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菌抑制中浓度(EC50)的测定
11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11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作者:侯昌亮胡寒哲艾爽李俊凯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17期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Hum graminearum)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菌对氟啶胺最为敏感, EC50为0.062 0mg/L;其次是噻菌灵、烯唑醇、苯醚甲环, EC50分别为0.411 0、0.842 4、1.453 4 mg/L;嘧菌环胺、嘧霉胺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分别为78.312 8、211.774 1 mg/L。
关键词:杀菌剂;小麦赤霉病菌(FusaHum graminearum);生长速率法;抑制作用中图分类号:S435.1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4066-02Inhibition of Eleven Fungicides on Fusarium graminearum from WheatHOU Chang-liang,HU Han-zhe,AI Shuang,LI Jun-kai(Agriculture College,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5, Hubei, China)Abstract: Using mycelium growth rate method,th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eleven fungicides against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from wheat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luazinam had the strongest inhibition with EC50 of 0.062 0 mg/L. The second were probenazole, diniconazole and difenoconazole, with EC50 of 0.411 0,0.842 4 and 1.453 4 mg/L, respectively. Cyprodinil and pyrimethanil had poor inhibitory effect with EC50 of 78.312 8 and 211.774 1 mg/L, respectively.Key words: Fungicides; Fusarium graminearum; growth rate method; inhibitory activities小麦赤霉病是全世界麦类的重要病害之一[1],我国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药剂筛选摘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真菌病害,因缺乏抗病品种,化学防治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为了筛选出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本实验对5种种子处理剂(全蚀净、适乐时、敌萎丹、立克秀、多菌灵)及其复配,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盆栽试验。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多敌1号对小麦全蚀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30mg/kg;其次是多敌2号、多菌灵、多敌3号,EC50分别是0.34、0.63、0.64;多敌4号、立克秀、多敌5号也有一定的抑菌效果,EC50均在1.5mg/kg以下。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多敌1号1:250包衣防效最好,为81.67%;其次是多敌1号1:500包衣,防效为75%;多敌6号1:500包衣、多敌7号1:500包衣,全蚀净1:500包衣、多菌灵1:500包衣、适乐时1:500包衣、立克秀1:500包衣处理也有一定的防效。
综合结果表明多敌1号的防治效果最好。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化学防治Screening of the Fungicides for the Chemical Control of Wheat Take-allYang Yi(Plant Protection College,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 China)Abstract: Take-all, caused by the soilborne fungus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 is the most important root disease of wheat worldwide. Control of take-all has been difficult due to the lack of resistant cultivars,chemical control is now the most useful meathod. To select the more efficient treatment, 5 fungicides and the mixture of them were tested in vitro.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uodi I had the best inhibiting effect on the hypha growth of pathogen, EC50was 0.30mg/kg. Duodi II, Carbendazol, Duodi III also had good inhibiting effect on the hypha growth of pathogen, EC50 were 0.34mg/kg, 0.63mg/kg, 0.64mg/kg, respectively. Duodi IV, Raxil, Duodi V had some inhibiting effect on the hypha growth of pathogen, EC50 were under 1.5mg/kg. The results in pot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 of Duodi I 1:250 treating seed was the best , with 81.67% control effect in average. The followed were Duodi I 1:500 treating seeds,with the average control effect of 75%. Duodi VI 1:500 treating seeds, Duodi VII 1:500 treating seeds, Latitud 1:500 treating seeds,Carbendazol 1:500 treating seeds, Celest 1:500 treating seeds, Raxil 1:500 treating seeds, and so on also had some effect.Key words:Wheat ;Take-all;Chemical control1引言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小麦根部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病原菌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Olivier var.tritici Walker)[1-4]。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叶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防治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化学防治已成为防治病害的主要手段之一。
如何选择合适的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成为了小麦生产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为了探讨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药效,我们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
通过对比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以下是本次试验的具体内容和结果。
一、试验目的1. 了解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2. 寻找最适合小麦叶锈病防治的杀菌剂。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1. 试验地点:本次试验选择在河北省农业示范基地进行,该地区小麦叶锈病较为普遍。
2. 材料:小麦品种选用当地适应性较好的“冀麦11号”;3. 杀菌剂:选择了常见的三种杀菌剂进行试验,分别为多菌灵、嘧菌酯和氧化锌;4.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对照组和三种杀菌剂的处理组,每种处理各设置3个重复;5. 施药方法:按照常规的施药方式进行处理,保证每个区域的药剂均匀施放。
三、试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统计,我们得到了以下试验结果:1. 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的小麦叶锈病发病率达到了60%以上,病情严重;2. 多菌灵处理组:经过多次喷施多菌灵后,小麦叶锈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3. 嘧菌酯处理组:嘧菌酯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也较好,病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4. 氧化锌处理组:相比于其他两种杀菌剂,氧化锌的防治效果较差,虽然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并不明显。
四、试验总结通过本次田间药效试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多菌灵和嘧菌酯是较为有效的小麦叶锈病防治杀菌剂,能够对小麦叶锈病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2. 氧化锌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差,不建议作为单一的防治手段;3. 对于小麦叶锈病的防治,可以选择多种杀菌剂进行轮换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叶锈病,农业生产中常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杀菌剂在田间防治小麦叶锈病中的药效,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试验地点和时间本试验于2020年春季在广东省XX农场进行,试验地点选取了一块小麦叶锈病发生较为严重的菌圃进行试验。
试验时间从小麦拔节期开始,至小麦抽穗期结束。
二、试验设计和处理选取了常用的三种杀菌剂进行本次试验,分别为A、B、C。
共设置了5个处理,分别是:对照组(CK)、A剂处理、B剂处理、C剂处理、A+B+C混合处理。
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15个小区。
在小麦叶锈病初期,按照玉米叶锈病和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技术规程建议,每个处理分别喷洒了相应的剂量和浓度。
三、观测指标和方法1. 叶锈病的发病情况:在小麦抽穗期前后分别对各处理下的小麦叶片进行叶锈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观测和统计,采用评分法进行评价。
2. 小麦产量的测定:在小麦成熟收割时,对各处理下的小麦进行产量的测定,并计算出产量增减率。
3. 小麦品质的检测:对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以评价小麦品质的差异。
四、结果及分析1. 叶锈病的发病情况:经过观测和统计,发现对照组(CK)下叶锈病发病率最高,且病情严重,A+B+C混合处理下的叶锈病发病率最低,且病情较轻。
2. 小麦产量的测定:经过产量的测定,发现A+B+C混合处理下的小麦产量最高,对照组(CK)下的小麦产量最低,产量增减率与叶锈病的发病情况一致。
3. 小麦品质的检测:经过品质检测,发现A+B+C混合处理下的小麦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对照组(CK)下的小麦品质较差。
五、结论不同杀菌剂在田间防治小麦叶锈病中的药效存在差异,A+B+C混合处理效果最好,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效果显著。
在实际生产中可采用A+B+C混合处理来防治小麦叶锈病,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不同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研究
收 稿 日 期 : 2011-04-28 修 订 日 期 : 2011-05-22 基 金 项 目 :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技 术 体 系 建 设 专 项 (CARS-3-1-17) * 通信作者 E-mail:huaigu@jaas.ac.cn
· 156 ·
212
对小麦出苗和 株 高 影 响 的 测 定,为 这 些 杀 菌 剂 在 小 麦全蚀病防治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00%根发 病;4 级,茎 基 部 变 黑;5 级,茎 基 部 变 黑,
并 且 叶 片 黄 化 ;6 级 ,茎 基 部 变 黑 ,并 且 叶 片 枯 死 。
病情指数 =
(发 调查总
病株 株数
数× ×最
发病 高发
摘要 为 筛 选 防 治 小 麦 全 蚀 病 的 高 效 安 全 药 剂,对 多 种 杀 菌 剂 在 不 同 浓 度 下 的 防 效 以 及 对 小 麦 的 安 全 性 进 行 了 盆 栽试验。结果表明,硅噻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在推荐浓度下 对 小 麦 全 蚀 病 有 很 好 的 防 治 效 果,并 且 对 小 麦 出 苗、苗 高 没有显著影响;咯菌腈的防效与苯醚甲环唑相似,但对小麦 出 苗 有 轻 微 的 抑 制 作 用;其 他 几 种 杀 菌 剂 对 小 麦 全 蚀 病 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小麦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防治效果、对小麦安全性以及抗药性治理方 面 综 合 考 虑 ,将 硅 噻 菌 胺 、苯 醚 甲 环 唑 和 咯 菌 腈 等 交 替 或 混 合 使 用 是 防 治 小 麦 全 蚀 病 比 较 好 的 策 略 。 关 键 词 小 麦 ; 全 蚀 病 ; 化 学 防 治 ; 活 性 ; 安 全 性 中 图 分 类 号 : S 482.2 文 献 标 识 码 : B DOI: 10.3969/j.issn.0529-1542.2012.03.036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赵应娟;袁虹霞【摘要】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与田间病害防效,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强,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23μg/mL和0.25μg/mL;戊唑醇的抑菌作用也较强,EC50为0.54μg/mL,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的抑菌作用明显较差.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氰烯菌酯500倍稀释液初花期喷雾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到83.84%,小麦千粒重比对照增加72.29%;50%多菌灵800倍稀释液处理防效达到79.43%,千粒重比对照增加74.87%.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保产效果均明显高于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戊唑醇和嘧菌酯.%Virulence of six fungicides to Fusarium graminearu in vitro and control effect on wheat scab in the field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JS399⁃19(2⁃cyano⁃3⁃amino⁃3⁃phenylacrylic acetate)and carbendazim had stronger inhibiti on to F. graminearu,and their EC50 were 0.23μg/mL and 0.25μg/mL,respectively. The EC50 of tebuconazole was 0.54μg/mL. The inhibition effects of thiophonate⁃methyl and triadimefon were poorer obviously. The control effect was 83.84%by using 25%JS399⁃19 500⁃fold dilution spraying in the initial flowering stage,and thousand kemel weightof wheat increased 72.29%than that of blank control. The control effect of 50%carbendazim 800⁃fold dilution was 79.43%,and thousand kernel weight increased 74.87%than that of blank control. The control effect and yield increasing of JS399⁃19 and carbendazi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iophonate⁃methyl,triadimefon, tebuconazole and azoxystrobin.【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938-941)【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杀菌剂;毒力;防病效果【作者】赵应娟;袁虹霞【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郑州 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1+.9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侵染引起的一种穗部病害,发病麦穗的部分小穗或整穗提早干枯,病籽粒干瘪瘦小,千粒重降低,病菌还导致籽粒含有真菌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危害[1-4].该病害是中国江淮流域和西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常发性病害[5-6],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作物品种等改变以及病原菌的适应性变异,小麦赤霉病在黄淮冬麦区的发生和流行趋于严重与频繁[7-8],防治小麦赤霉病已经成为该区域小麦中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植物病害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研究发现许多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9-10],利用化学药剂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措施.喷施化学药剂控制小麦赤霉病在长江流域麦区已有一些报道[11-12].多菌灵是中国自70年代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该药剂在长江流域麦区长期大量使用导致了抗药性病原菌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13].李恒奎等研究了氰烯菌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药剂对病原菌的敏感性[14].黄淮麦区中后期小麦管理“一喷三防”措施中多使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和锈病具有特效,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用缺乏系统研究,且一些报道的试验结果不一致[15].本研究选择了6种杀菌剂,旨在比较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病与保产效果,筛选高效防治药剂,为黄淮麦区小麦中后期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1.1 供试药剂供试药剂名称及来源见表1.1.2 供试小麦品种矮抗58,该品种感小麦赤霉病.1.3 小麦赤霉病菌菌种为小麦赤霉病菌的无性态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本实验室从郑州郊区麦田采集的小麦赤霉病标样,分离纯化后保存.1.4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PDA平板含毒介质法测定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首先将各药剂用无菌水配成1000、500、100、50、10、5、1、0.1μg/mL 8个浓度,吸取1 mL加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9 mL融化的PDA培养基,充分摇匀,制成含毒平板,然后在平板中央放上直径6 mm的菌碟,每个浓度做4个平板,不加药作为空白对照.以上操作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将平板放在26℃培养箱中培养6 d后测量菌落直径.利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1.5 田间防效试验1.5.1 田间设计试验在郑州郊区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进行,小麦扬花初期(4月16日)进行喷药,小麦行长2 m作为一个喷药小区,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即排列.1.5.2 药剂处理及施药方法采用猴头喷雾器施药,喷施穗部与中、上部叶片.施药在下午4点后进行.施用药量与方法见表2.1.5.3病菌接种为保证充分发病,喷药后2 h人工接种小麦赤霉病菌.将小麦赤霉病菌接种在3%绿豆汤培养基中,25℃震荡培养7 d,摇瓶中产生病原菌的大型分生孢子.田间病菌接种时用无菌水将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稀释为1×105个/mL,田间菌液接种量为每米行长接种10 mL.第二天傍晚在穗部喷施1次清水增加湿度,利于病菌的侵染.1.5.4 药效调查施药后观察发病情况,发病高峰期进行防效调查.每个小区连续调查100穗.调查病穗数与严重度,计算病穗率与病情指数,根据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小麦赤霉病严重度按照0~4级分级标准进行,小麦赤霉病病情调查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斑;1级:病穗面积占整个麦穗的25%以下;2级:病穗面积占整个麦穗的25%~50%;3级:病穗面积占整个麦穗的50%~75%;4级:病穗面积占整个麦穗的75%以上[7]. 1.5.5穗粒数与千粒重测定小麦成熟后每个小区随机剪取100穗,测定穗粒数与千粒重.2.1 供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供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为0.23μg/mL;其次是多菌灵,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25μg/mL;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54μg/mL;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不强;嘧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基本没有抑制作用.2.2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效果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表4.氰烯菌酯处理防治效果最高,达到了83.84%;其次为多菌灵处理,防效达到79.43%;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三唑酮处理田间防效较氰烯菌酯和多菌灵明显较弱,分别是68.71%、68.37%和60.20%;醚菌酯处理防病效果最差,防效47.80%.对病情指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5%的概率水平下,6种药剂处理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除甲基硫菌灵与戊唑醇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任何两种药剂处理之间均有显著差异.2.3 不同药剂处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见表5.多菌灵处理平均穗粒数最高,为33.20粒,对照平均穗粒数为32.83粒;6种药剂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各处理之间差异也不显著.所有药剂处理千粒重均比对照增加,多菌灵处理千粒重增加最多,为74.87%,其次是氰烯菌酯,千粒重增加了72.29%,多菌灵、氰烯菌酯和戊唑醇处理之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三唑酮与甲基硫菌灵处理之间千粒重差异也不显著.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强,戊唑醇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次测定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抑制中浓度EC50是0.23μg/mL,李恒奎等报道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平均抑制中浓度EC50为0.09μg/mL[4],作者测定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降低,可能因为本试验用的是氰烯菌酯商品药,而李恒奎等测定使用的是氰烯菌酯原药.田间试验氰烯菌酯和多菌灵都表现出较高的防病效果,戊唑醇和三唑酮的防病效果明显降低.河南地区小麦中后期管理“一喷三防”措施中,三唑酮是防治病害的常用药剂,能够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和锈病,但对赤霉病效果不佳,这也是造成小麦赤霉病多次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面对小麦赤霉病在河南麦区流行频率增加的态势,建议在小麦扬花初期,喷施1次多菌灵或氰烯菌酯,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或者在“一喷三防”措施中添加杀菌剂三唑酮和多菌灵,兼顾白粉病、锈病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本试验还显示了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穗粒数影响不大,主要影响籽粒的千粒重和品质,导致产量损失严重.【相关文献】[1]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Jennings P,Coates M E,Walsh K,et al.Determination of deoxynivalenol and nivalenol-producing chemotypes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isolated from wheatcrops in England and Wales[J].Plant Pathology,2004,53:643-652.[3]Obanor F,Neateb S,Simpfendorfer S,et al.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caused the 2010 head blightepidemics in Australia[J].Plant Pathology,2013,62:79-91.[4]尤爱琴,张昌杰,胡宇峰,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2(4):532-535.[5]武爱波,赵纯森,李和平,等.2套小麦鉴别寄主对我国代表性禾谷镰刀菌的抗性反应[J].植物病理学报,2006,36(3):285-288.[6]王芊,张匀华,郭梅,等.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菌致病力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7:14-16.[7]曾娟.我国2012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预测预报建议[J].植物保护,2013,39(4):78-85.[8]胡锐,沙广乐,邢彩云,等.2012年郑州市小麦赤霉病防控概况及其启示[J].中国植保导刊,2013,3(4):32-34.[9]李强,王保通,吴兴元,等.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712-715.[10]Bai G H,Shaner G.Managementand resistance in wheatand barley to Fusarlum head bright[J].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2004,42:135-161.[11]尤爱琴,张昌杰,胡宇峰,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2(4):532-535.[12]杨红福,姚克兵,缪康,等.江苏省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药剂及其复配剂药效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8):264-269.[13]周明国,王建新.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敏感基线及抗药性菌株[J].植物病理学报,2001,31(4):365-370.[14]李恒奎,陈长军,王建新,等.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基线及室内抗药性风险初步评估[J].植物病理学报,2006,36(3):273-278.[15]孔祥英,马鸿翔,张旭,等.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和增产效果[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64-67.。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田间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田间试验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长的病害,给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损失。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农业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田间试验,试图找到最有效的杀菌剂防治方法。
本文将介绍不同杀菌剂在田间试验中的防治效果,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小型暗绿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并变为暗褐色。
在潮湿的环境中,病斑表面会出现由霉菌丝织成的白色霉层。
严重感染的小麦穗部会出现赤霉病粉尘,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于小麦的生长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二、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1.多菌灵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多种病原真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田间试验中,使用多菌灵喷洒小麦田,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多菌灵可以迅速杀灭病原真菌,并且对小麦的毒性较小,不会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多菌灵被广泛应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
2.松叶新霉素3.三唑酮类杀菌剂三、杀菌剂的使用建议根据田间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杀菌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效果。
杀菌剂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情况和病害程度来确定。
在气候湿热的环境中,多菌灵的防治效果更好;在土壤酸性较高的地区,松叶新霉素的防治效果更好;在病害严重的地区,三唑酮类杀菌剂的防治效果更好。
在选择杀菌剂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6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6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三唑酮、速克灵、多菌灵、扑海因和咪鲜胺等6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的室内抑制效果。
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杀菌剂中,三唑酮对纹枯病菌的EC50值最小,对玉米纹枯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174 3、0.195 8 mg/L和0.194 0 mg/L。
Abstract The virulences of diniconazoleon,procymidone,triadimefon,carbendazim,iprodione and prochloraz against Rhizoctonia spp were tested by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50 of triadimefon against Rhizoctonia spp was the smallest,and the EC50 against Rhizoctonia solani,Rhizoctonia cerealis and Rhizoctonia solani was 0.174 3 mg/L,0.195 8 mg/L and 0.194 0 mg/L respectivly.Key words fungicides;Rhizoctonia spp;virulence test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纹枯病已成为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寄主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上年或上季作物收获后遗留田间的菌核数与当年或当季发病程度关系密切[1-3]。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造成超过10万t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减产50%[4-6]。
小麦纹枯病在我国近20个省(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一般减产5%~10%,重者减产20%~40%,甚至颗粒无收[7-9]。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小麦叶锈病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叶部病害,其对小麦作物的种植和干产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防治小麦叶锈病已经成为了小麦种植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杀菌剂在田间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为小麦种植的病害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
1 实验方法1.1 实验地点和对象本次试验在江苏省常州市北郊的一片小麦田进行,选用毛白霉病毒(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为源菌进行接种。
试验对象为当地栽培的小麦品种。
1.2 实验设计本次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共设4个不同处理组,每组重复5次。
具体处理如下:组别处理杀菌剂及浓度处理时间组一阴性对照组不喷雾 /组二正常生长组不添加 /组三进行接种组不添加接种时组四杀菌剂组每次喷雾每7天一次喷雾,共喷3次1)试验前需要清理麦田杂草,重新整地、平整、施肥,确保小麦作物有较好的生长环境。
2)在进行接种组的处理时,需要选取小麦生长较好的区域进行磨粉接种,使接种病原菌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小麦叶片上。
3)喷雾组需要按照制定好的药剂使用方案进行喷雾,在每次喷雾后需要清洗喷嘴和储藏药剂。
4)记录不同组间小麦叶肉上病斑的数目和大小。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以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分析2.1 小麦叶锈病发病情况在四个处理组中,阴性对照组和正常生长组的小麦叶片上均没有发现病斑。
在接种组和杀菌剂组中,小麦叶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斑,其中杀菌剂组中病斑的数量和大小均比接种组轻微。
2.2 不同处理组间小麦叶锈病的统计分析通过方差分析和LSD法分析不同处理组间的小麦叶锈病病斑数、大小的差异,结果见下表:3 结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田间防治小麦叶锈病时,使用适量、有效的杀菌剂可以显著降低病斑的发生,提高小麦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也需要注意在使用杀菌剂时要严格遵守使用说明,控制药剂浓度和使用频率,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田间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田间试验引言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赤霉病是导致小麦产量和质量下降的重要病害之一。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广大农民和农业专家一直在研究不同的杀菌剂及其防治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为小麦的病害防治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本次田间试验选择了常见的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包括鲁麦、冀麦、晋麦等。
选择了常见的杀菌剂作为防治对象,包括多菌灵、嘧菌酯、氧化锌等。
1.2 实验方法田间试验选择了不同的小麦种植地点作为试验点,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分别在不同的地点,对不同小麦品种进行了不同杀菌剂的防治试验,采取小区试验、重复试验等措施确保实验的可靠性。
二、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小麦品种对于不同的杀菌剂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鲁麦对多菌灵的抗性较好,而冀麦对嘧菌酯的抗性较好,晋麦对氧化锌的抗性较好。
在不同地点进行的试验结果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在气候湿润的地区,多菌灵的防治效果较好;而在气候干燥的地区,嘧菌酯和氧化锌的防治效果更佳。
三、实验分析本次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小麦品种对于不同的杀菌剂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这一点在小麦的种植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小麦品种和生长地区的气候条件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预防和治疗。
本次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对于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这也提示我们,在实际生产中,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预防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希望通过本次试验结果的总结和结论,能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广大农民和农业专家在小麦种植生产中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为我国小麦的丰产增收做出贡献。
几种市售杀菌剂对小麦赤霉菌的毒力测定
几种市售杀菌剂对小麦赤霉菌的毒力测定杨高峰;翟平平;洪少林;张长青【期刊名称】《农业灾害研究》【年(卷),期】2012(002)005【摘要】[目的]筛选具有较佳防治效果的小麦赤霉病杀菌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菌的抑菌作用.[结果]戊唑醇、己唑醇、甲基硫菌灵和氟菌唑的抑菌效果较好,其EC50分别为0.515、0.679、0.732、0.825 mg/L;腈菌唑的抑菌效果次之,EC50为1.720 mg/L;丙环唑、三唑酮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分别为10.375、38.840 mg/L.[结论]该研究为筛选防治赤霉病杀菌剂品种,指导农户正确选药、科学用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页数】3页(P55-57)【作者】杨高峰;翟平平;洪少林;张长青【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农学院,长江大学涝渍地工程中心,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农学院,长江大学涝渍地工程中心,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农学院,长江大学涝渍地工程中心,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农学院,长江大学涝渍地工程中心,湖北荆州43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2.2【相关文献】1.几种杀菌剂对枸杞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J], 陈伟;何静;多甜甜;薛润稼;徐宏江;杨焕俊2.几种杀菌剂对一品红疫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J], 程东美;方小稳;朱成礼;张志祥;周秀丽3.几种常用市售杀菌剂对稻瘟菌的毒力测定 [J], 苏贤岩;丁克坚;潘月敏;马珂;汪爱娥;衡孝辉4.己唑醇与甲基硫菌灵对小麦赤霉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J], 周京龙5.几种新型杀菌剂对菜豆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J], 戴启星;祝忠有;张树武;徐秉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研究
D : 1. 99 ji n 0 2 14 . 0 2 0 . 3 OI 0 3 6/.s . 59 5 2 2 1. 3 0 6 s
Co t o fwh a a e a l v s e r a me t t if r n u g c d s n r lo e tt k . l b e d te t n s wih d fe e tf n i i e
摘要
201 ; 2 10 4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南京
209) 10 5
为 筛选 防 治 小 麦 全蚀 病 的 高 效 安 全 药 剂 , 多种 杀 菌 剂在 不 同浓 度 下 的 防效 以及 对 小 麦 的 安 全 性 进 行 了盆 对
栽试验。结果表 明 , 硅噻菌胺和苯醚 甲环唑在推荐浓度下对 小麦全蚀病有很好 的 防治效果, 并且 对小麦 出苗、 高 苗 没有显著影响 ; 咯茵腈的 防效与苯醚 甲环唑相似 , 对小麦 出苗有轻微 的抑制作 用; 但 其他 几种杀菌剂对 小麦全蚀病 也能起 到很好 的防治效果 , 但是对 小麦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 用。从防治效果 、 小麦安全性 以及抗 药性治理方 面 对
综合 考虑 , 硅噻 菌 胺 、 醚 甲环 唑 和 咯 菌腈 等 交替 或 混 合 使 用是 防 治 小麦 全 蚀 病 比较 好 的策 略 。 将 苯
关 键 词 小 麦 ; 全 蚀 病 ; 化 学 防 治 ; 活 性 ; 安 全 性
中 图分 类 号 : S42 2 8 .
文献标识码 : B
S n Hay n u ia , Li , DuW e z e , Gu n p n , Zh n xa g , Ch n Hu iu Qi n h n一 o Yig e g a gAiin e ag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小麦叶锈病是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损失的主要病害之一。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叶锈病,发展了多种杀菌剂,包括化学合成、生物制剂等。
田间药效试验能够评价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为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为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实验选取了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包括化学合成杀菌剂和生物制剂。
化学合成杀菌剂包括三唑酮类、咪酰胺类、多酰胺类等,生物制剂包括拮抗菌、酶制剂等。
在小麦叶锈病的发病高发期,分别使用不同杀菌剂进行田间喷药处理,设置对照组和处理组,重复试验3次,每次试验面积为10亩。
通过对照组和处理组的田间观察和数据统计,评估了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三唑酮类和咪酰胺类化学合成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显著减少病情发展,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生物制剂中的拮抗菌和酶制剂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小麦叶锈病的发展,但效果不及化学合成杀菌剂。
在田间药效试验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化学合成杀菌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风险,使用时需要注意防护措施。
生物制剂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综合以上结果和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化学合成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存在一定的环境和健康风险;生物制剂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有待提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改进化学合成杀菌剂的安全性和生物制剂的稳定性,以提高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本研究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小麦叶锈病的防治。
加强对化学合成杀菌剂的安全使用和对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为小麦叶锈病的全面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孙炳剑;袁虹霞;邢小萍;李洪连【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年(卷),期】2008(28)4【摘要】为了筛选小麦全蚀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8种种子处理剂(敌萎丹、立克秀、全蚀净、烯唑醇、扑力猛、多菌灵、适乐时和三唑酮)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敌萎丹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24 mg/kg;其次是立克秀、全蚀净和烯唑醇,EC50分别为0.33、0.41和0.43 mg/kg;扑力猛和多菌灵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EC50均在1.5mg/kg以下;适乐时和三唑酮抑菌效果较差。
盆栽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为83.3%;其次为敌萎丹,防效为81.12%;立克秀、烯唑醇和扑力猛防效也都达到70%以上。
大田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防效达到72.09%;防效在50%以上的处理有敌萎丹和适乐时,防效分别为55.56%和50.29%。
综合评价认为,全蚀净和敌萎丹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较好种子处理剂。
【总页数】4页(P709-712)【关键词】小麦;全蚀病;种子处理剂;化学防治【作者】孙炳剑;袁虹霞;邢小萍;李洪连【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S435.121.49【相关文献】1.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试验 [J], 张秋红;周彦肺;刘兴永;孙改霞2.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蚜虫、纹枯病和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J], 邢光耀;杜学林3.7种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J], 王锁牢;刘建;刘恒德;李蓉莲;李广阔;高海峰4.不同药剂对小麦全蚀病田间防治效果分析 [J], 刘素玲;段溪;杨丹丹;赵国建;吴欣;李绍伟;宋晓5.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试验 [J], 张秋红;周彦顺;刘兴永;孙改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地防
治小麦叶锈病,我们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以比较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
试验选用了一种易感品种,将其随机分成7个处理组,分别是对照组(只喷水)、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组、60%发菌酯可湿性粉剂组、50%美多虫唑可湿性粉剂组、25%乐果悬
浮剂组、50%敌敌畏水分散粒剂组和70%茚醇唑可湿性粉剂组。
试验过程中,按照病情发展情况定期喷药,共喷药3次。
喷药间隔时间为14天,喷
药浓度为每亩30克。
试验结果显示,在处理组中,茚醇唑可湿性粉剂组和发菌酯可湿性粉剂组的药效最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茚醇唑可湿性粉剂组和发菌酯可湿性粉剂组的防效分别为82.4%和
80.7%,在试验中处于领先地位。
其次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组,防效为76.5%,也表现
较好。
相比之下,50%美多虫唑可湿性粉剂组、25%乐果悬浮剂组和50%敌敌畏水分散粒剂组
的防效略低,分别为68.2%、67.8%和63.6%。
总体而言,各处理组的药效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不同杀菌剂的喷施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当地病情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并根据需要进行喷药。
同时,不同杀菌剂的选择也应结合费用、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便在保证防效
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环境压力。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试验
墨茎曩掌喜:裹套病衿翥蒺器矿瑚茗
中清洗干净,并根据
00茗 病株率一——竺!、蛩…一一×1 …一’
调查总株(穗)数
根系发病情况进行 分级。
以每株根部受
病情指数: ∑[(各级病株数X相对级数值)] ×100鬈 调查总株数X最高病级数 防治效果一
侵染的百分率确定
——一壹苜对话匾焉福蓓酉r一一一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一防治区病情指数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nny201119017.aspx
万方数据
不大,经方差分析,处理间差异不显 著,说明各处理对小麦出苗率无明 显影响。 (二)拔节期小麦全蚀病、纹枯病 发病情况和防治效果 由表2结果可知:不同的种子处 理剂对小麦全蚀病都有~定的防效. 其中拔节期各处理小麦全蚀病病株 率均低于对照,经方差分析.各处理 间防效差异显著,以全蚀净20mLI 10kg防效最好。显著好于其他处理,防
×100鬈
根部腐烂级别。计算出全蚀病病指。0 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根系 面积1鬈~5鬈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
4、产量调查。收割前。进行测产。 采用5点对角线取样法。每点取有效穗 20穗,千后脱粒统计穗粒数和千粒重, 计算产量和增产效果。
根系面积6%-20%;5级:病斑面积占整 个根系面积21鬈一40茗:72:病斑 面积占整个根系面积41%-6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根系面积 60%以上。 在调查全蚀病同时.调查同一取样 点内的纹枯病发病情况。计算出纹枯病 病指和防治效果。分级方法:0级:不发 病:1级:外层叶鞘不发病,内层叶鞘发 病;3级:叶鞘发病,并侵入茎,但茎秆 病斑环茎不足l/2;5级:茎秆病斑环茎 超过1/2,但不倒伏或折断;7级:枯死、 倒伏、枯白穗。
20mLllokg、敌萎丹60mL/10kg、敌 萎丹50mL+适乐时10mLllok93个处 理增产效果明显。为19.61鬈一 23.43%。从投资收益比上可以看出, 以敌萎丹60mL/10kg、敌萎丹50mL+ 适乐时10mLllOkg较高,在1:17.08N 1:19.44之间;其次全蚀净20mL/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田间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田间试验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寻找一种有效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方法,我们进行了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
我们选择了5种常用的杀菌剂进行试验,分别是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氟仿灵、三唑酮和苯醚灵。
试验分为两个处理,一个处理是不施加杀菌剂,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处理是施加不同的杀菌剂,每种杀菌剂的施用量按照厂家推荐的剂量进行。
试验选取了小麦生长期间的关键时期进行喷雾处理,主要包括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
每个处理设置了3个重复,共计15个试验小区。
经过观察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甲基硫菌灵: 在三个生长期均发挥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病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也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多菌灵: 在拔节期和孕穗期的防治效果较好,但在成熟期的效果较差,可能是由于小麦成熟期抗病能力增强的原因。
3.氟仿灵: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氟仿灵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低于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
4.三唑酮: 可以说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杀菌剂,三个生长期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不仅使小麦的产量增加,同时也提高了品质。
5.苯醚灵: 虽然在田间试验中效果一般,病害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不如其他杀菌剂效果明显。
根据田间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三唑酮是比较有效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能够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率,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氟仿灵和苯醚灵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可以考虑在田间试验中增加剂量或与其他杀菌剂进行配合使用。
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杀菌剂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防治,包括合理的病害防治时机和施药剂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u na f S e nd ty Gu d o r lo e d I usr i e
不 同 杀 菌 剂 对 小 麦 全 蚀 病 菌
抑 制 中 浓 度 (E 5 C o)的 测 定
高 飞
( 南农 业 大学 植 物保 护学 院 ,河 南 郑州 4 0 0 河 5 0 2)
胺 S ( 山都 公 司生 产 )等 四种 药 剂 。 C 孟
2 2 供 适 病 菌 .
菌在 2 ℃下 培 养 7d 五种 处 理 浓 度 如 表 1 5 。 ,每 处
理 重 复 四次 。
病 原 菌 :禾 顶囊 壳 菌 ( e m a 1o Ga u n3 mYC S e
收 稿 日期 :2 l — 7 8 0 1 0 一l
பைடு நூலகம்
业 大 学植 物 保 护 学 院植 物 病理 实 验 室 分 离保 藏 。 2 3 母液 配置 .
四种 供试 杀 菌剂 的母液 配 置分 别 为 :1 申嗪霉 %
素 用 无 菌水 配成 0. 4mg ml / 的母 液 ,3 敌 委丹 用 %
无菌 水 配成 1 2mg ml . / 的母 液 ,2 5 . %适 乐 时 用无 菌水 配成 1 / 的 母液 ,1 .%硅 噻 菌胺 用 无 菌 ml mg 25
0 0 2 2 m/ l .0 3 m / l . 0 0 8 g m 、0 O 1 2 g m 。对硅 噻 菌胺 低 度敏 感 ,其 E 为 0 0 2 9 4 m / l 由此 可 见, c .0 3 5 3 g m 。
申嗪 霉素 对 小 麦 全蚀 病 的 防 治在 试验 药剂 中效 果 最好 。 关键 词 : 小 麦 ; 全蚀 病 菌 ;杀 菌剂 ;抑 制 中浓度 ( c ;测 定 E ) s o 中 图分 类 号 :¥ 8 2 4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l 0 — 7 9 2 1 ) 9 0 1 - 3 0 3 4 4 ( 0 0 — 0 3 0 1
用十 字交 叉法 测量 菌落直 径 ( A、B、 D) 试 C、 , 验 重 复 四次 ,由菌落直 径平 均值 ( mm) 依 以下 公式 , 算 出生长 抑制率 。 菌 丝生 长 抑制率 = (一药剂 处理 菌 落直 径 ÷对 1 照处 理 菌落 直 径 ) × 10 0% 将菌丝生长抑 制率换算成抑制 几率值( , Y) 药 剂 浓 度 换 算 成 浓 度 对 数 ( 。按 浓 度 对 数 与 几 率 X)
g a n s ( a c )v. x & O i e ) r mi i S c . Ar lv r ,由河 南 农
1 引言
全 蚀病 是 目前小 麦生 产上一 种严 重 的土 传病 害 , 由于 缺 乏高 抗 品种 ,药 剂 防治 仍 然是 一 种 主要 的 防 治 手 段 ,近 些 年 来市 场 上并 没 有 对全 蚀 病 效果 特 别 好 的 药 剂 。高 效 、低 毒 与 环境 相 容性 好 的 微生 物 源 抗 菌 剂 申嗪 霉 素 ( 1 )是 我 国 自主开 发 的原 创性 M 8 农 药 。该 产 品 已经获 得 农业 部 颁 发 的农 药 登 记 证 , 其 主 要 的有 效 成分 是 吩嗪 一l 一羧 酸 。本试 验 通过 申
作 者 简 介 :高
飞 (9 8 ) 1 7 ,男,河 南正阳人 ,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 农药毒理学 、生物农药及生物安全研 究。
・
l ・ 3
高 飞 不 同杀 菌剂 对 小麦 全蚀病 茵抑制 中浓度 ( Co Es )的测 定
2 6 数据 分 析 .
病 的抑 制 中浓 度 ( ) 。 ECo 值 s
水 配 成 0. mg ml 母 液 。 5 / 的
2 4 培 养 基制 备 . 先 将 所 需 药 液 用 无 菌 水 配 成 系列 预 浓 度 。 将
嗪 霉 素对 全 蚀 病 菌 的抑 菌 情况 ,考 察是 否 可 以作 为 防 治 全 蚀 病 的药 剂 。
PDA 培 养 基 ( 铃 薯 葡 萄糖 琼 脂 )融化 并 冷 却 到 马
摘 要 : 为 了选 择 可有 效 防 治 小 麦 全 蚀 病 茵 的 杀 菌 剂 ,通 过 F 0推 荐 的 菌 落 直 径 法 测 定 了 A 四 种 杀 菌剂 及 其 混 剂 的 敏 感 性 。 结 果 表 明 : 小 麦 全 蚀 致 病 菌 对 申嗪 霉 素 最 为敏 感 ,其 E s 为 co 0. 0 7 8m / l 0 0 6 g m 。对 敌 委 丹 、适 乐 时和 二 者 的 混剂 中度 敏 感 ,其 E 分别 为 0 0 2 1 g m 、 C0 s . 0 9 m / l 3
值 回 归 法 求 得 不 同 杀 菌 剂 对 番 茄 早 疫 病 的毒 力公
采 用 FAO推 荐 的 菌 落 直 径 法 , 直 径 为 4mm 用 的打 孔 器 沿 菌 落 边 缘 打 取 菌块 ,分 别 放 入 含 有 系 列 预 浓 度 的 杀 菌 剂培 养 基 上 ,以 不含 药 的 培 养 基做 为 对 照 ,每 皿 接 一 个 菌块 ,重 复三 次 。小 麦 全 蚀病
4 ~5 5 0℃ ,取 1 的供 试 药 液 和 9 培养 基 加 到 ml ml 直 径 为 8 5 m 培 养皿 中混 匀 ,制 成 含 药平 板 。 . c
2 5 处理 浓 度 和处 理 次数 .
2 材 料 与 方法
2 1 供 试 杀 菌剂 .
3 %敌 委丹 S ( 正达 公 司 生产 公 司 ) 2 5 C 先 、 . %适 乐 时 S ( 士 诺华 公 司 生产 ) % 申嗪 菌 素 S ( C 瑞 、1 C 上 海 农乐 生 物 制 品股 份 有 限公 司生 产 ) 2 5 、1 . %硅噻 菌