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险度评估,对危险度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2、进行危险评估的人员负责收集相关的新资料和来自科学文献的新信息,跟踪评估的结果的有效性。

四、程序:(一)特定实验活动或操作程序的危险评估1、评估内容病原微生物的类别、危险度等级、致病性、传播方式、感染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适宜宿主、暴露的潜在后果,实验操作、浓度及含量,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动力研究数据、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信息,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等。

2、危险度评估程序 2.1 危险评估的组织实施当新的实验或研究活动涉及感染性或潜在感染生物因子时,科室负责人应组织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性、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按评估内容要求进行恰当、充分的危险评估,并做好评估记录。

2.2 评估结果的报告评估形式、参加人员、评估内容、过程和结果以及相关标准操作规程应形成书面报告,经科室负责人签字确认,报生物安全领导小组。

2.3 评估报告的审查/审批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及时提交主管领导或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审查评估报告,重点审查危险评估的充分性、合理性、相关SOP的可行性和评估结果,必要时委托上级生物安全委员会到实地考查取证,提出审查意见及审查结论,同时按规定要求报主管部门审批。

2.4 评估结果的修订实验室条件满足相应实验活动要求并被批准开展相关工作后,科室负责人应持续收集与危险相关的最新资料、信息,适时修订评估结果。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wh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wh
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 验数据、预防和治疗。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适当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危害程度分类是病原微生物危险评价的主要依 据之一,危害类别的高低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
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
分的。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国家流行的状况不
《 病 原 微 生物 实 验 室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 WHO《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求》(GB19489-2004) (第三版,2004)
二类:能够引起人类 或 者 动 物 严重 疾 病 ,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 接在人与人、动物与 人、动物与动物间传 播的微生物。 3 级:(高个体危害,低 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 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 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 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 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 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微生 物。 3 级:( 个体危险高, 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 物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 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 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 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 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措施。
• 重组DNA分子相关研究指南(美国NIH,1997) • 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加拿大,1996) •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委员会指令93/88(1996) • 病原体的分类(比利时,1997) • 澳大利亚(1995)
有关说明
• 国外新发现(我国尚未发现)传染病病原体的操作级 别完全按照国外同类标准 • 非法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级别主要参照国际相 关标准
同病毒培养。使用病毒培养物提取核酸,裂解剂或灭活剂
的加入必须在与病毒培养等同级别的实验室和防护条件下 进行,裂解剂或灭活剂加入后可比照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 料的防护等级进行操作。 • 动物感染实验:指以活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的实验。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7年08月01日驻马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8)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0)第四章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4)第五章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8)第六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2)第七章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4)第八章布鲁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8)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3)第十章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6)第十一章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9)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2)第十三章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6)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评估我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36173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36173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7年08月01日驻马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8)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0)第四章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4)第五章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8)第六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2)第七章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4)第八章布鲁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8)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3)第十章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6)第十一章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9)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2)第十三章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6)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

评估我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

生物危害评估制度

生物危害评估制度

生物危害评估制度引言概述:生物危害评估制度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对生物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的一种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预防和控制生物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潜在风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生物危害评估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评估对象的确定1.1 评估对象的范围:生物危害评估制度需要确定评估的生物体范围,包括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杂草等。

1.2 评估对象的特征:评估对象的特征包括生物体的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传播途径等。

1.3 评估对象的危害程度:评估对象的危害程度是根据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程度进行评估,包括疾病传播、生态系统破坏等。

二、评估方法的选择2.1 实地调查和采样:评估生物危害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获取相关数据和样本。

2.2 实验室分析和检测:通过实验室分析和检测,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确定评估对象的特征和危害程度。

2.3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通过数据分析和建立模型,对评估对象的危害程度进行定量评估,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评估指标的制定3.1 环境影响评估指标: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制定环境影响评估指标,包括生境破坏程度、生物多样性损失等。

3.2 人类健康评估指标:根据评估对象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制定人类健康评估指标,包括传染病发病率、致癌物质含量等。

3.3 综合评估指标:综合考虑环境和人类健康评估指标,制定综合评估指标,用于评估对象的整体危害程度。

四、评估结果的应用4.1 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评估对象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4.2 防控措施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生态修复等。

4.3 监测和预警: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对评估对象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危害扩大。

五、评估制度的完善5.1 法律法规的建立: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生物危害评估制度的法律依据和管理措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评估-2010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评估-2010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管理条例
第 三 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 者动物疾病,但 一般情况下对人、 动物或者环境不 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 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 疗和预防措施的 微生物。 B S L 2 级
美国生物安全
因皮肤伤口、 吸入、黏膜暴 露而发生危险 的人类病原
WHO安全手册 危 险 度 Ⅲ 级
( 个体危险 高,群体危险 低) 病原微生物通 常能引起人或 动物的严重疾 病,但一般不 会发生感染个 体向其他个体 的传播,并且 对感染有有效 的预防和治疗 措施。
易直接或者间 接在人与人、 动物与人、动 物与动物间传 播的微生物。
《名录》中危害程度为第二类的微生物举例
三、真菌(59类):二类4类、三类55类 附件:朊粒(6类):二类5类、三类1类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不仅对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类,而且还 规定了其不同实验操作的防护水平以及运输 的包装要求。
病原菌名称 危害程 度分类 学名 中文名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非感 染性 材料 实验
运输包装分类
大量活 菌操作
动物感 染实验
样本 检测
A/B UN 编号
Vibrio cholerae
霍乱弧菌
第二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A
UN 2814
Acinetobacter 鲍氏不动 baumannii 杆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名录》中危害程度为第一类的微生物举例
病毒: 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

危害评估

危害评估

不同国家各自划分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一.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 1.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越强,导致的疾病越严重,其等 级越高。 2.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 受到当地人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 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环 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 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 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予抗血清 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 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 控制。 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 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 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 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一.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凡能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都是致病生物,导致发 病率高、后果严重的病原微生物为高致病性病原微 生物 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强弱不同,即使同类病原 微生物不同菌、毒株也还可以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低感染剂量就可导致发病,同 一微生物感染数量越大,其暴露的潜在后果也越严 重。 病原微生物对感染个体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体质 、免疫状态以及对该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有关
三.自然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血液、 母婴、虫媒、土壤等途径传播。 每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一定相同,同一种传染 病在各个具体病例中的传播途径也可以不同,同一 种病原微生物也可以有一种以上的传播途径。 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引起不同的感染 性疾病,因此,气溶胶是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最重要 因素。
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 管理工作。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管理
•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 当加强对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 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 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 感染的职责。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评估-2010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评估-2010

注意: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与实验室防护水平的关
系是相对应而非“等同”。
在确定所从事特定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时,应根
据危害评估结果来进行专业判断,而不应单纯根 据该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类来机械地确定所 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名录》列出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是应采取的最低
防护水平。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基本内容
实验人员方面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环境有关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风险评估
2004年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 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 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明确规定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 因子时,首先要进行生物危害评估”。
自然感染途径: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
中传播的途径
非自然感染途径:实验室和医院感染
的途径
自然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血
液、虫媒等; 评估报告中明确所从事病原微生物的自 然感染途径种类和方式。
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容
易通过气溶胶引起不同的感染性疾病。
操作所致的非自然途径感染
病毒: HIV、SARS冠状病毒、汉坦病毒、乙 型脑炎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 51类 细菌: 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尔森菌、霍 乱弧菌、结核分枝杆菌、立克次体属 等10类 真菌: 粗球孢子菌、马皮疽组织胞浆菌、荚 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4类
Prion: BSE病原等 5类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管理条例
第 三 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 者动物疾病,但 一般情况下对人、 动物或者环境不 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 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 疗和预防措施的 微生物。 B S L 2 级

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

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3、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
物安全管理条例》
要求》GB19489-2008 手册》
的致病性、毒力或传染方式发生变化 3、增加新的项目 4、实验活动中分离到原评估中未涉及的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5、发现隐患或存在生物安全的问题
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
1、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2、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关的操作程
序和管理规程 3、掌握相关的微生物的背景知识 4、评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状况的依
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 Ⅰ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 Ⅰ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 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 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起人
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 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 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
Ⅱ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 Ⅱ级(个体危害中等,群体 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 危害低)病原微生物能够对
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 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
传播凤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 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 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
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 重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
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 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
A类感染性物质 (Infectious substances, Category A)

二级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

二级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
伤口
环境中稳定存在
使虚弱者感染(呼吸道,泌尿道,伤口,败血症,腹膜炎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头孢类,亚胺培南,氨苄青霉素-舒巴坦等(需要做药敏)
19
葡萄球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血液、粪口、伤口、泌尿
抵抗力较强

化脓性炎症,败血症,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症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抗生素(根据药敏选择)
2
沙门菌属
第三类

致病菌
粪口
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

伤寒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3
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第三类

致病菌
粪口
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

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4
鼠伤寒沙门菌
第三类

致病菌
肠道、粪口
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

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须做药敏)。
5
亚利桑那沙门菌
第三类

致病菌
粪口
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
人和动物
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须做药敏)
6
志贺菌属
第三类

致病菌
粪口
环境中可存在10-20天

细菌性痢疾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_官方征稿论文预读: 摘要:1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要素1.1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病原微生物的背景资料主要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及转归、与其它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案等;这些数据与资料可从国家监测数据、流行病学调查、行业调查、已发表的科研论著、医学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科书中查询.1.2动物实验活动危险分析对拟从事动物实验活动的危害分析是取得评估结论必不可少的依据,其内容应包括:拟进行动物实验的病原微生物风险分析;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分析;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和可能涉及的动物实验人员的活动风险分析;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分析.1.3人员相关的风险分析应对所有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实验操作人员的知识背景、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个人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状态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进行评估,对动物实验室管理者还应进行管理能力与处理紧急事故能力的测评.1.4其他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在风险分析中还应考虑到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设施、设备和环境的评估;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实用性等的综合评估.2风险评估过程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本设施对开展的动物实验,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风险评估.2.1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进行初步风险评估首先考虑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对易感宿主致病性﹑引起疾病的严重性﹑是否有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初步确定生物安全水平,并保证与风险评估有很好的关联性.本设施为特定的ABSL-2级别动物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柜和双扉高压锅等安全设备,同时重点考虑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传播途径.2.2鉴定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危害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主要的危害有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悬液的体积﹑产生气溶胶的设备及操作过程、利器的使用等.涉及动物的实验会造成很多伤害,例如抓伤和咬伤﹑暴露于动物源性感染因子和实验处理过程产生感染性的气溶胶中,还要考虑所有实验过程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处理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3确定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根据风险评估制订防范措施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额外的防范措施要求综合考虑操作技术﹑安全设备和安全设施.在有些情况下,实际使用的感染因子要求更高的防范措施,如果实验过程中经常暴露于实验动物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中,就必须增加额外的防范措施.2.4评价员工安全操作方面的熟练性和安全设备的完整性对实验室相关人员以及公众的安全保护取决于实验室技术人员本身的防患意识和技能.在风险评估时,实验室负责人应确保实验室技术人员能熟练地掌握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能熟练地使用处理感染因子的安全设备,以及良好的操作习惯.对于实验室设备的风险评估要考虑是否配备Ⅱ级生物安全柜(Ⅱ级BSC)?可能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操作是否都在Ⅱ级BSC中操作?实验室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是否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处理以及感染实验所使用的动物饲养设备的安全性评估和人员采取何种物理防护措施.以上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准备是否有物理和生物的可靠性验证和动物实验室设施的结构和布局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室人员的安全,还应对下列因素进行评价:个人的培训﹑处理感染因子的经验﹑无菌技术和使用生物安全柜的熟练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等.2.5组织生物安全专业人员、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风险评估由专业人士审查风险评估和选择保障设施是非常有益的,应该作为一种常规工作定期开展,由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潜在高风险程序应成为一种标准做法.本设施成立了各级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在动物实验活动开始前,有专业人员进行审查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通过后,方能进行动物实验活动.3本设施动物实验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分析自2012年至2015年,本设施对所承接的动物实验进行了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依照4小结据原创论文数据统计分析,本文小结认为生物安全的核心是生物风险评估.生物风险评估的核心主要是风险鉴定与识别;制定降低风险的方案;残余风险鉴定;执行和再评估.其意义在于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确定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的条件;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个人防护;制定微生物操作程序;健康保障与监督程序.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是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最主要环节之一,该评价是在对拟进行的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审核的基础上,评估根据危害评估结果所制定的操作程序与管理制度以及动物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否能满足生物安全要求.该评估是首先明确在动物实验操作实施过程中在无控制措施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评价,并决定在实验操作与管理上的控制措施;分析采取了控制措施情况下的残余风险,并建立监测控制措施.要做好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首先要做好各种动物实验活动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度评估,在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度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风险评估对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制定实验室操作规程、编写仪器设备操作程序和管理规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_官方征稿论文预读: 摘要:1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要素1.1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病原微生物的背景资料主要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及转归、与其它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案等;这些数据与资料可从国家监测数据、流行病学调查、行业调查、已发表的科研论著、医学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科书中查询.1.2动物实验活动危险分析对拟从事动物实验活动的危害分析是取得评估结论必不可少的依据,其内容应包括:拟进行动物实验的病原微生物风险分析;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分析;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和可能涉及的动物实验人员的活动风险分析;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分析.1.3人员相关的风险分析应对所有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实验操作人员的知识背景、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个人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状态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进行评估,对动物实验室管理者还应进行管理能力与处理紧急事故能力的测评.1.4其他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在风险分析中还应考虑到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设施、设备和环境的评估;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实用性等的综合评估.2风险评估过程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本设施对开展的动物实验,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风险评估.2.1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进行初步风险评估首先考虑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对易感宿主致病性)引起疾病的严重性)是否有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初步确定生物安全水平,并保证与风险评估有很好的关联性.本设施为特定的ABSL,2级别动物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柜和双扉高压锅等安全设备,同时重点考虑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传播途径.2.2鉴定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危害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主要的危害有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悬液的体积)产生气溶胶的设备及操作过程、利器的使用等.涉及动物的实验会造成很多伤害,例如抓伤和咬伤)暴露于动物源性感染因子和实验处理过程产生感染性的气溶胶中,还要考虑所有实验过程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处理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3确定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根据风险评估制订防范措施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额外的防范措施要求综合考虑操作技术)安全设备和安全设施.在有些情况下,实际使用的感染因子要求更高的防范措施,如果实验过程中经常暴露于实验动物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中,就必须增加额外的防范措施.2.4评价员工安全操作方面的熟练性和安全设备的完整性对实验室相关人员以及公众的安全保护取决于实验室技术人员本身的防患意识和技能.在风险评估时,实验室负责人应确保实验室技术人员能熟练地掌握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能熟练地使用处理感染因子的安全设备,以及良好的操作习惯.对于实验室设备的风险评估要考虑是否配备?级生物安全柜(?级BSC)?可能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操作是否都在?级BSC中操作?实验室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是否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处理以及感染实验所使用的动物饲养设备的安全性评估和人员采取何种物理防护措施.以上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准备是否有物理和生物的可靠性验证和动物实验室设施的结构和布局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室人员的安全,还应对下列因素进行评价:个人的培训)处理感染因子的经验)无菌技术和使用生物安全柜的熟练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等.2.5组织生物安全专业人员、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风险评估由专业人士审查风险评估和选择保障设施是非常有益的,应该作为一种常规工作定期开展,由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潜在高风险程序应成为一种标准做法.本设施成立了各级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在动物实验活动开始前,有专业人员进行审查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通过后,方能进行动物实验活动.3本设施动物实验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分析自2012年至2015年,本设施对所承接的动物实验进行了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依照4小结据原创论文数据统计分析,本文小结认为生物安全的核心是生物风险评估.生物风险评估的核心主要是风险鉴定与识别;制定降低风险的方案;残余风险鉴定;执行和再评估.其意义在于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确定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的条件;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个人防护;制定微生物操作程序;健康保障与监督程序.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是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最主要环节之一,该评价是在对拟进行的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审核的基础上,评估根据危害评估结果所制定的操作程序与管理制度以及动物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否能满足生物安全要求.该评估是首先明确在动物实验操作实施过程中在无控制措施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评价,并决定在实验操作与管理上的控制措施;分析采取了控制措施情况下的残余风险,并建立监测控制措施.要做好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首先要做好各种动物实验活动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度评估,在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度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风险评估对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制定实验室操作规程、编写仪器设备操作程序和管理规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